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多篇

地質實習報告多篇

【第1篇】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繫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2.瞭解三大岩石的形成過程,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3.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繫。

實習內容:

根據教學安排,學校爲我們路橋專業安排了爲期1天的臥虎山水庫地質實習。主要學習羅盤的使用及對各種地質構造的認識。

1.排除干擾,專心聽。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記錄,勤追蹤。

3.熟練操作羅盤。對地質羅盤,要求瞭解其結構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4.積極參加現場討論和及時整理野外記錄。

【第2篇】最新地質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

導語:下面就由小編爲大家帶來最新地質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歡迎參考借鑑,希望通過本文能爲大家幫助!

最新地質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三天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第3篇】5月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爲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

xx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爲最高主峯,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峯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峯雖不屬秀,然而這裏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xx級

實習時間:xx-12-31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概況

xx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xx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羣、硅化木羣、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爲“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麪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羣是世界“三大石羣”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已發現並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爲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羣曲格莊組。其岩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着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爲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由主峯xx(海拔233.1米)、西峯大山(海拔211.1米)、小峯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峯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峯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xx潛粗麪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爲白堊系萊陽羣,主要巖性爲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羣”。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爲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現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曾爲“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爲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羣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對象。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羣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岩,多爲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爲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爲壯觀,故名“xx石林”。

據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級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爲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爲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模比南京****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羣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爲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爲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羣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爲世界“三大石柱羣”。

本站精心整理了《xx年5月實習報告格式》,望給大家帶來幫助!在學院領導極其恩施富源物業管理公司的協助下我們期待以久的實訓如期進行。...

在店裏我還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真誠待人。我剛來報到時,遇到很多新的面孔,由於和他們未熟悉,所以不敢和他們說太多的話,而且對工作未曾瞭解,開始覺得不太適應。後來我慢慢發現,只要真誠待人,虛心請教同事,他們也很樂意和我交往。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般匆匆而去,眼看的一年實習生活馬上就要成爲美好的回憶。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裏我感覺自己成長了許多,從象牙塔邁出的第一步走的特別的穩重,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一個努力拼搏的舞臺,讓我學會了如何面對這個真實的社...

單位給社會實踐學生評語大全xx同學踏實肯幹,吃苦耐勞。有創造性、建設性地獨立開展工作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開拓和創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較快,涉獵面較寬,在工程計算領域不斷地探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設想。

一、實習目的(一)瞭解證券公司的組織結構和日常業務流程,進一步深化對證券市場的認識。(二)能把課本上學到的相關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能夠分析和處理一些基本問題。

來移動實習將近2個月了,從前期集中培訓到現在在集團客戶部實習,我對自己加入的企業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瞭解,也爲能夠加入中國移動這個大家庭感到驕傲與自豪。

江西今年的天氣特別反常,整個春天我們都是在細雨綿綿的梅雨中忙碌。還沒嗅到春天的氣息,就迅速過渡到夏天。雨還是經常的下,一個星期都滂沱大雨。撫河再也受不論如此的的壓力了。唱凱堤轟然倒下了!千萬的撫州人民無家可歸。

本站精心整理了《xx年7月大學生社會保險管理局實習報告》,望給大家帶來幫助!一、實習目的爲將平時所學關於社會保障的知識加以實踐,增強理解、認識,我院組織大三年級勞保05-1班學生在烏魯木齊市社會保險管理局實習。

【第4篇】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爲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爲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類型,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爲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爲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類型,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本文內容中:國教育資源|網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峯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岩、震旦系混合巖的岩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岩體(黑雲母花崗岩)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岩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峯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峯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岩體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石英脈、煌斑岩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峯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岩的粒度變化,分析峯頂處的變質岩(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岩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岩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岩體(花崗斑岩)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岩脈的穿插關係;通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第5篇】地質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第6篇】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模板範文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模板範文

第一部分 序言

一 、實習地區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其地理座標爲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 實習地區爲天府鎮及周邊地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

以下爲天府鎮的地圖和衛星地圖。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的地表形態爲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爲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爲後峯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山峯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爲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佈,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徵。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爲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岩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後峯巖-水嵐埡槽谷爲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爲後槽。二嶺爲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岩構成。區內基岩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佈,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岩地區,峯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雲山、金刀峽等旅遊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範,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並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並判斷沉積環境。也可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瞭解實習區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及主要構造特徵。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製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岩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瞭解實習區的沉積發展史,對施家樑東嶽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境下的各類相標誌特徵,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誌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瞭解實習區的區域構造特徵,發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徵與斷層、節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場教學,着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地層及沉積、構造發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爲下三疊統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爲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爲北北東-南南西向,並向南西 發生傾伏。茅口組爲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爲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爲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生物灰巖、砂屑灰巖、晶粒灰 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主要沿斷層零星分佈,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潭組(p2l)

龍潭組爲黃褐色頁岩,灰巖,硅化白雲岩,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爲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爲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育,爲川東地區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爲暗紫色鈣質泥岩、鈣質頁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層灰巖、鮞粒灰巖、泥灰岩,泥岩、頁岩與灰巖互層,分爲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①飛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爲暗紫色泥灰岩,中部爲鈣質泥岩,夾有頁岩,灰巖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②飛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飛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岩,局部夾薄層狀灰巖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④飛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泥灰岩、介殼灰巖,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岩(碳酸鹽的蓋層,爲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爲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岩,中部夾黃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爲灰色灰巖、白雲質灰巖、白雲岩、豹皮灰巖和膏溶角礫岩,岩溶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爲四段,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① 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和凝泥灰岩,夾有介殼灰巖,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育,縫合線、節理髮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象。

② 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雲岩質灰巖、白雲岩、膏溶角礫岩,灰巖爲藻灰巖和豹皮灰巖,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爲氣層。

③ 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巖,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④嘉陵江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岩和泥晶白雲岩爲主,夾灰巖,刀砍紋發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巖夾白雲岩、膏溶角礫岩,底爲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爲標準層),與下三疊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爲長石石英砂岩和頁岩,含煤層。分爲六段,一、三、五頁岩爲主夾砂岩、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岩爲主夾頁岩,頁岩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岩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① 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岩,底部砂岩與頁岩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岩中可見白雲母。

② 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岩和長石砂岩,顆粒均勻,發育斜層理。

③ 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岩,夾煤層。

④ 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岩,斜層理髮育。

⑤須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頁岩夾長石砂岩。

⑥ 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岩,斜層理髮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爲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岩夾碳酸鹽巖,爲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自流井組(j1-2zh)

①珍珠衝段(j1-2zh1)

紫紅色頁岩爲主夾砂岩、粉砂岩。

②東嶽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岩、粉砂岩,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

③ 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岩夾粉砂岩、砂岩。

④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巖與鈣質泥頁岩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髮育。

⑤ 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統沙溪廟組(j2s)

①下沙溪廟組(j2s1)

紫紅色泥岩夾砂岩。

②上沙溪廟組(j2s2)

紫色泥岩類雜色砂岩,分佈於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展史

川東地區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爲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

川東地區爲海洋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爲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爲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爲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爲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後,揚子區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於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乾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雲岩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爲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爲淺水海洋環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爲碳酸鹽爲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爲清水環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峯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岩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地殼擡升爲陸,此後被海水淹沒成爲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擡升爲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泥盆系、下石炭統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爲海陸過渡環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乾燥,蒸發強烈,形成了一層白雲岩。此後海水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爲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岩和鈣質泥岩。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又一次成爲淺海環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佈,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岩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後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岩。火山噴發之後,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潭組煤系地層。此後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爲溫暖清澈的淺海,底棲生物發育,發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巖。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擡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爲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岩沉積佔優勢。 早三疊世本區爲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的紫紅色鈣質泥岩、泥灰岩、灰巖。 早三疊世後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擡升,大巴山古陸出現,使川東地區成爲半封閉狀態而出現潮上蒸發環境,白雲岩廣佈,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大規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上升爲陸地。其中發生了一次火山噴發,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爲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育。植物堆積埋藏後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擡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溼,沉積環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續緩慢沉降,至晚

侏羅世爲紅色泥岩及砂岩夾石膏沉積,顯示乾燥氣候特徵。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岩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後,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爲斜坡,中生代爲印支古隆起(實習區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於該區東爲七躍山,西爲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理髮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於地層發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一力場的規律。

第三部分 礦產

四川盆地爲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 、p2ch 、t1f 、t1j 、t3x。黃鐵礦位於上二疊統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模不大。高嶺土位於上三疊統長石砂岩,價值不大。建築石材(實習區)多爲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巖,作爲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於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誌明顯。由於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徵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徵:

①t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岩,局部夾灰巖透鏡體,下部層理髮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岩,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巖並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巖並呈透鏡體分佈。

27-29層: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巖,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爲薄層狀夾鈣質泥岩,含透鏡狀條帶灰巖,頂部紋層發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岩夾薄層灰巖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岩,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爲暗紫色頁岩;中部爲暗紫色薄-中層泥灰岩夾灰巖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巖與頁岩互層,其頂部頁岩爲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髮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巖,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髮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髮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粒灰巖,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岩。

45-46層:下部爲紫紅色頁岩,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髮育:上部爲灰色中層藻紋灰巖夾灰巖和頁岩。

【第7篇】地質專業大學生個人實習報告

第一章 實習地區區域概況

一 興城

1 自然地理

興城市位於葫蘆島市的東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北與東北毗鄰葫蘆島市。地處東經120°06′至120°50′,北緯40°16′至40°50′之間。

在地貌上,該區屬於遼西山地黑山丘陵的東部邊緣,發源於興城市西北青山-----筆架山---大紅螺山一代的六股河、煙臺河、興城河和北西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動,最終匯入遼東灣。區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爲松嶺山脈延續分佈丘陵地帶。實習地區處於北半球暖溫帶亞溫潤氣候區。這裏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7℃。 年平均降水量620mm。

2 人文經濟

興城市土地類型多樣,土質較好,適於植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高梁、玉米、穀子、水稻等。油作物有大豆、花生,是遼寧省花生重點產地之一。經濟作物有棉花、烤煙、麻類等。丘陵地區適宜林果生產,以蘋果和白梨爲主,被國家農業部定爲優質果生產基地。林業資源有鬆、柏、柞、椴、榆、槐等喬灌木。林地面積80萬畝,森林覆蓋率29%。海產品豐富。興城市交通發達,設施完備,公路、鐵路、海運、空運形成了立體化運輸網絡。以興城市爲中心,縣鄉公路呈放射狀通往各鄉。海濱建有小塢漁港。

二 秦皇島

1自然地理

秦皇島地區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理座標爲東經119°30′~119°50′,北緯39°50′~40°10′,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東越長城與遼寧省綏中縣毗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爲燕山山脈東段,南部爲華北平原北端的濱海沖積平原。總趨勢爲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

秦皇島地區地處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資源豐富。年氣溫差較大,年降水量多寡變化顯著,在400mm至1000mm之間,總體而言,氣候宜人。該地區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爲臨海小型水系,都是明顯的季節性河流。

2 人文經濟

秦皇島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旅遊業十分發達。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硫鐵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雲岩等九種,未探明的礦產有鐵金銀銅鉛鋅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屬建材。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爲無煙煤,規模屬於小型煤礦。水泥生產也有一定規模。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紅薯豆類等,山坡多種植果樹,以桃葡萄蘋果核桃最有名,還有梨山楂杏李子沙果海棠板栗等。海底地區水產資源十分豐富,蝦海蟹質量最佳。此外,秦皇島市交通發達,以水陸、陸路爲主,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交通樞紐。陸、海、空交通都極爲方便。

第二章 路線介紹

【第8篇】地理地質實習報告

一、前言

1、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啓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北京概況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爲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羣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爲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峯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爲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河流多爲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現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採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樑處

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6月26日: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甸村西公路邊-->;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6月27日: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6月28日:房山區石花洞6月29號: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岩採石場

附:交通位置圖

二、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上白堊統外,其它地層都有發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佈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岩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岩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岩(礫岩、砂岩、頁岩)爲主,夾有白雲質灰巖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學巖(白雲質灰巖、頁岩等)爲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岩。

(1)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岩——頁岩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爲含礫粗石石英砂岩;下中部爲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岩(局部爲長石石英砂岩),夾黃綠色頁岩及粉砂岩,交錯層理髮育;上部爲黃褐、灰綠色薄——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與粉砂岩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爲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岩。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qj)

本組底部爲石英粗砂岩(含灰巖角礫),呈現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爲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雲質灰巖;中部爲黃綠色薄層泥灰岩或白雲質泥灰岩夾灰色灰巖透鏡體

;上部爲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岩、白雲質泥灰岩,緻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定淺海沉積。本區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而上奧陶統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爲砂岩、頁岩、豹皮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竹葉狀灰巖、鮞狀灰巖和純厚石灰岩等,總厚約1600餘米。

(1)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

(1.1)下寒武統

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巖、白雲質灰巖及白雲岩等碳酸鹽岩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爲角礫狀泥灰岩,含角礫泥灰岩;中部爲紫紅色頁岩夾砂質頁岩,泥質白雲岩與白灰質灰巖;上部爲紫紅色砂質頁岩、頁岩及綠色頁岩,夾薄層細粒結晶灰巖。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爲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1.2)中寒武統

徐莊組

本組以鮞狀灰巖爲主,可劃分爲五個沉積韻律。每個韻律起始於細砂岩,經鮞狀灰巖與細砂岩或泥質條帶灰巖互層,到大量的巨厚層鮞狀灰巖出現結束。厚約60-100米,與下浮地層整合接觸。

張夏祖

本組下部以泥質條帶泥灰岩夾頁岩爲主,有部分鮞狀灰巖,上部則以巨厚層鮞狀灰巖爲主,組成一個沉積旋迴,其中下部又可細分爲四個韻律,每個韻律起始於頁岩,隨之鈣質增高,出現泥質條帶泥灰岩與頁岩互層,韻律之末,出現了鮞狀灰巖與泥質條帶灰巖互層。厚約33-267米。

(1.3)、上寒武統

崮山組

本組下部爲灰色泥質條帶灰巖,鮞狀灰巖,條帶狀結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上部爲紫紅色粉砂紙條帶灰巖、鮞狀灰巖、結晶灰巖、泥質條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及少許鈣質粘土巖。厚約59米。

長山組

以綠灰色泥灰岩、淺灰色泥質條帶灰巖及竹葉狀灰巖爲主,下部有時夾少許灰綠色鈣質粘土巖;底部爲淺玫瑰色細晶白雲岩夾竹葉狀灰巖、竹葉狀礫石,具有紫紅色氧化圈。厚約29米。

[3]鳳山組

本組上部爲灰色中層含白雲質灰巖、厚層泥質條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及黑灰色薄板狀灰巖;下部爲灰色巨厚層泥質條帶灰巖,局部含白雲質,夾大量竹葉狀灰巖,底部見紫紅色含雲母鐵質條帶。厚約79-97米。

(2)奧陶系

北京只有下奧陶統和中奧陶統,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缺少上奧陶統。

(2.1)下奧陶統

下奧陶統與鳳山組呈整體接觸關係。

冶裏組

本組下部以淺灰、灰白色巨厚層細晶灰巖爲主,其底部爲花斑狀白雲石化微晶灰巖,上部爲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灰巖,夾淺黃色含白雲質條紋灰巖、竹葉狀灰巖及鈣質灰巖。厚約46-93米。

亮甲山組

本組下部爲灰黑色厚層——巨厚層含燧石條帶或團塊灰巖夾中層泥質條紋灰巖、竹葉狀灰巖及少量白雲質灰巖、頁岩;上部以灰黑色中層白雲岩、含灰質白雲岩、粘土質白雲岩爲主,普遍含燧石團塊或燧石條帶,其上多爲玫瑰色燧石,其下多爲黑色燧石,頂部白雲岩局部爲角礫狀。厚約168-252米。

(2.2)中奧陶統

3、上古生界

北京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統(本溪組)、上石炭統(太原組)、下二迭統(山西組、紅廟嶺組)、上二迭統(雙泉組)組成。沒有泥盆系和下石炭統。

(1)石炭系

(1.1)上石炭統

下楊家屯組(太原組)

本組屬海陸交互相,以灰黑、黑色粉砂岩、頁岩爲主,夾有細砂岩、薄層泥灰岩1-2層。本組爲主要含煤地層。厚約38-17

6米。

(2)二迭系

(2.1)下二迭統

山西組(中楊家屯組)

本組爲陸相碎屑岩發育,下部主要爲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細砂岩夾灰黑色粘土巖、灰色硬砂岩及1-4層礫岩,礫岩中常含鈣質結核。含薄煤層。厚約79-321米。

(2.2)上二迭統

雙泉組

本組主要爲灰綠、紫色凝灰質板岩和粉砂岩,中間常夾一層厚5-8米的灰白、綠灰色礫岩和砂岩。

4、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沒有三迭系,只有侏羅系和下白堊統。

(1)侏羅系

侏羅系中統

髫髻山組

以中性爲主的火山熔岩及其集快巖、角礫岩與火山碎屑岩互層。與下伏地層九龍山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與九龍山以前地層均爲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4000米

附:各層的信手剖面圖及素描圖

三、岩漿作用及岩漿岩

北京的岩漿岩分佈很廣,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許多岩漿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噴出活動和侵入活動。不同時期的岩漿岩成分不同,加上產狀各異,使其岩漿岩不論從化學成分到礦物組成上,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岩漿岩。

1、侵入岩

根據巖體的接觸關係、地質構造對岩漿岩的控制因素、巖體的變質程度等可將北京地區的岩漿侵入活動分爲以下幾個時期:

(1)早元古代

本期的侵入岩主要爲超基性岩類和變質基性巖類。

超基性岩類中包括橄欖岩和輝石巖,多呈北東向小型巖體沿斷裂帶活片麻理侵入太古代的片麻岩中。

(2)中、晚元古代

本期的岩漿活動有侵入和噴出兩類。侵入岩體只發現有斜長環斑花崗岩體、四合村輝巖和紅石灣輝石巖等。

斜長石斑花崗岩體沿東西向基底斷裂侵入密雲羣沙廠組的片麻岩中,與片麻理斜切。巖體東西向延長,爲一北陡南緩,向南傾斜的不對陳巖脊。岩石的特點是具似斑狀結構,鉀長石斑晶爲卵形,外面包圍一圈更長石或中長石。巖體內有棱角狀片岩捕虜體。巖體被三次侵入。第一次是斜長環斑角閃黑雲母花崗岩,分佈於巖體的西部,岩石呈灰色或暗灰色。第二次是斜長環斑黑雲母花崗岩,爲巖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岩石呈紅色。第三次是中粒黑雲母花崗岩,呈紅色;中粒二雲母花崗岩,呈米黃色;細粒花崗岩,呈淺色。

四合村輝石巖體:呈脈狀侵入太古代密雲羣大漕組花崗片麻岩中。巖體主要由二輝巖和橄欖岩兩個巖相帶組成,但分異不好。岩石蝕變類型主要有蛇紋石化、滑石、蛭石化和綠泥石化等。

紅石灣輝巖體侵入於太古代角閃斜長片麻岩及花崗質片麻岩中的超基性岩體。巖體可分爲角閃單斜輝石巖、角閃二輝巖、角閃斜方輝石巖及橄欖輝石巖四個巖相。

2、噴出巖

(1)元古代的噴發巖體

屬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呈古火山頸相及海底噴發組產出,以火山角礫岩、安山岩及凝灰岩爲主。

(2)早侏羅世南大嶺組玄武岩

是一套經多次噴溢活動形成的玄武質熔岩流。每一噴發層厚度5米至15米不等,但都有底部小杏仁構造帶、中部緻密塊狀帶和頂部大杏仁構造帶等,杏仁體主要爲石英、玉髓、方斛石、蛋白石、綠簾石等。柱狀節理髮育,球狀風化明顯。

(3)中侏羅世髫髻山組火山岩

由一系列中性火山物質構成的礫岩、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互層組成。火山岩系得巖性和厚度變化都很大,岩石組成也較複雜,主要的有輝石安山岩、角閃安山岩及火山角礫岩等。

(4)晚侏羅世東嶺臺組火山岩

本組由一套酸性、中性及偏酸性巖類組成,主要以流紋岩、英安巖及粗面岩爲主,並形成相應成分的火山角礫岩和凝灰岩。

四、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主要介紹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的變質作用。

1、太古屆變質岩系

(1)密雲羣

北京出露最早、變質最深的岩層,屬於中深及深區域變質程度,巖性爲各類片麻岩及麻粒巖,普遍受較強的混合巖化作用。

沙廠組

巖性以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爲主。混合巖化發育,主要爲陰影狀、條帶狀,其次爲星佔狀。

大漕組

巖性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爲主,夾大量花崗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角山岩和斜長角閃巖等,且縱向和橫向變化較穩定。

[3]陽坡地組

巖性以黑雲斜長片麻岩、角斜片麻岩爲主。縱向變化較大,橫向變化較小。

密雲羣的三組從下到上,變質程度由深變淺、混合巖化由強到弱。各組段之間均爲連續過渡的接觸關係。

(2)張家墳羣

爲一套以片麻岩、片岩爲主,下部含較多的石英岩、大理岩的淺變質岩石。屬淺、中深區域變質

石城組

巖性以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花崗片麻岩夾石英岩爲主。

椴樹樑組

巖性以石英岩、大理岩爲主,還夾有板岩和片岩,最底部的局部地點可見厚3至4米的底礫岩。

[3]山神廟組

巖性主要有爲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斜長石片麻岩及角閃斜長片麻岩。

[4]宋營子組

巖性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爲主。

張家墳羣變質程度淺,原巖成分由泥砂質——硅質——鈣質——泥砂質——泥質,構成一大沉積旋迴。反映當時地殼運動頻繁,海水逐漸加深又逐漸變淺的沉積環境。

2、元古界變質岩系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岩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岩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岩(礫岩、砂岩、頁岩)爲主,夾有白雲質灰巖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學巖(白雲質灰巖、頁岩等)爲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岩。

(1)長城系

下部以碎屑沉積岩爲主,由石英岩、雜色頁岩過渡到灰巖;中部爲石英岩、硅質白雲質灰巖夾安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上部爲碳酸鹽巖。

常州溝組

主要由礫岩、長石石英砂岩及石英岩組成,

五、地質構造

北京大地構造處於華北地臺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段。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過大幅下降接受巨厚沉積又產生劇烈的造山運動。伴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動與斷裂變動廣泛發育。

1、灰峪向斜

2、龍山斷層

3、昌平一號隧道兩組剪節理

六、外動力地質作用

1、永定河上游河曲

2、石化洞

3、龍山風化

七、地質簡史

1、太古代和早元古代

這是地殼最古老的一段歷史。也是地殼活動最強烈的階段,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已經形成。從巖相和地質構造可知,前期以巨大,急劇的沉降爲主,整個地區被海水侵漫,接受了大量的沉積物,可能還有大量火山噴發物的堆積。而後期以顯著的隆起佔優勢,伴隨着沉積物受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大規模的岩漿侵入以及由於強烈的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而引起的顯著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花崗岩化作用。結果形成褶皺的變質基地巖系。太古代末的一次運動之後,海底擡升爲陸地,經受長期的風化剝蝕和夷平作用,因而北京缺失下元古界。到了早元古代末又發生過一次強烈的構造運動。地殼主要由各種片麻岩、混合巖、片岩和大理岩組成,形成了很多礦產。沒有發現古生物化石遺蹟。

2、中——晚元古代

這個時期以巨大的下降運動及早期局部地區伴隨有海底火山噴發活動爲特徵,並形成很厚的海相沉積岩和局部的火山岩層。地質作用很少,岩漿活動微弱且範圍不廣。到萬元古代末期沒,北京和華北廣大地區一起變爲相對穩定的古陸。

生物界主要由微古植物和迭層石組成。化石成爲鑑定地層的重要依據。

3、早古生代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炸,海生無脊椎動物繁盛,各種化石得到大量保存。寒武紀至中奧陶世,大部分地區沉沒於海底,形成了廣闊而穩定的淺海,動物界飛速發展。地殼活動相對微弱,巖相比較穩定。早寒武世海侵開始,形成以泥質和碳酸鹽爲主的沉積。中奧陶世,海侵達最大規模,形成代表淺海相的由淺水至深水的碳酸鹽巖相沉積。總之,海水由淺到深,沉積環境由動盪到比較寧靜,依次形成紫紅色頁岩,鮞狀、竹葉狀及塊狀石灰岩、白雲質石灰岩等沉積。

由於中奧陶世後,華北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因而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

4、晚古生代

北京經過近一億年的隆起和剝蝕,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隨後是中石炭世頻繁的地殼升降運動,殘積了鋁鐵及粗粒碎屑的沉積,繼之海水侵浸大陸,形成粉砂質,泥質以至石灰質的沉積。一直到晚石炭世,均爲海水時進時退的海陸交互相沉積。

石炭紀海中各種無脊椎動物發育。陸生植物大發展,森林密佈。植物死後遺體被泥沙掩埋形成了煤。一直到早二迭世前期。到後期,氣候變幹,植物衰退,形成內陸盆地的碎屑沉積。

晚二迭世有微弱火山噴發,形成含火山碎屑以砂質爲主的沉積。

石炭二迭紀是地質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5、中生代

三迭紀北京沒有沉積。進入侏羅紀後,早侏羅世又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侏羅世裸子植物達到繁盛,真蕨類仍十分繁榮。爬行動物發生。

北京經歷了二迭紀末的構造變動後又經過三迭紀長期的剝蝕,進入早侏羅世,在低窪地區沉積了厚度不等的砂頁岩相。地殼活動增強,有間斷性的火山噴發。之後,形成了許多短陷盆地,盆地中接受了周圍高地帶來的泥沙、礫石,在潮溼而溫暖的氣候下又是一個利於植物大量繁殖的時期。這就是地質歷史上第二次重要的造煤期。

進入晚侏羅世,在早期岩漿活動以酸性噴發爲主,形成一套流紋岩、英安巖、流紋質火山碎屑岩夾安山岩等沉積物。

早白堊世,一方面斷裂升降,一方面是酸性岩漿的大規模侵入活動。這是北京重要的內生成礦時期。

從zhong侏羅世到早白堊世期間曾發生不止一次構造變動,因爲中上侏羅統之間,上侏羅統與下白堊統之間及下白堊統與上覆第三系之間的一系列角度不整合。這次構造形成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大規模岩漿侵入岩體以及伴隨構造變動而使北京大部分地區擡升,構成了今日山脈的雛形。

6、新生代

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構造變動很強烈。

我國現代的地貌輪廓在中生代末就基本定型。

第三紀末,北京地區普遍上升,在廣大地區形成了侵蝕基準面。

第四紀地殼運動相對穩定,出現了人類。出現了著名的北京猿人,以及之後的山頂洞人。開始進入人類歷史時期。

第四紀發生了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冰川活動。

【第9篇】09年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爲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第10篇】10月地質實習的相關工作報告

引言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裏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麼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爲一些同學訴說着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岩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並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爲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於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並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爲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瞭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於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爲太行山,東部爲低山丘陵,北止於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 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於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爲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爲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併爲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爲東部丘陵,高出盆地 100—200米,爲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於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爲以下幾大方面。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爲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都有分佈,其中變質岩和沉積岩分佈最爲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佈,太古界地層主要分佈着各類片麻岩,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岩爲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佈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爲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並伴隨着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岩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爲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爲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爲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於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頁岩、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着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係是太古界片麻岩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爲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於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範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裏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於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於垂直,盆地北部爲漳河,中部爲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後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乾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徵。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乾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範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爲優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幹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幹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狀況

本區物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雲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崗岩等20多種農業方面,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的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新的名優特產品不斷涌現,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品和花崗岩、大理石等優質工藝品,帶着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10. 經濟概況

本區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紅旗渠奇蹟,並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築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遍佈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築基地,並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遊業發展迅速,有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拉動當地各項產業的發展。

11. 旅遊業發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蹟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龍頭山風景名勝區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遊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蹟更引發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的地質現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完善的爲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岩、片岩爲主的變質岩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廣泛分佈,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巖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和早奧陶的白雲質灰巖,在林州地區分佈較廣。新生界的礫岩在該區也很具有代表性。

【第11篇】工程地質學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繫。

3實習內容:

昌樂火山口

昌樂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爲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岩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髮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爲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約1800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於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爲壯觀的遠古火山羣。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爲由玄武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爲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爲特色。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1800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岩層(科學上劃分爲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爲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爲'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岩、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岩(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xx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岩流動特徵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岩柱狀節理,直徑近於80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爲'石樓'。

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於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10幾個門類7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爲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於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爲世界罕見,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鑑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遠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爲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山東地下大峽谷

高峽深澗,鬼斧神工。飛瀑流泉,濺玉噴珠。天賦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驚險刺激。管軌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東地下大峽谷位於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龍崗山下,是一座風貌奇特的溶洞王國,洞體長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長洞,中國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形成於約0.65億年至2.3億年前。

特點:

一氣勢雄偉壯麗,峽谷深切近百米、兩壁如削、寬處百餘米、窄處僅可容身,成具體而微之地下三峽。洞內有一河、九泉、九宮、十二瀑、十二峽等景觀100餘處,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洞中峽谷雄奇畫卷,令人歎爲觀止。

【第12篇】礦山地質專業畢業實習報告

礦山地質專業畢業實習報告(一)

實習內容:

1. 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2. 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7月10日,由於今天的實習地點較遠,我們在早上7點就集合出發了,乘車先到了鳳台茅仙洞。目的是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形成各種礦產,孕育着人類文明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頭,目前已無法記錄它的原始長度。一一九四年南宋時期,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決口,洶涌的洪水攜帶數以萬億噸的泥沙衝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蘇江陰以下的河道被淤平,從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河”,只得藉助洪澤湖匯入長江。演繹了一幕慘烈的“黃河奪淮”的歷史。於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兩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解放後,人工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東流經淮南市區。在西部鳳臺縣城附近由於受到八公山的阻擋,迂迴繞行形成“幾”字型。繞行中河曲發育,河道狹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蝕作用爲主。在茅仙洞附近,位於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於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裏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爲“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後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着侵蝕作用的繼續,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展下去,也許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後,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爲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圖4—3),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

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牀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爲長石、白雲母、岩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爲細砂 。河漫灘主要爲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牀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佈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

上午十點,我們從茅仙洞出發,經過快4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鳳陽韭山洞。目的是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不斷改變地表形態。其形成的岩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但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也會造成各種地質災害,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來黃淮地區普遍發生的煤礦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關,它們都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爲一單斜構造,岩層產狀一般爲180°∠20°。其原爲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岩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巖與頁岩互層,節理密集,爲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岩溶順着石灰岩層發育,隨着溶洞擴大,下伏頁岩層亦被沖蝕,上覆岩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 、“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岩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翩。

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啓示。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

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爲碳酸鹽巖,岩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裏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爲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南方的溶洞一般以鐘乳石爲主,其特點可概括爲娟秀、精巧、玲瓏剔透。北方的溶洞則以石幔見長,具有寬闊、粗獷、險峻神奇等特點。韭山洞屬典型的北方溶洞,以深、大、險、奇、古而著稱。洞內景點絕大部分爲石幔,輔之石筍、石柱、石鐘乳,各呈其形,千姿百態,蔚爲壯觀。

越往前走,感覺溼度越大,溪水越多,快到出口處時,一段水路擋住了去路。原以爲徑直即可出洞,不曾想遇水而阻,正當我們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柳暗花明,只見一葉小舟象箭似的駛了過來,我們乘上小船,船伕以手撐壁頂,逆水泛舟,行至數十米,露出光亮,靠岸之後,登上天洞,穿過石林,拾級而出洞口。

爲期三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野外實習。在實習中,同學們頂着烈日,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個實習任務,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沒有一個人抱怨。通過這次實習,我學到了許多在蝕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也對我們的家鄉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謝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實習機會,也謝謝老師給我們做的詳細的講解!

礦山地質專業畢業實習報告(二)

前言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即將畢業的礦山地質專業在校生而言,爲了能更好的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後能夠儘快的融入到社會,同時能夠爲自己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實習是必不可少的階段。畢業實習能夠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礦山地質專業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受益匪淺,也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使我認識到將所學的知識具體應用到工作中去,爲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在實習期間儘快調整好自己的學習方式,適應社會,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納,進而生存發展。

剛進入實習單位的時候我有些擔心,在大學學習礦山地質專業知識與實習崗位所需的知識有些脫節,但在經歷了幾天的適應過程之後,我慢慢調整觀念,正確認識了實習單位和個人的崗位以及發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們立足於現實,改變和調整看問題的角度,銳意進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機遇就會紛至沓來,促使我們成爲礦山地質專業公認的人才。我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礦山地質專業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中,才能真正掌握這門知識。因此,我作爲一名礦山地質專業的學生,有幸參加了爲期近三個月的畢業實習。

一、實習目的及任務

經過了大學四年礦山地質專業的理論進修,使我們礦山地質專業的基礎知識有了根本掌握。我們即將離開大學校園,作爲大學畢業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專業發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後工作中每一個任務。本次實習的目的及任務要求:

1.1實習目的

①爲了將自己所學礦山地質專業知識運用在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鞏固自己的理論知識,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當中,反過來檢驗書本上理論的正確性,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通過礦山地質的專業實習,深化已經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並且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礦山地質專業崗位實習,更廣泛的直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需要,加深對社會的

認識,增強自身對社會的適應性,將自己融合到社會中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縮短我們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工作人員之間的觀念與業務距離。爲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通過實習,瞭解礦山地質專業崗位工作流程,從而確立自己在最擅長的工作崗位。爲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通過實習過程,獲得更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擴寬知識面,增加社會閱歷。接觸更多的人,在實踐中鍛鍊膽量,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養更好的職業道德,樹立好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1.2實習任務要求

①在礦山地質崗位實習期間,嚴格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服從畢業實習專業指導老師的安排,做好實習筆記,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善於發現問題。

②在實習過程,有嚴格的時間觀念,不遲到不早退,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積極主動完成實習單位分配的任務,與單位同事和諧相處。

③每天都認真總結當天的實習工作所遇到的問題和收穫體會,做好工作反思,並按照學校畢業實習要求及時撰寫畢業實習日記。

二、實習單位及崗位簡介

2.1實習單位簡介 浙江xxxx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_____*年,是一家專注於xx產品和xxx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企業,總部及研發基地設立於_____*科技創業園,並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支機構。公司技術和研發實力雄厚,是國家863項目的參與者,並被政府認定爲“高新技術企業”。

浙江xxxx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才爲本、誠信立業的經營原則,薈萃業界精英,將國外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方法及企業經驗與國內企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爲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能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競爭力,實現企業快速、穩定地發展。

公司人才結構合理,擁有多名博士作爲主要的技術骨幹,具有碩士、學士高中級技術職稱的員工達800多人。爲了開發出真正適合企業需求的xxxx產品,企業特聘請礦山地。

3.3學習崗位所需的知識。

在實習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的深刻內涵。在礦山地質專業崗位上實習,要不斷學習與自己業務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上,老師傳授給我們礦山地質專業的理論知識,教給我們專業技能。但是,這些都來自課本,源於前人的研究總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的有太多是抽象的東西,沒有經過實踐,不易理解把握。有句名言“大學老師給予我們的僅是一棵魚竿,如何釣到魚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的確,在知識經濟迅猛騰飛的今天,在終身教育時代已經來臨的時代,一個人要想在走出象牙塔、跨入社會後有所作爲,那麼現在就得學會求知,自覺主動去求知,敢於去探索鑽研,特別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礦山地質專業。因循守舊,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胸無大志,註定要在轉眼間被時代淘汰。反之,與時俱進,自主探索,自覺學習,不斷創新,纔是成功必由之路。爲了能夠融入到職場、融入到社會,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敢於去艱苦的地方磨鍊自己,挑戰自己,造就自己。

在實習過程,實習單位安排的了技術指導杜老師,杜老師傅是個和藹親切的人,他先帶領我們熟悉工作環境和礦山地質專業崗位的相關業務,之後他親切的和我們交談關於本部門的工作性質,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務、本部門的主要工作同事以及我們的未來的工作安排,同時帶領我們認識本部門的工作人員,並讓我們虛心地向這些辛勤地在礦山地質專業工作崗位上的前輩學習,在遇到不懂得問題後要積極請教前輩。

【第13篇】地質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第14篇】礦井地質實習報告

礦井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姓 名:本站

班 級:地質工程-2

學 號:

實習地點:新景公司

實習時間:20xx.12.10-12.30

20xx年 12 月30日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目的和任務

認識實習是專業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

1、學習實習礦井工程技術人員及工人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培養學生爲祖國的煤炭事業而奮鬥終身的精神。

2、建立學生對煤礦整體及一通三防系統的感性認識,爲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任務:

1、瞭解礦井地面生產及輔助系統的佈局及其功能。

2、瞭解礦井概況及井田地質特徵。包括:

1)礦井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地形特徵、氣候條件等;

2)礦井煤系地層特徵,主採煤層賦存情況,頂底板巖性,地質構造;

3)礦井水文地質情況、礦井瓦斯等級、煤層自燃傾向。

3、瞭解礦井開拓開採概況。包括:

1)礦井開拓:井筒位置及數目、水平劃分、大巷佈置、採區劃分;

2)礦井開採:採區巷道佈置、階段劃分、採煤方法、頂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進方法及生產工藝。

第二節 位置和交通

盤城嶺井田位於左權縣遼陽鎮後窯峪村,距縣城1.5km,其地理座標爲東經113~1132227,北緯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長約km,東西寬約km。面積爲8.042km.井田北東部爲鑫順煤業(原殷家莊煤礦),西部爲神火集團高家

莊探礦區,東部、南部均無礦井。

盤城嶺井田位於左權縣城北1.5km處,其間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約2km有陽(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臺)公路。陽(泉)—涉(縣)鐵路在井田以東通過。北距陽泉130km,東距邢臺120km,南東距邯鄲155km,西距榆社45km,區內交通較爲方便。

第三節 自然地理

井田位於太行山西麓,屬中低山侵蝕區,基岩大片裸露,切割較強烈,溝底發育,地形複雜。地勢總體趨勢是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位於井田東北山頂,海拔1342.0m,最低點位於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牀,海拔1125.0m,最大相對高差爲216.90m。

本區屬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約1km爲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東流經左權縣城南。在左權縣南東約40km處與從北往南留的清漳河東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東部有後窯峪河由北向南流過,雨季水量較大,平時水量微小,屬季節性河流。其它河溝,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纔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於太行山區,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乾旱多西北風,夏季溫和多雨多東南風,秋季天高氣爽。據氣象局提供的資料,最高氣溫爲35.6(1981年),最低氣溫—25(1984年),年平均氣溫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內,年降水量最多可達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爲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爲1708.7毫米。多年平均無霜期爲159天。最大凍土深度爲90釐米,一般從頭年10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解凍。

本地區歷史上未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據歷史記載,明嘉靖、清道光年間曾發生過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鄰區發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區。建國後,據記載曾發生過35次地震,其中大於4級的4次,大於3級的7次,小於3級的24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gb50011—2001《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將本地區劃分爲七級基本烈度帶。

第二章 勘查與礦井地質工作

1954年地質部213隊在昔陽—襄垣一帶開展過普查找礦工作。其中包括地質填圖、小窯調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圖系1914年陸軍測量局測繪的1:50000地形圖,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誤差達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119隊在地質部213隊普查找煤的基礎上,進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內的昔陽—左權地質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報告。1962年經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複審,定位不合格。並以決議書011號不予批准,註銷儲量。該項工作在井田內施工了80鑽孔,因當時條件有限,沒有測井資料,而且太原組15號煤層情況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隊利用其大躍進中施測的1:10000地形圖做底圖在左權縣城至李陽間進行了1:10000地質填圖。填圖方法不明,觀測成果、小窯調查等無資料查考,地質界限紊亂,加之底圖降級使用,地質成果不宜採用。

1988年晉中市煤田地質勘探隊在井田東南部施工了b—1鑽探煤鑽孔,目的在於瞭解4號煤層,終孔層位於山西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晉中煤田地質勘探隊對井田進行了精查,在井田內施工了6個鑽孔,工程量達3136.36米。在鑽探施工過程中相應完成了1:5000地質填圖8km2,三維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設計中所擬定的物探測井、生產礦井調查、採樣測試、水文地質等工作。

4月至今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內施工3個鑽孔,其中地質孔2個,水文孔1個,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 礦井地質

第一節 區域地質情況

井田位於紫會向斜東翼南部,出露地層由東向西,由老到新有二疊系下統石盒子組、上統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峯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基本構造形態爲一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一般8~10·,局部達15·以上,未見落差5m以上的斷層。

第二節 含水層與隔水層分佈

一、主要含水層

井田內的含水層,根據鄰區資料,沿用其劃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數如下:

1、鬆散巖類孔隙含水層組

井田內鬆散岩層主要是第四系地層,分佈於山頂、山坡、溝谷中,不整合於各時代底層之上。分佈於山坡、山頂的中更新統離石黃土和上更新統馬蘭黃土,細顆粒,補給條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於由間溝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後窯峪河等河溝沿岸的第四系沖積層,含水層性以卵、礫石和沙層爲主,沖積層厚0~25m。基底一般爲砂、泥岩,補給條件優越,地下水水量豐富。井田外的左權電廠、化肥廠及莊則村的供水井成井時均自流。化肥廠2號井單位涌水量2.2l/s.m,電廠2號井自流量30.8m3/h,水質爲型,礦化度小於1g/l。

【第15篇】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引言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裏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麼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爲一些同學訴說着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岩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並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爲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於: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並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爲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瞭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於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爲太行山,東部爲低山丘陵,北止於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於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爲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爲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併爲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爲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爲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於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爲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爲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都有分佈,其中變質岩和沉積岩分佈最爲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佈,太古界地層主要分佈着各類片麻岩,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岩爲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佈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爲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並伴隨着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岩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爲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爲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爲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於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頁岩、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着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係是太古界片麻岩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爲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於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範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裏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於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於垂直,盆地北部爲漳河,中部爲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後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乾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徵。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乾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範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爲優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幹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幹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狀況

本區物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雲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崗岩等20多種農業方面,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的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新的名優特產品不斷涌現,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品和花崗岩、大理石等優質工藝品,帶着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10. 經濟概況

本區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紅旗渠奇蹟,並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築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遍佈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築基地,並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遊業發展迅速,有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拉動當地各項產業的發展。

11. 旅遊業發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蹟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龍頭山風景名勝區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遊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蹟更引發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的地質現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完善的爲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岩、片岩爲主的變質岩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廣泛分佈,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巖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和早奧陶的白雲質灰巖,在林州地區分佈較廣。新生界的礫岩在該區也很具有代表性。

標籤:多篇 實習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