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調查報告含義與寫法

第一篇:調查報告含義與寫法

調查報告含義與寫法

(一)寫實性。調查報告是在佔有大量現實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用敘述性的語言實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觀事物。充分了解實情和全面掌握真實可靠的素材是寫好調查報告的基礎。(二)針對性。調查報告一般有比較明確的意向,相關的調查取證都是針對和圍繞某一綜合性或是專題性問題展開的。所以,調查報告反映的問題集中而有深度。(三)邏輯性。調查報告離不開確鑿的事實,但又不是材料的機械堆砌,而是對覈實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二、分類調查報告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情況調查報告。是比較系統地反映本地區、本單位基本情況的一種調查報告。這種調查報告平方根是爲了弄清情況,供決策者使用。(二)典型經驗調查報告。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總結工作中出現的新經驗,從而指導和推動某方面工作的一種調查報告。(三)問題調查報告。是針對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專項調查,澄清事實真相,判明問題的原因和性質,確定造成的危害,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建議,爲問題的最後處理提供依據,也爲其他有關方面提供參考和借鑑的一種調查報告。

三、寫法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範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爲“××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爲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範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於“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範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爲公文,最好用規範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範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第二篇:經濟調查報告的含義

整理網站:

經濟調查報告的含義

經濟調查報告,是作者就當前經濟生活中某一帶有傾向性的現象,

或巫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實地考察、認真研究後所寫的彙報性書面文

字。

由此可知,經濟調查報告的寫作要經過“調查一研究一成文”這

樣三個階段。

調查的目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調查通常採取開座談會、走訪、

查閱資料、看現場等方法。這個階段的工作有三點要求:

1、比全面。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要善於聽取各個層面的

意見,防止片面性、避免侷限性、警惕虛假性。全面的另一個意思是,

對某一情況的瞭解,一是要搞清橫向的全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

進行考察,切不可言人摸象,隨意類推;二是要搞清縱向的過程,將

事件發生的起因、形成的經過、發展的趨勢瞭解透徹。

2、深入。調查要到基層去,到現場去,到羣衆中去,所謂“不

入虎穴,焉得虎了”,順藤摸瓜把問題搞清楚,刨根究底把情況弄明

白。調查階段蒐集的材料要求真實、準確。真實、準確的程度來白作

者調查的深入程度,因此深入是十分重要的。

3、認真。一是認真聽,對羣衆的反映和要求不管是中聽的還是逆耳的,都應有一種寬容、誠懇的態度。對羣衆所提的建議,應當以

一種虛心的態度與之探討、請教,即所謂“要當先生,先當學生”。二

是認真記,每次調查都要記在專門的筆記本上,不能臨時扯兒張紙對

付一下,那種做法一方面顯得很不認真,給被調查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資料的丟失。記錄要做到全面、具體、準確,對所

涉及的數據、名稱、術語等容易出錯的東西,在調查過程中要認真核

實,確保準確無誤。

研究就是對在調查中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概括,去粗取

精,去僞存真,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簡言之,研究就是要通

過對材料的思考,得出作者的見解或結論。這種見解或結論既包括作

者對某一方面的問題所持的觀點、立場,也包括作者對被調查事物的

因果關係,以及對加強某項工作或解決某一方面問題的辦法的一種探

索。從這個意義上講,一篇好的調查報告,應當是一項具有一定社會

價值的成果。

調查掌握了資料,研究得出了結論,下一個程序就是寫作成文了。

關於這一部分,後面將專門講述。

更多應用文章:http:///fanwen/

第三篇:述職報告含義與作用

述職報告含義和作用

述職報告是領導幹部依據自己的職務要求,就一定時期內的任期目標,向選舉或任命機構、上級領導機關、主管部門以及本單位的幹部羣衆,彙報自己履行崗位責任情況的書面報告,是幹部管理考覈專用的一種文體。

述職報告雖以“報告”爲名,跟作爲黨政主要公文的“報告”卻不是同類文體,內容、功能和作者身份都有很大不同。述職報告的內容包括任職期間所取得的工作成績、不足和失誤之處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跟總結倒有不少相似之處。

述職報告可分爲年度述職報告、階段述職報告、任期述職報告等類型。

隨着我國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公務員制度的實行,作爲民主考覈幹部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領導幹部的述職越來越顯出其重要的意義。述職報告作爲述職的文本,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撰寫述職報告是完善幹部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崗位職責明確的前提下,要求擔任一定職務的領導幹部定期撰寫述職報告,便於幹部管理部門對領導幹部的理論水平、道德品質、文化修養、業務能力進行全面細緻的考察,以便根據幹部自身的發展趨勢,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選拔、培養、使用幹部,減少或避免使用幹部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

2.述職報告是廣大羣衆評議幹部的依據

領導幹部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通過述職報告的形式向廣大羣衆彙報履行崗位職 責的情況,讓羣衆進行審查和評議,這是領導幹部接受羣衆監督、傾聽羣衆意見的有效方式 ,有助於密切幹部羣衆的關係,克服官僚主義作風。

3.撰寫述職報告有利於幹部的自我提高

領導幹部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需要通過述職的方式對自己前一段的工作實踐進行回顧,總結以前的工作經驗,汲取以前的失敗教訓,強化自己的職責觀念。這對於更好地探索本職工作的規律,促進領導幹部自我認識、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解說詞的含義與寫法

含義

解說詞,即口頭解釋說明的詞。它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述、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衆或聽衆,使其瞭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收到宣傳的效果。

解說詞有補充視覺和聽覺的作用。電影解說詞,文物古蹟解說詞,專題展覽解說詞等,可幫助觀衆觀看實物和形象的過程中,讓其在發揮視覺作用的同時,也發揮聽覺的作用。

解說詞是供羣衆聽的,是通過語言的表達來宣傳和教育羣衆的,爲此要求讀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另外,解說詞是對實物和形象的解說,以實物和形象爲寫作依據,它起着啓承和轉合的作用。全篇結構不苟求嚴謹,段落之間不苟求緊扣。這種文體不是乾巴巴的說明和說教,而是通過形象的語言對實物和形象進行描繪,文藝性很強。從某種角度上看,它是說明和詩詞的結合。一篇好的解說詞,就是一首感人的詩詞。

特點

解說詞是配合實物或圖畫的文字說明,它既要便於講解,又要便於觀衆一目瞭然。這就必須三言兩語,用不多的文字把實物介紹給觀衆,使觀衆在觀看實物或圖畫時,藉助於簡明的文字介紹,對實物或圖畫獲得深刻的認識。

解說詞是按照實物陳列的順序或畫面推移的順序編寫的。陳列的各實物或各畫面有相對的獨立性,反映在解說詞裏,應該節段分明,每一件實物或一個畫面有一節或一段文字說明。在書面形式上,或用標題標明,或用空行表示。

寫法

解說詞是解說客觀事物的,而客觀事物是複雜的,只有仔細地觀察,深刻地研究,才能把它如實地反映出來,介紹給讀者。因此,要寫好解說詞,就要認真觀察、研究被解說的事物,準確地把握它們之間的關係。在物與物之間,有並列關係,有先後關係,有總分關係,有主次關係,等等。這些關係,有分有合,分則相對獨立,合則相互聯繫,在一定的範圍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解說同寫作的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可用平實的語言,也可用文學的語言;可用散文形式,也可用韻文形式。

第五篇:元認知的含義與結構

元認知的含義與結構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 桑標 王小曄

近二十年來,元認知(metacognition)成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認知理論,試圖對人的認知與學習過程作出更爲深入的探討和解釋,同時進行了一系列元認知的分支研究,如元記憶、元學習、元注意、元語言、閱讀理解中的元認知等等。研究者發現,在許多認知活動中元認知都起着重要作用,這些活動包括口頭信息交流、口語理解、閱讀理解、寫作、語言習得、知覺、注意、記憶、問題解決、社會認知和各種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導等等。本文主要對元認知的含義及其結構作簡要的評述。

1 “元”的概念和元認知概念的提出

元認知的概念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纔在心理學中得到比較全面、系統的表述和認識,真正成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這與心理學的內外部原因都有關:在心理學內部,二十世紀上半葉行爲主義居於心理學的主導地位,它排斥意識與內部心理過程,“在行爲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時代,人們對認知的研究都毫無興趣,更不用說對認知的認知進行研究了。”隨着以後行爲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衰落,人們重新把注意轉到內部心理過程中,對認知乃至認知的認知進行研究就成了當代心理學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在心理學外部,二十世紀科學和哲學發展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以自身爲對象進行研究和反思,出現了元科學、元理論、元哲學等大量的“元”研究;同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劃時代的產生和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的重大發展,這些嶄新的思想和方法都給心理學帶來了深刻影響。

“元”的概念產生於五十年代對內省法的自我證明悖論的哲學思索。comte認爲內省法存在“自我證明悖論”:同一器官如何能夠同時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1956年,哲學家aifred tarski爲解決這一悖論引進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認爲,“元”即關於口的口(“metawhatever” refers to “whatever about whatever”)。他針對客體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體水平是關於客體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則是關於客體水平表述的表述。存在於客體水平和元水平之間的這種區別,使得我們可以將一個過程作爲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過程來分析。其中,任何一個較低層次的過程都可成爲一個較高層次過程的對象。因此,內省可看做是認知主體對客體水平所進行的意識作出元水平的言語表述,這樣一來,關於內省法的自我證明悖論就得到了解決。tarski的“元”概念在解決了自我證明悖論的同時,給了心理學家以某種

啓發,從而導致意識及認知的元認知模型的產生。下圖描述了這一模型中元水平與客體水平的等級組織以及假想的信息流。這一模型有三個特徵:①監測,即信息從客體水平向元水平流動,它使元水平得知客體水平所處的狀態;②控制,即信息從元水平向客體水平流動,它使客體水平得知下一步該做什麼;③元水平具有某種模型,這一模型包括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方式。在元認知模型中,元水平通過與客體水平之間進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覆的監測和控制)達到認知目標。

明顯受控制論、系統論和信息論影響,元認知思想的核心在於強調認知活動中認知主體對目標的制定和確立,強調認知主體對認知過程與結果的自我監控、自我管理、自我調節以及自我改善。用控制論的術語來說,即強調認知主體對自身認知過程和結果進行反饋調節。

在衆多的元認知定義中,以元認知研究的開創者flavell所作的界定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將元認知表述爲“個人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它相關事情的知識”,以及“爲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1981年,他對元認知作了更簡練的概括:元認知即“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brown與baker也認爲,元認知是“個人對認知領域的知識和控制”。可見,元認知這一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認知的知識,二是對認知的控制與調節。也就是說,一方面,元認知是一個知識實體,它包含關於靜態的認知能力、動態的認知活動等知識;另一方面,元認知也是一種過程,即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意識過程、控制與調節過程。作爲“關於認知的認知”,元認知在認知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元認知的結構

flavell認爲,元認知的兩大主要成分是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所謂元認知知識,是指個體所存儲的既和認知主體有關又和各種任務、目標、活動及經驗有關的知識片斷。如“我覺得我的語文不如數學好。”“我知道自己的記憶能力很差”等。flavell認爲元認知知識主要有三類:①個體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及他人作爲認知加工者在認知方面的某些特徵的知識。比如,“我知道小王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強於他的形象思維能力。”“我知道我的優勢在於語言表達能力。”“我知道人在短時間內只能記住有限的東西,人不能同時做兩件都需要高度注意的事情。”②任務元認知知識,即關於認知任務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質、任務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識。比如,“我知道要理解和記住複雜、陌生的信息是比較困難和費時間的。”“我知道回憶一個生詞比再認它要難。”③策略元認知知識,即關於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及其有效運用的知識。比如,“我知道記憶的主要策略有組織、複述、精緻加工。”

“我知道在自己熟悉或是不太重要的材料上可以少用些時間,在自己陌生和比較重要的材料上要多用些時間”等。flavell十分強調這三類元認知知識的交互作用,他認爲,不同個體會根據特定的認知任務對策略作出優劣的判斷。

元認知的第二個成分,即所謂元認知體驗,是指人們保持和從事認知活動時產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既可能被我們清楚意識到,也可能只是下意識的或模糊不清的。元認知體驗持續的時間可長可短,在具體內容上可以很具體,也可能很複雜,它可以是對“知”的體驗,也可以是對“不知”的體驗,元認知體驗在認知活動進行之前、之中、之後都有可能發生。

flavell認爲有很多元認知體驗是關於在某一認知活動中個體已取得的進展或將取得的進展的信息。如,在考試中,學生覺得自己前面的題目答得很順利,差不多都答對了,而後面的題目比較難,做不出來,感到很着急。或者學生突然發現自己剛剛讀過的文童沒有讀懂,需要重新回過頭讀一下,並考慮究竟哪個地方沒讀懂。flavell認爲,在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是相輔相成的。元認知體驗基本上是由人們已經獲得的有關的元認知知識所形成的,元認知知識由於元認知體驗爲其提供有關認知個體、認知任務和認知策略的信息而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元認知體驗能導致元認知知識的增加、刪除或修改,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會發現目標、策略、元認知體驗和任務之間的關係,然後將這些發現同化至現有的元認知知識系統中;另一方面,元認知知識可以幫助個體理解元認知體驗的意義以及元認知體驗對於認知行爲的暗示。另外,兩者的關係還體現在有時它們是部分重疊的,有些元認知體驗可看作是進入意識的元認知知識片斷。

另一位心理學家brown則認爲元認知包含兩大成分:關於認知的知識和對認知的調節。關於認知的知識是個體關於他自己的認知資源及學習者與學習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的認知能力、認知策略等的知識,以及在何種問題情境下應該運用何種認知策略、如何最佳地發揮自己能力的知識。對認知的調節指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在力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調節機制,包括計劃、檢查、監測、檢驗等。這兩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質。關於認知的知識是穩定的、可意識到、可表述的,它隨着個體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對認知的調節不太穩定,通常是無意識地進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賴於任務的情境,而不依賴於年齡。即使是年幼的兒童,在某些任務中也能運用這種調節過程,這些任務通常是那種對個體來說具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任務。

其他心理學家也分別提出了對元認知的理解。如美國心理學家sternberg把認知過程分爲三大類: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識習得成分;加拿大心理學家da

s提出的智力三級認知功能系統理論——pass模型,提出智力有三個認知功能系統:注意——喚醒系統、同時——繼時編碼加工系統、計劃系統。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儘管在所用的專業術語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十分重視認知主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評價和調節。實際上,計劃系統、元成分、元認知在認知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3 元認知是區別於認知的獨立存在

元認知概念提出後,有人對元認知是否真正有別於認知提出了質疑。心理學家slife的研究發現,優生與學習困難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的技能中存在差異,並非由於他們在認知(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上存在不同,而是在元認知(知道自己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上存在差異。研究者選擇了學習困難學生組和正常學生組:兩組學生的iq分數無顯著差異,且在10道數學題及數學成就測驗的得分上是匹配的(即認知水平相當)。結果表明,在進行問題解決時,兩組被試在元認知的兩個成分(關於認知的知識和關於認知的調節)都表現出差異。在關於認知的知識上,學習困難學生對於自己問題解決能力的知識精確性較差,他們不能準確預期自己是否可以正確解題;在認知調節上,學習困難學生不能積極、準確地監控自己的問題解決活動,對於自己的解題成績傾向於高估。這表明,認知水平相當的被試在元認知方面卻有不同的表現,因而元認知與認知是可以分離的兩個概念。

swanson依據元認知能力的高低和一般能力傾向的高低,將被試分爲四組,以考察元認知水平高是否是學生學習成績優異的重要原因。四組被試爲:高元認知椄唚芰η閬蜃欏⒏咴現獥低能力傾向組、低元認知椄唚芰η閬蜃欏⒌馱現獥低能力傾向組。他對四組被試解決問題的成績進行比較,發現:①無論一般能力傾向的高低,高元認知組的解題成績都優於低元認知組;②高元認知椀湍芰η閬蜃櫚某杉ㄓ龐詰馱現獥高能力傾向組。可見,元認知可以彌補一般能力傾向的不足,它是作爲與一般能力傾向相獨立的一種因素起作用的,而且元認知水平的高低與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係。

4 結語

可以認爲,元認知是認知活動的最高水平。元認知既是知識,又是過程。元認知包含了有關認知個體、認知策略、認知目的等方面的知識,元認知又是一種與認知活動相伴隨的,對認知活動進行計劃、監控、調節的積極過程。重視元認知在個體成長與學習中的作用,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網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