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科普的徵文【精品多篇】

徵文稿2.55W

科普的徵文【精品多篇】

科普徵文 篇一

一天,我在家裏查資料,忽然跳出一個網頁來,標題是:世界上有不怕火燒的布!這個標題引發了我濃厚的興趣。

這時,爸爸走了過來,他看到我一副要探個究竟的樣子,便對我說:“思思啊,不要隨便進了陌生的網站,說不定會有病毒。如果你真想知道,就自己做實驗呀。”

我疑惑地對爸爸說:“俗話說,紙包不住火。現在怎麼會有不怕火燒的布呢?”爸爸聽了,只是神祕地對我笑了笑。爲了滿足我強烈的好奇心,當天下午我就開始做實驗。

我拿出三角架、打火機和一塊破舊的布。

實驗開始了,我先把布輕輕地放在三角架上,小心翼翼地打開打火機,打火機上立刻“跳”出耀眼的火花。燒着那塊布,不一會兒那塊布就只剩“骨灰”了。

我生氣地說:“原來那些網站都是騙人的,哼!”在一旁的爸爸聽到我說的話後,走了過來,嚴肅地對我說:“什麼叫做沒有不怕火燒的布?我給你做個實驗,讓你長長見識。”

說完,他便轉身去拿實驗的器材——酒精、三角架、打火機和布。

實驗開始了,只見爸爸先將水和酒精倒在一起(水多酒精少),把它們攪拌均勻,再把布放在水裏浸泡,大約泡了一兩分鐘,爸爸輕輕把它拿起,放在三角架上,打開打火機點燃了布,一眨眼火把布“包圍”了起來。可那塊布居然“豪發無損”,令我大吃一驚。爸爸對我說:“酒精一遇火,就會燃燒,而水的蒸氣卻“保護”了布塊,讓火苗在水蒸氣處“徘徊”,所以布條就燒不掉了。”我聽了,恍然大悟。

原來我們身邊處處都有科學,我們只要用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奧祕。

科普的徵文 篇二

我正睡得香甜,在牀的搖晃中漸漸醒來,原來是鬧鐘的時間到了,青少年科普徵文範文。大家好,今天是2030年暑假中平凡的一天,我在牀中自帶的搖晃鬧鐘的催促下醒來。站在傳送帶上,不需要行動就能被傳送進浴室,牙刷受到感應自動擠好了牙膏,熱水也隨之流出。我仍然懵懵懂懂地站着,洗漱已經自動完成。接到浴室傳遞過去的信息,廚房開始準備早餐。等我剛坐在椅子上,早餐已經被機器人保姆放在了桌子上。

走到玄關處,門便自動打開。如今每個人都配備了一輛一人座的超小型太陽能轎車,也無需方向盤,只要說出目的地,車就會自動駕駛,絕對不會出現酒駕的危險。今天的目的地是步行街,每家商店都是無人銷售,顧客只要刷張“一卡通”,就能把心儀的衣服帶走。而且省去了試穿衣服的繁瑣的步驟,只要站在鏡子前把衣服比劃一下,鏡子中就會呈現出試穿後的效果。不僅衣服,鞋子、褲子等等都是如此。

既然出來了,我打算去看看最新剛出的電影。走進電影院的大廳,醒目的顯示屏上顯示着電影名字、開始時間和房間。只要找到對應的房間,在門口刷卡付錢就能進去。而且現在的電影不止停留在3D時代,已經研製到第五代,並且不用帶專用的眼睛,更加方便。 晚飯時間回到家,聽到我的腳步聲,電燈自動打開,空調也自己運作,晚餐也準備完畢。 什麼東西都不需要親自動手,或許現在的我們看來是多麼美好。可是當這一天真正來臨,你就不會這麼想了,或許還會後悔莫急。你什麼都不會,沒有了生存能力,如果這一切忽然消失的話,你靠自己能怎麼辦?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確實是人們幻想已久的,節省時間也節省精力。

所以,一切還是未知數,一切且看未來。

科普的徵文 篇三

科技,顧名思義,是一種發達的技術。我們對它並不陌生,它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它,兩者息息相關。現在一起走進科技的世界。

首先,科技給我們帶來便捷,輪船、火車、飛機等等,都帶來了交通的方便。無論你想到祖國或世界的天涯海角,只要找到合適的交通工具,就能很快到達。同時,隨着人類有更多的經驗與智慧,計算機誕生了,它的便捷達到了可以讓足不出門的人與在遠方的親戚聊天,甚至可以網上購物,聽音樂,看視頻……使我們的業餘生活變得絢麗多姿,科技的發展使我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再來談談飲食吧,現在我們吃的東西不指指追求好吃,還要有營養的食品,科技就能做到這一點,比如:蛋白質、鈣片、膳食纖等等,都對我們的健康有幫助。如果沒有科技食品,我們現在都能快快樂樂的玩耍麼?科技還能促進我們的身心發展,使醫術更加高明,救更多的人,使人的平均年齡都提高了,有更多的爺爺奶奶享受晚年。科技還提高了家庭安全,比如說防盜玻璃,它能使你們家的財富不被盜竊,並且保護你,不讓危險人物接近自己。

科技將我們從水深火熱的世界裏救了出來,因此這個世界充滿智慧,人們都能過上好的生活,落後的城市,也都能獲得幫助,所以我們應該敬畏科技,使世界不缺乏新鮮感!

科普徵文 篇四

早晨,我駕着銀光閃閃的飛船來到宇宙,一股濃郁的冰淇淋香味飄來,於是,我順着香味而去,原來是到了冰淇淋星球。

瞬間,一道紅光閃過,眼前出現了一位身穿潔白長裙、頭帶花環的女孩。她笑着對我說:“我們的國王,鄭重地邀請你加入冰淇淋王國,你意下如何?”我想她就是冰淇淋星球的仙女姐姐吧! “好,好,好!我很榮幸能加入,我能做些什麼呢?”我興奮迴應着。“不用了,跟我來吧!”只聽得“嗖”的一聲,眼前一股白霧繞過,轉眼間,我們飛到了冰淇淋王國的郊外。啊,只見一片嫩綠冰淇淋樹林,一羣冰淇淋小鳥在自由自在的飛翔,一條白白的冰淇淋小溪從林間緩緩流過,我不禁詩興大發:“日照冰淇生香氣,遙看冰淇已遠去。飛流口水三萬尺,恨我不能心如意。”這時,有一隻小野獸跑來打斷了我的思緒,仔細一看,啊,原來是冰淇淋做的,我把她抱起來,幾口就吃掉了!不知爲什麼這事讓國王知道了,我只能解釋說:“國王陛下,聽說那小野獸想吃掉你,我就先把它吃了,呵呵,是爲您除害呀!”國王非常感激我,讓我做了他的護衛,我爽快地答應了。國王又請我吃了紅燒冰淇淋排骨、冰淇淋燒鵝、冰淇淋丸子……這次可真讓我飽餐了一頓。可是冰淇淋吃的太多了,痛的叫起來:“我的牙好疼——我不要貪吃了——我要回地球——”

痛醒了,發現是個夢,急忙又閉上眼睛想把這個夢延續,好告訴冰淇淋國的國王:“我不要夢幻,我要退出您的國籍,我要做個踏踏實實、低調的地球人!”

科普的徵文 篇五

著名的天文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卡爾?薩根1988年在康奈爾大學曾發表演講《科學家爲什麼應該普及科學》。對於中國來說,尤其要討論的是,中國爲什麼需要科普工作者。

科學和科普工作者某種程度上在中國的公衆面前有一個很奇怪的形象。一方面,科學被視爲象牙塔,科學家則被描繪成沒有生活常識,每天拿一些奇怪而深奧的數字、公式唬人的教授、學者:另一方面,公衆對於科學知識、科技進程要麼望而卻步,認爲自己沒有理解它們的能力,要麼不屑一顧,認爲他們與自己毫無關聯。這正是我們爲什麼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原因。

西方作爲科學精神的起源,很早便有了科普著作。到近代,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貝爾寫出《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後,科學普及工作便蓬勃開展,這一百年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致力於科學普及,例如俄裔美籍科學家喬治?伽莫夫,美國科學家阿西莫夫、卡爾?薩根,英國科學家霍金、彭羅斯、約翰?格里賓等等。而這些科普工作很快便收到了成效。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正是因爲幼年時閱讀貝爾的科學著作《數學大師》才立志於數學研究:約翰?格里賓因爲喬治?伽莫夫和其筆下的“湯普金斯先生”纔想到要探索宇宙的起源,而他自己日後也成爲一名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科學的接力棒就是這樣代代相傳。

但是,科學普及的意義遠不止培養一代代的科學家。公衆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不需要那些繁雜的公式,但他們需要一種科學思想。他們需要科學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有了這樣的科學精神,懂得了這樣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公衆會更有意義地、更充實地生活,並且知道爲什麼而活,他們將略略領會人類是如何如一步步地改造世界,我們爲什麼要探索太空而不是呆在地球溫暖的家裏,更重要的,他們會擺脫愚昧,更科學有效的處理日常事務,當然,他們也決不會讓他們的孩子輟學打工,也決不會聽信謠傳(例如,搶鹽)。他們雖不會成爲科學家,但他們應當認識科學的力量。

科學精神並不植根於中國的土壤,因此中國更加需要科普工作者,尤其是以有成就的科學家的身份有說服力地進行這項工作。中國的中學生學習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卻不能在總體上領會人類如何一步步改造自然

科普的徵文 篇六

9月13日,老師興奮地走進教室,對我們說“今天下午,科普大篷車,要駛入我們東郡國小。”

同學們相互討論,有的說,那是個什麼樣子的車,是和別的車不一樣嗎?還有的說,那一定是個高科技的產品,我們好奇的期待着,想知道科技大篷車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會有什麼樣的功能。

我們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老師讓我們排好隊,走到操場上去,我們急匆匆地下了樓梯,剛到一樓,兩個穿戴一樣的阿姨,給我們了一副3d眼鏡,全班都拿好了3d眼鏡,兩個阿姨帶着我們,走向操場,我現在才明白,原來她們是我們的“導遊”

在阿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個個“電視”面前,我正看着一個關於恐龍蛋的資料“電影”裏面的介紹:目前科學家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最長軸56cm,最短軸也有38cm。我又走到一個恐龍影片前,一隻龐大的恐龍伸出尖銳的爪子朝我抓來。瞬間,我腦海裏浮現出了恐龍的叫聲,幾秒鐘後,我才反應過來,指導員阿姨對我們說:“人類發現的恐龍化石最大的就有20頭大象那麼重,鯨魚也比這個恐龍小的多,但是,最小的恐龍只有一隻鴿子那麼大。”似乎令人不敢相信!

看完之後,我們把3d眼鏡拿下來,我驚呀的發現剛纔看到的影片,竟然是一張圖片,我不由得在心中嘆道:科技真是厲害。接着,阿姨帶領我們又參觀了“太陽能發電”、“看得見的聲波”、“翻轉的頭像”、“無形的力”、“會飛的“碗””……這一次參觀“科普大篷車”,充分向我們展示了數學、光學、電磁學等科學原理。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呀!

科技大篷車向我們介紹了許多科學發現和道理,我相信科普大篷車一定會駛進農村,駛進山區,讓農村和山區更多小朋友體驗到科技的發展和神奇。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點燃我們對科學嚮往和熱愛。

我的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科技發展的速度,科普大篷車對國小生的影響,讓國小生近距離觀看恐龍等珍稀動物資料,

科普的徵文 篇七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啓發,他製造了人類歷史第一架望遠鏡。

1609年,伽利略製作了一架口徑4。2釐米,長約1。2米的望遠鏡。他是用平凸透鏡作爲物鏡,凹透鏡作爲目鏡,這種光學系統稱爲伽利略式望遠鏡。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天文學從此進入瞭望遠鏡時代。

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爲物鏡和目鏡,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後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爲開普勒式望遠鏡。現在人們用的折射式望遠鏡還是這兩種形式,天文望遠鏡是採用開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當時的望遠鏡採用單個透鏡作爲物鏡,存在嚴重的色差,爲了獲得好的觀測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鏡,這勢必會造成鏡身的加長。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天文學家一直在夢想製作更長的望遠鏡,許多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1757年,杜隆通過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鏡的理論基礎,並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製造了消色差透鏡。從此,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完全取代了長鏡身望遠鏡。但是,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很難鑄造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遠鏡的初期,最多隻能磨製出10釐米的透鏡。

十九世紀末,隨着製造技術的提高,製造較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成爲可能,隨之就出現了一個製造大口徑折射望遠鏡的高潮。世界上現有的8架70釐米以上的折射望遠鏡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間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徑102釐米的葉凱士望遠鏡和1886年建成的口徑91釐米的裏克望遠鏡。

折射望遠鏡的優點是焦距長,底片比例尺大,對鏡筒彎曲不敏感,最適合於做天體測量方面的工作。但是它總是有殘餘的色差,同時對紫外、紅外波段的輻射吸收很厲害。而巨大的光學玻璃澆製也十分困難,到1897年葉凱士望遠鏡建成,折射望遠鏡的發展達到了頂點,此後的這一百年中再也沒有更大的折射望遠鏡出現。這主要是因爲從技術上無法鑄造出大塊完美無缺的玻璃做透鏡,並且,由於重力使大尺寸透鏡的變形會非常明顯,因而喪失明銳的焦點。反射式望遠鏡:

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誕生於1668年。牛頓經過多次磨製非球面的透鏡均告失敗後,決定採用球面反射鏡作爲主鏡。他用2。5釐米直徑的金屬,磨製成一塊凹面反射鏡,並在主鏡的焦點前面放置了一個與主鏡成450角的反射鏡,使經主鏡反射後的會聚光經反射鏡以90o角反射出鏡筒後到達目鏡。這種系統稱爲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它的球面鏡雖然會產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鏡代替折射鏡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詹姆斯·格雷戈裏在1663年提出一種方案:利用一面主鏡,一面副鏡,它們均爲凹面鏡,副鏡置於主鏡的焦點之外,並在主鏡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線經主鏡和副鏡兩次反射後從小孔中射出,到達目鏡。這種設計的目的是要同時消除球差和色差,這就需要一個拋物面的主鏡和一個橢球面的副鏡,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當時的製造水平卻無法達到這種要求,所以格雷戈裏無法得到對他有用的鏡子。

1672年,法國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遠鏡的第三種設計方案,結構與格雷戈裏望遠鏡相似,不同的是副鏡提前到主鏡焦點之前,併爲凸面鏡,這就是現在最常用的卡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這樣使經副鏡鏡反射的光稍有些發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這樣製作望遠鏡還可以使焦距很短。

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的主鏡和副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光學性能也有所差異。由於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焦距長而鏡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圖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點,可用來研究小視場內的天體,又可配置牛頓焦點,用以拍攝大面積的天體。因此,卡塞格林式望遠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赫歇爾是製作反射式望遠鏡的大師,他早年爲音樂師,因爲愛好天文,從1773年開始磨製望遠鏡,一生中製作的望遠鏡達數百架。赫歇爾製作的望遠鏡是把物鏡斜放在鏡筒中,它使平行光經反射後匯聚於鏡筒的一側。

在反射式望遠鏡發明後的近200年中,反射材料一直是其發展的障礙:鑄鏡用的青銅易於腐蝕,不得不定期拋光,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而耐腐蝕性好的金屬,比青銅密度高且十分昂貴。1856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利比希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在玻璃上塗一薄層銀,經輕輕的拋光後,可以高效率地反射光。這樣,就使得製造更好、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成爲可能。

1918年末,口徑爲254釐米的胡克望遠鏡投入使用,這是由海爾主持建造的

科普徵文 篇八

星期天,我正在用復讀機聽英語,可聽着聽着,聲音越來越小。

我上前一看,原來是沒電了。

我正要向媽媽要錢去買電池,可又一想,一節電池1.5元,一次要用四節,而且新電池又會很快用完;再說丟棄的廢電池還會污染環境……對了,我以前曾在書上看過舊電池的重新利用,我何不去試一試?於是,我走到書櫃前翻找那本書。

這時,媽媽走過來問:“陽陽,你怎麼不聽了?”“哦,電池沒電了。”“那還不快去買兩節!”“不,我要自己製造電池。”媽媽不相信地看着我說:“你在做白日夢吧!”“您就看着吧!”終於,我找到了那本書。

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我找來了四節舊電池,剪刀、鐵釘,用花的化肥做了點化肥水。

爲了讓媽媽對我心服口服,我特意讓她來幫我。

我先用小剪刀把那四節電池的外皮撕了下來(不要把電池的原形弄壞),再用小鐵釘在電池的表面扎幾個洞,把化肥水灌進去,然後用蠟把洞口封上。

這樣就完工了。我把做好的電池放入復讀機,雖然有電,但電量太小。

我想,大概化肥水太少。我又做了一遍,還不行。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又思索了起來。媽媽在一旁笑着說:“我說不行,你看,失敗了吧!”我不甘心,想:做電池的電來源於化肥水,如果換其他的原料行嗎?

後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灌入了鹽水,這次,復讀機的電量足了,而且還用了好長時間。媽媽看了,高興地說:“哈哈,這下電池廠要破產了!”

看來,廢物也不一定沒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