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2021端午節敘事作文多篇

2021端午節敘事作文多篇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2021年的端午節到來之際,是不是在你的身邊發生了很多難忘的事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最新的端午節敘事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借鑑!

端午節敘事作文1

端午節大家並不陌生,在民間有“五月五是端午,划龍舟,吃糉子……”的童謠。而在詩人眼中更有“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其中習俗活動更是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其中最爲膾炙人口的當然要數屈原投江。相傳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眼看自己國家衰敗,而國君又無藥可救,便投江自盡。當地漁人趕忙前來打撈屈原屍體,並投放糉子讓魚蝦不要吃屈原屍體。轉眼汨羅江奔騰了兩千多年,而人們便把屈原投江這一天變成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那天,家家門口掛艾菖,人人戴香包,大江大河都被賽龍舟弄得熱熱鬧鬧。當然,在這節日裏,美食也不能少,糉子、綠豆糕、面扇子、茶葉蛋……

廣爲流傳的要數包糉子了。端午節當天一清早,我們一家人便圍到了桌前,奶奶把頭天醃好的米肉擺出,聞上一聞,便讓人垂涎三尺,更何況包好煮熟後大口大口地吃呢!我學者奶奶的樣子拿兩片糉葉,也把它圈成錐形,然後便多多益善地往裏面放米和肉。剛把多餘的那半片糉葉蓋上,準備用細繩捆好,可是,那米像淘氣的娃娃一樣,撒了一桌子。我仔細研究了好久,可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奶奶看見我這個樣子,差點笑了,原來右下角開了一個那麼大的洞,我卻渾然不知。奶奶告訴我不用放這麼多料,不然,包得緊纔怪呢。我把它們減掉些許後,終於包出了一個好看的糉子,它在我手上像是一個綠色的娃娃,可愛極了。我又連續包了幾個,一個比一個包得好。

最後,大家都包完了,奶奶把我們包好的糉子放入大鍋裏蒸好,轉眼就熱氣騰騰,整個廚房裏似仙境一般。終於糉子蒸好了,一股香氣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我迫不及待地撥開糉葉,裏面的米早已被肉汁染得褐黃褐黃的,更是鮮美。我咬上一口,滿嘴芬芳,一股香氣只上舌尖。米中有肉的鮮,而肉和米中更有糉葉的清香,這等美味,令我無法形容,真讓人陶醉在這美味的端午糉子中。

是啊!在端午節中,我既收穫了無窮無盡的快樂,又學會了許許多多知識。端午節,不愧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節日。

端午節敘事作文2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這些傳統佳節中,我覺得最有趣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

每年端午節,爸爸都會包上一些美味的糉子。我爸爸包的糉子和南方常見的糉子很不相同,它們可都是用新鮮的蘆葦葉做的。把蘆葦葉煮沸殺菌後,包糉子的“大戲”就要開幕了。先挑兩三張寬大的新鮮的蘆葦葉,把它們折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放上一些圓糯米,接着放入兩個去了核的金絲蜜棗,再放一些圓糯米,直到快溢出來爲止,最後把上面的蘆葦葉卷下來,並把自制的鋼針穿過糉身,被鋼針帶着的蘆葦葉尖也一同穿過糉身,一個無需一根棉線的長尾糉就這樣做好了。這種風味獨特的蘆葦葉糉我每次都能吃上好幾個。

端午節又快到了,今年可和往常不一樣,因爲我準備也加入包糉子的隊伍。原本以爲每年都看着爸爸怎麼包糉子,自己肯定一上手就能包成,結果,圓糯米總是不“聽”使喚,老往縫裏“跑”出來。呼!終於不“跑”了。我趕緊把上面的蘆葦葉卷下來。蘆葦葉尖也終於抽出來了。爲了顯得稍微漂亮些,我還特意把蘆葦葉尖留得長長的。大功告成!一個“小馬哥糉子”終於完成了。後來,我慢慢學會了包糉子,整整一個上午,我們包了40多個糉子。

下鍋了!煮了整整一個小時。一鍋香噴噴的蘆葦葉長尾糉終於出爐了!我迫不及待地找出我包的長長的、醜醜的糉子。咬了一口,哇!真好吃!可能是自己做的緣故吧。

我們一家三口一邊吃着糉子,一邊聊起了端午節的來歷。媽媽告訴我:中國古代有位詩人名叫屈原,他見自己的國家眼看就要戰敗了,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知道了這件事,就連忙用糉子包起糯米投入江中,不讓魚、蝦、蟹咬食屈原的身體,於是,五月初五吃糉子的文化傳承了下來。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有吃“五黃”、賽龍舟、掛香囊等傳統習俗。

今年端午節好開心,因爲我不僅品嚐到了自己做的美食,還收穫了知識,比去年、前年光吃着爸爸包的糉子更有意義。

端午節敘事作文3

星期一下午老師在微信羣裏說星期三舉行包糉子比賽,要12個家長去學校裏教同學們包糉子。到了星期二老師說帶一包紙巾或溼巾和一把剪刀來學校。

今天,我懷着愉快的心情早早地來到學校裏,到了學校,老師說提寫第一和二單元的英語單詞,每個單元裏抽10個單詞提寫。提寫完單詞以後,老師把前三排的桌子排成3組,後四排的桌子排成3組,一共分成了6個組。

老師打開課件讓我們認識一下端午節的來歷,從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端午節是由南方一個名叫屈原的大官,他想讓南方變的越來越強大。但是皇上聽從小人的話,不聽取屈原的意見,所以楚國變的越來越弱小,最後屈原被皇帝趕出南方,回到家鄉,發現人們生不如死,然後投江而死。人們往河裏扔糉子,不要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划龍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並有吃糉子,划龍舟等習俗。

一會兒食堂的阿姨把糯米,糉葉,蜜棗端進了教室裏,我們懷揣着愉快的心情開始包糉子,首先家長們給我們示範了一下,我認真仔細的觀看着,一會兒我就記住了,我開始自己動手試着包一個,開始覺得很簡單,可是自己親自去做的時候卻沒那麼容易,我心裏有點小着急,想着一定要成功完美的包一個漂亮的糉子。可是事與願違我包了很久很久也沒有成功。大概過了四十分鐘左右,班主任拿着一個大盆子一邊走一邊說:“收糉子嘍,收糉子嘍!”我們數了數有十幾個糉子,本以爲我們組包的最多,可還是掉隊了。把糉子收走了我們靜靜的等待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大約過了很久老師去食堂裏拿來了糉子發給我們,我心裏樂開了花,迫不及待的想要嘗一下。

我把糉子裝進了書包沒捨得吃,想着回家給妹妹一個讓妹妹也嚐嚐,放學回來後我決定把它吃掉,兩個糉子妹妹不吃,讓我三兩下就消滅掉了,今天真的太有意思了,這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個端午節了,能和同學們一起付出,一起收穫,謝謝老師爲我們安排這個有創意的活動,老師辛苦了,我好開心!

端午節敘事作文4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吃糉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插艾葉、掛菖蒲和蒿草、佩香囊、懸鐘馗像、掛荷包、栓五色絲線、點雄黃酒……我只知道前四個:吃糉子自然是最爲平常也最爲普遍的習俗了,我非常愛吃軟糯還帶着甜香的糉子;插艾葉也是年年必做的功課;賽龍舟、飲雄黃酒則只是聽說過;而剩下的一大串習俗,我不僅不瞭解,甚至連聽都沒有聽說過。記得小時候我還天真地問過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放假呀?就是爲了讓我們吃糉子、插艾葉嗎?”

何止我如此啊!現在很多孩子和大人都淡化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僅僅沉迷於放假的喜悅之中,未曾去想想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這個節日,是紀念誰的,是幹什麼的。他們更熱衷於過洋節,對西方的節日、習俗倒是如數家珍,玩得樂此不疲。現在,許多人已經對端午節失去了興趣,更多的是將這個節日用來進行購物、旅遊等休閒活動,或是因爲喜歡糉子的美味,纔想起端午節;真心實意想要紀念屈原的人,雖非屈指可數,但也是少之又少。還有人對屈原的死大做文章,稱屈原是他人所害、失足溺水、被人下藥等等,扭曲事實,添油加醋地僅是爲了吸引眼球。有人還說,屈原的愛國只是說說而已,他並沒有爲此付諸任何實際行動,無法證明他真的愛國。亡國之後,屈原悲憤至極,投江而死,也被人認爲是懦弱的表現。

屈原並非武將,不能衝赴前線,率兵殺敵,馬革裹屍;作爲文官,他努力上諫過,但毫無用處,那他除了痛心疾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而且,他僅憑一人之力根本無法復興國家,既然如此,他唯有以血祭國,以身殉國,喚醒人們。屈原是用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支撐起他的鬥志。任用時,他沒有停止過鬥爭;被疏遠時,他沒有停止過鬥爭;被流放時,也沒有半點動搖過他的鬥志;就連在殉死之時也不曾泯滅過他的鬥志。因爲愛國,他充滿鬥志;因爲愛國,他潔身自好;因爲愛國,他忠貞不渝。他借《離騷》抒發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愛國是他全部精神的精華、源泉和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是我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在每年端午節我們能一同懷念屈原,在偉大民族復興之路上,傳播和發揚他的愛國精神,弘揚民族文化,重振民族精神,共圓中國夢!

端午節敘事作文5

看着桌上幾個用糉葉包成的糉子,我便知道: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艾節、屈原日,是中國傳統節之一。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掛艾草。

俗話說:“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種凶兆,這一天瘧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氣都會來臨,所以人們在門上懸掛艾草來驅趕他們。爲了讓人們更加遠離他們,還要喝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字,這樣邪氣都不敢來找你了!但我要溫馨提示:雄黃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多喝雄黃,會使雄黃的成分產生砒霜,有毒哦!趕緊告訴身邊的人,不過一般人我纔不告訴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陽日,白蛇許仙不到頭。”關於端午的傳說還真不少:有人說是紀念屈原,有人說是紀念曹娥,還有人說是惡日驅避。不過確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爲了紀念英雄。比如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爲了救父曹娥於五月5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50年後的同一天,屈原不願看祖國被侵略,抱石淚投汨羅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稱爲詩人日與英雄日。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末鬥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賽龍舟呀,那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屍體,如今發展成賽龍舟。“莫問腕頭纏白索,且將糉子吃沙糖。”小朋友們在端午節最愛吃糉子,相傳屈原死後,有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撲通”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先在這裏打個結,再……”瞧!我正在做蛋網呢!你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鹹鴨蛋嗎?在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人們一直在和瘟魔作鬥爭。許多人心神不好,最後鬥不過,死了。人們見鹹鴨蛋圓圓的,像一顆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氣最盛時吃它,提高心神。爲了不讓心神受外界影響,人們編織蛋網保護它。還別說,古代人真迷信!

話說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