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過端午作文(精品多篇)

過端午作文(精品多篇)

過端午節作文 篇一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了,看着那三角形狀的糉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着節日的喜慶。

端午吃糉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爲糉葉。糉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糉餡爲糉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糉;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爲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糉子,這是端午味道。

端午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的味道。

過端午節作文 篇二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了,這是一個非常熱鬧非常喜慶的節日,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對了,我的家鄉在永昌,這裏非常的美麗。

我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

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這就我家鄉的端午節,我非常的喜愛家鄉的端午節,因爲家鄉的端午節的端午節非常的有特色,如果有機會你端午節來我的家鄉,我一定會非常的歡迎的。

過端午節作文 篇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

一個節日,一種紀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龍舟競技,伴隨着熱鬧的吶喊,穿過幽幽的掛滿艾草的街頭巷尾。端午節,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與活動,連同一份樸素的情愫和純潔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濃濃的端午糉香。這縷端午的糉香啊,悠悠飄散,飄了千年。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爲如今的“端午”。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最受人們認可的便是紀念屈原。

20xx年百度端午節logo正是以愛國詩人屈原爲主題元素。詩人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忠貞愛國,爲滿朝奸邪所不容,楚懷王不辨忠佞,將屈原貶至南方荒蠻之地。終於在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聽聞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報國無望,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死後,江邊百姓紛紛引舟競渡,打撈屈原,並將糉子拋灑在汩羅江中,以免江中魚蝦啃食他的身體。逐漸地,每逢五月初五,人們就養成了龍舟競渡、吃糉子、辦詩會、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他才華橫溢,獨創了“騷體詩”;他品行高潔,遺世獨立,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爲我們世代所敬仰。時至今日,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已成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並於20xx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人言:糉子分明的棱角,象徵着屈原剛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着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質‘而那顆紅棗,正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響徹在屈原的故鄉。

悲壯的傳說、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糉子……端午節的每一個元素都無不讓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積澱與傳承,讓我們在向幸福前進之時也不要忘記秉持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時回望先人,遙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