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參觀東林書院作文精品多篇

參觀東林書院作文精品多篇

東林書院作文 篇一

端莊典雅的東林書院位於家鄉無錫的東面,建於北宋1111年,它又名龜山書院。

穿過黑色古樸的大門,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上面刻着“東林舊跡”四個大字,牌坊後背也刻着古樸遒勁的四個大字:後學津樑。牌坊上雕刻着雙龍戲珠、雙鳳起舞、輕鬆翠柏,仙鶴祥雲……這些精美的圖案,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嘖嘖讚歎。幾度風雨,幾經滄桑,牌坊歷經歷史變遷和戰火洗禮,但還是巍然屹立,多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訴說着什麼……

繼續向前走,有一方清池,古人稱之爲“泮池”。水面有蓮葉,水中有魚兒。蓮葉在池中間聚成一團,乍看就是一片大蓮葉。紅色的小魚兒姿態各異:有不時跳出水面的,有在水中游弋,有在蓮葉下穿梭……真是活潑機靈、可愛至極,給靜謐的書院帶來一份生機與靈氣。

穿過東林精舍,沿着中軸線往前走,我們進了麗澤堂,這兒曾是顧憲成講學的地方。“麗澤堂”三個大字的匾額下方有一幅畫:只見顧憲成站在人羣的最中間,周圍站滿了來自四面八方得仁人志士,有的專心致志,側耳聆聽;有的埋頭沉思,若有所悟;有的聚首商議,針鋒相對……畫前面,許多張桌椅分列四周。我彷彿看到了當時賢人們聚精會神傾聽顧憲成講學的熱鬧場面!

最後,我們來到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名言的“家”——依庸堂。這裏是講學的老師們來到書院後作講課準備的地方,駐足欣賞,我彷彿又看到了老師們精心準備時緊張、嚴謹的身影。我也是一名東林學子,我心中也埋下了一顆種子:發奮讀書,關心時事,成爲和顧憲成一樣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觀東林書院作文 篇二

聽聞東林書院是以前的學習聖地,便想來瞧一瞧。盛春,天氣陰涼,我來到了東林書院。

我乘地鐵來到了東林廣場,步行了一小段路,便來到了東林書院的正門。我跨過門檻,繞過屏風,映入眼簾的是見證了東林書院興衰的石牌坊。這個石牌坊高大宏偉,可真像是西遊記中的南天門啊!石牌坊正中間刻着“東林舊跡”四個醒目的大字。這個石牌坊可真精美啊!上面雕刻“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鯉魚躍龍門”等精美的圖案。石牌坊是東林書院的象徵,它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見證了東林書院的興衰。石牌坊兩邊種滿了鬱鬱蔥蔥的大樹,好像是威風凜凜的士兵在守衛着這裏。

穿過石牌坊來到了泮池。這是一個小池塘,池上橫跨着一座短短的橋,橋兩邊是兩個小小的正方形池塘。池塘裏有青翠的睡蓮葉,好似是睡在河上的睡美人一般。看!水裏還有魚呢!這魚直冒泡,好似在唱動聽的歌曲。

沿着石路往前走,就來到了麗澤堂。來到麗澤堂邊看到三個清秀工整的大字。小匾下面是一幅畫,畫上老師滔滔不絕地傳道授業解惑,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老師講的內容;有的神態專注,屏息細聽,好像在仔細聆聽老師講的內容;有的一手捧書,一手持筆,正在奮筆疾書;有的微微側首,竊竊私語,好像在與同伴討論問題……麗澤堂的兩邊放着許多桌椅,默默中我彷彿看到顧憲成,高攀龍等各位學士在認真讀書,我的耳邊似乎能聽到顧憲成的聲音:“學問須大家商量,須有大家幫扶,方得手。並膽同心,細細參求,細細體會,未知的要與剖明,已知的要與印證,未能的要與體驗,已能的要與保持。”

走出麗澤堂,往後走,就來到了東林書院最有名的——“依庸堂”。依庸堂的佈局和麗澤堂很相似,它是作爲古代東林大會之前舉行講學禮儀的地方。這裏懸掛着名揚天下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乃是顧憲成所寫。爲什麼他要把這幅對聯掛在這兒?我想:顧憲成應該是激勵學生不要死讀書,要多多關心國家大事,爲國家分憂吧!

最後,我又參觀了供奉佛祖的燕居廟,河流環繞的還心亭等等各種地方。啊!我再一次看向東林書院,它可真不愧是以前的學習聖地啊!

東林書院作文 篇三

媽媽單位組織去無錫一日遊。我拋開了這個繁雜的雙休日跟了過去。上午盡興地參觀了靈山大佛,下午被安排逛皮革城。對逛街絲毫不感興趣的我,纏着媽媽離開了大部隊,準備了卻一樁夙願——到東林書院看看。

好不容易打到了車,說出了地點。的哥十分詫異地問:“什麼?”我重複道:“東林書院啊!”“哦!”的哥訥訥地說,“無錫喜歡東林書院的小姑娘可不多哦。”

下車,腳踩在有些古老的路上,聲線變得狹窄,卡在喉嚨中發不出來,心情卻像正弦函數,不時停在波峯。

眼前赫然懸掛着一個長扁,很雄厚地寫着“東林書院”。陽光迂迴在字跡中,打出一圈圈高光,溫和不刺眼。一個手勢,一個笑靨,一張照片應運而生。

買了票,跑着入前門,可剛一擡頭就打了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屏風上。回頭一看,原來是門檻。齊膝高的門檻,常人要擡一擡腳才能進去。不知是否出現了那麼多像我一樣的冒失者,門檻被磨得粗糙,原來精美的木質被條條深邃的裂縫吞噬者,很淒涼的樣子。

過了正門,進入第一個廳堂,牆上掛着寫滿了東林黨人名字的標牌,其中有些頗有名氣的名字。但每個名字後面不是“已處”就是“削籍”,這些詞語濾去了書院的光彩,洗淨了曾經輝煌的流年,掩蓋了血腥和殺戮的惡毒根源……顧憲成,趙南星,左光斗,楊漣,鄒元標……

正廳是有關於書院的介紹,才知現在的書院是崇禎二年後重建的。我竊想:不知道文革時書院有沒有遭到洗劫?

正欲前進,側面的書房中傳出活動的聲音,似乎是一些人在讀“格物致知”,心不禁溼潤起來。中國文化發展長久,真正能讀懂這個詞的人定是不多——

格,物,致,知。

就像是格到了什麼,眼前有些開朗。

陽光漏在草叢中,成出斑駁的小孔,打在門檻上。

人,死一回簡單,活一生不易。每一個東林人士跨入書院時,必然會經過那個門檻。我聽人說,古人生來就很高大,不過是那樣一種高大,靈魂上的。他們不會被絆倒,不會“傻乎乎”地拍照片,只會“庸俗”地“格物致知”,冒着“革”和“削”的危險,前赴後繼地完成他們認爲十分偉大的事。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名裂。

傻嗎?不,他們都有自己的信仰。

我眼中的東林書院,卻變成了成全信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