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2021全國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2021全國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全國新大學聯考Ⅱ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一

書好一撇一捺,做有爲新青年

託卷長讀,翻開文學歷史的長軸,那個距離我們一千七百多年的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緩緩向我們走來。他自幼深得父親傳授書法筆論,後又師從鍾瑤,張芝,他的書法造詣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後人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喻 本站 其書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

羲之筆法之高妙,透露着他對書法與人生之間的思考。在他的《二謝帖》中,那個筆挺的“面”字,雖瘦高卻也不失圓滑。而著名的《蘭亭集序》背後,我們看到和讀到的不僅僅是精彩絕妙的書法藝術,更是羲之參透人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宇宙間的關係。

古之羲之思考如此,跨越歷史的長河,如今想來,書法中包含的人生意義顯然易見:今天的我們,作爲大時代的新青年,應該做好自己,寫好一撇一捺那個大寫的“人”字。

《覺醒年代》裏,我讀到一個有力量的句子:“無論我們當什麼,我們要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是優美的方塊字特點,更是做人的準則。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域高原,那一張張被高原紫外線曬傷脫皮的駐守戰士們的臉上,筆直的身軀上,我讀懂了“人”字書寫的意義:不偏不倚,爲人正直,走正確的人生之路!他們就像青藏高原上盛開的雪蓮花,綻放在厚重的山與純白的雪之間,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那是中國的希望之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樣子!

憶往昔崢嶸歲月,十六歲背起行囊外出求學的毛澤東,後來有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決勝巔峯時刻的魄力。中央領袖曾說當代中國的新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一代人。面對正在奮發向上的中國發展新形勢和形式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們不能不沉潛修煉,正如書法所講究的“逆峯起筆,藏而不露”,人生如逆旅,有了內在沉潛,才能迎難而上,看到曙光和希望。

漫漫求索的征途裏,除了沉潛,還需要積澱,未來的路可期,但也充滿了荊棘和挑戰。記得袁隆平爺爺在屏幕的那端緩緩訴說着的實現人生價值的溫溫細語:汗水,知識,靈感和機遇。願意揮灑汗水,不斷積累知識,才能出現靈感,抓住機遇。因此,如果人生是航船,一定要記得揚起積澱的風帆!

中國自古以來從不缺少奮勇與挺身前行的人,沉潛專研的人,厚積薄發的人。爲了理想,他們無所畏懼,“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中國的精神。他們的骨血裏含有中國書法的神韻與筆法的精髓。他們把“人”字書寫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

作爲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願意沉潛不斷積澱的人,天地萬物皆有做人的哲理,唐光雨的書法漫畫那個描紅的“人”字亦如此。它啓迪我們:書好一撇一捺,才能成爲新時代有爲青年!

2021全國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十里長堤之上,夜色籠罩四野,車頭燈似莽撞的兔子躍進這肅穆的蒼青色。我頭輕輕倚着車窗,用癡醉的目光看你,看這容貌依舊的你。我是否該在你額前一吻呢,我的故鄉?

爸爸拉開車門,輕聲道:“路太長,出來休息下吧。”我應聲而出,被野性的山風攬了個滿懷,注視着江堤前水波溫情脈脈的長江,貨輪、漁船在夜色中亮着警示的光芒,忽明忽暗;那岸邊繁華的都市有徹夜不熄的夜世界和川流的車羣,散發着流光。轉過頭來,這兒是一片已入夢鄉的恬靜,蛐蛐兒眯着眼絮語,微風撩起山林的情思,長過衣襟的野草隨風輕搖卻抖下了簌簌的鄉思。佇立於此,胸口洶涌的鄉愁幾欲噴薄。我已無法用簡單的“看你”、“聽你”、“嗅你”、“觸你”來形容我的情感,唯有那溫柔的“讀你”二字稱我心意。

闊別三年的故鄉,你已睡下,知否?知否?一個遊子正在你的睡臉上靜靜注目着,讀着你被時光雕出的絲絲皺紋,讀着你爲哺育兒孫在眼角新添的哀悵?螢火蟲密謀着,在我轉眼的一剎那,手挽起手,合夥點燃了山火。一刻間,山林沒有了祕密,每一個角落都亮起了清明透徹的光芒,但這光芒熹微,並沒有因此照醒故鄉。在羣山連綿的夏日寧夜,我沐浴山風,在悄無聲息中觀賞一場山火,只是這山火無熱無躁,盡是多添了幾分幽幽罷了。地上山火,天上銀河。仰頭而望,璀璨金光星羅棋佈,浩瀚氣勢要把我吸入其中,蔚藍深沉的天空低吟着詩句,最後沉沉睡去。哦,故鄉,這星光是你在夢中思念遊子的淚珠嗎?這份思念如此清澈,以至於發出這等異耀的輝光!因爲我從你賜予我的這夜星空中,讀出了你在夢中悄聲囈語的哀愁。“你當初被我們接到城裏去念書時,也是晚上,螢火蟲和星星同樣這般閃亮。”爸爸倚在車身上,仰頭凝視夜空,任浮游的螢光在身邊晃盪。

我愣住了。故鄉,你那殷切盼歸的心我讀懂了,眼睛卻怎麼泛出淚來?你用夏日最熱烈美好的景送我離開,望我早歸,哪知卻是一別三年?今日你以同樣之景迎我歸來,怎不讓我感激?月光白花花的,像懂事的孤兒在長堤兩旁的樹下蕩着鞦韆。農屋已熄滅燈火,在微弱偶起的蟬聲和蛐蛐兒的夢話中沉眠。野草依舊揮着手,文靜地慶祝我回家。只有明滅的螢火映亮我的雙眸,作最後的儀式。這便是你的語言,千萬般形式不過一句慈母的輕語:“你回來了!”釋迦拈花時,迦葉笑了,人們問:迦葉爲何而笑?大寧禪師說:因爲他想笑。如我現在這般,讀懂你是多麼值得歡呼慶幸的事,而我卻沒了緣由的,在你多般形式的言語下,無聲而獨寂地垂淚。

讀你,讀你。故鄉,讀你這濃愁的鄉情。

2021全國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三

方有方的棱角,圓有圓的弧度,兩種不同形式的美,讓人讚歎。殊不知,將兩者巧妙結合,更能達到令人驚歎的效果,所謂完美無缺,是也。

方圓之用,是一門藝術。

方形建築給人以莊嚴,圓形建築給人以遐想,將方形與圓形相結合,予人以清新、脫俗的視覺感受,我想,看這樣的建築,永遠不會感到累。不難發現,一些獎盃也是將圓與方有機組合,經多種變換,構成這麼個吸引眼球、令人神往的物件。有圓無方,抑或有方無圓,均讓人感到厭倦——太單調了。而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給人以神祕的色彩,這樣的效果,僅藝術所有。所以說,方圓之用,何以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方圓之用,是一種哲思。

圓的物件,常用方形器具裝固,通常是因爲圓形(或球形)物件不穩固,而方形的器具能穩如泰山,試想,如若沒有方形器具,將會造成多大的麻煩和擔憂。圓形的酒瓶一般裝進方盒裏,是爲了減少運輸、遞送過程中的碰撞,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倘若沒有方形盒子,這將帶來多大的損失?方圓之用,其實也就是各取所長的過程。

爲人處世亦如此。我們就如同那方形物件,需要不斷地完善,不斷地磨鍊,成爲圓形的物品。我們也如那圓形的物件,可以通過不斷打造,或者通過“方形”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從而活出棱角,活出精彩。方圓之用,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處世中悟出的一種哲思,這種哲思,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品味。

方圓之用,是一種王道。

能做到方圓之用的人,纔是真正的王者。做到方圓之用,需要我們清楚地發現自己的不足,需要我們謙遜地向他人學習其長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地獲得成功。生活中有些人,正是因爲不懂得“方圓”之道,從而錯失良機,無法達到彼岸,這樣的悲劇,讓人心痛,更讓人警醒。

方圓之用,永遠是一個說不清楚的話題,它因人而異,因事而變。方圓之用,永遠值得我們去體味,去感悟,去實踐!

全國新大學聯考Ⅱ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四

筆鋒與人生智慧

漢字的毛筆書法,是我們的國粹,體現了獨特的東方智慧。其中的“筆鋒”,即運筆的規律與藝術,不僅僅是書法的“筆法”,更具有中國人做人的哲學。

《描紅》這幅漫畫所表達的雖然只是關於“人”字的寫法,但其簡要的文字說明卻耐人尋味。“逆鋒起筆,藏而不露”。意思是欲順還逆,將鋒芒掩藏,以顯得起筆不輕飄、不浮躁。誠如人生要走好第一步,基礎要紮實,腳步要穩重。即便胸有大志,也要沉住氣,適當“藏鋒”,以免一開始就傷人害己。現在很多人都認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大謬不然。生活中那些還未出道就咄咄逼人的人,不僅給別人帶來不適之感,而且自身的形象也不那麼優雅,很可能因爲張牙舞爪而顯得面目可憎。所以,起筆是蓄勢待發,亦爲人生的走向儲備能量。

“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在調整好筆鋒的走向以後,爲了使得線條力透紙背,就要用力運筆,這就是“中鋒”的作用。同理,人們在努力拼搏、奮力前行的階段內,也不要企圖走邪門歪道。而且,要吸取“中庸”的古訓,爲人要不偏不倚。那些行而致遠的成功者,不僅步伐穩健,而且遵守社會規則,達到人生與事業的自由王國。

“停滯迂迴,緩緩出頭”。出鋒,也是書法藝術的微妙之處。如果出鋒太急或者太草率,就會虎頭蛇尾,缺乏整體的美感。人,越是快要出頭了,越是要大功告成了,越要穩定心神,體現君子之風。也許,這個過程有反覆,猶如黃河迂曲,但迴旋是爲了控制流速,更顯大氣。功成身退,方有完美人生。

簡單的“人”字,一撇一捺竟然飽含哲理,這就是書法的奧祕,也是人生的禪意。領悟了“藏”與“露”之道,乃爲智者。

君以爲然否?

2021全國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五

以前朱東潤老先生擔任復旦中文系主任時,自然被推上講臺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卻牙根緊咬,面色難看。簡直要上刑場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原計劃五年完成的三本書,現計劃三年完成!”話音剛落,臺下便是一片鬨笑之聲。“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勁卻上來了,說什麼都不肯再讓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這若是被日碼萬字的當代作家看見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這麼“倔”?何必跟“效率”較勁?簡直是一根筋!

的確,對於講求效率的智慧的當代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知變通,乃至於冥頑不靈了。三年,豈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坐家”,輕敲鍵盤,日碼萬字也能輕鬆搞定。只是,如此隨緣、如此寫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釋過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來恰如變了質的白開水。

同樣“冥頑不靈”的,還有歷史學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聲鵲起,然而他的出名,卻不是因爲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爲“笨”。十多年的時間,老先生統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餘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餘字。然而,爲了蒐集史料,老先生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纔有了那麼一點老笨結晶。然而,這樣的著作,定心讀來,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爲,認認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於“倔”、成於“笨”,在於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着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方纔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這種精神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遠了。在速度與效率所帶來的緊張與刺激中,精品之作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敢說今天市場上的作品全部流於平庸,但在市場利潤的引誘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隨浮華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這流失了的春華,恰恰是我們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家能夠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齒:“不行,最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