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精品多篇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精品多篇

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篇一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敗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攻擊排擠最後逐出都城,流落漢北。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委曲求全,看破紅塵,跳進了汨羅河以死捍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河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人們吃糉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包糉子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糉子分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糉,一種是尖尾糉。媽媽是我們家包糉子的能手。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葉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子放在溫水裏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完後伴在一起。等蘆葦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粒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間再夾幾片棗肉,包好後再將草繩捆綁好大功告成了。媽媽包的糉子又大又結實,像一個個包袱,又像一個個秤砣。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香味撲鼻,讓我直流口水,有時一口氣竟能吃上好幾個然後腆着大肚子那憨態惹人笑。

過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握着船槳動作協調、齊心協力地奮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落,使水手們更加鼓足了幹勁,勇往直前……每年賽龍舟的場面都非常壯觀。

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而且傳承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篇二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篇三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篇四

端午節就快到了,你對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是否瞭解得很徹底呢?如果還沒有,就讓我來告訴你。

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傳說:分別是紀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我想你應該很瞭解屈原了吧!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曹娥,是因爲她爲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有一天,曹娥的父親不慎溺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無論白天、黑夜,她都沿着江邊找尋,嚎啕大哭。過了十七天了,還是不見屍體,於是她投入江中,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五日後人們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

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是因爲他的愛國精神。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人,他原本是楚國人,但父兄都被楚平王所殺害,於是出走楚國,投奔到了吳國,幫助吳國來攻打楚國。五次戰爭後,吳國攻佔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他掘開墳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屍體幾百下,以報復他的殺父兄之仇。吳王磕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打敗後越王勾踐請求和睦相處,夫差允許了。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最後,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屍體丟進大江。吳國人捨不得賢臣順江離他們而去,許多人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往江裏扔糉子等,爲紀念伍子胥。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由此而來。人們過節的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佩香囊、懸艾葉萺蒲。

其中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範圍最廣的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它的食用時間很久了,花樣繁多。糉子中的餡有的用豬肉;有的用板栗、紅棗、赤豆;有的用豆沙、松子仁、胡桃仁、火腿、蛋黃等等,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在紀念他們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愛國、愛家的精神,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 篇五

有的人喜歡喜氣洋洋的春節,有的人喜歡歡聲笑語的中秋,還有的人喜歡舉國同歡的國慶,可我最喜歡滿是艾草味的端午。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我穿上新衣服跑到廚房看到爺爺奶奶正在熟練地包着糉子,我走過去對奶奶說:“奶奶,我也想包糉子。”奶奶說:“好啊,我來教你,但剛開始會有些困難。”奶奶先把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我照着奶奶地樣子捲了起來。接着,奶奶舀了一勺米,放上自己喜歡吃地料上去後,又鋪了一層米。我裝模作樣地舀了一勺米撒上去,不料,米從一個小洞裏漏出來,我趕緊再舀一勺米撒上去,這下糉葉終於變乖了,一粒米也沒有漏出來了。然後,奶奶把剩餘地糉葉折了下去,用繩子牢牢地綁住糉子,一個玲瓏嬌小的糉子就誕生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也包好了。這時,悲劇發生了,因爲我太着急了,糉子沒放料就綁繩子了,奶奶說:“沒放料的糉子,可以再煮熟的時候撒上白糖也很好吃。”我開心地點了點頭。

糉子煮好了,我拿起一個糉子解開糉葉,撒上白糖,一口咬下去地時候,滿嘴飄滿了白糖和糯米的味道。我頓時感到了幸福。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了。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 篇六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裏,有很多習俗,比如包糉子、賽龍舟、插艾葉等,在我的家鄉,主要以包糉子和插葉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節日。而賽龍舟卻在南方很盛行。

去年端午節早上,我打開家門,發現了一株像小草一樣的植物,於是我便問媽媽:"這是什麼植物?"媽媽告訴我說:"這是艾葉,傳說它可以辟邪,你去聞聞它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兒呢。"於是,我趕緊把鼻子貼過去,啊!那香味真讓人心曠神怡,媽媽又接說:"這一定是奶奶,給插上去的。"我心想奶奶多早就得起來呀!

中午,我看見奶奶坐在桌前,桌上擺着一大盆泡過的米和一小盆紅棗,我跑過去問奶奶:"奶奶,您就是要做什麼好吃的?"奶奶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也來包點糉子吃吧!"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折成漏斗形,把一顆紅棗進去,再放一層米,然後再放幾顆棗進去,就這樣一直到裝滿爲止,最後用準備好的棉線把糉子繞圈紮緊,最後用鍋把它煮熟,就這樣一個個可愛的小糉“寶寶"就出生了。

當奶奶看到我包的糉子時,奶奶大笑起來,哈哈,快看我們寶寶包的糉子都開口笑了,我不解地走過去一看,原來我包的糉子都露餡兒了,奶奶抱着我說:“我的乖孩子,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好的。"我和奶奶抱在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一邊吃糉子一邊聽奶奶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原來南方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這時我剝開糉葉,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好吃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既學到了知識,又吃到自己包的糉子,我喜歡過這樣的端午節。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 篇七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包糉子、掛香囊、賽龍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賽龍舟。

吃過早飯,陽光明媚,湛藍湛藍的天空猶如水晶一般。媽媽帶我去閱海湖看賽龍舟,還沒到湖邊,遠遠就聽見了喧天的鑼鼓聲。走近一看,湖邊插着五顏六色的彩旗,岸邊人山人海,八條龍舟在湖面上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地準備着。只聽見砰的一聲,幾條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在湖面上奮勇向前,你追我趕,爭先恐後。身穿紅色衣服的鼓手們緊握鼓棒使勁敲打,步調一致地變換着節奏,水面上泛着層層波紋。看,龍船拉開了距離。我興奮地跳起來大喊。瞬間耳邊傳來震耳欲聾的加油!加油!真是熱鬧極了,人們完全沉浸在這歡樂中。

這時,七號龍船第一個衝過了終點線,船手舉起雙槳,向觀衆揮舞慶祝勝利,有的跪在龍舟上,親吻着龍舟,感謝這條龍舟帶給他們的好運,有的抱在一起,流出激動的淚水。看着他們,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取得成功。再看那些沒有得上名次的隊員,個個垂頭喪氣。我真想跑去安慰他們:別灰心,下次繼續努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賽龍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細細品味着蘇軾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 篇八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這樣的風俗呢?我在書櫃上剛好看到一本好舊好舊的書,是媽媽小時候看的《小學生助讀文庫民俗文化篇》。這本書裏應該有說端午的由來吧!翻開第一頁目錄,果然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原叫“端五”,端是起初、開始的意思,午是指五月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最初不吃糉子,而是往江裏投米紀念屈原。那爲什麼會改成糉子呢?傳說米投進江裏,投着投着,屈原現身說:“你們投的米大部分被蛟龍偷吃了,你們以後用楝樹葉包裹米和食物,再用五彩繩綁起來投入江中,蛟龍怕這兩樣東西,它就不會偷吃了。”後來人們就這樣做了,所以就有了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還有懸蒲插艾的習俗,我奶奶家門上就左右分別掛着一束,書上說這個習俗來自伍子胥。傳說楚平王見自己未過門的媳婦長得美貌非凡,便不知羞恥地納爲自己的妃子。大臣伍奢對此直言相諫,楚平王不但不接受,還將伍奢和他的長子伍尚殺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幫助治理吳國。過了幾個月,吳國國富民強,吳國開始攻打楚國,楚被打得屍橫遍野。伍子胥對平民百姓說:“只要你們在門前插艾草、菖蒲就可以不被打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懸蒲插艾當做避邪消災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習俗真有意思,都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而且每到節日,家裏都有一大桌好吃的。媽媽問我有沒有發現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二月二芥菜飯、清明清明果、端午糉子、八月十五月餅……原來中國的節日還代表這一個個好吃的食物!

中華傳統端午節作文 篇九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各種傳統活動中,賽龍舟是一個廣爲流傳的活動。

盼呀盼,終於盼來了端午節,也盼來了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糉子的'習俗,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賽龍舟也是家鄉的一個習俗。我剛吃過糉子,嘴裏還留有糉子的餘香,就和爸爸媽媽還有小弟弟來到了大淩河看賽龍舟。往日幽靜的河岸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人來人往,摩肩接踵。

下午二時,比賽開始了,龍舟隨着鞭炮聲起,來自各個村的十二條龍舟,一字排開。鑼鼓聲霎時震耳欲聾,河兩岸頓時沸騰起來。升空的氣球,與宣傳標語遙相呼應,劃過的龍舟與人們的喝彩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你瞧,那些龍舟多麼威風凜凜啊!像凱旋的將軍。橈手們分別穿着色彩鮮豔的服飾,紅、黃、藍、綠五色交輝,頭上綁了塊白布,上面寫着幾個醒目的大字——“奮鬥,奮鬥,努力奮鬥!勇往直前”他們各個英姿勃發,如同整裝待發的士兵,威風凜凜。

比賽開始了,各方隊嚴陣以待。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團結協作,緊張而又有序,動作嫺熟而又優美,剛勁而又有力。

拉拉隊的助威聲此起彼伏,突然傳來了一陣陣“黃花灘隊加油,黃花灘隊加油”的吶喊助威聲。原來是黃花灘隊拉後了。在觀衆的助威聲中,橈手們更沉着了,更使足經拼命地划着。黃花灘隊的龍舟,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迎着洶涌澎湃的浪花,擁有乘長風破千里浪的信念,在河面上劃出了一條長長的波紋,衝上了前頭。其他的龍舟也不甘示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追我趕。最後黃花灘龍舟一舉奪冠。隊員們團結協作的精神鼓舞了所有觀衆。

龍舟賽是人們對龍的嚮往與尊敬,是人們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一種習俗。龍魂深深地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讓中華民族在沉淪與逆境中發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去肝膽兩崑崙”。“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等不屈的悲壯的聲音。賽龍舟需要隊員們同心協力,奮力拼搏才能劃得快。它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發揚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

賽龍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活動,我們應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