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社會道德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社會道德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xx市小學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

關於xx市國小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

關於xx市國小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嘉興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調研組於6月份分別對三所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有共發放問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問卷調查的內容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能熱愛祖國,有正確的理想信念;二是能積極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誠實守信,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五是能遵紀守法,有較強的法制觀念。

同時先後組織召開了學校領導、部分教師、學生家長代表的調查座談會。

一、問卷調查及座談會情況綜述通過問卷調查及其調查座談我們認爲熱愛祖國、積極向上、誠實守信、遵守公德、遵紀守法是國小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國小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存在以下幾方面較爲突出的不足與問題: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離主流價值調查顯示,當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認識偏離主流價值。如有2的學生認爲身爲中國人,無所謂自不自豪,有1的同學認爲身爲中國人不自豪。

而在嚮往的職業中,演藝界明星或體育明星比例最高,爲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題中,選擇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爲26。

2、審美取向傾向感官刺激審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個內在度量指標。一般而言,審美能力越強,其思想道德水準和境界越高。

調查顯示,在孩子們平時主要看的電視節目,動畫節目佔了40,平時主要看的書中,卡通漫畫類也比較高,佔了38。然而值得關注並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處在長知識年齡的孩子們,對於科教類節目卻比較冷漠,城市學生還好,佔了卻30,而農村孩子只佔了10。

3、以自我爲中心現象較爲普遍調查發現,公交車上5的學生對老人或者孕婦沒有座位時視而不見;放學回到家,有4的同學認爲家務是家長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即可,有12的同學在家長的要求下才會幫忙。

4、情感荒漠化現象開始顯現調查顯示,有3的同學對父母感覺很煩,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學生感到父母偶爾問問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還會說,問多了就會煩;有5的學生校內外看到教師會假裝沒看見,低頭走過。

5、責任感缺乏調查發現,14的學生在和同學發生衝突後,老師詢問情況時會推卸責任;對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學很不情願,儘量逃避,馬虎了事,有11的同學時常忘記,經別人提醒後才完成。當作業未完成時,有11的同學視老師態度而定再說明原因,5的學生會隨便撒個謊應付了再說。

公交車上發現有人行竊,有13的學生選擇視而不見。

6、公共倫理素質亟待提升調查顯示,有16的學生會闖紅燈,其中10的學生是有人走過去,他也走過去;有5的學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綠燈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闖紅燈;1的同學不管紅燈綠燈,都照走不誤。又如在外出旅遊,喝完的空飲料瓶和吃完的果殼,選擇隨手扔地上的同學有3,選擇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沒有就扔地上的有25。

到圖書館借書後有16的同學有時會忘了歸還,經教師提醒才記起,有1的同學總是忘了歸還。

7、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調查顯示,27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玩遊戲,有2的學生上網瀏覽不健康網站,16的同學上網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學上網是爲了查學習資料,30的同學上網是爲了製作電腦作品。有1的同學經常出入網吧。

8、心理健康問題開始顯露。調查發現,當有了煩惱,誰也不說,憋在心裏的學生有15;有12的學生認爲自己不快樂。

二、國小生思想道德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殘缺。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忙於生計、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愛和母愛,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

據統計,現在城市中每個班級中約有2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而農村家庭中離異家庭也在逐漸上升,現在每個班級中約有1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

2、家庭教育不當。有的父母採取高壓、專制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壓抑、焦慮,甚至對他人充滿敵意。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份溺愛,百依百順,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調能力差等問題。

3、城鄉結合部“失地農民”帶來的新的家庭教育問題。隨着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徵地而帶來的“失地農民”的子女教育問題成爲了教育中的一個新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失地後因爲素質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再加上家庭本來的經濟條件尚可,因此在拆遷賠償中都賠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應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長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場,對孩子疏於管教,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輸“我們家有好幾套房子,夠你一輩子化的了,讀書成績差點沒有關係”的觀念,這對孩子潛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二)社會因素。

1、不良的影視、錄像、文學作品、廣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 着負面影響。有些影視多半屬於武打格鬥或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打鬥,或談情說愛,對國小生來說,由於情節曲折驚險,感情纏綿離奇,黑社會老大威風凜凜,正適合他們的口味。

2、來自網吧、遊戲機廳娛樂場所的影響。由於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網吧、遊戲機廳經營者違規經營,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於上網、遊戲、甚至通宵達旦。

3、校園周邊各類商店違規經營現象十分普遍,引發學生畸形消費。

4、社會對不良少年幫教缺乏有效的辦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勞動改造夠不上,學校教育沒辦法,最後導致越陷越深直至違法犯罪。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目標與學校受教育者存在較大的“坡度”是當前學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過高、過全、過空,忽視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的德育目標使缺乏社會生活基礎的學生難以做到。

而面對過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養這樣一種學生,即在學校裏能按學校要求去做,是“好”學生,出到社會則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從而形成虛僞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過於籠統,缺乏層次性的德育目標,也使學生不能區分什麼是道德要求和什麼是道德追求,導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而無法落實。

2、德育內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長期以來由於德育目標上的過度理想化導致了德育內容的片面化,而這集中體現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

國小階段便把不具推廣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後已”、“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等當作德育的主要內容,而恰恰忽視了人的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對人類和自然都懷有關懷、慈愛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養。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學校的德育工作的開展已經逐步擺脫了過去一味的訓導、灌輸,過分地強調“外爍”,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來落實德育目標。

但是爲看似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也存在着弊病:一是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這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德育活動規劃缺少橫向整,往往各自爲政,既造成學生疲於應付的局面,也沒有發揮德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其次是學校德育活動缺少縱向的系統的有層次的規劃。德育活動規劃缺少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上的認知能力、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同的關注,往往隨意性很大,容易跟隨社會上的所謂“熱點”、“中心”工作走,看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但由於學生缺乏應有的知識,情感基礎,甚至沒有相應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極小。

二是德育活動缺少對學生主體的尊重。現行的德育體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動,往往是在教師、學校、家長與社會的“要求”下,由整體對學生個人的、從上而下的、自外向內地單向地“組織”或“發起”、並要求學生“參加”的。

這種“參加”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動的,學生是“客體”、“旁觀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這種忽視學生的道德願望、意志和需要,忽視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的形成,被動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動正是造成學生言行不

一、缺乏責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德育活動缺乏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

學校德育活動往往囿於課堂,學校,而很少考慮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裏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識和能力,很少考慮學生道德的社會性體驗,學生即使有一些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也僅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問等一些比較形式化的活動,而鮮有機會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去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今天的學生知行脫節,“假性認知”現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實踐所造成的。

三、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對策學校層面

(一)國小生人格化的良好行爲習慣培養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德習慣是道德行動自動化的過程,是由不經常的道德行動轉化爲個人品德的突破點,是品德發展的質變的指標。

兒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國小生人格化習慣的培養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之所以提出國小生人格化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主要是針對以往學校過分注重技能化的行爲習慣培養的弊病,技能化的習慣學生雖然也能使學生養成習慣,但學生往往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

什麼是人格化?就是發自真心的,真心誠意的。具體地說,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爲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

如何培養人格化習慣?

1、良好習慣培養統攝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養爲指向制定學生行爲習慣的基本規範。

2、採用柔性外控機制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2)有效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積累

(3)目標明確的訓練、強化

(4)細緻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習慣評估方法

3、努力培育自主內控機制引導學生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尊重學生權利,引導學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目標,決定養成方法。

(2)加強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規劃、自主實踐、自我控制。

(3)強調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鼓勵。

(4)注重學生對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

(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通過體驗教育組織引導少年兒童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少先隊隊禮的內涵紮根於幼小的心靈之中,使他們成爲熱愛祖國的一代,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一代,愛好和平的一代,勤勞勇敢的一代,自強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氣和激情的一代。

重點可開展以“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爲主要內容的“三個了不起”系列活動,瞭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三)“體驗中的教育”——在實踐中育人應成爲國小德育的基本途徑讓少年兒童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爲健康的心理品格,爲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體驗教育”。德育不能沒有“體驗”,首先因爲道德素質必須經過內化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內在特徵,成爲個性的一部分。

而內化必須在反覆的體驗中才能形成。其次因爲少年兒童正處在成長髮展的特別時期,由於人生的閱歷和思維能力發展的侷限,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較浮淺的層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觀的、形象化的東西。

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體驗中的教育”有以下兩種操作思路:

1、“小課題研究”少先隊系列主題探究活動“小課題研究”活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自己到社會上做調查,到大學、科研機構等單位訪問、請教,上網、到圖書館、書店找閱資料,和老師、同學、家長討論問題,自已尋求如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他們實實在在地承擔責任,實實在在地動手動腦,實實在在地合作解決問題。

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在他們的情感世界裏留下認識的痕跡,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學着去理解“德”的規範,體會“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規範,內化“德”的準則,多次的實踐,反覆的體驗,使孩子逐步養成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監督,內部動機就能自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思想素質、行爲習慣和生存能力。

2、“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生以社會志願者的身份,進入實際的社會情境,親身參與各種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大自然的各個方面,尋找一個“服務崗位”,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 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爲家庭生活服務作爲“崗位”,根據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體驗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照顧老人、鄰里溝通等,或“跟爸爸、媽媽上一天班”,體驗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狀況,獲得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與父母分憂、生活自理的本領。

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爲老師爲同學服務作爲“崗位”,擔任“小小輔導員”、“一日校長”、“一日校工”等角色,體驗組織活動、備課、講課、維護秩序、後勤服務等,獲得爲人師表的真實感受,明白尊敬師行的道理,養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本領。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社區服務作爲“崗位”,擔任“社區志願者”、“小交警”等角色,體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真實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養成文明禮貌、團結合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品質。

在大自然中體驗,少先隊員把愛護大自然作爲“崗位”,擔當“環保小衛士”、“環保宣傳員”、“廢舊電池回收員”等角色,體驗動植物觀察、水文氣象調查、生態環境評估、回收可再利用資源等,獲得自然界和諧與美好的真實感受,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養成熱愛自然、愛護環境的品質,學會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本領。

(四)系列化的主題德育活動的開展應爲成國小德育的主要形式相對於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容易跟着社會“熱點”、“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動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將由大隊部組織開展的少先隊大中隊活動與校教導處、文藝組、體育組、科技組、信息技術中心等組織開展的蘊含豐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動整合起來,將校內和校外的活動整合起來,形成有德育主題引導下的幾大板塊的系列化活動體系,既使學校的德育活動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過去德育活動與其他活動各自爲政、相互割裂的狀態,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隊、中隊輔導員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構建學校德育活動的嶄新模式。其次是對每一板塊的德育活動根據學校的德育目標,並依據青少年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系統整體的規劃,形成自身的系列。

活動規劃既考慮到不同的教育階段有適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相對獨立的德育活動,又考慮階段之間的相互銜接。從而避免了過去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孤立性,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的傾向。

而隨着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和活動的不斷深入,活動設計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設計新的活動。前面的活動爲後面的活動打基礎,作鋪墊,後面的活動鞏固前面的活動,並又爲更新的活動創造條件,這樣前後連貫,使學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軌跡。

(五)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應成爲信息時代學校德育的新課題隨着社會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英特網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漸成爲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種年齡段中接受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最快的羣體,網絡的資源無限,點擊無限,拓寬與探索無限,對青少年有着極強的吸引力。

但是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也猶如一柄雙刃劍,在其絢麗多姿的背後涌動着洶涌的暗流,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學生更是嚴峻的挑戰。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將孩子與網絡隔絕,一味地“堵”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激起孩子的更強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轉於社會上的網吧而一發不可收拾。

而青少年由於年齡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將更加危險。因此正確認識網絡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各種挑戰,幫助廣大學生和家長找到行之有效的駕馭網絡之道,讓網絡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師益友,是信息時代帶給學校德育的一個新課題。

作爲學校應充分挖掘、開拓學校在現代教育 技術上的人力、物力資源,爲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讓孩子真正成爲新世紀網絡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實施策略有:

1、挖掘學校現有資源,成立“紅領巾網校”,以此爲主陣地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的活動環境。

2、“雛鷹電腦節”爲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電腦網絡活動

3、“基於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爲基點,構建滲透於學科教學的網絡文明應用環境。4 、“家校協同”爲着力點,構建網絡文明的社會大環境。

?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

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

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爲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爲,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爲和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

【第2篇】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2022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近年來,中央又圍繞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組織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實踐活動,力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向前進。

我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在中央、省、市的正確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8年來,按照立足實際、發揮優勢、與時俱進、創造特色的思路,注重開拓創新,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狠抓任務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序推進、順利開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形成了黨政羣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基本情況

二、主要做法

(一)統一思想,營造氛圍。

活動過程中,各校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委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部署和要求,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爲主題,以體驗親情、和諧校園、愛心奉獻爲重點,在學生中長期組織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一是提高思想境界。通過在家庭、學校、社區開展經常性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在體驗親情中淨化心靈、在互助友愛中提升境界、在奉獻社會中陶冶情操,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家庭做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二是加強宣傳引導。利用校園廣播、櫥窗、標語、班團隊會等進行《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八榮八恥》、文明禮儀等的宣傳,營造活動氛圍。及時宣傳活動的進展情況,宣傳學校未成年人精神面貌出現的新變化,宣傳社會各界對活動的支持和參與,在我縣營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氛圍。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各學校十分注重樹立身邊的典型,及時總結活動經驗,開展評選美德少年、十星少年等活動,以身邊的人和事影響和帶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開展,使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成爲影響廣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新主題、新方向。

(二)創新活動 紮實推進。

立足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家長的積極性,使活動具有深厚的羣衆基礎。努力挖掘整合現有德育資源,精心設計活動項目,利用更多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趣味性的活動載體,形成生動活潑的工作局面。

一是開展美德校園活動。通過給學校提一條建議,做一件好事,出一期小報等多種方式,提高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校充滿健康、快樂、和諧、安全的良好氛圍。開展五個一、五個進活動,確保道德實踐活動取得實效。五個一,即利用國旗下講話做一次道德主題教育;在每個教室張貼一張道德座右銘;每個班級舉辦一次道德專題班會活動;每個學生完成道德主題手抄報一份;每班出版一期道德主題的黑板報。五個進,即讓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教育進班級、進課堂、進教材、進網絡、進活動,從而使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實踐活動在學生中入眼、入耳、入腦、入心,並轉化爲道德行爲。

二是開展感恩父母親情體驗活動。做一件孝敬父母或長輩的事。組織廣大未成年人開展我爲長輩做一件事(例如:幫父母洗碗、掃地、澆花、送父母自制小禮物等)、和父母說句貼心話、我請父母講一件過去的事我當一天家等活動,參與家庭生活,(幫父母收拾房間,在父母的指導下買菜做飯,安排活動等)讓學生體驗父母或長輩的辛勞,培養熱愛勞動、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培養廣大未成年人的孝敬感恩的傳統美德,促進家庭和諧。將這一活動拓展到爲鄰居、爲社區的長輩做一件好事,促進了爭做小小志願者、爭當小雷鋒活動的開展。

三是加強社會實踐環節。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爲基礎,切實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道德教育。帶領學生積極地參觀、實踐、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彰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根據廣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公共衛生清潔行動,對亂扔垃圾、亂擺車輛、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爲進行勸阻感化。通過編唱歌謠,開展主題班(團)會活動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和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主動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結合六個一的要求(即:找到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培養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養成一個出行習慣)緊扣我愛我家、綠色行動這一中心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以班級爲單位,動員學生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參與社區清潔衛生,環境保護、植樹護綠、公益宣傳和文化活動。開展了做愛心小天使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空巢老人家庭爲孤寡患病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提供服務,爲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結合送溫暖、獻愛心、學生之間結對子互幫互助等活動,積極爲社會公益事業和需要幫助的人服務,培養學生真誠交往、真心關懷、傳遞愛心、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品質。開展了糾正一次不文明的行爲,養成一個文明出行習慣活動。結合學習遵守中國小生行爲守則、日常行爲規範組織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廣泛宣傳文明禮儀、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觀賽等知識。引導學生尋找校園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個不文明陋習或自己身上一個不文明習慣,糾正不文明行爲,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文明禮貌素質,爭當文明小使者。

(三)完善制度 建立機制

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社區的平臺作用,努力形成長期、有效的溝通聯繫機制。一是以學校爲平臺。各學校把主題實踐活動納入學生綜合實踐課程,作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二是以家長爲補充。發動家長言傳身教,從生活細節入手,引導孩子養成良好道德習慣。三是以社區爲延伸。發動社區積極行動起來,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寒暑假期間,爲未成年人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搭建平臺。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建立了使活動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軌道。

四、基本經驗

(一)堅持德育教育爲先,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以師德師能建設爲主線,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將師德教育融入到師資培養和培訓工作中。以養成教育建設爲主線,不斷強化學生的行爲習慣及養成教育。以藝術教育建設爲主線,創建以藝術爲特色的現代化校園,開展學生個人才藝比賽、音樂、舞蹈、書畫、表演等文藝匯演,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以安全法制建設爲主線,切實加強學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開展平安校園建設活動,增強了學生學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意識。此外,各校普遍建立了心理諮詢室,配備專、兼職心理諮詢教師,解決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一些障礙和阻撓。

(二)堅持綜合整治,全面淨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開展學校及周邊環境專項整治工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淨化社會文化環境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實施意見》、《校園周邊娛樂場所、網吧等經營場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下發了《關於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淨化社會文化環境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實施意見任務分工的通知》。對各校園周邊200米以內的娛樂場所、網吧、影吧等經營場所進行檢查整治,共檢查網吧40餘家,口袋書 2000冊,盜版教材 30餘冊。設立五老義務監督員,成立了五老志願者網吧監督小組,起到了宣傳員、信息員、巡查員、監督員的作用。爲青少年營造了一個健康優良、奮發向上的上網環境和社會氛圍。

(三)堅持整合社會資源,不斷豐富創新活動載體。注重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清明節、六一兒童節等節日組織廣大青少年祭掃烈士墓,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圖片展,教育青少年瞭解黨的歷史,激發少年志氣,使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四)堅持關愛留守、流浪兒童,繼續加強扶貧救助工作力度。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納入新農村建設任務,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摸底,建立了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幫助解決留守兒童家庭實際困難,開展了形式多樣、貼近留守兒童的宣傳教育活動。

(五)堅持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平臺,切實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互補作用。加強學校龍頭作用,各中國小校利用節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紀念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動,使德育工作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注重家庭教育,奠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建立家長學校50所。開展了評選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優秀家長活動。

(六)堅持組織領導體系建設,健全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納入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實施社會管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範疇。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同時,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每年召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經驗交流會,表彰先進、總結通報、促進工作,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科學管理考覈到位,建立了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考覈機制。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納入全年精神文明工作主要內容,納入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目標責任體系,納入文明單位、文明小區、文明村鎮創建考覈驗收的主要內容和指標之一。

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隨着高新科技的廣泛運用,給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開闢了新途徑,但同時,腐朽落後的文化和有害信息藉機傳播,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青少年犯罪、吸毒、輟學逐年增多,網絡淫穢、暴力、黑惡勢力也正在向未成年人滲透,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社會大環境與未成年人成長的小環境之間的關係,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軟件硬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硬件方面陣地資源缺乏,活動場所開放力度還不夠,要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加大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和使用的力度。

三是學校德育教育改革還需深化,有流於形式的現象;科任教師只管教學,缺乏通過課堂主渠道對學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師資隊伍力量還有待加強,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和提高。

四是由於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文體教育活動。此外,貧困家庭兒童因輟學影響了這些未成年人身心道德的健康成長。

建議:

一是針對淨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要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淨化社會文化環境工作的關注和重視。建立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做到這項工作始終有人抓、有人管,使這項工作長期開展下去。二是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機制。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捐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事業。確保未成年人活動有陣地、有措施、有落實。促進進一步建立責任機制、監督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切實將德育工作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四是建立完善關愛農村留守、流浪兒童機制,利用社區及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形成全社會關愛未成年人的良好局面。

【第3篇】國小生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報告

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嘉興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調研組於6月份分別對三所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有共發放問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問卷調查的內容從五個方面進行:

一是能熱愛祖國,有正確的理想信念;二是能積極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誠實守信,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五是能遵紀守法,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同時先後組織召開了學校領導、部分教師、學生家長代表的調查座談會。

一、問卷調查及座談會情況綜述

通過問卷調查及其調查座談我們認爲熱愛祖國、積極向上、誠實守信、遵守公德、遵紀守法是國小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國小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存在以下幾方面較爲突出的不足與問題: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離主流價值

調查顯示,當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認識偏離主流價值。如有2的學生認爲身爲中國人,無所謂自不自豪,有1的同學認爲身爲中國人不自豪。而在嚮往的職業中,演藝界明星或體育明星比例最高,爲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題中,選擇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爲26。

2、審美取向傾向感官刺激

審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個內在度量指標。一般而言,審美能力越強,其思想道德水準和境界越高。

調查顯示,在孩子們平時主要看的電視節目,動畫節目佔了40,平時主要看的書中,卡通漫畫類也比較高,佔了38。然而值得關注並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處在長知識年齡的孩子們,對於科教類節目卻比較冷漠,城市學生還好,佔了卻30,而農村孩子只佔了10。

3、以自我爲中心現象較爲普遍

調查發現,公交車上5的學生對老人或者孕婦沒有座位時視而不見;放學回到家,有4的同學認爲家務是家長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即可,有12的同學在家長的要求下才會幫忙。

4、情感荒漠化現象開始顯現

調查顯示,有3的同學對父母感覺很煩,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學生感到父母偶爾問問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還會說,問多了就會煩;有5的學生校內外看到教師會假裝沒看見,低頭走過。

5、責任感缺乏

調查發現,14的學生在和同學發生衝突後,老師詢問情況時會推卸責任;對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學很不情願,儘量逃避,馬虎了事,有11的同學時常忘記,經別人提醒後才完成。當作業未完成時,有11的同學視老師態度而定再說明原因,5的學生會隨便撒個謊應付了再說。公交車上發現有人行竊,有13的學生選擇視而不見。

6、公共倫理素質亟待提升

調查顯示,有16的學生會闖紅燈,其中10的學生是有人走過去,他也走過去;有5的學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綠燈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闖紅燈;1的同學不管紅燈綠燈,都照走不誤。又如在外出旅遊,喝完的空飲料瓶和吃完的果殼,選擇隨手扔地上的同學有3,選擇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沒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圖書館借書後有16的同學有時會忘了歸還,經教師提醒才記起,有1的同學總是忘了歸還。

7、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

調查顯示,27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玩遊戲,有2的學生上網瀏覽不健康網站,16的同學上網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學上網是爲了查學習資料,30的同學上網是爲了製作電腦作品。有1的同學經常出入網吧。

8、心理健康問題開始顯露。

調查發現,當有了煩惱,誰也不說,憋在心裏的學生有15;有12的學生認爲自己不快樂。

二、國小生思想道德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殘缺。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忙於生計、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愛和母愛,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據統計,現在城市中每個班級中約有2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而農村家庭中離異家庭也在逐漸上升,現在每個班級中約有1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

2、家庭教育不當。有的父母採取高壓、專制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壓抑、焦慮,甚至對他人充滿敵意。有的父母對孩子過份溺愛,百依百順,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調能力差等問題。

3、城鄉結合部“失地農民”帶來的新的家庭教育問題。隨着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徵地而帶來的“失地農民”的子女教育問題成爲了教育中的一個新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失地後因爲素質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再加上家庭本來的經濟條件尚可,因此在拆遷賠償中都賠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應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長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場,對孩子疏於管教,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輸 “我們家有好幾套房子,夠你一輩子化的了,讀書成績差點沒有關係”的觀念,這對孩子潛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二)社會因素。

1、不良的影視、錄像、文學作品、廣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負面影響。有些影視多半屬於武打格鬥或帶有黑幫性質的幫派打鬥,或談情說愛,對國小生來說,由於情節曲折驚險,感情纏綿離奇,黑幫老大威風凜凜,正適合他們的口味。

2、來自網吧、遊戲機廳娛樂場所的影響。由於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網吧、遊戲機廳經營者違規經營,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於上網、遊戲、甚至通宵達旦。

3、校園周邊各類商店違規經營現象十分普遍,引發學生畸形消費。

4、社會對不良少年幫教缺乏有效的辦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勞動改造夠不上,學校教育沒辦法,最後導致越陷越深直至違法犯罪。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目標與學校受教育者存在較大的“坡度”是當前學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過高、過全、過空,忽視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的德育目標使缺乏社會生活基礎的學生難以做到。而面對過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養這樣一種學生,即在學校裏能按學校要求去做,是“好”學生,出到社會則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從而形成虛僞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過於籠統,缺乏層次性的德育目標,也使學生不能區分什麼是道德要求和什麼是道德追求,導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而無法落實。

2、德育內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長期以來由於德育目標上的過度理想化導致了德育內容的片面化,而這集中體現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國小階段便把不具推廣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後已”、“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等當作德育的主要內容,而恰恰忽視了人的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對人類和自然都懷有關懷、慈愛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養。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學校的德育工作的開展已經逐步擺脫了過去一味的訓導、灌輸,過分地強調“外爍”,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來落實德育目標。但是爲看似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也存在着弊病:

一是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這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德育活動規劃缺少橫向整,往往各自爲政,既造成學生疲於應付的局面,也沒有發揮德育資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學校德育活動缺少縱向的系統的有層次的規劃。德育活動規劃缺少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上的認知能力、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同的關注,往往隨意性很大,容易跟隨社會上的所謂“熱點”、“中心”工作走,看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但由於學生缺乏應有的知識,情感基礎,甚至沒有相應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極小。

二是德育活動缺少對學生主體的尊重。現行的德育體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動,往往是在教師、學校、家長與社會的“要求”下,由整體對學生個人的、從上而下的、自外向內地單向地“組織”或“發起”、並要求學生“參加”的。這種“參加”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動的,學生是“客體”、“旁觀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這種忽視學生的道德願望、意志和需要,忽視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的形成,被動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動正是造成學生言行不一、缺乏責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德育活動缺乏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學校德育活動往往囿於課堂,學校,而很少考慮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裏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識和能力,很少考慮學生道德的社會性體驗,學生即使有一些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也僅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問等一些比較形式化的活動,而鮮有機會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去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今天的學生知行脫節,“假性認知”現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實踐所造成的。

三、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對策

學校層面

(一)國小生人格化的良好行爲習慣培養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

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德習慣是道德行動自動化的過程,是由不經常的道德行動轉化爲個人品德的突破點,是品德發展的質變的指標。兒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國小生人格化習慣的培養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

之所以提出國小生人格化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主要是針對以往學校過分注重技能化的行爲習慣培養的弊病,技能化的習慣學生雖然也能使學生養成習慣,但學生往往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什麼是人格化?就是發自真心的,真心誠意的。具體地說,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爲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如何培養人格化習慣?

1、良好習慣培養統攝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養爲指向制定學生行爲習慣的基本規範。

2、採用柔性外控機制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2)有效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積累

(3)目標明確的訓練、強化

(4)細緻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習慣評估方法

3、努力培育自主內控機制引導學生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尊重學生權利,引導學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目標,決定養成方法。

(2)加強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規劃、自主實踐、自我控制。

(3)強調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鼓勵。

(4)注重學生對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

(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應成爲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通過體驗教育組織引導少年兒童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少先隊隊禮的內涵紮根於幼小的心靈之中,使他們成爲熱愛祖國的一代,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一代,愛好和平的一代,勤勞勇敢的一代,自強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氣和激情的一代。重點可開展以“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爲主要內容的“三個了不起”系列活動,瞭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三)“體驗中的教育”——在實踐中育人應成爲國小德育的基本途徑

讓少年兒童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爲健康的心理品格,爲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體驗教育”。德育不能沒有“體驗”,首先因爲道德素質必須經過內化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內在特徵,成爲個性的一部分。而內化必須在反覆的體驗中才能形成。其次因爲少年兒童正處在成長髮展的特別時期,由於人生的閱歷和思維能力發展的侷限,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較浮淺的層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觀的、形象化的東西。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體驗中的教育”有以下兩種操作思路:

1、“小課題研究”少先隊系列主題探究活動

“小課題研究”活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自己到社會上做調查,到大學、科研機構等單位訪問、請教,上網、到圖書館、書店找閱資料,和老師、同學、家長討論問題,自已尋求如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他們實實在在地承擔責任,實實在在地動手動腦,實實在在地合作解決問題。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在他們的情感世界裏留下認識的痕跡,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學着去理解“德”的規範,體會“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規範,內化“德”的準則,多次的實踐,反覆的體驗,使孩子逐步養成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監督,內部動機就能自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思想素質、行爲習慣和生存能力。

2、“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系列活動

“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生以社會志願者的身份,進入實際的社會情境,親身參與各種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大自然的各個方面,尋找一個“服務崗位”,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 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

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爲家庭生活服務作爲“崗位”,根據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體驗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照顧老人、鄰里溝通等,或“跟爸爸、媽媽上一天班”,體驗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狀況,獲得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與父母分憂、生活自理的本領。

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爲老師爲同學服務作爲“崗位”,擔任“小小輔導員”、“一日校長”、“一日校工”等角色,體驗組織活動、備課、講課、維護秩序、後勤服務等,獲得爲人師表的真實感受,明白尊敬師行的道理,養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本領。

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社區服務作爲“崗位”,擔任“社區志願者”、“小交警”等角色,體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真實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養成文明禮貌、團結合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品質。

在大自然中體驗,少先隊員把愛護大自然作爲“崗位”,擔當“環保小衛士”、“環保宣傳員”、“廢舊電池回收員”等角色,體驗動植物觀察、水文氣象調查、生態環境

評估、回收可再利用資源等,獲得自然界和諧與美好的真實感受,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養成熱愛自然、愛護環境的品質,學會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本領。

(四)系列化的主題德育活動的開展應爲成國小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對於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容易跟着社會“熱點”、“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動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將由大隊部組織開展的少先隊大中隊活動與校教導處、文藝組、體育組、科技組、信息技術中心等組織開展的蘊含豐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動整合起來,將校內和校外的活動整合起來,形成有德育主題引導下的幾大板塊的系列化活動體系,既使學校的德育活動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過去德育活動與其他活動各自爲政、相互割裂的狀態,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隊、中隊輔導員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構建學校德育活動的嶄新模式。其次是對每一板塊的德育活動根據學校的德育目標,並依據青少年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系統整體的規劃,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動規劃既考慮到不同的教育階段有適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相對獨立的德育活動,又考慮階段之間的相互銜接。從而避免了過去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孤立性,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的傾向。而隨着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和活動的不斷深入,活動設計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設計新的活動。前面的活動爲後面的活動打基礎,作鋪墊,後面的活動鞏固前面的活動,並又爲更新的活動創造條件,這樣前後連貫,使學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軌跡。

(五)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應成爲信息時代學校德育的新課題

隨着社會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英特網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漸成爲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種年齡段中接受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最快的羣體,網絡的資源無限,點擊無限,拓寬與探索無限,對青少年有着極強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也猶如一柄雙刃劍,在其絢麗多姿的背後涌動着洶涌的暗流,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學生更是嚴峻的挑戰。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將孩子與網絡隔絕,一味地“堵”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激起孩子的更強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轉於社會上的網吧而一發不可收拾。而青少年由於年齡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將更加危險。因此正確認識網絡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各種挑戰,幫助廣大學生和家長找到行之有效的駕馭網絡之道,讓網絡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師益友,是信息時代帶給學校德育的一個新課題。作爲學校應充分挖掘、開拓學校在現代教育 技術上的人力、物力資源,爲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讓孩子真正成爲新世紀網絡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實施策略有:

1、挖掘學校現有資源,成立“紅領巾網校”,以此爲主陣地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的活動環境。

2、“雛鷹電腦節”爲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電腦網絡活動

3、“基於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爲基點,構建滲透於學科教學的網絡文明應用環境。

4 、“家校協同”爲着力點,構建網絡文明的社會大環境。

家庭層面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爲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爲,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爲和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

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當然相信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長”,則同樣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還要深入瞭解兒童,根據兒童的天性來培養道德品質。要充分考慮孩子的人格、興趣、愛好,不要輕易把自己的願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家長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規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三)通過有效的家校合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親子觀和育人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

1、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氣氛。

2、暢通家校渠道,尤其加強信息時代家校溝通的新形式的研究。

社會層面

我們在注意對家庭和學校教育進行全面改革時,更需要對整個社會(區)這一少年兒童成長與學習的隱性環境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主要可以從二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成長的媒介環境、改善青少年成長的社區環境。

(一)改善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媒介環境

1、規範和改善媒介內容,發揮媒介對少年兒童良好道德行爲習慣養成的引導作用。

規範和改善媒介內容,總體上說,要根據當代少年兒童發展需求來設計媒介內容,並重點考慮如何使少年兒童能獲得更多的發展他們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的資源。

(1)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強執法,以法律手段來淨化少年兒童所接收的媒介內容。

(2)積極扶持和發展有利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媒介節目與內容。

(3)加強媒介及媒介工作人員的道德自律建設。媒介應爲少年兒童樹立起有利於其成長與發展的、符合社會未來方向的多元化榜樣,而不是像目前一樣,媒介幾乎造就了一個沒有榜樣的時代,或者造就了一個只有歌星、影星和英雄的時代。

(4)還需要改善少年兒童對媒介的參與:①要充分尊重少年兒童的人格和權利,讓他們在表達自己意見時成爲主角,鼓勵少年兒童說出他們真正的意見,不要將成人意見強加給少年兒童,使之成爲成人“操縱”的對象;②建立一個較完善的機制來專門進行少年兒童的受衆調查及處理、回覆少年兒童來信,以保障大多數兒童有機會表達自己對媒介產品的意見;③注意平衡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少年兒童利用媒介發表言論的機會;④借鑑國外經驗,在評審少年兒童產品或制定有關少年兒童媒介政策時,成立少年兒童評審團或有計劃地聽取少年兒童的意見。總之,應該努力使兒童成爲少年兒童媒介的真正主人。

2、制定少年兒童媒介保護的政策、法律,完善少年兒童媒介保護的技術

(1)政策上。對有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及其創作、表演者,政府實行扶持、優惠或獎勵政策,與此相應的是對損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者的打擊和懲治。

(2)法律法規上。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工作,以儘可能爲少年兒童的媒體保護提供相對系統而完備的法制保障。到目前爲止,我國已建立的與少年兒童媒介保護有關的規章主要有等等有十多種。但是從以上有關的保護性措施來看,主要還停留在部門性規章上,而沒有上升到法律法規的保護內容。因此,尚須在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及時地把對少年兒童媒介保護方面的已成熟的做法納入立法與司法程序;二是積極研究信息傳播、文化市場、信息交往的跨地區和跨國際性,以及少年兒童自身的發展變化,在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前對少年兒童的媒介保護進行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執法。執法本身是法律發揮實際作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依法保護少年兒童不受媒體不良信息的侵害,預防青少年兒童的違法犯罪。

(3)技術上。如開發相應的商業軟件,限制未成年人的郵件通訊對象和網上聊天對象、設定能夠訪問的站點、限定上網時間、對瀏覽器進行實時監控,攔截網址和過濾內容,可自動升級反黃數據庫等。

(二)、建設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

(1)從社區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入手,構建一個有利於兒童良好行爲習慣養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良好社區文化環境。

①從社區物質文化建設來說,要爲孩子們構建一個複合型的活動和發展空間。既有適合兒童嬉戲、玩耍的公共體育場所,也可適當建一些勞動基地,讓孩子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歡樂,更應有文化設施,如社區紀念館、社區標誌、圖書館、閱覽室等。

②就社區制度文化建設來說,應爲兒童構築一個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秩序井然的規則體系。首先要創建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組織。如社區教育委員會,可由社區成員代表、各級各類學校代表以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共同組成,協調社區兒童教育事宜,管理社區內的各種活動場所和文化設施,規劃和落實各種具體的教育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區法律和規章制度,如社區代表會議制度、社區成員民主政治參與制度、社區教育制度、文化和娛樂設施管理制度、媒介傳播制度、影視遊戲分級制度等。

③社區精神文化建設要承擔起雙重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建立一個多樣化的精神家園,以滿足兒童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形成有效的導向機制,幫助孩子們在複雜的文化環境中去鑑別、選擇,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昇華。所以,社區文化建設首先要注意組織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引導和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網絡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另外,社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強對兒童進行文化教育。

(2)構建有利於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社區監護和支持系統。一是建立綜合性的青少年、兒童事務所(中心)。在城市可以作爲社區行政機構的一個組織部門。中心有心理諮詢機構、學習輔導機構、成長環境欠缺或流浪的少年兒童支持機構、流動少年兒童支持機構、失足少年兒童矯正和救助機構以及少年兒童成長與發展研究機構等。機構裏的工作人員可以由社會知名人士、學者和社會志願者(如離退休幹部與教師、各級職能部門的幹部和具有法律、教育、社會、倫理、心理、美學等學科知識的熱心人士)組成。要設一定量的專職人員,大部分可以聘請兼職人員,要注意吸收大學生和青年充實力量。二是建立專門的問題少年兒童預防和矯正機構,以完善少年兒童司法保護與社會保護制度,使少年幫教、矯治工作落到實處,使失足的違法犯罪少年走好人生之路。這種矯正教育,是對被矯正少年進行特殊教育輔導、特殊關心幫助的一種社會教育福利。三是鼓勵和支持社會慈善機構、社會公益性組織等非政府組織設立有利於保護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場所。

【第4篇】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報告

爲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學校教育則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我校自接到關工委的問卷調查後,組織德育處及心理健康教師對此項工作認真深入的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反饋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校共有學生240餘名,教職員工50名,無嚴重不良行爲的未成年人。

二、具體調查反饋

通過與班主任、任課教師等和學生直接接觸並對其進行教育的人員的談話,對個別學生進行電話家訪和到家中家訪(注:要有選擇性的,如各班問題突出學生、及家庭困難等電話採訪10名,家訪10名)從在青少年成長環境中,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突出問題是什麼和在學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難點和熱點問題是什麼這兩個主要問題展開,通過與教師談話家訪,就以上兩個問題總結如下:

一、在青少年成長環境中,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1、家庭教育的失調,尤其是家庭殘缺、家庭矛盾等。(我校八年級學生阿某,女,孤兒,由姨媽撫養,該生行爲自由散漫、對師長毫無禮貌。八年級學生帕某,男生,該生是一位典型的問題學生,曾在教師上課時,在教室座位後排尿尿,該生的父親無固定職業,整天就是打牌、喝酒。還有許多學生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2、家長、老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四年級學生伊某,男生,曾在教室和任課教師對罵,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和教師對罵並且說出一些與年齡不符的話,通過調查,事情的原委是該生上課說話,教師勸阻幾次無效,教師說了一些過激的話語,最終導致師生起爭執。)

3、網吧、動漫城等不健康消費的影響(文化市場的整治亟待加強,特別是網吧、遊戲機室等場所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爲一大社會熱點問題。)

二、在學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難點和熱點問題是什麼?

1、逆反心理

2、網絡成癮

3、沒有目標和理想(我校學生學習習慣差,行爲習慣差究其主要原因在於沒有目標理想,在我校的理想主題班團會上,學生無話可說,不知從何說起)

4、手機控(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手機,每個班都有2名左右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有學生還在上課時給教師qq留言,教師找其談話、叫家長、沒收手機收效甚微。)

總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任重道遠,應當引起家長、教師、學校、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管齊下,淨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

【第5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報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報告

爲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學校教育則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我校自接到關工委的問卷調查後,組織德育處及心理健康教師對此項工作認真深入的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反饋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校共有學生240餘名,教職員工50名,無嚴重不良行爲的未成年人。

二、具體調查反饋

通過與班主任、任課教師等和學生直接接觸並對其進行教育的人員的談話,對個別學生進行電話家訪和到家中家訪(注:要有選擇性的,如各班問題突出學生、及家庭困難等電話採訪10名,家訪10名)從在青少年成長環境中,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突出問題是什麼和在學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難點和熱點問題是什麼這兩個主要問題展開,通過與教師談話家訪,就以上兩個問題總結如下:

(一)在青少年成長環境中,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1、家庭教育的失調,尤其是家庭殘缺、家庭矛盾等。(我校八年級學生阿某,女,孤兒,由姨媽撫養,該生行爲自由散漫、對師長毫無禮貌。八年級學生帕某,男生,該生是一位典型的問題學生,曾在教師上課時,在教室座位後排尿尿,該生的父親無固定職業,整天就是打牌、喝酒。還有許多學生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2、家長、老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四年級學生伊某,男生,曾在教室和任課教師對罵,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和教師對罵並且說出一些與年齡不符的話,通過調查,事情的原委是該生上課說話,教師勸阻幾次無效,教師說了一些過激的話語,最終導致師生起爭執。)

3、網吧、動漫城等不健康消費的影響(文化市場的整治亟待加強,特別是網吧、遊戲機室等場所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爲一大社會熱點問題。)

(二)在學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難點和熱點問題是什麼?

1、逆反心理

2、網絡成癮

3、沒有目標和理想(我校學生學習習慣差,行爲習慣差究其主要原因在於沒有目標理想,在我校的理想主題班團會上,學生無話可說,不知從何說起)

4、手機控(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手機,每個班都有2名左右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有學生還在上課時給教師qq留言,教師找其談話、叫家長、沒收手機收效甚微。)

總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任重道遠,應當引起家長、教師、學校、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管齊下,淨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