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社區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社區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爲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_____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爲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衆需求爲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爲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衆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戶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衆,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爲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衆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衆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爲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爲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爲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衆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爲60個村配備月工資爲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衆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爲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爲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第2篇】關於我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一、社區建設基本情況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工作負擔過重

這是當前社區建設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一是任務多。據調查統計,我市給社區居委會下達工作任務的部門達45家之多,工作達100餘項,還不包括一些臨時性、專項性的工作。不少部門在社區居委會設立機構、建立組織,並要求掛上機構和組織名稱的牌子和相關的工作制度。二是資料臺帳多。社區居委會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還要根據要求收集整理資料,建立工作檔案,以備檢查之用。最多的一項工作有14大項41小項,最少的也有4大項14小項。各種資料不僅要進電腦,還要裝訂成冊、製成卡片,十分耗時。如楊秣社區居委會創建無毒社區工作資料就有三盒,法律進社區工作資料就有四盒。三是工作方法落後。有的部門還把一些執法工作、技術性和專業性強的工作交到社區居委會。由於無相應的職權、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做起來困難重重。如爲了確定新增的企業是否有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只有通過看企業規模、僱員的多少等予以估算;爲了清查非法安裝的衛星電視接收器,只好爬樓觀察;爲了做好計生工作,只有通過看居民家貼“喜”字、曬尿布等來了解新婚和生育情況。這些落後的工作方法加重了工作負擔。

【第3篇】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汶上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匯聚民智,統籌推進,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受到了全國人大領導和有關部委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合理佈局。堅持規劃先行,着眼長遠,統籌規劃,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規劃院編制了《汶上縣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汶上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同步修編了《汶上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布點,將全縣493個行政村規劃爲97個新型農村社區,優化了城鄉空間建設佈局。按照統一聘請設計部門、統一支付編制費用、統一評審規劃、統一組織實施四統一標準,高標準做好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確保了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質量。

(四)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區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積極推進社區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實現了雨污管網分流。目前,楊店鄉濱湖、王樓等社區污水處理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南站鎮欣欣花園、白石鎮寨子、苑莊鎮新苑等社區污水處理設施也正在積極建設中,所有回遷入住社區實現了垃圾社區收集、縣集中運輸處理。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徹底改善了羣衆生活環境。三是強化社區管理服務功能。所有新型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社區黨組織和工作委員會,配套設立了羣衆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羣團組織、物業管理等機構,加強了對社區全面工作的管理,服務了社區居民羣衆的生產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幹部羣衆認識有待提高。有的鄉鎮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宣傳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衆在認識上仍有偏差,瞭解掌握有關政策措施不夠充分,有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新農村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

(二)工作進展不平衡。各鄉鎮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鄉鎮規劃社區多,投資力度大,進展速度快,社會效果好,也有部分鎮工作進展緩慢。多數社區是從城中城邊村、鄉鎮駐地村、園中村、壓煤搬遷村等率先啓動的,而邊遠村莊和經濟條件薄弱村莊的社區建設尚未破題。

(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各鄉鎮都比較重視農村社區住房實體建設,對於供暖、供氣、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佈局統籌考慮不夠、安排不周,不能滿足農民羣衆生產生活需要。

(四)社區建設成本逐步增加,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資金仍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一些鄉鎮資金籌措渠道還比較單一,融資難度大,市場化力度不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鄉鎮資金壓力相當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實踐證明,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契機,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切實克服畏難發愁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認真總結經驗,抓好典型帶動,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導社區建設,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衆參與社區建設,增強廣大幹部羣衆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合力。

(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使農村社區規劃與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要充分考慮農村各地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人文環境和村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建設位置和規模,因地制宜實施村莊改造,打造一批特色鄉村社區。要堅持以人爲本,按照建設集約化、居住生態化、管理人性化、佈局合理化的理念,對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休閒娛樂、綠化美化、生產佈局等通盤考慮,堅持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努力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村社區。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資金。一是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公共財政體系,各級政府每年度都要安排一部分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並逐年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用於農村社區建設,爲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服務開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要搞好增減掛鉤和土地收儲、出讓,探索多渠道融資方式,進一步縮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資金兌現時限。對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國家規定用途外,其餘部分應優先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三是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按照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統一撥付、集中投放的原則,充分發揮和利用計劃、財政、農業、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門的優勢,將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及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四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實施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行科學包裝,積極推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五是引導金融資金參與社區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擔保方式、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滿足社區建設項目貸款需求。六是實施農村社區建設援建計劃。建立縣直單位包社區建設責任制,每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一個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四)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爲契機,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一是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的指標,預留不低於20%用於發展社區產業,建設產業集聚區,使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對社區涵蓋村的勞動力數量進行排查,強化技能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引導羣衆搞好土地流轉和結構調整,吸引勞動力就近到產業聚集區工業企業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羣衆從事二、三產業,幫助農民致富。二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的倒逼機制,出臺政策,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引導農戶將承包地以入股、轉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種養大戶流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種植業、生態林業、現代畜牧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轉型。三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開展清潔家園、美化鄉村行動,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着力解決農村垃圾亂堆、污水亂流、雜物亂放、違章亂建的問題,改善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爲發展鄉村遊創造條件。

(五)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在原行政村合併的基礎上,建立大村莊制,形成新型的集多種爲民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農村社區,構建農村社區服務新體系,顯得尤爲重要和勢在必行。一是加強農村社區黨組織建設。在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管區黨總支書記或從合村並點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人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探索實行社區黨總支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組織黨支部設置新模式。對社區黨員重新組合,建立社區黨總支領導下的產業和行業支部,拉長支部服務於產業和行業的鏈條,充分發揮支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二是建立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社區居民自治。積極探索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公司有機統一的三合一的社區管理體制,基層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與社區居委會是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係。三是完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功能。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內部設立醫療衛生、環衛、文教體育、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治保等服務站,具體承接政府行政部門依法延伸在農村社區的基本政務服務及有關公共服務。凡與社區羣衆密切相關的行政服務項目,力爭在農村社區實現一門式集中受理,使社區居民能夠在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四是加強農村社區民間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各類協會、合作社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爲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與此同時,指導成立志願者、老年人、婦女、關心下一代、計劃生育協會等民間組織,引導支持各類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區各項服務。

【第4篇】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臥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臥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二)着眼長遠,科學編制規劃。一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廣大農民羣衆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市情,xx市委託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將全市現有3600多個自然村莊規劃整合爲140個新農村社區(中心村)。其中,工礦所在地社區20個,採煤沉陷安置社區18個,旅遊景點所在地社區4個(分別與所在政府駐地社區或中心村共同建設),鄉鎮政府駐地社區23個,一般中心村79個。二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公開招標了4家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對確定的新農村社區實施高標準規劃。在規劃編制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採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體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目前,已完成新農村社區規劃79個,9月底所有新農村社區規劃全部完成。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爲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衆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爲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爲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爲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臥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衆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爲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稅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稅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戶,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爲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戶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爲城鎮居民戶口,實行雙重戶口(農村戶口、城鎮戶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五)培植產業,促進農民增收。xx市把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作爲培植經濟產業、促進生產發展的切入點。已建設現代種植小區23個,標準化養殖小區36個,發展各類專業村261個,發展規範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27個,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特色產業村不斷涌現,如薛湖鎮聶寨村的食用菌、馬牧鄉西董樓村的多種經營、順和鎮高平房村的板材加工、陳集鎮代井村的實木傢俱、王集鄉蔡各村的手工飾品、條河鄉李各村的銅件加工、太丘鎮黃橋村的玩具加工、陳官莊鄉胡莊村的畜禽屠宰與羽毛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優勢十分明顯,爲新農村建設創造了經濟支撐。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戶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戶外,由於戶與戶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戶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戶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戶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爲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爲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啓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戶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爲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戶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戶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戶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

【第5篇】關於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加強社區建設,是首都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按照慶林同志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具體指導下,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對城市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調研。先後與八個城區的領導同志交換了意見,同十幾個街道和居委會進行了座談,實地考察了一些社區服務中心、衛生醫療站、居民圖書館,聽取了市民政、公安、財政、文化、衛生、市政、園林、規劃等部門的意見,分析研究了上海、南京、武漢、瀋陽等地社區建設的經驗,向清華、北大、人大和市社科院的專家學者進行了諮詢,並研究了國外的社區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報告。

一、社區建設的現狀

當前,首都城市正處於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整個城市的組織結構和社會生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從政府層面來看,隨着機構改革的深入發展,各級政府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式,按照政企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逐步把應當由企業和社會承擔的職能剝離出來,大量的服務性、技術性工作向社會聚集。從企事業單位層面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企事業單位逐步成爲市場競爭中的主體和獨立的法人實體,原來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逐步剝離出來,職工開始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從社會組織層面看,城市的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社會組織發展迅速,社會結構愈趨複雜,居民對生活方式多樣化、個性化的追求和對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越來越高。長期以來實行的以單位管理體制爲主要特徵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社會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新形勢。

爲了加快首都城市現代化進程,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途徑和辦法,不斷加大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從1986年開始,提出發展社區服務事業的第三,缺乏自主,監督不力。一是儘管社區普遍建立了居民代表會議制度,但缺乏規範。代表會議能夠決定什麼問題,決定的問題由誰落實等都不明確。二是居民對政府部門的工作,特別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管理不到位、服務質量差等問題的意見和要求,難以得到解決。三是社區工作缺乏自主權。往往是

上級要求做的居民沒有需求,居民要求做的上級又不支持。由於政府部門對社區統得過死,管得過細,致使一些社區缺乏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的能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說,是城市基層基礎工作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從而嚴重影響了城市基層基礎工作的加強,制約了首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步伐的新形勢下,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社區建設,已成爲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三、推進社區建設的基本思路

社區建設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新事業。推進社區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城市組織結構、第一,明確社區的定位。社區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層面和重要依託,是“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的社會基礎與服務對象。推進社區建設,就是要理清城市管理體制中社區層面的管理體制,通過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社區組織體系、適應城市管理現代化要求的社區管理體系、適應人民羣衆提高生活質量要求的社區服務體系,構築黨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新平臺,形成與區、街體制相配套的社區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就是要抓住區、街、社區三

個不同的環節,使政府工作層面與社會基礎層面既各司其職、各顯其能,又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確保城市運轉實現良性循環。要通過社區這個平臺的建設,進一步理順各種關係,務實城市管理的基層基礎工作。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解決城市管理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通過社區建設,更有效地發揮居民依法自治的作用,推動基層管理體制由行政化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區自治轉變,鞏固黨和政府在城市工作中的組織基礎和羣衆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通過社區建設,更廣泛地動員社會力量,合理配置和整合社會資源,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滿足城市發展和居民羣衆的需求;通過社區建設,實現城市基礎層面運行有序、充滿活力,促進首都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爲早日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合理劃定社區範圍。按照中央23號文件精神,社區界定爲調整後的居委會轄區。在前一段的試點中,有的區採取了合併居委會的辦法,有的區採取了在原居委會基礎上建社區的辦法,也有的區採取了不併居委會,通過建立聯席會的形式解決居委會內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爲,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是否需要調整居委會的規模,既要考慮到歷史的因素,也要充分照顧到當前的實際情況,總的看,一要便於管理和服務。便於整合社區資源,便於居民自治;二要考慮到地域性和居民的認同感;三要注意尊重居民委員會和羣衆的意願。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以地域性爲特徵,居民認同感爲紐帶,涵蓋居民和駐區單位的新型社區。由於各區的情況不同,一個區內各街道、居委會的情況也不相同,科學合理地確定社區,只能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新的建成區規模可以適當大些,老城區受條件所限規模可以小些,特殊的地區也可以劃定在原有居委會的範圍之內,全市不必強求一致,各區也不必強求一致。在前一階段,各區縣在探索劃定社區範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幾種模式,如朝陽區是在合併原居委會轄區的基礎上重新確定社區,西城區則基本把社區範圍限定在原居委會轄區。這些做法都是基本符合這些區實際的,應給予充分尊重。

第三,加快構建新的社區組織體系。社區範圍確定後,要加快社區組織體系建設,在社區內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爲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爲主體、各類社會組織充分發育的新型社區組織結構,形成在黨領導和政府指導下的、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組織民主自治功能的、

廣大居民自願參與的社區組織體系。一是要擴大黨組織的工作覆面。要通過建立健全社區黨的組織,把社區內流動黨員、各種新經濟組織中的黨員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範作用,發動社區單位和居民參加社區建設,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更好地落實在基層。二是構建社區自治組織,特別是建立社區代表會議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在不違反《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基礎上,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則,把社區內的居民、單位組織起來,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加強社區居民、駐區單位之間的協商協調,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凝聚、調動起來,共同建設、發展社區。三是逐步健全社區的治保組織、服務組織、志願者隊伍,使社區的各項工作都有人管、有人幹。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動員工作,引導社區居民樹立“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意識。踊躍參與公益性、福利性、羣衆性活動,開展各種自助、互助的社區志願服務,推動社區建設健康發展。

第四,創建新的社區體制和運行機制。社區建設不是對原有居委會體制的簡單修補,而是在更深層次、更大範圍上對城市管理體制的調整和改革。因此,必須對傳統體制進行改革。一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各級政府都要積極推進權力下放、重心下移,促進管理職能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行政指令向具體指導、下派任務向積極扶植的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公共服務上來,更好地強化基層、方便羣衆。街道辦事處要切實負起對社區建設的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的職能。積極創造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居民積極參與的社區建設新局面。二是積極培育和健全社區民主自治機制。要在社區內推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通過制定“社區章程”和“公民公約”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確定社區成員在社區中的主人翁地位,拓寬居民參與管理、民主監督的渠道。要引入“下評上”、“民評官”的形式,建立健全社區民主監督機制。三是引入市場機制發展社區各項事業。要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百姓受益的思路發展社區事業。要研究制定政策,改變單純靠政府推動各項事業的老辦法,調動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性,運用多種形式發展社區事業。鼓勵有實力、有信譽的大中型企業參與社區事業,鼓勵發展居民自辦的股份合作制服務企業,鼓勵下崗職工興辦個體私營企業。要積極探索服務設施共建、社區資源共享的路子,引導社區成員單位把已有的服務性設施向社會開放,由開放發展到與

社會聯辦,再過渡到以社會興辦爲主,逐步形成社區服務業資源共享、加快發展的良性機制。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把過去經營不太景氣的小旅店,經過改造,引入民營經濟經營,開展養老服務,效果很好。各街道這樣的卡拉0k廳、小飯館很多,都可以改造成社區服務的資源。

第五,突出社區建設的工作重點。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儘管社區建設工作任務很多,但人民羣衆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是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有一個方便快捷的服務體系,有一個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有一個文明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社區建設應結合羣衆的這些願望和要求,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全力維護社區的安全穩定。要在構建新的體制上下功夫,重點是搞好專羣結合,開展羣防羣治。要建立健全以公安部門負責、政府專業管理與社區二是要大力發展社區服務。重點是完善服務設施,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社區成員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要拓寬投入渠道,建立和完善市、區(縣)、街、居四級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網絡,規範整合服務機構和服務網點。要繼續重點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拓展社區服務,在社區內形成社會福利服務、社區互助服務與市場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多類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區服務網絡,逐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託、孤有所撫、殘有所助、貧有所濟、難有所幫。

三是要發展社區衛生。建立和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抓好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

【第6篇】關於縣城北東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一、城北——區的基本情況

1、社區自然情況:社區土地面積2.5平方千米,3035戶居民共11602人,人口密度爲4640.8人/平方千米,人口出生率7.585%,死亡率2.77%,全年增長率4.715%(此爲該社區xx年統計資料)。詳見附表一

社區名稱

辦公用房

社區年均總人數

社區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酒生率(千分比)

居民戶數

固定或租借

面積(平方米)

城北——區

政府暫時劃撥使用

80

11602

2.5

4640.8

93.18

3035

2、社區工作條件:社區辦公用房非本社區資源,是政府暫時撥款使用,社區服務人員有8人,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其中黨員5人。社區內有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和共青團、婦女會、民兵等羣衆組織。詳見附表二

社區服務人員素質

志願者組織

高中

大專

本科以上

黨員

4

2

1

5

村民小組

婦女會

警體經濟組織

志願巡邏隊

葵賭協會

3.社區獲得的榮譽稱號:曾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被省委授予“文明社區”的稱號。

二、城北——區建設的工作體系狀況

1.把握社區黨建的工作方向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強社區黨組織對於社區工作和社區建設的領導作用,需要站在準確把握社區黨建工作方向的高度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優勢,克服社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城北——區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把握社區黨建工作的方向:

(1)發展新黨員,關懷老黨員。爲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發揮黨員戰鬥堡壘作用,改善社區黨員文化、年齡結構,補充黨組織的新鮮血液,社區積極動員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年輕有爲的青年入黨。今年(即xx年)已發展黨員2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建黨對象各1人。同時,社區黨組織每年還會組織社區內離退休的老黨員召開座談會,使他們體會到自己是社區黨組織的一分子。

(2)積極動員,接收下崗職工黨員。轄區內轉制導致解體單位較多,下崗黨員的組織關係自行或經動員逐步轉入社區,社區黨員隊伍不斷壯大,社區黨員從xx年3月黨支部成立時的9人,到xx年12月已有黨員140人,其中發展黨員1人,接收下崗黨員130人,xx年接收下崗黨員58人,xx年1月接收下崗黨員4人,截至xx年2月,城北——區黨支部共有黨員202人。

(3)加強黨員隊伍的管理。由於社區黨員人數較多且分散,情況不易掌握,如果召開支部大會就必須租借場地,需解決不菲的會議費用。爲解決這一問題,社區黨支部於xx年6月30日召開支部大會時決定按地段成立黨小組,由各地段小區黨員民主推薦,選出5個生活小組正副黨小組長各1人。現在一般的組織生活、黨費收繳、文件精神救災、救濟款的捐贈等都以黨小組的形式開展。

2.加強社區行政管理建設

(1)社區計生工作。

踞持“計劃生育三爲主”的方針,積極宣傳、貫徹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增強了幹部羣衆的法制意識,提高社區幹部依法行政水平,轉變了羣衆的生育觀念。詳見附表三(此爲

xx年統計資料)

出生人數

出生率(千分比)

酒生率(千分比)

違反計生家庭戶數

1

5

54

34

7.585

93.18

生3孩

生2孩

(2)社區環境治理工作

自xx年城北——區成立以來,轄內的衛生環境,文化環境,治安環境都得到良好的改善。社區自發組織“愛我社區”環境整治活動,協助有關部門打擊“黃、賭、毒”犯罪行徑,打擊“xx”地下活動,揭露和制止“qqq”xx組織的非法散播活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抵制社區內不良風氣,改善社區整體環境。

(3)社區爲民服務工作

社區爲民服務工作直接關係到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做好爲民服務的工作至關重要。城北——區開展了扶貧助困活動,並且爲下崗、失業特困戶申辦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有87人領取低保。社區工作人員較熱心幫助前來求助的居民。社區派駐行政中心辦事員熱心爲社區居民辦理各類證件941件,同時還包括重陽節慰問老人、春節慰問困難戶、發放大米和慰問金等等。除此之外,社區會不定時走訪社區內家庭,幫助居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還在重陽節組織社區老人的登山活動,雷鋒節開展助人活動等。

(4)社區冬季徵兵的管理

城北——區根據有關冬季徵兵的精神,積極動員適齡青年報名應徵。將65名政治思想合格、體魄強壯的適齡青年送到鎮政府武裝部參加體驗,經過嚴格的篩選,鎮政府將5名各項要求都符合入伍條件的青年送入軍營。

(5)積極配合鎮政府開展的各項中心工作

社區對鎮政府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能夠較爲積極配合,對鎮範圍內的緊急突發事件的處理能給予必要幫助。如在春、冬山火發生頻繁的季節,社區工作人員24小時不關手機,預備棉衫、電筒、水壺、毛巾、打火用具等隨時準備參加滅火行動;在xx年春,外市縣少數地區爆發禽流感,爲做好防疫工作,配合鎮獸醫站對社區範圍內所有家禽進行指定地點集中或逐家逐戶進行注射防疫,注射家禽xx多隻。要求黨員幹部、羣衆對“xx”、“賭博活動”、“qqq”xx組織光碟的散發密切注意,打擊了“xx”活動和收繳“qqq”光碟並實行包片負責,使違法行爲有所收斂。同時,春運的安全、生產安全、娛樂場所等消防安全都負責到人,盡職盡責主動配合多參加。

由上可以看出:社區工作的內容相當之廣泛,社區包攬了轄區內的幾乎所有事務,嚴重製約了社區自治功能的實現。也就難怪城北——區被當地的居民戲謔的稱爲處理瑣碎事務的“垃圾鏟”。

三。城北——區建設的運行機制

1.社區工作運轉的財政來源

社區財政來源是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的“命根子”。沒有經濟來源,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難以維持,社區也就喪失了自主權,財政成爲社區維持獨立及開展其治理的必要保證。城北——區的財政來源主要有三方面的途徑:

(1)社區無獨立財政來源,社區主要靠政府撥給的經費和計生工作的部分回扣作爲活動經費。(2)社區低償性服務的少量收入。(3)經營部分房屋使用權所獲取的資金。

2.社區管理權力的“單位化”錯位

由於人們的官僚主義傳統還比較強烈,人們更願意加強與單位的關係,而甚少理會社區的管理,這在落後地區更是如此。如我們所訪問的城北——區,根據我們近半個月的調查,來社區諮詢服務的十有八九是老弱病殘人士,或者諮詢計生、婚姻等瑣碎的生活問題,正兒八經的事在社區比較少見。由於人們與單位的利害關係更爲密切,加上社區的權力威信不夠,社區對轄區內單位的管理問題仍十分困難。

3.整合社區內資源,發掘優勢

城北東通過整合社區資源這種方式來給社區工作和社區建設的運行提供支持。具體的做法是:廣泛開展居民參與的互幫互助的社會公益活動;在轄區內開展幫困救濟、敬老養老、便民利民的服務系統;發展壯大志願者隊伍。城北——區每年都會接受一些大學生到其社區進行實踐活動,幫助社區開展各種活動;或者接收轄區內有學識、有熱誠的離退休人員,讓其在空閒時間爲社區提供有價值的志願服務等等。資源的重新整合提高了社區服務水平,也相應得促進了社區工作的運行。

四。城北——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資源配置嚴重不足。

城北——區缺乏多元化財政來源渠道。單靠政府撥給的經費和違反計生政策罰款的部分回扣作爲活動經費,對於社區建設的深入不過是杯水車薪。這種過於單一的資源投入機制,在導致社區建設“內力不足”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區居委會對“上級”的依賴性,最終使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的獨立性受到嚴重的制約。

【第7篇】富陽市社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加強社區建設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做好羣衆工作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和羣衆的力量,不斷提高爲羣衆服務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安5、建立社區共建機制,推動社區建設工作發展。

三、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我們在總結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成績的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以更好地指導和推進今後的社區建設工作。

1、社區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

硬件設施主要是指辦公用房和服務活動用房。我市現有23個社區(包括新登鎮4個),其中:基本符合辦公服務用房標準的只有2個社區(秋月社區、虎山社區);雖自有辦公服務用房但達不到標準用房的有11個社區;無辦公服務用房(臨時租用)的有10個社區。原老居民區合併組建的社區用房存在以下幾點不良特點,一是辦公用房面積小;二是分

布在多處不集中;三是部分社區辦公地點環境差;四是部分社區辦公用房屬臨時建築。新登鎮東安社區和惠來社區辦公地點還租用在異地,對社區的管理和居民辦事帶來很大難度。對新建社區配套用房,富委[2003]18號《富陽市委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四、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1、加強社區設施建設,構建社區建設網絡體系。

社區設施是社區建設的重要陣地和物質保證。社區設施要立足於挖潛力和新建,雙管齊下,注重網絡體系建設。社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項目,有條件的都要逐步免費或低償向社區開放,提高社區資源的共享利用率。要逐步創造條件在社區建立有一定檔次特色的社區建設中心,並利用現代科技和通訊手段聯網運作,構建社區建設網絡體系。

要逐步解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首先要根據社區劃分的情況,按照浙委[2003]80號和富委[2003]18文件精神,制訂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通過置換、調劑、購買興建等方式)解決方案,報市委,市政府批准後予以實施。其次,建議成立市委辦市政府辦牽頭由建設局、民政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富春街道、新登鎮等單位組成的工作組,根據具體

【第8篇】加強社區建設工作進展情況調查報告

加強社區建設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做好羣衆工作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和羣衆的力量,不斷提高爲羣衆服務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證羣衆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當前,社區建設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規和完善,並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爲摸清富陽市社區建設工作的現狀,提出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我局對富陽市社區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先後召開了有分管局長,社會事務科、富春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幹部等參加的座談會三次,到部分社區進行實地調查,並赴蕭山、桐廬等縣(區)考察學習。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富陽市社區建設概況

二、富陽市社區建設的成效

隨着社區建設工作的逐步推進,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已經被廣大市民所認識,支持和參與社區建設工作的氛圍已逐步形成,通過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社區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

1、確立社區的定位,合理調整劃分社區

2、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3、建立社區黨建組織。

根據當前社區黨建工作要求,提升社區黨組織設置標準,全市23個社區全部設立了社區黨總支,以黨員居住區域或行業等爲特徵設立黨支部和黨小組,分層開展活動,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發揮黨建在社區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在市委支持下,由職能部門,街道機關下派18名經驗豐富,工作能力較強的業務骨幹到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並依照規範程序和法律要求,召開社區黨員大會,依法選舉產生黨總支。配優配強了社區的領導力量。爲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奠定了堅強的組織基礎。

4、建立了社區建設的財力保證機制。

5、建立社區共建機制,推動社區建設工作發展。

三、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我們在總結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成績的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以更好地指導和推進今後的社區建設工作。

1、社區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

2、社區費隨事轉問題有待於解決。

社區成立以來,社區居委會在面向社區服務的同時有關職能部門把大量的工作任務下到社區,實行了重心下移職能下延,而部門工作任務進社區後,卻沒有按費隨事轉、權隨責走原則來開展工作,把工作或活動所需經費轉移到社區,給社區帶來很多困難和矛盾,如有的部門搞一些調查工作只發一張表,要社區按戶數複印分發;有的部門下達工作任務時,還需社區製作畫版、臺帳、購置服裝等;有的部門利用行政壓力迫使社區訂閱部門發行的報刊,最多的社區每年要花3000餘元訂閱費。上述問題的存在,促使社區幹部應付事務,設法開闢籌集財源,對真正應承擔的社區建設等工作卻無法投入精力,財力。

3、社區工作者待遇有待提高。

日前,我市社區工作者(委員)月工資爲520元,加上平時發放各種福利,補貼,年收入在11000元左右,周邊縣(市區)社區工作者工資福利待遇近況是,蕭山區社區工作者月基本工資775元,加上平時計發的社利補貼等,年收入在17000元以上;餘杭區社區工作者月基本工資700元,加上平時計發的福利補貼等年收入在16000元以上,臨安市社區工作者月工資700元年均收入18000元左右;桐廬縣社區工作者月工資700元,年均收入在11000元以上。根據富陽市職工年均收入情況和周邊縣的情況參考對比,我市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福利待遇確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市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應需適當提高其待遇。

4、城中村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已不相適應。

我市城區19個社區轄區內有8個行政村(城東、城西、虎山、後周、金橋、東山、巨利、鹿山),這些村的部分土地已被國家所徵用,村民已基本無土地可耕作,成爲城市村民。行政村的管理政策和村民的生活有別於社區的管理和社區居民,使城市社區建設與城中村在管理上即無法分割又無法銜接的狀態。如城東村村民居住極爲分散,現分佈在盤龍山,鑊子山,城東,鸛山,後亭子,虎山等六個社區,他們的衛生環境治安、教育、物業等工作社區無從管理,影響城市社區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根據上述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我市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慢,還是處在初級階段,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都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有待於進一步在探索中實踐,實踐中發展,發展中完善。二是有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建設工作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大。三是社區工作經費明顯短缺,政府在財力上支持社區建設工作力度不大。四是社區居委會職責不夠明確,導致有些社區工作不明,任務不清,打混仗。

四、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1、加強社區設施建設,構建社區建設網絡體系。

社區設施是社區建設的重要陣地和物質保證。社區設施要立足於挖潛力和新建,雙管齊下,注重網絡體系建設。社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項目,有條件的都要逐步免費或低償向社區開放,提高社區資源的共享利用率。要逐步創造條件在社區建立有一定檔次特色的社區建設中心,並利用現代科技和通訊手段聯網運作,構建社區建設網絡體系。

2、加大投入,確保社區建設健康運轉。

要以改革的思路積極探索,通過財政支持、社會贊助、費隨事轉、有償服務等多元化渠道籌措社區建設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市政府在建立社區建設財力保證機制的基礎上,對社區建設的基礎設施正常工作經費、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等要以政策性指導與實際投入相結合。建議制定出臺幾個政策性文件:一是出臺一個富陽市組織機構工作任務評比考覈進社區申報准入制度意見,明確政府工作早報准入制的宗旨任務以及費隨事轉,權隨責走原則等。二是出臺一個關於進一步規範富陽市城市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的文件,可以建立社區工作人員職務等級工資制度,設立崗位津貼執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獎勵政策等,調動社區工作者工作積極性,促進社區建設順利發展。

3、推進社區體制改革,加大撤村建社區工作力度。

城中村的存在就是城市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的一種表現。它影響着社區建設的規範管理和規劃發展的落實,當前我市深化社區體制改革和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開展撤村建社區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對城中村實行撤村建社區的體制改革工作,可以以城東村爲試點單位開始展開,通過實踐總結撤村建社區工作的試點經驗,從而在城西村、虎山村、後周村、鹿山村等行政村予以全面展開,要成立市政府牽頭,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指導工作組,具體指導落實,並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和落實措施,推進撤村建社區工作的圓滿成功。

【第9篇】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爲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爲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衆需求爲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爲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啓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戶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爲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羣衆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戶2.56萬農村居住羣衆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牀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羣衆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羣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爲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羣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爲羣衆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爲羣衆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羣衆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爲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羣衆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羣衆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爲農村羣衆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羣衆矛盾糾紛。截止20**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衆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戶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衆,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爲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衆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衆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爲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爲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爲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衆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爲60個村配備月工資爲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衆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爲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爲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建議及對策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縣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羣衆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爲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羣衆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幹部羣衆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衆參與社區建設,使羣衆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羣衆踊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爲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羣衆,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爲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後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於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爲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羣衆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爲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範,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戶”農村、“紮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願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羣衆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幹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幹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幹部培訓機制。採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幹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第10篇】關於全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作者:鐵嶺市政府調研室 孫彥傑

爲了全面總結社區建設經驗,瞭解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探索構建和諧社會的對策,我們會同市民政局在重點調研_____區社區建設情況的基礎上,利用一週時間對其他縣(市)、區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一、全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2022年9月27日全市創建和諧社區動員大會以來,各縣(市)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分別採取不同形式貫徹、落實全市創建和諧社區動員作大會精神,進一步加強了對社區建設的領導,增加了對社區建設的投入,不斷探索新經驗,社區建設出現喜人局面。

(一)領導重視,把社區建設納入重要工作日程。_____市委、市政府把社區建設列入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市長辦公會多次聽取社區建設情況的彙報,不斷理清社區建設思路。通過組織召開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和社區幹部座談會等形式,貫徹_____市創建和諧社區動員大會精神,部屬社區建設工作。_____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常深入到街道和社區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在調研基礎上,_____市委、市政府確定社區工作分三步走的工作目標,即:第一步,打好基礎,使所有社區實現組織活動有地點和辦公場所;第二步,提高標準,建高標準示範社區;第三步,改變面貌,發揮社區功能,創建文明城市,徹底改變社區幹部坐在家裏辦公的狀況。爲統一全市各部門及駐社區單位的認識,加強對社區建設的領導,採取了三項主要舉措,一是成立了_____市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統一協調、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各鎮、街黨委和政府(街道辦事處)也成立了相應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組織,從上到下切實加強了對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二是組織鎮、街和有關部門領導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然後在全市鋪開;三是根據外地的經驗制定出了適合_____市情的社區建設實施方案,並依據上級有關文件制定了社區組織建設實施細則和工作目標。

_____區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社區建設工作,提出了實現“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社區建設工作總體目標,研究制定了《_____區社區建設實施方案》,把社區建設納入全區四項重點工作(_____工業園區建設、_____商貿區建設、社區建設和財源建設)之一,成立了隸屬於區政府領導的享有監督、指導、協調和服務四項職能的社區建設指導辦公室,強化了對社區建設的領導。2022年_____區通過公開考試,在區直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拔9名素質較高的年輕幹部到社區任書記,享受副科級待遇。_____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社區建設問題,不斷加強對社區建設的領導。一是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民政、財政、城建、組織、宣傳等10個部門主要領導爲成員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和解決社區建設中重要問題。二是在機構改革、人員編制緊縮的情況下,批准區民政局成立了政權股,並安排專人負責指導全區的社區建設工作。三是強化對社區的領導,提高社區幹部待遇。經區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全區8個社區黨總支書記全部爲實職副科級領導。

(三)抓特色社區建設,社區服務功能顯著增強。_____區在學習_____市和_____市經驗的基礎上,在6個街道的14個社區開展了“一站式服務”,統一購買了辦公桌椅,統一製做了桌牌,統一制定了服務規則,統一了多層宣傳板的樣式,並統一實行早7點到晚6點上崗服務的時間。通過開展“一站式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社區和羣衆的距離。爲提高社區服務功能,_____區在全區開展了創建十星級社區活動,制定並下發了《_____區創建星級社區活動方案》,方案中明確了指導思想、星級社區創建的類型及標準、創建工作要求、管理方式與激勵機制等內容。通過開展創建星級社區活動,極大地激發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社區工作的開展。爲增強社區服務功能,_____區把培育和推廣典型作爲推動社區工作的一把金鑰匙。幾年來,_____區在社區建設中總結和推廣了_____街_____社區創辦的“鄰里大家庭”經驗、_____街_____社區創建的愛心門鈴結對經驗、_____街平安社區創建經驗、_____街_____社區“_____家園”創建經驗,取得了可喜成效。_____市爲提高社區的管理水平,在中心區域的五個社區開展“一站式”窗口服務試點活動,創造“無障礙溝通”的環境,從過去的“你去辦”到現在的“我來辦”,使工作人員的服務變被動爲主動,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的距離,提高了工作效率。_____市_____街道辦事處,積極探索社區建設的發展方向,經過近一年建設,_____街的9個社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站前社區爲服務型社區,_____社區爲黨建型社區,_____社區爲文化型社區,_____社區爲安置下崗人員再就業型社區,_____社區爲平安型社區。_____社區還積極開展樓道文化建設,把以知榮明恥及迎北京奧運爲主題的貼近居民生活的書法繪畫作品裱在樓道里,使平時只供人們上下樓通過的生活樓道成了居民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的文化樓道,促進了鄰里和諧,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和提高居民素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採取得力措施,形成共駐共建良好氛圍。_____市本着“共處一地、共謀發展、共建文明、共保平安、共享資源”的原則,積極開展社區與駐社區單位結對幫扶活動,將全市24個社區與23個市直單位結成了幫扶對子(因晨安社區未交付使用,尚未安排幫扶單位),並以市考覈辦公室的名義下發文件,將幫扶工作納入考覈內容,有力地推動了共駐共建工作的開展。各共建單位高度重視社區共建工作,主動幫助所包扶社區出主意、想辦法,做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爲社區建設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到今年上半年,各包扶單位共向社區投入財力和物力近百萬元。其中市房產局、市建委、_____街村、_____集團_____礦、_____礦、_____礦等六家單位爲_____街街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個社區分別建設或提供了近3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國土資源局、財政局、商業局、教育局等單位爲社區提供了大量資金和物資幫助,加快了社區建設步伐。_____縣採取縣直有關部門結對幫扶社區的辦法,收到了良好效果。_____縣國土資源局、民政局積極幫助所包扶的_____社區和_____社區搞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公環境建設,受到社區幹部和社區居民的稱讚。_____鎮政府在公安部門調整派出所機構時,將_____派出所辦公用房劃給_____街社區使用,解決了社區辦公用房問題。

(五)結合社區服務搞創收,緩解了社區經費不足問題。近幾年來,_____區始終把提高社區服務功能作爲社區建設的突破口,充分發揮了社區服務功能。一是在開拓創新上下功夫,研究新情況,打造新品牌。_____區在社區服務功能建設上,始終堅持“以人爲本”宗旨,深度整合服務資源,努力實現社區服務功能由單一福利型向綜合型、粗放型向集約型、被動應付型向主動開拓型轉變。目前,全區8個社區都認真開展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活動和“消除零就業家庭”活動。今年上半年,全區8個社區共培訓下崗職工1300人次,同時還爲下崗職工積極提供就業信息,幫助他們尋找就業門路,共安排685人重新就業。_____區_____街_____社區與區勞動就業局、省水利水電工程一分局聯合開展的赴巴基斯坦勞務輸出項目,不僅給用工單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爲15名下崗職工提供了年收入3萬元的就業機會,同時_____社區從區勞動就業局得到了1.5萬元的勞務輸出獎勵費,取得了“三贏”的效果。爲了解決部分下崗女工的就業難題,_____社區聯合區婦聯等部門創辦了下崗女工手工編織培訓基地,並聘請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對下崗女工進行了培訓。目前,他們生產的手工製品已得到了省內外客商的好評,這一項目已使部分下崗女工年增收5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各縣市區對社區建設工作認識都比較高,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社區辦公用房達到省定標準的不多,其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和建設辦公用房選址難。第二,辦公經費不足,特別是_____市社區不但要靠“化緣”和創收解決辦公經費,還需上交所有權屬於鎮裏的辦公用房租金。第三,各有關部門向社區佈置任務多,“費隨事轉”政策沒有得到落實。第四,市政府(52號令)中有關政策沒有得到落實,社區所用電、水等仍然按商業或非民用價格收取,社區沒能享受文件規定的按居民所用價格收費的優惠政策。第五,社區幹部年齡偏大,素質偏低。第六,_____區民政局提出市裏應該將_____區和_____區同等待遇,懇請市裏給_____區解決部分社區建設經費。_____市和_____縣提出市裏是否在資金上有所傾斜,幫助解決他們解決一些社區建設資金。

四、幾點建議

第一,中辦發[2000]23號文件明確指出:“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既然社區建設擔負着如此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這樣一個建設過程僅靠民政部門牽頭是不夠的,應該強化對社區建設的領導。建議市和各縣市區都成立社區建設指導辦公室,隸屬同級政府領導,主抓社區建設工作。第二,將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實行同步建設。第三,建議_____市、_____縣、_____縣隨着政府所在地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將市(縣)政府所在地的鎮改爲街道建制,由街道直接管理社區。第四、不斷探索從機關中擇優選拔有學歷的中青年幹部到社區任書記,再通過選舉兼社區主任的做法,以加強社區的領導力量。第五、研究制定鼓勵社區創收的優惠政策,推進社區創收,彌補經費不足問題。第六、各級政府要突出社區建設的重點。市政府應該把_____區作爲社區建設的重點。因爲,_____區社區數量分別佔全市社區和全市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社區數的36.6%和51.3%,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重要性上看都是全市社區建設的重點,市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對_____區社區建設的領導和支持力度。各縣(市)區應該把本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社區建設作爲重點。第七,增加對社區建設的投入。一是把社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社區經費要達到兩萬元,縣(市)區級財政最少要負擔50%。非縣(市)區政府所在地鎮的社區每年辦公經費要達到1萬元以上,由縣(市)區和鎮各負擔50%。二是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應該推廣_____縣結合事業單位改革,將縣糧食學校幹部成建制地劃給社區的經驗,既化解了事業單位的人員包袱,又加強了社區力量。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逐年提高社區工作者的補貼標準,爭取達到上年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三是推廣_____縣採取在社區辦公用房附近再購置一個居民住宅,以補充社區辦公用房面積不足的做法,解決全市尚未到達標準,又無地建新房的社區辦公用房面積不足問題。第八市裏應建立社區建設基金,用於獎勵社區建設突出的縣(市)、區,進一步推動社區建設向更高層次上邁進。

【第11篇】關於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

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臥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臥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爲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衆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爲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爲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爲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臥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衆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爲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稅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稅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戶,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爲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戶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爲城鎮居民戶口,實行雙重戶口(農村戶口、城鎮戶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戶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戶外,由於戶與戶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戶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戶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戶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爲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爲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啓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戶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爲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戶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戶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戶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

【第12篇】202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摘要:對h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於2022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202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爲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爲突出,應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爲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爲主。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爲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於社區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2000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爲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2022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爲350萬元,最高的僅爲1800萬元,有87%的鄉鎮2022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2022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爲巨大。調研表明,截至2022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爲0.8億元,平均爲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22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2022年,h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爲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爲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爲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爲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爲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爲,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2022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爲。202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爲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爲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爲10年,最高爲20年,一般爲15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爲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2022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爲催化劑,爲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爲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爲,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爲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爲二類: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爲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爲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爲,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爲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2022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爲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啓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第13篇】202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社會調查報告

摘要:對h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於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爲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爲突出,應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爲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爲主。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爲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於社區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僅爲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爲350萬元,的僅爲1800萬元,有87%的鄉鎮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爲巨大。調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達1.3億元,最低爲0.8億元,平均爲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xx年,h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爲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爲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爲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爲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爲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爲,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爲。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爲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爲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爲xx年,爲20年,一般爲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爲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爲催化劑,爲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爲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爲,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爲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爲二類: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爲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爲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爲,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爲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xx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爲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啓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