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過年調查報告多篇

過年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過年習俗調查報告

一、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爲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二、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爲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

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三、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爲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爲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爲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爲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爲換柑運動。

【第2篇】農民工是否該回家過年調查實習報告範文

一、調查分析

農民工是從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流入城市的羣體,因爲在家農民工的收入遠不能支撐整個家庭的消費,無奈的背井離鄉,艱苦的在外打拼,即使受到城市中不同的待遇,他們也不會放棄在外工作而回家務農。現在在外打工的好多都是青年農民工,而家裏的都是年買的父母和不懂事的小孩

一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這個團圓的日子,在外辛苦奔波的農民工是否該回家過年和親人團聚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到人都應該思考一下,這樣就出現了很多話題,有的人說,“當然應該回家過年呀,平時沒時間,過年是一年一度的大節日,而且一年沒見親人,應該要回家看看家人。’’也有的人說,“過年回家買汽車票貴,買火車票擠,人多又麻煩,而且在外面過年還可以節省一大筆錢。”

二、調查過程

我主要以一下幾個問題展開

1.您覺得過年應不應該回家

2.對於您不/回家過年,遇得了哪些方面的問題。

3.對於這些問題你怎麼看

4.您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三、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有65%的人回家過年,30%的人想回家過年,5%留在務工地過年

農民工在城裏做的是最髒最累的活,住的又是最差的待遇,工資低安全防範措施差,勞動時間被無限的延長,社會福利沒得到保證,有的甚至辛苦了一年還被剋扣了工資不給,這也是一些農民工不回家過年的重要原因。現在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但依舊受到很多不同的待遇。我覺得他們付出的勞動和受到的待遇是不成正比的,社會應當多給他們一些關心,政府應多給些照顧。

四、總結

不管是農民工還是企業家老總,只要你是父母的兒女都有必要回家過年,一年四季有多少個春夏秋冬,人這一輩子有多少個輪迴子女陪伴在身邊呢,只有你有一份不忘恩情的心,錢沒有賺到父母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愛永遠是寬大無私的。

【第3篇】過年風俗習慣調查報告

一、活動背景

目前,中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瞭解不多,爲了讓我們瞭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我們進行了這次過年風俗習慣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報紙、書籍、網絡等媒體。

三、調查內容

瞭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詩詞;瞭解傳統節日習俗、飲食習慣,以及人們的其他活動。

四、調查成果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時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閤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去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西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掃 塵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晰各種工器具,乾乾淨淨迎新春。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商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聯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 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之後,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 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拜 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稱爲團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五、活動總結

經過以上的調查表明:我國是一個有着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春節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爲我國的風俗文化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中國。

【第4篇】過年家庭消費調查報告

過年家庭消費調查報告

本篇文章是有關於過年家庭的消費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小編整理。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 在新年悠悠的餘韻中,人們摸摸荷包發現癟了不少。仔細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春節雖然好,但是也是一個消費開支非常大的節日。春節消費集中在食品、禮儀、服裝、文化等方面.對此,我對家裏的消費情況做了 一次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食品消費

春節還沒開始,家裏就忙着買年貨,一回家就看見一大堆各種各樣的食品。在春節消費中,食品消費佔的比重最大,基本上佔了45%。由此可見,對於春節人們還是比較傳統的。勞動了一年,人們都希望在年尾時好好享受一下犒勞犒勞自己,大部分認爲,在年尾時就應該吃好,我們家裏也不列外。從食品消費中看,零食方面的東西少了,水果類的東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這部分支出又佔了食品消費支出的30%。由調查可見,吃,在人們心中佔的位置重大,人們的消費思想還是處與傳統階段。

二、禮儀消費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訪親戚,互相送禮也是不可少的。 當今社會,春節送禮,許多人已經司空見慣了。許多人認爲,春節送禮時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在我們家裏,春節走訪親戚,給小孩壓歲錢,佔了春節費用支出的第二位。佔消費總額的30%。今天這家,明天那家,不知不覺,錢就出去了。而且春節走親戚,也得送禮,也得花錢。別人家裏有小孩的,壓歲錢也時免不了的。從某些方面看,春節走親戚,送禮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親戚之間的聯繫,同時也加深了感情.這樣的消費也時值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春節走親戚,有時只成了一種純粹的社交,時一種生存的手段。這大家認爲“送禮”往往會讓人在人情往來上有點累,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幣的“支持”。 這是一個弊端。

三、服裝消費

過新年,穿新衣.我想這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觀念.一到過年,人們便開始忙碌,買衣服之類的服裝消費怎麼都是少不了的。穿上新衣服好像就預示着告別了舊的過去,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而新衣也代表了人們對下一年美好的期望。在家裏,買衣服也成了一項忙碌的事情。但有可能是時代觀念的轉變,現在的我們在過年的時候在服裝上面也不怎麼講究了,所以服裝的消費相對也就少了。而今年的服裝消費只佔了總消費比列的15%。服裝的重要性在降低。

四、文化消費

這好像是在春節消費中最容易忽視的部分。在過春節時大部分人都只注重吃喝玩樂去了,很少有人注意到文化消費方面。在我們家裏,文化消費的主要消費者就是我了,不過所佔的比列也少的 可憐,僅僅只有5%。也不過是買了點書和出去玩。不過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文化消費在春節消費比重佔的比列也在逐年上升。而且據報道,在其他大城市,人們現在過年也愛往書店跑了,相信不久之後,文化消費的 比例會大大的上升。這是我覺得應該消費的地方,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又有什麼不好呢?

五、娛樂消費

現在的人越來越懂的玩,過年更是該放鬆的時候,於是娛樂消費的比列便直線上升,大人們就愛打打麻將什麼的,小孩就愛三五幾個約着出去玩。我們家的娛樂消費佔了總消費的15%,也算合理。總的來說,過年開支相對平時大多了,人們似乎都愛把東西集中在這一個時候買。而消費的內容也涉及到各個方面,樣樣不缺。吃、玩、穿,是人們消費的大項目。不過從調查來看,人們的消費觀念還是沒怎麼變,在有些方面有些盲目,在某些方面有投入太少。消費觀還有待提高。相信在以後,人們會逐漸合理消費,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第5篇】過年方式調查報告

農村的過年最爲樸實和熱鬧,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於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着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慢慢地變化,有些持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慢慢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漸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越來越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講究了。家人團聚這一意義仍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但最熱鬧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氣氛馬上冷清了許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但由於社會發展,過年方式也並不再單一,而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我也對現今人們的過年方式通過網絡投票展開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通過網上統計顯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2(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9(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3(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訂餐送到家裏;1(8.33%)

g.春節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什麼的;10(90.89%)

h.計劃旅遊、爬山……等外出活動。1(9.11%)

數據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分春節活動仍然並無多大變化,與家人團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飯,走親訪友的去拜年仍爲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漸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漸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爲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爲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聚永遠是其中最爲關鍵,最爲核心的一部分。活動也必以團聚作爲基礎。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團聚爲主旋律的春節期間,雖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佔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團聚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無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聚”,共度春節。

央視春晚即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我們過年的活動,自1983年開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漸成爲了習慣,甚至成爲傳統。雖然現在人們對央視春晚褒貶不一,春晚也越來越無法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參與者堅持收看春晚,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的人佔有比例25%。雖然看春晚這一新興而傳統的過年方式開始逐漸被其他活動所取代,但仍佔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們對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年飯是再愜意,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吃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吃或訂餐的佔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裏吃年飯,在以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後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在春節期間的活動中,計劃爬山,旅遊等外出活動的人開始萌生,春節活動逐漸多樣化,9.11%的參與者有豐富的春節活動,而90.89%的參與者只僅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但走親訪友也不是春節期間的唯一活動了,豐富的外出娛樂活動也必定將成爲新的春節亮點。

對未來過年方式的預測

預測未來幾年來的春節,隨着經濟發展,雖然管理方式將更爲人性化,但加班忙於工作的人也將更多,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比例也許將會增加。央視春晚雖受挑戰,但製作之用心,底蘊之深厚,自是其他電視節目無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爲央視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視春晚的人數將會減少,然後再回增。在如今思想開放,節奏漸快的社會當中,人們對於飲食也更爲隨便,年飯是不是一大家人一起做並不甚爲重要了,而且飯後的繁複家務也自會另人厭煩,所以以後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會逐漸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資料所佔比例的增加,人們戶外活動也將豐富起來,使得春節期間旅遊外出的人也會驟增,以後在過年期間僅走親訪友的比例也將減少。總的來說,過年方式不是單一的停留或單一的向旅遊爬山發展,而是各有千秋,過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發展。

過年方式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環境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改革開放不僅鼓了人們的腰包,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也提高了人們的口味。

②經過改革開放的人們也成爲了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解放的人們也逐漸打破一些舊俗,爲春節活動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③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所佔份額減少,使得人們對吃喝也就不甚在意,所以人們對於製作年飯的方式,途徑有所改變,繁複的家務也抑制了人們在家吃年飯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飯也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了。反而在外吃或訂做所佔比例卻逐漸升高。

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資料所佔比例增加。對於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們對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應。旅遊爬山等活動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漸爲人們所追捧。使外出旅遊爬山等活動的風氣漸盛

⑤經濟上的發展,政治上的穩定,文化上的繁榮,都對春節活動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那過年豐富多彩的活動又從何談起?過年方式多元化其實也就是國家穩定發展的表現,也只有國家的穩定發展纔有現在以及將來豐富多彩的過年方式。

餘嘗統計於市,無奈風雪冰天,人心不古,擬於公交車站統計之,本趁衆侯車時無聊,可供資料,比之求問路人,大爲方便,未料二三小時已過,配合者僅六,大多中年婦女,男性配合者僅爲一,不屑者,挖苦者,推脫者甚衆,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擬打車問司機以求資料,既用七元,亦無悔矣,後未從之。苦悶陰鬱,遂歸以求他法。

最近,我們在家在農村的50位在杭大學生中進行了一次關於農村過年方式變化的調查,他們切身感受着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同樣,他們的想法,也預示着未來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透視出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的變遷。

傳統方式漸行漸遠

年夜飯小家吃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農村吃年夜飯,總是一大家人圍坐在大圓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輪流向二老敬酒、祝壽。但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有所改變。

接受調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幾年您家年夜飯在哪裏吃”這個問題時,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裏面吃”,加起來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裏和父母一起吃”,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小家過年。傳統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觀念已經逐漸在農村淡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人們更加註重小家年的質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這同時也反映出老人們的孤寂處境,分家以後,老人們平時和子女的見面機會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飯時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話,那麼老人心中會作何感想?對那些喪偶的老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孤獨尤甚。

過去農村普遍存在着逢年過節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飯這樣的風俗,但現在只有36.7%的人表示還有這樣的習慣。傳統的農村社會,血緣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現在隨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爲一個個小家庭,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也不那麼緊密了,各家都有各家過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難像過去一樣聚到一起吃飯了。

竈神還在送

送竈神、請祖宗、送紅包等活動過去在農村中總是很常見,現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裏還有“送竈神”的習俗,“請祖宗”有60%,“送紅包”有50%。這些習俗還是比較多地保留了下來。

過去很多農村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小時候每當年關臨近,一些養豬的人家就把養肥的豬殺掉,小孩子是不準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親戚鄉鄰們。殺好了豬,一半請親戚鄉鄰們吃,一半留給自己,過去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平時很少吃豬肉,所以殺一次“年豬”相當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調查顯示這一年俗現在已經在逐漸減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裏過年還能見到殺豬。的確,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豬肉平時就可以經常吃,所以殺年豬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義。只是這一習俗還有另一種意義,就是增進親戚相鄰的感情,現在不殺了,各家只顧自己吃買來的豬肉,濃濃的人情味也沒了。

與“殺年豬”一樣,“舂年糕”的風俗也已經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裏還有這風俗,筆者老家現在也很難找到門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貨醃得少

自己製作年貨的風俗也在改變,過去在爲新年做的準備中,自己醃製或風乾點年貨是必不可少的。年關將近,家家就會撐起一條竹竿,上面晾滿了處理好的魚、雞鴨、豬腿、臘腸等;此外家裏的鹽鉢裏面,揭開蓋子你會發現白花花的鹽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魚之類的。但自從買來了電冰箱以後,雞鴨魚肉等都可以吃新鮮的了,臘腸等也可以買現成的,家裏嫌麻煩便都不做了。

調查也顯示,56.7%的家庭過年還在醃製年貨,風乾年貨則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過去雞鴨魚肉沒現在豐富,等到過年買太貴了,而且還可能買不到好的,因此每戶家庭都要提前準備;那時又沒有冰箱,只好風乾起來或醃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過年吃到豐盛的大餐。現在東西也豐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覺怎麼也找不回那些東西特有的風味了。

送禮依然風行

像殺年豬、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飯、風乾醃製年貨這樣的習俗,是與過去的生活環境緊密相聯的,時過境遷,這些風俗慢慢消失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有些風俗卻不容易隨着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比如說送禮。

90%的受調查者表示近幾年過年期間送過禮。至於他們送禮的目的,77.8%的人認爲是“農村的習俗”,也有近3/4的人認爲“維繫親戚間的感情”,可見傳統、人情在人們眼中還是很重的。

40.7%表示“對幫助過我們家的人表示感謝”。在農村,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是常有的事,現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學,另一家剛好有人要開車去杭州辦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車;作爲回報,這家在過年的時候可以帶點禮物拜訪那家,兩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隨着農村與外界的聯繫日漸增多,這樣的事情肯定會越來越多的。人們基本上都是相互認識的,想外出辦點事情,可以先託人打聽打聽;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裏能人不少,可以請他們幫忙。所以人們之間的幫助只會越來越多,作爲答謝的送禮也會越來越多的。

現在過年向城裏學

娛樂打牌看電視

調查涉及農村居民過年期間的娛樂方式,90%的受調查者選擇“看電視”,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將(40%),超過30%的就這三項,說明農村居民空閒時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於身心的“體育鍛煉”雖然只佔10%,但是說明居民們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質量的觀念已經在形成。

旅遊不是新鮮事

調查還涉及農村居民是否選擇過年時外出旅遊,結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遊過,看來最近幾年的“旅遊熱”也影響到了農村。在出去旅遊過的人中,去過省內景點(除本地外)的最多,佔62.5%,其次是去過本地名勝(37.5%),去過省外的也佔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選擇方便的短途出遊爲主。

在傳統的意義上,過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團聚的時光,要外出也是走親訪友,“旅遊過年”說明這種傳統觀念已經在改變了。

記得以前村子裏外出闖蕩的人少,去過外面的人都被認爲是“見過世面”的,村裏人往往會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目光;村裏人對外面的瞭解少,對出門在外總是隱隱約約有着一種恐懼的心態。但現在隨着交通、通訊的發達,居民的眼界越來越開闊,與外界的接觸也越來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外出也不那麼希奇了。隨着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應,想到某個地方去,總可以在那裏找到親戚熟人。以前出去,還擔心語言不通,但現在家家戶戶在看電視,普通話越來越爲人們所熟悉,這個問題也不存在了。有了這些條件,在外旅遊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氣氛年輕人在鬧

“現在過年,都是年輕人在鬧了,同學聚會、朋友見面,你來我往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一位受調查者這樣感嘆。

“臨近過年,我的短信、電話,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來,很多朋友、同學都問我什麼時候回家,讓我到他們家裏玩。上國中、高中時有很多農村的同學,去年春節期間,七八個要好的同學結成隊,輪流到各自的家裏面去玩,那幾天可真是過癮。要招待這麼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開交,但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6.7%的人表示過年是“與老友、老同學聚會的好時機”,這部分人多是年輕人,現在是他們在帶動這個過年的氣氛了,這與過去不同。

過去過年,老人是受關注的焦點。很多傳統的儀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飯,主角都是老人。現在隨着傳統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飯也不大聚得起來了;祭祀祖宗的風俗仍在,但是這一傳統也隱隱有了“斷代”的危險。

老家的祠堂裏,現在過年時仍然比較熱鬧,但在祝福祈願的都是老一輩的人,稍微年輕一點的很少,而且都沒有老人們那樣的虔誠。

一位被調查者說:“年輕人很少會想到主動去祠堂,我雖然每年都去那邊,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後祈願詞我也不會說,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說,然後我跪下來向祖宗磕頭。去祠堂的年輕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這樣外出讀書的,由老一輩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蔭庇,學業有成。很多年輕人都乾脆不去那邊了,嫌儀式太繁瑣,又沒什麼意思,祭祀的那幾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過去有過年時給老人磕頭的習俗,小孩子和年輕人在村子裏碰見老人都要磕頭,老人是備受尊敬的。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了,已經由向村裏所有老人磕頭髮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輩磕頭,也有人已經不在乎這種習慣了。

春節的“神聖”不會改變

團圓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調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過年是“與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而當問及年七年級最願意幹什麼時,63.3%的人選擇“呆家裏”,這些說明在人們心目中,過年所代表的“團圓”、與親人團聚的傳統意義仍沒有改變。雖然農村的變化很大,但是受調查的農村大學生們都表示,春節在他們心裏的重要作用和神聖的價值不會改變。

只是在人們回憶中,過去的年是多麼的紅火熱鬧,它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它的重要性和全國範圍的喜慶環境使人們對年抱有一種期望——今年能像過去一樣的紅火、熱鬧。然而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過年了。人們的期望得不到滿足,便很容易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回到老家,經常會聽到很多人皺着眉頭說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年味變淡是事實

調查中也反映了這一點,近2/3的調查對象認爲“年味”越來越淡了。當問及年味變淡的原因時,42.1%的人認爲是“傳統的過年方式過時了”。社會變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傳統的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等人們已司空見慣的過年方式難以推陳出新,跟上變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認爲是外出打工、上學的增多,人聚不齊。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員的流動越來越容易,人們的生活不再限於農村這個小圈子了。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百姓的過年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希望大家過年越來越開心!

標籤:多篇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