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

根據全國婦聯xx年發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兩者之和約佔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從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過50%,而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也已超過40%。可見除中西部地區外,留守兒童也分佈於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關愛留守兒童支教調研的準備

基於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爲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考察調研場地。

一、明確調研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考察調研背景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爲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爲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三、調研時間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通過和覃排國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的兒童中95%

的兒童爲留守兒童。很多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爲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爲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xx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

覃排社區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爲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爲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調研組在覃排社區第一書記黃書記的帶領下,來到瓦窯莊,爲留守兒童進行安全課的宣講。

通過對瓦窯莊覃書記的採訪得知,瓦窯莊是一個由清水河環繞的村落,由於上學需要通過擺渡,然而很多兒童未到達能夠掌握擺渡的年齡,而村莊裏的教學條件也不能滿足適齡學生,莊內只有一個教學點,教學點只有16個學生,而且由於年齡相差較大,而且數量較少,學校採取複式教學的方法,16個學生開一個班,而3到6年級的學生則寄宿學校,一週只能週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親情缺失、學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會教育空白,使得各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

(一)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關愛,留守兒童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這種感情的欠缺影響到他們對外界的認識,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的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

(二)監護人的溺愛或放縱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原父母的監護責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轉移外,還呈現出監護責任向祖輩轉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這是一種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大部分對留守孩子過分溺愛、遷就、百依百順、百般呵護,生怕不能在兒女面前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所以過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滿足,並且有時還要替孩子所造成的過錯承擔責任。另外,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習慣的影響,隔代親成爲了教育的障礙,老年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監護人的過度溺愛或放縱在無形中助長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發展。

(三)學校的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羣體的特殊性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嚴重的負債率導致了農村學校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不能保證,而且政策性補貼及福利費全靠學校自己解決。教育資金的嚴重缺乏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衆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悉心的關懷。“ 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羣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

(四)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相當不夠,使得留守兒童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據有關人員調查中的三個鎮政府竟然沒有一個有外出務工家庭的任何專門資料,沒有一個對有多少農民工離家有多少留守兒童做過詳細統計,更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關注只是停留在媒體等表面形式上,所謂照顧也就是每年象徵性選擇小部分“留守兒童”家庭送一些禮物,根本解決不了留守兒童任何實際的問題。薄弱的社會教育,匱乏的教育資源,陳舊的教育觀念,這些因素導致了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此外,農村的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

我們能爲他們做些什麼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得我們的志願者老師的工作就更是複雜了.雖然前路困難,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是我們只希望能看着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只希望能爲他們貢獻一點點自己的力量。我們只能耐心的從小事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1、在我們懷疑孩子說謊時,我們不當面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通過多方調查,證實孩子確實在說謊,再進行交流溝通指導。

2、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我們想要教育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不支持孩子說謊,推缷責任。

3、當孩子與我們對着幹,我們儘量充分冷靜,等雙方都冷靜後,我們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親切交談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錯誤和缺點,並說:“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

4、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們要熱情鼓勵並告訴他(她):“孩子,把頭擡起來,我相信你能行!”

5、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幫他們擦去眼淚,並安慰他們說:“孩子,沒有關係,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後別人會理解你的。”

6、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及時表揚可以說:“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話語,併爲他們鼓掌,如有可能適當給予物質獎勵。

經過幾天的相處,有些小朋友已經能夠以朋友的身份和我們的志願者相處,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們的志願者說出自己的心裏話,雖然關係只是一點點的進步,卻給我們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點點的成效,我們仍然會繼續己微薄的力量。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2

(一)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爲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繫,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通過與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爲,經常偷竊超市裏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爲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纔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爲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爲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3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重慶工商大學外語學院20xx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城口縣葛城鎮友誼村、紅坪村、城口中學、城口葛城二孝城口縣示範幼兒園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爲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如表1所示

調查題目

比例

說明

父母外出打工時,由(外)祖父母照料學習、生活

35%

其他的兒童由親戚照顧或者自己住

希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週歲左右更加明顯

學校、社會對自己十分關心

78%

父母在電話中教授孩子爲人處世道理

11%

更多關心學習狀況

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學校有夥伴

55%

因爲是留守兒童,交友會受到影響

害怕與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爲父母外出打工

50%

從表1的調查結論,我們可以看出: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繫, 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通過與葛城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爲,經常偷竊超市裏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爲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葛城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纔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爲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爲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對留守兒童所作的工作

經調查,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及其學校老師的重視,並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學研究爲手段,積極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的良性機制。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令我們欽佩和學習的現象。從教育局羅主任那裏瞭解到,縣政府每年會撥專款給有留守兒童的學校,用於留守兒童定期與在外打工的父母電話聯繫,形成“親情溝通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感受到社會、政府對他們的關愛。除此之外,教育局還專門爲他們在“六、一”前夕分發了留守兒童讀本,供他們在學習之餘放鬆心情,減輕壓力。在與羅主任的交流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城口縣各級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之情,我們也與教育局簽定了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希望能夠長期關注留守兒童。

另外,我們在葛城鎮友誼村與三位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從他們陽光的笑臉和自然的交談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當地政府特別是學校老師對這些孩子所付出的艱辛,在與教師們的交流中學習到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議與思考

針對重慶市城口縣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上問題,爲了使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在陽光下健康茁壯的成長,經過初步思考,我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各位領導參考。

1、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爲基本指針,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代理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在葛城二小調研時,接待我們一位國小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爲,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爲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爲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老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國小和國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以上是我們這幾天走訪調研後經過討論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調研,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都受益菲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我們深入農村,瞭解城口農民羣衆的實際生活,對於我們瞭解社會、認識社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儘管在城口爲期5天的社會實踐結束了,但是我們關注城口留守兒童,關注城口教育的征程纔剛剛開始,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能爲城口教育,爲城鄉統籌,貢獻出我們自己的一分力量!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4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已經成爲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務工增收的同時,開擴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卻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等新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此,市關工委要求全市各級關工委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調研,並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關愛廣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年四至五月,市關工委又組織2個調研組,6位同志(每組3人)到全市縣(區)、鄉(鎮)、村、校進行專題調研,與各級黨委、政府和關工委的有關同志一起,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現狀和問題、作法和經驗、對策和建議等再次進行認真研討。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現狀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42萬多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3.8%,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50%左右。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居多。據關嶺、紫雲等縣的初略統計,他們外出的農民工每年僅從郵局匯回的錢就相當於全年縣級財政的總收入。有的縣初略估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總收入要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部分鄉(鎮)、村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瞭解,農民工在外務工的年總收入大大超過鄉(鎮)財政年總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這樣可觀的經濟收入,不但體現了農民工爲我國經濟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而且助推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長遠分析,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趨勢將會持續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將會越來越多。

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還留在原籍,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親友等照料,少數的由哥哥姐姐帶着。據統計,全市15週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共計71075人,絕大多數在當地幼兒園、學前班、國小和國中就讀。另外,尚有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孤兒、殘疾兒童分散在各縣(區)的學校就讀,少數夫妻雙方外出務工將子女帶到外地就讀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統計。據平壩縣關工委統計,全縣“留守兒童”9265人,佔兒童少年總數的24.3%,佔全縣中國小生總數的14%;留守兒童隔代監護的佔85%,託付親朋好友監護的佔10%,和兄弟姊妹一起獨自生活的佔5%。普定縣“留守兒童”在中學讀書的佔中學生總數的15%,在國小讀書的佔國小生總數的22%。鎮寧自治縣有留守兒童7322人,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的3177人,單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學就讀的1254人,在國小就讀的4898人,1-6週歲的尚有1170人。關嶺自治縣有留守兒童9079人,流動人口兒童134人,孤苦兒童526人,就讀國中的2834人,就讀國小的5852人,在學前班或幼兒園的882人,在關索一小特教部(殘疾和聾啞)就讀的有33人。紫雲自治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佔在校生總數的19%,隔代監管的佔71.36%;親朋好友監管的佔8.85%,尚有2748人與兄弟姊妹同住或獨自生活,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0%。

兒童,這是一個需要成年人幫助的羣體。孩子們的成長,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對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這些留守兒童被委託給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朋友代爲照管,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諸多難題,爲社會所牽掛。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三大問題:

(一)親情缺失,普遍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礙。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一年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一次。“留守兒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兒童”編有山歌對唱,甲唱“太陽出來紅彤彤,父母打工在廣東;半夜夢裏來相會,醒來眼前一場空。”乙對“月亮出來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漸江;半夜夢裏來相聚,醒來兩眼淚汪汪。”這就是他們思念父母的真實寫照。平壩縣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電話、通信率達不到每月一次。多數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極大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普定縣馬場鎮、化處鎮普遍反映,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渴望與親人交流,但父母難以顧及,造成了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自卑、有的表現爲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等。水母國小學生李康豔、石林等,長期與父母分離,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導致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明顯不足等。性格呈現病態或畸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一是自我封閉,遇事不與人說。一些學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卻不告訴監護人或老師。平壩縣一個姓王的國小生,是個很聽話又節儉的乖孩子,有一段時間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強迫王某索要“保護費”,王某隻有硬着頭皮一次次向爺爺要,直到爺爺產生疑心,跟蹤去了學校,這才發現他要錢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強,總覺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兒童說,他最怕學校召開家長會,最怕在外面遇見自己的同學和父母親熱,爲了躲避這一切,他從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學家玩。三是缺乏愛心,有暴力傾向。平壩縣某學校調研顯示,在一些留守學生眼裏,同學分爲兩種,一種是“惹得起的”,一種是“惹不起的”。對惹得起的,他們就欺負人,對惹不起的他們就被欺負。由於缺乏愛心,他們對人往往顯得冷漠,不肯融入集體生活,不善關心和幫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道德行爲失控。在各縣(區)的調研中發現,“留守兒童”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學習成績一般都處於中、下等,與一般正常家庭的學生相比,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有的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據紫雲自治縣火花鄉的調查顯示,由於從小疏於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有50%的“留守兒童”不能完成作業,有74%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下滑,8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績較好的僅佔2%。西秀區舊州鎮某完小有“留守兒童”206名,其學習成績差的182名,其餘24名成績一般。平壩縣夏雲國小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於中下等,主要學科成績僅在30-40分。由於家庭主體——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數“留守兒童”變成了無拘無束的“野馬”,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爲習慣,組織紀律性差,經常遲到、早退、缺曠,違犯校規校紀的情況比較嚴重。生活習慣差,說髒話、粗話,抽菸喝酒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上網成隱或沉溺於網吧,錢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據平壩縣一些學校調查,留守兒童早戀現象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家庭的孩子。由於監管不嚴,一些留守兒童接觸了淫穢印刷品和音像製品,而幼小的心靈無法抵禦其誘惑,致使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行爲上走上岐途,甚至違法犯罪。普定縣水母國小學生石××,學習上從原來的“三好生”變成了差生,行爲上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後進生,他時常拉幫結夥,夜晚到處東遊西蕩,甚至放火燒教室門等,還經常邀集一些學生看淫穢光蝶以及經常逃學等。據調查,紫雲縣火花鄉的留守兒童中,有30%的有打架鬥毆經歷,有15%的有破壞公共財物和偷人財物等不良行爲,如火花國小有二名學生經常在夜間串到農戶田間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監護缺失,生活的負擔加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根據各縣(區)的調查統計“留守兒童”80%以上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屬隔代監護,20%左右託親朋寄養,屬代理監護,少數與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獨自生活,處於無成年人監護狀態。由於監護不到位或無法定監護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現諸多問題,使之成爲不法分子侵害對象。據平壩縣公安局統計,在被誘拐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由於監管不力,致使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和衝動性,加之受不良網絡遊戲和影視的影響,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攏引誘下,他們極易成爲違法犯罪的參與者。有的在學校鬧事,欺壓、搶劫低年級同學,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鬥毆等。平壩夏雲國小調查,留守兒童獨自在家玩耍,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火災和觸電事故時有發生;放學後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潛存隱患。普定馬場中學留守學生吳××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於大河之中,教訓慘重。

二、作法和經驗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 門齊抓共管,各級關工委積極協調配合,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經驗是:

(一)黨委、政府重視。“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必然產物,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和關心此項工作。紫雲自治縣縣委書記辛衛華親自調研,並在常委會上研究全縣“留守兒童”工作,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向全縣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單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這些“特殊羣體”捐資助困,奉獻愛心。縣委、政府爲此專門制定實施方案下發,規定副縣級以上在職幹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認養1-2人;科級幹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認養1人;其他幹部、職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勵認養。目前,縣、鄉兩級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萬元,對1762名留守、孤殘、特困兒童建立了檔案,逐步落實救助計劃。西秀區黨委區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關工委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中,要進一步重視和做好“特殊羣體”的工作。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要求各相關部門互相配合,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和掌握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留守兒童”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幫助和解決好進校讀書的具體問題。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餘顯祥、區長張本強先後在區關工委成立20週年座談會、區關工委二屆四次、五次全委全議上都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關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聽取區關工委對“留守兒童”調研情況的彙報,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爲全區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縣馬場鎮、馬官鎮黨委、政府的黨委書記、鎮長對“留守兒童”情況親自調研,掌握實情,解決問題。馬場鎮黨委每年對特困“留守兒童”解決500元生活補助費。馬官鎮成立了幫扶“留守兒童”領導小組,鎮黨委書記張發剛同志親自任組長,制定幫扶“留守兒童”實施意見,下發各村、校和有關部門執行;請省心理專家曹維希作“留守兒童心理畸形發展不容忽視”的專題報告;組織對全鎮“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建立檔案;鼓勵全社會捐資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建立心理諮詢室,舉辦代理家長培訓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級關工委高度重視。去年以來,各級關工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黨委、政府作了專題彙報,同時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見到了較好的成效。在檢查驗收農村開創“三無三有”先進村時,把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作爲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基層關工委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實處。村級關工委把“留守兒童”上學問題落實給“五老”隊伍中文化素質高、責任心強、身體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體負責,作爲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西秀區七眼橋鎮關工委成員張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發現有兩個小孩整天在小菸酒店附近玩耍,經過詢問,發現他們是兄弟倆,分別上三年級和五年級,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兩個隨爺爺生活,張德林同志把他們送到學校,找校領導說清此事,將自己的手機號留給學校,並說,“如果這兩個孩子不來上學就打電話告訴我,由我負責他們讀書”。事後,在村關工委的統一安排下,張德林同志主動做了這兩個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各縣(區)各級關工委在認真排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村爲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爲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並按照黨委、政府的安排,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有的縣(區)、鄉(鎮)、村各級關工委還採取了“一幫一”、“一幫幾”的作法爲“留守兒童”辦了很多實事、好事等。

(三)教育系統及各級各類學校做了大量工作。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關工委要配合各級各類學校和鄉(鎮)、村對“留守兒童”進行排查摸底和登記造冊,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強化相關方面的工作,把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近年來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兩免一補”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優先;二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優先;三是對留守兒童重點幫助和優先輔導;四是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舉辦第二監護人培訓班,提高其監護水平;五是開展多種關愛活動,通過主題班會、隊會、國旗下講話、安全講座、講故事、談心交流、家訪溝通、上課多提問、堂下多輔導等活動的開展,鼓勵留守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心,立志進取。如關嶺縣花江二小,全校共有學生839人,其中“留守兒童”299人,佔36%,學校在有效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愛”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讓留守兒童在真情的關愛中健康成長。平壩縣夏雲國小有學生796人,有留守兒童91人,流動兒童118人,由於學校在關愛工作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並收到較好的效果,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流動人員、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稱號。西秀區管元村貴黃國小,外來農民子女佔在校學生的80%以上,他們堅持以人爲本,關愛每一個人民的子女,一律統一收費標準,不再收取擇校費或寄讀費,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獎勵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評選班乾和優秀學生等等。

(四)職能部門充分發揮作用。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爲“留守兒童”、“孤殘兒童”、“特困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級婦聯、團委、工會、宣傳、教育、農業、民政、政法、計生、社保、勞促、各級各類學校等單位,都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出了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並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都收到了較好效果。例如市婦聯經過調研,寫出了《安順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思考》調研報告,很有價值。報告對我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刻的總結與分析,對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措施,要求各級家長學校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第二監護人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有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等。團市委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寫出了關於紫雲自治縣“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各級團委充分發揮組織人才、信息、網絡等優勢,多方整合社會資源,爲“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全市勞務輸出情況進行總結的同時,對“留守兒童”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等等。

(五)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關愛。各縣(區)關工委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廣乏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紫雲自治縣在縣、鄉兩級設立的救助基金捐款活動中,目前就有25家單位和100多名愛心人士捐款。鎮寧自治縣丁旗鎮黨委、政府領導帶頭,向就讀於鎮寧民中的張元金同學每年捐資兩次。鎮寧自治縣關工委協調紅蝶鋇業公司幹部職工捐助扶困資金4.5萬元,資助孤兒40名,單親孤兒45人,每年“六一”和春節兩次資助各300元。該公司董事長江志光的父親一次性捐資xx元,縣關工委副主任、紅蝶鋇業公司黨委書記朱積極捐資1萬多元,資助11名孤兒上學,有三個已經上到了國中。鋇業公司還出資100多萬元,修建龍潭、李廣、沙子等學校,改善農村青少年的上學條件等等。

三、對策和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留守兒童”工作的認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基層村、支兩委。切實明確每個“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並督促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之類的託管中心,對處於無監護狀態或監護不力的“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履行“留守兒童”教育的職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留守兒童”助學優先,確保他們不輟(失)學。具有住宿條件的學校,無條件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專人對他們進行管理教育。由班主任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家長的去向,定期聯繫家長,通報孩子學習、表現情況,反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家長學校舉辦代理家長(代理監護人)培訓,加強對他們的家訪,強化他們的監護責任,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採取積極措施,強化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儘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是父母二人儘量留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孩子;二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儘量將孩帶去當地就讀;三是父母二人如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應提前找好合適的看護 人,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外出務工的父母要經常與在家的孩子保持聯繫,一月一次電話一封信,與孩子進行交流,在節日和孩子生日時,父母要通過信件、電話或郵寄禮品等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經常保持和學校或班主任的聯繫,並保持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孩子,這樣孩子在親情上得到滿足,加上社會的關愛,學校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工會特別農村基層工會在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利益的同時,應作爲與其“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繫紐帶,強化其教育子女的責任。共青團要充分發揮組織和校內外輔導員的作用,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婦聯在實施“春蕾計劃”工程中,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女童優先。公安部門特別是基層派出所要發揮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的作用,瞭解“留守兒童”當地狀況,加強對學校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嚴厲打擊非法網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電信部門在學校設立熱線電話,每月免費爲“留守兒童”與其外出父母通話一次。鼓勵企業、個體老闆、有識之士,共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爲“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五)各級關工委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協調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動員更多“五老”積極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工作,並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積極作用,把“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5

鹽津縣新華村是一個農業大村,屬於典型貧困山區,全村總人口有5324人。近年來,全村近1000人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爲農村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新華村留守兒童達430人,佔全村總人口的8.1%,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爲新華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爲全面瞭解新華村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08年3月以來,筆者本人對新華村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監護情況及教育等等做了調查,發現50%以上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救治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華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目前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留守兒童”已超過4390萬人。昭通市共有兒童159.51萬人,農村兒童124.31萬人,農村留守兒童43.26萬人,佔昭通市兒童總數的27.1%,遠遠高於勞務輸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華村有留守兒童430新華村兒童的監護人多爲隔代監護人,即是老人,達到306人,超過50%。新華村留守兒童年齡普遍較小,國小及學齡兒童比例高達84%。而留守兒童父母以出省打工爲主,達到了63.3%。父母與孩子相隔千萬裏,難以照顧到孩子。另外一個數據值得關注,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有430人,超過留守兒童總人數的一半。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他們更難得到父母的疼愛。

1、監護人

農村流動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就意味着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位置的缺失。那麼,這些留守孩子跟誰生活在一起,由誰來關心、保護和照顧他們呢?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監護人有306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留守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況下,留守兒童需要搬到這些祖輩的家裏,如果祖輩一直與他們住在一起,留守兒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時候,留守兒童要從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個村去。如果這些老人需要照顧幾個兒女的留守孩子,爲照顧方便,孩子們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裏去住,或者在那裏吃飯後再回到自己家獨居。

2、被監護的基本方式

在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

(1)一種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2)第二種監護方式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乾爹、乾媽。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着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他們有可能因爲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護者與監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護人。

(3)第三類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着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4)最後一種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3、就學情況

新華村留守兒童以國小以下兒童爲主,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於學習和生活都還需要大人的指導。這是從小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另外這一年齡階段正是家庭教育佔主要位置的時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關愛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一年難得回次家,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

4、父母遠距離就業的影響

父母的遠距離就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否能見父母,一年能見幾次父母。從上表中可以得出,新華村以出省務工爲主,打工地離家鄉很遠。許多父母爲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遠距離的打工既不利於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於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陌生化”。

二、留守兒童現狀的產生根源及其分析

從新華村來看,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從新華村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新華村約有近1000人的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新華村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6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羣體,隨着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對象爲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爲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爲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爲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爲32.03%,隔代撫養爲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爲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爲“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於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於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裏的監護人由於於文化層次較低僅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採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調查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7

xx鎮是中國最美麗鄉村——平利的一個大鎮,經濟繁榮,文明和諧。隨着社會的進步,勞務的輸出,產生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20xx年我走遍xx鎮的各個村莊山區的每一戶人家,對xx鎮國小生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徹底的調查。

經調查,xx鎮國小生中,有65%是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中,有42%在學校住宿,35%由爺爺奶奶照管,23%寄養於親戚家中。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相對差些,特別是偏遠山區;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相對差一些,特別是爺爺奶奶帶養的;他們的行爲習慣也不是很好,特別是單親家庭的。

走訪中,許多家長表示,很是渴望有專門服務於留守兒童的學校或機構。

於是,我在安康市參觀和走訪了許多少兒之家,結合xx鎮當地實際情況,開辦了愛博少兒之家服務部。致使我親密接觸了留守兒童,大致瞭解到這個特殊羣體的一些特性。

概況:

一、家庭:

申家溝村的留守兒童較多,幾乎佔全村學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經濟條件落後,生活水平偏低,村民爲了改變這種現象,紛紛外出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類型!

萬福山村,賈家樑村,大營盤村,女媧山村(鄉),木瓜溝村,蔣家坪村,這幾個村的留守兒童也較多,佔到各村學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正月出門,臘月回家。

鳳橋村,馬鞍山村,東河村,鋪子村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佔到各村學生的40%。這些家長間斷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幾個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廟村和xx村的留守兒童相對少了一些,佔到各村學生的25%。這些家長選擇就近務工的多一些,週末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環境也層次不一。

申家溝村的柯友東(家長),王占強(家長)最爲偏遠,交通最爲先進的工具就是摩托車,他們都是三個孩子上學。孩子多,負擔重,只好每年在礦區上班,爲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學而艱苦奮鬥。

也有家庭環境稍好一點的,爲了能夠住上樓房,響應移民搬遷政策的家長,常年在外拼搏。

還有的家庭已經修建了樓房,但是欠下了外債,當地企業工資低,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長也分幾種類型:

積極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樓房,過上更富裕的日子。萬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賢軍的家長屬於之一類型,他們努力賺錢在政府統建樓已經訂購了房子。

無可奈何型:單親家庭,一個人承擔全家經濟支柱,必須外出打工。有的(家長)沒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養於親戚家中。甚至有親戚不願意接受的,僱傭保姆帶孩子。賈家樑村的餘世文,女媧山的萬明李,周夢湘等。

社會縱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麼運氣不佳,沒有賺到錢。要麼賺的錢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還要重新再來。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賺錢,另一方卻把錢用於賭桌上了(當然,這是個別)。

二、學習:

所有留守兒童的學習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沒有得到正確的家庭教導,或者是隨同父母在外地轉學回家就讀的。

當然,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聰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細心的家庭輔導,孩子的學習也會突飛猛進。萬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級轉學到中心國小,測試分數語文62分,數學48分,英語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師精心教導下,我們細心輔導下,在四年級是就名列前茅,幾乎每學期都能得到獎狀。這類孩子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好的,家長也是積極向上的。

也有孩子學習呈現波浪起伏的,興趣來了,學習態度認真,分數也考得好,不想學了,成績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陳開鵬,袁小梅屬於這一種類型。問其原因,他們有時覺得學習沒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家長打電話的次數也較少。

還有的孩子學習就是白脖子,厭學現象嚴重。鬍子文,就是其中最爲嚴重的一個,平時作業抄襲,考試時只有10分左右,這樣的成績怎樣能夠保障九年義務教育順利畢業呢?

不按時完成作業是他們的共同點,據學校老師反映,學校的正式作業每天最後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兒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兒童在校晚自習有老師輔導,但是週末的作業就沒有保障了。週末無法得到輔導,家庭作業不做,致使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寫作業基本上爲了應付差事,甚至不寫。爺爺奶奶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親戚家寄養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了。一般親戚也是農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

三、行爲:

留守兒童的行爲表現的`比較特殊,行爲怪異,不願意受約束是他們的共同點。

撒謊現象最爲普遍,據我測試95%的留守兒童都會撒謊。記得王素素剛轉到中心國小,爲了不想上課,課堂中撒謊說肚子痛,在送她去醫院前,讓她喝了一點板藍根沖劑,到了醫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訴我們,他的撒謊技術比較高明。留守兒童中有很多的撒謊大王。

還有許多撒謊騙取零花錢的,撒謊稱學校要收錢買本子等等。這一類主要表現在爺奶所帶的留守兒童,他們年事已高,心痛1毛錢電話費,不與老師溝通,要錢就給。

更有嚴重的,幹了錯事或者壞事,就算證據確鑿,他也不會承認。更別說勇於承認錯誤了。鄭子坤,8歲,上一年級,至今沒有戶口,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鄭家貴監護,行爲習慣很不好。有一天上課時,班主任陳老師的一支鋼筆放在講桌上,在老師轉身之際,坐在第一排的他將那支鋼筆拿走,放在自己書包裏。待老師發現追查時,他揹着牛頭不認贓,直至老師從同書包拿出鋼筆時,他還要狡辯說是xxx同學昨天給他的。這一類孩子,家長溝通的特別少,一年到頭幾乎不打電話給孩子。

出門不打招呼現象普遍存在。很多爺爺奶奶拿着棍子找孫子,即使找到了也沒有幾個聽話回家的。陳西坤,陳西濤的爺爺幾乎每天下午都要找這兄弟倆。

偷東西的行爲最爲惡劣。在學校偷拿同學的錢,零食,玩具等。把別人的東西據爲己有來填補他們的佔有慾。有的孩子在學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爲惡劣的在鄰居家偷錢,家長得知後,有的甚至庇護孩子,這可真是縱虎歸山啊!

打架現象發生在留守兒童羣體居多。他們基本上不講道理,嚴重暴力傾向。在一次調解胡正傑同學打人事件時,他的檢討書是這樣寫的,原文如下:“我保證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打別人。請不要惹我。我保證不打人不罵人不說謊,我的忘性很大,請同學們提醒要不然我是會忘記的,請大家經常提醒。當然我自己也會記住的,我會將今天的話記在心裏,以後不會做出用武力解決問題,找老師解決問題的。保證人:胡正傑”。 許多留守兒童和他一樣,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揮動拳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罵人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都已經成了口頭禪。罵人現象主要來自家庭教育,也有社會教育。孩子罵人時,監護人認爲孩子小還不懂事,被罵人不會計較。甚至有的爺爺奶奶還教自己的孫子罵人,教會了卻又經常受到孫子的罵辱。

四、習慣: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缺乏良好習慣,壞的習慣卻不少,並且難以糾正。表現爲以下方面:

亂丟垃圾,上廁所不沖水,不疊被子,不洗臉洗澡,不換衣服等不講衛生的壞習慣。

安全意識低下,走公路中間,爬樹,翻院牆,爬窗戶,下河洗澡,用異物插電源插座等。

不按時關燈睡覺,不按時起牀。

進屋前不敲門,見到老師和長輩不打招呼。

破壞力太強。記得前年暑假,我們爲留守兒童舉辦了學習班,幾個孩子同時坐在我的辦公椅上,他們議論着辦公椅是否結實,直至同時承受了五位同學還沒有壞,於是他們一起喊口號:“一,二,三!嘿!”……椅子終於壞了,他們樂了。我的鬱悶啊!門鎖,窗紗,遙控器,電腦,音響,課桌,凳子都是被破壞的對象,就連廁所的沖水箱也不放過。

家 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五、心裏:

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爺爺奶奶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爲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別強,但是他們又不會對其不懂的事情請教別人,而是自己以身試法。

每當老師和在校留守兒童溝通時,這些孩子說過的聲音特別小,甚至不說話,父母打電話給他也是如此。喜歡交往學習差,壞毛病多的同學做夥伴。

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還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大多數留守兒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陪同自己上學和生活。

建議:

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爲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2、留守兒童的就學成長情況

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許多以外省務工爲主要打工地的父母爲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幾乎爲零。因此,留守兒童離開學校以後,其他的學習幾乎無人監管。

二、留守兒童產生根源及分析

1、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xx縣約有10萬多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就是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成爲留守兒童。

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關注很少,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兒童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裏,留守兒童會產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其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這些監護人僅滿足於讓孩子吃飽穿暖、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大門。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學校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了絕對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直接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易成爲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此外,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照顧,少量的留守兒童還會產生輕生自殺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易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斤斤計較,不合羣。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爲父母爲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爲學齡前兒童、國小生、國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爲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農村教師由於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爲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會出現較爲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爲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兒童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爲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因此輟學的情況也多。

我們認爲,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社會保障乏力;二是父母關愛的缺失;三是監護人能力有限;四是學校教育不到位。

四、對策建議

如何來教育、管理和監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在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提出以下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爲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

2、學校教育管理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機制。學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含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爲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感。

(4)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婦羣衆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3、社會輿論監督方面

目前,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首先,很多村民認爲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家長的責任,“別人的孩子,我們不好去管”。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爲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障礙。因此,要維護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權益、幫助父母正確履行自身職責、呼籲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要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其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爲千萬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才能解決或緩解的大問題。大衆媒體要引導政府的有關部門、社會組織關心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促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最後,媒體也應該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樹立健康的輿論導向,要正視、理解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特點與需求,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4、社會工作方面

社會工作作爲一門新型的職業,在解決因急劇社會變遷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政府的重視。社會工作倡導助人自助,擅長於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的工作方法,對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學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獨特的優勢。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體制、法制和觀念上的原因外,農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工作,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組織化程度,爲此,工、青、婦、民政和社區都應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的介入,依法維護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的政府要採取措施,切實維護留守兒童權益、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築愛的港灣,構建溫暖的“家”,真心呵護留守兒童,營造人人關愛留守兒童的溫氛圍,讓留守兒童在溫暖陽光下快樂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