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物業收入調查報告多篇

物業收入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居民2022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22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2篇】縣農民家庭現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源起

二、調查經過

根據統計口徑,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具體內容附表)。根據這四項包含的具體內容,逐一向被調查農戶提問,把農戶的回答記入表格相應的欄目中,通過電腦錄入彙總數據,得出調查結果。

三、調查顯示的農民收入的特點

1、工資性收入中,打工收入爲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鄉以外)收入爲主。鄉內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佔工資性收入的14.6%;鄉以外從業收入人均3548元,佔工資性收入84.6%。

2、家庭經營收入中,主要以糧食蔬菜瓜果銷售爲主。糧食蔬菜瓜果銷售收入人均660元,佔家庭經營收入69.5%;畜牧家禽銷售收入人均209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22%;漁業收入人均5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5.6%;林業收入人均28元,佔家庭經營收入2.9%。

從上述情況看,被調查農戶的現金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這塊收入佔到了農民現金總收入的78.4%。家庭經營收入只佔到總收入的12.5%,其他佔9%左右。這表明,當前農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資收入爲主要來源。

四、調查數據的可信性及對全縣農民現金收入推算結果

五、合理建議

1、加速推進城市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本縣打工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一方面爲農民開闢更廣泛的就業門路,另一方面方便農民工照料家庭。

2、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靈活有效的流轉機制,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優化,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培育糧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業、漁業大戶。

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研發短平快項目,快速增加農民收入,短期完成農村原始資本積累。

4、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農民增收的基礎性工程。

5、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速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農村弱勢羣體衣食無憂。二要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做到應保盡保;二是要保證縣級配套資金的落實,確保低保對象足額領取保障金;三是加強監督,嚴格杜絕人情保、關係保,確保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總之,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構成,從表面的現象揭示其內在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外出打工的困難:一是今年打工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二是打工的門檻提高,對年齡、性別、學歷有了新要求,相對限制了農村4050勞動力的轉移力度;三是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起步更加困難。

【第3篇】2022深圳化妝師平均薪資收入調查報告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化妝師這一時尚行業。深圳職業化妝師的薪資收入一系列問題成爲大家最想知道的祕密。

化妝師越資深,平均收入水平越高

兼職化妝師的薪資比例

根據記者走訪調查:參與調查的兼職化妝師,60%最高月工資爲2000-3500之間,30%最高月工資爲3000-8000之間,僅僅10%的兼職化妝師最高月工資在8000以上。

兼職化妝師以個人或者團隊爲單位,爲婚紗影樓、攝影工作室、婚慶公司等公司提供新娘跟妝服務,有的化妝師化一個新娘妝或許就幾百塊錢或一千塊錢,有的可能就是三千或五千。價位根據提供化妝和造型次數以及化妝師級別水平的不同,從兩三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化妝師對於薪酬滿意度

因此,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化妝師工資基本出現兩極化現象,所以也並不是我們所想的化妝師工資就一定很高。因此化妝師想要提高自己的工資水平,就得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及技能。

【第4篇】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調查報告統計

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長期實行重工抑農、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是日前城鄉差距擴大的歷史原因。 新中國建立初期,爲了迅速改變我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建立工業化體系,在當時財力匱乏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我們只能採取剝奪農業的方式,長期運用工農產品'剪刀差',低價收購農產品,高價出售工業品來積累資金,扶持工業的發展。同時還採取了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農民遷入城市,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迅速拉開了城鄉差距。

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原因還存在於:當我國工業化體系建立之後,並沒有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對重工抑農、以農補工的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而是對農村和農民的掠奪採取了新形式。如在城鎮發展中,低價徵用農村工地,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廉價佔用上地資源途徑,剝奪農民收入每年達幾千億元,xx年,各級城鎮政府從上地一級市場獲得收入1318億元,企業從上地二級市場獲得的收入高達7178億元,從徵用上地剝奪農民的收入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剪刀差’。直到xx年,國家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後,加之糧食價格的恢復性上漲,纔出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縮小的情況。

2、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還是客觀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在生產領域,生產同種商品的衆多生產經營者中,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其生產的商品符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以獲得正常利潤;其生產的商品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發財致富;其生產的商品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得不到正常利潤,甚至虧損和破產,淪爲貧困者。在流通領域,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不應求,其產品價格就上漲,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求平衡,則可獲得正常利潤;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過於求,其產品價格就會下降,甚至賣不出去,生產者就得不到正常利潤,甚至虧損或破產,淪爲貧困者。價值規律的優勝劣汰作用,必然對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起着分化的作用,從而導致兩極分化。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按勞分配規律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按勞分配規律作用下也會產生兩極分化問題。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資本積累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以無償的佔有勞動者的勞動來更多地佔有勞動者的勞動,其結果是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相互交織,共同發生作用,推動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

3、不恰當的強調效率優先,忽略社會公平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我們在強調效率優先的同時,連公平也沒有兼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甚至變成了'效率優先,不顧公平'。

4、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舊兩種體制並存以及市場體制的不完善和法規的不健全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

轉軌時期貧富收入差距擴大的體制和政策因素主要有:(1)強調效率優先,忽視社會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不同地區和領域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由於政策差異導致的收入差距,如沿海地區率先對外開放和建立經濟特區,使這此地區最早受惠於改革開放的政策偏好,率先富裕起來了。(3)改革開放後,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一部分在非公有制企業從事經營的私營企業主和經營管理者,特別是在外資企業從事經營管理的高管人員,他們的收入大大高於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職工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尤其是私營企業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4)市場機制發生的作用尚未覆蓋全社會,一些領域和行業還存在着壟斷,尤其行政壟斷行業,由於壟斷而產生的壟斷收入沒有得到調節

,從而導致了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5)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在改革和轉制過程中,部分國有企業被改制、兼併,還有部分國有企業破產,造成了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和失業,淪爲貧困者。與此同時,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有部分人借國有企業改革化公爲私而暴富。國有企業改革中一般職工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

5、不合理的分配體制以及分配體制改革的滯後是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初次分配在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資本積累規律和講求效率規律的作用下必然會擴大收入差距,促使兩極分化。

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利益關係的演變導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結構調整中長線產業和短線產業中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長線和短線並存的局面。第二,結構調整導致不同地區之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第三,在通常情況下,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總是分佈在擁有較高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較爲發達的大中城市,而低附加值產業和傳統產業總是分佈在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和文化水平落後的農村地區。這就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擴大。

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表現

1、個人收入差距擴大

基尼係數是世界公認衡量個人貧富差距是合適度的基準。一般認爲,基尼係數在0.2-0.3之間,說明收入差距比較合理,數值達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數值0.5以上說明收入差距懸殊過人,0.6則被定爲兩極分化的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1970年,我國農村基尼係數人致在0.21-0.24之間,城市居民的基尼係數在0.16-0.18之間,說明我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顯現出平均主義的狀況,而1998年我國居民的基尼係數爲0.455,xx年爲0.4577,xx年爲0.4680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的調查認爲,我國xx年基尼係數爲0.438,而據世界銀行測算,xx年我國基尼係數已達到0.467。以上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基尼係數已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超過高收入國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與經濟水平相近的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也明顯偏高。這表明我們現階段處於貧富差距較大的階段。

2.城鄉之間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人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到xx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長到3095元,增長了23.0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長到9798元,增長了28.56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分別是1978年的5.82倍和6.19倍。步縮小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6倍縮

小爲1984年的1.82倍,縮小近30%。

第一階段(1984-xx)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所釋放出的生產力逐漸下降,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入,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農村。198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爲56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爲3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爲1.82倍;xx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爲8572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爲262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爲3.27倍。

第三階段(xx-xx)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緩慢縮小的階段。這一階段,國家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農業稅直至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之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出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的情況。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爲3.27倍,xx年降爲xx年的3.21倍,xx年進一步下降到3.17倍。但是,這些政策措施實施過後,再繼續增加農民收入將會更加困難,今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擴大的可能。

3、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

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衡量地區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標是人均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數據顯示,1985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5個省了(市、區)是西藏、青海、甘一肅、上海、_比京,職工平均工資依次分別爲1967元、1664元、1345元、1344元和1343元;收入最低的5個省是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爲1035元、1027元、997元、966元和950元,工資最高省份的職工平均工資爲最低省份的2.07倍(中國統計年鑑,1986)o

1997年城鎮居民年收入最高,的5個省(市、區)是上海、北京、西藏、廣東和浙江,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爲11425元、11019元、10098元、9698元和8386元;收入最低的5個省(區)是貴州、陝西、內蒙古、江西和黑龍江,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爲5206元、5184元、5124元、5089元和4889元,工資最高省份的職工平均工資爲最低省份的2.60倍(中國統計年鑑,xx)。

從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來看,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都呈擴大的趨勢。各種收入考慮進去,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省份的工資外收入也比中西部地區工資外的收入要高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的差距比

統計呈現的數字要大得多。

4、行業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電力、煤氣、供水,年平均工資爲850元,收入

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爲470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年平均工資爲1275元,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爲878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45倍。行業差距有所縮小,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收入水平。但1985年以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到xx年,收入最高的金融業,年平均工資達到了31080元,而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僅爲8295元,行業收入差距山1985年的1.45倍擴大到3.75倍。這裏同樣不包括工資以外的收入,如果考慮到工資以外的收入,最高行業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業的收入水平遠不止3.75倍,而且這種擴大的趨勢正逐步合法化。

【第5篇】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22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6篇】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現在農民收人主要來源於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爲—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種植較多地區)。糧食收入以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以後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淨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着這些錢並不是很開心,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統籌、提留。家裏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拉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全部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或許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能過個好年。

要是遇上了災荒,天氣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夠。要是萬一家裏有個人生病,恐怕不借錢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裏就欠債了,以後的每年得節約,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能鬆口氣。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錢,可這也不是辦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厲害,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學校,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家政策整天在喊減輕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隨着中國將加人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樣農民收人減少而支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第7篇】農民收入情況以及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時間過的很快,轉瞬間就到了升入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個暑假也成爲了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經過認真的思考,我決定對農民的收入情況進行以及如何提高農民收入進行調查。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70%以上,做大範圍的調查對於我個人來說幾乎不可能。幾經思考,我決定對我的老家——沈莊村進行調查。

沈莊村地理位置:沈莊村隸屬與xx市xx縣,地形以平原爲主,緊鄰許南公路,有河流通過,東有大型水庫(正在興建中)。

沈莊村具體情況:沈莊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漢族,在外務工人員佔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爲老人和兒童。沈莊村共有耕地1000畝以上,人均耕地2畝左右。

沈莊村農民現階段收入情況:經過對沈莊村農民的走訪調查發現,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一、糧食收入。據調查發現每畝地每年中種兩季,除去化肥、農藥等支出,年收入僅爲500元左右。二、在外務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務工10個月,每個月平均工資1000元計算,該農民年均收入10000元。這兩項收入幾乎佔總收入的90%以上。其次還有個別農民通過飼養牲畜獲得一定的收入。考慮到平均兩個壯年勞動力有兩個孩子,兩個老人,這樣綜合算來,沈莊村農民的年人均收入爲4400元左右。

從以上沈莊村的各項情況可以看出,沈莊村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沒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沒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畝地和一個未建成的大型水庫。因此,沈莊村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農村。想要使這麼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莊富裕起來,我們必須認真充分的利用那僅有的資源——耕地與水庫。

一、從耕地說起,耕地直接產出的是糧食,而單單賣糧食已經被證明在現階段是不能夠提高農民收入的。

而結合現階段沈莊村的具體情況(沒有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沈莊村的唯一出路就是進行糧食的深加工。經過在市場上的調查發現,小麥的單價是0.8元每斤,而經過初步加工的麪粉的單價則達到了。。。。。元每斤,而進一步加工生產出的速凍食品如餃子、湯圓等,單價更是達到課驚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發現,只要對糧食進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更重要的一點是進行糧食加工這一行業的門檻並不高。所以,只要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走糧食深加工這一路線是可行的。

具體措施:

(1)國家政策支持,設立專項資金用以農村設立鄉鎮企業;

(2)吸引人才,國家應加大對於回農村工作的大學生的補助。

其次,走農業產業合作化道路。說白了就是將農村的土地合併起來,成立一個公司。每個農民都是股東,由專業人員經營土地。這樣不僅會提高耕種效率,增加農民在市場上的話語權,而且能解放出大量優質勞動力。他們可以去從事第三產業等增加收入。

優點:

(1)農民從此不再是一個人面對險惡的市場,農民的話語權增加。增強了農民的自主性,農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抗風險的能力。

(2)有利與農業高科技的推廣。

(3)便於大型機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種效率。

(4)解放生產力,通過走農業產業合作化道路,剩餘勞動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務工或者進入第三產業。

具體措施:

(1)成立農業合作化產業集團公司。

(2)吸納人才。

其實,在實踐中完全可以將以上兩點結合起來。有農業產業合作化公司負責鄉鎮企業的建設,這樣農民就可以擁有農業產業合作化公司紅利,鄉鎮企業紅利,以及個人工作收入等三個收入來源,這樣就能大幅提高沈莊村農民收入水平。經過初步的計算,每位農民每年能從農業產業合作化公司分得紅利1500元,從鄉鎮企業獲得紅利5000元,個人工作可獲收入8000元,這樣算來沈莊村農民年人均收入可達近萬元。與原來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達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觀的發現,走農業產業合作化道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農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沈莊村與許多其它村莊最大的不同是沈莊村緊鄰着一個大型水庫——燕山水庫。

緊鄰水庫個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多,而最直接利用水資源的就是水產養殖業和灌溉農業。

經過對沈莊村的具體調查發現,沈莊村存在很多不利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沈莊村雖然距公路幹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卻沒有一條真正的公路,還是落後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將會泥濘不堪,直接影響人們的出行與物資的進出。因此修好這條公路是沈莊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沈莊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國小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數幾乎爲零。究其原因,農村的教育觀念使然。大多數家長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過早讓孩子放棄了讀書,而選擇了出外務工。而農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這種狀況愈演愈烈。因此,儘快完善農村的教育制度,使離開校園的孩子儘快回到校園應該成爲各級領導當前工作的重點。

再次,一個精明的領導人是沈莊村,也是我國大多數農村所缺乏的。舉個例子,通過和當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幾年前河南省大興修高速公路的工程,而興建高速公路需要的大量沙石都要從流經沈莊村的小河中挖取。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成千上萬立方的沙石竟然以xx元的超低價格賣給了開發商。後經過初步的估計,這些沙石至少價值50萬元。一個愚昧領導人的愚昧決定帶來的不僅是村莊資產的流失,更帶來了河流環境的破壞。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精明的領導人,那麼沈莊村至少有了50萬元的流動資產。以這50萬元作爲投資,無論是投資養殖業,還是加工業都能給沈莊村帶來豐厚的收益。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精明的領導人。細看我國目前的幾個富裕村無不是有一個精明而有決策力的領導人。而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實行的大學生村官工程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措施。

沈莊村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其它大部分村鎮所面對的,交通不變,文化水平低,缺乏領導人才等等都是限制我國農村走向富裕的根本因素。因此,切實解決好如上三個問題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8篇】關於農民家庭現金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源起

芷江縣農民收入多年來一直存在兩個指標。一個是國家統計局芷江調查隊通過120戶抽樣調查的指標,截止20**年上半年,芷江農民現金收入2022元;一個是由調查隊提供,縣統計局上報市統計局的農民收入指標,截止20**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1929元。兩個指標長期並存,雖然差距只有幾十元,但對外形成了很大的誤導。芷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剩餘勞動力轉移較多,農民家庭收入情況到底怎樣?根據縣人民政府劉擁軍副縣長的指示,該局組織人員對農民家庭現金收入開展了調查。調查工作爲期一週,於20**年7月26日至8月2日進行。

二、調查經過

這次總共調查鄉鎮17個,它們是羅卜田、曉坪、禾梨坳、羅舊、巖橋、大洪山、楊公廟、土橋、洞下場、碧涌、大壠、板山、羅巖、麻纓塘、竹坪鋪、木葉溪、五郎溪,包括21個村、84家農戶、302口人。調查按照上門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人員根據預先設計的表格所設計的問題提問。

根據統計口徑,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具體內容附表)。根據這四項包含的具體內容,逐一向被調查農戶提問,把農戶的回答記入表格相應的欄目中,通過電腦錄入彙總數據,得出調查結果。

三、調查顯示的農民收入的特點

據調查統計彙總顯示,今年1-7月份,被調查302戶農村居民家庭現金總收入人均達5306元,比今年同期預計的全縣農民現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長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長了17.6%;是今年同期預計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396元的36.9%。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爲4193元,佔現金總收入79%;家庭經營性收入人均爲950元,佔現金總收入17.9%;轉移性收入人均爲163元,佔現金總收入3.1%。農民現金收入呈現的特點:

1、工資性收入中,打工收入爲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鄉以外)收入爲主。鄉內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佔工資性收入的14.6%;鄉以外從業收入人均3548元,佔工資性收入84.6%。

2、家庭經營收入中,主要以糧食蔬菜瓜果銷售爲主。糧食蔬菜瓜果銷售收入人均660元,佔家庭經營收入69.5%;畜牧家禽銷售收入人均209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22%;漁業收入人均5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5.6%;林業收入人均28元,佔家庭經營收入2.9%。

3、轉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種政策性補貼爲主。糧食補貼人均100元,佔轉移性收入的61.4%;報銷醫療費補貼人均47元,佔轉移性收入28.8%;親友贈送(人情往來)人均8元,佔轉移性收入4.9%;養老金收人均4元,佔轉移性收入2.5%。

從上述情況看,被調查農戶的現金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這塊收入佔到了農民現金總收入的78.4%。家庭經營收入只佔到總收入的12.5%,其他佔9%左右。這表明,當前農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資收入爲主要來源。

四、調查數據的可信性及對全縣農民現金收入推算結果

這次調查採取進村入戶面對面提問的方式進行,數據來源是真實可靠的。所調查的17個鄉鎮中,一類鄉鎮4個,二類鄉鎮7個,三類鄉鎮6個,農民外出務工數和收入數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根據302人佔全縣32萬農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鎮人口和貧困人口數進行推算,芷江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建議

1、加速推進城市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本縣打工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一方面爲農民開闢更廣泛的就業門路,另一方面方便農民工照料家庭。

2、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靈活有效的流轉機制,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優化,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培育糧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業、漁業大戶。

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研發短平快項目,快速增加農民收入,短期完成農村原始資本積累。

4、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農民增收的基礎性工程。

5、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速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農村弱勢羣體衣食無憂。二要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做到應保盡保;二是要保證縣級配套資金的落實,確保低保對象足額領取保障金;三是加強監督,嚴格杜絕人情保、關係保,確保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總之,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構成,從表面的現象揭示其內在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外出打工的困難:一是今年打工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二是打工的門檻提高,對年齡、性別、學歷有了新要求,相對限制了農村“40-50”勞動力的轉移力度;三是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起步更加困難。

【第9篇】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報告一: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03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03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03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02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2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03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報告二: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現在農民收人主要來源於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爲—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種植較多地區)。糧食收入以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以後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淨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着這些錢並不是很開心,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統籌、提留。家裏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拉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全部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或許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能過個好年。

要是遇上了災荒,天氣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夠。要是萬一家裏有個人生病,恐怕不借錢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裏就欠債了,以後的每年得節約,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能鬆口氣。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錢,可這也不是辦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厲害,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學校,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家政策整天在喊減輕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隨着中國將加人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樣農民收人減少而支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調研報告

郭 榮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事關全局,意義重大,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今後的長遠目標。現以上鹽灣鎮爲例,就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作了如下的調研。

一、農民的現狀和困難

(一)農民收入滯後於經濟增長。具體表現出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緩慢的特徵。

(二)農民的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近年來,農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劇的市場化導致農民生活和生產費用大幅度增加。這與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長緩慢極不相稱。因此,農民收入增加低於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明顯。

(三)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近年來,黨委、政府力圖通過調優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由於農民自身對接市場能力弱、信息少,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增收空間尚未徹底釋放,農業生產收入還很低。

(四)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有:從農民自身意願看,一方面由於農民對就業收益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儘管有就業衝動,但就業適應性較差。從企業用工看,企業認爲本地農民不好管理,對超勞動時間、超強度的工作不易接受。

(五)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據統計,農村文盲半文盲的農民佔絕大多數,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絕大多數缺少必須的技能。因此,農村'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人數最多,'創業無心'、'創業無門'、'創業無能'的現象十分突出。

二、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因素。受羣衆生產習慣、市場意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有優勢、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農產品,如優質雜糧等,總量還很小,種植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業沒有做大做強,沒有規模優勢,還沒有成爲農村經濟的主導和農民增收的主體。

【第10篇】抗戰勝利關於農民工收入調查報告

國家統計局29日發佈《202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2022年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長9.8%。同時,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長10.2%。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爲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比上年增加211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加290萬人,增長2.8%。

值得關注的是,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長9.8%。分行業看,各行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增長,增長較快的是製造業、建築業與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同時,報告指出,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收入增長較快。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長10.2%;在中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加227元,增長9%;在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797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長9.6%。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速分別比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高1.2和0.6個百分點。

時下正值酷寒的嚴冬季節,當大多數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窩裏時,而那些民工兄弟卻飽受嚴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幹工,境況類似這樣的年輕民工數不勝數。賓館的服務員,小區的保潔員、建築工地的工人,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幹着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據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口都是從事建築、美髮、保潔、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從國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達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到xx打工的。

他們在城市中是怎樣生活的呢?

在書上看到報導,跟5個老鄉租住在xx一帶的小李今年20歲,國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纔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李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這裏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李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入極困難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持家裏。

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據我們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民工中,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組織對你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瞭解,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勞動報酬。

而且,務工青年法制觀念和知識也很薄弱。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爲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由於工作不穩定,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

【第11篇】成都市首份高收入人羣鐘錶消費調查報告

(手錶大全:)

高收入階層是購置奢靡品的主力,但要全面的調查到這部分人的購置需求和購置心態是一個很難實現的進程。通過成都商報伸向成都各行各業的觸角,負責此次調查的成都市輿情調查中心收集了幾百份高收入人士的樣本,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調查,得出了名貴的成都高收入階層對於最具代表性和消費潛力的奢靡品—鐘錶的消費問卷。爲了保證此次調查的公證性和全面性,我們也婉拒了數個品牌及本地鐘錶賣場的支援懇求。這也是成都市首份高收入人羣關於奢靡品消費的調查報告,手錶大全在公佈之前就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此次參與被調查的人羣中有成都幾大鐘錶賣場的忠實顧客和會員,均爲年薪10萬元以上,學歷較高的高收入階層。遍及金融、餐飲、房地產、家電、教導、it等行業,男性和女性所佔比例分別爲66。7%和23。3%,受調查者都是有一定購置能力及時尚品位的人士。

報告解釋

近半高收入者擁有手錶3只以上

品牌知曉度:勞力士第一

調查報告顯示,45。9%的被訪者擁有手錶數量都在3只及以上,其中手錶數量在5只及以上的比例爲17。4%,這說明成都的鐘表市場已經受到高收入階層的極大關注,很多人都表示一支好的手錶既爲了美觀也是身份的象徵。

在關於品牌知曉度的調查中,高級表類中勞力士作爲業內外人士都非常認可的品牌憑着其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運作在手錶品牌知曉度排行中高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歐米茄和浪琴。而知曉度相對較低的手錶品牌重要有真力實、沛納海等在成都剛剛開業或者還未開業的品牌。剛剛進入成都一個月的寶格麗在經過開業盛況給成都市民上了一堂時尚講堂以後也已經有了可觀的知曉度。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部分暫時沒有能力購置太多支名貴手錶的消費者對於名錶都有較高的知曉度,對於一些暫時還沒有在成都開店、相對冷僻的品牌也有人熟知。

受訪人員手錶擁有情形

在調查人羣中,高級表的普及率最高,特級表因爲價錢的因素,還只是小衆消費品,在擁有率排名前20的手錶品牌中,有江詩丹頓和百達翡麗,分別佔6。7%和2。7%。而時裝表則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勁頭,以swatch爲代表的時裝表佔有16%的市場份額。高級表類浪琴錶在大衆中佔有率最高達到20。7%,其次是歐米茄和天梭。總的來說成都的鐘表市場已經比較成熟,成都的消費者們已經對鐘錶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見,所以擁有的品牌沒有特殊集中的現象,更個性化和功能性是他們未來會追求的方向。

圖表解釋:而在高收入人羣的男性中擁有歐米茄的佔到了26。2%,居於首位,緊隨其後的則是浪琴、西鐵城和雷達。而高收入女性則明顯偏愛以“優雅”爲標誌的浪琴,歐米茄、天梭則分列二、三位,格式幽美但價錢稍高的卡地亞也得到了成都女性們的認可,有較高的擁有率。

擁有者品牌分散

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個道理在鐘錶這個既講究美觀更講究適用性的價值世界裏更是成爲了真諦。特級表類因爲做工精巧且功能性強,所以得到了較高的滿意度。其中世界特級鐘錶品牌百達翡麗以滿分5分的優勢佔領首位,也就是說用過的人都給予其滿分的尺度,實在難能名貴。而同樣屬於一個級別的江詩丹頓則以4。4分落後。高級表類中價錢適中的摩凡陀則意外領先於其他品牌,卡地亞和萬寶龍的手錶也沒有因爲看重格式而疏忽其內涵,滿意度比較高。

圖表解釋:88。7%的被訪者是所在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96。8%的學歷都在大專及以上,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者佔21。2%;年收入50萬元及以上人羣佔本次調查對象的14。5%,這些數據說明本次調查針對的人羣相當高端。

影響選購三大因素:品牌、格式、價錢

手錶在成都高收入人羣中普及率較高,87。2%的被訪高收入人羣擁有1支或1支以上的手錶。被訪高收入人羣當中,男性均比女性更偏向於高級品牌手錶。高級表被認可的品牌也比較集中,勞力士、歐米茄、雷達、浪琴等瑞士品牌表示良好。另外相對年輕的品牌如豪雅、摩凡陀也開始被成都消費者所接收,其中摩凡陀在滿意度方面得到了較高分數。

特級表品牌滿意度和美譽度相對來說高於其他類型手錶品牌。但一些特級表品牌如愛彼、寶璣、寶珀等知曉度偏低。特級表類裏百達翡麗受到斷定,知曉率和滿意度都非常高。百達翡麗的數款經典限量表款都可以在成都人的手段上看到,這着實很讓人意外。因爲江詩丹頓在二手錶市場的表示差強人意,有部分接收調查的成都高收入階層對江詩丹頓的保值性能提出了質疑。一位資深鐘錶玩家告知記者,手錶市場上百達翡麗的鸚鵡騾和江詩丹頓的縱橫四海屬於同類型的手錶,而在二手錶市場上百達翡麗的鸚鵡騾超過定價,江詩丹頓的縱橫四海則被指“出門跌一半”。看來,特級表的保值和增值潛力在購置因素中還是佔領相當大的比重。

【第12篇】2022關於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範文

爲了解xx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國家統計局銅鼓調查隊於近期開展了“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專題調研,在全縣隨機抽取10戶低收入家庭(城鎮4戶,農村6戶)進行入戶調查,通過進村(居)委會了解、整體觀察、與居民面對面座談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當前的實際困難、獲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訴求等情況,旨在如實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實際情況,呼籲政府及社會更加關注低收入羣體,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進低收入羣體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況

1.人口和勞動力情況。被調查的10戶樣本戶主平均年齡52.5歲,最大的75歲,最小38歲;總人口39人,戶均3.9人,60歲以上人口9人,在校學生12人;勞動年齡內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臨時或無固定就業人口12人,戶均僅1.2人。

2.居住情況。10 戶樣本戶戶均住房面積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鎮戶均61.5平方米,農村戶均121平方米,;從房屋看,自有住房8戶(其中1戶爲兄弟贈送),租賃、安置公房各1戶;從建築年代看,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築的老房屋4戶,80—90年代建築的5戶,近年建築的1戶;從結構看,土坯房 3戶,磚瓦結構4戶,磚混結構3戶。

3.經營土地情況。4戶城鎮居民無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積;6戶農村居民承包耕地25畝,戶均4.17畝,實際經營耕地的只有3戶共13畝,其他因無勞動力轉包他人耕作;6戶經營山地81畝,戶均13.5畝。

二、家庭貧困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低收入家庭困難因素主要是因病或傷殘以及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下崗失業或無穩定就業,導致無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發事故致貧。從 10戶樣本戶情況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戶主;因意外事故受傷,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其中5人爲戶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無子女贍養的老年戶1戶2人。

城鎮低收入居民中,由企業改制下崗職工6人,下崗職工年齡都在50歲左右,再就業比較困難,基本都是從事臨時性的務工,有的因工傷或意外事故導致身體傷殘,不能從事重的體力勞動,無固定就業,報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壓力大,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顯得十分困難。

農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貧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因突發事件導致病殘而喪失勞動能力,失去了家庭經營或務工的主力而致貧,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長期負擔高昂的費用而致貧,三是年邁喪失勞動能力且無子女贍養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發生災害性事故致貧的情況。

三、家庭經營和收支情況

1.家庭經營情況。城鎮低收入家庭沒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從事任何的二三產業經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則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務工,一種是受僱於個體戶,獲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報酬,另一種是自由擇業,在自發勞務市場從事勞務性服務,如三輪車、建築小工、臨時僱工等,獲得不固定的勞務報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農村低收入家庭中,沒有經營非農產業,或多或少有些農業經營,低收入家庭由於缺少勞動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無法耕種,也僅有一部分是自家經營,但主要還是靠僱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農戶則進行轉包,收取每畝100斤稻穀的租金;山地面積資源不足,經營效益低;農村家庭都自行生產一些蔬菜,或飼養少量的家禽,以滿足生活需要,以此來減輕生活壓力。

【第13篇】鎮農村居民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14篇】社會調查報告-——薪資收入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XX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武漢、青島、杭州、西安十大城市涉及16類行業和11類職業的網民的平均年薪爲27060元人民幣。其中,9.1%的人年薪在5000元以下; 13.7%的人年薪在5000~10000元; 19.4%的人年薪在1萬~2萬元; 15.3%的人年薪在2萬~3萬元; 13.6%的人年薪在3萬~4萬; 7.4%的人年薪在4萬~5萬; 8.2%的人年薪在5萬~6萬; 3%的人年薪在7萬~9萬; 0.8%的人年薪在9萬~10萬; 3.1%的人年薪在10萬以上。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遠遠大於高收入者,兩端人數均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間檔次,從1萬~5萬元的收入者佔55.7%。

薪資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業中,it業年薪排在第一,其值爲29948元。XX年是it業寒冷的冬天,其行業排名卻是第一,可見冬天來了,春天將會更輝煌。排在第二的是媒體/廣告業,其平均年薪是28239元,後面行業及其平均年薪依次排行爲金融/保險(28218元)、商業/貿易(25840元)、諮詢/法律(24404元)、建築/房地產(23049元)、醫藥/保健(22799元)、教育/研究(19746元)、機械/儀表(19379元)、其他類行業(19041元)、政府/公用事業(19023元)、石油/化工(18945元)、礦產/冶金(13931元)、餐飲/旅遊(11613元)、紡織/服裝(11181元)、交通/運輸(9250元)。

經營管理者收入最多

調查顯示,從事經營和管理類的職業年薪爲最高,其平均值爲41208元。其次分別爲技術(36220元)、銷售(35965元)、編輯/記者/翻譯(23598元)、律師/法律工作者(10340元)、公關/市場/廣告(21360元)、後勤/物流(13756元)、財務/審計(13223元)。

按城市劃分,從事銷售工作的,深圳的平均年薪爲最高,高達68000元。經營和管理工作者,廣州排名第一,約爲63083元 ,深圳緊跟其後,爲62083元。公關/市場/廣告職業者,廣州以50833元勝於北京(35050元)。編輯/記者/翻譯職業者,北京當仁不讓,其年薪爲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財務/審計的高薪收入還是產生在經濟中心上海市,其平均年薪爲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此次調查深圳和上海分別以52630元和50215元的平均年薪分列前兩名,北京則以47356元身居第三位,廣州(43362元)名列第四位。而其餘6城市均低於4萬元。

在被調查者最多的四大城市中,各城市最高收入的行業不一樣。北京地區收入最高的行業爲it業,平均年薪爲50125元;上海地區“諮詢/法律”行業高居榜首,平均年薪水平爲53254元;廣州薪金排在首位的律師/法律工作者行業的年薪超過50000元。在深圳,薪水最高的行業是“教育/研究”和“醫藥/保健”業,其年薪平均高達60000元以上。

外資高薪源於“密薪制”

【第15篇】收入調查報告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發佈“黨中央國務院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民意調查報告”,對民衆對官方在宏觀調控、改革創新、保障民生等多個領域的政策滿意度進行評估。

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xx年12月起在天津、福建、河南、甘肅等涵蓋“東中西部”的四省市開展了本次民意調查。通過重點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國家統計局共調查了4200個企業樣本和4800個居民樣本。

報告顯示,對於中國高層近一年來出臺的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大決策,65.6%的調查對象表示滿意,不滿意的爲0.4%;對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57.6%的民衆表示滿意,2.4%的民衆表示不滿。

在就業、收入領域,民衆的不滿意度相對較高。報告顯示,對於當前的就業狀況,26.2%的居民表示滿意、50.3%的居民表示基本滿意,15.3%的居民表示不滿意;對於自身收入情況,25.2%的居民表示滿意,49.0%的民衆基本滿意,25.1%的居民不滿意。

對於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政策落實情況,92.2%的居民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4.4%的居民表示不滿意。在羣衆安全感方面,7.2%的城鎮居民表示不滿意,這一比例在農村爲5.3%。

城鄉居民對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來所在地空氣質量評價的積極度也相對較低。數據顯示,18.7%的民衆認爲空氣質量有改善,53.2%的民衆認爲空氣質量有一定改善,22.8%的居民認爲空氣質量沒有改善或惡化。

對於未來消費情況,21.7%的居民表示很有信心,55.8%的民衆表示有一定信心,15.4%的居民表示沒有信心。

在企業方面,88.4%的受訪企業對官方鼓勵電子商務政策落實情況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1.5%的企業不滿意,10.2%的企業表示不清楚;92%的企業對小微企業稅收減免政策落實感到滿意或基本滿意,1.6%的企業表示不滿意,6.3%的企業表示不清楚。

報告還調查了企業對於未來中國消費熱點的預估,佔比最高的選項分別是健康(72.5%)、養老(62.6%)、教育(53.8%)和電子商務(49.0%)。對於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89.8%的企業選擇了收入水平低、46.0%的企業認爲消費政策不完善、28.2%的企業認爲流通領域不暢通,20.4%的企業指出是產品不適應需求。

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都市首份高收入人羣鐘錶消費調查報告

(手錶大全:)

高收入階層是購置奢靡品的主力,但要全面的調查到這部分人的購置需求和購置心態是一個很難實現的進程。通過成都商報伸向成都各行各業的觸角,負責此次調查的成都市輿情調查中心收集了幾百份高收入人士的樣本,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調查,得出了名貴的成都高收入階層對於最具代表性和消費潛力的奢靡品—鐘錶的消費問卷。爲了保證此次調查的公證性和全面性,我們也婉拒了數個品牌及本地鐘錶賣場的支援懇求。這也是成都市首份高收入人羣關於奢靡品消費的調查報告,手錶大全在公佈之前就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此次參與被調查的人羣中有成都幾大鐘錶賣場的忠實顧客和會員,均爲年薪10萬元以上,學歷較高的高收入階層。遍及金融、餐飲、房地產、家電、教導、it等行業,男性和女性所佔比例分別爲66。7%和23。3%,受調查者都是有一定購置能力及時尚品位的人士。

報告解釋

近半高收入者擁有手錶3只以上

品牌知曉度:勞力士第一

調查報告顯示,45。9%的被訪者擁有手錶數量都在3只及以上,其中手錶數量在5只及以上的比例爲17。4%,這說明成都的鐘表市場已經受到高收入階層的極大關注,很多人都表示一支好的手錶既爲了美觀也是身份的象徵。

在關於品牌知曉度的調查中,高級表類中勞力士作爲業內外人士都非常認可的品牌憑着其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運作在手錶品牌知曉度排行中高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歐米茄和浪琴。而知曉度相對較低的手錶品牌重要有真力實、沛納海等在成都剛剛開業或者還未開業的品牌。剛剛進入成都一個月的寶格麗在經過開業盛況給成都市民上了一堂時尚講堂以後也已經有了可觀的知曉度。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部分暫時沒有能力購置太多支名貴手錶的消費者對於名錶都有較高的知曉度,對於一些暫時還沒有在成都開店、相對冷僻的品牌也有人熟知。

受訪人員手錶擁有情形

在調查人羣中,高級表的普及率最高,特級表因爲價錢的因素,還只是小衆消費品,在擁有率排名前20的手錶品牌中,有江詩丹頓和百達翡麗,分別佔6。7%和2。7%。而時裝表則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勁頭,以swatch爲代表的時裝表佔有16%的市場份額。高級表類浪琴錶在大衆中佔有率最高達到20。7%,其次是歐米茄和天梭。總的來說成都的鐘表市場已經比較成熟,成都的消費者們已經對鐘錶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見,所以擁有的品牌沒有特殊集中的現象,更個性化和功能性是他們未來會追求的方向。

圖表解釋:而在高收入人羣的男性中擁有歐米茄的佔到了26。2%,居於首位,緊隨其後的則是浪琴、西鐵城和雷達。而高收入女性則明顯偏愛以“優雅”爲標誌的浪琴,歐米茄、天梭則分列二、三位,格式幽美但價錢稍高的卡地亞也得到了成都女性們的認可,有較高的擁有率。

擁有者品牌分散

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個道理在鐘錶這個既講究美觀更講究適用性的價值世界裏更是成爲了真諦。特級表類因爲做工精巧且功能性強,所以得到了較高的滿意度。其中世界特級鐘錶品牌百達翡麗以滿分5分的優勢佔領首位,也就是說用過的人都給予其滿分的尺度,實在難能名貴。而同樣屬於一個級別的江詩丹頓則以4。4分落後。高級表類中價錢適中的摩凡陀則意外領先於其他品牌,卡地亞和萬寶龍的手錶也沒有因爲看重格式而疏忽其內涵,滿意度比較高。

圖表解釋:88。7%的被訪者是所在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96。8%的學歷都在大專及以上,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者佔21。2%;年收入50萬元及以上人羣佔本次調查對象的14。5%,這些數據說明本次調查針對的人羣相當高端。

影響選購三大因素:品牌、格式、價錢

手錶在成都高收入人羣中普及率較高,87。2%的被訪高收入人羣擁有1支或1支以上的手錶。被訪高收入人羣當中,男性均比女性更偏向於高級品牌手錶。高級表被認可的品牌也比較集中,勞力士、歐米茄、雷達、浪琴等瑞士品牌表示良好。另外相對年輕的品牌如豪雅、摩凡陀也開始被成都消費者所接收,其中摩凡陀在滿意度方面得到了較高分數。

特級表品牌滿意度和美譽度相對來說高於其他類型手錶品牌。但一些特級表品牌如愛彼、寶璣、寶珀等知曉度偏低。特級表類裏百達翡麗受到斷定,知曉率和滿意度都非常高。百達翡麗的數款經典限量表款都可以在成都人的手段上看到,這着實很讓人意外。因爲江詩丹頓在二手錶市場的表示差強人意,有部分接收調查的成都高收入階層對江詩丹頓的保值性能提出了質疑。一位資深鐘錶玩家告知記者,手錶市場上百達翡麗的鸚鵡騾和江詩丹頓的縱橫四海屬於同類型的手錶,而在二手錶市場上百達翡麗的鸚鵡騾超過定價,江詩丹頓的縱橫四海則被指“出門跌一半”。看來,特級表的保值和增值潛力在購置因素中還是佔領相當大的比重。

圖表解釋:在購置價值數千上萬甚至過百萬的手錶時,成都消費者的豪放性情和消費潛力就表示出來。對成都高收入羣體來說,品牌是他們選購手錶時很重要的參考因素,83。2%的人以爲品牌重要,僅有0。5%的人以爲品牌一點也不重要。而在談到選購手錶時需要斟酌的因素,77。8%的被訪人羣表示購置手錶時最看重品牌;同時,有76。2%的被訪者看重格式。價錢因素則只在成都高收入人羣選購手錶時的因素中位列第三。

縣農民家庭現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源起

縣農民收入多年來一直存在兩個指標。一個是國家統計局調查隊通過120戶抽樣調查的指標,截止xx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元;一個是由調查隊提供,縣統計局上報市統計局的農民收入指標,截止xx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1929元。兩個指標長期並存,

雖然差距只有幾十元,但對外形成了很大的誤導。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剩餘勞動力轉移較多,農民家庭收入情況到底怎樣?根據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的指示,該局組織人員對農民家庭現金收入開展了調查。調查工作爲期一週,於xx年7月26日至8月日進行。

二、調查經過

這次總共調查鄉鎮17個,它們是羅卜田、曉坪、禾梨坳、羅舊、巖橋、大洪山、楊公廟、土橋、洞下場、碧涌、大壠、板山、羅巖、麻纓塘、竹坪鋪、木葉溪、五郎溪,包括21個村、84家農戶、302口人。調查按照上門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人員根據預先設計的表格所設計的問題提問。

根據統計口徑,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具體內容附表)。根據這四項包含的具體內容,逐一向被調查農戶提問,把農戶的回答記入表格相應的欄目中,通過電腦錄入彙總數據,得出調查結果。

三、調查顯示的農民收入的特點

據調查統計彙總顯示,今年1-7月份,被調查302戶農村居民家庭現金總收入人均達5306元,比今年同期預計的全縣農民現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長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長了17.6%;是今年同期預計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396元的36.9%。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爲4193元,佔現金總收入79%;家庭經營性收入人均爲950元,佔現金總收入17.9%;轉移性收入人均爲163元,佔現金總收入3.1%。農民現金收入呈現的特點:

1、工資性收入中,打工收入爲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鄉以外)收入爲主。鄉內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佔工資性收入的14.6%;鄉以外從業收入人均3548元,佔工資性收入84.6%。

2、家庭經營收入中,主要以糧食蔬菜瓜果銷售爲主。糧食蔬菜瓜果銷售收入人均660元,佔家庭經營收入69.5%;畜牧家禽銷售收入人均209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22%;漁業收入人均5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5.6%;林業收入人均28元,佔家庭經營收入2.9%。

3、轉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種政策性補貼爲主。糧食補貼人均100元,佔轉移性收入的61.4%;報銷醫療費補貼人均47元,佔轉移性收入28.8%;親友贈送(人情往來)人均8元,佔轉移性收入4.9%;養老金收人均4元,佔轉移性收入2.5%。

從上述情況看,被調查農戶的現金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這塊收入佔到了農民現金總收入的78.4%。家庭經營收入只佔到總收入的12.5%,其他佔9%左右。這表明,當前農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資收入爲主要來源。

四、調查數據的可信性及對全縣農民現金收入推算結果

這次調查採取進村入戶面對面提問的方式進行,數據來源是真實可靠的。所調查的17個鄉鎮中,一類鄉鎮4個,二類鄉鎮7個,三類鄉鎮6個,農民外出務工數和收入數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根據302人佔全縣32萬農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鎮人口和貧困人口數進行推算,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合理建議

1、加速推進城市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本縣打工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一方面爲農民開闢更廣泛的就業門路,另一方面方便農民工照料家庭。

2、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靈活有效的流轉機制,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優化,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集約經濟,培育糧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業、漁業大戶。

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研發短平快項目,快速增加農民收入,短期完成農村原始資本積累。

4、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農民增收的基礎性工程。

5、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速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農村弱勢羣體衣食無憂。二要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做到應保盡保;二是要保證縣級配套資金的落實,確保低保對象足額領取保障金;三是加強監督,嚴格杜絕人情保、關係保,確保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總之,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構成,從表面的現象揭示其內在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外出打工的困難:一是今年打工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二是打工的門檻提高,對年齡、性別、學歷有了新要求,相對限制了農村“40——50”勞動力的轉移力度;三是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起步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