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農民收入問題調查報告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一、調查對象概述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農村人口占農村人口的70%以上.人們的生存,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辛勤勞作的農民.現在農民收入問題已成爲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難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長,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農民收入增長不是勻速的,就全國平均而言,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爲超常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5.9%。第二個階段,1985-1990年,爲波動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4.2%。第三個階段,1991-1996年,農民收入反彈回升,1996年比上年猛增9%,是90年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第四個階段,1997-2014年,爲緩慢增長時期,表現爲增幅逐年下降,維持緩慢增長。連續4年增幅下降後,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66.4元,比上年回升2.1個百分點,實際增長4.20%,屬於恢復性增長。

二、調查過程

(一)調查問卷:

1、您家鄉的居民的住房大多是?

(1)平房(2)樓房(3)別墅

2、您家鄉的發展狀況如何?

(1)發達(2)不發達

3、您家鄉的鄉鎮企業數量如何?

(1)很少(2)一般(3)很多

4、您家有多少人口?

(1)3(2)4(3)5(4)6

5、您的家庭收入平均每年是多少?

(1)3000元以下(2)3000-3500元(3)3500-4000元(4)40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收入來源?

(1)農作物(2)外出打工(3)經商

7、您的家庭開支最多的是?

(1)家庭生活費(2)孩子教育費(3)醫療費

8、您家有多少人蔘加了醫療保險?

(1)無(2)1(3)2(3)所有

9、您的創業技能怎樣?

(1)很強(2)一般(3)較差

(二)調查分析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14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14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14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14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14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14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

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14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

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第二篇:關於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寒假實踐:關於農民收入問題的調

查》

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民的收入逐漸增加,收入來源也越來越廣泛,隨之農民的收入也越來越受關注。原來的收入渠道和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前社會的發展現狀,尋求一條適合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的道路是當務之急。

從繁華都市到衛星城鎮,你總會看到這樣一羣忙碌的身影,他們搞建築、送牛奶、賣小吃、當服務員、做清潔工??他們不知疲倦,風雨無阻,承擔了城裏人最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苦活;他們已經成爲我國城市建設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經成爲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就是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的新生勞動力,他們就是爲生存而四處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被人們約定成俗爲“農民工”。置身繁華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們生活的艱辛與工作中的勞累,但我們卻看不到他們相隔千里、日夜思念的家鄉。

農村現在隨比原來有所改變,但是城鄉差距還是大的很。當前農民收入來源主要有種植農作物,玉米、棉花、小麥;養大棚種植蔬菜,豆角、茄子、黃瓜等;,牛、羊、豬、雞等;外出打工,建築工,清潔員等;自主創業,開小超市、做小生意、理髮等。

第一個種植農作物,生產資料價格的猛增,電費增加,柴油價格的居高不下,影響到農業機械在耕作方面的價格昂貴,使農業成本大幅增加,然而小麥、玉米、棉花的價格一直是徘徊不前,我們不妨算

一下一畝地一年的收入,秋季玉米產量1200斤/畝,現在是市價1.06/斤,收入是1272元,種子60元,農藥25元,化肥200元,水電費30元,播種、收割脫粒125元,合計440元,僅剩800元;夏季小麥畝產1000斤/畝,市價1.09/畝,收入是1090元,種子60元,農藥20元,化肥180元,播種,收割脫粒140元,水電費30元,合計430元,僅剩600多元,也就是說一年收入是1400多元/畝。

第二個,種植大棚蔬菜,由於本人家鄉種蘑菇的多就所說蘑菇吧,一般種植蘑菇種植成本是一萬左右,現在每斤是2.5元左右,每個大棚一般產量爲4500斤左右,一年兩個週期也就是僅剩10000多吧。

第三個,養殖牲畜,一頭牛一般是靜掙2014元左右,一頭養豬靜掙300元左右,養蛋雞靜掙20元左右每隻。

第四個,外出打工,現在外出打工的佔絕大多數,我們這兒一般一年收入在4萬左右,別的地方真不知道。

第五個,個體商戶,他們收入不等,多的在10萬以上,有地1萬也掙不了,主要是從事行業不同,收入也是不等的。

現在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1.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在不斷增加,主要原因是急劇的市場化導致農民生活和生產費用大幅增加;2.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顯現,近年來政府通過不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但由於農村落後的現狀,目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尚未起作用,增收空間尚未徹底釋放,農業生產收入還是很低,3.農村剩餘勞動力多,許多人難以順利就業,一方面原因是農民對期望的收益較高;另一方面,雖然農民有就業的衝動,但是就業適

應性較差。4.農民自主創業和基本技能較差。在農村文盲半文盲佔絕大數,即使有文化也只是點點滴滴,因此“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佔絕大數。

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1.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尤其是種植農作物受自然環境影響最明顯。如今天氣變化無常,時常發生旱澇災害,假如有的土地遭受災難,也許減產,也許是顆粒無收。因此,農民這部分收入沒有保證,自然災害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2.農民收入來源和產業結構單一;自古以來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莊稼地,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收入在不斷增加,慢慢有了種植大棚,養豬、牛、雞等,還有外出打工的。即便有了這樣的收入,農民的收入還不是很高,缺少一定的科學方法。因此解決農民收入來源和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3.受農業生產成本的制約;雖然在種植業方面農民的收入在不斷增加,但成本也在不斷增加,所以農民的收入不會增加很多。例如大棚蔬菜子,原來的時候七八元一袋,但是現在得三十多一袋,一個大棚成本是一萬七八,一家至少蓋兩個大棚,這就得三萬多,再加上化肥、農藥、水電費等成本就更高了。所以最後一年基本上賺不到錢,因此,成本的制約也是遏制農村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4.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民幾乎都在從事最初級工作,高級技術人員相對較少,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直接阻礙了他們對技能的掌握,特別是對高技能的獲取,經濟的發展對非熟練工人的需求是有限的。這就是限制了農村勞動力非農業就業機會的獲取和工資的提高,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有一重要原因。

因此,1.農民應種植一些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小的農產品;既然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想辦法改變種植品種,來適應環境,多種植一些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品種。2.擴大產業結構;農民的收入不能單靠種植業,要多開發些收入來源。比如代加工,現在農村婦女多收人代加工手套和做一些簡單的工藝品,男士則幫別人加工半成品。還有養殖業,現在隨着品種的越來越廣泛,對養殖業的要求越來也低,靠水養魚靠平地種菜等等都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不錯選擇。3.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給農民提供資金支持,包括貸款、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補貼。因爲現在物價在上漲,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導致收入增加緩慢,所以政府有必要對農民生產生活進行支持。比如控制農藥和農用材料價格,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減少成本,農民的收入會增加很多。對農民的補貼不只是發錢,也可以發放一些農藥、化肥、或者農具之類的東西,也可以大大減少成本的增加,對有需要的農民發放貸款,使他們更方便的去生產或去創業。4.提高農民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從身體素質方面,多建一些公園或者廣場,供農民娛樂休閒。多引進一些健身器材,供農民鍛鍊,也可以專門組織大家學習將身操或者健身舞蹈,這樣可以消除一天的勞累疲憊是第二天能更好的投入生產。從科技素質方面,請專家指導種植技術和一些專業技術工作,集中培養一部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以後做到科學養殖和向高技術領域邁進。從文化素質方面,以前由於生活條件不是很好,不能供孩子上學,以至於現在許多農民文化水平很低。種植業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收成很少。甚至在打工是也不能到工

資待遇高的工作,職位職能是最基礎的。現在農村應開設一些專門給農民上課的學校,可以有經驗豐富和學歷高的人,對村民進行講授和培訓,這樣農民的文化水平會不斷增加。

通過這次調查,農民的生活水平雖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還是存在着許多問題。但我們相信只要政府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農民的收入增加速度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很多,而且還發現了比較可喜的問題,現在農民家長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只要有能力都會供孩子上大學。以後工作即便是大工也會找到職位比較高的工作。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民的收入問題會得到解決,農村也會建設的越來越好。

第三篇: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局起步之際,通過對**縣農村實際情況的調研,我們認爲,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所在,也是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一個新課題。2014年我縣農村人均年收入爲3251元,雖然同比增長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設新農村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當前農村還存在一些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是重中之重,當務之急。

一、當前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制約因素

1、農業產業結構有待調整。由於種植習慣和農民認識等原因,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農業上,農產品與當前市場需要存在不適應現象,難以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提高。

2、農業投資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較低,村與鄉集體普遍存在積累不足,農民小規模和分散式的經營方式,決定了農民投資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資上,主要是當年生產費用的支出,包括化肥、農藥、種子、地膜等。近年來,由於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對較緩,農民的收入預期不高,用於擴大再生產的中長期投資更是少之又少,生產性投資下降,使農民收入增長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3、農村市場發育程度較低。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縣農村市場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現階段的農村市場仍存在許多不足,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一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環節過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農民在經濟生活中利益損失嚴重。二是市場流通交易不夠規範。產、銷沒有形成規範統一的整體,相對比較混亂。三是市場機制運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場調查和預測爲指導的結構調整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進展都相對緩慢。對農資價格與質量的市場調控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4、農產品科技含量低。一般農業科研都把重點放在提高農產品單產、增加農產品總量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難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大多數科研集中在產中階段,產前、產後科研力量薄弱,農產品加工、貯運等可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慢,轉化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5、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戶的生產比較分散,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機構較少。雖然我縣已經建立了三勝水稻合作社、養雞協會等合作組織,但大部分農戶還處於分散經營狀態。

6、農民素質相對較低。由於“一免兩補”政策的執行,種地收入相對提高,導致一些農戶讓孩子上到八年級左右就輟學回家務農,能上高中或職業高中的更是鳳毛鱗角,加之原來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大部分農村農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儘管政府和學校做了多項努力,效果也不太明顯。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幾點對策

第一,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資源優勢,在增強市場競爭力上增加農民收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同時,着力優化種養業結構,加快“主輔換位”進程,引導特色經濟向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讓農業生產在最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斷拓寬產業化經營領域,針對現有資源和和市場需求,重點培植一些加工型龍頭企業,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運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爲農民增收打好基礎。

第二,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創設優良環境上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民提高生產性投資的比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改善農民增收的基本條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繼續認真落實和強化中央、省、市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惠農政策。同時,要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強化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責任、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化解鄉村債務等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良好環境。

第三,大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暢通流通渠道,從規範產銷運作上增加農民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市場關係到農產品和農村生活用品的流通,這在農民收入的實現與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進一步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害。努力發展“訂單農業”,把產、銷有機結合,爲確保農民收入提供保證。強化市場機制的運用效果,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對市場和農業結構的調節作用。 第四,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農民收入。隨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積,只要少數人種植就可以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必須走出家門,尋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餘勞動力流動和轉移,減少農村人口,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以傳統優勢產業爲基礎,繼續發展其它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不斷加大技能培訓

力度,強化建設計算機、電子、焊接等技能培訓基地,加強職業高中和中專建設,增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積極與用人單位和部門聯繫,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簽訂用工合同,爲轉移勞動力提供必要保證。

第五,加強農業科研及其推廣,優化農產品品種與品質,從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農民收入。隨着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的根本性變化,農業競爭優勢的發揮程度越來越取決於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程度,取決於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從體制與機制上切實解決科教興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產業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建立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六,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改善經營模式,從發揮規模優勢入手提高農民收入。在現有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合作規模,拓寬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對外的社會地位。變分散生產經營爲集約生產經營,形成規模優勢,切實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縣委)

力度,強化建設計算機、電子、焊接等技能培訓基地,加強職業高中和中專建設,增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積極與用人單位和部門聯繫,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簽訂用工合同,爲轉移勞動力提供必要保證。

第五,加強農業科研及其推廣,優化農產品品種與品質,從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農民收入。隨着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的根本性變化,農業競爭優勢的發揮程度越來越取決於農產品

的多樣化、優質化程度,取決於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從體制與機制上切實解決科教興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產業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建立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六,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改善經營模式,從發揮規模優勢入手提高農民收入。在現有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合作規模,拓寬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對外的社會地位。變分散生產經營爲集約生產經營,形成規模優勢,切實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縣委)

1、阻礙農民增收的因素

(1)農業生產成本高,收益少

農產品市場的長期供大於求必然導致價格下跌。由於信息不暢通,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很難根據市場的供求變化理性地調整自己的生產,這使得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時難以改變。而同時隨着農產品市場供大於求局面的出現,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更加劇了價格的下跌趨勢。這是導致農業生產收益少的直接原因。雖然政府也曾爲改變這種局面而提高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利益,但是同時也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產生刺激,造成農資價格也隨之上升,結果依然是增收空間十分有限。另外,農民人均佔有資源太少,也是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農業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資源密集型產業,但農民人均耕地嚴重不足,使得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明顯偏高。

農產品價格下降,或者雖然農產品價格上升但是農資投入成本價格過高,這兩種因素直接導致了農民增收的困境。

(2)市場經濟不發達,就業和致富門路有限

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民資金積累不多,影響了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市場不發達,小的集貿市場多、上規模的市場少,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全、流通不暢。由於農民積累的資金不多,沒有能力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或投資其他生產領域,這使農民通過市場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礙。

(3)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觀念因素的限制

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在觀念上往往會有很多侷限性,這些限制因素既影響了在農村科學種田,也難以找到其他就業機會實現勞動力的轉移,這是來自於農民自身的阻礙農民增收的原因。

(4)農民負擔過重

農民負擔過重是造成農民增收困難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農民收入落到實處就必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讓減輕農民負擔開始見到實效。

農民負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其分界線。政府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並減少農民稅賦、確定農民應承擔的勞務、精簡機構和人員、財政轉移支付和限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成本。從政策實施過程來看,農民負擔的增減交替進行、農民負擔增也政府減亦政府、農民負擔項目日益合法化、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制訂多落實少;從政府措施上看,減輕農民負擔爲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措施“單兵突進”、農業稅等據實徵收不可操作、只給政策基層無法持久執行。減輕農民負擔公共政策再決策應該做到: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體制、構建財權與事權統一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構建鄉村良性發展的制度變遷機制。

2、提高農民收入的出路

(1)發展鄉鎮企業,爲農民提供更多致富門路

雖然鄉鎮企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經大不如前,但是科學發展鄉鎮企業,使之成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義。在總結鄉鎮企業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推進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技術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導鄉鎮企業佈局適當集中,走集約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理順產權關係,轉換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鄉鎮企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機制;調整鄉鎮企業產業結構,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進一步發展的重點來抓,以市場爲導向,加快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和開發,加速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樣有利於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之餘有更多的致富門路可以選擇。

(2)減輕農民負擔

農民負擔是指農民向國家、集體和社會無償支付和承擔的一切費用、實物、勞務和壓力的總和。農民負擔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負擔減輕後,使其更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生產活動,進一步增加收入,因此,減輕農民負擔實際上就是增加了農民的實際收入。

(3)爲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鎮化進程

解決農民收入問題需要城鄉統籌發展,根本的出路還是要走城市化道路。爲了實現城市化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進一步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消除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障礙,爲農民工進城務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充分體現“城鄉公平”;改革農村市場制度,打破農業生產資料和主要農產品購、銷雙重壟斷的市場結構,同時,將政府補貼直接與農戶棉糧產品掛鉤;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農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轉。

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於逐步改變中國的二元社會結構。二元戶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會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鄉之間築起了一道壁壘,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動,剝奪了農民分享現代工業、城市文明和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兩極分化。因此,應當儘快廢除二元戶籍制度,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這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關鍵一環。也是提高中國的消費率,加速第三產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的基礎。

(4)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科教興農,知識富農

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使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落實科教興農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

針對長期存在於我國的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在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第四篇:關於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爲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爲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羣衆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惠民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戶走訪、實地 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且,隨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爲5.8年,國中、國小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 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爲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爲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爲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社會保障措施不力,致貧因素增加。由於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民在住房、醫療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此外,國家出臺的一些保障措施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在執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農民實際收益不大,像農村合作醫療,僅從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價看,同一品牌和劑量的常用藥,從定點醫療機構購買的,藥價即使扣除報銷部分,往往比從藥店購買的還貴,因而其最大受益者並非農民,而是醫院。

7.農民工地位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於城鄉差別,農民工在與城鎮居民的崗位競爭中多處於弱勢,因而農民工多從事髒、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無固定住房,子女教育無着落,個人生活不方便以及無權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穩定,甚至不能按時足額領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資。

二.對策與建議

從上述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多管齊下,切實解決上述問題。

1. 立足農業特色,發展鄉鎮企業,推動城鎮化進程。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爲應立足農業特色,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各鄉鎮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例如在大年陳鄉建立水果加工企業,在何坊鄉建立蔬菜加工企業,在石廟鎮建立桑蠶加工企業。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

2. 整合社會力量,從多方面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積極開展農業知識的科普宣傳,發放一些農業科普書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回鄉任職,使之成爲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三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宣傳文化陣地。

3. 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進行規模經營,將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和其他非農領域。同時,農業部門加強對集約化經營的技術、資金、信息、機械、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廣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增加收入。

4.推進鄉村民主建設,切實提高村幹部素質。對於村幹部選舉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應採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對於出現“賄選”現象的村莊,可以在村內設置觀察員,監督村裏的選舉行爲,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嚴厲打擊“賄選”行爲。而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村莊,政府應加大對其民主建設的投入力度,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識、有才能的人蔘加選舉。通過上述措

關於農民增收問題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爲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爲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羣衆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惠民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戶走訪、實地 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且,隨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爲5.8年,國中、國小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 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爲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爲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爲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社會保障措施不力,致貧因素增加。由於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民在住房、醫療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此外,國家出臺的一些保障措施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在執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農民實際收益不大,像農村合作醫療,僅從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價看,同一品牌和劑量的常用藥,從定點醫療機構購買的,藥價即使扣除報銷部分,往往比從藥店購買的還貴,因而其最大受益者並非農民,而是醫院。

7.農民工地位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於城鄉差別,農民工在與城鎮居民的崗位競爭中多處於弱勢,因而農民工多從事髒、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無固定住房,子女教育無着落,個人生活不方便以及無權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穩定,甚至不能按時足額領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資。

二.對策與建議

從上述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多管齊下,切實解決上述問題。

1. 立足農業特色,發展鄉鎮企業,推動城鎮化進程。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爲應立足農業特色,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各鄉鎮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例如在大年陳鄉建立水果加工企業,在何坊鄉建立蔬菜加工企業,在石廟鎮建立桑蠶加工企業。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

2. 整合社會力量,從多方面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積極開展農業知識的科普宣傳,發放一些農業科普書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回鄉任職,使之成爲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三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宣傳文化陣地。

3. 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進行規模經營,將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和其他非農領域。同時,農業部門加強對集約化經營的技術、資金、信息、機械、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廣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增加收入。

4.推進鄉村民主建設,切實提高村幹部素質。對於村幹部選舉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應採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對於出現“賄選”現象的村莊,可以在村內設置觀察員,監督村裏的選舉行爲,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嚴厲打擊“賄選”行爲。而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村莊,政府應加大對其民主建設的投入力度,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識、有才能的人蔘加選舉。通過上述措施,切實選出高素質的村幹部,使其真正發揮帶動農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師資力度,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前來任教,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長。

6.加大投入力度,規範制度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從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保障農民生產和生活,減輕農民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增強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規範制度體系,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嚴格執行,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7.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於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爲,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施,切實選出高素質的村幹部,使其真正發揮帶動農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師資力度,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前來任教,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長。

6.加大投入力度,規範制度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從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保障農民生產和生活,減輕農民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增強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規範制度體系,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嚴格執行,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7.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於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爲,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第五篇:關於我市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2014、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2014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爲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羣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乾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爲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14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爲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14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佔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採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2014年底,全市轉移剩餘勞動力6.04萬人,佔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佔農村人均純收入28%。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向外拓展轉移空間。近年來,赴俄累計輸出勞務1.6萬人次,開發俄土地7000公頃,勞務收入8000萬美元。此外,還向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

六是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靠落實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政策,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按照“自願、依法、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積極推進撤鄉並村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鄉(鎮)由86個減少到64個,行政村由859個減少到626個,鄉(鎮)村兩級幹部減少1500人,減少行政支出1300萬元。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嚴格控制農民負擔反彈。加強村級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村級民主選舉、村民議事、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切實增強農民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源頭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農民負擔呈逐年減輕趨勢。2014年全市實行稅費改革後,共減輕農民負擔7706萬元,人均減少114元,畝均減少10元。深化農村幹部考覈制度改革,把農民增收納入幹部考覈重要內容。把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包鄉、包村、包片、包點、包戶責任制,作爲考察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將所包對象增收與否、增幅大小、羣衆是否滿意作爲考覈任用幹部的重要條件,調動了農村幹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積極性,轉變了幹部作風,提高了爲農民服務的水平。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問題比較突出 結構制約。

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農業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不完善、不規範,帶動能力弱。農村小城鎮建設慢,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力不強。在產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小。

市場制約。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由於市場需求變化,農產品賣難十分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從國際市場看,**農村開放度不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競爭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我市大豆、小麥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價格20%—50%,已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畜產品、蔬菜等雖有一定價格優勢,但因規模、品質等問題,在短期內開拓國際市場難度較大。從**自身看,地處偏遠,處於中心市場末梢,輻射面小;人口總量僅爲173萬,農業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會購買力規模不大,內需拉動力較弱;缺少規模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特別是缺少能夠輻射全省、全國的“龍頭”市場。

體制與政策制約。從體制方面看,我市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發展商品生產信息不靈,市場交易能力低,難以應對市場變化和規避市場風險。從政策方面看,近年來由於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影響,農民收入明顯減緩。1997年到2014年,糧食市場價平均下降4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增加。

科技與信息制約。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2014年我市農業科技貢獻率42%,低於全國8個百分點。由於農產品質量差,名特優品種少,過腹轉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低。農村信息服務滯後。農村專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機制不健全。政府部門缺乏對農民的信息引導,預測性、定量分析少,導致農民決策缺乏依據。

勞動力素質制約。敢闖敢幹進取精神不夠。缺乏闖大市場、創大事業的膽識和氣魄。特別是一些農村基層幹部駕馭市場和帶領農民闖市場的能力不強。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全市農業科技人員僅佔農村勞動力1.2%。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73%,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民主法制意識淡薄。自覺、主動參與農村民主管理意識差,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契約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民收入增長。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必須準確把握農業發展定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則,採取綜合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實現新突破。 圍繞結構調整夯實增收基礎。切實把經濟結構調優、主導產業調強、運行機制調活、經濟效益調高,構築具有**特色的質量效益型農業基礎。調優經濟結構,就是在糧牧企、產供銷、農科教、一二三產業之間,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係;調強主導產業,就是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壯大區域主導產業;調活運行機制,就是積極完善健全土地經營、金融服務、中介組織聯結機制等,大膽探索和建立農業保險、政府保障等農業經營風險保障機制;調高經濟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則,建立全新的產業結構,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圍繞科技創新挖掘增收潛力。加快培育、引進、推廣農畜優良品種。種植業選育、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性強、成熟早、脫水快的優質品種。加大技術推廣力度,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技術。注重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確保產品的商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增強農民依靠科技增產增收的自覺性。 圍繞項目建設加大增收力度。利用結構調整上項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增值。通過技術改造、機制創新發展和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起點、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和商貿型的龍頭企業。 圍繞小城鎮建設擴大增收載體。根據我市實際情況,要建設四種類型的小城鎮:以工業生產爲主體的工業主導型鄉鎮;以從事商品流通和爲城鄉人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爲主體的商貿主導型鄉鎮;以遊客和貨物集散爲主體的交通運輸主導型鄉鎮;以旅遊服務業爲主體的旅遊休閒主導型城鎮。完全放開農民進入小城鎮的戶口限制,與原居住居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圍繞市場流通搶抓增收關鍵。加快建設一批牽動全市、幅射周邊地區乃至全省、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支持興辦各類經貿公司,支持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各種民間流通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 圍繞非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市、縣、鄉三級勞動信息管理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充分發揮勞動管理部門主渠道作用,在各縣、鄉(鎮)建立勞動保障站,在勞務輸出人員集中的地方設立辦事機構,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管理。 圍繞減輕負擔強化增收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有關政策,堅決杜絕加重農民負擔。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和村務公開。紮實開展農村“三亂”的專項治理工作。把減負工作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與改革和規範農村稅費制度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