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教學狀況調查報告多篇

教學狀況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城鎮居民消費狀況研究調查報告

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爲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設節約型社會,生產領域節約是重點,消費領域的節約也相當重要。爲了全面瞭解城市居民家庭對節約消費問題的一些看法,加快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不久前在重慶、大連、成都、南昌、商丘、溫州、保山、濟源、海城和箇舊10個大、中、小城市對1000戶城市居民家庭進行調查,收回有效樣本1000戶。本文以該調查結果爲基礎,對城市居民消費狀況進行描述性分析。

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男女比例。調查結果顯示,本次調查家庭常住人口3011人,其中男1481人,佔49.2%;女1530人,佔50.8%。

2、家庭結構劃分。單身家庭佔2.8%;夫妻戶21.8%;兩代同住戶61.7%;三代同住12.5%;其他1.2%。

3、戶主文化程度情況。國小及以下佔5.5%,國中24.7%,高中23.7%,中專技校職高11.9%,大專21%,本科12.8%,碩士及以上0.4%。

4、xx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狀況。500元以下的戶佔1.6%,500—1000元的戶佔5.1%,1000—xx元的戶佔7.1%,xx—5000元的戶佔17.3%,5000—10000元的戶佔40.1%,10000—50000元的戶佔28.2%,50000元以上的戶佔0.6%。

5、按戶主的職業劃分: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佔14.9%,專業技術人員佔6.9%,教師、醫生佔5.4%,工人佔12.5%,農民佔0.7%,離退休人員佔26%,商業工作人員佔4.9%,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佔5.3%,企業管理人員佔8%,自由職業者佔3.5%,下崗、未就業佔4.3%,其他佔7.6%。

6、家庭住房面積情況。小於50平方米的戶佔14.3%;50—79.9平方米的戶佔48.1%;80—119.9平方米的戶佔25.3%;120—149.9平方米的戶佔7.8%;大於150平方米的戶佔4.5%;

7、家中擁有的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電視機的佔99.2%;擁有洗衣機的佔92.2%;擁有電冰箱的佔89.7%;擁有電腦的佔45%;擁有汽車的佔4.7%。

居民家庭的儲蓄目的及投資方式

1、居民家庭的儲蓄目的。

在調查的1000戶居民家庭中,有36.6%的家庭首選儲蓄目的是孩子教育。從戶主的文化程度看,戶主是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其儲蓄目的是養老和防意外,比重均爲20%;戶主是碩士及以上的儲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比重是50%;而戶主是國中、高中、中專、大專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其首選儲蓄目的均是子女教育,其比重分別是28.7%、34.2%、37%、50.5%和43.8%。對不同收入家庭分析,其首選儲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按戶主的不同職業分,只有離退休人員及自由職業者的首選儲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其他職業者的首選儲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其次有22.4%的家庭第二個儲蓄目的是爲了養老。再次,有23.1%的家庭第三個儲蓄目的是防意外。

2、居民家庭的投資方式。

在調查的1000戶居民家庭中,分別有61.9%和25.6%的家庭首選及第二投資方式是銀行存款。從戶主不同文化程度(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中專技校職高,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看,首選投資方式比重最大的均是銀行存款,比重分別爲41.8%、60.7%、63.7%、65.5%、61%、67.2%和75%。

xx年最大的消費支出及預期消費投向

調查資料顯示,xx年有47.6%的家庭食品支出最大,其次有16.7%的家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最多;再次是10.4%的家庭購房與建房支出花費最多。

調查結果還顯示,預期消費最多將是子女教育費用,有40.5%的家庭首選此項;其次是醫療費用,28.4%的家庭選此項;還有13.8%的家庭認爲養老支出將是最大的消費;7.7%的家庭認爲購房將是未來最大的消費。

居民家庭每月能源消費量

1、水耗量主要集中在5—9.99噸。有38.3%的家庭每月用水在5—9.99噸,有31.3%的家庭每月用水10—19.99噸,有20.9%的家庭用水量在5噸以下,還有3%的家庭用水量在30噸以上。

2、電耗量主要集中在50—149.99度。有55.8%的家庭每月用電在50—149.99度,有25.4%的家庭每月用電150—249.99度,有11.8%的家庭用電量在50度以下,還有7%的家庭用電量在250度以上。

3、天然氣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的戶比重爲26.2%。在1000戶居民家庭中有362戶使用天然氣,其中95戶每月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佔26.2%。

4、煤氣耗量在10—10.99立方米以上的戶比重爲25%。

在1000戶居民家庭中有324戶使用煤氣,其中81戶每月耗量在10—10.99立方米,佔25%。

居民節約意識逐漸增強 責任清晰

居民能夠正確面對資源不足的現實,關心我國正在開展的節約型社會建設宣傳活動,普遍認爲建設節約型社會很有必要。84.1%的居民知道我國正在開展的節約型社會建設的宣傳活動。

1、節約是建立在質量基礎上的節約。在問到“您家購買食品時更關注食品的質量還是價格”時,有845戶居民家庭選擇“喜歡質量好的”,佔總調查戶的84.5%,只有15.5%的家庭選擇價格低的食品,在價廉和物美兩種選擇上,物美仍是人們的最愛。

2、部分家庭喜歡購買節能型產品。在有私家車的家庭中,有42.6%的家庭擁有節能汽車。在所有調查戶中,有19.3%的家庭擁有節能彩電;有32.5%的家庭擁有節能冰箱;有18.1%的家庭擁有節能空調;有20.8%的家庭擁有節水馬桶;有78.9%的家庭擁有節能燈。

3、循環用水,充分利用水資源。在日常生活中,有68.2%的家庭注意採用循環用水的節水方法,既利小家,又利大家。絕大多數人贊同大力節約用水,積極推廣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網改造,推進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

4、居民對日常生活中節約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位,52.9%的居民認爲“非常有必要,從點滴做起”,45.8%的市民認爲“能省就省,但不用刻意”;認爲“不用節約”僅1.1%。

對普通市民來說節能的落腳點就是能“省錢”,是有現實意義的,是符合廣大居民需求的。調查顯示,57.6%的市民家庭“希望在水費、電費、煤氣費支出”方面省錢。82.7%的市民對賓館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持否定態度,有63.1%認爲“一次性洗漱用品,給住宿帶來了方便,但確實有點浪費”,19.6%“認爲應該取消,是一種浪費”。65.9%的居民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環保可回收用品的價格比同類用品的價格高些”也願意購買。

廣大居民把節約型社會建設視爲己任。認爲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關係到千家萬戶,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不僅政府要對此負責,而且廣大居民自己要對此負責。另據大連市抽樣調查,92.7%的市民認爲“每個人、包括自己”都應該“爲節約型社會建設盡責任”。

成效明顯 潛力巨大

1、居民家庭普遍地採取了各種節約措施,節約取得明顯成效。半數家庭在日常生活的水、電、煤氣消費中採取了節約措施。居民“在乎水費、電費、煤氣費支出,採取了節約措施”的家庭佔57.6%;“在乎,但沒有采取節約措施”的家庭佔31.2%,“無所謂”的家庭僅佔11.2%。

2、大多數家庭購買和使用節能家電和節水型產品。77%的家庭“有意識購買和使用節能型家電、節水型產品”。

3、多數家庭採取了節約用水。我國水資源相對短缺,節水已逐漸成爲人們的自覺的行動,68.2%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循環用水”。

4、廢物回收已經成爲絕大多數居民的自覺行動。在政府大力促進循環經濟的政策的大環境下,城市居民在保護資源、對廢品的再生利用方面主動性較強,81.4%的家庭能“將家中的可回收的廢品送到收購的地方”;10.6%家庭是“有空就去,沒空就扔”;“當垃圾扔了”的僅佔8.0%。

5、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多浪費,節約空間很大。雖然目前節約型社會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浪費現象仍然較爲普遍。調查顯示,52.6%的家庭認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費現象”。31.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在乎水費、電費、煤氣費支出,但沒有采取節約措施”。64.2%的家庭經常使用一次性商品。31.8%的家庭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尚未採用循環用水這一基本的節水措施。23.0%的家庭尚未有意識購買和使用節能型家電、節水型用品。而且在年輕家庭中,這種現象還要嚴重。

事實上,在已採取節約措施的領域和尚未採取節約措施的領域,節約的空間都是巨大的。調查顯示,84.3%的居民認爲“住房、汽車、家電到小日用品,都有很可觀的節約消費空間”。在節約潛力方面,75.8%認爲用水、用煤氣有潛力,69.8%認爲照明用電有潛力,53.5%認爲購買日用品有潛力,41.6%認爲在外就餐有潛力,33.4%認爲使用空調有潛力。

杜絕浪費 轉變消費模式

調查顯示,家庭能耗的增長是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相適應的,收入越高的家庭,其能耗也越高,但是不幸的是其浪費也越大。反之,收入越低的家庭,其能耗也越低,相應地其浪費也小,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在這樣一種關係背後,是不健康的消費觀念和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在發生作用。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還必須遏制奢侈之風,杜絕奢侈行爲,鼓勵合理消費,提倡資源節約型消費模式。

一方面要端正消費觀念。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相輔相成和內在統一的關係。鼓勵消費並不是無節制地消費,更不是奢侈浪費。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而人們消費的“度”就在於資源和環境的可承載能力。資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爲了可持續發展,爲了子孫後代,人類必須對自己的消費行爲加以必要的、合理的節制。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在全社會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和浪費之風。

另一方面要倡導文明消費。高質量、高品位的消費,是生產和科技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過度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並不是不要人們消費,更不是要求人們壓縮必要的消費和反對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當的消費,實行文明消費。文明消費是要把生活消費控制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實現資源“最大效用”上。因此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在生活領域實行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材等,真正體現“物有所值”、“物盡其用”。

在此基礎上,應該號召全社會科學消費,實現可持續消費,讓節約消費成爲每個公民自覺的行動。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完善各項制度,規範和引導人們的消費。此外,要通過各種措施,以使全社會構建起人人節約、家家節約的良好氛圍,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成爲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中堅力量。

【第2篇】關於小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國小生學習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爲了解國小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我進行了“國小生學習和生活現況與期望調查”。調查主要採取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共發問卷40份。調查對象涉及國小四年級學生。調查發現,近年來基礎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數國小生能夠認同當前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他們對課堂教學和教師的基本素質、對父母的家庭教育基本認同。但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約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重、對考試及成績排名等心情矛盾、對父母和教師有更高要求等。因此,提高教師和父母素質是我們成人刻不容緩的責任。

關鍵詞:調查、教師素質、信任、考試

一、問題的提出:

現實生活中制約素質教育的因素有哪些?經常聽到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沒有時間陪自己學習或遊戲,獨自去外面玩,反而給他們買很多的考卷做,感覺極不平衡。在家享受不到樂趣,在學校還是一樣,整天被作業包圍,經常考試,考不好還得接受批評,孩子覺得壓力很大。今年來,不時有報道,有些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自殺。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爲國小四年級學生,研究方法主要採取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進行。

三、研究結果的思考與分析:

1、多數國小生認同目前的課堂教學形式

調查顯示,60%的國小生認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大量重複課本內容;83%的國小生認爲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大部分是靈活多樣的;90%國小生認爲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大部分內容既能傳授知識,又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可見,現在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還是比較關注的。我認爲:教師應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將精神落實到實處。在教學中,貫穿新的教學理念,力求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在新課改的今天,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啓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深入開發學生的思維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啓發與引導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進行學習,勤奮的思考,不斷的對所學習的各種知識信息進行加工轉換、消化吸收,獲得新知識。

2、大部分國小生的作業時間超標,普遍希望縮短作業時間

雖然“減負”呼聲喊了多年,但國小生的學習負擔依然沉重。調查發現,無論是平時還是週末,國小生在寫作業時間上的超標比例均超過一半。根據教育部規定,國小生四、五、六年紀的作業量應在60分鐘內完成。而現在國小生的作業負擔依然有增無減。對於“你希望每天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有38%的國小生希望在半小時內完成家庭作業,有53%國小生希望在一小時內完成家庭作業,10%國小生希望在二小時內完成家庭作業。雖然有一半學生的願望已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可見,他們實際的作業時間要遠遠超過期望的時間。說真的,老師佈置的作業還不算多,而是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讓孩子們負擔加重,另外買了許多考卷讓孩子們完成。時常聽到學生的埋怨。其實,作業量不在多,而在精,能掌握重點、要點就夠了。老師上課時也不願看見他們老是打着哈欠,無精打采的樣子。這樣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覺睡不好,學習更無能爲力。

3、國小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滿父母說話不算話

社會的變動,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猛烈地衝擊着家庭的領地,導致產生離婚家庭、單親家庭、寄養家庭、貧苦家庭、富裕家庭等等。這形形色色不同形態的家庭環境,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孩子。調查顯示,國小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滿父母說話不算話。在問卷中得出,國小生最喜歡父母做事有:信任我(40%)、說話算話(23%)、給我輔導功課(37%)。另外,國小生對父母不滿的是:說話不算話(35%)、對我管的太多(25%)、在家打麻將(40%),以上數據說明孩子們希望父母給他們安靜的學習環境,做孩子們學習的榜樣。父母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出一個品德高尚的好孩子是大多數父母的共同目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艾爾金德認爲,要想讓孩子有教養、守道德,父母必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兒童教育專家還認爲,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源於對大人的耳聞目染。“我們應當用行動去教育兒童,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才用言教”——盧梭。不要在家裏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從小就在受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就會自然地尊重他人。

4、對成績排名各抒己見,一半學生認爲成績是個人隱私,另一半學生認爲考試成績應該公開

對考試的矛盾心情也反映在成績排名的態度上,調查顯示,對“成績是個人隱私,不應該公佈”這一觀點,有25%的國小生非常贊同,有40%的國小生比較贊同,有12%的國小生比較反對這一觀點,有23%的國小生非常反對。可見,在成績排名這一問題上,國小生的態度也是很矛盾的,對成績排名的支持,反映了國小生競爭的強烈需求,但同時又承受極大的壓力。教育行政部門也曾明文規定不允許根據學生成績進行排名,但從學生強烈的競爭需求來看,單靠教育行政部門的硬性規定往往以奏效,需要與教育的深層問題配套解決。就本人所在教學區域,經常會進行抽測,進行學校及班級的排名,無形中加重教師的壓力。當然,最終還得讓學生付出。我想,學生也是不堪重負、苦不敢言。還是讓“成績排名”早點散去。

四、建議:

1、提高學生父母的綜合素質是新時代對家長的要求,因此,我認爲:應充分發揮學校的“家長學校”的作用,定時爲家長朋友傳輸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做到家長、學校兩方面配合。

2、學校方面應大力支持教師進行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如:班主任進修、各科教師展示課、各種培訓等。

3、作爲家長應經常和教師在一起交流,從實際出發去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4、提高全民素質,讓整個社會都增強意識,讓人們都去關心下一代。

5、教育部門應及時、適時關注教育動態,以實際行動去關注下一代。

【第3篇】老年人消費市場狀況調查報告

隨着我省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和老年化進程加快,老年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的比重逐步上升,老年人的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中的份額也逐步加大,做好老年人消費品市場工作,既是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商務主管部門以人爲本、關注民生、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

一、我省老年人口的現狀

_____省轄14個

市州122個區縣,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800萬,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我省人口年齡結構從1998年進入老齡化,至2022年末,全省60歲以上人口866.1萬,較上年增長2.6%,超過我省總人口1%的增長速度,佔全部總人口的比重爲12.7%,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其中男性433.8萬人,女性432.3萬人。我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我省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老年人消費習慣和特點

老年人隨着年齡增長和生理條件變化,基本退出社會經濟活動圈,活動範圍主要侷限於家庭和城市休閒場所。由於老年人閱歷豐富,理性思維特色濃厚,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日常消費需求和精神消費需求與其他羣體不同。消費穩重,注重實用,講求實惠是他們消費最大的特點。具體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重實用。老年人與其他羣體消費的最大區別在於實用,他們購買商品不再以追求時髦、追趕時尚爲主,而是注重實用、能用、好用,往往相信自己的購買經驗,購買的商品不是用來收藏,或未來若干時期才使用,當前使用不上的商品往往很難購買。

2、講求價位。由於老年人羣體消費理性,購買商品時十分穩重,商品不合適,價格不合算不會輕易購買。他們購買商品時喜歡貨比三家,發現商品合適,價格相對較低時纔會最後購買,因而,他們較多光顧降價、折扣、低價促銷類商品。

3、注重經久耐用。老年人購買消費品不以高檔、時尚、功能多和技術先進爲首選條件,而是看重商品是否經久耐用,注重商品是否能迅速方便地使用。他們對購買的商品往往有長期使用的打算,而且希望在使用過程中儘量減少維修和維護,盡力避免售後維修麻煩。

4、注重安全保健。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老年人對健康長壽的渴望比較強烈,喜歡看一些保健、營養、延年益壽方面的報刊,增加健康消費知識。安全衛生是決定老年消費者購買日常消費必需品的主要因素。他們注重商品的保健和營養功能,如食品,特別喜歡購買粗糧、精纖維等保健食品和營養食品。

5、早晨購物居多。老年人由於生理方面的特點,他們一般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現在,城市裏的老人一般清晨就起牀外出鍛鍊身體,然後到早市、超市採購一天的生活必需品,成爲早晨消費的主體。

6、文化休閒商品逐步成爲熱點。由於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爲生計、子女、家庭等所困,他們更加嚮往健康、豐富、充實的養老生活,特別是隨着城市“空巢老人”和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加,他們更加渴望精神消費和服務性消費,對能滿足自身精神文化、娛樂休閒需求的商品感興趣,因而與老年人精神娛樂活動相關的商品成爲消費熱點。

三、老年人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

老年人消費品市場是整個社會消費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老年人消費品市場在不斷髮展的同時,也存在着以下主要問題:

1、老年人商品供應不豐富。從整體看,無論是消費品生產企業還是經營企業,生產經營青年和兒童用品的企業要多於生產經營老年人用品的企業。如絕大多數大超市、百貨商店出售給兒童、年輕人的商品要多於老年人消費的商品。

2、老年人消費品購買場所不集中。現在城市商場、超市多,但很難找到老年人專門商場。我省絕大多數中、小城市沒有專門的老年人用品商場,甚至有的大型超市也沒有老年人用品專櫃,即使有經營,也被商家當作附加品來出售,擺設在市場不起眼的位置,老年消費者要花很大的精力才找得到。

3、老年人用品花樣少。隨着人們消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不少老年人也追求愛美和時尚,消費的多樣性正日益顯現。大多數商家經營老年人用品,也是零星的、某一項用途的商品,而且商品的式樣、種類單調,可供老年消費者挑選的餘地小,許多商品只能勉強購買。

4、老年人用品設計太複雜。由於生理和身體變化,老年人一般反映較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現在許多商品功能多,操作複雜,使用不簡便,使許多老年消費者想消費,但由於使用麻煩或不會操作,只好望而生畏。

四、擴大老年人消費市場的建議

我國整體上早已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羣體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羣體,作爲消費者,衣食住行是基本要求。針對老年人消費特點和消費中存在的不方便、不放心的問題,我們建議:

1、大力開展便利消費進社區、進街道活動。由於老年人受年齡、體力限制,活動區域較小,時間相對固定,我們建議以社區、街道爲依託,開展便利消費、便民服務,特別是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服務性消費進社區、進街道活動,如美髮、保健、休閒,修建便民商店、娛樂室、茶室和休閒吧等,在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滿足精神消費需求。

2、加強商業網點規劃,合理佈局老年消費者購物場所。目前,我省絕大部分市州沒有專門的老年人用品商店,個別市州僅有的老年人專用商店的商品品種單一、不齊全,激不起老年人的消費慾望。爲緩解老年人消費不方便的困難,建議合理佈局老年人專用商店,同時在大超市內開闢老年人用品專櫃,滿足老年消費者購買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緩解老年人消費不方便難題。

3、加強供應,組織豐富商品應市。老年人消費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廠家和商家要研究老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供應市場。如穿的方面,針對老年人的體型、體質和審美需求,開發不同花色、品種、款式和顏色的服裝鞋帽,適合不同層次老年消費者的需要。吃的方面,針對老年人對保健的需要,開發多品種的低糖、低鹽、低脂、低油的食品和保健品,滿足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需要。用的方面,開發功能簡單、操作方便、標識清晰的保健器材、手機、耐用小家電等,讓老年人安享科技進步的成果。商務部門應該加大對老年人專用商品的供應工作,確保老年人消費需求。

4、確保安全放心食品上市,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由於老年消費者每天與日常生活打交道較多,對食品安全和物價上漲較其他消費羣體敏感。因此政府要大力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肉、蛋、奶、菜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的安全檢測,確保放心合格的商品上市。

5、規範媒體廣告,保障老年人消費權益。一些不法廣告商、廠家抓住老年人期盼健康長壽的心理,誇大或虛假宣傳保健用品和食品的功效,欺騙老年消費者。建議有關部門規範媒體廣告,合理引導老年消費,保障老年消費者的消費權益。

【第4篇】寧波市鄞州區拆遷農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以鄞州區東裕社區爲例

引言

筆者曾經以《新鄞州模式--鄞州區學習型社區的創建》一文概括了東裕社區的拆遷做法;(1)對拆遷農戶實行調產安置;(2)將拆遷農戶集中安置在新建城市社區;(3)集體資產股份制;(4)對拆遷農戶進行職業培訓(通過學習型社區創建)併爲其找到工作牽線搭橋;(5)做好拆遷農戶的社會養老保險。發表在《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22、3a期上。恰逢暑假又開始了,筆者便以'五個做法'即東裕社區居民安居樂業作爲假設再次對該社區進行調查。具體方法是個案與參與觀察相結合。個案對象分別從領導、保安、一般羣衆中抽取獲得。

個案與參與觀察

案例

東裕社區居委會陳主任。陳主任待人和善、在羣衆中威信很高。沒有看稿子,他和我扼要地談了四點。

1拆遷的變化 2社區居民關心的幾個問題 按:筆者在與鄞州區政策研究室高主任的交談中。高主任談了2點。一點,東裕社區的居民中'賭風'很濃(改革開放20多年,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如何改造?另一點,他們的集體資產,什幺時候'收'?

3今後的工作方向以多樣化的文化體育活動爲載體,帶動社區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

一年投資15萬,堅持每月開展一次主題活動,利用高教園區的各項有利資源,推動社區各項活動的開展。組織了老年腰鼓隊,現在已發展到100人,每個星期都進行活動。現在衛生習慣好多了,但賭博風仍然很濃,'小賭怡情'?

4關於拆遷農戶集體上訪區政府問題 案例,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5篇】縣勞務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一、勞務 經濟 發展現狀

我縣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 農業縣,勞動力資源富餘。現有勞力32萬人,佔總人口的45%。我縣勞務輸出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勞務 經濟萌發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勞動生產率大幅度 提高,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剩,農民開始走出“山門”,外出探尋治窮致富門路。二是勞務 經濟 發展階段。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 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家基本建設速度加快,大批的富餘勞力轉向城市務工,務工人員逐年遞增。三是勞務 經濟較爲成熟階段。隨着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職能從宏觀加以正確引導,從微觀搞好服務,使全縣勞務輸出人員逐年增多,隊伍不斷壯大,勞務 經濟份額逐年攀升,勞務 經濟總量逐年增大,成爲農村 經濟中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全縣年輸出剩餘勞動力穩定在15萬人左右。xx年第一季度,全縣外出務工人員近17萬人。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已形成龐大的就業羣體。xx年,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資金8.3億元,佔全縣農村 經濟總收入的38%,極大地改善了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促進全縣 經濟 發展、社會穩定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就業觀念等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勞務 經濟呈穩定、有序 發展態勢。

⒈人員構成及務工地點分佈狀況

據初步普查結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爲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佔68.5%,女性53130人,佔31.5%。主要務工地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沿海發達地區和京津唐 經濟圈,分佈在本省和其它省區僅佔25%左右。

從行業分佈看,建築裝修行業佔38%,進企業務工佔32%,商業貿易、餐飲服務及其它行業分別各佔10%。其中,在民營、私企的佔75%,外資企業的佔20%,在國有、集體企業或出國務工者總數佔5%。職業主要以簡單和重複勞動爲主,大部分是從事一線的普通工和輔助工。從年齡結構上看,35歲以下的佔79.09%,36歲—45歲的佔19.73%,46歲以上的佔1.18%。從文化層次上看,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11.25%,國中佔52.6%,高中(含中專)佔25.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0.75%。

⒉外出的 組織形式

從全縣情況看,外出的 組織形式正在從無序到有序、從自發外出逐步 發展到有 組織、有 計劃、成建制的輸出。據統計,縣、鄉、村有 組織、成建制的輸出人員佔外出人員的37.4%(已登記有 組織組建的公司、隊共142個,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隊34個);由“領軍人物”帶出的佔29.1%;由用人企業(單位)到各鄉鎮招聘外出的佔5%;由親友介紹,以親情爲聯繫,互相結伴外出的佔17%;通過務工地勞務市場介紹的佔6.5%;自由謀職的佔5%。

⒊外出務工收入

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由於受文化層次、年齡結構、工種熟練程度、地區差異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較大,年收入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佔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萬元的佔63.95%;在1萬元以上的佔23.02%;年收入在10萬以上或僅只能保住來往車旅費的佔1.98%。

⒋農民外出務工在社會 經濟 發展中所佔的比重

據農經年報統計,xx年,全縣農村 經濟總收入爲21.71億元,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家收入爲8.3億元,佔農村 經濟總收入的38.2%。全縣15.7萬農戶中,有3萬多戶翻建新房,其中蓋樓房的達2萬餘戶。

【第6篇】調查報告: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第7篇】酒店餐桌上的浪費狀況調查報告

糧食問題對於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了。耕地短缺、人口衆多、糧食總量緊缺,對於我們來說是個不爭的事實。可近幾年來浪費、奢靡之風日盛不僅給資源承受能力打上了一個重重的疑問,也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次衝擊和拷問。

中國人喜歡聚在一起吃飯,餐桌文化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品嚐美味、感受美食文化,更多的是在餐桌上交際、應酬,很多辦成辦不成的事情放到餐桌上,兩杯酒下肚什麼都好說。現在的人,物慾蒙心,只知道利用資源追求利益,從不對失去或將要失去的東西給予尊重和關懷,在瘋狂攫取利益的浪潮裏,資源被浪費,山河千瘡百孔。糧食被浪費,越來越多的人忍受着貧困和飢餓。基督徒在用餐前虔誠禱告,感謝上帝賜予食物;英國年青人在垃圾桶裏撿食物吃,以表達他們對浪費的抗議。唯獨我們沒有信仰、鼠目寸光,因此無知無畏的大肆揮霍和浪費。

在太原市一家餐館採訪時發現,儘管牆壁上“文明用餐,杜絕浪費”的提示牌十分醒目,但人們吃完後結帳離開時,餐桌上還是剩下了許多沒動過的魚、肉和蔬菜等食物,將剩菜打包帶走的人很少。餐館老闆胡先生告訴記者,顧客近年來浪費現象特別普遍,特別是商務餐,一半的飯菜都被倒掉了。“這個月的流水是20萬,那麼一定有5萬到8萬是商務餐。一般情況下,兩個人吃飯一到兩個菜也就夠了,然而常常點到5、6個菜左右,那這兩個人怎麼能夠吃得完呢?肯定吃不完。對於比如10個人的大商務餐,浪費更大,他們有些菜可能就不碰,咱就打比方說吧,人均如果是200元一位,10個人就是xx塊錢,他們至少浪費一千。”

吃飯不打包是中國人就餐的另一個特點。毫無依託的虛榮心已經成爲中國人的一個通病,在幾千年文明的河流上順流而下,貫穿了每代人不論貧富無一倖免。這種“精神”在請客吃飯上尤盛,不論是私人宴請還是公款吃喝,點的多都顯得闊綽、大方,而把吃剩下的東西打包,則會被認爲是寒酸小氣的表現,是不能被容忍的,甚至還會丟掉飯碗。

與那些浪費的場面相比,發生在xx年2月份的一條新聞則顯得有些刺眼,47歲的李紅在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當了四年洗碗工,xx年11月,因爲她留下了客人吃剩的一些食物,想給正在讀大學的兒子補養身體,被發現後李紅被酒店開除。原本以爲把吃不完的剩菜帶回家應該沒有多大問題的李紅,卻丟掉了自己的工作,而此前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說,過去四年她常爲倒掉食物而心疼,“東西還好好的,就叫我端去倒掉扔了,作孽啊!我留下來想帶給孩子嚐嚐鮮,怎麼就成了盜竊?”有人食不果腹,有人暴殄天物,xx年2月22號的《人民日報》曾刊登這樣一則消息,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課題組對大、中、小三類城市,共2700桌不同規模的餐桌中剩餘飯菜的蛋白質、脂肪等進行系統分析,保守推算,我國xx年至xx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於2.6億人一年的所需;浪費脂肪300萬噸,相當於1.3億人一年所需。

而在xx年兩會,人大代表陳代富曾說,各類餐廳的宴席上,無論是公務接待還是私家宴請,宴席散時總是吃的少剩的多,公務接待剩下的就尤其多,爲此陳代富建議,國家急需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浪費法》,制止和防範浪費行爲,使浪費現象無處可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現在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科技、資金增加糧食單產,每畝產量增加5斤、10斤都是很困難的,這樣的浪費簡直就是犯罪。

而大部分餐桌浪費發生在酒店行業,接受媒體採訪的餐飲協會相關人員表示:餐飲市場不好做,確實有些企業爲了提高營業額,非但不去勸阻顧客亂點菜,多點菜,還爲了擴大消費,幫助客人盲目點菜,這樣做其實是非常短視的行爲。在採訪中記者也看到,有些企業爲了與同行競爭,盲目推“大盆菜”,在菜里加量,顧客吃不完,也會間接造成浪費。

據瞭解,造成餐桌浪費最嚴重的是在高檔酒店,尤其是在這些酒店的高檔包廂中浪費更爲嚴重。記者隨機走訪了一家高檔餐廳,一樓大廳還好,記者隨服務員來到二樓,樓上四個包廂的客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其中一個包廂6人點了9道菜,三道菜幾乎沒有動筷子,其餘的也都剩下了。服務員稱,還來6個人也吃不完。她說,當天客人的浪費程度還算好的,像週末聚會、商務宴請,浪費就特別嚴重。相對於高檔餐廳,中小餐館的浪費情況不是很嚴重,客人一般會定量,來幾個人點幾個菜,即使吃不完也會打包帶走,很少產生浪費現象。

作爲酒店,不應該把一味給客人提供吃不完的菜品作爲盈利的方式。現在很多酒店都在提高檔次,提倡綠色酒店,爲客人提供綠色環保的酒店用品,酒店也可以將“杜絕餐桌浪費,提倡文明用餐”作爲一個風尚來提倡。酒店可以製作友情提示牌,提示顧客節約糧食,在菜譜上標明每一列菜品的重量,方便客人按照需求點餐。國家相關部門對酒店評級、審查的時候也可以將餐桌浪費程度作爲評比標準,也可以有效減少浪費。

總之,餐桌浪費已經成爲一個社會討論的熱點,這個熱點不是茶餘飯後的八卦新聞,而是涉及到我們每個人以及子孫後代生存的大問題。如何分配資源、使用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冷靜考慮的問題。作爲酒店行業的新聞媒體,我們呼籲大家在宴請聚會的時候能“量力而行”,不要造成餐桌浪費,在酒店經營中更要貫徹好綠色酒店、文明用餐的宗旨,我們所節約的每一粒糧食都可能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換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第8篇】關於美國文憑工廠狀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全國

調查內容:關於美國文憑工廠狀況的調查

調查方式:教育監管機構審查

針對這所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的高校,該州的教育監管機構近日發佈了一份內部審查報告。根據報告描述,狄克森州立大學儼然成了一座專爲留學生打造的文憑工廠。而這座工廠裏,96%的學生來自中國,其餘的來自俄羅斯。

該報告指出,這所大學的雙學位國際項目連續9年生產出410個學士學位,但其中文件齊備、真正修完所有課程的學生僅有10名;錄取不符合入學資格的學生更是家常便飯,即使中國學生提交了假成績單,也可以被破格錄取。

眼下,仔細回想參加這個國際項目的前前後後,黃鐘強發現,自己被捲進了一個複雜的國際騙局。

中國院校推薦的雙學位學生百分之百被美方錄取,百分之百學成回國

2022年3月,在中央民族大學讀大三的黃鐘強從學校網站上看到了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雙學位項目的信息。不久後,這所美國高校的副校長高大、滿臉笑容的哈爾海恩斯,及其中國辦事處的江主任一位長髮披肩的年輕女士,一同來到中央民族大學。

海恩斯與江主任介紹說,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擁有三大權威機構的認證,學生只需在中央民族大學學習3年,再到美國留學1年,畢業時就可以獲得兩校分別頒發的學位證書。

對年輕人而言,到文化大熔爐體驗一番,無疑十分吸引人。

事實上,在大洋彼岸,這所美國公立大學並不起眼。它在1918年建校,原是一所師範學院,直到1987年才獲得正式大學資格。不過,跨洋過海來到中國後,狄克森州立大學卻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

從2003年開始,19所中國高校陸續與該校合作推出國際項目。這所美國大學通常派出校長、院長來訪,與中國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簽約現場常掛有中美兩國國旗,儀式鄭重。幾乎沒有人懷疑這類國際項目的質量。

黃鐘強回憶,報名參加雙學位項目後,狄克森州立大學中國辦事處開始主導申請的各個步驟。按照要求,他將成績單、英語能力證明等文件掃描成電子版,發到辦事處的電子郵箱。

他們對成績沒什麼要求,英語也不需要雅思、託福,甚至連四六級證書都不用,只要我去英語系找個教授,籤個名就可以了。 黃鐘強說,他當時已經考了託福,卻沒派上用場。

3個月後,這一批報名的9個學生全部獲得赴美資格。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特例。之前一年,海恩斯訪問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時,就讚揚該院是狄克森州立大學的金牌合作者,因爲該院推薦的雙學位學生百分之百被美方錄取,百分之百獲美國簽證,百分之百完成雙學位學習任務,百分之百學成回國。

直到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系統與高等教育委員會攜手調查狄克森州立大學,完美的合作才被一一戳穿。

隨後,狄克森州立大學讓25名已經入學的中國學生重考託福,發現其中21人的成績達不到招生要求。

這一切的原因,是狄克森州立大學各部門的程序長久以來不斷退化。報告指出,一些程序被廢置了,一些監控被有意忽略了。

然而,這還不是真相的全部,調查的線索將問題的脈絡引回了中國。報告指出,學生們申請時接觸到的中介自稱是狄克森州立大學的員工。中國學生的所有文件都通過這些中介傳遞,而狄克森州立大學幾乎接收不到任何直接來自中國院校的官方文件。

報告特別強調,中介傳來的中國學生電子成績單問題多多,一些學生的成績單上印有兩所高校的名字,或者是他們用模板時忘了刪掉名字,或者是簡單複製了其他學生的成績單。

報告中唯一被點名的中介是狄克森州立大學中國辦事處,文件末尾附有辦事處的兩張名片,上面印有辦事處網址。記者發現,該網站目前已不能打開,但通過百度快照功能,可以看到該辦事處的兩名員工曾多次陪同狄克森州立大學高層訪問中國高校。

記者撥打了其中一張名片上的手機號碼。接聽電話的女士自稱只是名片主人的一個朋友,隨即掛斷電話。名片上的其他電話均不能接通。

在招生數字的誘惑之下,整所學校都在爲留學生大開綠燈

事實上,赴美不久,黃鐘強就隱約感覺這個國際項目有欺騙成分。2022年春天,新一批中國留學生到狄克森州立大學註冊入學。黃鐘強發現一些學生來自上海劍橋學院、西安思源學院,這些校名讓他感覺很陌生。

過去幾年,招生不足成了這所高校的一大難題。在美國小城狄克森,石油產業正蓬勃發展,比起上大學,許多年輕人更願意投身高薪的石油工人行列。

2022年3月,新校長理查德馬克卡林剛剛上任,就把擴大招生列爲該校一大目標。據美國媒體報道,馬克卡林定期召集會議,讓學校官員給他彙報招生數量,還威脅下屬假如完不成招生目標,飯碗就岌岌可危。

過去幾年,美國許多州都在縮減高等教育經費。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的主管菲利普阿爾特巴赫認爲,一些美國公立學校開展國際合作,也是受利益驅使。他們需要開拓收入來源。 阿爾特巴赫說。

在狄克森州立大學,國際學生學費一年約爲7.8萬元人民幣,但雙學位國際項目爲中國學生提供相當於學費53%~62%的獎學金,折算下來,中國學生所需費用僅僅略高於美國本地學生。

這樣的國際項目在中國大受歡迎,這個美國校長的招生大計也一路暢通。

除了本科院校,一些大專院校也想分一杯羹。根據審查報告,狄克森州立大學從2022年開始設立與雙學位項目類似的提升項目,太原理工大學與該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卻被查出參加項目的並非本科生,而是來自與太原理工大學有關的大專課程(的學生)。過去數年,狄克森州立大學一直將這些學生當做正式本科學生來錄取,再授予他們本科學位。

在留學中介的承諾及狄克森州立大學的默許下,中國學生赴美后甚至可以隨意改變專業。在中國攻讀市場營銷的黃鐘強,到美國後選擇了金融專業,一些學生甚至選擇了跨度更大的不同學科,例如從財務學跳到了傳播學。報告說,這意味着,許多學生僅讀了某個專業一年的課程,就獲得了相當於4年學業的學位證書。

報告披露,狄克森州立大學的一個系主任曾至少兩次向院長和負責學術事務的副校長表達過他對這些國際項目的憂慮,但校方從未採取行動。事實上,在招生數字的誘惑之下,整所學校都在爲留學生大開綠燈。

調查人員發現,在一些課程中,留學生的成績基本全部是a,一些掛科的學生也被賦予特權,成績單上不留任何污點,下學期重修便是。

此前9年,這些國際項目頒發的文憑數量節節上升2003~2022年,僅授予了35個文憑,但隨後4年發出的文憑總數猛升至559個。隨之而來的是質量不斷下滑。報告指出,在已經頒發的410個學士學位證書中,400個學生還欠缺學分或成績文件。

所有院校都想投身國際化浪潮,但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

在中國,許多高等院校同樣對狄克森州立大學背後的問題熟視無睹。

2022年8月,虛報招生數字事件被曝光後,這所高校在美國本土已經受到廣泛質疑。不久後,校長馬克卡林被勒令辭職。

似乎沒有人知道,在大洋彼岸,這所大學的全球化已經引發監管機構的懷疑。直到近日,歷經數月調查而形成的審查報告在美國正式出爐,中國輿論才一片譁然。

一時間,狄克森州立大學被一些中國媒體報道爲野雞大學、冒牌大學,人們隨後才發現,該校是中國教育部認可的正牌美國大學。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1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教育部已要求駐美使館教育處覈查有關情況。

在美國,報告也引發了軒然大波。報告發布當天,狄克森州立大學就陷入混亂。在發佈會現場,該校教育、商業及應用科學學院院長被發現缺席,這不尋常的舉動馬上引起校方注意。警方趕到院長家中,發現院長已經帶着一把來福槍赤腳離家而去,全校一片恐慌,發佈會提前結束,校園一度封鎖。

最終,這名院長被發現在自己車中開槍自殺身亡。眼下,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名院長的自殺與報告有直接聯繫,但報告中提及的許多國際學生,都就讀於這名院長主管的學院。報告公佈後,該校主管學術事務的副校長也提出辭職,但沒有發表任何有關辭職原因的聲明。

報告指出,狄克森州立大學混亂的國際項目很可能導致美國教育部、國務院、國土安全部對其進行制裁。該校公共關係主任瑪利亞莫爾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大學正與上述部門進行聯繫,覈查該校的政策是否符合聯邦法規。

莫爾還表示,狄克森州立大學還將繼續與中國院校合作,但目前所有合作協議已被中止,有待複覈。另外,該校今後會親自招收國際學生,不再委託中介機構。

一片迷霧之中,反思的聲音已經響起。一些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開始提出疑問: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開拓國際合作,但到底誰來監管這些國際項目?誰又能保證在離主校園千里之外開展的項目質量合格?

國際化浪潮現在很火,所有院校都想投身進去。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阿爾特巴赫說,但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只是一頭扎進去,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

面對不斷增加的國際項目,這些專家的一致觀點是:美國認證機構缺乏資源進行監管,大多數時候,他們也沒動力去監管,因爲只有極少數美國人蔘加此類項目。而美國州政府更沒有動力,因爲這些國際項目根本沒有服務州內居民。

而當問題出現,學生便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國際學生是個脆弱的羣體,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權責,在外國也常常不敢聲張。研究國際高等教育的美國教授傑森雷恩對美國媒體表示。

現在,感覺受騙了的黃鐘強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他一直在等待狄克森州立大學給他一個交代。這關乎我們學生的聲譽,關乎我們學位的真假。黃鐘強說。

另一個曾經參加狄克森州立大學國際項目的女生則在百度貼吧上發表帖子,呼籲學生們抒發對這所美國高校的真實感受,以我們微薄的力量扭轉一下媒體對狄克森的負面報道。

儘管狄克森州立大學表示,目前美國監管機構暫時不打算撤回已經頒發的學位,但黃鐘強感覺,自己在美國一年的努力已經完全被否定掉了。在自己的簡歷上,他把有關狄克森州立大學的留學經歷徹底刪除了,免得人們以爲我是個不誠信的人。

【第9篇】農村國小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爲了解我鎮農村國小生的家庭教育情況,我對大崗鎮的部分農村家庭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以此提高農村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形式與內容

(二)調查的結果

1.家庭教育弱化。調查分析發現,我鎮有相當部分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模糊,他們片面地認爲:孩子上學了,其思想、學業等方面的責任已轉移到學校老師,老師是孩子的成長責任人,從而忽略了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殊不知,即使孩子上學了,子女的大部分時間仍然是在家中度過,況且,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結合,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3.家長不注重個人言行舉止。據調查瞭解,一些家長無視自己對子女的榜樣作用,在家中不注重個人言行舉止, 家庭缺少情感交流,導致家庭氣氛、家庭環境、家庭習慣差,對子女的成長十分不利。

4.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有待改進。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學生家庭中,家長只注重給予子女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思想品德、政治認識水平的教育,忽視對子女的意志品格的培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普遍採用反詰、譏諷、用別家孩子優點與自家孩子缺點進行比較,甚至實施粗暴教育辦法來教育孩子,教育效果差,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破壞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5.對子女教育投入比較重視。調查發現,不少農村學生家長爲了子女教育捨得投資,對子女學習需求儘量給予滿足,他們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爲了孩子,一切爲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爲了孩子日後能夠出人頭地。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前,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正在轉型,農村學生家庭經濟、結構等狀況有了較大變化,一些農村家庭教育觀念仍較落後、教育方式方法不當、經濟環境較差,他們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還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教育觀念比較落後。一些家長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思想認識不到位,家庭教育觀念未轉變,他們受新讀書無用論和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所影響,對大、中專畢業生雙向選擇就業政策不瞭解,特別是對部分普通高中、職校學生,畢業後外出打工與國中畢業外出打工,所得回報與教育程度不成正比,導致他們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漠不關心。

(二)苦於教子無方。雖然一些學生家長也覺得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很重要,但因自身文化程度較低,不知道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督促子女學習方面,更感到無計可施,教子無方已使他們爲之煩惱。

(三)家庭教育環境相對較差。一些學生家長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爲對子女的影響,他們在教育方式上帶有很強的隨意性,並且個人言行不一致,失信於子女,難以在家庭教育中樹立威信。尤其是,當前獨生子女較普遍,大多數處於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和庇護,物質的滿足和行爲的自由放縱,使家庭教育形同虛設。

三、強化農村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加大對家庭教育意義的宣傳力度。家庭是孩子的成長的港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爲此,各級政府及教育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教育的宣傳,尤其是加大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使廣大羣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會營造重教善育的社會氛圍。

(二)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良好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家庭生存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爲學生家長,除了加倍地對孩子生活上、學習上的關愛外,還必須加強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構建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並重視個人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創設一個有利於子女生存發展的家庭空間,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要學習一些較淺顯的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正確應對,採用比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學習,當孩子的表現未能達到家長的期望值時,作爲家長,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打罵孩子。同時,家長可恰當地運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寬嚴有度,獎罰分明。

(四)家庭與學校緊密配合。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爲了子女的成長,家長要加強家校聯繫,齊抓共管,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因此,家長要經常與教師取得聯繫,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與教師教育始終保持一致。當孩子有了進步,就要熱情地鼓勵、肯定,當孩子學習成績等方面強差人意時,就要配合教師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使子女健康成長。

【第10篇】近幾年來高職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

爲深入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及存在問題,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國家統計局湘潭調查隊於2022年4月—5月組織專題調研,實地走訪了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在潭高校,與就業指導部門負責人和部分大學畢業生就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方向開展座談、交流,並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勞動局等部門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調查中,嚮應屆畢業生髮放了無記名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6份。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有關部門統計,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559萬,比2022年增加85萬,2022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破紀錄的611萬,預計今後三年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還將以每年50萬的數量遞增,還有100多萬曆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和社會上龐大的失業人羣,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加之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不景氣,據2022年2月16日新華網報道,僅廣東就有7萬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很多企業招聘崗位銳減,甚至開始裁員減壓,給處於寒潮中的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針對嚴峻的現狀,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個省(區、市)陸續出臺了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府文件。6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重要措施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各高等院校更是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宣傳指導,力促學生就業。但是,各高校就業指導機構負責人普遍反映,求職人數的激增、經濟增長的放緩,使得09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着不同以往的難題。

1、企業進校招聘明顯萎縮,簽約率大幅下降。

據瞭解,往年10月,各大企業都早早地啓動了校園招聘計劃,各大高校內也因此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09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在啓動期便寒意陣陣。在走訪調查中,校方人員介紹,08年10-12月的校園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許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戶和積極分子不見了身影,甚至有企業宣佈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據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統計,截至2022年底,來校招聘的單位約有200家,需求人數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單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數超過2000人,減幅分別爲50%和33.33%。

09年4月以後,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企業進校招聘情況有所改善,加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許多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學校也利用各種渠道,引進企業,積極推薦本校畢業生,招聘單位比09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儘管學校工作有所成效,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正式簽約的畢業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個百分點;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正式簽約率約爲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調查問卷顯示,應屆畢業生正式簽約比例僅爲10.3%,達成就業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9.4%,兩者合計還不到40%,雖高於中國社會調查所2022年2月公佈的電話調查結果35.6%的整體就業率,但與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力爭09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的目標還相距甚遠。

2、預期薪酬明顯下降。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昔日的“天之驕子”們顯然在心理上已經完成了向普通勞動者的轉變。調查顯示,畢業生已經走出“要價”過高的誤區,預期薪酬迴歸理性。湖南科技大學江主任反映,本校應屆畢業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等高校畢業生也出現薪酬大幅下降的明顯趨勢。

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畢業生表示願意接受“零工資”就業,這是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各大媒體也屢屢報道,就目前來說,房價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兩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學生們求之不得。

3、結構性矛盾突出。

據調查,各專業大學生就業情況出現了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專業就業比較緊俏,湖南科技大學的特色專業採礦、地質、路橋專業在5月簽約率已達到90%以上;文科、經濟管理類就業困難,以往的一些熱門專業,由於高校盲目擴招,導致供需比例失調嚴重,就業困難,由“熱門”變“冷門”,譬如外貿英語、計算機專業,尤其是學校知名度不高的畢業生就業困難。湘潭大學謝處長表示,由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該校英語、國際金融貿易、證券等專業受到的衝擊最大;往年房地產行業是招聘大戶,但是今年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房地產相關專業就業情況嚴峻;而房地產部門表現不佳又直接導致了建築、施工設計行業的不景氣,導致這些專業的學生遭遇到以往沒有的“冷遇”;法學、中文、數學等傳統專業表現較差;生物、化學等專業就業情況相對穩定,最熱門的專業是市場營銷。

由於今年中央出臺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改善農村衛生服務條件,到2022年,使全國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和若干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縣醫院原則上要達到二甲醫院水平,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衛生室,所以今年醫衛類專業就業比往年好很多。農村的醫療改革使許多醫療機構起死回生,因此醫衛類專業就業不但沒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有所好轉,成爲09屆畢業生中的幸運者。湖南職業技術學院曾老師介紹,今年本校有醫衛類畢業生2374人,已簽約和達成就業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許多專業望塵莫及。

4、就業呈現性別差異。

除了專業差異,高校就業市場還呈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的就業難度遠遠大於男生。調查問卷顯示,男生的正式簽約率爲14.5%,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爲35.5%;女生的正式簽約率只有5%,有意向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1.7%。兩相比較,可以發現女生的簽約率和意向率都遠遠低於男生。面對殘酷的就業市場,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馬上就業”或者“繼續考研”,有21.7%的女生認爲用人單位選拔不公導致自己求職遇挫。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餘老師介紹,雖然本校學生男女比例約爲3∶1,但是建築行業都傾向於要男生,女生就業成爲學校的棘手問題。

5、專科、高職層次畢業生就業情況明顯好於本科生。

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22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平均就業率達到95.77%,從2022年開始全國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四年達到95%以上。今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就目前調查的情況看,我們發現專科、高職層次的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要明顯好於本科畢業生,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的整體就業率高出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近20個百分點。

專科、高職畢業生在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和職業層次的要求都相對要低,而且很多專科、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本來就定位在實用型“藍領”人才,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很多院校採取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等方式,使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建設廳的下屬院校,其建築類專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設系統相關單位實現就業;湘潭教育學院對全日制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與廣東、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單位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爲畢業生多方提供帶薪頂崗實習與就業平臺。

6、定位城市,不願去西部、下基層。

雖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大學生轉變了觀點,不再一窩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東南飛”的景象也一去不復返,但是相當大比例的畢業生仍不願去西部省份,不願下基層工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7.2%的學生在求職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機會,儘管有95.6%的畢業生表示贊成“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政府新近出臺的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計劃,但是隻有35.3%的學生表示願意去西部或農村尋求個人發展,有45.6%的學生認爲這會限制個人未來的發展,而且有35.3%的學生對相關措施的配套優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學08年還有5名通過了村官考試的畢業生出於種種顧慮放棄了當村官的機會。

7、考研、“考公”熱持續升溫。

在“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將目光鎖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務員(或是參加選調生考試)上,於是出現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軍和蔚爲壯觀的考公務員一族。湖南科技大學今年有500多人蔘加研究生考試,是去年考研人數的近5倍。湘潭大學今年有847人蔘加了選調生考試。從大範圍來看,今年全國各地有77.5萬人涌向國家公務員考場,爭奪1.35萬個職位;今年湖南省公務員考試也出現了12.7萬人競爭4000崗位的情況;全國有124.6萬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試考場。湘潭市08年、09年公務員招考職位數分別爲195、77,報考人數分別爲3528人、3306人,考試錄取率分別爲5.53%和2.33%,競爭激烈程度逐年加劇。浩浩蕩蕩的考試大軍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爲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往年未就業或是就業不穩定的大學生。

8、就業難引發了明顯的社會問題。

一些學生遭遇多次求職受挫之後,容易引發焦慮、自卑、失落、懷疑等消極情緒,甚至出現了媒體上報道的就業不成而厭世輕生的慘案。調查問卷顯示,在求職受挫後有8.8%的學生個人生活態度比較消極,有16.9%的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懷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介紹,很多貧困生傾家蕩產舉債讀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擔心因學生們找不到工作,無法正常離校而帶來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於就業難,大學聯考棄考現象嚴重。據統計,2022年大學聯考報名人數約爲1020萬名,比去年約減少40萬,約84萬應屆高中畢業生沒報名參加今年的大學聯考,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學費用昂貴,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困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悄然泛起,在這種情況下,重慶萬名貧困高中生自動放棄大學聯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一種嚴重的社會綜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當複雜的,既有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帶來的隱患,又有淺表性的就業市場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學生素質的缺失;既有用人選材的偏見,更有擇業求職的誤區。

1、外貿依存過高的隱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年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遍佈全球,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曾透露,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雙中國製造的鞋、買兩米中國產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來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經濟已全盤進入國際分工體系,中國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一個高度對外依賴的加工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達到驚人的程度。據統計,1980—202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從12.5%上升到66.2%,大大高於美、日20%左右的水平,2022年由於人民幣升值等因素,我國外貿依存度才下降了約6個百分點。

衆所周知,任何一個經濟體系,都由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因素組成。而每一個因素,都有大量的事務和就業需求。如果是一個自力更生、自主性很高的經濟體系(譬如76年時的中國工業體系),那麼在這個體系中,因爲資金、技術、服務等因素都以自力更生爲主,所以完成這些方面的各種任務和途徑,也以自身消化爲主。因而,就產生了對內的大量人才需要,且對人才的需求呈現橄欖型特徵。大頭集中在大學生這一中間層,而中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則位於兩端,對大學生起補充作用。

作爲一個對外依賴程度過高的經濟體系,資金、技術、服務等因素主要以對外依賴爲主。資金主要由外部注入,技術服務由外部提供。本國所提供的,主要集中在資源、加工用勞動力以及空間等基礎層面。對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初級的普通勞動者以及少數高級尖端實用型的管理人才,即所謂的社會“精英”,而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協調統一的中高層人才的需求量則因爲這方面的需求主要由外部輸入而大大縮減,從而呈現“沙漏型”而非“橄欖型”模型的人才需求。大學生工作難找,但國中生、高中生卻能輕鬆的找到工作,專科、高職畢業生也比本科生就業率高,就是因爲對外依賴型的經濟體系,對基層勞動者有巨大的甚至是無限的需求。

從另一個方面看,因爲我國經濟對外貿依存過高,也使我國國際分工地位處於國際分工的底部,雖然我國經濟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時也造成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具體表現在,製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過快,而服務業(尤其是知識性服務業)則相對落後。這種失衡反映在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上,就是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基本上屬於我們所謂的白領崗位)需求相對不足,而對藍領型甚至技術含量很低的純操作型崗位卻出現了異常火爆需求,因此社會上纔會出現了大量大學生工資不如中專生甚至不如農民工的新“腦體倒掛”現象。經濟學家郎鹹平曾說過:“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錯不在家長,錯在中國的產業鏈定位。在以製造業爲主的國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

除了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自主產權意識薄弱,熱衷於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和生產技術,而忽視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核心技術缺失。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技術開發和創新產業實質上已經被放棄了,因此高端就業崗位越來越少,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需求量都嚴重不足。由於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廉價勞動力便成爲企業唯一可以利用的資源,於是走上了加工貿易的依附性道路,大量的低技術操作工便成爲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大量依附型企業沒有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數量。

2、就業市場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擴招增加了就業壓力。我國從1999年開始了大規模的高校擴招,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轉變,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達到115萬人,而到2022年高校畢業生將猛增到611萬人,8年增幅高達431.3%,預計今後三年內畢業生數量還將以每年50萬的速度增長。由於解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等歷史遺留問題的任務仍然很重,新成長的勞動力也已進入高峯期,特別是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猛增,就業壓力大,整個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情況相對趨緊。

⑵金融危機緊縮了就業需求。隨着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業務萎縮,減少了用人數量;其次是國內爲國外多種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受到影響;再次是影響到能源工業。我國金融、地產、外貿類企業以及位於珠三角、長三角的加工製造類企業的招聘崗位銳減,保險、汽車、航空、旅遊、廣告等行業也遭遇“寒流”,用人需求明顯減少。受金融危機一方面使失業人員數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使企業招聘崗位減少甚至取消,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⑶傳統渠道降低了吸納能力。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長期以來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但近年來,政府機構大幅度精簡,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畢業生;同時,從中央到地方的歷次機構調整中,分流人員基本上是在事業單位任職,且事業單位由於經費緊張等原因本身也面臨着精簡問題。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由於企業改制和產業結構調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崗人員,招聘崗位也是逐年遞減,吸納大學生數量有限。

北大教育經濟系副主任嶽昌君教授在07年接受採訪時指出,從近年來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看,吸納就業人員能力最強的是中小企業和三資企業。06年的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新增的就業崗位有400多萬,三資企業是100多萬,即使全部提供給大學生也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中小企業的保障機制還不是十分健全,收入也偏低,對大學生就業的吸引力有限。

3、用人單位選材的誤區。

⑴過分看重經驗。網絡上流傳着這樣一句語錄:“諸葛亮出山前也沒帶過兵,你們憑啥要求我有工作經驗!”,引起了很多大學生的共鳴,被奉爲經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於看重工作經驗。隨便拿一份報紙看招聘廣告,隨處可見就業單位提出“數年工作經驗”這樣不合理的要求。一個常識是,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要成長爲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完成這一轉變。但是現在由於大學生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大學生在擇業方面的談判地位急劇下降,許多用人單位有條件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並提出不承擔大學生社會保障費用、任意延長試用期、不簽訂規範的就業合同等不合理要求,嚴重妨礙了大學生就業。

⑵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爲,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有些中國小招聘教師也要求研究生學歷,實際上,如果不是專業性很強的理論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是大專學生的職業水平並不比研究生的職業水平低。

⑶存在性別歧視。由於女性的生理特徵,使得單位在聘用女職員時要付出更高的勞動成本,造成很多用人單位歧視女大學生:第一,從勞動時間來說,女性有一個男性所沒有的斷裂帶,即生育哺乳期,而這一階段的工資、福利仍需單位負擔;第二,從退休金的負擔來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於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女性僱員一般會比男性僱員領取更多更長的退休金。由於用人機構的性別觀念,一般來說,女大學生就業機會比男生客觀上要少,而且很多單位在相貌上對女生的要求更爲苛刻,很多單位在招聘時註明應聘女性的身高、體重、年齡,只錄用年輕貌美的女性,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性別歧視。

⑷生源地域歧視。很多民營中小企業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繫緊密,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習慣,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只選用本地人才。有些單位和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在社會上畢業生需求日益下降的情況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區生源,對外地生源嚴格控制;有的行業(尤其是效益好的行業,如信用合作社、鐵路等)也只接收本系統、本行業院校的畢業生以及屬於本系統職工子女的畢業生,把外系統的畢業生,尤其是一般院校的畢業生拒之門外。有些事業單位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和就業。

4、高校教育潛在的問題。

⑴專業課程設置錯位。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由於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及時調整課程設置,以及專業設置的盲目性,造成供求結構失衡。不少院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一些高職、專科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有些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不是以市場爲導向,而是單純立足於自身師資條件等,造成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結構性矛盾更突出。

⑵教學知識更新緩慢。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經逐步代替了勞動生產率,知識的時效性也在快速縮短,據統計,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2003年,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調查中,很多學生反映,學校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後,很多教師的知識結構也非常陳舊,授課內容政治化、空洞化,在校學習的知識比較陳舊,想要掌握本專業的前沿知識,還得通過自己上網、買書、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

⑶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我國高校在擴招後爲節約成本,設置的專業大多不強調動手能力,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實際操作能力。由於高校沒有投入成本購買設備,爲學生提供實際操作機會,並且高校和企業聯繫也不緊密,數量最多的工科畢業生實際上去企業實習的也很少,因此現階段我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理論,但是實踐相對缺乏。

大量理論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技能的提升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只是紙上談兵的高手。譬如金融專業畢業生不懂金融租賃、擔保的具體流程,物流專業的畢業生不知道怎麼跟單、怎麼報關,學生畢業後,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現實是企業尤其是吸納力強的民營中小型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實體,需要的人是能夠給企業帶來業績的人,而擅長理論的大學生並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效益,並需要老員工的輔導,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因而很多企業明確拒絕沒有實踐經驗的畢業生。

⑷就業指導存在硬傷。在調查中,有13.2%的畢業生將“學校就業指導不夠(包括就業信息不足)”列爲“在求職過程中最困擾你的問題”,有63.2%的學生認爲“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對自己的就業幫助不大或者沒有幫助”。由於我國高校真正意義上的就業指導工作尚處於起步和摸索階段,與社會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效果很不理想。具體表現在:

①缺乏針對性。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常常限定於介紹就業形式,傳授求職技巧、面試技巧、聯繫用人單位和推薦學生,以及完成就業率指標。由於缺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局考慮和總體安排,就業指導工作功能單一,內容狹窄,在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在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着力較少,難以適應變化多端的就業形勢。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存在應付上級檢查,指導內容空洞、膚淺、缺乏針對性的情況,指導效用差。

②缺乏專業性。一方面,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專業人員配備不足,專職指導人員數量較少,不少指導人員自身分管高校的其他學生工作。由於缺乏長期系統的業務培訓,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缺乏相應的專業機構。儘管目前我國的大學組織體制中,分設了管理畢業生工作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很難代替就業指導的職能。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高校畢業生工作機構忙於應付大量與畢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固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無論是在知識儲備方面,還是在信息佔有方面,均難以達到就業指導的效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甚至是畢業生不清楚本校的就業指導機構的職能和辦公地點,從中可以看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缺失。面對一個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市場,與市場不相匹配的非專業化指導的效果可想而知。

③缺乏系統性。就業指導工作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職業指導、培訓、諮詢與信息反饋的一體化流程,但是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沒有與公共就業機構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高校和不同地區招聘會的組織機構也未能建立起緊密聯繫。另外,高校也未能建立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學生求職材料證明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信任危機。有些職業學校在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廣度上還有所欠缺,沒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5、學生自身求職的差距。

如前所述,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如“寧要東部一張牀,不要西部一套房”、“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等。在調查採訪中,市人事局負責人介紹,近幾年還涌現出很多考公務員的“專業戶”,即畢業後不積極就業,而是全心全意以考上公務員爲目標,一年失敗來年再考,“不拋棄不放棄”,認爲考上公務員纔有出路。當然,就學生個體而言,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因素主要還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⑴就業能力不強。這裏所說的就業能力包括大學生進入人才市場的社會實踐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求職技巧等。在調查中,60.3%的大學生將缺乏工作經驗視爲求職過程中最大的困擾。針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也表明,缺乏工作經驗是大學生與其他就業羣體相比一個明顯的劣勢。大學生對自身劣勢的認識與用人單位的評價契合,也反映了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越來越理性、客觀。

此外,認爲個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職技巧是最大的困擾的人也分別佔29.4%和19.1%。在回答求職過程中遇到的與自身能力相關的主要問題時,答案分別有專業能力(43.4%)、自我表達能力(44.9%)、外語能力(24.3%)、人際交往能力(33.8%)、環境適應能力(15.4%)。

⑵人際關係不暢。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人際關係在就業過程中往往發揮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儘管特定的社會關係網絡影響了社會用人環境的公正、公平,但就個體而言,它仍不失爲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調查中,32.4%的大學生表示“缺乏社會關係”是求職過程中最大的困擾,有57.4%的學生認爲“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係、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但是,有家庭關係背景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也不注重人脈關係的拓展,從而在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方面處於不利地位。

⑶求職途徑單調。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幹部或是成績突出者纔有機會,比例很小;而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地域、特長、工作經驗,甚至是是否爲黨員等等限制,更爲嚴峻的是,隨着報考大軍的日益壯大,公務員考試已成爲競爭最爲激烈的考試之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纔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但遠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不少大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但是沒有針對自己的實際優勢推銷自己,沒有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⑷職業規劃缺乏。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對於以後的就業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沒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確規劃的人只佔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數學生並不瞭解自己想要進入的單位發展前景、用人制度、企業文化、人際關係等等,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以後將在一個什麼樣的平臺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沒有目標。

⑸家庭壓力影響。現在大學生上學的成本很高,大學生平均一年的總支出超過10000元。許多父母將畢生積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好點的工作。特別是很多貧困地區的農家子弟,舉家借貸供出一個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往往被視爲村莊年輕一代的榜樣,“跳出農門”的典範,不但有龐大的債務需要其將來償還,在感情上也揹負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爲之做出了很大犧牲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條件如果不如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齡人,甚至只能跟農民工搶飯碗,不但在經濟上大學生及其家人難以承受,在感情上對他們也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因此,在沒有適合的工作時,部分學生寧願選擇在家待業。

三、大學生就業方向探討

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實面前,如何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如何順利就業是每個大學生應該勇敢面對、理性思考、明確抉擇的問題。我們認爲,大學生們應該切實轉變求職擇業的觀念,實現就業目標、就業方向的轉移:

1、從傳統制造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高等教育就業人員規模最大的行業是製造業。1995年、2000年和2022年製造業中的高等教育就業人員分別爲356.9萬、508.5萬和593.4萬,在全部高等教育就業人員中佔比分別爲18.2%、15.5%和12.5%,但製造業中高等教育就業人員相對規模呈明顯下降趨勢。

另一方面,1995、2000和2022年第三產業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分別達到1339.3、2034.7和3731.4萬人,呈快速增長勢頭。同期第三產業中高等教育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爲14.3%、20.1%和23.8%。2022年78.6%的高等教育就業人口在從事第三產業,比2000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其中,高等教育就業人員增幅最大的行業是房地產產業,2022年的高等教育就業人數是1995年的3.7倍。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高等教育就業規模及比重均快速增長。2022年勞動力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第三產業中的多數行業高等教育就業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59.2%,金融業58.1%,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55.3%,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47.7%,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47.2%。這表明,人力資本更多地流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不僅是一般勞動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納高等教育人員就業人口的主渠道。

2、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由於東西部地域差別的客觀存在和開放政策效應,包括珠三角、長三角在內的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繁榮,發展機會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尋夢,社會上開始流行“孔雀東南飛”,絕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將東部沿海城市作爲自己求職就業的首選目標,他們往往以進入珠三角、長三角的外資或合資企業當白領爲榮。經過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當前的東部沿海城市人才已經逐漸飽和,區域性就業壓力明顯加劇,再加上東部地區經濟的外貿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大、最直接,今年東部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國家正在實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幅員遼闊的中西部地區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儘管中西部地區經濟還不夠發達,條件相對落後,但發展潛力巨大,大學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幹,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到中西部地區的畢業生人數增加了55萬人左右,預計09年將增加更多。可見,中西部地區不僅是未來經濟蓬勃發展的戰略主陣地,而且是大學畢業生流向的新途徑。

3、從大中城市向城鄉基層轉移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客觀存在,大學生就業時往往將目標鎖定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畢業生集中涌入大中城市,加劇了城市中高端人才的就業壓力,很多人無法順利就業。與之相反,廣大縣及縣以下基層單位雖然急需人才,但受發展機會、工資收入、流動性等因素制約,難以吸引大學生。近幾年來中央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的戰略目標,着力促進8億農民儘快富裕起來以實現全國的全面小康。因此,國家積極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這就爲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紮根農村,紮根基層提供了平臺和機會,而且各級政府出臺了大量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面對大中城市的就業壓力以及農村、基層的廣闊舞臺,廣大高校畢業生已經轉變觀念,勇於承擔歷史重任,自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投身農村、服務基層,在那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育部資料顯示,2022年到基層就業的人數達到58萬人,佔已就業畢業生的16.6%,人數穩步增長。可見,鄉村就業、基層就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新亮點。

4、從白領階層向藍領階層轉移。

在傳統觀念裏,大學生向來以“天之驕子”自居,畢業後大多傾向於進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國有大中型企業,並把自己定位於“白領”階層。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隨着高校的持續擴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進入“大衆教育”階段,大學生也不再屬於“物以稀爲貴”的社會精英了。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所能吸納的中高端人才畢竟有限,而且在現行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下,無法爲社會提供足夠多的白領崗位,相反民營三資企業對藍領型技術人才需求比較旺盛。據教育部發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到民營三資企業工作的畢業生有143萬人,佔已就業畢業生的40.7%。根據我們到市人事局和勞動局調研瞭解到的情況,儘管目前經濟大環境不好,但勞動局的勞動力市場仍比較活躍,經常有民營中小企業主動到勞動局擺攤設點,招聘一定數量的技術藍領;與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場相對冷清,很少有單位前來招聘高級白領人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當主動降低身價,把自己定位於藍領,積極到民營中小企業就業,踏踏實實從底層職位做起。

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建議

1、政府:注重加強宏觀調控。

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國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雖然現階段我國高校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局面,但是大學生佔總人口的比例僅爲8%,大大低於世界中低收入國家24%和發達國家35%的水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戰略的高度看,國家仍需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爲社會發展積蓄人才力量。中央應該加大教育投入,控制教育成本,讓每一個高中生都有上大學的選擇權,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子女上大學的費用。要進一步加大對家庭貧困學生的幫扶力度,建立完善對貧困大學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學貸款政策,簡化助學貸款申辦手續,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情況下延長還貸期限等等。

⑵合理調控外貿政策。“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我國應在繼續深化對外開放的基礎上,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外貿,理性調控外貿依存度過高帶來的產業結構失衡,從根源上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目前我國外貿增長存在依*廉價勞動力資源、以生產要素的低成本爲依託、以“高耗能、高污染”爲特徵、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等問題,很多行業和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後,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淪爲世界的“打工仔”,雖然外貿額逐年增長,但是利益微薄,甚至弊大於利,得不償失。中資企業的出口,應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wto國民待遇的原則,逐步取消各種稅收優惠(所得稅減免、出口退稅等)和銀行貸款優惠,以改善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檔次和價格,增加企業的利潤,改變大量出口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商品的舊格局。

應制定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質量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爲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於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通過大幅提升我國外貿產品在世界市場的檔次,切實增加其科技含量,吸引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從而徹底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向底端勞動力嚴重傾斜的局面,大大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在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廣闊。當下,政府應在政策引導方面大力扶持第三產業,因地制宜,出臺配套政策,鼓勵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信息諮詢、計算機軟件、科研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打破行業壟斷,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爲大學生就業謀出路。

同時,我國應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現代經濟中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從世界上開放型經濟大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分析,服務貿易的整體增長既優化了一國的產業結構,擴展了gdp的經濟規模,也降低了外貿依存度,同時服務貿易產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強政策協調和指導,加快服務貿易國際化進程,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鼓勵中國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

另外,政府要出臺配套措施鼓勵和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在政策上爲高新技術產業提供“綠色通道”,提高產業水平,以此曾加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

⑷積極創造就業環境。

①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各級政府要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的基礎上,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針對不少地方和部門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按市場化的要求加快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促進大學生自主流動;相關部門要加強管制,嚴肅查處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不規範行爲。

②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系統。建立公信度高的就業信息發佈平臺,爲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應出臺配套措施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

③鼓勵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針對用人單位普遍存在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的現象,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改善這種現象,譬如對招聘應屆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給以相應的稅收優惠或是費用減免等,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

④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地區、農村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通過助學貸款代償、考研考公務員加分、發放生活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去基層、西部就業,解決好就業人員戶籍檔案、職稱評定、社會保險等實際問題,使西部、基層真正成爲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廣闊天地。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崗位,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爲社會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爲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服務、創業失敗生活保障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方面予以特殊優惠。

⑤組建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爲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培訓和實踐機會,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對實際工作的適應能力,同時降低用人單位開發和培養人才的成本,增強用人單位接收高校畢業生的積極性,可以由政府部門牽頭組建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見習期一般設定爲6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月工資可按目前高校畢業生試用期工資標準設定爲每月800—1000元。爲調動見習單位的積極性,可以由政府給與企業適當補助,並根據其接收畢業生的人數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給與相應的政策扶持。

2、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⑴科學調整專業設置。雖然高等教育本身在教育目標上與職業教育有所不同,側重於對象全面素質的提升,但是就目前來說,只有成功就業,才能保障個體生存,學校一味灌輸“學院派”知識,使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甚至空學一身“屠龍之技”,是行不通的。學校應該建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系統、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系統,通過實際考察後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在完成資料收集、通過理論論證的基礎上適量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於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同時學校應該應對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需求,對現有專業進行大膽的調整、改革。以英語專業爲例,所有的學校都開設了英語專業,使得本專業畢業生氾濫。可是,英語高端人才仍然稀缺(比如同聲翻譯,比如專業性英語人才),於是出現了一邊是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一邊是企業招不到外語“精英”的“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怪現象。

⑵加大社會實踐力度。高校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已成爲社會共識,在積極引導、充分發展校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實現教育教學、課外活動、崗位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切實突破專業培養方案和學生實踐課程各自爲陣,甚至忽略實踐的傳統格局。針對當代大學生渴望在社會上兼職,學校應予以支持,並重視實習制度,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供需夥伴關係。例如,湖南科技大學涉煤專業先後與天府煤業集團等5家煤炭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開展訂單式培養,學生到煤礦主體專業學習,畢業後定向到煤炭企業工作;機電學院與湘電集團共建人才培養創新基地,學生在讀書期間直接參加項目攻關,畢業後根據需要可留在湘電集團工作;管理學院在一批旅遊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建立了教學、科研、實習、就業“四位一體”的培養新模式,順利實現了學校和用人單位的“雙贏”局面,值得其他高校借鑑。

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面對專業化日益加強的勞動力市場,高校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的就業服務體系也專業化起來。首先,學校要做好企業和畢業生之間的就業信息提供和傳遞工作。儘管高校學生可以通過人才交流會、網絡等途徑獲得各種就業信息,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信息缺乏甄別能力,上當受騙的新聞屢見不鮮,所以,對個人而言,學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單位和推薦學生的重要渠道。其次,學校應該着力解決大學生求職技巧的培訓。剛走出校門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有效結合,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斷層。此外,學校要充當好就業協議達成過程中的橋樑作用,既包括溝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繫,爲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各種交往提供服務(如組織各種招聘會和供需見面會等),也包括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信任關係(如學歷學位的證明、就業協議的簽署等)。

3、學生: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⑴注重專業學習。專業強、基礎實、理論深、技能佳,是每個用人單位渴望的人才標準。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苦練內功,提升素質,培養能力,掌握技巧,爲順利就業打基礎、創條件、做準備。

⑵加強實踐鍛鍊。從進入大學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就業規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爲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內和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特別是社會兼職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進行能力鍛鍊、施展個人才華的重要舞臺。

⑶調整就業心態。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直面壓力和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特別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轉型和轉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變社會的情況下,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社會的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一步到位”的就業心理,放棄“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舊知識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務員當成“救命稻草”(畢竟能如願的只是極少數),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健康觀念,先爭取工作崗位,爲社會和家庭“減負”,再在工作中磨練自己,尋找機會進行突破。

4、單位:切實糾正用人偏見。

用人單位一方面要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多瞭解學校裏各專業的特色,還可以借鑑大學生見習制度的思路,爲在校大學生提供寒暑假實習基地,既鍛鍊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有助於企業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要進一步轉變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實糾正用人選材的偏見。一個單位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充滿激情、有闖勁,富有創新精神,而且理論功底紮實,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對他們適當加以培訓,一定能爲企業帶來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所以,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

【第11篇】2022年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調查報告

我國農村正經歷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爲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況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xx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運用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老齡科研中心xx年和xx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爲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1、獨居戶;2、夫妻戶。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戶(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戶(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戶(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xx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佔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戶數的48.9%,比xx年的44.9%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佔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佔38.3%,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佔5.6%。除隔代戶從xx年的4.4%下降到xx年的3.7%外,其餘幾類家庭戶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戶從13.3%提高到14.7%,夫妻戶從26.7%提高到27.7%,與其他人同住戶從0.5%提高到2.1%,兩代老人戶從0.4%提高到0.7%。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佈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陝西、廣西、雲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佈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達到90%,留在家裏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40.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爲主佔64.9%,喪偶的佔28.8%。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願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戶多見,低齡老年人爲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係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願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爲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佔47.4%,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個百分點,佔59.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爲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39.6%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爲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體救助的只佔13.6%。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佔27.2%,患慢性病的佔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於複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爲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後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佔20%,約948萬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佔52.3%,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佔2.9%。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佔64.1%。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佔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佔18.4%,經常感到孤獨的佔53.6%,感到不幸福的佔21.0%,有過自殺念頭的佔7.5%,這些指標均顯著高於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着經濟非常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戶和兩代戶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佔農村老年總人口的3.7%,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認爲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調查前兩週處於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戶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佔44.3%,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達到1827元,遠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峯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爲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爲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佔32.8%,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佔7.0%,需要上門護理的佔35.4%,能提供上門護理的僅佔6.3%,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的佔17.6%,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爲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於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爲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係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繫。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爲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考慮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爲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製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考慮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並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衛生機構應爲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施院0託老年羣衆i 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爲依託爲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形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願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戶、隔代戶、兩代老人戶特別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爲重點,建立聯繫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籤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鎮的評選表彰內容,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係。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爲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爲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第12篇】吉利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施狀況調查報告

從去年8月份開始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受到了廣大居民的熱烈歡迎,吉利區城鎮居民積極參與,參保人數急劇上升,醫療保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爲了解吉利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施狀況,近日,吉利區社會經濟調查隊在城區內,隨機抽取20戶城鎮居民家庭,進行了吉利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施狀況問卷調查。

這次調查的內容分爲城鎮居民個人基本情況、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險的瞭解和參與情況、城鎮居民對現有醫療保險制度的要求和建議三部分,共20個問題。調查對象由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教科文衛人員、企業職工、離退休者、自由職業者、個體勞動者等構成;調查者年齡分爲20歲以下、20-40歲、40-60歲、60歲以上四個年齡段。

一、宣傳比較到位,但力度仍需加大。

二、城鎮居民參保狀況及認知情況。

三、城鎮居民醫保交費水平。

儘管區政府在居民醫保交費上已充分考慮了不同收入階層居民的負擔能力,但調查中您認爲現行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交費水平如何?仍有50%的居民認爲較高,有40%的居民認爲適當,10%的居民認爲較低。從調查數據中可看出仍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認爲現行的醫保交費水平偏高,這主要是由於各地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比較大造成的。

四、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要不斷完善,滿足城鎮居民需求。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是保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更好實施的必要條件。在您認爲現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滿足您平時的看病需要嗎?這項調查內容中,有30%的居民選擇能,70%的居民選擇不能。可以看出雖然政府正不斷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仍不能滿足大部分居民的就醫需要。

在您認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存在以下哪些問題?時,70%的居民認爲醫療設備缺乏,60%的居民認爲醫術水平不高,30%的居民認爲管理不正規,20%的居民認爲收費不合理。

從大家的選擇來看,擁有豐厚醫療資源的公立大醫院還是居民大病就醫的首選,這個優勢遠遠超出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不能滿足廣大居民看病的需要,因而要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發展,使之處於強勢地位,解決城鎮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五、居民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看法和意見。

居民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都十分關心,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十分認真地寫下了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希望這些意見和看法能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順利實施起到一定的作用。被訪者寫的建議和看法主要反映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宣傳力度。一位姓呂的商業人員寫到:加大宣傳力度和透明度,讓老百姓瞭解具體內容。 一位姓席的被訪者寫到:加大宣傳力度,把報銷流程和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內容印到醫保證的後邊,減少工作環節。

2、報銷制度存在問題。一位企業工人寫到:一是報銷手續麻煩;二是不能只有住院才能報銷,如一些慢性病和特殊疾病,需要經常治療維持,住院才能治療加大了參保人員的負擔,建議每月規定報銷限額,使全民醫保制度起到應有的作用,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一位姓賈的教師寫到:參加醫保後,有些醫藥費不給報,被告知原因是不住院不給報,而且一些藥不包括在報銷範圍內。

3、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一位姓李的打工者寫到:社區做爲初診,應擴大就診項目,充實就診器械,提高服務質量,真正把全民醫保的好處落到實處。一位姓王的機關人員寫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設立一些,設備健全一些,方便居民看病問題,對藥價多多監督。

4、定點就醫規定不合理。一位姓周的家務勞動者寫到:必須先到社區服務中心看病,只有他們開轉院證明才能轉院的限制太死,有的社區醫院的醫生素質太差,肯定會延誤病情。一位姓李的被訪者寫到:看病必須到定點醫院就診不自由、不方便,如發病突然,定點醫院離家遠,如果到就近醫院處理,後期報銷手續複雜,對參保就醫程序不清楚,容易走揹包路,應在這方面多加改善。

5、加大監督力度。一位姓關的工人寫到:監督力度不夠,容易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希望多注意。 一位姓趙的家務勞動者寫到: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醫保工作的監管力度,控制藥價虛高。

城鎮居民醫保是實現吉利區全民醫保的一項重要制度,是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一項好政策。在這項長期工程中,仍有許多方面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這個過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多聽聽老百姓的呼聲,多爲老百姓着想,才能保障吉利區全民醫保目標有效實行。

【第13篇】中國大學聯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大學聯考狀元大學期間學習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國留學成爲畢業首選;大學聯考狀元職業發展並不理想,職業成就平平遠低社會預期;狀元僅是考場狀元,尚未成爲職場狀元。以下是本站範文網小編爲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中國大學聯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大學聯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

大學聯考狀元畢業後大多銷聲匿跡,僅十分之一狀元職業有案可查

報告顯示,本次調查統計到的大學聯考狀元有350多人,約佔1977-1998年大學聯考狀元總數的25%。其中理科狀元190多人,文科狀元160多人。當中能統計到其職業狀況的有130多人,僅佔1977-1998年大學聯考狀元總數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聯考狀元大學畢業後都銷聲匿跡了,大學聯考狀元畢業後能見度偏低與現今大學聯考狀元高曝光率形成鮮明對比。

大學聯考狀元陽盛陰衰,文理科男狀元優勢凸顯

調查顯示,在統計到的350多名大學聯考狀元中,男女狀元比例嚴重失調,男狀元約佔64%,女狀元約佔36%。其中理科狀元中,男狀元佔絕對優勢,約佔73%,女狀元約佔27%,女狀元不到理科狀元總數的三分之一。文科狀元中,男狀元仍佔優勢,約佔53%,女狀元約佔47%,女狀元勉強與男狀元平分天下。可以說,1977-1998年我國大學聯考狀元呈現出陽盛陰衰的局面。

1977-1998年我國文理科大學聯考狀元性別比

文理狀元 所佔比例理科狀元所佔比例 文科狀元所佔比例

男64%男73%男53%

女36%女27%女47%

北大清華成大學聯考狀元首選,中科大高居第三

調查顯示,在統計到的350多名狀元中,能統計到就讀大學的有190多人,約佔總數的55%左右。其中,選擇就讀北京大學的狀元最多,有85人,高居第一。選擇清華大學就讀的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大和清華錄取狀元合計約佔總數的70%左右。選擇就讀中國科技大學的狀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選擇就讀復旦大學狀元有8人,位居第四。選擇就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有6名,列第五名。其中理科狀元選擇就讀清華大學的最多,文科狀元選擇就讀北京大學的最多。

狀元歸屬正在成爲衡量大學影響力的風向標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學術負責人、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對比1977-1998年和1999-2022年兩個時期大學聯考狀元選擇就讀高校情況來看,1999年以前狀元選擇就讀的高校相對分散,而1999年以後狀元選擇就讀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以來,北大和清華一直都是狀元的首選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時期情況則不同,如中國科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1977-1998年是狀元報考人數較多的高校,而最近幾年則少有狀元問津。特別是2022年香港高校納入內地統一招生後,部分高校在狀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與此同時,香港高校也對北大、清華髮起強有力的衝擊。相對來說,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則表現比較穩定,不同時期均有一定數量的狀元選擇報考。

1977-1998年中國最受大學聯考狀元青睞大學排行榜

名次學校名稱所在地區狀元人數

1北京大學北京85

2清華大學北京46

3中國科技大學安徽16

4復旦大學上海8

5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6

6南京大學江蘇4

7中國人民大學北京3

8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4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記者從市婦聯獲悉,根據近日發佈的《津城女性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津城女性體檢情況並不理想,僅有四成女性每年定期體檢,這一比例比去年有所下降,超一成女性甚至從不體檢。

根據市婦聯對6000餘位津城女性的調查,僅有41.57%女性能夠堅持定期體檢,與xx年調查結果相比,該數據下降了15個百分點;還有12.61%的女性認爲自己身體狀況很好,從不體檢。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數反映了部分女性忽視自身健康、健康意識 有待提升的狀況。

市婦聯權益部部長劉海燕介紹,參加單位體檢是女性定期參與體檢的主要渠道,而單位體檢並不具有強制性,企業、單位會根據自身經濟效益等情況調整員工免費的體檢計劃,從而使女性定期體檢存在較多變數;還有,由於體檢行業水平參差不齊、檢查項目較爲簡單、檢查結果準確性難辨等問題,影響了女性對體檢的信任度。

調查顯示,近八成女性會主動了解 健康保健 知識,但收入成爲影響 健康意識 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女性選擇“及時就醫”的比例較高,大部分低收入女性選擇“病情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纔會去就醫”。劉海燕表示,當今部分女性因爲承擔更多的事業及家庭壓力而無暇顧及自身身體,由於不良生活習慣、營養不均衡、運動不得當等原因使身心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而女性在家庭中有多重角色定位,不僅是妻子,還是母親。她們所掌握的 健康知識 不僅關係到自身健康,對家人,尤其是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有着重要影響。所以,女性一定要提升 健康意識 ,好好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就是愛護家人,有條件的要定期體檢,並多瞭解健康方面的知識,爲自己把好健康“首道關”。

公務員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公務員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坐辦公室是令很多人羨慕不已的職業,殊不知,坐辦公室也有很多煩惱,河南最近一項公務員體檢分析單顯示,很多公務員久坐成病。今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下發文件,重提落實幹部職工休假制度,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帶頭休假,並積極鼓勵、支持其他同志休假。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認爲是以人爲本精神的具體體現。據記者瞭解,早在1991年,河南就出臺了公務員帶薪休假制度,但休假的實際執行情況卻不容樂觀。是什麼觸動了河南再提幹部帶薪休假制度?公務員健康狀況堪憂原因何在?帶薪休假爲何難以執行?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份震動省長的體檢分析報告 年僅32歲、坐了6年機關的省直某單位公務員小李,在去年11月下旬隨單位職工體檢時一下子查出了4種病:糖尿病、頸椎病、脂肪肝、高血壓,體質年齡比實際年齡衰老近10歲。醫生說,像小李這樣的公務員數量正在逐年上升。 今年年初,一份由河南省社會醫療保險中心呈送的《省直機關公務員健康狀況堪憂》重要情況專報,擺在了河南省省長李成玉案頭,這份報告附有xx年度和xx年度河南省直機關公務員體檢結果分析單,該體檢結果分析單顯示:xx年度,公務員頸腰椎病發病率高達42%;脂肪肝發病率爲18%;佔位病變32例,最後確診爲惡性腫瘤的26例。xx年度,亞健康人數佔參加體檢人數的51%,其中脂肪肝爲20%,前列腺增生爲9%。 公務員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的現實讓李成玉省長十分震動,他揮筆做出批示:關於休假問題應與組織部銜接,應該普遍執行,年度體檢必須堅持,單位的工間活動、節日體育活動、文化娛樂活動應該經常性開展。 今年3月10日,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幹部職工年休假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省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認真落實1991年下發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職工休假和恢復離休幹部健康休養制度問題的通知》規定,各級領導幹部帶頭休假,並積極鼓勵、支持其他同志休假。 公務員健康狀況到底如何?記者近日走訪了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胸科醫院、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黃河醫院等一些曾接待過河南省直機關公務員體檢的大醫院。這些醫院體檢中心的醫生普遍認爲:這些在省內享有最好辦公條件的人羣不該得這麼多病。 記者從河南省中醫院獲悉,去年該院在對某省直單位職工進行體檢時發現,該單位二三百人中所有的男職工都患有脂肪肝,所有的女職工都患有乳腺增生。 4月1日,記者在河南省胸科醫院體檢中心看到省直某單位的體檢結果:這家86人的單位,健康人員僅5名,異常率爲94.19%。其中高居前八位的疾病依次爲:頸腰椎體疾患、心臟疾患、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血糖異常升高、子宮疾患、前列腺疾患。 原先沒有新建住院部大樓時,我們醫院有500張牀位,使用率在90%,如今我們有了23層的住院部大樓,一下子有了1000多個牀位,卻天天爆滿。病號越來越多,其中相當數量是國家公務員。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體檢中心主任陳可勁說。 心累是百病之源 公務員的健康不容樂觀,河南省社會醫療保險中心主任王長欽分析,病根在於國家機關公務員的工作任務重、加班加點多、長期伏案工作、生活習慣單一、日常活動量小等方面。 過勞是公務員健康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河南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吳景忠說。他提供的國內某調查機構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機關幹部和公務員排在過勞排行榜的第4位,而前3位依次是:科研人員、國有企業領導及民營企業家、新聞從業人員。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體檢中心主任陳可勁說,公務員特別是年輕公務員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多發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引起血管收縮導致這些病的出現。 坐辦公室使很多人對公務員羨慕不已,但不幸的是,很多公務員正是病從坐起。長時間坐着工作,特別是伏案書寫、打電腦,容易患頸腰椎疾病,甚至形成脊柱側曲或駝背,且可影響下肢靜脈血流回流,促使腹腔和盆腔靜脈淤血,易招致消化不良及痔瘡發生。女性長期坐着工作,會使盆腔器官長期處於充血狀態,易發生月經不調和痛經。 此外,長期坐着工作骨盆底部的肌肉缺乏鍛鍊,久之,可導致肌肉鬆弛無力,易發生便祕。除此之外,久坐辦公室的人患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更大。長期靜態工作加上不積極運動在客觀上提高了患病率。 河南省人民醫院內分泌專家趙志剛認爲,運動少、攝入食品熱量多、精神長期緊張、生活沒規律是誘發公務員糖尿病頻發的主因。今年3月,他曾接治一個年僅30歲的公務員糖尿病患者,據這個患者說,他們單位百十來號人,近兩年查出6個糖尿病患者。 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公務員來說,從無病到有病甚至不治之症常常僅一步之遙。記者在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體檢中心採訪時,正碰上某單位組織職工來這裏體檢。據負責體檢的同志說,去年4月體檢時發現有1人患了肝癌,之前此人也曾檢查過身體,那時尚未癌變,中間沒隔幾個月癌變了。前年,他們單位還查出兩名癌症患者,如今都不在了。不疼不癢權當沒傷、輕傷不下火線、小車不倒只管推,大家都這麼想,怎麼能防患於未然呢? 與心累相比,身體的疲憊也許還不是主要問題,很多公務員倒在了積極要求進步的臺階上。河南省省直某機關一宣傳處同志講,隨着形勢的發展,綜合實力越來越成爲決定公務員升遷的重要因素,工作幹得好還不行,還得會社交、懂經濟。公務員提拔年齡上卡得比較嚴,許多公務員在正常的工作時間表以外另有一個進步時間表,根據自己的年齡進行升遷時間倒計時,在有限的時間裏,既要幹好工作同時又要考慮如何讓領導瞭解、信任、賞識自己。 心累是百病之源。河南省胸科醫院醫保辦的楊瑞主任說,心理壓力是造成公務員亞健康狀態的

重要原因。壓力直接影響到人的心理狀態,當人的心理調整出現問題,人的情緒障礙,如焦慮、抑鬱、恐懼、氣憤等負面情緒使身體的神經內分泌紊亂,人體內抗體減少,機體對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減弱,這種紊亂便成爲亞健康的物質基礎。 帶薪休假何其難 據河南省人事廳辦公室主任夏繼水介紹,河南省於1991年和xx年都下發了安排幹部職工年休假的通知,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方面的規定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河南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此次專門下發通知,是爲了增強幹部職工的醫療保健意識,對可能發生的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達到防治結合,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公務員是國家的管理者,也是爲人民服務的主力,如果身體都搞壞了,病懨懨的怎麼能爲國家、爲老百姓服務呢?一位普通市民如是說。 休假制度我們早就知道,可執行很難。一是工作根本脫不開身,二是領導都不休假,一般同志也不好意思提休假的事兒。河南省公安廳政治處的一位同志說。據介紹,從1997年開始,河南省公安廳連年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公安機關落實休假制度,甚至1998年和1999年兩年都下文提出對不好好落實休假制度的單位要進行通報,但收效甚微。 採訪其他的省直單位,記者得到了類似的答覆。根據溫州、蘇州等地推行休假制度的做法,年初各單位都應制定詳細的休假計劃,但在河南許多省直單位,記者都沒發現有這一計劃。讓同志們自己報吧。一位人事部門的負責人說。 有人說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其實無論《勞動法》還是一些行政性文件,對帶薪休假都有明確規定,休不休、如何休是各單位是否願意執行的問題。誰不想休?只是風氣沒形成,大家誰也不願意出這個風頭。一位省直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 有了病不願讓領導和同事們知道,主要是怕影響自己的前途。同時,領導還不提休假的事呢,我們怎麼好意思提呢?其實在我們單位去年體檢時,身體查出有問題的人佔95%,都快成病人院了。外界如果知道我們單位這個情況,對我們的整體印象也不會好。一個省直機關宣傳部門的同志說,工作是你的本分,不分上下班,爲了把工作幹好,即使犧牲一些休息時間也是正常的。 在體驗中被查出有4種病的河南省直某單位公務員小李,坦誠地向記者倒出了自己的苦水:大學畢業時55公斤,人很瘦。如今70公斤,大腹便便,想減肥沒時間。春節回家,鄉親們都說我越來越像個大官,其實我心裏難受呀。小李畢業於北京一知名大學中文系,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省直某機關做祕書工作,從開始的徒手寫作到這兩年的鍵盤工作,他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辦公室的方寸之地裏伏案度過。 起初兩年我像一頭累且快樂着的驢子,馱的東西越多被趕得越緊越高興,覺得生活很充實,大家這麼看重我,我一定得做好每件事。加班加點、甚至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飯,越累越有榮譽感。上班從不遲到,下班肯定晚走,腦子裏根本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概念。工作就是生命的全部。 機關有食堂,起初幾年小李吃食堂,後來工作上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飯局也越來越多,而每頓飯必有酒。開始推辭不喝,後來架不住大家軟磨硬勸,經過一年時間,小李酒量從二兩猛增到一斤。 領導看他在這方面有特長,應酬時就愛帶上他替酒,喝酒也是工作,有時一個月沒有一天不喝酒。 休假哪好意思向領導提出來,除非累倒。平時感冒發燒,不到連話都說不出來時都不願請假看病,總怕給領導留下壞印象。剛參加工作時住的離單位挺遠,上下班騎自行車也算鍛鍊,現在住的離單位走路只要5分鐘,連鍛鍊的機會都快沒有了。 令人反思的傳統觀念 誰提休假好像是敬業精神不強,一位公務員道出了他不願休假的原因。 對這一現象,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研究員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爲,這與長期以來我們提倡的犧牲自我、敬業奉獻的價值取向分不開。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要求進步的表現就是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忘我工作,要求休假成了一種落後自私講究享樂的表現,誰要求休假,好像就是工作不安心,往往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一切受整個~環境的影響,在對先進人物的宣傳中,往往有不顧身體拼命加班加點工作的故事,還有妻子分娩不在身邊、父母去世不在身邊的感人情節,好像沒有這些犧牲就不夠先進似的。其實這樣宣傳有很大的片面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公務員應該既會工作又會休息和生活,這樣才能保證可持續工作。 河南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通知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帶頭休假是個可行的辦法。領導帶頭了,一般同志纔好跟進。 比如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總統、部長、市長等休假都要提前告知公衆,在他們看來,休假也是正常政務工作的一部分。 劉道興說,如果我們的省長、市長也公開休假,並通過新聞媒體廣而告之,自覺休假的風氣就容易形成,普通的公務員就不會有太多顧慮。當然,公務員的健康問題不是一個休假制度所能一舉解決的,但這至少是一個導向。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要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對心理健康標準有充分的認識,並明確其影響因素。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導,變壓力爲動力;給予機會,達到自我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工作效益;創造環境,給教師一分溫馨。

一、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健康調查及結果

近些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幼兒園進行的幼兒教師心理檢測結果爲:52.1%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24%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65%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5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最近有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於常模,特別是敵對、抑鬱兩項存在問題少於常模,但在強迫、偏執、虐待、人際關係等方面,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所以,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爲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調查表明,很多幼兒園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現實壓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佈在當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滾滾浪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時提出了新的期望與挑戰。而“班級人數太多”“設備材料不足”“新舊觀念制約”等狀況,還有面臨的職評問題、考評問題以及來自自身的情感問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等等,凡此種種,幼兒教師身上的壓力遠遠超出其他職業者的壓力。

2.生理症狀

長期的心理困擾會使幼兒園教師產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見的有厭食、失眠、頭痛、噁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斷磨難的困擾

幼兒教師其職業的特殊性在於她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由於年齡小,加之獨生子女備受父母關注、疼愛,面對班級中30多名幼兒以及身後的家長,幼兒教師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會責任賦予雙肩,很多幼兒教師把幼兒能不能得到發展的責任歸咎於自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而有些幼兒園爲了滿足家長的需要,開設各類興趣班,週六班、加時班,使幼兒教師始終處於疲憊的狀態。一些幼兒園園長,不僅要爲教學質量的提升而煩惱,更要爲幼兒園的生存問題、資金問題而苦惱。

4.不良情緒

幼兒園教師常見的不良情緒主要有抑鬱、焦慮、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偏執、強迫、軀體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量太多,節奏緊張。76.6%的教師認爲,儘管很努力工作,卻沒有成就感;部分教師認爲教師的付出與獲得不均衡,幼兒園的獎勵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級、個人問題受挫,使教師身心受到傷害

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部分教師家庭問題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崗失業;子女教育問題;夫妻矛盾大,時有吵鬧;年輕教師個人問題得不到解決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狀況,誘發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心理壓力大、人際關係出現障礙等都是很多幼兒園教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改進和建議

改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過程,需要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和教師個體層面入手,綜合各種因素,創設和諧發展的組織氛圍,進而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導,變壓力爲動力

時代的發展使教育的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幼兒教師要積極應對。在注重業務提高的同時,更要重視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意識到,幼兒教育工作是一種承擔着社會責任的專業性的職業,從而使其能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質,並以自己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專業獨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師心理疏導工作擺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導以平等對話、理解爲先,尊重隱私,重在心靈啓迪,通過熱情的關懷、寬慰、理解和開導,幫助情緒受困擾的教師樹立信心和勇氣,引導他們開展自我心理調適。

3.開展對教師的心理輔導

在教師中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對教師進行心理保健的訓練,可以請有關專業人員進行講座,還可以建立教師的心理檔案,由專業人員實施,專業人員有義務與教師溝通,發現問題應及時干預,使其得到矯治,並進行保密。

4.完善幼兒園管理,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

工作壓力是影響教師健康的主要因素,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調整競爭機制,滿足大多數教師的成就感,儘可能地關心每個教師。要建立寬鬆的幼兒園心理氣氛,發展積極的人際關係。

除此之外,還要給予機會,達到自我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工作效益;創造環境,給教師一分溫馨;完善幼兒園管理;爭取社會支持,形成疏導網絡等都可以改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總之,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關係到教師切身利益的大問題,也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工作視角,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個人、集體、社會的發展體系中,從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

【第15篇】環境污染狀況的調查報告範文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下面有小編整理的環境污染狀況的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近年來,隨着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成爲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在環境科學中,一般認爲環境是指圍繞人羣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稱。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着巨大作用。大氣、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爲人類的不斷髮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自下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爲此,我作了調查。

在街街道隨機抽取20人作爲調查對象:

一、請問你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8人,佔40%。回答不會的有3人、佔15%。回答有時會,有時不會的有9人,佔45%。看來,大家還是對環境問題不太重是啊。

二、你會主動義務幫助保護環境嗎(如清除“牛皮蘚”、回收廢電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會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佔10%。回答老師佈置了就去,不佈置就不去的有5人,佔25%,都是國小生。還有一些回答不會去的有13人,佔65%。大家都是把這些工作當作別人的事情,不太關心。

三、平時,看報紙,新聞會不會對環境方面的新聞引起重視?

大多數回答說不會,、只關注一些娛樂或別的方面的,佔55%。回答會的只有1位,佔5%。回答有時候會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視,只覺得這個事情與我們無關的有8人,佔40%。

點評:看來,人們對於環境問題人染是無動於衷,不太回去關心。

地球上共同的環境問題是:

1。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佔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於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如南極的臭氧層空洞。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被破壞的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裏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裏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2。淡水資源危機。地球地面雖然2/3爲水覆蓋,但是97%爲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爲淡水,但其中2%封存於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爲工業用水,70%爲農業用水,只有5%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爲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我國5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由於人類的破壞使得地球水資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爲歷史的記憶了。

3。土地荒漠化。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到1996年爲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球愛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 100多個,荒漠化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着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 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後記:人們將面臨的危機有很多,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破壞環境,那麼人類將會滅絕,地球也將會成爲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歷史。

【我們身邊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築廢料,塑料袋,動物的死屍,糞便,一次性飯盒,木塊和果皮.】

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死屍會影響環境的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公廁排出的糞便不僅對水有污染,並且還影響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積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話,那水就會越積越多,甚至會水浸.

上面介紹的污染物對動物,植物也有極大的危害.

例如:臭氣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污染物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氣變得臭氣熏天,而且使排洪水進一步的污染.

遠期的危害:使人身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對人肺部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死亡.

結論

看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對目前的環境有些憂慮呢?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