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企業環境調查報告多篇

企業環境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私營企業的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關於我市私營企業 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爲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爲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爲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爲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xx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數據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戶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爲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臺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爲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爲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爲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爲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稅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稅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稅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稅收成爲我市稅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爲一個新的企業羣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五.產品市場定位區域拓寬 “拾遺補缺”,“小打小鬧”是私營企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在調查中,百姓間流傳着私營企業最初創業的模式“一個老闆,一輛車,三個夥計兩間房,外加保安一條狗”。隨着社會的發展私營企業生產服務領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區域外,去拓展更爲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被調查的企業中41.1%的企業產品外銷出口,1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其他省市銷售,13.3%的企業產品本省銷售。涌現出一大批出口創匯大戶,比如新泰格玩具、華隆食品、魯東藝品、錫祺抽紗、榮韓國際貿易等。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額達800多萬美元。來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創匯私營企業在我市爲數不少。

六.產品由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私營企業在發展之初由於技術人員缺乏、資金少、裝備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產品生產爲主,隨着資本原始積累的形成,部分企業已注重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營企業通過招攬人才,形成技術開發中心,自主開發新產品。有的企業則藉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新產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62.5%的企業獲取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或仿製。藉助外部力量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只有37.5%,其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發的7.5%,引進國內現成技術企業12.5%,與企業有業務關係的大企業25%,引進國外技術5%。

發 展 趨 勢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近幾年來,我市把發展私營經濟作爲調整所有制結構,強市富民的戰略來抓,私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社會對私營企業還有偏見,長期以來受公有制的觀念影響,人們習慣以公有、私有標準衡量企業的好與差。我們本次走訪調查了多傢俬營企業主,從座談情況看,私營主們一致呼籲,要解決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問題,通過報刊、電視、電臺等輿論媒體,加強對私營企業的宣傳,提高私營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社會營造從事私營經濟光榮的氛圍。他們認爲通過合法經營、照章納稅,爲發展社會生產力做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及認可。

二.優化寬鬆的政策環境 幾年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私營經濟發展,把本項工作作爲經濟工作重點,圍繞着優化環境、放寬政策、改善服務等方面,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實施在下面執行中要麼走樣,要麼難以落到實處,私營企業老總們對此意見較大,他們呼籲有關領導部門在執行落實政策上充分體現公平、公證、公開的原則。象對待其他經濟成份的企業一樣對待私營企業,切實做到政策平等,貸款平等,稅收平等,開放對外貿易平等,社會待遇平等。同時還提出多向粵、江、浙一帶的先進省份學習,“建議降低稅負,出臺新的利好政策,按私營企業納稅的高低追還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要多爲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着想,多給企業一些發展空間。政策多扶持,多傾斜”。還有提出“個別外資企業打游擊,鑽國家減免稅收政策的空子,企業減免稅期限一到,馬上換個地方,另選廠址,重開門戶,再次享受減免稅待遇,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這方面管理力度不夠,大家有意見,私營企業與其他的企業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競相發展”。 政策是私營經濟的生命線,隨着市場競爭力度加劇,私營經濟發展將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採取措施,爲私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改善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資金是促進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近年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大中型企業的融資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依然緊張。資金已成爲當今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由於各國有及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對私營企業存在不合理的偏見,使得私營企業正常的貸款行爲變得異常困難。不用說信用貸款,連足額抵押貸款的複雜手續都讓人望而卻步。至於募股融資,私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如國有企業。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都作爲‘自己人’看待”。另者反映,“私營企業在起步發展時期,由於投資、信貸還缺乏相應的社會誠信認可,雖然擁有好的產品和市場,由於資金短缺,這一階段最艱難,只能靠自己籌措,三年五載談發展壯大很難。影響了私營企業發展的進程,我們認爲政府在私營企業發展前期給予更多的支持。例如信貸、投資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如土地、廠房、稅負方面優惠”。 融資難、擔保難成爲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所以建議金融機構在融資、結算等方面給私營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貸款審批上應與國有平等對待;在貸款擔保上採取適當辦法,維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實行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四.創造優越的服務環境 加快私營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服務環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私營企業指導不指揮、參考不參與、支持不干預、服務不索取。調查結果顯示,一些管理部門和服務單位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視現象。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社會負擔過重;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環節多,相對降低了企業效率”;“除了收稅,別的事無人管”;“思想還不夠開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還很嚴重,希望政府多辦些實事,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讓企業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搞好生產”。 總而言之,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多傾聽私營企業家的呼聲,關心他們的疾苦,支持他們的工作,使他們幹得舒心、順心、放心。通過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第2篇】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吉林省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發展,企業經營者隊伍的成長與發展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入wto後更廣泛、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爲了瞭解和分析企業經營者成長狀況和發展環境,促進企業經營者隊伍的健康成長,近期省企業調查隊開展一次專項調查。這次調查以企業法人代表爲調查對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35份,回收率90。

調查結果表明: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經營者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爲有利於企業家隊伍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已初步形成。

一、企業經營者素質狀況

1、經營者年齡進一步年輕化。調查顯示,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主要集中在36-55歲年齡段,年齡逐漸趨於年輕化。

其中46-55歲年齡段的人數最多,比重爲52.6;其次是36-45歲,比重爲34.6,兩個年齡段比重之和爲87.2;56歲以上和35歲以下各佔10.7和2.1。與20xx年調查結果相比,36-55歲的企業經營者所佔比重增加了8個百分點,而56歲以上的卻減少了4.5個百分點。

按企業規模劃分,大型企業經營者年齡在45歲以下的佔40,中小企業企業這一比重分別爲35.6和37.5。在各類型企業中,47的私營企業經營者年齡在45歲以下,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爲46.2和40.4,國有企業爲32.1,集體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最低。

2、學歷水平明顯提高。調查表明,在企業經營者隊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91.1,其中大學學歷佔44,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21.3,大專以下佔8.9。

高學歷的比重與20xx年相比有明顯提高,其中大學本科提高9.2點,研究生提高11.5點,表明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已進入較高學歷結構。從不同年齡段看,在人數較多的36-45歲和46-55的年齡段,大學學歷的比重分別佔28和58.5,研究生的比重分別爲62和32。

表明在36-45歲年齡段,研究生的比重高,而在46-55的年齡段,大學本科比重高。在56歲以上的企業經營者中,大學本科以上的佔72,35歲以下的研究生比重較大,爲40。

3、知識結構趨於專業化。在企業經營者隊伍中學管理的人數最多,佔42.2;其次是財經專業,佔14.5,理工農醫佔13.5,工商管理(mba)佔10.4。

與20xx年調查結果相比,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的知識結構向專業化方向。從不同年齡段看,經營者在36-45歲和46-55歲年齡段學管理專業比重最大,分別爲30和

5

8、8,財經和理工農醫專業的次之。35歲以下和56歲以上年齡段學文史和理工農醫專業的比重較大,管理次之。

另外46歲以上年齡段企業經營者學習管理專業、財經專業和mba的比重比46以下的所佔比重要高。表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照表()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年齡35以下36-4546-5556以上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大專大學研究生及以上21.3現任職務董事長總經理廠長黨委書記其他所學專業文史哲法律財經工商管理(mba)管理理工其他

二、經營者自我評價提高企業家經營者的綜合素質是造就企業家隊伍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次調查瞭解了企業經營者對職業化技能的看法和對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評價。

1、管理能力增強,開拓能力較弱。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爲自己最強的能力依此是:決策能力(88.1)、組織協調能力

(46)、創新能力(35.7)、知人善任能力(31.5)、市場營銷能力(25.1)、學習能力(17.9)、公關能力(10.6)、表達能力(8.1)。與20xx年的調查數據對比,可以發現近幾年有一些可喜的變化趨勢:創新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創新能力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學習能力由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

認爲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此是:公關能力

(63)、表達能力

(46)、市場營銷能力(45.5)、創新能力(36.6)、知人善任能力(30.2)、學習能力(21.7)、組織協調能力(13.6)、創新能力(4.7)。值得注意的是,被企業經營者排在較弱能力前面的公關能力、表達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與企業的對外開拓和市場推廣關係密切,而排在強項能力前面的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企業的內部管理關係更密切,這反映了我省企業經營者能力結構的一些特徵:內部管理能力強,對外開拓能力弱。

因此在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企業經營者的對外開拓能力有待加強。

2、個人事業比較成功。大部分經營者認爲自己經營企業是比較成功的,比重佔82.3, 其中認爲非常成功和不太成功的比重分別是5.2和9.8,只有極個別經營者認爲自己經營企業是不成功的。

而對於成功的原因,經營者認爲“企業員工的支持”和“個人素質較高”、“領導班子的配合”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者所佔比重分別是25.

7、25.4和25.1;而認爲“國家政策好”和“趕上好的機遇”則分別佔16.7和7.2。

3、有長遠奮鬥目標。調查顯示,經營者所在企業已制定發展規劃的佔95,其中有長期規劃的佔50.

9、中期規劃的佔據36.4,短期規劃的佔11.7,只有5的企業沒有制定發展規劃。調查還顯示,企業經營者在任期內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佔92.3,沒有的佔7.7。

其中大型企業經營者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比重達93.3,中型企業爲90.7,小型企業94.4。

4、追求創新精神。本次還對詢問了經營者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和他們在經營活動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麼,調查結果顯示:認爲“勇於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最高體現,所佔比重爲59.

4、認爲“追求利潤最大化”佔26.9,而認爲“勇於承擔風險”和“樂於奉獻”分別佔9.1和4.7。調查結果還顯示:我省企業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精力投入最多的工作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26.7)、“尋找新的發展機會”(25.5)和“市場營銷”(22.6),三項工作佔其全部工作的四分之三,而“協調與有關部門的聯繫”和“新建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分別佔12.9和12.3。

4、經營業績良好。從產品地位看,有67.7的被調查企業認爲本企業產品質量在同行業中屬於上等水平,認爲中等水平的爲28.1,認爲下等水平的佔1.7。

從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看,企業經營者認爲本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屬於暢銷的佔48.1,屬於平銷的佔46.4,屬於滯銷的佔1.3。從被調查企業的效益狀況看,盈利企業佔66.8,虧損企業佔32.3,持平的佔0.9。

三、對經營者隊伍成長環境及相關制度的評價

(一)對成長環境的評價

1、對成長環境總體給予肯定,法制環境亟待加強。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企業家成長環境所涉及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六個方面給予了肯定評價。

調查表明,要促進企業家隊伍的快速健康,各種環境因素還需要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建設亟待加強。表2:對企業經營者隊伍成長環境的評價()很有利比較有利一般不太有利很不有利均值百分制市場環境15.741.730.310.41.73.5971.8經濟體制8.138.340.99.12.93.3867.6政策環境11.937.940.46.82.63.4969.8文化環境8.535.749.84.70.853.4569社會環境7.738.344.76.81.73.4168.2法律環境8.935.347.25.52.63.4168.

【第3篇】私營企業發展環境調查報告格式

關於我市私營企業 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爲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爲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爲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爲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xx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數據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戶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爲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臺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爲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爲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爲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爲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稅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稅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稅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稅收成爲我市稅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爲一個新的企業羣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五.產品市場定位區域拓寬 “拾遺補缺”,“小打小鬧”是私營企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在調查中,百姓間流傳着私營企業最初創業的模式“一個老闆,一輛車,三個夥計兩間房,外加保安一條狗”。隨着社會的發展私營企業生產服務領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區域外,去拓展更爲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被調查的企業中41.1%的企業產品外銷出口,1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其他省市銷售,13.3%的企業產品本省銷售。涌現出一大批出口創匯大戶,比如新泰格玩具、華隆食品、魯東藝品、錫祺抽紗、榮韓國際貿易等。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額達800多萬美元。來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創匯私營企業在我市爲數不少。 六.產品由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私營企業在發展之初由於技術人員缺乏、資金少、裝備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產品生產爲主,隨着資本原始積累的形成,部分企業已注重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營企業通過招攬人才,形成技術開發中心,自主開發新產品。有的企業則藉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新產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62.5%的企業獲取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或仿製。藉助外部力量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只有37.5%,其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發

【第4篇】企業投資環境調查報告

企業投資環境調查報告

根據區委的工作重點和區人大會年度工作要點的要求,區人大會在今年4至5月份組織全區人大代表開展了“我爲環境建設年建言獻策”的大型調研活動。全區人大代表以代表小組爲單位,採取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辦法,深入本轄區外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個體業戶、基層羣衆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開展調查研究,共召開座談會34個,209名代表參加了調查、座談,100餘名企業負責人和個體私營業主參加了座談。區人大會全體副主任和駐會委員在參與代表調查活動的同時,又分成10個組分別深入到各鎮、街道辦事處召開代表小組組長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進一步瞭解情況、徵求意見和建議。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區人大會又多次召開主任會議對我區投資環境的優勢和不足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彙總報告如下。

一、我區投資環境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從戰略高度出發,始終把提高行政效率,優化發展環境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我區投資環境的改善。一是以精簡審批事項爲突破口,積極推進政府審批制度的改革。全區行政執法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按計劃順利推進,全區49個部門報批的809項審批和收費項目,取消和廢止的有599項,取消比例達到了67.9%,進一步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二是認真規範政府行政行爲,實行政務公開,提高了辦事效率。全區成立了區外商投資項目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項目服務中心及建設工程交易中心,開展了“一站式”服務,實行審批事項超時默認制度和行政審批責任追究制度,爲企業提供了便捷的服務通道,促進了政府工作提速增效。三是集中整頓規範經濟秩序,加強對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清理,制定出臺了《99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責任追究暫行規定》。成立了機關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實行了檢查許可證制度,進一步淨化了企業發展環境。四是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對全區行政執法單位的執法檢查和收費項目,依照相關法規和政策進行了覈實和精簡,減少了“三亂”行爲,增強了行政執法的透明度。五是在全區深入開展了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大力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實行了政務公開和服務制度,機關會風和文風得到了改進。同時,幾年來,區委、區政府持之以恆地狠抓路、綠、水、樓、燈、廣場等城市要素建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大爲改觀,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另外,全區各鎮、街道辦事處和區直各部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環境建設年、項目建設年活動,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環境衛生整治、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區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促進了投資的大幅度增長。在區人大代表的調查中,多數企業對我區的城市硬件發展環境表示滿意,在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質量上,大多數企業認爲有較大的改善。

二、當前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區以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是,面對其他周邊城市整體投資環境方面的競爭壓力,我們在思想認識、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執法環境、企業經營環境和人文環境建設等諸多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區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爲:

1.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尚未在少數政府執法部門工作人員中形成共識,上通下阻,上熱下冷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代表們反映,少數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優化投資環境的意識與市區黨委、政府的指導思想反差比較大,政府出臺的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些工作人員中有的貫徹執行還不到位。有的部門和執法人員缺乏優化投資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缺乏服務的主動性和熱情,甚至有的時候僅僅從部門利益出發,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業角度靈活制定政策、運用政策。由於思想還不夠解放,導致了優化投資環境的思路難以拓展、手腳難以放開、障礙難以消除。

2.行政行爲不規範問題在少數部門時有發生,服務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調查中企業普遍反映,一是企業新上項目辦事難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有的代表們在發言中談到,目前在我區一些部門辦事,門好進、臉好看,但是事仍然難辦。投資一個項目或搞一項建設,要到30多個單位及科室審批,週期長達幾個月。二是個別從行政執法部門分離出去的中介服務機構,沒有真正與這些部門脫鉤。企業在需要中介服務時,必須到這些行政執法部門指定的中介機構辦理,且收費比其他中介機構要高,這種強制服務的行爲企業比較反感。三是我區實行的一站式服務機構,雖然採取了集中辦公的形式,但實際上還需要到各部門分別辦理,同時還存在部門之間協調不力等實際問題,審批週期長,行政效率偏低。四是“三亂”的治理還不徹底。代表們反映,個別行政執法部門重收費、輕管理,甚至於爲收費而收費,以罰代管、罰而不管的問題時有發生。有的行政執法部門檢查、罰款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反覆上門檢查,搞得企業不能安心經營。此外,經營狀況好的企業還成爲少數社區、單位和組織優先“光顧”的對象,承擔着一定的社會服務負擔。五是重招商、輕安商的問題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許多代表反映,政府既要重視招商,又要重視安商、扶商,在某些情況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否則,招來商留不住,給他人做嫁衣,將直接影響我區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的後勁。調查中發現,我區目前有些企業已改到開發區註冊,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在短期內儘快解決,已建成企業的流失現象還有可能繼續發生,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3.信用環境不盡人意,誠信建設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在整治信用環境方面採取了一些過硬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區的信用環境不容樂觀,少數政府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信行爲,不少代表反映,現有政府文件中規定的優惠政策如招商引資獎勵、投資獎勵、退稅、綠化修路獎勵等難以兌現,挫傷了一些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4.一些市、區執法部門職能交叉,執法環境急待改善。據代表們反映,儘管市、區黨委、政府在清理不規範文件和收費項目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力度還不夠大,有許多與市場規則不相適應但與部門利益密切相關的審批、收費項目還沒有完全取消。同時,由於我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市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文件和規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我區的執法權利,影響了我區的利益。特別是市、區執法部門事權劃分不清,重複檢查、交叉收費,嚴重地影響了中心城區的執法環境。不少企業領導反映,他們需要拿出百分之五六十的精力來應付各種檢查和收費、協調各種關係,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經營。還有一些代表反映,政府一些工作部門制定的規範性文件、行政措施、政策信息、收費規定和標準以及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制度、規定,由於不能及時向社會公開,宣傳力度不夠,企業不知情、不瞭解,常處於被動地位。

5.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企業經營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從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企業認爲經營環境有所改善,對基礎設施條件、勞動力素質、企業與當地政府的關係、社會治安環境等滿意度較高,而經營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環境偏緊,企業發展缺乏資金支持。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只能靠自己的積累,甚至靠借高利貸、靠集資來解決資金週轉困難,貸款難已成爲嚴重製約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二是基礎性配套措施還跟不上,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代表們反映,一些園區如99科技工業園在路、水、電、氣、排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上遠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影響了企業入園的積極性。三是人才缺乏,影響企業的發展後勁。我區是市中心區,人才資源相對其他區縣比較豐富,但企業普遍感到高級人才和科技人員難招、難留,人才引進的門檻還比較高,特別是對於沒有中高級職稱而企業又特別急需的技術人才、技術工人在優惠政策上還缺乏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