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生態調查分析報告多篇

生態調查分析報告多篇

【第1篇】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工作報告範文

d社區在驕陽的照射下一片寂靜。在社區的一個街角,10多個滿臉稚氣的年輕小夥子聚集在一起,染髮、衣着奇異、旁若無人地懶懶地抽着香菸,偶爾爆發出一陣粗魯的罵聲和笑聲……這些特徵和舉止使得他們格外引人注目。

這就是去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研究對象——“街角青年”。 作爲這個課題的申報者,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調研員黃海利用長達半年的時間,對長沙市開福區的兩個社區(我們分別標爲d社區和l社區)進行了專門調查,發現在3782名青少年中,有60餘人具有明顯的“街角青年”特徵:年齡在15-20歲之間,文化程度較低,絕大部分爲國中,大多擁有某種“一技之長”。

昨日,隨着《“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正式完成,“街角青年”這個陌生的名字也隨之步入人們的視野,而如何讓這部分處於亞文化社會的青年重新迴歸主流社會也就成爲一個不再諱莫如深的重大話題。

【名詞解釋】 街角青年

所謂“街角青年”,其內涵的基本要素是:

(1)15~20歲左右,長時間呆在街頭;

(2)以遊戲人生、遊逛街頭、經常違點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發展成爲青少年犯罪)成爲一種主要生活方式;

(3)沒有從監護人那裏得到足夠的保護、監督,但保持一定的聯繫;

(4)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生活來源,數人或數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區地域關係爲凝結點,結合成“dy羣”(即街角青年羣體簡稱),在羣體中尋求歸屬感,故稱之爲“街角青年”。

“街角青年”是一種全球性現象。美國社會學家威廉·f·懷特和納米比亞社會學家p·穆福恩曾經對“街角青年”現象進行過研究。在國內,“街角青年”一直是一個被國內學術界所漠視的“邊緣青年羣落”,對於“街角青年”的研究成果國內目前不多。

【領軍人物】 17歲老大已混了5年

“天哥”,18歲,13歲不到輟學,20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通過d社區居委會王主任,我們認識了dy羣的老大‘天哥’(已於20xx年7月因搶劫進了少管所被管教1年)。”黃海回憶說,“天哥”年紀並不大,進少管所時才17歲,卻已經在街角里混了整整5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已經在‘江湖’上摸爬滾打了5年”。當被問到爲什麼不在學校讀書時,“天哥”深吸一口煙,稚氣未脫的臉上寫滿了憤懣:“讀書?我13歲沒滿就離開了學校,那時候我還沒拿到國小畢業證呢!成績不好,加之我不守紀律,學校給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響全班的升學率,別讀了,一怒之下,我就不讀了。其實,誰又願意這麼早就沒書讀啊。”

出了校門,“天哥”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無人理睬的絕境。家庭本來就不完整,父母離異,“天哥”從小就跟着曾經因犯罪而入獄的父親,“沒人管我,我媽對我來說等於沒有,我爸名聲不好,就靠幫別人乾點雜活爲生,生活都顧不上,哪有時間照看我?還好,我自己後來終於發現我並不孤獨。”13歲未滿的“天哥”發現在這個d社區,除了有幾個由二十幾歲的青年組成的團伙外,還有一大幫和他年紀相似、境遇相同的小兄弟們。

【日常生活】單調乏味中打發時間

中午起牀碰頭,然後上網、看錄像、玩桌球、唱卡拉ok……凌晨2~3時回家

黃海說,對於“dy羣街角青年”而言,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晚上的夜生活往往使得他們在每天上午補睡眠。一覺醒來,各自在家裏吃過中飯,不用人召集,中午12時左右就自覺來到d社區的某個街角,懶懶地在陽光下抽菸、閒聊,當人數聚集到10餘人時,便開始重點討論“今天如何打發”,然後開始他們新的一天“街角生活”。

“其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網吧、錄像廳、桌球室和卡拉ok廳裏度過,具體去哪裏得由天哥說了算,如果天哥沒來,那就是我們說了算。” 作爲“dy羣”中的核心層成員,今年17歲的“武狀元”不無得意地說。就這樣,“dy羣”的“街角青年”根據老大或者核心層成員的意見決定了當天的生活方式:如果下午的主體活動是網吧、電遊,那麼活動結束以後,大部分“dy羣街角青年”成員會各自回家吃晚飯。而“dy羣”中的核心層“天哥”、“武狀元”、“豆芽杆”、“耗子”等人則會繼續聚在一起閒逛打發時間,然後一起去某個成員家中或d社區某個小餐館蹭飯,在交流下午的活動心得同時,討論晚上這個對於“街角青年”來說最爲重要的活動時間安排。

晚上7時左右,“dy羣”成員們會陸續繼續來到社區的某個街角集合,當人數達到10餘人或數十人時(成員與下午活動相比會有變化,但其中肯定有2~3人“dy羣”核心層成員),同樣,經過核心層成員的決定,他們去錄像廳、桌球室和卡拉ok廳居多。

晚上的活動會進行得很盡興,“街角青年”們不論那天晚上幹什麼,都會在一起聚到凌晨2~3時,然後帶着一身疲憊和“瀟灑”後的興奮回家睡覺,第二天再重複這樣的生活。

【經費來源】 從“灰”到“黑”想方設法

各自湊錢在d社區開過鋪子等等,最後全是關門大吉,然後想盡一切辦法撈錢吃飯、娛樂爲主體的生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從家裏和親戚要的錢寥寥無幾,自己又沒有工作,而家庭顯然是不可能爲他們這種“灰色生活”提供資助的,因此,生活來源成了重要的生存問題。

“天哥是我們的好老大,每次打架他都衝在前面,一有錢我們都是大家一起花,吃飯也會帶上我們,如果我們有錢也絕對會和兄弟們一起用,大部分時候都是大家一起湊錢玩,當然大部分的錢還是天哥在想辦法解決。”

“dy羣”的第四把手“耗子”說。

在幾個月的觀察中,黃海他們發現,作爲這羣“街角青年”的老大,“天哥”必須考慮和擔負羣體活動的絕大部分經費,必須爲手下幾十個小弟兄們安排好出路。爲此,天哥想盡了一切辦法。

他甚至還曾經積極組織一幫人,通過各自家裏湊錢在d社區開過鋪子,什麼“快餐店”、“服裝店”等等,讓小弟兄們去管理店面,可這些正經生意卻在“街角青年”的懶散經營和形象不佳下是“開一個砸一個”,最後也是關門大吉。籌不到經費則意味着“dy羣”的活動會停止,交流會停滯,最後導致老大權威的喪失和“dy羣”的解體。於是,“dy羣”開始在對

面的l社區敲詐勒索小學生和年紀較小的國中生,一些問題學生開始加入他們的行列,甚至因此而輟學開始與“街角青年”們合流,最後成爲“街角青年”。而一些小打小鬧的偷竊行爲也開始在“dy羣”的價值觀念中得到認可,老大“天哥”因此還拜一名老扒手爲師,“灰色”開始向“黑色”演變。最終在20xx年7月,“天哥”因盜竊不成而搶劫,被當場抓住送少管所管教一年。

【角色自辯】“我們不是惡勢力”

大家在一起只是熱鬧,有個伴,在一起玩,當然如果沒錢玩,也會做點小壞事。“誰都瞧不起我們,又沒有正式的手藝,找不到也懶得去找工作,反正在別人眼裏我們是小混混,那就乾脆混得了,我就不相信活不下來,混久了,自然也就要惹是生非。”當談到社會對他們的看法時,“天哥”一臉的玩世不恭,可眼中卻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正常社會的嚮往和無奈。

據瞭解,幾乎所有的“dy羣”成員都曾有過好好做人的想法。在家庭的幫助和社區居委會的推薦下,“天哥”曾經開過鋪子,讓一幫小兄弟看守鋪面,“武狀元”曾經去應聘過保安,“耗子”曾經想去某個商場當櫃檯營業員,但均以失敗告終。

“別人看不起我們,可我們自己還是得看得起自己啊,我們在學校讀書雖然不多,但還知道要做有出息的人,可是後來我們卻覺得這個社會不讓我們成功,我們沒有機會出頭,那我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出頭。”“天哥”說:“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是在搞破壞,你們認爲不應該的,我們偏要去做,有時候看到別人被我們捉弄後的憤怒,我們就會覺得蠻興奮,到後來,我們把這種事情作爲我們這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我們絕對不是惡勢力,大家在一起只是熱鬧,有個伴,在一起玩,當然如果沒錢玩,那也會做點壞事。” “天哥”很嚴肅地澄清說,與一些違法犯罪幫夥不同,他們的行爲方式和運作規則決定了它是d社區“街角青年”自發形成的一個“灰色社會”。但是,“街角青年”這種相對主流社會而言的“灰色青年”,很有可能發展成爲“黑色”,暴力和犯罪傾向愈發明顯,暴力行爲越來越多。如2002年,“天哥”爲首的“dy羣”打了3次羣架,20xx年則打了5次,“豆芽杆”爲此丟了一隻眼睛。(除黃海外,其餘均爲化名) 新報記者 朱浪

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之對話

誰把我們撒落街角

對話專家

7月2日,記者與黃海相向而坐,話題很沉重。

平心而論,對於“街角青年”,社會,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主流社會,是很難從心理上接受這幫青年人的。在常人眼中,他們不學無術,惹是生非,學校、家庭都容不下他們,他們的容身之所理所當然地也就狹窄得只剩下“街角”了。然而,這個羣體裏的並不都是壞孩子,他們渴望迴歸,渴望被容納,如果一定要說他們壞,他們變壞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變壞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對話人物: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調研員黃海

對話內容:《“街角青年”與社區青年工作研究》的整個調查過程

新報:你第一次接觸“街角青年”時,對他們是持一個什麼樣的看法?

黃海:20xx年4月的一天,在d社區居委會主任的陪同下,我與10個街角青年進行了第一次交談。地點就在d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他們都只十幾歲,除了染髮、抽菸、衣着奇異等外部特徵外,他們大部分人臉上還明顯帶着稚氣。

交流前,我很坦誠地告訴了這10個人,自己正在做一調查,只是想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更不會將其一些情況透露給他人。但是,他們仍有所顧忌,甚至有點羞澀。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第一次見面,可以說,他們並未把我當做是朋友,而是敵人,有種防備心理與敵對心理。當時因爲居委會主任在,他們才無奈配合我的工作。我當時就意識到了,要融入到他們這個羣體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可是說實在的,當我申報這個研究課題時,我內心是歧視這個羣體的。起初在與他們交流時,可以說是帶着虛僞的面具,爲的就是完成這個課題研究。

新報:那你又是怎麼樣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的?

黃海:基於課題研究的原因,我不得不想盡辦法去接近他們。我跟“天哥”他們說,你們原來每天干什麼還是照常幹什麼,我只是一個無聲的記錄者,不會干擾到他們。但是,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沒有了往日的放肆。比方他們有人提議去做件破壞性的事情,他們先是向我投來質疑的目光,然後就會被馬上否決。

但是,我仍堅持着每天中午在小區廣場等待他們的出現。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我當初想的那麼壞。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於我的罷了。那時,我的心理開始有點理解他們。我開始請他們吃飯,開始與他們交心、聊天,開始真正融入到他們的生活。

通過一個月,他們開始主動與我接觸、聊天,主動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慢慢的,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瞭解。“我們也想好好讀書,好好工作,但是學校嫌我們成績不好不要我,也沒有單位肯要我。大家都在歧視我們。”這是天哥們跟我講得最多的一句。

新報:“天哥”們認爲大家都在歧視他們,但你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和他們接觸,你對他們的看法是否發生了改變?

黃海:改變很大!外號“豆芽杆”在一次打架中弄瞎了一隻眼睛。據說,當時他們幾個人在烈士公園玩。在他們附近,有一男一女正在爲何事而爭吵,突然那男的打了那個女的一巴掌,“豆芽杆”他們看不過去,就前去指責那個男的不該如此對待女性。誰知發生衝突,“豆芽杆”拿着啤酒瓶砸過去,人沒有打着,碎片卻擊中了自己的眼睛。由此可見,他們挺講義氣,挺有感情的。

當時,我很同情他們,覺得他們是被社會所拋棄的可憐人。後來,我發現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種理解。他們不希望所有人都帶着“有色眼鏡”來看他們。

新報: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接觸的這部分“街角青年”都將成家立業,這是否意味着“街角青年”將在d社區逐漸解體?

黃海:不會的。例如,我們調查的dy地區由僅一街之隔的l社區和d社區所組成。其中,d社區以“街角青年”居多,l社區由於擁有一個非重點國小和非重點中學,以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居多。 ?

兩個社區的青少年儘管分屬不同的社區和文化社會形態,但是他們之間卻有着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l社區的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由於受到對面d社區“街角青年”的強大作用力和吸引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街角社會”的隱性社會基礎,源源不斷地補充和繼續維繫對面這個“灰色社會”的穩定存在,成爲d社區“街角青年”的外圍組織和後備力量。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遇到了15歲的“小z”(化名)。“小z”是經常和“天哥”他們混在一起的人,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對面中學的八年級在讀學生。在“天哥”的幫助下,我們與“小z”進行了數次交流。“小z”認爲,他的成績不好,紀律也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學,還不如早點加入社會。在小z看來,覺得每天跟着‘天哥’走不會吃虧,他們都把他當兄弟,有什麼事都罩着他。在“dy羣”裏,“小z”認爲找到了自己的羣體歸屬,甚至還能在這個羣體中找到滿足自己社會地位流動的路徑。

新報:那又是什麼力量使l社區的問題學生成爲d社區“街角青年”的外圍組織和後備力量?

黃海:作爲一個15歲左右年齡段的青少年,“小z”根本就不會知道他自己認爲的參加社會其實是一個邊緣青年羣落組成的“灰色社會”,更加不會知道這不是主流社會中的社會成功流動模式,而是在一個亞文化社會中的內部地位流動。作爲同一個年齡段的接受他的“街角青年”羣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滿足自己休閒玩樂的同時,也在吸引着對面問題

學生的羨慕和內心向往;更加不會意識到自己不自覺形成的“街角社會”在牢牢讓他們保持“街角身份”忠誠的同時,也在對對面問題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讓他們不自覺地成爲“街角社會”源源不斷的後備生力軍。

‘小z’走的路子其實是在重複‘天哥’和‘dy羣’‘街角青年’們走過的老路:問題學生——輟學學生——“街角青年”——“街角社會”。只不過不同的是,“小z”們除了因爲學校、家庭的原因以外,還受到了“天哥”和“dy羣”不自覺形成的“街角社會”的強大向心力作用。因此,“街角社會”暫時不會隨着“街角青年”年齡增大要成家立業的社會化步驟加快而呈現動盪和解體的趨勢。(除黃海外,其餘均爲化名) 新報記者 朱浪

怪狀循環

街角遊戲規則固定 領頭人“前赴後繼”

老大“天哥”於20xx年7月被抓後,並沒有出現如社會期待的幫夥解體現象,相反,“dy羣”還在繼續運轉,新的成員陸續加入,“武狀元”也在實際上充任了新的老大角色,繼續領導“dy羣”的生存。

黃海說:“這說明,在‘街角青年’這個羣體中,成員們除了因爲共同的價值觀念而聚集在一起,共同享有一種亞文化羣的社會心理以外,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擁有其社會結構、身份忠誠和成員基礎的隱性社會。讓人感興趣的是,‘街角青年’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與我們的主流社會遊戲規則制定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他們有對社會流動的欲求,在往上的動力被阻礙和限制時,他們會選擇在“街角幫派”中以一種亞文化心理特徵,竭力形成一個亞文化社會結構,並在這種結構中尋求領頭人依賴、心理認同和流動欲求滿足。

“天哥”在“dy羣”其他成員的眼中的確是一位好領頭人。“我已經不完全屬於我自己了,大家認爲我講義氣,有什麼事情都找我,義氣就是一面旗幟,所以很多兄弟都服我。再一個,我自己心裏也清楚,手下這麼多兄弟跟我,爲的是什麼,是有口飯吃,是不被人家欺負。”“天哥”說,“所以,只要我有好處,我就一定留一份給我兄弟們;不論我的兄弟遇上了什麼麻煩,我肯定會幫他擺平的。”“天哥”作爲領頭人,並不意味着他應該比別人更有錢,但是他必須花錢很大方,這是他必須承擔的個人義務。

除此之外,領頭人和核心層成員必須在羣體特別感興趣和經常組織的某種羣體活動中確有本事。因爲,羣體活動是“街角幫派”中亞文化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其他成員要想在“dy羣”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在羣體組織的某個活動中有突出表現,以體現自己的能力。這樣,他們在主流社會中得不到滿足的流動欲求渴望,又在團體中有限地位流動中看到了希望。

“這意味着‘街角社會’確立了它自己的遊戲規則。”黃海認爲,在由“dy羣”形成的“街角社會”中,每個人沒有身份的不同,只有地位的差異,這個亞文化社會能夠在內部給他提供社會流動欲求的滿足。但是如果他想要得到這種滿足,就必須自己參與維護這種亞文化社會的結構穩定,通過承認這個“灰色社會”的結構秩序來承認自己的街角身份,並通過維護這個“灰色社會”的結構權威來維護自己的街角社會順利流動。否則,就會被排斥,甚至被踢出局。

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在“天哥”進了少管所後,“dy羣”並沒有解體,他們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維護這個亞文化社會穩定的角色。 新報記者 朱浪

長沙城區特殊青少年羣落“街角青年”生態調查之拯救

拔何良刃刮骨療傷

核心提示

15~20歲的年齡段使他們根本不具備走入主流社會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他們被迫留在街角繼續被自己的亞文化“街角社會”牢牢把握以對抗主流社會,甚至成爲社區建設和主流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由此,“街角青年”該向何處去,他們的未來該由誰來負責,主流社會該如何呼喚他們的迴歸,都是這個研究課題必須關注的重點視角所在。

採訪即將結束時,黃海爲拯救“街角青年”開出了一劑良藥。

【理想途徑】 社區救助重任在肩

黃海認爲,搞好社區青年工作,是“街角青年”迴歸主流社會的理想途徑。因爲“街角青年”的來源緣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家庭放任自流,學校踢出校門,問題學生和中途輟學學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正常地過早流入社會。

在調查中,黃海發現目前社區青年工作存在着組織缺位、工作方式陳舊、教育服務缺乏、工作專業素質不高等問題。“社區青年工作是聯繫家庭、學校和司法機關的基地和橋樑,其重要地位決定了其應然角色的特徵。”

黃海認爲,針對目前社區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社區青年工作應該在“街角青年”的轉化中承擔起更爲主動和完善的社會事務應然角色。“其實,在國外,在港澳地區,社工組織的地位與權利是很高的,同時他的社會效果也很大。”黃海說,“社工組織作爲聯繫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紐帶,國家必須用法律法規來賦予該組織一定權利,通過法律去真正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此外,黃海還提出,對於dy地區的“街角青年”來說,他們不是沒有組織,而是社區組織沒有和他們的組織有效結合,社區組織不是沒有幫教活動,而是活動過於空泛。因此,社區“街角青年”的轉化工作必須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必須建立完善和實用化的服務陣地,使“街角青年”的轉化能有切實可靠的依託。更重要的是,對於“街角青年”來說,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亞文化社會——“街角社會”,同時還具備其獨特的社會心理特徵,內心依然存在社會流動的欲求。因此,社區青年工作在轉化組織制度化以後,應該繼續完善服務陣地建設,緊扣“街角青年”的社會心理特徵,開展各項實用的服務活動,使“街角青年”的轉化工作落到實處。

例如:與組織、人事、勞動等部門密切合作,健全青年就業保障制度,鼓勵青年努力成材。通過廣泛開展“新世紀創新創效”、“共青團號”創建、“青年崗位能手”等各種就業競賽活動,鼓勵和幫助“街角青年”參與就業競爭,使“街角青年”有事做,能做事,培育他們走進主流社會的信心和能力,讓“街角青年”能展示自己的才華,認識自己的價值,通過一

個合理可行的社會正常流動途徑,讓他們慢慢離開街角。

【關鍵措施】“四位一體”扶助“街角”

“街角青年”要重新迴歸主流社會,僅僅靠社區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組織體系,使其轉化的工作能夠成爲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應該組成“四位一體”的組織體系,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家庭 家教是主要陣地

建立家庭培育管理系統,實現“街角青年”產生的萌芽警報。家庭是青少年最早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場所和依靠,也是青少年思想行爲教育的主要陣地。“豆芽杆”曾經說過:“父母親不管我,我也不想要他們管,我的父母跟我是半斤對八兩,我留守街角,他們留守麻將桌。”這樣的家庭顯然就是屬於“街角青年”越軌中家庭預警系統失敗的典型。

●學校 別把問題推向社會

強化學校教育關懷系統,實現“街角青年”形成的初期警報。當家庭萌芽警報失效時,學校不能把問題學生推向社會。 學校在教育人方面也有着不可取代的權威性。學校如果把沒有教育好的、根本不具備成熟心理和生存技能準備的學生推向社會,就等於給“街角青年”“輸送”了後備人員,給社會留下了無窮的後患。因此,家庭和學校警報系統如果成功,實際上就斷絕了“街角青年”的後備軍和“街角社會”的隱性社會基礎。

●社區 社區幫教引回主流

創新社區幫教服務系統,實現“街角青年”壯大的中期警報。如果家庭和學校兩者的警報系統失效,那麼最重要的警報系統的任務就落到了社區身上。作爲青年進入社會的緩衝區,社區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社區也逐漸成爲某一區域社會生活的依靠。“街角青年”從學校來到社區,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務幫助,結果他們自發成幫結隊,流浪街頭,給社區建設造成諸多麻煩。建立社區幫教系統,是解決“街角青年”迴歸主流社會的有效和關鍵途徑。社區幫教系統可以憑藉社區的基層組織地位,以社區治安保衛人員爲核心,以團組織爲依託,與家庭、學校密切聯繫,對“街角青年”進行一幫一、一帶一的教育,開展各項心理輔導和就業服務,幫助他們走出街角,迴歸主流社會。必須注意的是,社區幫教系統不可建成少管所式的社區幫教組織,必須真正從心理上和實踐上轉化“街角青年”。

●社會 完善防護接納系統

完善社會防護接納系統,實現“街角青年”越軌的終極警報。“街角青年”並非是盡幹壞事,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防範,他們極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社區警務人員要仔細掌握“街角青年”的活動動向,對他們的活動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警告,使他們時刻警醒。“街角青年”一般不幹壞事,因此不能用強制的手段管理,他們的行爲可能不端,但是也不到被抓或被關的程度。因此,許多警察也睜隻眼閉隻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對“街角青年”的放縱,實際上是對“街角青年”從“灰色”逐漸轉入“黑色”道路的一種默許。

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不能再用“有色眼鏡”審視“街角青年”。如果從家庭、學校流入社區的“街角青年”,通過社區青年工作成功轉化後,主流社會依然歧視和排斥他們,那麼這個邊緣青年羣落會重新迴歸“街角青年”,並且在以前的“街角社會”心理沉澱的基礎上,更加忠實自己的街角身份,仇視和敵意主流社會,最終走向“黑色社會”。

【採訪後記】在蛻變中感受“街角”

在對黃海將近3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他一再強調,面對“街角青年”,他的心理經過了一次大的蛻變:從歧視到同情,從同情到理解,從理解到幫助,全方面感受了潛伏在街角的特殊羣體。

半年時間,與“街角青年”的親密接觸,讓他了解到“街角青年”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帶給社會的又是什麼。

半年時間,讓他認識到,“街角青年”並不都是壞人,但是也不是好人和善人。如何去將其轉化爲正常青年,成了當前一重大社會問題。

“如果說,完成這個論文,只爲應付當初申報的科研課題,那我現在準備出書,把半年來每天的訪談資料和觀察心得,一點點回憶記錄下來,爲的就是希望社會能理解‘街角青年’這個邊緣羣體,希望全社會都能真正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黃海說得很坦誠。根據黃海的計劃,目前他已將該論文整理成20萬字,預計在今年8月出版《走入“街角青年”——來自一個城市邊緣羣體的表達》一書。據悉,這也是我國首部專題調研“街角青年”這個社會現象的著作。

【第2篇】2022年生態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年**月**日

調查對象:調查人所在地民衆

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顯示:我們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關於環境及生態方面的認知度得.不到5%的人對環境或生態問題非常關注,大概40%的人對次比較關注,45%的人對此關注一般,約百分之五的人認爲無所謂。並且對環境和生態關注度大的多是一些學生或是有文化知識的人,大多數農民對此的關注度則不大。關於用水情況,我們這一塊兒90%都用的地下水,俗稱井水。雖然不是自來水,但還算是比較乾淨的了,地下水污染較少。

對於蔬菜瓜果之類的話,25%的會經常擔心,45%的認爲有時會擔心,30%的認爲通常不會擔心。這主要是看瓜果蔬菜的來源地。如果是本地的他們的擔心就會少很多,如果是從外地進貨而來的人們一般就會比較擔心一些。對於浪費水資源一事,50%的人都會勸阻別人停止這種行爲,40%的人卻只有憤怒沒有行動,10%的人認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由此可見,公民的節水意識還有待加強。對於3月12日的植樹節活動的調查顯示,30%的人會積極參加此活動,30%的人認爲此活動能起到宣傳、教育的目的,20%的人認爲此活動只是在做秀收效勝微,另外有20%的人對此則毫不關心。對於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對這方面的知識很瞭解且能做到分類處理的人少之又少,只佔總調查人口的5%左右,60%的人對此比較瞭解,但是卻沒有做到垃圾分類處理,既不瞭解垃圾分類也不會分類處理的人佔35%左右。由此可見,本地人們對於垃圾處理了解還不夠。

下面來看一下關於生態方面的幾個調查結果。 將自然保護區開發爲旅遊景點一事,毋庸置疑,它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們都知道過多的羣衆觀光勢必會對保護區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當地的生物。60%的人認爲利大於弊,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40%的人認爲弊大於利,造成的環境問題很嚴重,得不償失。很多灑店都有有關野味的菜品提供,有時候還會是些國家級保護動物,對“吃野味”人們的看法各不相同。20人中只有一人即5%的認爲這是一種時尚純享受,是一種顯示富裕的行爲;35%的認爲純粹是爲了嚐鮮;50%的認爲偶爾嘗一下可以但不是經常性行爲;10%不贊同這種行爲。關於瞭解環保和生態建設的渠道,可謂是衆說紛紜。由於問卷上此題爲多選題,但綜合起來講的話,依靠電腦、電視、收音機等電子設備的約佔40%,依靠報紙、書籍類的約佔40%,通過學校教育得知的基本是學生,約佔35%,道聽途說的約佔30%,很顯然,大多數人都由不同的渠道來了解的。對於加強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應做的努力,30%的人認爲應該依靠科學技術,20%的認爲政府應加強宣傳工作,20%的人認爲應普及相關知識,30%的人認爲應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對於我國生態建設的目標,認爲應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的約佔40%,大力開展植樹種草的約佔30%,治理水土流失的約佔40%,防治沙漠化的約佔35%,建設生態農業的約佔20%,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約佔30%。關於環保教育應從娃娃抓起,80%的認爲應該應時代的要求贊成此提議,20%的人還是覺得不切實際。

我們這兒原本有一片非常清澈的湖,在湖邊的一些人都是使用湖水的,夏天好多人在湖水裏洗澡。但是後來由於人們想提高收入,此湖便被一個個體戶承包,養起了鴨子,成羣成羣的鴨子在湖裏到處亂飛,使湖水變得又臭又髒,嚴重影響了邊的環境。現在這片湖被新主人買下,新主人在湖裏養起了珍珠,整個湖面上到處都飄滿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一片美麗的湖水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畜養池。我不得不爲此惋惜呀!人們往往容易被利益衝昏了頭腦,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其實破壞環境就是在破壞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呀! 由調查可以看出:我們這裏的人環境意識還比較的薄弱,對於生態問題的概念更是不夠了解。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的人民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很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對於保護環境的深遠意義還不夠了解,更不用說是生態問題了。 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覺得我們保護環境就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

1、儘量使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2、儘量乘坐公共汽車,少開私家車

3、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4、節約糧食,不要隨便浪費糧食

5、隨手關閉水龍頭,並能提醒他人節約用水

6、一水多用,使水的利用更充分

7、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8、使用節能型燈具、電器等

9、不隨意焚燒秸杆、塑料等污染環境

10、不吃田雞等野生動物,保護青蛙維護農田

11、舊物捐給貧困者,不可隨意丟棄

12、回收廢電池、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紙等

13、使用無氟冰箱 ,儘量不要再室內使用滅蚊劑

14、少用農藥、化肥,儘量使用農家肥

15、買食物時,優先選擇綠色食品

16、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等

17、參與環保宣傳,爭做環保志願者

關於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近年來,**市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緊密圍繞“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奮鬥目標,堅持環保優先、城鄉統籌發展,以生態示範創建爲載體,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爲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科學開展農村環保工作,不斷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着力解決各類危害人民羣衆生活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農村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持續快速發展目標。依據省環保局《關於開展全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調研的通知》(陝環函[xx]560號)要求,認真開展了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調研,現將我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狀

(一)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示範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的重要載體。目前,國家開展的生態示範創建主要爲生態省、市、縣,生態示範區,環境優美鄉鎮以及生態村的創建。在各類創建考覈指標中除了對當地經濟水平和村容村貌有着較高的要求外,還涉及到了農村飲用水水質、生活垃圾和廢水處理、工業污染達標排放、畜禽養殖糞便處理、清潔能源普及率、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內容和要求。因此,我市將生態示範創建作爲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載體,積極開展生態示範縣(區)、環境優美鄉鎮(街辦)和生態村的創建,以規劃爲龍頭,以解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爲重點,着力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整治鄉鎮和村莊環境,防治農村工業污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飲用水源,美化人居環境,切實解決農村“髒、亂、差”的問題。從xx年我市開展生態示範創建活動以來,截止現在,我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1個,市級生態示範鄉鎮9個、生態示範村43個;今年申報國家生態示範縣(區)2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個,均已通過省級驗收。當前,我市農村生態示範創建積極性很高,“xx”期間,計劃完成啓動創建1個生態縣、16個環境優美鄉鎮,68個生態村的目標,“xx”期間擬再啓動1個生態縣、13個環境優美鄉鎮和84個生態村的創建工作。目前,已有19個鄉鎮(街辦)和42個村莊編制了生態創建規劃,並啓動了創建工作;其他各鄉鎮(街辦)、村莊也正在積極編制生態規劃材料,開始前期籌備工作。

(二)農村飲水源地保護工作廣泛開展。農村飲水水源保護直接關係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保障飲水安全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首要任務。爲此,我們一是組織力量對全市各涉農區縣的鄉鎮、村組的飲用水源地進行了初步調查摸底,劃定農村供水水源保護區,設立明顯警示標誌,在保護區內,嚴禁使用劇毒農藥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大飲用水源保護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飲水工程項目建設。我市大力支持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水處理設施,全市xx年共投資9552.5萬元,完成飲水工程處145處,在建60處,解決了21.6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確保了羣衆飲水安全。

(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始啓動。針對我市農村羣衆居住地理位置差別較大的實際,我們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採取分散和相對集中、環境工程設施與自然淨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一是對於城市、縣城周邊村鎮的污水,基本納入城市、縣城污水收集管網,由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我市已建成臨潼區污水處理廠、長安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可分別日處理污水2.5萬噸和5萬噸;閻良區、高陵縣污水處理廠即將在年底建成試運行,戶縣污水處理廠預計於xx年6月份建成,設計處理能力合計6.5萬噸/日。這些區縣污水處理廠的建成運行,在解決區縣城區污水處理問題的同時,也將城區周邊部分農村的生活污水一併納入管網處理。二是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尤其是農家樂集中區建設污水處理示範工程。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的指導其採取各種處理工藝。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受納水體爲非重點流域、非水源保護區的建制鎮,我們建議採用一級強化處理;對於在有常年流水河流附近的建制鎮,建議優先考慮人工溼地。目前,我們已經撥付環保資金支持了一個農家樂集中地區建設污水治理示範工程,並擬支持8個較偏遠鄉鎮建設污水處理示範工程,其中4個鄉鎮已編制完成科研報告,並開始前期籌備工作。

(四)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顯成效。一是出臺了《關於加強我市農村垃圾處理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我市農村地區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二是在農村地區開展村莊垃圾收集站臺和區縣垃圾填埋場建設,鼓勵各涉農區縣逐步推廣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全市農村村組建立了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了專職保潔員。目前,我市90%以上的村莊建設有垃圾站臺,並由專職人員定期清運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場;三是對全市垃圾填埋場環境問題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對發現有環境違法問題的垃圾場實施掛牌督辦,嚴格執行後督察制度。

(五)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科學劃定畜禽養殖功能區,強化了畜禽養殖環境監管,目前已基本實現了禁養要求,全市無一禁養區存在畜禽養殖場現象。二是定期開展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項執法行動。摸清了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的底數,對全市147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中的部分環境違法企業,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通過積極鼓勵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不斷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導畜禽業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目前,我市已通過下撥11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支持了4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其中戶縣馬村養雞場生態示範園區、閻良區綠源瘦肉型豬繁育基地和臨潼溢盈畜牧養殖公司通過建設沼氣發酵池,不僅有效利用了本廠的畜禽糞便資源,也大幅節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用量;目前,又有5家畜禽養殖場已編制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可研報告,其中藍田縣安村立體養殖場已率先基本實現了“畜―沼―農”綜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規範、到位,體現了農業循環經濟理念。

(六)水土流失治理效果顯著。我市堅持項目帶動戰略,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近年來,全市以農業綜合開發周至縣沙河流域項目、黃河水保生態工程渭河流域未藍項目、國債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以工代賑水土保持項目、淤地壩系建設等一批重點水保生態工程項目建設爲支撐,着力把小流域的資源優勢變爲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在治理中先後涌現出了周至虎峪、戶縣東嶺、長安紅草河、藍田沙河子、臨潼東嶽穆寨等大量小流域綜合治理示範典型和閻良黃土塬區水保生態示範園、藍田縣紅河壩系骨幹亮點工程。集高標準治理、高起點開發、高科技含量爲一體,初步實現了治理一條流域,發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積極有效地推進。截至xx年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2.1平方公里,佔應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的63%,水土保持已成爲農村山區發展的生命線工程。

二、我市農村環境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長久以來,重經濟輕環境,環境保護工作重城市輕農村,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與農村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一是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能力較弱。我市農村飲用水源主要採用地下淺層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雖然對飲用水源地進行了一定保護,但一部分地區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

二是農村生活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垃圾三級處理模式處於初步階段,大多數農村還沒有實現生活垃圾統一收集、統一轉運、統一處置,尤其是垃圾填埋場、焚燒廠的處理能力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垃圾處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滲濾液問題影響嚴重;無足夠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環境,導致農村羣衆生活環境受到影響,個別地區甚至影響到村民的飲水安全和農田質量。

三是農村工業污染依舊存在嚴重隱患。我市農村工業企業佈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後,企業污染點多面廣,雖然近兩年關閉了一部分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但仍然有一部分工業企業污染較重。

四是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進展緩慢。目前,我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大部分沒有環評手續,污染防治設施落後,糞便綜合利用處理設施缺乏。

五是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目前,我市對農藥品種使用上還未有具體管理措施,農民羣衆圖省錢,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這種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滲透到土壤和水體,對農田及周圍環境產生着一定威脅。

三、當前我市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導致當前我市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結爲5個方面。一是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由於我市農村環保工作起步較晚,加之地方經濟實力有限,提供環保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薄弱,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空白狀態,農村成爲污染治理的盲點和死角,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任務相當艱鉅、繁重。二是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如畜禽養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關立法尚處於空白,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保執法和環境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三是農村環保機制不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機制體系尚未完全理順,相關部門之間聯繫和交流還不夠,多頭管理的現象比較嚴重。四是農村環保監管能力亟待提高。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工作尚未覆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污染事故無人管、環保諮詢無處問的現象。五是對農村環保的宣傳教育不夠。由於受人力、財力、條件的限制,我市環保宣傳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宣傳教育沒有真正深入到農村,因此部分農村地區幹部羣衆對環境保護認識不足,環境法制觀念和依法維權意還比較淡薄,對生產、生活污染的環境危害認識不足,日常生產、生活行爲缺乏必要的環境知識作指導,只顧抓眼前經濟建設,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的現象在一些地區還時有發生。

四、關於解決農村環保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農村環保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今年下半年,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將“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納入研究範圍,並明確提出了多項農村環保工作政策措施,農村環保工作迎來了重要的歷史性機遇。當前的農村環保工作,我們認爲應着力在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保力量等幾個方面進行:

(一)強化責任,密切配合,完善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一是強化地方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對本轄區、本行業和本系統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責任;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對各個環保責任主體實行嚴格的考覈、獎罰制度;各級政府和村組要編制生態環境規劃,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二是各部門要積極協調配合,通力協力,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積極配合,建立長效工作聯動機制,形成分工明確,協調有力,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爲主,逐步增加社會環保投資渠道,切實加大農村環保投入。一是各級政府應每年安排一定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預算,確保資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費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境保護;加大對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區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環保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境治理。二是採取政策傾斜,對於環保類項目及其他環保設施完善的企業優先考慮資金補助。三是調整財政投入結構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導資金,通過政府投入、財政貼息、前期活動補助等辦法,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種類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對農村生態、公益事業的投入;探索資源有償使用、區域生態補償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三)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着力解決農村環境熱點、難點問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調整,完善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認真做好應用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技術,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四)加強基層環保力量,強化農村環保輿論引導。逐步設立農村基層環保機構,在鄉鎮政府建立環保檢查員制度,不斷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

大學生寒假社區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大學生寒假社區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xx市xx小區

調查時間:xx年2月

調查內容:小區生態環境變化及現狀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結合多年的生活感受,查閱資料以及尋求相關部門幫助

調查目的:寒假來臨,爲了增加自己對家鄉生態環境的瞭解和熱愛,鍛鍊自己的實踐調查能力,增強環境意識,進行此次調查活動。利用社區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的相關性,通過對社區生態環境的調查,探索城市生態系統的狀況。

報告正文:

住宅和人居環境是人們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和區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住宅、住區往往以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爲代價,給社會造成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人與自然關係失調、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費用高等不可持續性特徵。城市和社區是開放的生態環境系統,它的存在和運轉都是以周圍外在環境爲依靠的,它不可能實現自身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取能量,同時又不斷地將廢物排放到外界環境中去,因此城市和社區的生態環境對外部整體的生態環境有巨大的影響。隨着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已從一般的居住的向更高層次轉變。於是,許多以“生態”爲理念的住宅和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應運而生。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態小區生態住宅?通過上網查資料發現關於生態住宅生態小區衆說紛紜,有人總結說,基本上是圍繞三個主題:一是減少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和影響;二是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三是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生態住宅生態小區要求具有:良好的區域景觀和生態環境,各類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被率和喬、灌、草合理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環境、水環境達到清潔標準,噪聲得到有效控制,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物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生態建築得到廣泛的應用。我所在的xx市xx小區的生態環境在以上幾個方面的具體情況如下所述:

xx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xx市冬季長達4至5個月,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爲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0~3.7%,整個冬季雨雪稀少,北風頻吹,乾燥寒冷。夏季炎熱,季平均溫度在26℃左右,極端最高溫度超過40℃。夏季不僅炎熱,且多降水,雨熱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縣區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數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數集中在7、8兩月,佔全年暴雨日數的70%。小區屬於xx市,自然氣候於全市一致。x市地形複雜多樣,南爲泰山山地,北靠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小區位於x市南部,靠近山地,地下未可透水岩層,地下水經滲透向北流,與不透水層阻擋噴出地表,形成泉水。

x小區是x市第一個純居民社區,建成至今有二十多年,現有百多座居民樓,人口約一萬兩千。有主要的街巷12條,路面被覆蓋面積兩萬多平方米,人行道爲吸水性彩磚,居民樓之間以花壇相間隔,其他喬灌木有一千餘株,垂直綠化面積2.7萬平方米。街心花園休閒廣場5處,道路兩邊設有石凳供行人休息。生態景觀良好。

小區內的植被以溫帶落葉喬木、常綠針葉樹、常綠灌木以及草類爲主,還有花園、花壇裏和居民家中栽種的其他植物。街道兩旁爲法國梧桐、楊樹和槐樹,樹齡約二十年。記憶中的這些樹,春季萬物復甦,生機昂然;夏季枝繁葉茂,樹影斑駁;秋季多姿多彩,猶如童話;冬季蕭條靜默,也別有一番風韻。松樹多見於花園和花壇中,四季常綠,花壇和花園由冬青的綠籬圍起來,外圍是綠漆護欄,花臺內種植一些開花植物以美化環境。整體感覺區域景觀和生態環境良好,各類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被率和喬、灌、草合理的組成與結構。野生動物的多少往往可以從側面反映生態環境的優劣,鳥語花香成爲人們理想住宅環境的必備特徵。小區中的動物,野生動物主要是鳥類,常見的是麻雀和灰喜鵲,偶爾有貓頭鷹出沒;野貓數量也不少;家養動物多是寵物狗,養狗現象很普遍;昆蟲如蝴蝶飛蛾螞蟻等等。

該市地形是三面環山,猶如盆地,大氣流動受阻,不能及時將廢氣排出,在一定條件下容易形成逆溫現象,大氣狀況不佳。小區的大氣情況也如此,春季揚塵天氣時噴頻繁。至於大氣污染,小區內的主要污染源就是露天燒烤和燃煤爐具。調查發現的露天燒烤共有將近二十處。露天燒烤嚴重污染大氣,這種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產生的濃煙中,含有污染大氣環境的細顆粒,對這種細顆粒目前還沒有好的辦法能夠去除,它嚴重影響環境景觀和空氣能見度。燒烤產生的濃煙中還有致癌物質,對生活在燒烤攤周圍的居民的健康有不利的影響。同時由於燒烤攤多在主要街道旁,行人較多,大量的煙霧對過路行人也是有害的。室內燒烤雖然有排煙管道,但排放集中排放量大,對於周圍居民的危害更大。小區內的垃圾桶已經全部換成了分類垃圾桶。小區內設有一處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有專人收取後,集中到該中轉站然後運往垃圾處理場。據以往觀察,該垃圾中轉站可以做到日開日清,保證將固體廢棄物及時輸出向區生態系統,這對一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時不可忽視的條件。但在夏季,仍不可避免有異味,映像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小區內生活設施齊全,內有幼兒園、國小、國中等教育機構,社區診所等醫療機構,還有商場市場,書店藥店等等,爲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馬路市場除了帶來了方便以外,不可避免的帶來的環境問題。它使道路變得擁擠,而且每天消耗的塑料袋不計其數,每天收市之後,原本乾淨的道路變得一片狼藉。這無疑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和小區的美觀。相關部門曾經多次整頓,但屢禁不止。

建議和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使我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的環境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總體來說,小區的環境建設還是不錯的,綠化情況和生活設施還是令人滿意的,但小區的環境衛生情況不佳,使整體收效與相應的付出不協調。建議如下:

1、普及集中供暖,儘量減少居民因自己燃煤取暖而造成的環境污染。整頓燒烤攤,提倡無煙燒烤。

2、提高居民環境意識,自覺維護環境。堅決杜絕亂貼亂畫,隨手亂丟垃圾的不道德行爲。

3、整治道路市場,還馬路本來面目。可以在別處建市場,將馬路市場遷入其中,統一管理。

生態住宅和生態住區是人們所向往的生態關係良好的人居環境,它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定義的,是人類經過歷史選擇之後所追求的一種住宅和住區模式,希望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能早日將小區建設成大家心中的生態小區。

生態環境問題調查報告範文

一:我國生態環境基本狀況

中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爲:

(1)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爲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爲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

(2)沙漠化迅速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15.5%。

(3)草原退化加劇。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爲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xx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退化,牧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4)森林資源銳減。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鬱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呈森林赤。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珍貴野生動物分佈區顯著縮小,種羣數量銳減。屬於中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多年來,由於過分開採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釐米。1949年以來,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佔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7)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8)大氣污染嚴重。中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爲主,約佔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髒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

(9)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爲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範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爲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藥等,1978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爲農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三大壓力:

(1)人口壓力: 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爲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採濫挖,破壞植被,衆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2)工業化壓力: 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爲爲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

(3)市場壓力: 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爲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並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

三: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造林綠化取得成效,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有了較大進展,到199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總面積居世界第五,草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草地牧場綜合示範工程成效顯著,各類草地面積達3.9億公頃。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建設穩步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漸入人心,至1997年底,全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926處,佔國土面積的7.64%,10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土地保護和整治工作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成效,全國生態農業試點達xx多處,50個生態示範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7個生態農業建設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全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7000多萬公頃,部分地區遭到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正在恢復。

四:總結

現在,我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生態環境的建設,我們面對現在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要盡全力進行保護,爲創造和諧家園共同努力。

【第3篇】生態調查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爲認真貫徹落實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系統回顧總結五年來《決議》的執行情況,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城建環保工委在常委會分管副主任的帶領下,先後到市環保局、住建局、經信局、城管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農業局、民政局、衛生局和部分鎮,聽取了有關工作情況彙報和部分人大代表、村級組織負責人的意見。同時,市人大代表各中心組通過視察、調研等形式組織代表開展檢查活動;11月14日,市人大常委會又組織市人大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和部分代表視察了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決議》執行情況

五年來,市政府根據《決議》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工作要求,採取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實施規劃、細化目標任務、出臺相關政策、強化督查考覈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一)堅持外引內治,水環境整治持續深化。水生態治理保護的規劃體系基本形成,湯浦水庫引水、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和下姚江應急引水等境外引水工程全面完工,鄭徐水庫和大塘江入口引水環通工程開工建設。大力推進河道治理,建成骨幹河道81.3公里、生態河道206.6公里。推進了新一輪城區河道綜合治理,城河水質逐步趨好。加快污水收集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污水處理廠4座,建成污水收集輸送管網近750公里,完成3360家單位的污水管網接納工作。全面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62個村的非納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和17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納管治理工作,建成糞便集中處理中心18座,至年底可改造公廁440座。目前全市污水處理總量達到12萬噸/日,中心城區和城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0%和40%。切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生態治藻及水源保護地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對杜湖、上林湖、梅湖等飲用水庫開展庫底清淤,對14座小(二)型以上水庫和73座山塘水庫實施維修加固。

(二)堅持治理與保護並重,環境綜合整治有序推進。完成漂印染電鍍行業整治、取締非法小印花加工經營,推進小熔鍊行業整治,組織開展豆製品加工、醫療廢水廢物、造紙行業、餐飲食堂油煙污水等專項治理。紮實推進廢塑料行業整治,關閉取締非法廢塑料經營戶4104戶,規範提升原審批經營戶116家,開展再生塑料產業基地建設。有序開展軸承油污染整治,治理年銷售xx萬元以上軸承企業51家,建成橫河鎮軸承含油廢水集中治理工程並投入使用,日處理能力達到40噸。關閉磚瓦企業36家,關停小火電機組7.34萬千瓦,淘汰落後空壓機352臺、六角車牀750臺及s7變壓器60臺,淘汰燃煤鍋爐6臺,規範提升“七低行業”企業30家。實施投資超過20萬元的節能改造項目532項,共節能42.2萬噸標準煤。推行清潔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新增通過清潔生產審覈企業106家,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單位84家。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經濟重點項目40個。加強農業生產污染治理,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創建活動,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啓動建設醃製廢水集中處理中心。大力開展“森林慈溪”建設,全市新增平原綠化造林面積1萬餘畝,完成沿海防護林7000餘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預計到xx年底可達到39.1%。治理廢棄礦山50座,中心城區、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區域治理率達到90%。清理新“三沿五區”墳墓1.1萬餘穴,綠化治理縣鄉道兩側墳墓近2萬穴,生態墓葬服務範圍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全面實行生活垃圾袋(桶)裝化收集,42座垃圾中轉站全部達到壓縮式中轉要求,垃圾焚燒發電廠至今年7月共焚燒生活垃圾98萬噸,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xx”期間,我市萬元gdp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淨削減量分別累計下降20.2%、28.76%、35.26。

(三)堅持控管並舉,行政執法監管不斷加強。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審批和“三同時”制度,依法審批建設項目6000餘個,依法否決不符合審批條件項目496個,完成項目“三同時”驗收1522家。持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羣衆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加大環境違法行爲的執法力度,累計作出環境行政處罰1585件,罰款4429萬元,實施強制執行案件1069件,拘留20餘人次。加強環境安全監管,組織開展放射源、危險廢物、鋁酸蓄電池等專項整治,有效防止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四)堅持齊抓共管,生態建設氛圍日漸濃厚。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組織機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考覈機制和政策引導機制,建立健全了生態環境預警系統和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探索建立村級環保專管員機制,完善環保監管網絡。積極開展生態鎮村創建活動,共創建成國家級生態鎮5個、省級生態鎮8個、寧波市級生態鎮(街道)6個、寧波市級生態村169個。加強環保宣傳引導教育,把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公務員培訓和中國小課程,通過開闢媒體專欄、拓展宣傳陣地、組織開展大型環境公益宣傳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全市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全社會參與環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全市已建成環保自治組織297個,志願者人數達1.6萬餘人,羣衆的環保滿意率由xx年的74%上升到xx年的83.6%。

二、《決議》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照《決議》要求,我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實際工作進展與《決議》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環保工作保障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和所有鎮、街道,一些職能部門和部分鎮、街道責任不清、監管不到位、協調配合意識缺乏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整體合力還需加強。由於環保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較大且見效較慢的工程,造成就事論事抓環境的多、一如既往抓環境的少,責任意識和工作主動性還有待提高。市、鎮(街道)環保機構人員不足,制約着環境現場執法的快速反應和現場處置能力。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村級組織由於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因素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積極性還不夠高,亟需政府財政的有效扶持。

(二)水環境整治工作任重道遠。飲用水源地監管難度大,無證無照餐飲、禁養區畜禽養殖、非法開採濫挖礦山資源及亂搭亂建房屋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水質安全受周圍環境和氣候因素影響較大,特別是湖庫富營養化已成爲飲用水源水質的主要問題。基層反映飲用水源上游村莊因規劃控制,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條件、創造經濟來源的要求十分迫切。市域污水治理工程配套收集管線網絡尚未完全建成,各鎮生活污水治理施工難度大、成本高、推進速度不快,部分已納管企業雨污分流不徹底,部分地段管道沉降脫節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污水廠處理設施運行負荷率僅達到設計規模的52%,工程日常運行管理機制尚需完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長效管理機制亟待建立。中心城區河道漾面寬度不一,河道貫通性和流動性差,河網水系普遍存在富營養化和藍藻現象,偏黑偏臭現象在局部河道還有發生。村莊內部家庭作坊式企業直排現象還普遍存在,部分村級公廁和戶廁污水處理設施達不到技術要求且改造推進速度不快,嚴重污染當地土質和河道水質。

(三)淘汰提升落後產能任務艱鉅。“七小產能”屬於傳統產業,是當前淘汰提升落後產能工作的重要內容,但由於其地域特徵明顯,從業人員衆多,且往往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配套,大量小產能業主淘汰後的出路問題及市場需求、產業配套等因素阻礙着淘汰提升落後產能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同時,由於近期銀行信貸緊縮,融資難度大,設備淘汰成本高,部分企業有一定的牴觸情緒,主動參與淘汰提升落後產能的積極性不高。

(四)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有待全面加強。橋頭、觀海衛等地的廢塑料加工行業仍面臨着反彈的壓力,橫河軸承行業油污處理任務繁重。有些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污染處理設施不完善或運轉不正常,偷排、漏排、不達標排放等現象還有發生。城區污染源面廣量大,污染源綜合整治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城鎮人均綠化面積增幅較慢,城區公廁、城區渣土中轉站等基礎環保設施落地困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機制還不完善,餐廚垃圾處理工作進展緩慢。區域性農業污染仍較嚴重,超標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仍然存在。

(五)全社會環保意識亟待增強。市民環境意識還有待提高,一些居民亂倒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踩踏綠地、隨地便溺等不文明的陋習依然司空見慣,工業垃圾亂焚燒、建築垃圾亂傾倒等現象仍比較突出。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還比較缺乏,宣傳力度不夠,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還沒有引起社會各界和廣大羣衆的足夠關注和自覺參與,氛圍營造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意見和建議

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人民羣衆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一項關係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大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切實解決《決議》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定提出的“xx”主要目標任務,採取更積極、更務實、更有效的工作措施,進一步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努力把慈溪建設成爲“綠色生態、宜業樂居”的一流幸福家園。爲此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一是建立環保綜合協調機制。增強對環保工作的調控協調能力,突破單一的職能部門權責限制,理順各級各部門工作關係,合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對需要多方聯合執法的整治行動,要整合執法力量,強化部門聯動,提高執法效果。二是強化考覈指導和行政監管。要提高對各鎮(街道)的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考覈分值,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鎮、村環保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切實提高各地各部門的工作水平。加強政府監察執法能力建設,建立一支業務精、作風硬、公正廉潔的環境執法隊伍。依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排污企業尤其是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管,嚴格執行環保提前介入和“一票否決”制度,堅決杜絕引進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進一步推進排污總量審批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實行。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加強檢查、督查和巡查。三是加強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力度,推進治污納污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增加水源地保護區居民的補助額度。減輕鎮級區域性整治及村級環境整治、公廁戶廁改建等帶來的資金壓力,夯實環保工作基層基礎。關於龍山、觀海衛、周巷財政體制調整後的實際情況,建議統籌考慮生態資金安排。

(二)繼續突出抓好水環境整治,確保工程項目效益的有效發揮。一是高度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切實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規範企業生產經營和旅遊業發展行爲,加大對飲用水水源周圍無證無照餐飲、禁養區畜禽養殖及亂搭亂建房屋等行爲的取締打擊力度。加強對水庫水質的日常監測,採取有效舉措努力遏制水質富營養化趨勢。加強對外引飲用水源突發事件的研究,保障市民飲用水安全。二是繼續大力開展截污納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加快支管網建設,提高管網覆蓋率。加快推進污水接納工作,強化鎮、街道工作職責,加強對企業等用戶納管的技術指導,提高污水處理率。科學評估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設效果,強化對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管理,健全工程運行管理機制,明確運行管理方式,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及時解決處理好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管網沉降破裂、主管支管銜接困難等問題,持續推進工程環境經濟效益的有效發揮。及時總結非納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優化工藝流程,制定後續管理養護政策措施,提高實際使用效果。全面摸清當前全市公廁現狀,列出具體改造時間表,加快推進公廁改造,努力消除公廁對周邊環境的污染。三是有序推進城河治理。加快推進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漾山路江綜合整治工程、水生態修復工程和中心城區引水環通工程建設,充分運用外引水加快推進城區水體流動,提高城河自淨能力。健全城河管理工作機制,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推進河道和水資源開發保護工程建設。繼續大力實施“三橫十一縱”骨幹河道建設,持續推進鎮村生態河道建設,增加河道自淨、排澇能力,優化河道周邊生態環境。切實抓好和推廣“河長制”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質。推進鄭徐水庫和慈西水庫建設,切實發揮好外引工程效用,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

(三)有序開展淘汰提升落後產能工作,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服務指導,正確處理好淘汰落後和規範提升的關係,幫助各地解決落後產能認定、落後產能淘汰舉措等相關實際難題,摸準、摸細全市淘汰提升落後產能情況。強化要素調控,規範企業行爲,提高落後產能企業(項目)的經營成本。優化財政政策補助方式方法,切實發揮好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技術升級和設備改造。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和綠色企業創建活動,推廣節能技術,培養節能產業,加快節能改造。加強統籌謀劃,通過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等措施,科學務實推進減排工作。

(四)全面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有效改善全市生態環境。繼續開展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整治,鞏固廢塑料行業整治成果,穩步推進小熔鍊、軸承行業污染治理。繼續加強“森林慈溪”建設,按照“種一片、成一片、綠一片”的思路,積極推進平原綠化和沿海防護林建設,注重種植質量,規範日常養護,提高樹木成活率。加快中心城區未完成綠化項目工作進度,推進峙山公園西擴二期、烏山公園和萬畝畈森林公園等公共綠地建設,提升城區綠化檔次,全面提高公綠面積。繼續加大對非法亂挖濫採礦山資源行爲的打擊力度,積極穩妥推進廢棄山塘治理。着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研究餐廚垃圾處理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好工業垃圾、建築垃圾出路問題。同時,針對當前工業垃圾亂焚燒、建築垃圾亂傾倒現象突出的現狀,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和各鎮、街道聯動,組織開展一次治理行動。加強農業生產污染標本兼治,大力推廣測土配方及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切實推進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加快建設醃製廢水處理設施並儘早投入使用,努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紮實推進清潔空氣行動,努力控制和防治大氣污染。

(五)更加註重環保宣傳教育,着力營造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強化對各級機關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的環境宣傳教育,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提高項目的綜合決策水平。建立固定的、多樣化的宣傳教育陣地,把傳統的標語、櫥窗、專欄宣傳同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宣傳相結合,廣泛、高效地開展大衆化環境宣傳教育。注重宣傳內容的多樣化,着眼於羣衆關注度高的環保熱點難點問題,把宣傳環保知識、環保中心工作、環保先進典型和曝光違法行爲、剖析環保案件相結合,強化宣傳效果,切實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好環保志願者和環保自治組織作用,努力打造一支羣衆基礎好、聯繫廣泛、擁有各類宣傳教育人才的隊伍,推進全社會支持環保、參與環保。

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西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董福科

一、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狀況

西豐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是個“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也是全省林業重點縣之一。全縣34萬人口,18個鄉鎮,總區域面積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冊耕地67萬畝,林業用地251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6%,林木蓄積量達700萬立方米。全縣共有三大水系,187條河流,較大河流64條、847.7公里長,有護堤407公里,石築壩2530座,護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庫15座,總庫容量爲1300萬立方米。

西豐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多年來,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建設,致使全縣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山場砂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逐年減少,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河道出現乾枯斷流,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到全縣森林覆蓋率僅達51%,與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積到爲130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2.3%,與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74.1萬畝,增長57%,水土流失量520.1萬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不但惡化了生態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僅94、95年大水和、連續特大幹旱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4億元;工業生產和城市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一些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不能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十分困難,如再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將難以實現。初,中共西豐縣委審時度勢,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在縣十二屆黨代會上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擺到了西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從而拉開了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序幕。

二、主要措施

1、做出決定,編制規劃和完善政策措施。縣委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後,縣人大常委會根據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宏觀要求,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起草了《關於加強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共分五個部分、16條,對生態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都進行了明確界定和詳細闡述,並於03年12月12日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決定》,對全面推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起到重要指導作用。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用一年多時間,認真組織編制了《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於今年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在全縣組織實施,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與此同時,縣政府從就開始着手製定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先後制定下發了《西豐縣封山育林的通告》、《關於做好全縣“十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印發<西豐縣鼓勵城鄉居民植樹造林政策規定的通知>;》和採伐跡地更新、加強整頓林木經營加工點及五小礦點等有關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十幾個文件,並編制和完成了《西豐縣--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實施方案》。縣人大常委會還從有利於全縣生態建設與保護出發,審議通過了《西豐縣河道管理辦法》,建議修改《西豐縣柞蠶場管理辦法》,這些政策與措施的制定與不斷完善,爲加快西豐生態環境建設步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證。

2、加強領導,建立責任機制,形成氛圍。爲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縣政府於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農業副縣長任副組長,林業、農經委、水利、畜牧、財政、環保等部門爲成員單位的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在林業局。對成員單位進行了職責分工,落實任務,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生態建設領導組織,建立了統一協調和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鄉鎮與各村之間都簽訂了生態環境建設責任狀,縣委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任務納入到縣直部門和各鄉鎮目標考覈責任制當中,實行一票否決。縣人大加大了監督力度,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檢查或視察活動,並且每年的人代會都要聽取審議縣政府關於生態建設工作的報告,有力地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同時,爲促進全縣生態建設工作深入開展,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縣委、人大和政府積極組織廣泛宣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目的和重大意義。成立了由宣傳部、文明辦、廣播局、教委、林業、農業、畜牧、環保、共青團等部門參加的宣傳組織,在西豐有線電視臺開辦了專欄;縣鄉政府每年都印發了大量的有關封山林禁牧、嚴禁開荒種植等保護生態的宣傳通告;縣人大常委會專題召開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參加的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座談會,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學增同志在有線電視臺做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題講話,極大激發和鼓舞了全縣幹部羣衆加強生態建設的士氣和熱情,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3、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工作。開展植樹造林和認真清理各類開荒種植、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轉變機制、落實各項林業發展政策、清理開荒種植,全縣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逐年高漲,造林數量和質量連年攀升。三年來,全縣植樹造林達到18萬畝,成活率平均達85%以上,其中退耕還林達12.7萬畝,在冊耕地就佔5萬畝。幾年來,以恢復和治理爲目的,克服以罰代治現象,全縣共清理小開荒、假果園種植8萬多畝,絕大部分退耕還林;全縣個體造林發展迅猛,造林大戶層出不窮,振興鎮農民薛邦國承包河岸造林400多畝,西豐鎮居民王景峯承包房木和樂善兩條河岸造林40萬株。三年來,全縣個體造林爲15.4萬畝,佔全縣三年總造林面積的86%,涌現出5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732個,這些造林大戶將萬畝林業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4、嚴格限制森林採伐,認真清理各類林木加工點。面對西豐森林資源現狀,縣委、縣政府制定措施,嚴格削減計劃採伐限額,並主動取消特批指標。全縣“十五”期間年均林木採伐限額5.5萬立方米,與“九五”期間年均林木計劃限額7.4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1.9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年均採伐8.36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了2.86萬立方米,減少34.2%;而前三年實際林木採伐爲13.8萬立方米,年均4.6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採伐年均限額減少3.76萬立方米,減少45%,與“九五”相比每年僅此一項相當於淨增加森林蓄積量近4萬立方米。爲從生產加工環節和流通領域減少森林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縣範圍內,用兩年多時間認真開展了“兩清一打”工作,將原有145家木材經營加工點削減剩到58家,並重新核發了《木材經營許可證》,規範了經營行爲;全縣共關閉了以消耗天然林爲主的7家炭廠和1家地板生產企業;取締了非生產性“五小礦點”及亂採亂控現象,使全縣剩餘的木材加工 生產企業能夠規範、守法經營。同時,開展嚴厲打擊亂砍盜伐林木的專項鬥爭,全縣三年共查處各類破壞和盜伐林木事件1752起,涉及林木1940立方米,有力打擊了破壞森林現象氾濫。

5、實施封山禁牧,狠抓蠶場生態建設。實施封山禁牧是保護森林和地表植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全縣所有山地實行長期封育,全年禁牧,並大力推行牛羊的舍飼圈養,不準牛羊上山,嚴禁打柴、剝樹皮、挖樹根、開荒種植農作物、開砂、採石、挖砂、取土等破壞森林植被行爲。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分類經營,全縣共劃定公益林56461.2公頃,全縣普遍建立了護林組織,聘任監管員80人,護林員527人,並明確職責、簽訂管護合同,落實了責任;爲有效實行全年禁牧、實行牛羊舍飼圈養,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推行飼養方式轉變和飲料改革。三年來,建畜牧小區個,種植牧草3.5萬畝,建青貯窖1000多個,秸稈貯運9000萬公斤,推廣各種飼料機械3000多臺套,目前,全縣牛羊基本實現舍飼圈養。針對西豐柞蠶場比重較大,佔全縣有林面積的30%多,且稀疏、砂化、退化蠶場佔有相當比例的實際情況,將蠶場生態建設列爲重點之一,近三年來從完善承包合同、延長蠶場承包期、推行中刈化管理、對稀疏進行蠶場柞樹補植、嚴重退化、砂化蠶場實行封育等多方面加強柞蠶場生態建設。全縣共投入32萬元補貼蠶農400戶,植柞蠶場6.7萬畝;封育柞蠶場19萬畝,停蠶育林3萬畝,3000多份蠶場承包合同進行了完善,柞蠶場生態功能提高。

6、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和綠色產業開發步伐。農村能源建設是解決林柴矛盾,減少林木資源消耗重要措施,全縣建成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戶100戶,被動式太陽能房4000平方米,高效預製組裝架空炕竈鋪,中型沼氣池2座。僅柏榆鄉鹿鳴村生態園的50個集中連片“四位一體”大棚每年所提供的沼氣能源可節省燒柴150多噸,全縣每年可節省枝柴6942噸,相當於減少林木消耗近9000萬立方米,獲益200多萬元。同時,加快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不僅有利於食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還可大大減少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幾年來,共完成全縣土地環評261萬畝;取得綠色標識7項,生產面積8.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項,8.9萬畝,正在審無公害農產品6項,41.8萬畝,屆時西豐將有38萬畝玉米是無公害生長。

7、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很重要問題是,如何提高可利用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蓄水和植被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實施了“引寶入豐”工程,投資2800多萬元,將寶興水庫水源引入西豐縣城,並建淨水場,使縣城日供水能力比原來提高1萬多噸;正式開始進行誠信水庫建設工程,總投資預計1.6億元,將建成總庫容量達329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52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目前,該工程建設已進入移民動遷和壩基修築階段,建成後的誠信水庫可保護耕地20萬畝,可提高西豐城區寇河段防洪能力達50年一遇標準。到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263.53平方公里,佔水土流失面積的42%;營造河道護岸林620公里,修橡膠壩2座,建城鄉綠化加快,全縣建綠色通道479公里,縣城建起大型公園三處,縣城建綠地33.6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5.4平方米,中心鎮植樹46萬株。

三、初步成效

通過調查比較看,三年來,通過全縣幹部羣衆解放思想,紮實肯幹,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以及縣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決定》,不僅使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態環境指標開始逐漸得到恢復,而且還促進了山區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全縣有林面積從的208萬畝,增加到2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1.6%提高到53.6%,提高了2%;由於封山禁牧、牛羊舍飼圈養地表植被得到恢復,水涵養能力增強,草木豐盛,野生動植物增加。二是水土流失減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39.5萬畝,佔應治理面積的30%;土壤侵蝕量每年308.31萬噸,比三年前減少58%,土壤侵蝕基數爲平均爲每平方公里5000噸,比三年前下降30%。三是大氣質量明顯改善,河流水質進一步提高。底,全縣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比“九五”期末減少200萬噸,城區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天氣255天;河水化學需氧量比“九五”期末年減少234噸,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比“九五”期末提高了二個級別。四是綠色產業發展增效。全縣僅德興艾清河牌甜瓜每年就可多增加收入100萬元,全縣幾年來綠色產業開發可爲農民增收近億元。五是通過生態環境改善、水資源增加和開發利用,一些關停的用水量大的企業也開始啓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較快發展,全縣保護地發展達到了0畝,比三年前增加了8000畝,僅此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四、存在的問題

三年來,西豐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開始顯現,但是總體看還只是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重要問題沒有解決。一是退耕還林進度徘徊不前,進展緩慢。全縣近30萬畝退耕還林地塊目前只退下12.7萬畝,不到一半,且有些地方出現反彈和邊退耕邊開荒問題,清理種類開荒種地、責任田擴邊伸沿蠶食林地問題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工作難度加大;二是封山禁牧沒有完全落實。偷牧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飼料改革和牧業小區建設相對滯後;三是柞蠶場生態建設力度不夠,措施不到位,嚴重砂化、退化、稀化和地處 險坡山脊的蠶場,以及生態地位重要的蠶場等還沒有得到封育和保護,蠶場補植柞樹和中刈率還較低,達不到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四是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還進展緩慢,有的不能開展,跟不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節奏。

五、對策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制度化。對生態建設總體規劃要逐項分解落實,在對各項有利於生態建設政策、措施、辦法完善基礎上,重點對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蠶場生態建設三個方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更好地推動生態建設重點工作的完成。

2、加大資金投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公益事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入體制。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要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要調整和轉變收費資金使用方向,將本區域內相關的林業、蠶業、水利、環保等規費收入真正用到生態建設當中去;政府要拿出一定資金,用於生態建設中的一些技術推廣、示範、試驗等工作。

3、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科學化。生態環境建設是系統化複雜工程,涉及工業、農業各個領域,必須尊重科學、依靠科技,實現治理環境科學化,才能實現標本兼治,全面恢復生態功能。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爲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爲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資源管護上,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逐年削減採伐限額,保持森林資源的連續性,提高森林淨蓄積;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戶、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治理要以生物壓柳爲主要措施;要切實加快生態蠶場、優質飼料作物種植、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4、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化。要成立全縣生態環境建設監督檢查組織,健全隊伍,對全縣各部門和各鄉鎮落實生態環境建設各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作風、質量的好壞進行督查;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監督,對新建和擴建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項目堅決不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老企堅決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要建立鄉鎮和縣直包鄉單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責任區定期督查制度,劃分幾個重點區,由縣級領導和部門及18個鄉鎮黨政一把手分別承包,並確定出具體的承包辦法,由縣生態建設小組會同縣考評辦、政府督查辦共同進行考評。

大學生寒假社區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大學生寒假社區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xx市xx小區

調查時間:xx年2月

調查內容:小區生態環境變化及現狀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結合多年的生活感受,查閱資料以及尋求相關部門幫助

調查目的:寒假來臨,爲了增加自己對家鄉生態環境的瞭解和熱愛,鍛鍊自己的實踐調查能力,增強環境意識,進行此次調查活動。利用社區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的相關性,通過對社區生態環境的調查,探索城市生態系統的狀況。

報告正文:

住宅和人居環境是人們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和區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住宅、住區往往以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爲代價,給社會造成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人與自然關係失調、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費用高等不可持續性特徵。城市和社區是開放的生態環境系統,它的存在和運轉都是以周圍外在環境爲依靠的,它不可能實現自身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取能量,同時又不斷地將廢物排放到外界環境中去,因此城市和社區的生態環境對外部整體的生態環境有巨大的影響。隨着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已從一般的居住的向更高層次轉變。於是,許多以“生態”爲理念的住宅和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應運而生。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態小區生態住宅?通過上網查資料發現關於生態住宅生態小區衆說紛紜,有人總結說,基本上是圍繞三個主題:一是減少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和影響;二是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三是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生態住宅生態小區要求具有:良好的區域景觀和生態環境,各類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被率和喬、灌、草合理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環境、水環境達到清潔標準,噪聲得到有效控制,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物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生態建築得到廣泛的應用。我所在的xx市xx小區的生態環境在以上幾個方面的具體情況如下所述:

xx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xx市冬季長達4至5個月,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爲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0~3.7%,整個冬季雨雪稀少,北風頻吹,乾燥寒冷。夏季炎熱,季平均溫度在26℃左右,極端最高溫度超過40℃。夏季不僅炎熱,且多降水,雨熱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縣區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數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數集中在7、8兩月,佔全年暴雨日數的70%。小區屬於xx市,自然氣候於全市一致。x市地形複雜多樣,南爲泰山山地,北靠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小區位於x市南部,靠近山地,地下未可透水岩層,地下水經滲透向北流,與不透水層阻擋噴出地表,形成泉水。

x小區是x市第一個純居民社區,建成至今有二十多年,現有百多座居民樓,人口約一萬兩千。有主要的街巷12條,路面被覆蓋面積兩萬多平方米,人行道爲吸水性彩磚,居民樓之間以花壇相間隔,其他喬灌木有一千餘株,垂直綠化面積2.7萬平方米。街心花園休閒廣場5處,道路兩邊設有石凳供行人休息。生態景觀良好。

小區內的植被以溫帶落葉喬木、常綠針葉樹、常綠灌木以及草類爲主,還有花園、花壇裏和居民家中栽種的其他植物。街道兩旁爲法國梧桐、楊樹和槐樹,樹齡約二十年。記憶中的這些樹,春季萬物復甦,生機昂然;夏季枝繁葉茂,樹影斑駁;秋季多姿多彩,猶如童話;冬季蕭條靜默,也別有一番風韻。松樹多見於花園和花壇中,四季常綠,花壇和花園由冬青的綠籬圍起來,外圍是綠漆護欄,花臺內種植一些開花植物以美化環境。整體感覺區域景觀和生態環境良好,各類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被率和喬、灌、草合理的組成與結構。野生動物的多少往往可以從側面反映生態環境的優劣,鳥語花香成爲人們理想住宅環境的必備特徵。小區中的動物,野生動物主要是鳥類,常見的是麻雀和灰喜鵲,偶爾有貓頭鷹出沒;野貓數量也不少;家養動物多是寵物狗,養狗現象很普遍;昆蟲如蝴蝶飛蛾螞蟻等等。

該市地形是三面環山,猶如盆地,大氣流動受阻,不能及時將廢氣排出,在一定條件下容易形成逆溫現象,大氣狀況不佳。小區的大氣情況也如此,春季揚塵天氣時噴頻繁。至於大氣污染,小區內的主要污染源就是露天燒烤和燃煤爐具。調查發現的露天燒烤共有將近二十處。露天燒烤嚴重污染大氣,這種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產生的濃煙中,含有污染大氣環境的細顆粒,對這種細顆粒目前還沒有好的辦法能夠去除,它嚴重影響環境景觀和空氣能見度。燒烤產生的濃煙中還有致癌物質,對生活在燒烤攤周圍的居民的健康有不利的影響。同時由於燒烤攤多在主要街道旁,行人較多,大量的煙霧對過路行人也是有害的。室內燒烤雖然有排煙管道,但排放集中排放量大,對於周圍居民的危害更大。小區內的垃圾桶已經全部換成了分類垃圾桶。小區內設有一處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有專人收取後,集中到該中轉站然後運往垃圾處理場。據以往觀察,該垃圾中轉站可以做到日開日清,保證將固體廢棄物及時輸出向區生態系統,這對一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時不可忽視的條件。但在夏季,仍不可避免有異味,映像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小區內生活設施齊全,內有幼兒園、國小、國中等教育機構,社區診所等醫療機構,還有商場市場,書店藥店等等,爲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馬路市場除了帶來了方便以外,不可避免的帶來的環境問題。它使道路變得擁擠,而且每天消耗的塑料袋不計其數,每天收市之後,原本乾淨的道路變得一片狼藉。這無疑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和小區的美觀。相關部門曾經多次整頓,但屢禁不止。

建議和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使我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的環境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總體來說,小區的環境建設還是不錯的,綠化情況和生活設施還是令人滿意的,但小區的環境衛生情況不佳,使整體收效與相應的付出不協調。建議如下:

1、普及集中供暖,儘量減少居民因自己燃煤取暖而造成的環境污染。整頓燒烤攤,提倡無煙燒烤。

2、提高居民環境意識,自覺維護環境。堅決杜絕亂貼亂畫,隨手亂丟垃圾的不道德行爲。

3、整治道路市場,還馬路本來面目。可以在別處建市場,將馬路市場遷入其中,統一管理。

生態住宅和生態住區是人們所向往的生態關係良好的人居環境,它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定義的,是人類經過歷史選擇之後所追求的一種住宅和住區模式,希望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能早日將小區建設成大家心中的生態小區。

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負責人:

正文:

(1) 前言

洪鋪鎮是皖江城市安慶的一個偏南小鎮,是懷寧縣轄鎮。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洪鎮村與五橋村同是洪鋪鎮中非常重要的鄉村,其中,洪鎮村是鎮政府所在村,是洪鋪鎮的中心,也是洪鋪鎮目前最繁華的一個村。而五橋村與洪鎮村緊緊相鄰,只有一河之隔,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鄉村,因爲趕上了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成爲了全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沒有幾年的建設治理,原本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今變得非常富庶美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前往洪鋪鎮,看看兩村的相同與差異。

(2)水是生命之源

常聽老人談起她們記憶裏的洪鋪鎮,由於隸屬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裏水系豐富,水產盛足,那時候還沒有三峽大壩,村子裏的河流都是和長江相通的,那時在家門口都能捕到江裏的魚種,七八十斤的大魚也是常常能捕到的,現如今很難見到的江豚簡直就是常客,每每洗衣洗菜的時候便會游過來找點吃的。烏龜甲魚什麼的放牛的孩子經常一天能撿一大籮筐回來,可惜那時候竟然不知道怎麼吃。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是洪鎮村,奶奶說那時候是沒有自來水的,全村人吃喝的水都來自門口的那口方塘,並說那時候的水是很甜很清澈的,於是我便再次前往那口小塘,看到的卻是這幅景象。

降雨量的減少,加上人們大量的取用,還有農藥,垃圾的污染,原本清澈甘甜的方塘已然變成了一個污水坑了。

我們再看看五橋村經過治理,情況是否會好一些。

這便是五橋村的池塘,水依然那麼清澈見底,周圍用大理石築起了堤壩,顯得非常乾淨 整潔。

(3) 城鎮化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跟隨着全國城鎮化的步伐,洪鎮村也積極響應着國家的號召,但似乎在發展的進程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忽略了對自然地敬畏。

這是洪鎮村新建的小區,我想說的並不是它建的有多麼漂亮,而是要強調一下它的前身,大家一定不敢相信,這個地方曾經是一個很大的水庫,爲了滿足更多人的住房夢,人們不惜將水庫填平,將擴建的魔爪伸向了稀軟的湖牀。廣場上一條條歪斜的裂痕彷彿是那冤死的水庫在無聲的哭泣。

相比洪鎮村,五橋村的建設開發則更加註重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在河道的兩邊修建了欄杆,住房沿着河堤依次建造,門前有流水,屋後是松林,好不愜意。

(4)土地是我們的根

近年來,與許多鄉鎮一樣,隨着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洪鎮村的青壯年悉數進城,勞動力的缺失導致耕地大面積的荒廢,這些祖祖輩輩留下的農田,曾經肥沃的土地,一經荒廢再想重新種植幾乎再沒有可能。五橋村又是怎麼解決這一難題的呢?

我們看到的就是五橋村的整體規劃圖,他們將村子裏的土地通過土地平整,集中到一起,再承包給別人種植,既保護了賴以生存的耕地,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可謂一舉兩得啊。

(5)環境治理

觸目驚心!圖片上的就是洪鎮村最重要的淡水河,早在二十年前,人們從這裏上船可以直達武漢,更有很多的漁民以此河爲生。現如今,寬闊的河道幾近乾涸,於黑的河牀像一條被剝了皮的巨蟒衰死的暴露在焦陽下,大量的垃圾撒滿河道散發出陣陣令人作嘔的氣息,無奈的村民只能將就着使用已經發臭的河水。不知道老輩們看到如此場景會不會心痛,而或是嘆口氣,黯然的離開。

這是五橋村的水脈,五橋村的村民通過修建防護提,水堰,很好的保護了河水的流失,通過垃圾清理,河道清淤,使河水保持清澈,在這樣的小河邊漫步怎能不心曠神怡,心情舒暢。

(6)我的感受

通過這次調查,給我內心的衝擊確實很大,曾經鳥語花香,蝦美魚肥的洪鎮村,在城市擴張的浪潮中被傷的千瘡百孔,橫流的污水取代了曾經清澈的小溪,堆積如山的垃圾佔領了曾經翠綠的小丘,蔥鬱的山巒被切去了秀髮,湛藍的天空被掩上了濃濃的烏雲……

而五橋村卻能後來居上,建設的如此美麗,不得不令人深思啊,真心的期盼美麗的洪鎮小村能恢復曾經冒昧的摸樣,希望像五橋村一樣的鄉村能越來越多,願我們生存的環境越來越美好!

【第4篇】城市生態調查實習報告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爲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爲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麼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爲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瞭解並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着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牆角,路邊都長着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後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裏面還看到三隻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裏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裏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裏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裏好,因爲這裏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着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裏以前是一個遊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裏的老奶奶說這裏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裏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爲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爲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爲處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後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瞭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後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麼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爲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爲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裏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裏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裏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裏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兒童區和老年人健身區,區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羣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或公園裏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牀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着“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爲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添加麻煩。是爲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爲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爲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裏魚也不少,但爲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爲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裏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溼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爲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裏。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裏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着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爲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爲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爲本,又要以環境爲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裏呢?

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爲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溼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幹。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爲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爲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爲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纔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william`robinson)。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爲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裏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展變化的世界中。鄉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土植物並不需要優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並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牆角,土坑都成爲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於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鑑於以上所說的鄉土植物的優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爲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一。

最後,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裏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穫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願望與生態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現樹少反而成爲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佈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第5篇】張家口的地區生態調查報告

張家口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態屏障,而當前張家口地區生態環境正遭受着嚴重的破壞,作爲當地環境建設的主體,張家口市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和認識層次將會對今後京西環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實踐隊製作了有針對性的諮詢問卷,在5天的行程中,我們的隊員分別對該地區市區和鄉村的居民進行了相關諮詢。在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後,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對當前環境治理已比較關注,同時對當地政府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滿,認爲政府應該提高重視程度,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並組織更多的活動讓羣衆加入到環境治理的隊伍中來。但是,不同階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層次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基於對張家口地區環境情況的瞭解,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對張家口城鄉居民進行了環境方面的諮詢,諮詢內容分主觀和客觀兩大部分,主觀題包括再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並對其中一些觀點比較鮮明或爭議較大的問題作能力範圍內的分析。

壩上地區海拔比北京高一千三百米以上,由於人們濫砍濫伐,長期過度開墾和放牧,目前該地區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近七成,成爲居高臨下威脅北京的沙源地。壩下地區的典型代表則是黃羊灘地區,黃羊灘位於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南部洋河南岸,總面積爲14.6 萬畝,主要由流動、半流動和固定沙丘組成。當西北風較大的時,黃羊灘的風沙就被吹到北京,形成風沙漫天的沙塵暴,嚴重影響了北京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張家口地區除沙漠化外的主要環境問題是部分地區空氣污染嚴重、水資源污染和極其短缺。

儘管在此次考察過程中所經之地的空氣狀況並沒有出現較嚴重的污染,而且給人的感覺是空氣還挺新鮮,但在洋河、桑乾河中上游地區由於工業密佈,的確存在較嚴重的污染。參考七月《張家口市大氣污染狀況週報》可知整個張家口地區大氣污染指數爲175、首要污染物tsp、空氣質量級別爲 ⅲ 級,和北京地區的污染程度相差無幾。

今年入春以來,張家口地區的降雨量不到 25 毫米,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0%。長期乾旱,造成土地龜裂,一方面浮土增多,沙化加劇;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使得農民的生活壓力日益加大。

此次諮詢的豐富性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在張家口市區我們對不同年齡、工作、階層的人作了諮詢,如學生、個體戶、營業員、政府人員、企業職工、下崗職工、退休者等。在鄉下不僅拜訪了鄉領導,還和青邊口村的村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通過諮詢使我們對先前瞭解到的信息有了對比的認識,同時還了解到一些我們未曾想到的問題。現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並對其中一些觀點比較鮮明或爭議較大的問題作能力範圍內的分析。

一、關於張家口生態環境對北京的影響:

被諮詢者都明白張家口的地理位置對北京的影響,大部分人認爲沙漠化和水資源污染是對北京地區的主要影響方面。同時由於職業環境的影響,一名學校的後勤人員就對水資源污染感受不深;一名收入千元以上的企業職員認爲由於化工廠、礦區和金礦過多使得水資源污染比較嚴重。

二、對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其治理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造成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爲破壞,筆者所諮詢的前兩名羣衆驚人地一致認爲“人爲破壞達到70%”。在回答“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時,大家都能夠理智地看到不同因素之間的有機聯繫,認爲只要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資金問題就不難解決,之後也就不難引起當地羣衆的重視,再加上技術上的支持,就可以在環境治理中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儘管大家都認可當地羣衆是維護治理成果的重要力量,但在談到“保護環境的主要力量”時,大多數人還是認爲政府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對此,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50歲左右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大爺的說法:保護環境主要還得靠政府,而環保組織可能更適合進行宣傳。由於當地失業率較高,達到了60~70%,以致於當地羣衆對自己的生存問題更爲關心,如何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似乎比搞好環境治理更有吸引力,也就意味着志願者的隊伍會受些冷遇。再者企業單位存在更多的下崗問題,而事業單位則相對穩定些,所以,在不同單位工作的居民,有不同的想法。他還說:“像我現在還有時間在這和你聊,如果你上大街去找另外的人,他們可能就沒這工夫來理你。”

關於“對自己生活影響最大的環境問題”的諮詢,那位大爺介紹說,風沙的影響使得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全市範圍內數壩上地區的風沙最嚴重,而市區裏數春、秋季最嚴重。一位74年入黨在地質部門工作的老黨員則首先表達了對當地政府對街道及城市建設不重視的不滿,街道上隨處可見坑坑窪窪,生活垃圾也是隨處可見,大家似乎根本不重視城市的形象。他深有感觸地說:“正如好的教師能教出好的學生來,好的領導班子也就能搞出好的規劃建設,那也就能推動一個城市的發展。”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始終強調政府的重視與否問題,他說這始終是最重要的,同時還需要成套的管理方法。另外他還談到了公衆的環境意識,他認爲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位藥店的工作人員提到了一點有些出乎筆者意料的建議,她認爲過多地飼養狗等寵物也會成爲生活垃圾的一個來源。

談到怎樣爲改善環境狀況而出力,一位出租車司機表達了大多數市民的想法:願意參加植樹造林活動;認爲應該從保護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做起(筆者注:其實如果大部分人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夠了,我們從中還能體會到承包到人的意味);節約用水;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愛護綠色生命;積極做環保志願者……

談到對改善環境狀況有什麼好的建議時,一位政府幹部比較好地整理了其他人的說法: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通過適當的宣傳來加強羣衆保護、綠化和美化環境的意識,同時一定不能忘記對下一代的教育;加強政府的領導和管理職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衆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多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並且不能忽視河水治理。同時法制不是太強有力,應該對一些小的破壞活動(亂折樹枝、砸垃圾桶等)也要有所限制。在治理過程中要避免一陣風似的形式主義;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做到齊抓共管。

當筆者問到參加過什麼環境保護活動時,被諮詢者最爲尷尬。一位下崗的大叔說:“以前有過,現在由於很少有這樣的活動,所以很少參加,在下崗以前每年都要參加單位的植樹活動。”而對於有一定年紀的市民和上述的差不多,而四十左右的出租司機或者是學生則由於年齡原因而沒有參加過。通過對老黨員的諮詢,我們可以瞭解到黨支部的工作做的還是不夠,沒有對黨員進行一些必要的環保方面的教育。

對於“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綜合大家的觀點,整理如下:

一是人爲的因素。1、歷史上,張家口是軍事重地,兵家必爭之地,它所受的生態破壞遠遠多於建設,形象地說“張家口生態先天不足”。2、壩上地區由於人們濫砍濫伐,長期過度開墾和放牧,目前該地區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近七成,成爲居高臨下威脅北京的沙源地。3、政府的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造林管理不善,只造林而不護林致使種下的樹的存活率嚴重下降,讓人對植樹造林的實效產生懷疑。4、工業發展迅速,但很多工廠的許多標準都未達標,亂排污現象嚴重。5、人口增長太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6、生活垃圾多,沒有進行分類回收再利用。7、最終一個限制原因便是全民環保意識稍低,認識層次不夠。

二是自然的原因,由於天氣變暖和近年降雨嚴重缺乏而出現乾旱,影響林、草等人工植被的成活,從而阻礙了生態環境的改善進程。

三、關於植樹造林的諮詢:

儘管對植樹重要性的調查似乎有些過時,但結果還是有一點新氣息。被諮詢者除列舉了調節空氣防沙減風速外,還有人提到了綠樹能給人一個好心情,這似乎能看出人們已經有了一種更深層次的享受。同時儘管大家都願意參加植樹,但當提到“爲植樹捐款的意願”時,一部分人選擇了“不願意”,原因基本是“經濟上承受不起”。我們不得不承認,張家口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不少人還奮鬥在溫飽線上,這就要求政府主導的環保活動不能脫離市民的經濟承受力,宜多組織植樹、環保宣傳類活動(出工出力型),少要求捐款、攤派使用高成本環保產品等加重人民負擔的活動(出錢型)。

而對於農村居民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水資源的嚴重緊缺和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張家口地區已經連續乾旱三年,這給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對於很大程度上都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儘管旱水窖能較好地解決水資源的問題,但其畢竟還只是處在試點階段,當然我們還是要有耐心去等待旱水窖的推廣使用,畢竟這的確是一個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措施。通過同鄉領導的交談可知,今後政府方面將重點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讓老百姓安心的投入到環境治理中來。一位老鄉告訴我說:“李榮的確很讓我們佩服,他能夠在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堅持植樹造林,可也不是說我們就無心啊!只要政府僱我,讓我來護理一片林子再給些苗木,我肯定非常願意來參加這樣的活動。”

四、共同關注退耕還林:

正是由於張家口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筆者在諮詢過程中重點詢問了大家對退耕還林還草的看法。還是那位老黨員給了我們滿意的答案:他說:“壩上的環境比較惡劣,壩上四縣的沙塵暴可謂來勢兇猛,所以退耕還林還草是比較合理的,它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同時極大的減少了風沙發生機率,對北京地區也非常有利,但因爲氣候乾旱和人爲的因素效果只能是一般。”

河北省今年決定在京津以北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計劃,張家口壩上地區將在現有二百五十六萬畝有林地、五百九十八萬畝草場的基礎上,退耕還林一百萬畝,退耕還草二百萬畝,宜林地造林一百萬畝,使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以重現大草原風光。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利益,需要中央、地方和有關部門予以具體的政策保障。如,大面積生態林業工程的實施和長期管護間存在矛盾如何解決。大面積生態林業工程建成後,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誰負責長期管護,經費從哪裏來,都要認真研究。另外,退耕還林後,羣衆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間有矛盾怎麼解決。退耕還林後,凡是以生態效益爲主造林的農戶,或者雖然營造了經濟林,但由於自然條件的原因,近期得不到直接的經濟效益,糧補也已到期,農戶生活問題怎麼解決,這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經濟林總面積那麼大,產品成倍增加,如何佔領市場以及品種問題、質量問題、深加工問題等,都應有個超前意識,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另外通過這次調查可以發現有些方面有進一步討論的餘地:1.儘管總的適地適樹和適地適草要堅持,但考慮到當地農民的效益問題,可能適當的遵從農民的意願,由農民自己選擇種樹還是種草,也許更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種草可以發展畜牧業,種果樹如杏扁能夠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2.部門利益的衝突,正確處理好林業和農業部門的關係對開展整個退耕還林還草有很大好處。3.所給的補助夠嗎?從我們的諮詢中可以知道每畝所給的200斤糧、50元錢和20元零花錢還不是很讓當地老百姓滿意,有關部門有責任有義務思考當前的補助措施是否需要改善。

我們的建議:

首先應該提出的便是政府部門應該反思爲什麼當地羣衆基本一致地認爲政府是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需要在以後的治理過程中加大投入和重視程度。這起初的確讓筆者和同伴非常吃驚,因爲在行動前我還特意關照過同伴,我心目中該題的最理想答案是當地羣衆。而事實似乎給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課,光有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實際情況往往要複雜的多。對於政府也許加大宣傳的確很有必要,最起碼應該讓老百姓知道政府在想什麼,做了什麼,有什麼困難,需要老百姓怎樣來支持政府的工作。

另外一個困擾自己的問題便是爲什麼諮詢過程中大多數人都說現在相應的綠化植樹或環境保護方面的活動政府組織的太少了,而同時就算有人想爲環境保護間接出力如捐錢等也不知該把錢往何處寄,這也許是政府需要反思的另一個問題。政府爲什麼不成立相應的基金來接納熱心環保事業的當地羣衆以及企事業單位對環境治理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應該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來領導羣衆搞好環境治理工作。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諮詢過程中筆者和同伴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呼聲,面對此,政府是該有所行動了。

衆所周知,媒體已經在當今社會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但媒體對於公衆環境意識的引導就差強人意了。1997年,在全國76種非環境專業報中,環境報道的篇幅佔總版面的1.16%,但廣告版面在總版面中佔到26.02%。這組數據直觀地呈現出媒體對消費意識和環境意識引導功能的差異。由於脫離中國資源承受能力,人們過分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使中國出現嚴重的資源透支和驚人的浪費並存的現象,因此大力倡導可持續消費觀念對於媒體來說責無旁貸。同時媒體的環境報道多以正面報道爲主,爲政府的環保工作造輿論、造聲勢,卻對環境問題的監督和批評不足,使得公衆對環境變化趨勢的認識過於樂觀。如果媒體只做片面報道,對生態問題避而不談,就會導致公衆不瞭解生態環境問題的真實情況,對環境狀況的估計過於樂觀,而且會影響政府部門決策的客觀性。因此媒體的環境報道需要徹底擺脫'政府主導型'的模式,充分發揮新聞監督的職能。

對於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要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爲重點,發展垃圾處理這一新型環保產業。建議大力扶植,合理規劃,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法規;加強科研開發、社會監督和廣泛宣傳。同時加強廢品回收和醫療垃圾管理,特別是廢舊電池的回收。

對於大氣污染的治理,針對去年尾氣治理的'現行法規'在北京市引起的爭論,建議對現行尾氣治理方法的執行情況儘快組織複查,真正使政府指導下的環保工作變爲公衆行爲。

對於河湖水系的治理,根據北京水源嚴重匱乏,污水治理迫在眉睫的狀況,建議加緊對洋河、清水河、桑乾河等污染嚴重的河湖進行治理,加快對上游地區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步伐,加大林木覆蓋面積。

對於市容環境的管理,雖然過去拆除了大量違章建築,市容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整治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鞏固。市容破壞現象、違法建築、非法攤位不斷出現,建議完善城市環境監督執法體制,加強監督檢查,形成一套長期有效的管理維護機制。針對公共設施的管理和公廁的設置等羣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部分同學建議引入市場機制,吸引企業參與,加快城市管理社會化、企業化的進程。

【第6篇】生態調查報告範文

一、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

我市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到XX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壞,人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大量草原被開墾。從1986年到現在年平均開墾草原XX公頃以上,目前平原鄉鎮草原基本已經全部退化(具體數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訥謨爾河兩岸草塘因圍墾造地,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態功能。其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惡化了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做大做強礦泉生態和旅遊休閒特色產業經濟,着力打造“生態、休閒、養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生態保護成果顯著。

大力實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XX年以來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14.7065.365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造林0.41萬畝,退耕地造林1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封山育(造)林面積5.5715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林間空地造林面積1.46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疏林補植面積0.9萬畝。

不斷加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XX年以來實際完成退耕還草1900畝、草原治理900畝。加強草原管理,堅決制止和打擊毀草開荒案件,累計查處毀草開荒案件120餘起,解決草原糾紛36起,累計種植牧草780畝,青貯玉米1000畝。

全面推進國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環境治理,XX年8月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團結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嚴格基本農田保護,保護區面積12.5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4.37%。完成省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達1.8萬公頃,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達24.39%。XX年完成團結礦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頃,訥謨爾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585.77公頃,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4.6%。XX年10月闢建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總面積爲994.899平方公里。

積極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圍繞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XX年至XX年四年累計投資3897.98萬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項。其中硬化道路15條,總面積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325株,綠化防護林5200餘株;改造自來水乾線4條2210米,排水管線12條8058延長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積84194平方米,瀝青罩面道路5條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燈394杆;翻新公廁32座,新建水衝式公廁2座,維修公廁44座;新建3處休閒健身廣場,總面積爲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項目。XX-XX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5項,40.0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萬平方米,佔整個建設面積的60.27%。自XX年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工程,用3年時間完成了5臺20噸鍋爐的熱源廠、5萬延長米的供熱管網和9個換熱站的建設。截止目前,市區集中供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樓房供熱普及率97%。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XX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以環發{XX}149號列爲國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至XX年完成了可研、初設、環評、一期等相關批覆手續。XX年全面啓動了污水處理廠建廠工作,廠區佔地19500平方米,工藝採用德國cwsbr先進工藝,出水將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準,日處理能力1萬噸。目前規劃、用地、徵地補償、建設項目主體確立等相關手續齊備,進廠道路、輸電線路已經完成施工,施工圖紙委託省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已基本完成,工程已於今年10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XX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屆時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並達標排放。二是圍繞以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力爲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XX年以來,累計完成總工程量29.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729.05萬元。先後建成灌澇區配套建築物50座,維修渠首攔河壩1座,維修病險水庫5座,改擴建塘壩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購噴灌設備12套,完成渠道防滲500m,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維修各級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379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挖排水乾、支、鬥溝37條、截流溝1條共計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澇區治理面積8790畝,改善農田排澇面積6000畝,新建護岸工程3處。認真落實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完成了龍鎮發展村生活污水處理示範工程項目和雙泉鄉龍豐村畜禽養殖糞便

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積極推廣農村沼氣清潔能源的使用。現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國債農村沼氣項目515戶,重點建設範圍涉及到全市6個鄉6個村,實現了集養殖業、特、綠色農業,農戶照明、取暖、做飯爲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態經濟不斷髮展。

以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產業爲重點,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特色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標準化作業水平,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17處、15萬畝,引導農民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麥、礦泉稻、雜豆、柞蠶、礦泉魚等優勢作物,建立“雙高”大豆、優質專用小麥、馬鈴薯、礦泉稻四大糧食生產基地。“雙高”大豆發展到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13萬畝,礦泉稻達到6萬畝,水稻大棚達到11個,雜豆10萬畝、柞蠶600把、礦泉魚2500畝,綠特色食品種植面積85萬畝,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到95%。同時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礦泉稻獲得綠色標誌,山口湖漁通過了省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成爲中國有機食品。

以培育優良、優質畜禽養殖產業爲重點,實現由以農業生產爲主導向畜牧業生產“半壁江山”的轉變。以新農村建設爲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核心,繼續堅持以“兩牛一羊”和特種養殖爲重點,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區域佈局,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飼養規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欄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家禽分別爲7238頭、35225頭、151940只、34544頭、60.11萬隻,同比增長25.8%、33.9%、9.2%、17%、60.4%。打造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已建立朝陽蒙陽冷凍廠、龍鎮旺仔冷凍廠等6個肉羊屠宰廠,8個榨乳站點,和平鎮大鵝屠宰廠1個。初步形成了5個養殖基地,建成了4個奶牛養殖專業村、3個養殖小區,截至今年6月份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1229個,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雛形顯現,逐步向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發展模式轉變。

以特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和突出的人文社會環境爲重點,實現生態旅遊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異軍突起。圍繞“礦泉旅遊興市”發展戰略,依託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旅遊資源,使旅遊產業成爲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境內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區外,山口湖風景區是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溼地,“神州第一漂”聞名遐邇,現已被列爲國家級溼地保護項目。旅遊配套產業長足發展,現有三星級飯店1個,二星級飯店2個,總投資達6億元的五大連池宏福溫都水鄉國際旅遊中心正在建設,屆時將使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XX年實現旅遊業收入10562萬元,佔gdp比重的3.9%。

(三)生態市建設紮實推進。

XX年啓動生態市建設以來,先後召開政府常務會議5次,市長辦公會議11次,認真研究解決生態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制度,先後三次調整了我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編委批准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局並由專人負責。建立了聯絡員隊伍,健全了28個部門46個聯絡員個人檔案。

科學合理規劃。XX年參照《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草案)》,同年10月該規劃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實施,XX年對該規劃進行了二次修編,同年4月份修編後的《規劃》順利地通過了省專家組的評審,使我市的生態市建設規劃日趨完善、更加科學縝密。成爲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年度重點工作有效推進。XX、XX兩年,由我市“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圓滿完成“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一、二屆的我市參展任務,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參展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宣傳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風貌。深入開展生態示範試點創建活動,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問題逐漸消除。XX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爲省級生態示範區。XX年10月雙泉鄉被正式命名爲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今年龍鎮、龍鎮發展村、雙泉鄉龍豐村三個試點已完成申報工作,年底有望獲得省環保廳的驗收與命名。

二、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生態對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但總體看還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一部分人爲了眼前的利益,違法破壞生態植被開荒、興建魚池等現象仍然存在。化肥過度使用,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養分單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農藥殘留危害,致使土壤藥害嚴重。

(二)生態治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國家的地方生態建設與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態示範試點地區,多數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其他地區享受資金支持補助甚少。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進展比較緩慢,有的不能開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個別部門行政許可把關不嚴,不遵守環保前置審批條件,擅自對資源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又沒有履行對其他部門的通告義務,一旦發生環境權益糾紛,相互推諉,刻意減輕承擔的責任,社會影響與羣衆反映強烈。部門間聯合執法相互配合不到位,執法不嚴、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下步工作思路與措施的建議

總體思路:以xx大精神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七屆四次人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發展的理念,繼續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抓好全市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完成目標考覈任務;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積極打造“生態、休閒、養生、宜居”城市,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自然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

(一)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實現生態市建設有效推進。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使我市農村真正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抓住國家着力建設大小興安嶺功能區有利契機,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保持草原現有水平,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逐步解決草原畜禽超載放牧的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推進山口電廠開閘放流,實現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和農業灌溉用水永續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種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圍繞礦泉水、蘇打水項目系列合理開發利用,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進一步強化對雙泉水源地和農村水源地的監督管理。推進訥謨爾河流域團結、建設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建進程,積極開展訥謨爾河流域省級自然保護區闢建工作,打造訥謨爾河流域生態長廊。加大山口庫區溼地及其動植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力度,保護珍稀物種和物種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的晉級工作,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依託比較優勢資源,開創我市特色生態礦泉旅遊經濟之路。重點發展高層建築,節約城市用地,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園林式公園、沿街花草植被建設步伐。合理規劃,建設訥謨爾河橋北生態休閒城,吸引外來人口落戶我市,促進消費增長,努力創建“生態、休閒、養生、宜居” 的綠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熱力公司要新上先進脫硫設備,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實現總量削減。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城市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力度,實現併入城區集中供熱管線。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農業,特別是礦泉系列農作物的開發,積極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的認證管理工作,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開發認證綠色食品,不斷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壯大工業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審覈制度與管理。加大生態旅遊產業景區、景點及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以“太平——和平——建設”、“新發——雙泉——龍鎮”兩條主線,闢建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綠色走廊,吸引觀光遊客到我市休閒旅遊,提高對外知名度。加快林業特產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提高山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進畜牧業規模化,實現農民“環境權益、經濟增長”雙贏。

(三)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抓住國家和省加大對生態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的契機,做好上下對接,加強生態和環保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立項工作,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爲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爲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生態模式;積極推廣秸稈氣化、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加快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五)切實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考覈目標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進。加強重點工程監管,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堅決不批。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爲包鄉(鎮)、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績的好壞作爲評價幹部的一項重要指標。繼續堅持鄉鎮黨政領導幹部環保目標和生態目標量化考覈機制。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2)

山峽變平原平疇千頃田—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位於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藉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乾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爲目標,啓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於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鑑意義。 爲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 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託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藉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餘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幹支柱,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託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爲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羣衆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後投資150餘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國小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並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於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採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採,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XX年已無煤可採,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後塵”。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說:“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後靠什麼?”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爲,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爲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爲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裏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佈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 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於五座煤礦的大量開採,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餘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銳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藉以生存。 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後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爲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託皇城相府旅遊景區“近水樓臺”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遊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 二、合理規劃 奮力攻堅 XX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臺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 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遊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爲依託,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爲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爲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爲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其發展規劃爲八大工程: ㈠、填溝造地工程。 填溝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點骨幹工程,是溝底村改變歷史上缺乏好地耕種的唯一途徑,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基礎與依託。爲此,決定投資1159萬元,在兩道溝造地:一是樊水溝,二是王莊溝。該兩溝每條溝長兩公里,溝底至山頂120餘米,溝平均寬度爲220米。從XX年到XX年四年填溝造地500畝,畝均投資2.3萬元,動用土石172.5萬方,畝均3450方。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溝造地240畝的任務;XX年到XX年完成王莊溝造地260畝的任務。以此作爲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發展高效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產出、高收入。 ㈡、塘壩工程。 溝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溝”有一股地下泉水,長流不息。然而歷史上卻有水未用,任其順溝而下,白白流去。爲了對新造土地實行自流灌溉,計劃投

資120萬元,在此處興建小型塘壩一座,設計庫容量爲10萬立方米。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水澆地。 此項工程XX年秋動工,XX年秋完成。 ㈢、經濟林與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工程。 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此,規劃山嶺瘠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計770畝,佔總耕地的71.%,全部作爲經濟林基地,以種植優質核桃爲主。XX年退耕430畝,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務。山嶺坡樑規劃爲生態林基地,計1500畝,XX年完成600畝,XX年全面完成。兩項總投資70萬元。 ㈣、排洪渠工程。 爲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資60萬元興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爲使農林產業穩定發展,投資70萬元,修築引水隧道160米,XX年動工,XX年貫通。 ㈥、田間道路工程。 爲改善落後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築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爲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爲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遊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爲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佔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儘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爲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閒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爲遊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後的休閒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爲據點,開通旅遊線路一條,讓遊客在休閒之際尚可巡遊觀光。此工程計劃XX年籌建,XX年完工,總投資XX餘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後,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爲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溝底村的幹部羣衆提前介入,及早動手,於XX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後,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儘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鉅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爲此,溝底村發出集資創業的號召。全村羣衆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資122萬元,同時集體籌資76萬元,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剷車、汽車以及空壓機等大型機械六部,首先使填溝造地工程如期進入實戰階段。 XX年4月,填溝造地骨幹工程啓動運轉。樊水溝上下,機聲隆隆,車水馬龍,艱苦奮戰,熱火朝天。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冰雪嚴冬,人歇機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溝被一截截淹沒填起,平疇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溝”塘壩工程通過投標承包,按照圖紙設計開始上馬。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 三、衆志成城 “好夢初圓” 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奮戰,溝底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好夢初園”,八大工程初現端倪。 填溝造地工程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骨幹項目,工程之大,曠古未有,爲此,他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投入進行建設。到目前爲止,已動用土石55萬方,投資370餘萬元,在樊水溝造出土地160餘畝;同時,在XX年春季全部進行了培熟,並分別種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塊北國“平原”展現在溝底羣衆面前。他們按照計劃,再戰今年一冬,使樊水溝下段80畝大田如期實現。 塘壩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壩高23米,壩長120米,壩頂寬5米,工程總量1 .38萬立方。 這項工程,不僅爲農業產業實現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其壩基爲將來開通旅遊線路打下了基礎,同時爲“老母掌”發展旅遊業打開了交通大門。 經濟林與生態林工程歷經一年時間,已建成林業生產基地1030畝。其中,退耕還林430畝,植造“晉龍”一號、二號核桃優良品種34000株,佔應退耕770畝的近60%,XX年底將全面完成退耕任務。水土生態涵養林已建成600畝,佔計劃1500畝的40%,植造側柏10萬株。 排洪渠工程現已完成300餘米,佔工程總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長160米,淨高4 .2米,寬4米,工程總量6000餘方,現已基本貫通。 田間道路工程是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爲此,該村經過去冬今春的建設,投資4.7萬餘元,建成交叉成網的田間道路13條,總長5公里,使昔日的羊腸小道變成車輛馳行的寬闊大道。 旅遊休閒度假村工程目前已與沁水縣鄭村鄉王街村初步達成聯合開發的意向(因“老母掌”屬王街村轄境),並以皇城相府旅遊景點爲軸心,與周邊史山、郭峪、大橋等村聯合發展旅遊產業,以此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基地。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 四、幾點借鑑 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託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後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併爲此提供了成功範例,值得借鑑。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爲,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爲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幹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借鑑。當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實際,不可能照搬溝底的模式去發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續發展之路卻是永恆的。 第三,危而思進,艱苦創業,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前進動力。他們在富裕起來之後,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敏銳地審視到失去煤炭資源後的嚴重危機,從而積極應對、大膽作爲。填溝造田就是一項積極應對危機的成功實踐。它利在當今,造福後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疇數十公頃的高效農田,無論在溝底,還是在陽城全縣,絕無僅有。我們深信,規劃全面實現後,溝底村必將是一個“山上山下一片綠,北國水鄉賽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溝底村的這一有

效作爲贏得了民心,凝聚了黨心。工程開始之初,雖然在少數村民中存在着疑慮,但隨着工程建設的突飛猛進,特別是偌大一塊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之後,溝底的羣衆振奮起來了,紛紛自覺投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同時,不少村民還主動提出再集資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辦香園溝煤礦行停產關閉的一段時間裏,溝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後,尤其是當羣衆看到廣闊的前景後,思想煥發,一心創業,使全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3)

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西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董福科

一、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狀況

西豐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是個“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也是全省林業重點縣之一。全縣34萬人口,18個鄉鎮,總區域面積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冊耕地67萬畝,林業用地251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6%,林木蓄積量達700萬立方米。全縣共有三大水系,187條河流,較大河流64條、847.7公里長,有護堤407公里,石築壩2530座,護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庫15座,總庫容量爲1300萬立方米。

西豐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多年來,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建設,致使全縣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山場砂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逐年減少,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河道出現乾枯斷流,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到全縣森林覆蓋率僅達51%,與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積到爲130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2.3%,與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74.1萬畝,增長57%,水土流失量520.1萬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不但惡化了生態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僅94、95年大水和、連續特大幹旱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4億元;工業生產和城市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一些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不能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十分困難,如再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將難以實現。初,中共西豐縣委審時度勢,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在縣十二屆黨代會上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擺到了西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從而拉開了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序幕。

二、主要措施

1、做出決定,編制規劃和完善政策措施。縣委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後,縣人大常委會根據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宏觀要求,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起草了《關於加強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共分五個部分、16條,對生態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都進行了明確界定和詳細闡述,並於03年12月12日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決定》,對全面推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起到重要指導作用。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用一年多時間,認真組織編制了《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於今年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在全縣組織實施,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與此同時,縣政府從就開始着手製定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先後制定下發了《西豐縣封山育林的通告》、《關於做好全縣“十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印發<西豐縣鼓勵城鄉居民植樹造林政策規定的通知>》和採伐跡地更新、加強整頓林木經營加工點及五小礦點等有關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十幾個文件,並編制和完成了《西豐縣--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實施方案》。縣人大常委會還從有利於全縣生態建設與保護出發,審議通過了《西豐縣河道管理辦法》,建議修改《西豐縣柞蠶場管理辦法》,這些政策與措施的制定與不斷完善,爲加快西豐生態環境建設步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證。

2、加強領導,建立責任機制,形成氛圍。爲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縣政府於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農業副縣長任副組長,林業、農經委、水利、畜牧、財政、環保等部門爲成員單位的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在林業局。對成員單位進行了職責分工,落實任務,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生態建設領導組織,建立了統一協調和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鄉鎮與各村之間都簽訂了生態環境建設責任狀,縣委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任務納入到縣直部門和各鄉鎮目標考覈責任制當中,實行一票否決。縣人大加大了監督力度,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檢查或視察活動,並且每年的人代會都要聽取審議縣政府關於生態建設工作的報告,有力地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同時,爲促進全縣生態建設工作深入開展,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縣委、人大和政府積極組織廣泛宣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目的和重大意義。成立了由宣傳部、文明辦、廣播局、教委、林業、農業、畜牧、環保、共青團等部門參加的宣傳組織,在西豐有線電視臺開辦了專欄;縣鄉政府每年都印發了大量的有關封山林禁牧、嚴禁開荒種植等保護生態的宣傳通告;縣人大常委會專題召開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參加的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座談會,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學增同志在有線電視臺做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題講話,極大激發和鼓舞了全縣幹部羣衆加強生態建設的士氣和熱情,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3、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工作。開展植樹造林和認真清理各類開荒種植、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轉變機制、落實各項林業發展政策、清理開荒種植,全縣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逐年高漲,造林數量和質量連年攀升。三年來,全縣植樹造林達到18萬畝,成活率平均達85%以上,其中退耕還林達12.7萬畝,在冊耕地就佔5萬畝。幾年來,以恢復和治理爲目的,克服以罰代治現象,全縣共清理小開荒、假果園種植8萬多畝,絕大部分退耕還林;全縣個體造林發展迅猛,造林大戶層出不窮,振興鎮農民薛邦國承包河岸造林400多畝,西豐鎮居民王景峯承包房木和樂善兩條河岸造林40萬株。三年來,全縣個體造林爲15.4萬畝,佔全縣三年總造林面積的86%,涌現出5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732個,這些造林大戶將萬畝林業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4、嚴格限制森林採伐,認真清理各類林木加工點。面對西豐森林資源現狀,縣委、縣政府制定措施,嚴格削減計劃採伐限額,並主動取消特批指標。全縣“十五”期間年均林木採伐限額5.5萬立方米,與“九五”期間年均林木計劃限額7.4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1.9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年均採伐8.36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了2.86萬立方米,減少34.2%;而前三年實際林木採伐爲13.8萬立方米,年均4.6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採伐年均限額減少3.76萬立方米,減少45%,與“九五”相比每年僅此一項相當於淨增加森林蓄積量近4萬立方米。爲從生產加工環節和流通領域減少森林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縣範圍內,用兩年多時間認真開展了“兩清一打”工作,將原有145家木材經營加工點削減剩到58家,並重新核發了《木材經營許可證》,規範了經營行爲;全縣共關閉了以消耗天然林爲主的7家炭廠和1家地板生產企業;取締了非生產性“五小礦點”及亂採亂控現象,使全縣剩餘的木材加工 生產企業能夠規範、守法經營。同時,開展嚴厲打擊亂砍盜伐林木的專項鬥爭,全縣三年共查處各類破壞和盜伐林木事件1752起,涉及林木1940立方米,有力打擊了破壞森林現象氾濫。

5、實施封山禁牧,狠抓蠶場生態建設。實施封山禁牧是保護森林和地表植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全縣所有山地實行長期封育,全年禁牧,並大力推行牛羊的舍飼圈養,不準牛羊上山,嚴禁打柴、剝樹皮、挖樹根、開荒種植農作物、開砂、採石、挖砂、取土等破壞森林植被行爲。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分類經營,全縣共劃定公益林56461.2公頃,全縣普遍建立了護林組織,聘任監管員80人,護林員527人,並明確職責、簽訂管護合同,落實了責任;爲有效實行全年禁牧、實行牛羊舍飼圈養,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推行飼養方式轉變和飲料改革。三年來,建畜牧小區個,種植牧草3.5萬畝,建青貯窖1000多個,秸稈貯運9000萬公斤,推廣各種飼料機械3000多臺套,目前,全縣牛羊基本實現舍飼圈養。針對西豐柞蠶場比重較大,佔全縣有林面積的30%多,且稀疏、砂化、退化蠶場佔有相當比例的實際情況,將蠶場生態建設列爲重點之一,近三年來從完善承包合同、延長蠶場承包期、推行中刈化管理、對稀疏進行蠶場柞樹補植、嚴重退化、砂化蠶場實行封育等多方面加強柞蠶場生態建設。全縣共投入32萬元補貼蠶農400戶,植柞蠶場6.7萬畝;封育柞蠶場19萬畝,停蠶育林3萬畝,3000多份蠶場承包合同進行了完善,柞蠶場生態功能提高。

6、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和綠色產業開發步伐。農村能源建設是解決林柴矛盾,減少林木資源消耗重要措施,全縣建成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戶100戶,被動式太陽能房4000平方米,高效預製組裝架空炕竈鋪,中型沼氣池2座。僅柏榆鄉鹿鳴村生態園的50個集中連片“四位一體”大棚每年所提供的沼氣能源可節省燒柴150多噸,全縣每年可節省枝柴6942噸,相當於減少林木消耗近9000萬立方米,獲益200多萬元。同時,加快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不僅有利於食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還可大大減少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幾年來,共完成全縣土地環評261萬畝;取得綠色標識7項,生產面積8.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項,8.9萬畝,正在審無公害農產品6項,41.8萬畝,屆時西豐將有38萬畝玉米是無公害生長。

7、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很重要問題是,如何提高可利用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蓄水和植被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實施了“引寶入豐”工程,投資2800多萬元,將寶興水庫水源引入西豐縣城,並建淨水場,使縣城日供水能力比原來提高1萬多噸;正式開始進行誠信水庫建設工程,總投資預計1.6億元,將建成總庫容量達329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52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目前,該工程建設已進入移民動遷和壩基修築階段,建成後的誠信水庫可保護耕地20萬畝,可提高西豐城區寇河段防洪能力達50年一遇標準。到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263.53平方公里,佔水土流失面積的42%;營造河道護岸林620公里,修橡膠壩2座,建城鄉綠化加快,全縣建綠色通道479公里,縣城建起大型公園三處,縣城建綠地33.6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5.4平方米,中心鎮植樹46萬株。

三、初步成效

通過調查比較看,三年來,通過全縣幹部羣衆解放思想,紮實肯幹,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以及縣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決定》,不僅使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態環境指標開始逐漸得到恢復,而且還促進了山區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全縣有林面積從的208萬畝,增加到2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1.6%提高到53.6%,提高了2%;由於封山禁牧、牛羊舍飼圈養地表植被得到恢復,水涵養能力增強,草木豐盛,野生動植物增加。二是水土流失減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39.5萬畝,佔應治理面積的30%;土壤侵蝕量每年308.31萬噸,比三年前減少58%,土壤侵蝕基數爲平均爲每平方公里5000噸,比三年前下降30%。三是大氣質量明顯改善,河流水質進一步提高。底,全縣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比“九五”期末減少200萬噸,城區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天氣255天;河水化學需氧量比“九五”期末年減少234噸,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比“九五”期末提高了二個級別。四是綠色產業發展增效。全縣僅德興艾清河牌甜瓜每年就可多增加收入100萬元,全縣幾年來綠色產業開發可爲農民增收近億元。五是通過生態環境改善、水資源增加和開發利用,一些關停的用水量大的企業也開始啓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較快發展,全縣保護地發展達到了0畝,比三年前增加了8000畝,僅此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四、存在的問題

三年來,西豐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開始顯現,但是總體看還只是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重要問題沒有解決。一是退耕還林進度徘徊不前,進展緩慢。全縣近30萬畝退耕還林地塊目前只退下12.7萬畝,不到一半,且有些地方出現反彈和邊退耕邊開荒問題,清理種類開荒種地、責任田擴邊伸沿蠶食林地問題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工作難度加大;二是封山禁牧沒有完全落實。偷牧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飼料改革和牧業小區建設相對滯後;三是柞蠶場生態建設力度不夠,措施不到位,嚴重砂化、退化、稀化和地處 險坡山脊的蠶場,以及生態地位重要的蠶場等還沒有得到封育和保護,蠶場補植柞樹和中刈率還較低,達不到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四是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還進展緩慢,有的不能開展,跟不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節奏。

五、對策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制度化。對生態建設總體規劃要逐項分解落實,在對各項有利於生態建設政策、措施、辦法完善基礎上,重點對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蠶場生態建設三個方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更好地推動生態建設重點工作的完成。

2、加大資金投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公益事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入體制。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要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要調整和轉變收費資金使用方向,將本區域內相關的林業、蠶業、水利、環保等規費收入真正用到生態建設當中去;政府要拿出一定資金,用於生態建設中的一些技術推廣、示範、試驗等工作。

3、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科學化。生態環境建設是系統化複雜工程,涉及工業、農業各個領域,必須尊重科學、依靠科技,實現治理環境科學化,才能實現標本兼治,全面恢復生態功能。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爲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爲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資源管護上,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逐年削減採伐限額,保持森林資源的連續性,提高森林淨蓄積;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戶、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治理要以生物壓柳爲主要措施;要切實加快生態蠶場、優質飼料作物種植、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4、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化。要成立全縣生態環境建設監督檢查組織,健全隊伍,對全縣各部門和各鄉鎮落實生態環境建設各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作風、質量的好壞進行督查;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監督,對新建和擴建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項目堅決不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老企堅決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要建立鄉鎮和縣直包鄉單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責任區定期督查制度,劃分幾個重點區,由縣級領導和部門及18個鄉鎮黨政一把手分別承包,並確定出具體的承包辦法,由縣生態建設小組會同縣考評辦、政府督查辦共同進行考評。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4)

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爲主體的整個外部世界的總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能量基礎、生存空間基礎和社會經濟活動基礎的綜合體。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着人類的健康。遷安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近幾年鐵礦大量開採,給我市的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過實地調查及各種渠道瞭解,發現了現存的幾點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一)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少數村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不強。由於受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影響,部分農民缺乏生態環保意識。秸稈亂堆、垃圾亂倒、生活污水亂排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個別村甚至出現了“垃圾圍村”的現象;少數農民在施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畜禽養殖過程中,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隨意性比較大,容易造成農村土壤、水體污染;有的偏僻地區缺乏秸稈處理能力,就一燒了之,不僅污染了大氣,也白白浪費了可利用資源。這些現象的存在,與中央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二)農村區域工業環境污染仍然存在,個別地區表現突出。一是農村區域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不穩定。有的企業經過多年治理雖然能夠達標排放,但受經濟利益驅使,環境污染治理主動性不強,環保意識淡漠,個別企業治污達標不穩定和偷排偷放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極少數小作坊式企業或偏遠地區小民營企業,治污設施落後或形同虛設,所產生的污水、廢氣、廢渣直接排往農田、河道、水庫。有的排污企業離居民生活區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內飲用水污染。

(三)農村區域水土保持工作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礦產資源開採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人爲破壞問題比較突出。北部山區有的採選礦主重採選、輕治理,尾礦砂亂堆亂放淤塞河道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仍很龐大。

(四)農村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村比重較大。據年統計,農村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村很多,涉及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53.7%。飲水不安全的主要問題是含氟超標、苦鹹水、未經處理的各類不合格地表水、污染嚴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質不達標的水等;飲水困難的主要問題是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區居住分散打井成本過大、個別村地質條件複雜水源難找、村民只能到較遠的地方拉、運水吃等。

(五)農村新能源利用發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氣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等在適用地區都沒有達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氣開發利用在各地區發展也不均衡。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沼氣入戶率較高,而經濟狀況一般的地區,沼氣入戶率偏低,沼氣池的利用情況也不均衡。在規模化畜禽養殖較高的地區,沼氣池利用情況較好。沼氣原料較少的農戶,沼氣池利用率偏低。

幾點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農民參與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的自覺性。各級政府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科普講座、舉辦培訓班、農廣校、農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責任意識,增強參與的主動性;要充分發揮各地區已建成的爲數衆多的文明生態村的典型示範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羣衆象愛護自己的小家庭一樣來愛護、建設 “大家庭”環境。摒棄陋習,倡導新風,自覺投資投勞。引導他們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與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目標結合起來,共同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飲水問題是關係廣大農民身體健康的大問題。政府應在原有飲水解困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飲水解困進度,使困難地區農民從根本上改變生存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三)普及與提高並重,加快沼氣池健康發展。沼氣池建設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也被廣大農民認可。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促進這項工作更快更好地發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個較快的提高。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上下結合、促進發展。二是在普及同時,把管理與利用向更高層次發展。一方面,沼氣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現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導沼氣向生產領域延伸,如搞沼氣發電、生產有機肥、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等。使沼氣發展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對促進農民增收發揮積極作用。

(四)增強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化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確保治污穩定達標。對於不符合環境評估條件的新上企業,一律不予批准。同時提倡農村的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統一進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增強農村環境保護執法力量,不斷提高對整個農村的環境保護覆蓋面。

(五)深入開展農村水土保持工作。一是嚴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對於無證開採、濫採亂挖、污染環境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爲,要給予嚴厲查處。同時,要貫徹“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督導礦山企業通過封礦回填、恢復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態環境恢復工作。二是對原有水土流失區域的治理,要嚴格按規劃,保質保量、達標治理,治理一片、鞏固一片,使生態環境在十幾年後有一個大的改善。

總之,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建設的力量源泉從來就植根於廣大社會公衆之中。在依靠政府加大環境治理保護力度的同時,必須動員廣大社會公衆積極參與。這既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更是徹底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

2017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