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掛社區調研報告多篇

掛社區調研報告多篇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1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20xx年xx月xx日,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帶領下,我委組織部分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對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實地察看了青龍、五星、三井3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青龍紫雲苑社區衛生服務站,並聽取了市衛計委關於全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的彙報和4個城區衛計委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在常委會視察調研之前,我委先後到天寧和鐘樓區進行調研,重點察看了政府、社會力量和醫院舉辦的三種不同類型的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分別召開了部分居民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座談會,並赴杭州江乾區、上海長寧區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圍繞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爲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積極制訂和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配置基層衛生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爲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家(其中,政府舉辦的25家、社會力量舉辦的家、醫院舉辦的家),共開設牀位 80張,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08個,基本形成了每個街道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格局。按照國家、省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和條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以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爲抓手,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基本裝備的投入,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更新了設施設備,加強了機構內涵建設,先後創建成3家全國和xx年起啓動實施了家庭醫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從原來的坐堂行醫逐漸轉向上門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目前,全市共組建全科團隊29個,重點人羣簽約率8.04%、居民簽約率28.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8.07%,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羣規範化管理率分別爲87.6%、86.76%和98.42%。xx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445.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83%,門急診均次費用93.57元,比三級醫療機構低58.43元,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達5.2%。

(三)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發展和努力滿足社區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一是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初步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全科醫生主要有二種來源,一種是對符合條件的原基層在崗臨牀或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經過半年的轉崗培訓,取得全科醫生資質;另一種是從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機構新進人員由單位發工資,社會招聘人員由財政發3萬元年生活費),經過三年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其執業範圍變更爲全科醫學專業。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有全科醫生458名,其中,經過三年規範化培訓的合格全科醫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醫療聯合體,實施對口幫扶。由市級醫院選派醫療專家或青年骨幹到基層定期坐診、掛職,組織基層醫務人員到市級醫院進修學習,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提高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三是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廣泛推廣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都設有中醫科和中醫綜合服務區,並分別建成了8家省級、0家市級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二、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爲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應有作用,並逐步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但對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人民羣衆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着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有待加強。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建設、設施裝備、環境條件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隨着形勢的發展、需求的增長,加之規劃相對滯後,除原來由鄉鎮衛生院轉型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機構外,當初老城區通過整合利用原有資源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業務用房小、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xx年新定的全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明確規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築面積不得低於3000平方米(原爲500平方米),並要開設病牀30-50張。而我市先期編制的《常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xx年)》已顯得不相適應,以致一些機構面積不達標,無法開設病牀;一些機構設備陳舊,沒有按標準化要求配備更新。

(二)相關政策不夠配套。

上一輪醫改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於加快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進了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但從基層和羣衆的反映來看,某些方面並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相關政策不夠配套,運行情況不大理想。譬如:在藥品供應上,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制度後,許多低價藥品退出市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種基本藥物,居民習慣的常用藥,包括專家門診開出的職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在社區衛生機構部分配不到,患者反響較大,基本藥物不僅滿足不了羣衆的用藥需求,而且影響了基層特色專科的發展。在編制覈定上,我市是按照xx年省定標準核配的,標準較低,尤其是藥劑、檢驗、b超、放射等崗位只各配名,顯然不盡合理,而隨着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原來覈定的872名編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績效工資後,社區衛生機構一定程度上由過去的“做事養人”變成了“養人做事”,出現了新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雖然制定實施了新的考覈辦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不到位。同時績效工資的封頂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導致幹多幹少一個樣,且乾的多、錯的多、扣的也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諉病人。在財政補助上,我市採用補供方服務需方的政策,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由財政兜底,造成虧得越多補得越多,虧得越少補得越少的削弱醫療的現象。在醫保定額上,我市社區衛生機構實行按次均費用300元的標準覈定醫保定額支付;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實行總額預付政策,經測算後次均費用大致爲二級醫院8000元、三級醫院xx年規範化培訓,共招聘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 2名,培訓一年多後,其中一些考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即隨之流失,最後只剩60多人,難以滿足基層衛生機構的需求。而部分骨幹人才又因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低,發展前景小等原因紛紛上流。去年,僅新北區三井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5名醫生、8名護士辭職調離。目前社區衛生機構招聘醫生、護士都很困難,特別是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全科醫生緊缺,許多社區衛生機構只能採用外聘退休醫務人員來解決醫生不足問題。我市較早推行了上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的醫聯體建設,但由於體制、機制及公立醫院改革滯後等因素,至今沒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協作、互利共贏機制,對提高社區衛生機構醫療技術水平的帶動作用有限,大多還是停留在表面和貫徹相關政策層面上,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和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較多。

三、促進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爲促進社區衛生事業的加快發展,推進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實現醫改提出的目標,我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優化規劃佈局,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xx年)》,科學制定我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進一步優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佈局設置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我市人口總量、區劃調整、城鎮化、老齡化和社區首診等因素,以調整佈局結構、提升能級爲主線,理性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佈局,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立足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對未達省定基礎設施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用新建、改擴建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地;要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到xx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達到.2張,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牀設置的要求,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規模,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機構利用空餘牀位開設醫養護一體化的老年病牀,發展健康養老服務;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情況以及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設置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配置數量和佈局,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相關規定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設施配套。三是按照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的規定,在加快社區衛生機構基本建設的同時,按標準化配齊、更新醫療裝備和公共衛生服務設備,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按照醫改提出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總要求,堅持以病人利益爲導向,綜合運用醫療、醫藥、醫保和價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醫療分流機制,爲逐步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就醫制度創造有利條件。一是擴大基本藥物範圍。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增補品種外,選擇新農合和職工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藥品,按一定比例配備給社區衛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在增加藥物品種時,要充分考慮基層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習慣,並與上級醫院用藥相銜接,使羣衆享受到優惠、全面的用藥服務。二是強化醫保政策導向。科學引導基層首診,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健全差別化支付制度。適度調整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合理拉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療機構、市醫療機構報銷差距。除危急患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以及手術病人複診、急診和特殊情況外,參保人員未經轉診,自行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要在原有基礎上明顯下降。全面執行不同等級醫療機構不同住院起付線政策,轉診病人採用累計起付線政策。合理設定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使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保持適當差距,引導患者分流就診。三是建立有效簽約制度。借鑑上海、杭州等地做法,實行家庭醫生有償簽約服務,提高有效簽約率,促進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式服務關係,適當提高上門服務收費標準,讓社區居民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特殊人羣的健康需求,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爲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上海長寧區在建立全科醫生(團隊)的基礎上,將家庭醫生分配到各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簽約服務,實行健康、亞健康、患病人羣分類管理,每簽約人收費xx年,統一由醫保基金支付,並建立了以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簽約對象滿意度、首診率、預約門診履約率、轉診率、服務到位率等爲內容的考覈辦法,按考覈百分比將簽約服務費返還給全科醫生(團隊)。杭州江乾區同樣每人每年收費xx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醫護比達到:.25,市相關部門要按照規定和標準,重新覈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總量,綜合考慮城區規模變化、服務人口和範圍擴大等因素,實行統籌安排、動態調整。同時要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落實其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不固定人員,變固定用人爲合同用人,變身份管理爲崗位管理。二是完善績效考覈辦法。將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任務完成情況和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等作爲主要考覈內容,考覈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社區機構在覈定的收支結餘中,按規定比例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三是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加快推行全科醫生制度,加強師資和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繼續做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實施全科醫生特崗項目,確保如期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合格全科醫生目標。四是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爲目標,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和遠程醫療等方式,制定各類遠程會診收費政策,逐步建立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建立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臺,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病人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轉診到病人就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政府對醫藥衛生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推動醫藥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2

按照地委組織部《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自治區黨委基層辦主任工作研討會精神,紮實做好*地區基層基礎工作存在突出問題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市委高度重視,成立了鄉鎮、村隊、社區三個專題調研組,自11月21日-27日,社區專題調研組先後深入新城街道新城社區和平街道新華社區進行專題調研,調研採取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入戶走訪、查閱檔案等方式進行調研,先後召開由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綜治專幹等社區幹部座談會2場,由社區居民代表、樓棟長代表參加的會議2場,由駐區地、市單位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1場,先後訪談人員40人,入戶走訪50戶。

一、基本情況

*市是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市總人口17萬人,由漢、哈薩克、回、維吾爾、達斡爾、俄羅斯等25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人口占36%。全市轄5鄉1鎮4場,1個牧民社區,3個街道辦事處,145個村隊,15個社區,轄區總面積4356.6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 23057 戶60978人。15個社區共設黨組織24個,其中,黨總支部11個,黨支部15個,共有黨員1145名。截止20xx年10月底,*市共有社區幹部295名。其中國家幹部132名,聘用幹部86名,公益性崗位75名,掛職和幫助工作2名。女幹部176名,佔總數的59.66%,少數民族幹部94名,佔總數的31.86%。黨員幹部117名,佔總數的39.66%。團員41名, 佔13.90%。30歲以下幹部67名,佔22.71%;30-35歲幹部41名,佔13.90%;35-40歲幹部62名,佔21.02%,40-45歲幹部78名,佔26.44%,45-50歲幹部31名,佔10.51%,45-50歲幹部15名,佔5.42%。社區幹部中黨代表10名,人大代表7名,政協委員3名。15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全部由國家幹部中的優秀黨員擔任。其中,3名黨組織書記高配至正科級,10名爲副科級,2名爲副科級後備幹部。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市社區黨組織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打造綠色、人文、宜居、和諧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延伸社區黨建工作平臺,拓展社區服務範圍,不斷提升社區黨組織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維護穩定、服務居民、促進和諧的作用,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強化領導,完善機制,全面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一是實行責任分解,落實有人抓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市委分工抓黨建工作的責任機制,健全完善縣級領導聯繫點,15名縣級領導擔任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建立了街道黨委書記、分管黨建領導、組織幹部工作例會、專題專項督查等制度。僅20xx年,市委主要領導先後4次深入村隊社區,對基層黨建工作進行專題調研,並通過座談討論、實地查看等方式,對基層組織建設提出具體要求。市委基層辦採取集中督查、專項督查和明查暗訪等方式,不斷加大對落實重點工作的督促檢查力度。截止目前,共督查26次,對21類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改。二是開展專題述職,解決不願抓的問題。市委堅持把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覈、同總結,每年召開基層黨委書記履行黨建責任制專題述職會議,結合科級班子和科級幹部年度考覈工作,就各黨(工)委貫徹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情況進行民主測評,並將測評結果與評選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工作相結合,從而大大增強了黨委和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的責任意識和規範意識;在社區,由街道黨委牽頭,召開社區黨組織書記履行黨建責任制專題述職會議,促進社區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推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堅持創新推動,解決不會抓的問題。堅持典型推動,載體促動,不斷激發社區黨建工作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我市在社區全面推進了兼職委員、居民說事日、社區服務銀行等一系列創新項目,先後打造了新華、新城、光明社區等一系列黨建示範點。四是加強保障力度,解決抓不好的問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的意見》,着重從政策上大力支持、資金上優先考慮、人力上切實保障,積極爲基層黨建工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將社區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個社區每年8萬元,年底將增加至10萬元;印發《*市黨政機關事權下放實施方案(試行)》(塔市黨辦[20xx]59號),要求市直23個相關部門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拔付一定數量的辦公經費,有效解決了社區組織開展活動難的問題。五是規範制度建設,解決抓不實的問題。建立完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議事機制等,形成市委集體抓、書記帶頭抓、分工抓、組織部門專心致志抓的新局面,促進黨建工作與加快發展的良性互動、整體推進。

(二)充實隊伍,強化培訓,社區黨員幹部隊伍不斷加強。一是以十個一活動爲載體,打造服務型社區幹部隊伍。結合深入開展轉變作風服務羣衆活動,社區爲每名社區幹部合理劃分一個片區,在片區中深入開展了以每年發放一張便民聯繫卡、組織開展主題實踐一次活動,每半年走訪一次片區居民家庭、徵求一次居民意見建議,每月爲弱勢羣體解決一個難題或困難,聯繫一戶貧困戶、聯繫一名大中專畢業生、聯繫一名下崗失業人員、聯繫一名高齡空巢老人、聯繫一名留守兒童的十個一活動,拉近了社區黨組織與居民羣衆的距離,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目前,全市252名社區幹部、地區、市派工作組成員先後與聯繫居民結成幫扶對子560餘對,通過走訪慰問、電話瞭解、上門服務等形式幫助居民解決難點、熱點問題120餘件,既增強了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又有效提升了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同時,我市將社區幹部培訓納入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有計劃的選派社區骨幹參加市級以上的培訓,進一步拓寬社區幹部視野,增加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xx-20xx年,先後選派50餘名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赴疆外培訓,在市委黨校舉辦培訓班2期,培訓社區業務骨幹200名。二是以十服務活動爲載體,打造樂於服務、甘願奉獻的志願者隊伍。重點圍繞社區十大關愛羣體,開展服務老年人、服務青少年、服務殘疾人、服務留守兒童、服務貧困戶、服務大中專畢業生、服務下崗失業人員、服務高齡空巢老人、服務流動人口、服務老黨員的十服務活動,在社區形成了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社區服務格局。截止目前,我市街道、社區建立以黨員、團員等爲主體的社區志願者服務隊15支600餘人,開展主題實踐活動199次,參與志願活動人員2311人次,受益羣衆6100餘人次,其中,走訪慰問關愛羣體1000餘人次,幫助關愛羣體解決實際困難220餘件次。三是以雙重管理活動爲載體,打造八小時外奉獻社區的在職黨員服務隊伍。社區黨組織根據在職黨員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將在職黨員分類編入社區各類服務隊,通過組織在職黨員在節假日、業餘時間開展帶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帶頭參與社區服務、帶頭扶貧幫困、帶頭協調鄰里關係、帶頭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帶頭促進民族團結的六帶頭活動,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促進作用。目前,地、市1441餘名在職黨員活躍在社區組建的假日服務隊中,成爲社區建設、社區服務工作的有效補充力量。四是以爭當六大員活動爲載體,打造奉獻於社區的離退休黨員幹部隊伍。社區黨組織積極發揮離退休老教師、老公安、老政法、老模範、老紅軍等五老黨員在社區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在做好離退休老黨員幹部四就近工作的前提下,在離退休黨員幹部中開展了爭當社會治安協管員、鄰里糾紛調解員、扶貧幫困幫帶員、法律法規諮詢員、文明新風倡導員、網吧義務監督員的六大員活動,在轄區形成了社區服務離退休黨員幹部、離退休黨員幹部服務社區居民的社區循環服務鏈。目前,全市15個社區活躍着600餘名五老人員,他們利用節假日開展政策法規宣傳30餘場次,結對幫扶貧困戶100餘人,調解鄰里糾紛矛盾200餘人次,接待羣衆法律諮詢350餘人次。

(三)建強陣地,完善設施,社區辦公服務環境不斷優化。一是以標準化建設爲目標,加強社區陣地建設。通過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和援疆建設項目等形式,整合資金2300多萬元,加強社區辦公陣地建設。截止目前,15個社區均建成400平方米以上辦公陣地。其中:400平方米以上8個,500平方米以上3個,1000平方米以上辦公陣地5個。各社區統一設置了八站一室服務平臺(黨員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站、勞動保障服務站、環境衛生服務站、計劃生育服務站、文化體育服務站、綜治維穩服務站、流動人口服務站、社區警務室),內部設施達到了十一個有,即:有活動器材、有電腦、有電視、有vcd或投影、有打印機、有電話、有圖書、有學習園地、有資料櫃、有公開欄、有監控系統。二是以居民需求爲導向,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爲及時收集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各社區在社區及小區醒目處設置意見箱50餘個,並在小區內設置了300餘塊便民服務欄;同時,各社區結合綜合辦公樓格局,分別在辦公樓內設置了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棋牌室、戲曲室、舞蹈室、悄悄話室、殘疾人康復室、居民說事廳等,購置了電子琴、架子鼓等樂器,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居民的服務需求。三是以社區聯合黨委爲抓手,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在13個社區建立社區聯合黨委,制定了《*市社區聯合黨委工作規範》,建立144個不同定位的功能型黨支部、291個功能型黨小組,初步形成了以社區聯合黨委爲核心,以建制性黨組織爲主體、功能型黨組織爲支撐的社區黨組織架構。通過劃分責任區、認領公益崗位、開展志願服務等形式,引導單位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參與社區建設。

(四)把握關鍵,重點突破,提升社區維護穩定和服務居民的能力。一是以鞏固社區三化建設爲契機,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投入696.59餘萬元,啓動並完成了15個社區三化建設,全市共封閉小區138個(全封閉65個、半封閉45個、局部封閉28個),目前,設置治安崗亭15個,建立社區警務室15個,配備社區民警26名、協警48名、民兵140人,組建由550餘名樓棟長(巷道長)、600名低保戶組成的治安義務巡邏隊伍。安裝攝像頭622個,視頻監控室15個,led電子屏17塊,小區喇叭55個,電子巡更43個,建立小區警衛室34個,安裝小區大門59個,配備小區保安69個;成立3個街道羣衆工作站、15個羣衆工作室,建立了15個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年初以來,清查流動人口6764人,出租房屋924戶1848間。結合社區三化建設,進一步整合社區治安力量,按照一三六的人員配置加強社區警務室建設 ,配備了頭盔、警棍等防爆器材;圍繞平安社區、五無社區的標準,開展羣防羣治,建立完善巡防體系建設,強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引導職能部門、轄區單位和志願者隊伍積極參與平安社區創建;認真做好公共安全、應急防範等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應急處突機制,制定預案、建立應急處突隊伍,進行常態性拉練等活動,營造安居家園,提升居民的安全感。二是深入推進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和四類管理法。按照構成廣泛、數量充足的要求,建立了一支1683人的樓棟(單元)長隊伍,按照10—20戶1名的原則設立了1418名信息員,在全市形成了街巷有人巡、院落有人守、樓棟有人看的三級巡防網絡;充分發揮樓棟長(巷道長)、信息員兩支隊伍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傳遞網絡,形成輿情彙集研判制度,拓寬信息源和解決渠道;充分發揮樓棟長、信息員的作用,及時瞭解發生糾紛情況,掌握糾紛信息。並經常傾聽社區居民的心聲,對居民羣衆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予以耐心解答,並重點解決居民所面臨的困難,確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結果。三是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活動。以法制宣傳月活動爲契機,採用法制宣傳欄、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材料、法制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居民宣傳防火、防盜、反邪教、反恐維穩、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識。如:邀請社區民警對轄區內青少進行預防青少年犯罪法律知識講座,使居民的自我安全意識、家庭法律意識、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和識別罪犯的能力有所提高。四是切實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強化領導幹部聯繫宗教活動場所、與宗教人士談話兩項制度的落實。在社區,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慰問、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及時掌握宗教人士和信教羣衆的思想動態,認真做好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及精神等的宣傳。五是深化共駐共建。調整縣級領導幹部社區聯繫點,在市直單位部門中開展包聯幫扶社區工作,將98個市直單位部門與15個社區結成幫扶對子,確定15個牽頭單位,開展雙聯雙促活動,截止目前,156個地、市單位參與到社區結對共建活動中,確定共建事項91個。如:*地區郵政局爲新城社區捐助1萬元的辦公經費,製作了10塊文明引導牌;*市農村信用聯社在社區認領20名貧困學生,每學期爲每人資助500元等。

(五)創新載體,優化服務,增強社區黨建的影響力。一是健全社區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功能。以推進社區扁平化管理模式爲契機,按照提升品位、功能配套、設施完備的要求,建設社區一站式服務平臺,簡化辦事程序,實行ab崗工作制,提高服務效率,建立首問責任、限時辦結、全程代辦等工作制度,推行一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一手攬子解決的服務模式,實現進一扇門、辦百項事的服務需求。二是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投入資金15萬元,在新華、新城、光明社區搭建了社區門戶網站,分別設置1部電子觸摸屏,將社區的基本情況、辦事流程、特色服務等輸入其中,通過搭建社區站戶網站、設置電子觸摸屏,建立居民與社區零距離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同時,15個社區設備19部#8鍵(維穩手機),有效提升社區對矛盾糾紛、突發事件等第一時間反映、第一時間處置的能力;進一步加強數字城鄉綜合管理服務系統建設,配備移動終端手機30部,更新電腦15臺,15個社區均完成了基礎數據錄入工作,並能及時更新。三是推行居民說事日,暢通民意訴求渠道。截止目前,15個社區開展說事活動125次,已接待居民來訪500餘人次,受理居民反映水、電、暖、路、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方面問題176項,已辦結169項,解決居民急難煩心事197例,化解鄰里糾紛123起,調解家庭矛盾111件。四是深化志願服務,打造志願服務品牌。制定《*市社區志願者隊伍建設實施方案》,截止目前,15個社區建立了以地、市在職黨員及轄區內各類積極分子爲主體的志願者隊伍65支、招募各類志願者1441人,開展志願服務529次,惠及老弱病殘孤等城市弱勢羣體2895人次。五是做實四個面向服務,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廣泛開展救助保障、計生服務、普法維權等100多項社區服務活動,紮實做好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面向弱勢羣體的社會救助服務和麪向轄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六是突出品牌服務,着力打造溫馨家園。進一步深化愛心驛站、愛心基金超市、六點半學校、五彩志願者服務、愛心基金超市、社區qq羣、黨員會客廳、居民說事日、十五分鐘服務圈等社會化服務品牌,大力推行365無假日服務、錯時工作、全程代辦等工作制。截止目前,全市創建國家級示範社區1個(塔爾巴哈臺社區),自治區級黨建示範社區1個(杜別克)、自治區級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2個(杜別克、光明),自治區級文明社區3個(杜別克、光明、商業),自治區體育示範社區1個(杜別克)、自治區級科普社區2個(杜別克、建設)、自治區敬老模範社區1個(杜別克)、自治區級文化社區1個(公園),初步形成了一個社區一個特色、一個社區一個品牌的社區黨建工作格局。

(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着力培育和繁榮社區文化。社區黨組織圍繞文化立市、生態美區、旅遊富民、邊貿興業的發展思路,着力培育和繁榮社區文化。一是抓好陣地建設。將採取黨費補一部分、街道出一部分、社區自籌一部分的辦法,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在各社區開闢了閱覽室、娛樂室、文化活動室、閱報欄及各類宣傳欄和宣傳櫥窗,爲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提供廣闊舞臺。二是抓好隊伍建設。整合轄區力量,建立了夕陽美藝術團、波爾卡藝術團等10餘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志願者服務隊伍。如,杜別克社區的夕陽美老年藝術團、健身舞蹈隊已成爲我市社區文化活動的一張名片。三是抓好活動載體。廣泛開展五好黨建樓棟、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範評選等活動,依託道德講堂深入開展四德教育,提升社區居民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圍繞六個一(一次宣傳、一堂黨課、一場懇談、一次圖片展、一次大討論)廣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大力倡導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區居民和諧相處,努力積極向上的社區氛圍。四是抓好精品文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注重抓精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提升社區文化的品位和檔次。杜別克街道的社區居民趣味運動會、和平街道建設社區的居民鄰里節等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有效地凝聚了羣衆人、教育了羣衆、感染了羣衆。同時,積極做好*市多民族融合文化、口岸文化、戍邊文化的學習、挖掘和宣傳工作力度,在把*市打造成全國民族團結先進縣市上着力。

三、*市社區基層基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社區反恐維穩的能力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

一是維穩形勢依然嚴峻。*市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作爲地委、行署所在地,是進入新疆的重要門戶,長期以來一直處在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的前沿。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隨着*市至哈薩克斯坦東哈州烏爾加縣三日遊邊境旅遊線路的開通,我市的維穩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自7.5以來,重大活動多、大事要事多、政治敏感時段相對集中,維護穩定的任務十分艱鉅。今年以來長達近5個月的時間都處在維穩工作上,社區落實24小時值班備勤,造成工作人員身心疲憊,個別社區和幹部在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及維穩方面出現鬆懈和麻痹思想。認爲問題大多出現在東疆和南疆,相對而言北疆尤其是比較穩定,不存在安全隱患。思想上過於麻痹大意,放鬆警惕。

二是思想上不夠重視。社區理論、社區思想、社區概念,對一些領導幹部和城鎮居民仍然較爲陌生。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的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流動人員進入社區,許多單位人轉爲社會人,越來越多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落戶社區。有些領導幹部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認識,思想觀念未能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安排上重經濟、輕黨建。同時,社會和居民缺乏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參與意識,有的下崗職工黨員不相信社區、單位黨員瞧不起社區、離退休黨員顧不上社區、純居民黨員幫不上社區。部分轄區單位認爲社區建設只是街道社區的事,與自己無關,有時在街道黨委的號召和社區黨組織上門做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參與一些社區共建活動,但形式上是被動型而非貢獻型,參與社區黨建工作的自覺性還不高,從而形成社區黨建一頭熱的現象,還有些單位黨組織不知道在社區黨建中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

三是宣傳上不夠到位。社區的維穩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上下各方思想認同,形成合力。但是一些社區的幹部思想認識有差異、職責任務不明確。以落實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爲例,即對每個居民家庭的基本情況都掌握是基本要求。但是有的地方卻簡單地理解爲死記硬背,還有許多社區,社區幹部沒有做到深入居民家庭,沒有做到熟悉門面人頭,沒有做到同居民羣衆打成一片。在走訪中發現,有些社區相當一部分居民至今還不知社區書記、主任是誰。一些街道辦公人員和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的複雜性、艱鉅性認識不深,對服務羣衆、維護穩定的政策性問題把握不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的漢族幹部和警務人員不懂雙語,與少數民族居民不能直接溝通等。加上文化市場監管不力,全疆乃至全地區對文化經營場所、攤點沒有形成嚴格的管理網絡,從源頭上沒有根本杜絕非法宗教及反動宣傳品的流動渠道,特別是以互聯網爲工具,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和暴力恐怖手段日益加劇,技術手段尚無法控制。在反恐工作機制方面,信息員的素質尤其是專業素質不高,收集信息的手段單一,甄別能力、綜合判斷能力和分析不強。

四是警務室建設滯後。*市維穩、綜治工作牽制了大量公安基層警力,加上社區警力的配置本身不多,社區民警還要承擔大量各項安保工作任務,牽制了社區民警投入社區開展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有的社區幹部和居民反映,警務室是有的,工作職責、工作紀律、服務承諾也都掛在牆上,但往往有事就找不到人,有的警務室幾天甚至一個月都見不到民警來工作,警務室是空架子。另外,走訪中發現,大部分的社區警務室有一定的辦公條件和環境,但在一些辦公用房本身就比較緊張的社區,尤其是在部分社區,社區警務室空間小,環境差,設施落後。投入的社區警務工作經費,雖然每年在增加,但仍滿足不了實際工作的需求。協警工作待遇偏低,業務素質不高,導致人員不穩定。硬件建設和裝備現代化還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等問題,也是影響社區警務工作實效的重要因素。

五是機制運作不協調。政府對社區的法定職能界定不清導致社區各項行政工作應接不暇。尤其是社區管理的弱化和淡化,已經成爲社區管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街道和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與自身的職權狀況存在很大的矛盾,突出表現爲責大、權小,以致社區黨組織在履行社區建設的政治責任方面,在組織協調地區性、社會性、羣衆性、公益性工作中,都顯得鞭長莫及。另一方面由於體制上的原因和傳統觀念的慣性作用,隨着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重心逐漸下移,上級黨、政部門紛紛把工作職能、工作任務延伸到街道和社區,但是在職能轉換中,原先承擔職能、擁有相應投入的政府部門和單位,並沒有相應讓出財政的投入,從而就使原本就缺乏條件的社區在接過轉來的社會職能後,又享受不到相應的財力支持,即未能完全做到費隨事轉。這樣,一方面使社區承擔了太多的政府職能,工作呈行政化傾向,成爲經濟、行政、社會複合體,社區自治形同虛設;另一方面,社區工作者疲於應付,這種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狀況,使社區無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務羣衆和掌握社情動態上,社區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已經成爲一個突出問題。

(二)社區幹部隊伍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

一是社區幹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區的發展壯大,居民數量也在不斷膨脹。社區專職隊伍單薄、人員缺少。目前,*市3個街道15個社區,35歲以下108名,佔社區幹部總數的39.61%,40歲以上幹部125名,佔社區幹部總數的42.37%。高中及中專學歷127名,佔社區幹部總數的43.05%。總的來看,社區幹部隊伍存在聘用幹部及其它人員佔主體、整體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相對偏低、女性據多等問題。二是社區幹部綜合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社區承擔的社會事務越來越多,社區工作的系統性也越來越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很多社區幹部缺乏社區黨建工作和羣衆工作的系統理論知識,對怎樣做好社區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缺乏科學的思考和正確的定位,工作思路不寬,組織領導能力不強,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較差,社區管理層次水平較低。這種狀況與日益拓展的社區黨建、社區建設、和諧社區建設工作不相適應。三是部分社區幹部責任心不強,創新意識有待加強。一部分社區幹部服務意識較差。沒有牢固樹立立足社區、服務於民的思想,把社區工作簡單的看成是上傳下達,社區服務功能沒有充分發揮。由於目前社區幹部流動性差,一般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因而養成慣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思想比較保守,觀念比較陳舊,任務等上級安排,辦事憑老經驗、老方法,工作上習慣於聽命於街道辦事處的指令,自主意識不強,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四是社區聘用幹部待遇偏低,社區幹部隊伍不穩定。社區幹部待遇偏低,導致一些社區幹部積極性不高,對工作敷衍塞責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全市15個社區共有聘用幹部86名。這部分幹部在社區工作時間長,積累了一定的社區工作經驗,在各社區工作中發揮着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聘用人員依然是社區工作者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20xx年以來我市通過競爭上崗,僅將24名社區幹部的工資提高到800—1000元,由財政交納五金,仍有62名社區幹部僅享受每月1000元的生活補貼,且未交納五金。由於經濟收入上的懸殊,這部分聘用人員雖然人在社區工作,但始終心存另謀職業的想法。五是社區黨員管理難度大。目前社區管理的黨員主要是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畢業生及退伍軍人,其中大部分畢業生和退伍軍人往往是將黨組織關係轉入社區後,便外出務工並更換聯繫方式,幾乎不主動與社區黨支部聯繫,加之部分下崗失業人員黨性淡薄,組織紀律渙散,出現黨費收繳不上、組織生活組織不起來等問題,給社區黨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市各社區基本上都有辦公陣地,但陣地面積各不相同,有的社區陣地面積較小,只能維持正常的工作辦公。受辦公經費的限制,大部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由於社區經費來源渠道有限、數額也比較少,需要開展的活動又比較多,社區文化活動基本沒有專項經費和場所,因此社區開展活動,很多都是社區居民自己掏錢做服裝、租場地、購道具等。居民對社區文化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趨勢。但現實中,社區文化活動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針對面還不夠寬廣。這些與社區幹部年齡老化、結構失衡、社區文化專幹缺乏有很大的關係。由於一些社區委員會中基本沒有設文化專幹,社區文化開展工作一般部是社區委員會其他幹部憑藉老一套經驗或依靠社區中熱心社區建設的文藝、體育人才等開展的,形式略顯單一。受辦公場所的限制,有些社區不能正常開展組織生活和開展文體活動,黨員意見很大

(四)社區服務內容、形式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

1、社區配套服務滯後。受活動經費的限制,大部分社區缺少健身器材,文體活動設施,不能滿足居民文化體育方面的需求。社區養老機構跟不上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老年人的醫療保健不能在社區得到完全的解決,社區的老年康復中心基本上沒有。另外,社區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方面所提供的服務不足。爲婦女兒童服務的設施,有的社區沒有,有的社區建立了但是處在低水平上。下崗、失業和特困戶在社區只能爲他們解決一半低保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弱勢羣衆的貧困問題。殘疾人在社區沒有自己的綜合活動中心,社區基本上沒有建立無障礙設施,缺少殘疾人就業平臺和機會。

2、就業服務存在問題。目前一些街道對社區創業促就業工作既無專項經費支持,又無專業人員進行創業指導;而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和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也無資金扶持,再加上此項工作目前沒有納入政府年度考覈範圍,還有一些社區沒有真正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全市社區創業指導服務網絡還不夠完善。社區居民、下崗失業人員自發組織起來創辦社區服務經濟實體,其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包括扶持資金、技術指導、項目設計、場地落實等。從思想觀念來看,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業中的家政服務、鐘點工、保潔工等存在種種偏見,其原因:一是待遇明顯偏低;二是髒苦累,所以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幹。

(五)流動人口和重點人員管理存在不到位和缺位的現象

1、流動人口缺乏有效監管。流動人口管理是一項艱鉅繁雜而長期的社會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共同參與、羣防羣治,做到管理教育和服務相結合。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部門重收費輕管理,僅停留在文件和辦證上,沒有真正投入力量進行管理和核查落實,造成居委會與公安機關缺乏溝通、協調。僅依靠派出所的力量是有限的,民警除每天要值班、巡邏,同時還要辦理各類案件和參加業務培訓及節假日重大活動的安全保衛工作。下管區的時間有限,對轄區流動人口情況進行全面掌握根本做不到。如果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就必須充分發揮社區的職能作用,及時與派出所互通情況、信息,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2、流動人口辦證意識不強。按照《公安部關於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凡離開戶口常住地三日以上,在外地居住的都應到居住地派出所進行登記,離開時應當註銷。在實際工作中,流動人口中除了辦理營業執照或子女入學時必須出示暫住證,要到當地派出所辦理臨時戶口外,一般均不主動去派出所登記辦證,離開時也未主動去註銷或退回暫住證,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市雖然出臺《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管理暫行辦法》,實行房屋租賃備案制度,但很少有人辦理房屋出租備案,對未登記備案的沒有任何制約手段,致使出租房屋管理困難。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大量出租房屋的登記備案問題更是無法解決。

(六)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些黨員幹部政治不夠堅定或不敢擔當、不願擔當,對宗教事務不敢管、不願管。在落實宗教管理五項制度不夠到位,宗教事務嚴重失控;宗教人士管理機制不健全;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嚴重,信教羣衆思想上、行動上不能擁護黨的領導;存在非法宗教活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問題。社區宗教管理事務幹部更換頻繁,素質不高,以致於對落實宗教管理工作宣傳不到位。

(七)調研中發現的其他需要重點了解的突出問題

1、個別黨員幹部存在四風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些幹部工作漂浮、貪圖虛名、投機取巧、不求實效;好大喜功,喜歡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喜歡搞花架子,善於裝門面,願意做表面文章。這些問題無形中增加了羣衆的負擔,引起羣衆的反感,傷害羣衆的感情,削弱黨在人民心中的威信。有些幹部脫離羣衆基礎、脫離實際,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疾苦,以官老爺自居,公僕意識淡薄;無所作爲,遇事推諉,辦事拖拉,喜歡掩蓋基層矛盾和羣衆困難。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甚至隨心所欲,做決策輕率武斷。有些幹部一味地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喜歡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貪污受賄,道德淪喪,腐化墮落。

2、涉及民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道路、衛生、教育、物價等方面,表現在轄區貧困弱勢羣體多,存在房屋維修、冬季取暖等問題,僅依靠社區的力量是無法全部解決的;哈爾墩社區五條巷道沒有路燈,給居民夜間出行造成不便;低保人員申請廉租房的人員較多,而廉租房的數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貧困人員的住房需求;背街小巷的道路年久失修,影響居民正常出行;勞務市場管理有待加強,存在安全隱患;黑車市場混亂,影響正常的運營秩序;保安人員年齡老化,工資待遇低,不能有效發揮安保作用;加強校園安全檢查,部分學校處於交通要道,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對學生上、下學期間造成安全隱患;學校周邊環境,三無食品較多,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物價過高,居民工資不高,消費水平受到很大影響;物業管理不規範,甚至有些小區至今沒有物業管理委員會,居民點垃圾亂堆亂倒現象嚴重。

四、加強和改進社區基層基礎工作的意見建議

(一)加強社區反恐維穩的能力

一是教育宣傳要常態化。要組織專門工作隊定期走進社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解新疆歷史發展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揭批暴力恐怖勢力的險惡用心及社會危害,大力營造反暴力、反恐怖、講法制、促和諧、保穩定的濃厚氛圍。二是輿論宣傳要常態化。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學校、報紙、互聯網和其它新聞媒體大肆宣傳反暴力、反恐怖、講法制、促和諧、保穩定的思想內容,搶佔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的宣傳陣地。三是隱患和重點人口排查工作要常態化。要組織維穩工作隊定期深入社區深入排查反恐維穩工作漏洞、隱患和重點危險人口等,針對排查出的情況及時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全力以赴把不穩定隱患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四是敵情分析、研判要常態化。要建立政權組織敵情分析、研判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準確掌握、研判敵情,及時超前防範。五是防暴反恐演練要常態化。軍、警、民反恐主力部門,要根據敵、社情適時制定各種處突預案,並加強演練,給敵人以強有力的震懾並提高處突能力和水平。六是情報信息收集要常態化。武警、公安、安全部門要採取有力措施經常加強情報信息收集工作,切實做到情報準確、及時、可靠,確保處置、打擊等後續工作有力、有效,社區要做好配合工作。七是打擊要常態化。在依法遏制暴力恐怖犯罪的鬥爭中,要定期組織專門力量開展集中整治活動,採取主動出擊,露頭就打,先發制敵的方針,依法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的骨幹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爲首分子,以淨化社會環境。八是全社會參與的聯動工作常態化。在加強維穩力量基礎方面,全市大力推行警力下沉,不斷提高街頭見警率,全面實現一區一警和一區多警警務管理模式。改變思路,變提高破案率爲降低發案率。除政法公安專門力量外,基層構建以社區民警、協警、專職巡邏隊員爲骨幹,社區幹部和社區工作者爲基礎,轄區聯防隊員、民兵、單位保安和小區樓棟長爲補充的羣防羣治隊伍,提升處置、發現、打擊、防範的四種能力。同時要加強社區警務室的建設,配強基本的防護措施。九是考覈要常態化。要嚴格落實維護穩定工作的領導責任制,統籌兼顧硬道理與硬任務,協調推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做好維護穩定與促進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覈,着力推動維護穩定各項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加強社區幹部隊伍建設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必須造就一支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一是擇優錄用,綜合考察。按照年輕化、知識化、能服務、懂管理的要求,可以從外部招聘一些素質好、能力強、年紀輕、學歷高、熱愛社區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和下崗職工,保證一個社區一名大學生;也可以內部錄用一些經驗豐富,工作方法獨特的原有社區工作人員,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公開平等的原則,實行筆試、面試和綜合考察,擇優錄用,建立老中青相結合,知識與經驗相結合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二是強化培訓,提升能力。各社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並完善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制度。可以採取正規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崗位培訓,通過專家授課、現場考察、交流經驗等方式,促使其改進工作方法,豐富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提升其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和做好新時期羣衆工作的能力。三是有效激勵,調動積極性。可以通過嚴格考評、年度表彰、獎勵先進等措施,強化管理,調動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四是提高社區幹部待遇。建議市財政按照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將社區工作者福利待遇經費納入社區經費預算,落實社區幹部社區保險,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解決其後顧之憂。同時要建立社區工作經費自然增長機制。建議市財政逐年增加社區工作經費預算,隨着社會平均工資的提高,逐年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以此來確保社區工作者收入不低於當地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水平,並且不影響社區工作正常運行,進一步調動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五是加強黨員教育管理。重點做好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和無業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積極做好思想工作,結合他們的特點,加強對其的教育,大力發揮其作用。爲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創造條件,使每個黨員能在社區生活中發揮作用。實行黨員掛牌服務和建立黨員網格化管理活動,採取黨員包樓、包戶的方法,開展爭當文明家庭、爭創文明樓院活動,把黨員在社區建設和管理中的表率作用體現出來。六是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建設。建議把社區作爲一級政權組織建設,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充實社區工作力量,完善社區職能功能,大力加強社區陣地建設。使所有社區達到有人員、有編制、有陣地、有經費、有警務室、有巡邏車、有高配待遇、有文化活動中心、有管理考覈制度。

(三)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社區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爲居民營造一個優美、舒適、方便和適於居住的空間,使社區成爲了人居環境最佳社區。一是培養社區居民的環境意識、公德意識。爲構建和諧社會,社區可以開展綠色社區考評活動,創造整潔、優美的社區環境,或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培育法律環境;結合推進社區警務室的建設,開展經常性、羣衆性的法制教育,消除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將社區的綜合治理滲透到每個角落。二是抓環境衛生,保居民健康。社區環境衛生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精神面貌及文化素養,關係着居民的身心、身體健康。社區工作者要切實強化對社區日常衛生的檢查指導,並將社區環境管理規範、環境問題投訴電話等環境管理制度公示上牆,並有環保記錄、環境建設檔案等種類環保檔案,並指定人員負責。社區物業也要積極配合社區的工作,做到垃圾日產目清,公共設施及時維護,建立垃圾房,垃圾袋裝化、拆違建綠。三是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先行,社區建設用地要納入城市設施規劃,由民政部門提出,規劃部門合理佈局進行編制,從根本上解決社區辦公陣地問題。要分類實施,多條腿走路。建議按照人口、管轄區域、辦公場所達標情況等對所有社區進行分類,採用轄區開發商建設、政府財政出資、駐區單位共建等方法分類實施。升級改造一批。對老城區原有社區和已經改造完成的新小區,社區基礎設施不達標的,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承擔,進行規劃和改造。共建一批。政府主導,明確駐社區單位的共建責任,按照有關政策,引導駐區單位把閒置房屋無償提供給社區使用,或採取集資的辦法共同建設。新建一批。嚴格落實政策,所有新開發建設的小區,開發商要按照社區建設用房標準,無償提供社區配套用房。整合一批。對人口較少,規模較小,戶數少、功能不健全,又解決不了辦公用房和或發揮不了作用的社區,按照就近原則,與較大社區進行合併。並充分調動社區內各單位、各種組織等一切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建設,使社區內各單位的所有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對外開放,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

(四)提高社區爲民服務能力

社區要在做好居民辦證、低保、治安維護、計劃生育等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領域,特別是在繁榮社區文化、增進鄰里和眭、完善便民設施、提供快捷服務、關愛空巢老人、發展社區養老事業等方面,要加大探索和嘗試力度,做好網絡化管理工作的同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新模式,不斷提升社服務水平和質量,努力構建和諧社區,提高居民幸福指數。一是開展黨員義務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的作用,擴大服務者隊伍,擴大服務範圍,組建以黨團員爲主體的社區志願者服務隊,根據居民不同層次的需要,開展各類服務,切實幫助居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難題。二是要大力開展就業服務。社區要積極開展再就業培訓及職業介紹服務,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形成市、街道、社區三級全方位、多層面的就業網絡。既培訓了再就業人員又安置了下崗失業人員。對困難羣衆也可以開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送服務的活動,落實創業專項貸款和貼息優惠政策,以鼓勵失業人員自強自立、自主創業幫助失業人員自謀職業,或與轄區企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切實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生活困難的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和生活困難問題。社區居委會要充分發揮密切聯繫居民的優勢,協助政府摸清困難羣衆的真實情況,把所有符合條件的特困失業人員都納入低保範圍,既做到應保盡保,又可以避免錯保。保證低保資金的足額發放,不斷改善低保服務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性勞動和就業培訓活動。三是開展羣衆文體活動。以社區居委會、樓院、小區爲單位開展經常性的羣衆文體活動,豐富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四是開展以黨員責任區、黨員聯繫戶爲主的連民心活動。組織社區黨員參加聯繫戶、責任區活動,負責責任區的政策宣傳、治安巡邏、民事調解、環境衛生、計劃生育、綠化美化、流動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五是以服務居民爲重點,充分挖掘轄區內的各種資源優勢,按照項目化運作、市場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的思路,加大社區服務業市場管理力度,開發服務項目,採用房屋租賃、合作經營、吸引社會力量投資等多種方式,興辦小市場、小門點、小公司,使社區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服務方式從分散經營、零星服務、個別活動逐步向產業化、實體化、規模化、社會化方向轉變。既能方便居民生活,又能轉移居民的家務負擔,緩解居民在衣、食、住、行以至學習、娛樂等各方面的難題,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從而形成覆蓋大街小巷、滿足居民需要的多方位、廣角度的社區服務體系,在極大地方便社區居民生活的同時,增加社區經濟創收,拉動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

(五)流動人口和重點人員管理

1、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留宿,誰負責的原則,認真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根據轄區的治安情況,流動人口的多少,合理劃分責任區。管區民警和社區幹部共同深入管區,對暫住人口進行登記、造冊、辦證,並對各自管轄的暫住人口按不同職業、暫住時間長短、流動性大小從四個方面進行建檔,區別對待,分類管理。提高管理級別,理順管理體制,形成分工細、職責明,協調形成流動人口管理新格局,確保管理合力。從立法、管理、宣傳、經費保障、人員配備等環節,加強管理。建議把流動人口管理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一支流動人口協管員隊伍,切實防止工作的遺漏和重疊。居委會、片區民警要採取向出租房屋的房主宣傳法律法規知識,提高房主的法律意識和防範意識。通過嚴格辦證制度和誰主管、誰負責;誰出租、誰負責的原則,出租人,承租人與派出所簽訂責任書、保證書,責任區民警下管區時加強與流動人口的見面率,掌握其日常表現,尤其是通過房主全面瞭解暫住人口的活動情況,及時將其納入視線範圍,對可疑人員情況迅速提交刑偵部門,爲打擊流竄作案奠定基礎。

2、開展經常性的清理整頓,對重點人口進行列管、幫教。社區和派出所要有重點的經常開展對流動人口的清理整頓工作,在清理中發現線索,破獲案件。其中着重對三無人員、租賃房屋、流動人口居住集中區域、用工人員多的單位進行清查、查驗身份證和暫住證。清理整頓中,對其中的重點人口進行列管並逐人進行登記造冊,建立真實、齊全的檔案。同時做好函調工作,通過多種渠道瞭解其前科、劣跡,掌握其動向。對其中有重大現實危害的可疑人員由派出所領導直接掌握情況,具體落實管理、監控措施。與流出地公安機關通報情況,委託協查及提供線索,以利抓住戰機,及早破案,消除隱患。在對違法的重點人口實施打擊的同時,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由民警和有關單位的治保組織聯合施教,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法制教育及思想轉化工作。

(六)加強宗教事務管理

一是結合五個一活動的開展,繼續落實好部門領導包宗教活動場所制度。在社區建立以四老人員、在職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爲主的志願者工作隊伍,充分調動廣大黨員、樓棟長、巷道長等各類積極分子參與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的主動性。二是充分利用節假日或每週五的主麻日,在居民小區或清真寺對各族居民或信教羣衆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講,並做到社區書記或主任及社區網格管理員每週定期走訪慰問清真寺管理人員,切實做到維護穩定網絡全覆蓋。三是政府必須大力加強宗教管理機構的職能,加強所有宗教人物、宗教場所、宗教活動的嚴密監控,確保所有宗教活動都要在政府的嚴密控制之下。

(七)協調解決調研中其他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結合即將開展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查擺黨員幹部存在四風方面的問題,貫徹落實教育實踐活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將學習教育貫穿始終,並逐步進行整改。二是對涉及民生方面的問題,逐步遞交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建議對勞務市場安裝防護欄和電子監控設備,確保人員安全;建立勞務大廳,設立不同窗口,接待不同需求的人羣,成立支部+派遣公司+勞務市場的新模式;加大黑車市場的打擊力度,避免市場出現混亂現象。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3

以構建和諧社會爲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總要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把羣衆呼聲作爲創建第一信號,把羣衆需求作爲創建第一追求,把羣衆滿意作爲創建第一標準,全面推進“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爲建設最適宜居住的“美麗之洲”作出貢獻。

如今,環境問題已成爲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污染包括了好幾個方面: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環境污染的範圍看待得很狹隘,以爲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

在調查中,我發現以前的隨處可見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上依稀可見有小包裝袋舒坦地曬着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的是居民以圖一時方便,從自己家窗口將廢棄物扔出去,這不僅僅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被棄的是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傷害了。與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裝入一個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樓道下,等社區清潔工來處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往深處思考,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夏天,由於天氣很熱,食物很容易腐蝕,這樣就很容易招引來蒼蠅這類飛蟲,而且也會發出刺鼻的臭味,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清潔工人沒有及時處理好垃圾,那麼垃圾袋堆積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有的老人經過時,沒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腳,很有可能造成傷害。

那如何解決呢?在我們調查中突發其想:在每個樓道底層的樓角處放一可關閉的有蓋垃圾桶,居民將垃圾扔入桶中,並隨手關好蓋子,防止怪味散發,垃圾由清潔工人定時清理,保證不讓垃圾過多而造成無處可放的現象出現。

除此之外,噪聲污染也需要及時解決。暑期還未結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學習,而較多的上班族們已投入工作之中,據調查,很多人都會利用中午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現在很多社區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愛玩的心理的孩子們會在飯後集中去健身處,也就無法避免大聲喧譁,其實他們已造成了噪聲污染,對於孩子們,要剝奪他們玩的權利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此問題的策略就是顯得比較令主管部門頭疼的。我個人認爲建一些室內娛樂場所也可作爲一個好方法,但它須要投入大量資金,如果社區宣傳教育孩子們要照顧其他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做到不大聲喧譁,那麼對於社區居民的生活就不會造成影響了。

生活是個人的,而環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對環境有利的事你並沒有吃虧,其實你在給你的生命健康畫上一條延長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環境問題才能完善解決。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4

摘要:對h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 三無 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以地生財 ,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 ,其中72.3%始於20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 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 。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爲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爲突出,應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爲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爲主。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爲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20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20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 五通六有兩集中 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爲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 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 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爲350萬元,最高的僅爲1800萬元,有87%的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 借來的發展 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20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爲巨大。調研表明,截至20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爲0.8億元,平均爲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20xx年,h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 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 這雖然是爲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 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 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 成本價 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爲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爲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爲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爲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 政府熱、農民冷 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 株連式拆遷 和 突擊式拆遷 。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爲,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20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 上樓 等行爲。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 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 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 農民被上樓 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爲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 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 ;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 買新繳舊 ,即購買社區住房 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 ,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爲20xx年,最高爲20xx年,一般爲20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爲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20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 既拿地租又拿工資 。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爲催化劑,爲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爲當前農業 從種到收 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爲,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爲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 形成了產業支撐 。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 產業支撐 歸爲二類: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 商貿物流業 爲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 現代農業 或 農業產業化 爲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 商貿物流業 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 三無 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爲,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避免使之成爲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20xx年中央1號文件 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 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爲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啓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5

摘要:1.此次活動我爲發起人和策劃人,協辦人爲我的中學同學—其他幾所大學的大學生。

2.活動時間爲x月xx日至x月xx日的11天,包括前期策劃書的撰寫,聯繫社區單位尋求幫助,聯繫活動協辦人以及正式捐書活動。

3.活動獲得了社區羣衆捐贈的近200本舊書,部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剩下一部分用於補充社區公共圖書館。

4.這次活動幫助了貧困家庭,豐富了社區藏書,促進了社區和諧,而我也從這次活動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個人能力也有所加強。

5.由於是第一次策劃發起這樣的活動,沒有任何經驗的我走了一些彎路也遇到一些困難,但在同學朋友(活動協辦人)的幫助下,活動比較成功的結束了。

內容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爲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爲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而且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入了世貿,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每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涌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在現今社會,招聘會上的大字報都總寫着有經驗者優先,可還在校園裏面的我們這班學子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爲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後畢業後能真正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並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畢竟身在學校,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所以要讓自己面對更多的各種各樣的人,增加自己的閱歷,因爲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體驗,更多的經歷。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爲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在暑假前拿到社會實踐表格時,我就萌發了策劃一場愛心捐書活動的想法,那時我信心十足,覺得這只是一場小小的捐書活動,程序再簡單不過了,寫策劃書時我想到在我生活的城南社區中,仍有部分家庭生活在貧困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忍受着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雙重匱乏,把書捐給他們,從身邊小小的愛心活動做起,同樣可以帶給人們溫暖。

確定了活動主題和目的後,我開始聯繫中學同學,因爲我從未搞過社會實踐活動,沒有這類的活動經驗。我聯繫了十幾個分別在不同大學讀書的同學,他們欣然表示協助我,並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他們的話語讓正在迷茫中不知所措的我有了很多信心和勇氣,而他們告訴我的很多實踐活動經驗,注意事項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再走更多彎路。

活動策劃書幾經修改,前後共寫了四份才敲定了比較滿意的一份。當我拿着策劃書去居委會蓋章,遇到種種困難。那時的我真的心急如焚,幾乎想放棄了,沒想到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它的準備工作卻是如此繁瑣而累人,方方面面可能出現的狀況都要考慮到。

我終於在x月xx日那天蓋到了同意活動的章,同時,居委會主動表示向我們提供活動所需的長桌、椅子等物品,並會在活動結束後負責將得來的舊書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解決了所有我們擔心的問題。萬事具備,只欠海報,由於第二天就要正式舉行捐書活動了,25號下午我抱着兩摞海報紙去同學家,從來沒有過出海報經驗的我們倆折騰了整整一個下午才終於出好了兩張海報。

x月xx日活動當日,除了我之外來自那七所大學的我的十名同學過來協助現場活動,其中四名男生,六名女生;活動正式開始的時間是上午九點半,但我們從八點半就到達了活動現場——我們城南新村中心晨練中心的大轉盤。男生負責去居委會搬長桌和椅子,我們女生則在現場張貼海報,進行活動前的宣傳。九點半活動正式開始後,忽然有城管人員過來,我們拿出居委會蓋了同意印章的策劃書給他看,他纔沒說什麼,轉身走了。我們在放心之餘又學到一些活動經驗,那就是活動一定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書面同意,比如蓋章什麼的,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被當作非法活動處理掉。

那天駐足的羣衆很多,但很多人竟把我們當成是大學生賣舊書的活動,我們仔細看了一下海報,才發現海報上忘了把最重要的活動信息捐贈舊書寫上去,真是忙中出錯。修改海報肯定是來不及了,結果那天我們十個人站在活動現場口乾舌燥的向每一個前來詢問的居民一遍遍解釋,一直到下午一點半,心裏直犯暈。

那天我們收到近200本捐贈的舊書,雖然數量不多,但活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年齡最小的捐贈者是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由他八歲的表姐領過來,當他很鄭重的把一本連環畫交到我們手中時,他臉上那認真而自豪的表情讓我們無比感動;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媽媽,一下子捐了三十幾本書,我們懇請她留下姓名時,她只是擺擺手微笑着走了……很多很多事情,現在一想起來我的心裏還是暖暖的。

這次活動算是比較圓滿而成功的完成了。活動前期繁重的準備工作讓我認識到無論做什麼,說是一回事,真正實行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沒有什麼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全心付出;在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困難,會出現錯誤,我們都要坦然而正確勇敢的面對,切不可半途而廢;個人能力有限,所以應該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必要時積極而誠懇的向他人尋求幫助。

這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增強了我的自信心,給我原本空白的實踐經驗經歷填上了重要的一筆,而且捐贈所得的舊書送給了需要它的貧困學生,更讓我的心靈得到教育和洗禮,讓作爲大學生的我開始一步步承擔起對這個社會應盡的責任,在社會實踐中證明和實現自我價值!作爲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1年之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爲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爲了鍛鍊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人的一生中,校園並不是永遠的學校,真正的學校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一個月的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也將讓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情感,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爲將來打下堅實基礎。我會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鍊,在實踐中得真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確方向,在不斷完善中求發展。也知道了:不要抱怨這個社會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裏哪裏的人是不對的。因爲這個社會不會因爲你的抱怨而改變的。不是讓社會來適應自己,只有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才行!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我們的獨立處世的能力。讓我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自主的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不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還是成功,對我們都是一種收穫,明確了優勢同時也發現了不足之處,讓我們面對社會更加自信。希望以後學校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從各方面鍛鍊我們!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6

一、黎川縣日峯鎮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地域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建設。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建設,它既要以服務和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活質量爲中心來開展建設,也要以培養和提高居民的互助意識、自主意識,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參與度,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爲中心來開展建設。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本質內涵,恰好體現了小康目標的主旨。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爲“人本、互助、自主”六個字。“人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價值目標,“互助”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原則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主”體現了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實踐的必然要求。 “互助”,即人際間的相互關愛、合作與幫助。“人本”,即以人作爲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

(二)日峯鎮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情況及取得的成果 按照創建省級文明城市要求,黎川縣以“七進社區”爲載體,不斷完善社區整體功能,優化社會服務,提升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取得明顯創建成果。日峯鎮始終堅持“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的基本工作思路,以實現和維護羣衆利益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心竭力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堅持抽象的往具體抓、虛的往實處抓、軟任務往硬處抓,虛功實做、真抓實幹,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自1998年以來,我縣已連續四屆榮獲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縣城。去年又申報參加第二屆江西省文明城市創評,把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向深入。__年日峯鎮南門社區等4個社區被評爲市級文明社區,日峯鎮日峯社區等4個社區被評爲縣級文明社區。

二、日峯鎮落實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活動,成效顯著。

自1998年以來,我縣已連續四屆榮獲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縣城。今年又申報參加第二屆江西省文明城市創評,把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向深入。4月29日召開了黎川縣城區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制定下發了《城區市容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實施方案》、《黎川縣“門前三包”管理責任手冊》、《黎川縣城垃圾袋裝化管理暫行規定》等,徹底改變了縣城“髒、亂、差”現象,使文明城市創建進一步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投入83.9萬元對城區主要路段和重點建築進行亮化,使縣城夜景更加美麗;重點實施城市建設十二大工程,並分別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具體負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工作;投資100多萬元,新安裝紅綠燈二處和43組太陽能黃閃燈,進一步規範了城市交通。積極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行業創評,縣國稅局等7個單位被評爲省級文明單位,縣財政局等28個單位被評爲市級文明單位,縣實驗國小等18個單位被評爲縣級文明單位;日峯鎮南門社區等4個社區被評爲市級文明社區,日峯鎮日峯社區等4個社區被評爲縣級文明社區;黎川縣供電局等10個行業被評爲市級文明行業,黎川縣移動公司等4個行業被評爲縣級文明行業。今年推薦黎川縣移動公司等7個單位參省級文明單位創評。

(二)、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醫療、文化以及社會保障及社區活動。

爲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縣設立了日峯鎮東方紅社區衛生服務站,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機構,定點、定期爲居民進行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縣衛生局組織人員對社區內私人診所衛生標準、收費標準、服務進行指導,同時對社區內已退休的醫護人員進行調查摸底,選擇10名身體好、熱情高的老醫師、老護士組成社區老年義診室、醫療志願者服務隊。每年定期對轄區內少兒、老人進行體檢,爲婦女進行婦科病普查,不定期爲少兒接種疫苗和疫情宣傳。 我縣成立了由100多名老年人組成的“夕陽紅”腰鼓隊健身隊、門球隊,組織青年農民組建龍舟隊和舞龍、舞獅隊,還組織轄區中國小生自願成立了少年合唱團等,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每逢“七一”、“八一”、“國慶”、“春節”等重大節慶日,由居委會牽頭,社區文藝團隊配合,開展“警民共建文明社區聯歡會”、“迎春晚會”、“端午龍舟賽”等主題活成立了社會保障中心,配備了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

我縣還成立了退休人員管理中心,爲本轄區離退休人員建立了詳細的檔案資料。社會保障中心對轄區下崗、失業人員進行摸底,對每個人的特長、年齡、聯繫電話等逐個建立了臺帳。每年不定期召開社區個體私營企業業主會,爲下崗、待業人員尋找就業崗位,解決他們後顧之憂。

(三)、大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並抓好形成了一批名牌項目,效果明顯。在全縣中國小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教育局表彰了一批先進單位和個人;開展了“知榮辱,樹新風”讀書競賽活動;以第五屆中國小和幼兒藝術節爲契機,開展了中國小書畫展、中國小文藝匯演、“愛我家鄉,興我家鄉”演講比賽等活動;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組織中心學生開展了祭掃烈士墓、參觀革命舊址、瞻仰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注重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下發了“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做人民滿意教師”活動的實施意見,廣泛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進一步加大學校周邊環境整治力度,依法取締了無證網吧4家,有效淨化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開展經驗交流,先後又有一批質量高的經驗文章在省市精神文明簡報和江西文明往上發表。

三、日峯鎮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縣文明社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少小區的面貌都有了新變化、新氣象。但也應看到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這次調查收集到包括羣衆反映的不滿意問題,歸納起來有8個方面30條意見。

在環境整治方面,有的小區環境不美、整治不力,違章亂搭蓋;城鄉結合部和一些背街小巷衛生狀況差;近來養寵物風盛,有些居委會轄區內幾乎每幢樓都有人養寵物,主人帶寵物在綠地拉屎拉尿,影響衛生,甚至還引發鄰里糾紛;有的外面掛着文明樓院牌匾,而樓內的走廊過道亂堆放較爲嚴重;有的地方亂寫亂貼小廣告,隨處發放藥品、保健品的小報;市區又出現了隨意燃放煙花爆竹;有的地方佔道擺攤設點比較嚴重,高空拋垃圾、潑污水的現象也屢禁不止等等。

在社會秩序方面,反映治安聯防不夠,偷盜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反映撿破爛的人隨意出入社區,在收回100份調查表中有89%的羣衆迫切要求設立治安崗、治安巡邏隊和報警電話。有的反映沿街乞討和算命現象不少,很不文明。

在縣民教育和社會風氣方面,有的反映鄰里關係冷淡,“老死不相往來”狀況還在不少地方存在;有的市民素質低,不講公德,隨意損壞公物,破壞公共綠地;公益活動少;對孤寡老人和困難戶幫扶不夠;文明宣傳和科普宣傳不夠;對不道德的行爲,處罰也不力;對外來人員,缺乏必要的組織學習和宣傳教育;有的評選出的文明樓院名不符實;文明市民學校開課不夠正常等等。

在便民服務方面,在“六小”不健全的地方,羣衆突出反映要建立社區醫療服務診所,設立24小時通宵店,加強社區物業管理,成立婚姻介紹所等。

在文體娛樂方面,有的反映社區文體活動不夠豐富多彩,有的提出不要把小區的活動室變爲麻將室,麻將成風是一種公害。在設施建設方面,反映經費投入不足,社區環境建設欠帳較多,有的小區缺少爲羣衆休閒、健身的公益場所,托幼所託老所不配套,公廁少;有的提出要改造社區的下水道,更多的羣衆提出要求要在社區內鋪設步行彩色道板,但都難以得到解決。

四、解決以上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1、加強社區組織建設,建立高素質的社區工作隊伍。社區組織是在黨的領導下的社區居民依法自治組織。建議按民政部的方案,健全相應的社區組織。一要加強社區黨建。成立由社區黨員大會選舉產生的社區黨組織,並因地制宜解決其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問題。二要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成立相應的辦事機構,即社區居民委員會。要改變過去那種從退休人員、親朋好友中招聘居委會幹部的做法,抓住機構改革、高校分配製度改革、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採取組織選派、公開招聘、羣衆推薦等方式,選拔一批政治素質較高、熟悉社區管理、善於組織羣衆的德才兼備、年富力強、有事業心、有專業特長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社區工作隊伍中去。

2、建立健全投入機制,落實社區建設經費。近年來,我縣在社區建設投入上相當有限,嚴重的財力不足,經費缺乏,制約了社區的發展。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社區建設資金的投入,將社區建設資金列入當年財政預算的盤子,做到逐年按一定比例增長,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廣泛吸收社區資金和民間資金髮展社區建設事業;二是各級政府的計劃、財政、建設、勞動等部門要將社區建設基礎設施的立項、資金、用地、勞動力等納入本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統籌安排,優先解決;三是各級黨政領導都要重視和支持社區居委會工作,關心居委會幹部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工資、醫療、勞動保障、社會保險等各種社會福利待遇問題。

3、加強教育,並輔之必要管理措施,切實提高社區的文明程度。事實證明,抓文明社區創建,一靠教育,二靠管理。沒有管理的配合,教育往往是軟弱無力的,沒有教育作基礎,管理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寓於生動的活動形式之中,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加強社區管理上,建議研究出臺地方性法規。此次社區調研,我向各社區下發了各種調查問卷,從收回的問卷統計數據來看,95%的羣衆對到處亂寫亂貼小廣告、93%的羣衆對養寵物所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反映強烈,77%的羣衆對隨地亂扔垃圾,高空拋物表示強烈不滿;另外,對破壞公共綠地、佔道擺攤設點,違章搭蓋,隨意燃放鞭炮,隨處發放藥品、保健品小報等類似問題。因此,要出臺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對上述現象進行處罰,解決處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營造安寧和諧、美好的社區環境。

4、繼續完善社區服務網絡,方便羣衆生活。社區是羣衆生活的主要場所,社區服務方便與否與羣衆的生活密切相關。從此次調研的結果來看,89%的羣衆對社區生活服務網絡表示關心,購物、飲食、維修、看病、托幼、敬老、中介等服務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問題他們都迫切希望能在社區就地解決,這也代表着廣大人民羣衆最根本的利益,切實解決這些問題符合“三個代表”思想。因此,黨委、政府部門應在宏觀上對社區服務進行指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在有條件的社區逐步推行物業管理,並與下崗再就業工程結合起來。對社區興辦的居民服務業,服務網點,除給予享受國家、省、市等上級部門的優惠政策外,工商、衛生、防疫、稅務、教育、民政、勞動等部門,應簡化註冊登記手續,放寬審批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羣衆的需求。

5、加強治安聯防,維護社區秩序。調查問卷表明,85%的羣衆對社區內偷盜現象反映強烈。社區的治安、秩序關係着廣大羣衆的安居樂業,關係着社會穩定。因此,要進一步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到實處,在社區內進一步建立完善羣防羣治隊伍,包括建立治保隊伍,調解隊伍、治安巡邏隊伍、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伍,加強社區的樓院、道路巡邏,加強鄰里看望,有條件的社區可自建保安隊伍或聘請保安人員巡邏守護,也可組織各樓幢居民參加聯防。

6、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把改造配套老區,提高發展新區列入爲民辦實事項目。我縣社區基礎設施落後、不配套問題較爲突出,如文化娛樂場所、休閒健身場所、生活服務設施、公廁等較爲缺乏,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要抓住當前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有利時機,結合城市新區建設、舊區改造,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社區的環衛設施、商業設施、服務設施、醫療設施、通信設施、交通設施、文體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特別要建設一些老年人和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開闢更多面向廣大羣衆,便於羣衆參與的公益性文化體育場所、公共廁所等。爭取每年解決若干個社區,用3~5年時間,使我縣社區的基礎設施有一個從質到量的根本性改觀,確確實實爲民辦實事,辦好事,以促進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7

爲進一步推進我區社會治安工作,區人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專題調研,組織部分人大代表走訪了區公安分局、開發區公安分局等有關部門,深入海門、白雲、葭沚、章安等街道聽取了社會治安工作彙報,分別組織召開了由街道人大工委、派出所、司法所、政法辦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一、20xx年我區社會治安

工作取得的成效

20xx年,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社會治安工作,先後開展了打擊兩搶一盜、首季攻勢、四整治一攻堅等一系列行動,實現了連續第三年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刑事發案三個零增長目標。區公安分局被評爲全省三基工程建設先進集體和全省執法質量優勝單位;開發區公安分局也被評爲全省執法質量優勝單位。我們認爲,我區的社會治安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加強了社會面的管理控制。圍繞全國兩會、北京奧運會和村級換屆選舉等重點事件和敏感時期,加強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物的排查和控制,認真做好風險評估、預案演練等相關工作,並落實各項管控措施。建立重大羣體性事件隱患專案經營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化解、預防和處置重大羣體性事件,確保社會政治穩定。

(二)加大了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始終保持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嚴打高壓態勢。區公安分局破獲刑事案件2898件,同比上升4.55%,其中破獲毒品犯罪案件165件,同比上升13.79%;查處治安案件5159件6028人次。開發區公安分局破獲刑事案件928件,同比上升4.04%;查處治安案件2590件,同比上升58.4%。兩個公安分局共破獲命案7起,破案率達100%。

(三)夯實了治安防範的基礎工作。深入實施實效大防範工程,紮實開展平安大行動,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巡防機制,不斷深化三基工程建設。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全區外來人口登記率達93%以上。繼續完善羣防羣治機制,大力實施社會科技防範天網工程,實行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確保社會治安穩定。

(四)強化了幹警隊伍的教育管理。認真落實從優待警、從嚴治警措施,嚴格按照隊伍正規化管理的要求,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練兵、大接訪等活動,不斷提高民警素質,確保了隊伍的清正廉潔。全年沒有發現幹警有違法違紀行爲。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我區的社會治安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難不少,總體形勢仍比較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治安案件仍在高位運行。雖然通過公安機關開展首季攻堅、四整治一攻堅等專項行動,各類嚴重刑事犯罪苗頭有所遏制,發案總量有所下降,但總的來說,刑事治安案件依然偏高。20xx年,全區(包括開發區)共立刑事案件7669件,受理治安案件14863件。尤其是侵財型案件呈上升趨勢,僅20xx年11月區公安分局所立的618件刑事案件中,兩搶案件有35件,同比上升45%;入室盜竊案件有276件,同比上升20.6%。同時,青少年違法犯罪有增無減,黃、賭、毒等案件明顯反彈,利用高科技手段實施詐騙愈演愈烈。

(二)不穩定因素依然大量存在。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及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現,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衝擊。其中,因徵地拆遷、鄰里糾紛、復退軍人待遇、非正常死亡、勞資糾紛等矛盾和問題引發的羣體性事件尤爲突出。據調查,20xx年1-11月,全區共發生5人以上集體上訪事件達141批次,涉及人員達1655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4%和49%。

(三)基層基礎工作還有待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管理工作僅僅停留在登記上,在動態管理上沒有真正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出租房屋管理還不夠到位,公共場所管理較爲薄弱,特別是對網吧、酒吧、髮廊等娛樂場所的管理,由於涉及多個部門,尚未形成合力。羣衆工作基礎薄弱,治保調解組織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由於個別部門和單位領導認識不夠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監控設施覆蓋面不廣,也削弱了社會治安防控能力。

(四)少數公安幹警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個別幹警執法爲民觀念還不夠強,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對羣衆的合理訴求不能及時辦理。少數幹警在辦案時重實體、輕程序,影響了案件質量。刑事破案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20xx年全區破案絕對數3826件,破案率僅爲 50%,這與人民羣衆的願望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與人民羣衆的聯繫溝通不夠,如對羣衆扭送到公安機關的小偷經查證據不足予以釋放後,沒有及時向羣衆說明原因,羣衆對此很不理解。少數協警的素質還不夠高,辦事不公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公安隊伍形象。

三、做好今後工作的幾點建議

社會治安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持之以恆地抓實抓好。根據我區社會治安現狀,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要以五五普法爲契機,採取電視、網絡、板報、標語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人民羣衆的法律素質、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自我防範意識。經常深入學校、社區、企業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爲學生、居民和職工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尤其要針對當前中學生刑事犯罪日益增多的現狀,開展法律教育和心理輔導,扶正少數青少年學生扭曲的心靈。大力宣傳見義勇爲等典型事例,弘揚社會正氣,建立和健全同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

(二)進一步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要不斷深化嚴打整治鬥爭,重點打擊暴力惡性等重特大刑事犯罪,嚴厲打擊村霸地霸、聚衆賭博等犯罪,做到除惡務盡,不留後患。進一步提高110快速反應能力,加大對兩搶一盜等侵財型犯罪的打擊力度,努力提高偵破多發性案件的能力,力爭在短期內破獲一批嚴重危害羣衆安全和利益的系列性案件,形成嚴打整治的高壓態勢。對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必須露頭就打,決不能讓其形成氣候。加強文化娛樂場所管理,加大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的力度。

(三)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要充分估計日趨複雜的矛盾糾紛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巨大影響,進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重點排查調處可能轉化成惡性刑事案件的矛盾糾紛。密切掌握社會動向,依法調節各種社會關係,及時解決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引發的羣體性事件。堅持快速反應,冷靜處置,認真分析人民內部矛盾的成因,採取有效措施,積極依法予以調處和疏導,把矛盾和糾紛解決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努力維護社會弱勢羣體和人員的利益。

(四)進一步夯實治安防範基礎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實效大防範工作要求,加強對出租私房、娛樂場所、特種行業、外來人口聚集點、城鄉結合部等重點部位和地段的檢查巡查。進一步深化重大羣體性隱患專案經營機制。區政府要進一步重視和研究解決公安機關警力不足、經費緊張、裝備落後以及天網工程建設等問題,協調相關部門配合、支持公安機關依法行政,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社會治安防範中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加強對保安、治保調解等基層綜治隊伍的管理和教育,強化對護村隊等羣衆性治安保衛組織的指導和檢查,充分發動和引導羣衆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建立完善工作保障機制,確保羣防羣治工作順利開展。

(五)進一步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素質。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切實抓好公安隊伍建設。堅持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嚴格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現象。通過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公安幹警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開展大練兵活動,通過學習和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公安隊伍。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8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度綜合統籌推進,重心從新農村建設點整治轉向統籌城鄉、擴張城鎮、聯鄉成線、鎮村聯動建設,爲解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從20xx年開始,我縣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

整合社會資源,在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併、集約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居民化。

1、城鎮開發建設模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以小城鎮開發建設爲龍頭,結合中心小城鎮建設,通過移民搬遷方式,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鎮開發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建設,一體規劃、一併推進,圍繞“怎麼遷得出、怎麼住得穩、怎麼能致富”核心問題,着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佈、合理的產業佈局、合理的就業結構。如xx縣江口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把處於深山區的原樟木村整體700多人搬遷到集鎮,規劃建設了樟木新區社區,輔以蠟芯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新型社區。

2、農業產業聯動模式。按照以社區建設爲方向、以產業發展爲支撐的建設方向,通過對土地整合集中,實現了人口向農業園區社區集中,農民在產業集聚區內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發向環境優美的社區聚集。土地向農業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大戶集中,人口集中以後加速了土地流轉、土地向大戶集中,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又促進了村莊整合。如南塘鎮黃屋村結合xx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清溪園的開發建設,對黃屋開展整村整治建設,利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農村住房建設,形成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一輩子蓋幾次房到三輩子蓋一次房”的夢想。

3、中心村建設模式。以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爲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環境,改善房舍、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實現讓農民羣衆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羣衆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如xx縣江口鎮旱塘新村、南塘鎮船埠新村、吉埠鎮梘田新村,通過開展整村推進整治方式,建設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農村社區。

4、整體搬遷集中居住模式。結合扶貧開發,通過深山區移民搬遷,讓分散在各個自然村的居民統一在規劃地集中按新戶型建房,整體重新建設具備生活、娛樂、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輔以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從以前的小農經濟中脫離出來,逐步轉爲一產、二產工人。如南塘鎮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設了120餘棟房屋,發展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種植。江口鎮美麗家園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引導農民向圩鎮集中居住,轉變就業方式。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無論採取哪種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儘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爲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公共娛樂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投入難題。

2、農村違章建房難控制,村莊合併難。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引發了村莊合併, 形成了村莊合併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大升級,雖然編制了建設規範,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但因農民觀念影響,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

3、對社區建設認識不足,安置就業難。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認識簡單,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對究竟什麼是新型農村社區,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爲什麼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作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創造這些條件等諸多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社區的`建設也釋放了大量勞動力,農民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又是深刻的社會變革;既是發展當務之急,又是長期歷史任務,必須遵循規律,科學決策,依法辦事。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往往在經濟基礎比較好、基層組織有號召力的農村率先突破。對暫不具備合併條件的農村,也應作出整體規劃,逐步向這方面引導。

2、尊重意願,強化協調。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利益格局,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比如,土地置換問題、資金籌措問題、建設標準問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協調,統籌利用資金、項目來綜合推進。

3、加強服務,搞好管理。新型農村社區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隊伍,社區建成後,隨着人員的增加,公共服務難度也在加大,公共衛生等往往成爲反覆反彈的問題,要搞好社區黨組織、管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和各類社區組織建設,科學制定社區管理工作職責,逐步形成一套運行順暢、行之有效的社區管理新機制。

4、產業支撐,夯實基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範圍內規劃產業佈局,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同時,應該考慮和籌劃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培植新興產業問題,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特色農業和龍頭企業,促進加工業、運輸業、倉儲業的興旺,從各個方面擴大農民就業渠道,解決人往哪裏去的問題。

5、多元投資,調動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鉅額資金,縣鄉兩級財力有限,上級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於農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學校、圖書室等公益性服務場所建設的以獎代補。

6、土地置換、綜合利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充許利用節約出來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解決主要建設資金。把這個指標轉移到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用於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原地復耕後還給農民,用於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後,用於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羣衆到企業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