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精彩多篇)

調研報告(精彩多篇)

調研報告模板 篇一

爲了加快果品產業的發展步伐,把開縣建成全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以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局的總體佈署和安排,結合果品生產的實際情況,由經作科、果樹站3名技術幹部,分赴到花林、長沙、鐵橋、臨等鄉鎮,對果品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於後:

一、果品產業發展現狀

開縣是三峽庫區乃至全國久負盛名的柑桔產業大縣,素有“桔鄉”、“金開縣”之美稱。果品產業是開縣農村經濟中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幾年,我縣大力實施“換掉柑桔劣種跨世紀、改善基礎條件上檔次工程”,對盤強果品產業,改善果品質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產初步實現了佈局合理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化。

(一)有宏大的生產規模。開縣果品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先後建立起以長沙鎮爲中心的柑桔生產基地鄉鎮22個,面積27萬畝,年產量8萬噸;以鐵橋爲中心的伏淡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1個,面積10萬畝,產量2萬噸。果品產業常年產值突破1億元,佔全縣農業產值的10%,已成爲重慶市果品生產大縣。特別是“渝開”牌優質錦橙名聞遐邇,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誌使用權,形成了以“渝開”牌錦橙爲主導品種的傳統優勢柑桔產業。

(二)有較多的優良品種。1998年“白橋會議”之後,果品產業加緊實施高換工程,加速劣質品種改換,積極推進果品產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道路。截止2002年,全縣累計完成柑桔高換790萬株,共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血橙、椏柑、雜柑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20多個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種,果樹良種率達60%,果品優質果率達55%。

(三)有較高的生產效益。90年代以來,成功地實施了長柑桔帶建設項目、重慶市柑桔高接換種項目、果品品種改良示範基地項目和錦橙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實施,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產值800萬元,改良實施區域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長沙鎮長沙村改良的優質錦橙和臍橙,銷售收入較2001年增收60萬元。隨着良種柑桔的逐年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示出來。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縣是全國聞名的錦橙生產基地縣,開縣錦橙曾連續六年獲全國柑桔鑑評錦橙組第一名,“渝開”牌錦橙先後於1999、2001年獲農業博覽會金獎,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誌使用權。開縣錦橙、紐荷爾臍橙、太田椏柑被推薦爲全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良種;開縣“鐵橋牌”優質梨已名揚川、渝兩地。加入wto後,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推動,將使我縣優質水果生產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本縣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爲主,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對溼度80%,日照時數1463小時,無霜期306天。我縣海撥500公尺以下的耕地佔70%,土壤以紫土爲主,成土母質氧化鉀含量豐富,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因此,發展果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國內市場上,我縣與“三北”地區和京、津、滬、渝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長期的較爲穩定的產銷關係,縣外年銷售量柑桔7萬噸以上,梨主要銷往“渝——萬”幹線爲紐帶的周邊區縣;在市場上,我縣每年向俄羅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柑桔5000噸左右。入世後,我縣以“渝開”牌錦橙爲主體的開縣柑桔將搶灘國內市場,優質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將在整個渝東北市場覓得更多的機會,開縣水果將有着更爲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

二、果品產業發展規劃

2003年至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12.5萬畝,其中:柑桔發展8萬畝(錦橙3萬畝,夏橙5萬畝),優質梨2.5萬畝,桃李等2萬畝。到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20萬噸,產值2.4億元,實現果品生產增加值1.77億元,稅收1939萬元。其中:柑桔發展到35萬畝(錦橙22萬畝,夏橙5萬畝,紅桔4萬畝,臍橙、椏柑等4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元,增加值達1.5億元,稅收1664萬元(錦橙產量5萬噸,產值0.7億元,增加值0.5億元,稅收560萬元);優質梨發展到5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1200萬元,增加值877萬元,稅收96萬元;桃李等發展到10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240萬元,增加值1637萬元,稅收179萬元。

三、果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發展資金。按照縣委、縣打造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的發展要求,需果品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就目前看,資金投入較少。一是農民不原出錢發展果品生產,全縣在縣外打工的農民達30多萬人,每年打工收入達2.4億元,其資金主要用於農村房屋建設和發展三產業上,用於發展果品生產的資金較少;二是鄉鎮近年財政較困難,在果品產業發展中,很少有資金安排;三是據瞭解,今年縣上安排的扶貧資金用於果品生產的發展資金只有75萬元,較去年少一半,退耕還林政策也只有2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優質梨0.5萬畝);五是去年縣上安排用於柑桔高換的扶貧資金,經過縣上有關單位驗收後,至今部分鄉鎮資金還沒有到位。

(二)部分鄉鎮認識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對果品產業發展認識不夠,認爲年年都在抓果品生產的發展,但“賣果難”現象仍然突出,沒有真正將果品生產工作作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硬仗來打,對今年工作及“屆期”規劃思路不夠清晰。如裏片區縣上規劃發展優質梨,但該片區的個別鄉鎮領導認爲縣上硬規定發展優質梨,而農民認爲這些區域不適宜種植優質梨,願意種植柑桔,因此這些鄉鎮領導對發展優質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縣上規劃的任務難以完成。

(三)部分鄉鎮規劃不成片。前兩年雖然新植的柑桔、優質梨面積比較大,但由於沒有集中規劃成片,而是分散種植,不利於田間管理;加之建園的基礎條件差,管理技術沒有到位;特別是去年其他部門從縣外引進的優質梨種苗質量差,導致果樹栽植後成活率不高。

(四)果樹栽後管理不力。有些幹部沒有督促、指導果農按照科學技術要求抓好果樹生產的管理,施肥、保果壯果、病蟲綜防、樹盤覆蓋、果實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實用技術落實到位差,特別是今年少數鄉鎮出現了柑桔高換樹不能下砧的問題。

四、果品產業發展中的對策

(一)借鑑工業思維模式。用工業思維謀劃果品業,着眼於經濟全球化,按照技術高新化,生產化,產品標準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園辦成“綠工廠”,使農民成爲“產業工人”,全面提升果品產業升級。

(二)推行企業化運行機制。按照引導,業主開發運作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在果品業發展中積極推行企業化管理。要主動與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企業建立合約關係,爲果品加工爭取訂單。大力爭取有一定資金、技術實力的工商企業、私營業主到我縣落戶,從事果品鮮銷及批發市場建設。壯大果品生產者及運銷協會、農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

(三)探索綠食品生產模式。果品業本質上即是一個生態型產業。“豬——沼——果”生態模式實用強,經濟、環保效益高,頗受果農的歡迎。要進一步合理利用果品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值,大力引進環保技術,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開發生產綠食品。

五、果品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落實果品產業發展資金。縣應設立果品產業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村移民開發、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等各種農業專項資金應集中使用。同時,建議縣委、縣及時安排和兌現今年果品產業發展資金,以確保果品產業的穩步發展。

(二)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匯源三峽果業集團已落戶萬州,並計劃在我縣長沙鎮建立分廠。建議縣上應儘快與匯源三峽果業集團聯繫,早日在我縣建立加工分廠,以確保果農生產的水果不售銷路。

(三)建立果品產業激勵機制。建議縣上政策,凡機關、事業單位承包或參與果品生產、經營的幹部職工,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並可領取本單位的獎金,同時對承包50畝以上的幹部職工,在項目資金上應給予扶持。

調研報告模板 篇二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用4至6年時間實現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並將生態文明村建設作爲創建生態縣的基礎性工程來實施。爲了促進生態文明村建設,縣政協課題組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初步成果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年來,我縣生態文明村建設,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優美、城鄉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民富裕安康、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紮實、有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縣54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村建設逐步推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各鎮村以改善鎮容村貌爲突破口,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東邵渠、高嶺等鎮大力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對廢棄礦坑進行整治,恢復植被和地貌。高嶺鎮完成生態林撫育2500畝,並對10000畝綠色速生豐產林進行科學補植,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各鄉鎮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溪翁莊鎮“兩水”工程進展順利,日處理污水2500噸的污水處理廠和日供水5000噸的供水廠主體工程完工,年內將投入使用。西田各莊、十里堡等鎮各村通過改水改廁,推廣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有效地解決了污水亂排放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全縣生態文明試點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資200萬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營造生態景觀林;投資53萬元,改造飲水工程,讓全村羣衆飲用上乾淨水,部分村民開始以太陽能、沼氣作爲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通過環境綜合整治,一些村莊呈現出綠樹掩映、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生態新景象。

二是農村生態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主導產業已現端倪,涌現出一批生態經濟示範村。各鎮村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一批村級專業化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巨各莊鎮蔡家窪村投資xx萬元,建起佔地500畝的巨龍生態觀光園,栽植10餘種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數的高標準綠色生態園區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業,人均可增收500元,成爲名副其實的“致富園”。

三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逐步推進,人們生態意識有所增強。縣委、縣政府啓動了“生態縣建設百村行”活動,通過普及生態知識、科技知識,爲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和生態文明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各鄉鎮普遍開展了“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生態知識進農家”、“創建生態文明戶”等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和綠色消費。溪翁莊鎮石馬峪村興起“環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撿拾白色垃圾,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村莊環境,而且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馮家峪鎮與北京崇陽光田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資147萬元,完成了4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隨着有線電視入網、村級健身公園、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農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態環境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環境綜合治理任務依然艱鉅

從整體看,由於落後的經濟狀況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我縣大部分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村髒、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污水隨意排倒堪稱當前農村的四大“頑疾”。如廁所多屬地坑式,無任何保潔措施,尤其夏季,不僅氣味難聞,而且成爲蒼蠅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糞便無專人管理,滲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近年來,我縣農村養殖業發展很快,成爲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項目。但個別村因場地有限,人的生活區和家畜家禽飼養區未能做到嚴格分離,人畜共處易造成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儘管一些村對垃圾進行處理,但因工藝和設施簡陋,只是就地、異地填埋,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此外,我縣早已提出農業生產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絕,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區還相當普遍,影響了區域環境質量。

(二)因盜採鐵礦造成的植被恢復難度較大

我縣北部山區鐵礦資源較爲豐富。近兩年來,一些人把盜採鐵礦石作爲“致富”門路。儘管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鄉鎮進行了有效治理和打擊,但盜採盜運現象沒有根本杜絕,庫北某鎮僅6個村就因盜採留下18個廢棄礦坑。盜採造成礦產資源大量流失,而且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惡化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要恢復原來的地貌、植被,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並要投入大筆資金。高嶺鎮爲治理廢棄礦坑,已投入300多萬元。此外,由於採礦區多在密雲水庫上游,盜採盜運鐵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將會影響密雲水庫的水質,給密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農村生態經濟尚未形成強勢

農村生態經濟只是剛剛起步。儘管大部分村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已分別確定了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果業和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但尚未形成商品優勢和規模效益。近年來,雖然出現了“西白蓮峪柴雞蛋”、“生茂鮮菇”、“密水鮮魚”、“密雲甘慄”等一批知名生態品牌產品,但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外埠,其市場份額的佔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說,密雲的農產品是“吃什麼都有,賣什麼都無”,因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農民還不能依託主導產業增收致富。作爲農村二、三產業的主打項目山區民俗旅遊業也是如此。我縣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開發民俗旅遊,經過XX年發展,已建成民俗旅遊村35個,民俗旅遊戶1500多個,從業人員近萬人。但近年來由於宣傳攻勢減弱,扶持力度不夠,規範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礎薄弱,民俗旅遊內容單調,客源嚴重不足。據瞭解,目前,全縣民俗旅遊戶還剩下800多戶,減少了近50%,作爲山區農民致富主導產業的民俗旅遊業形勢比較嚴峻。

(四)農村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

全縣90%以上農村仍以煤、柴作爲主要能源,品種單一,成本較高,加之農民用能設備落後,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縣就在農村推廣沼氣清潔能源使用,當時共建成沼氣池7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爲戶用沼氣池,但由於缺乏規劃和扶持力度,使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農村推廣使用後繼乏力。據有關部門調查瞭解,目前,我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的農戶僅有XX多戶,僅佔全縣農村總戶數的5%,和先進地區相比,我縣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縣政府能源辦在西田各莊鎮白道峪等村推廣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全面推廣則受到資金和服務管理體制的兩大限制。在鎮一級,能源開發和推廣工作,有的是部門代管、兼管,有的則根本沒人管,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動力。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薄弱村,由於受經濟狀況的影響,村幹部和羣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清潔能源的推廣舉步維艱。

(五)一些措施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村建設拉開序幕以後,各鄉鎮和部分村根據環境整治的需要,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有的鄉鎮購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組建了垃圾清運隊伍,但因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堅持持久,令人擔憂。因爲,我縣有的鄉鎮方圓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達二、三十個,自然村近百個,且許多村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採取垃圾“村集、鄉運、縣處理”方法,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縣340多個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處處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農民作爲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

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和參與行動,農民應成爲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但是,我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許多農民對於生態文明村建設這樣一個對自己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將產生積極影響的重要舉措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例如,一些村在農民中推廣“三格式無害化污水衝式廁所”,當地鎮政府、村委會和縣推广部門都給予了資金補助和物資支持,每戶農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農民就是不幹,認爲“既然政府爲我辦事,就得替我出錢”。甚至在自家改廁當中,還要政府爲自己的勞動付工錢。

三、關於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嚴格規劃,在實施中確保規劃的剛性

建議縣政府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和本縣有識之士,根據生態涵養髮展區的功能定位和鎮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特點及水平,編制全縣各村生態建設的詳盡規劃。詳規應體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堅持高起點,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託主導產業搞建設。二是詳規要具有剛性,經縣、鎮人民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後,必須嚴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保護耕地和農民的實際利益,防止不顧主客觀條件和羣衆意願,用行政手段人爲“造村”的現象。

(二)通過綜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垃圾污染問題。在總體上實施“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處理的同時,依據當地不同條件,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可在解決好防滲漏的情況下,採取填埋的方式。還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國內外資金、企業,包括激活民間投資介入本縣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從長遠的觀點看,要對農村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做好垃圾分類,研究以垃圾製造有機肥料和發電等,達到變廢爲寶的目的。

二是切實解決好生活污水等無害化處理問題。根據投資少、工藝可靠、排放穩定達標的要求,採取建滲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規模污水處理技術,杜絕戶戶隨意排放污水的現象。可在我縣主要鄉鎮和大村採取“人工合成溼地技術”。用這種方法處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蠅,有利於水體淨化,還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資少,無動力消耗,運行成本低廉,污水處理結果達到中水標準。由於人工溼地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可建設溼地公園,構成新的景觀。

三是加大打擊盜採盜運鐵礦石的力度並搞好所破壞的地貌、植被的生態恢復。實行公安、地礦等部門聯合執法,對非法採礦點一律炸燬,對採礦機械一律處理掉。發動和組織當地村民參與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有關鎮村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採礦地區各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種種植、綠色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和項目,向荒山要糧、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構築生態產業支撐

每個村應根據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緊扣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突出培育並強化生態農業、民俗旅遊等主導產業,推廣農牧結合式、種養結合式、農林結合式,以及綜合式、庭院式等多種小型生態經濟模式,打造密雲的“有機魚生產村”、“有機果品村”、“生態旅遊度假村”、“休閒觀光村”。結合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加大投入和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民俗旅遊村的檔次和水平。要利用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良機,開發本地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爭取村村都有主導產業,戶戶都有致富項目,並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一項實用技術、一套扶持措施”的辦法,推進廣大農民的持續增收,儘快實現小康目標。

(四)以人與自然和諧爲目標構築良好人居環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設,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後,應由政府統籌規劃農民的住宅建設,以減少農民單家獨戶的投入,如地基、給水、排水等可作爲公共設施工程統一規劃建設,節省資金和能源、資源消耗,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率。

二是通過規劃設計,綜合開發,科學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種配套設施,儘可能地做到住宅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大力做好改廁工作,推廣水衝式環保廁所;創造條件,逐步使農村居民生活區與畜禽飼養區分離,杜絕生活污染和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要大力推廣使用節地、節能、節水、治污等生態環境新技術,採用綠色環保建材。

三是根據生態人居環境的要求,把村莊綠化與村莊建設、美化環境結合起來,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目標,要儘可能選擇和採用本地特色樹種、花卉,在搞好綠化美化的同時,促進本縣相關產業的發展。農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滲水、集雨的功能。充分體現環保的特點。

(五)以綠色消費爲導向,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

政府統一指導農村再生能源開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縣內外招標或委託的形式,吸引技術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專業能源公司參與密雲的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按照“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進行運作,在推廣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播放科教片、組織參觀、推廣太陽能和沼氣使用的示範典型引導農民。

二是以養殖業的發展促進沼氣池的建設利用。

三是成立清潔能源物業服務中心或在鄉鎮一級確定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技術服務人員,經常深入農戶面對面指導,解決農民在建設、使用中遇到的困難與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可兼職經營沼氣池和太陽能設備配件業務,方便羣衆購買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礎上大力抓新建,並充分考慮到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數量。

(六)在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實效,抓住重點

爲了確保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縣政府已明確縣財政每年撥款4000萬元,五年共計2億元。有關部門在加強有效監管,防止濫用、挪用的同時,應科學安排好專項資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對重點村、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扶持,不搞撒“芝麻鹽”。應對改水改廁,垃圾消納、清潔能源推廣等關鍵性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做到投一筆便有起色,落一處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資金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鎮政府也要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並吸納農民自有資金用於生態文明村建設。

調研報告 篇三

經過在校期間兩週的教學技能培訓,經最後考覈由學院統一安排,我們青島大學13級心理學系實習生進入青島市各中國小,開展爲期十週的教育實習活動,隨着各項實習任務接近尾聲,我從實踐教學鍛鍊中對教育工作得到了深刻認識,對以後進入教師崗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實踐專業課的教育實習和班主任的工作實習過程中,我逐漸提高了對教育的認識,並結合實習認識開展教育實習調查。

調研內容包括中學教學法,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總結中學學習法,並針對中學生學習情況提出優化學習方案等。

調研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基本情況:青島39中是一所具有54年曆史的高國中兼備的完全中學。教師在教學一線成績突出,潛心培養學生並對現代教育有全新的思考;39中學生聰穎,基礎紮實,學習勤奮。鑑於此,調研針對性更強。

一、調研目的

1、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2、討論與分析中學學習法;

3、明確中學教學法。

二、調查對象及其方式

此次調查針對性強,明確調查對象是青島39中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基礎紮實,學習勤奮,具有巨大潛力。通過問卷調查、交流訪談等形式開展調查活動。

三、調查與分析

學生基本情況:剛升入高中學習,學生學習情況差異很大,如何快速適應高中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成績,學生還需經很長的摸索過程來發展與提高。39中的學生學習勤奮、學習主動性強;但是在自我成長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習慣及實踐摸索學習方法的情況,很快就在成績上產生差異。現就調查情況做以下論述

(一)學習法探究

1、預習情況與方法

衆所周知,預習是聽好課的基礎,能讓學生快速的融入課堂教學,接受新知識並加深記憶,更能體現學生自學能力。經調查顯示,近30%的同學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學習主動性強,能夠自覺預習的約爲42%;完成教師要求預習28%。能夠做到主動預習的學生,通過預習課本,能夠很快的學習新知識,亦能發現問題,並在課堂學習時能及時的反映問題。而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則在新課後不斷補缺才能發現問題,花費時間較多。

預習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種表現。要做到預習有效,可以簡略的瞭解新知識,發現問題,上課時老師講解的更快地吸收以解決問題;要做到預習快速以節省時間,明確預習達到的效果所花時間近無預習後複習效果所花時間的三倍。所以,形成預習的習慣至關重要。

2、聽課情況與方法

聽課是學習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途徑,聽課效率直接影響到成績提高。經調查顯示,學生學習興趣、自身學習習慣及自制力對聽課造成直接影響,課堂學習氛圍與課程結構安排對學生聽課均產生重要影響。調查學生羣體中,學生在心裏上對學習重視程度各異,高一學生就對主科與副科及文科與理科定位清晰,導致在基礎學科學習上投入時間較少,甚至有一成的同學有放棄個別學科學習的傾向,有近七成的學生還是能認真的聽課,有九成以上同學有記筆記的習慣,但有的學生目的卻不是很明確。因此,課堂聽課因人而異,在聽課效果上產生的差異也較明顯。

聽課是學習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學習興趣起導向作用,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要提高對基礎學科的重視程度,要對學習感興趣,瞭解基礎學科的魅力;積極配合教師營造課堂濃厚的學習氛圍,敦促自己學習。聽課要仔細,認真思考,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在課堂上不能“置身事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來學習。聽課時注意記筆記,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回答;在課堂上提高自制能力,專心聽課,要求自己能做到對知識進行羅列並形成體系。在做到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學生聽課時,便會在大腦中形成清晰地知識結構,把握知識要點,提高認知規律能力,爲複習做好充分準備。

3、複習情況與方法

複習是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梳理過程,通過複習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獨立思考、交流與探討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認爲“複習就是做題”的觀點,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學生應及時的更正這種想法。複習是通過對知識的重新梳理,把握知識結構的過程,達到使思維邏輯嚴謹,能夠解決問題;“做題”是在形成知識結構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

複習是個過程,有效地梳理知識是關鍵,要紮實基礎,通過有效地訓練練習,提高邏輯思考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效果。

(二)教學法探究

39中教師在教學一線成績突出,潛心培養學生並對現代教育有全新的思考,在各自教學崗位研究成果若干,已形成獨自的教學風格,教師嚴格教學,探討教學法,對中學教學有獨特的見解。在實習過程中,我深受不同教師的個人魅力影響,感受到教師們將各自對教育的思考融入教學,效果明顯。從中我們也得到很多啓示,教與學具有雙向性,不僅要有課堂教學更要有課後指導,教師課堂教學不僅要知識結構清晰更要邏輯嚴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指導性與互動性教學;課後指導則意義更加重大,不僅能及時的瞭解學生,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優化教學使學生更快發展;更要有意識做學生心理上的導師,做好學生思想上工作,使學生健康發展。

四、明確調查意義

1、如實反映教育調查基本情況,提供調查材料,爲從事教育理論研究提供資料和爲實踐提供指導。

2、及時提供教育實踐中的典型經驗、典型事例,作爲指導教育工作、解決問題的現實依據,推動教育工作的發展。

作爲一名教育實習生,調研工作更是給了我們指向性,使我們更明確教育實踐工作,爲進入教師崗位提供有力的經驗。

五、小結

在實習中,我立足自身教育工作者身份,虛心向指導教師請教,做好聽課、備課及班主任工作各項教育實習,積極開展調研,把握現代教育發展,努力提高自身教師素質修養,重視實踐出真理的道理,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並舉,認真把握教育實習機會,向一線教師看齊,爲以後從事教育事業夯實基礎。

在實習中,我們虛心向指導教師請教,更深受學校領導的感染。校領導潛心研究教育,在“德智結合、德美一體、德體滲透”大德育觀指導下,採取“嚴、愛、細、實、恆”的方法,堅持“制度化、系列化、主題化、主體化、人文化”的工作傳統,學校德育工作積極發揮了管理、導向、保證、育人等方面功能,提升了校內育人的品位。使學生智能與情志同步開發,健康、陽光、自信地成長,孜孜不倦地爲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新課程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升學的雙贏,努力探索出一條新路。

通過此次教育調研,並有力的與教育實習實踐相結合,我從中受益匪淺。在此,感謝積極配合調查的高一學生,更要感謝39中指導教師與領導給予的指導意見和提供的幫助。我一定會努力前行,加強投身教育的熱情,在認清自我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希望未來做一名合格甚至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調研報告 篇四

發展衛生教育事業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要進一步加強對衛生和教育工作的管理,強化教師隊伍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優化從業人員年齡和知識結構,大力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促進教育教學和醫療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衛生部門要結合“三好一滿意”活動的有效開展,引進高水平醫務人才,創新管理模式,着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要以有效提升醫務工作者涵養魅力和醫療服務水平爲載體,以加強衛生黨風廉政建設和醫德醫風建設爲核心,以全面展示衛生系統精醫重德、德技雙馨的良好形象爲平臺,着力培養一支作風硬、業務精、效率高、留得住的醫療人才隊伍,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斷提升羣衆滿意度。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羣衆切身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樹立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對教育教學的日常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做到爲人師表。

教育部門、學校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做到感情留人;要切實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要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生態縣情的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生態環保的意識,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喚起更多人保護生態,建設家園的意識和決心。

同時要把師生的飲食質量安全和寄宿學生的住宿管理工作抓在手上,在保證一日三餐的同時,要盡力提高飯菜質量,確保廣大師生吃得安全,吃得營養。要進一步規範完善學校住宿管理制度,要把學校住宿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特別要注意做好冬天供暖安全和質量,保證住宿學生有一個安全、溫暖的學習環境。

要一如既往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在保證教學水平的同時還要加強後勤保障能力,多一些關愛,創造條件,讓他們健康成長,盡力爲師生營造舒適、溫馨的教學學習環境,努力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多爲培養人才。

“教育城”不是用建築來支撐的,而是用內涵,就是人民心中教育的份量、地位。在前期的建設中要通盤考慮,要緊緊圍繞教育發展規劃總體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加快施工進度,注重規劃前瞻性,把縣城打造成省內外聞名的“教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