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工作總結 篇一

本學期,我任教七年級(12、14、15、16)四個班的歷史與社會教學。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爲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國中歷史工作總結 篇二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教學的時候,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

一、本學期實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爲了能更好的講好歷史課,我閱讀了很多歷史方面的書籍,比如歷史知識成語故事從書、歷史基礎知識手冊、七年級歷史優化練習等等。在備課前,我將這些書裏的相關內容仔細的看一遍,過濾出與知識點比較貼近又能結合實際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精心的組織起來,參照教學大綱及教參、教案,儘量使歷史教學即符合大綱要求又充滿樂趣。

2、細緻批發學生的作業,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評語,使學生作業不僅僅鞏固所學知識,更成爲了和學生溝通的橋樑。正確引導學生,耐心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取得了學生的信任,成爲學生的良朋好友。

3、優化課堂教學,採用多種多樣的教法。如分析法、討論法,自學、閱讀等方式,使學生有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嚴抓課堂紀律,使學生逐漸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不斷進行思想教育,不斷改進、完善積上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重點、難點,抓住基礎點,講清了重大歷史事件,評析了重要歷史人物,使學生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掌握了從隨朝到明朝的重要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內容。

5、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通過對歷史文化、經濟等和成就講授,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教會學生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進行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教育;進行了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學生思想覺悟。

二、不足之處及存在問題

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所以學習大部分是憑興趣去學,不夠精細,高分不多。今後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努力使歷史科成績更進一步的提高。

國中歷史工作總結 篇三

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我擔任的是七年級的歷史教學中。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學期開始以來,我認真制定了各類和教學有關的計劃,認真研究教學理論、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工作中,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一、學生情況

剛升入七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第一次系統地接觸歷史這一學科,從內容到學習方法都不是熟悉的。因此上在開學初這一段時間裏我大部分時間所做的是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及習慣。做到心中有數。爲以後的上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嚴格遵循“五項教學常規”

1、耐心地學習《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爲了能更好的講好歷史課,我購買並參閱了大量的歷史方面的書籍,比如歷史知識成語故事從書、國中歷史教師知識手冊、七年級歷史教案、中國通史、史記等等。在備課前,我將這些書裏的相關內容仔細的看一遍,過濾出與知識點比較貼近又能結合實際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精心的組織起來,照教學大綱及教參、教案,儘量使歷史教學即符合大綱要求又充滿樂趣。

2、通過多種方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爲教好每一節課,我在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儘量讓每一節課都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不千篇一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導入時我採用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優化課堂教學,採用多種多樣的教法。如分析法、討論法,自學、閱讀等方式,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使學生有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臵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5、細緻批改學生的作業,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評語,使學生作業不僅僅鞏固所學知識,更成爲了和學生溝通的橋樑。正確引導學生,耐心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取得了學生的信任,成爲學生的良朋好友。

6、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國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緊緊抓住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同時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一再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經常布臵一些實踐作業,讓學生多觀察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博採衆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爲使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不斷的提高,教學方法更豐富,我不但經常聽同科組老師講課,和同科組老師交流教學經驗,而且還經常聽其他科組的老師講課,瞭解其他科組老師的教學方法,吸取他們先進的東西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上去。積極參加歷史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老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

四、嚴抓課堂紀律,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並且養成了主動複習、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在積分制實行過程中,注意分層,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減低問題難度,增強其自信心。通過本學期的實踐證明該制度實行後課堂紀律明顯好轉:一部分處於中游的同學積極性提高了,而且逐漸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一部分成績不大好甚至平常很調皮的學生,回答出問題加了分或因表現有進步加了分受到了表揚下次就會做得更好,慢慢的就有了很大轉變。當然在積分制剛剛推廣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學生爲了多加分在舉手答題時就會過於積極從而影響課堂紀律,我就趁此機會對他們進行了思想教育,不斷改進、完善積分制,如全班表現得積極合作就全班加分,增進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五、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網絡書店中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爲讓自己知識水平不斷的提高,我不滿足於自己現在的知識水平,利用時間自學,不斷地更新和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

六、教學完成情況

1、按質按量完成了本學期所有課程的基礎知識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重點、難點,抓住基礎點,講清了重大歷史事件,評析了重要歷史人物,使學生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掌握了從原始社會到南北朝的重要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內容。

2、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通過對歷史文化、經濟等和成就講授,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教會學生客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例如:秦始皇、曹操等人物。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進行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

3、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在期末考時我任教的班級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總之,在以後的工作中,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會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師。的教育;進行了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學生思想覺悟。

國中歷史工作總結 篇四

新學期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第一次走進歷史課堂,不知道怎麼學習歷史,更不知道歷史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知道,攻堅戰還在後面呢。

師生相互調整、適應的過程,真是一段難忘的歷程啊!每前進一步都是那麼艱難,每節課我要面對學生審視的目光……我知道,他們在通過不同的方式瞭解、適應我。學生的這種心態及行爲我能理解,我要做的就是儘快讓學生適應我,適應七年級的歷史學習,同時,我也得想盡一切方法讓學生喜歡我,喜歡歷史課。

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學生,並且注意調整以往我的教學方式,根據他們以前學習的習慣,一點一點地使歷史課堂走進他們,讓他們適應七年級的歷史學習,同時也使我適應了同學們。

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困難都是我成長的催化劑,這催化劑往往也會生出快樂的小泡泡。

在與學生們的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地瞭解我、接受我的授課方式,進而瞭解怎樣去學習歷史,更學會了去懂得歷史。

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的七年級十一班、十二班、十三班、十五班、十七班和十九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在區裏各校評比中七年級期會考試成績各項指標遙遙領先,這是七年級全體歷史老師共同努力、團結合作取得的成果。

這學期我參加了__市第三屆教師論壇活動,在區選拔中脫穎而出,參加的論壇稿件及錄像被選送到市裏,在市裏的層層選拔之後,入圍最後十人的市級論壇競賽。通過參加這次論壇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而且也使我的學科教學研究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我也從其他的參賽選手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更增強了我堅持學習、不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

這個學期七年級歷史組組織了“動手做歷史”活動和百題競賽活動,不僅增添了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使歷史走進了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了歷史,喜歡上歷史課。

作爲備課組長,不僅要積極組織各項活動,更要把日常的教學工作做好。每個週三的第二節課是我們的集體備課時間,每次集體備課我們都認真準備,做到有效備課。這學期我們還承擔了全區七年級的集體備課任務,共爲區裏七年級歷史老師精心備了四課時的內容,得到的教研員及區內歷史老師的認可,並獲得一致好評。

備課是爲了上好課,課堂我認真、嚴謹地完成授課任務,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新來的李紅晶老師和於金龍老師經常聽我的課,爲了能讓他們儘快的熟悉七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我都做到敞開課堂,毫無保留,希望他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不斷進步。

國中歷史工作總結 篇五

本學期在校領導親自指導下,全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七年級歷史備課組達單元教學改革有序地開展。每次組內活動,各位老師都能認真準備、積極參與,針對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進行探討,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現從備、聽、思三方面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備,即加強集體備課,通力協作。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中,以新課程標準爲指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討分析教材,做到組內統一備課、統一學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爲此,我們做到“四研究”。

第一,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首先是研究知識點本身,教師必須在課前先把與此知識點相關聯的史料、史論進行整理,然後篩選提煉出其中的精髓,在課堂中對學生加以補充。其次是研究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歷史事件不是孤立的,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整體感知能力,因此要明瞭每課在本單元、本階段歷史中的地位,宏觀掌握、理清線索,從而構建教材的總體框架。

第二,研究教法,做到得心應手。合理科學的教法,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通過組內老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常用教法有情境教學法、講解法和表格式教學法等。新課新知識點的導入多用情境教學,以增加直觀感受;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多用講解法,講清重大事件發生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及其地位;對歷史事件之間的比較,則用表格法,一目瞭然。

第三,研究學生,做到知彼知己。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將本年級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作爲起始年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所以可多進行延伸拓展,通過每節課鼓勵學生開口說、動手做,引導學生形成初步的歷史觀。

第四,研究會考,做到未雨綢繆。七年級歷史從前年開始納入會考範圍,與其讓學生從九年級再開始接觸會考題,不如從現在就開始有意識的、體系化的訓練。爲此,我們將近兩年的會考題做了專題分類,找出與本年級相關的試題,並將其編入每課的學案中,以學代練,讓學生提前感受會考、適應會考。

(二)聽,即認真聽課。本學期,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開課,從骨幹教師示範課到評優課,以及校外的公開課,如同濟中學、花園中學等,本組老師都積極參與其中,這既是自我展示的機會,又是相互學習的機會。每次聽課後,都在組內活動中進行評課,促進了新課改研討氛圍的形成。另外,年輕教師每週都認真地聽師傅的課,做到“聽一課上一課”,虛心請教。

(三)思,既教後、聽後、考後的反思。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每位教師在每節課後都有課堂反思,聽課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做反思,考試後則通過得分率、典型題例分析等進行階段教學的反思,並在集備活動中進行交流,通過大家的集體探討,及時地調整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到“一步一思,思後即改”。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本年級學生對歷史學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興趣,班級之間的發展也相對均衡。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需要在下個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中加以關注和改進:

1、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

2、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加強教師的個人積累,並在組內進行資源的共享和交流。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六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1.鄭和下西洋:——最遠大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南岸

(1)原因: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 (2)時間:1405-1433年

(3)影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強化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2.戚繼光抗倭——岳家軍與戚家軍是我國兩支著名隊伍:

戚家軍(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永載入史冊)

3.葡萄牙於1553年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君主集權的強化

1.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爾哈赤:①統一女真各部 ②金:1616年,自立爲汗 ③遷都瀋陽(盛京)

(2)皇太極(清太宗):

①改女真族爲滿洲 ②清:1636年,清太宗,盛京 ③遷都北京:1644

④貢獻:重視發展生產;皇太極該女真族名爲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皇帝,改國號爲清

(3)明朝滅亡:1644年

3.君主的集權化:

(1)議政王大臣會議

(2)爲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

(3)“文字獄”——爲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人們稱這種做法爲“文字獄”。

影響——清朝的文字獄,製造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國中歷史古代史易錯、易混、易考知識點彙總 篇七

先秦時期

易錯點: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北京人使用打製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並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種植粟,製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幹欄式建築,種植水稻。

4.炎帝和黃帝被後人尊爲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

5.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啓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武王

7.西周爲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局勢,擴大了統治範圍。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爲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

9.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徵: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

易混點:

1. 化石、遺址、遺蹟是研究早期人類的主要依據。

2. 元謀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僅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這是北京人進步的地方。山頂洞人則更進一步,會人工取火。

3. 紙出現之前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陶器(刻畫符號)→龜甲、獸骨(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一竹木簡、絲帛(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

4. 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點:

一、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二、分封制,西周爲鞏固統治而實施的一項社會等級制度,周天子根據血緣關係和功勞大小將土地、平民、奴隸進行分封給諸侯,建立侯國,諸侯又可以繼續往下分封,等級鮮明,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義務:服從天子,繳納貢品,鎮守疆土,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開發了邊疆,加強了統治,使得西周成爲一個強盛的國家。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政治上:爭霸兼併戰爭不斷,出現了局部統一;各國實行改革變法,成爲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

2.經濟上:鐵農具使用範圍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

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

4.社會形態上: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步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5、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易混易錯:

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實現了改革目的,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商鞅變法中商鞅被處死,只能說明變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不能說明變法失敗,因爲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推動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6、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易混易錯:都江堰和靈渠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靈渠是運河,主要作用是航運。另外,前者是秦國(戰國時期)修建的,後者是秦朝時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後世的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諸侯爭霸兼併,法家思想順應時局需要,受到統治者青睞。

(2)儒家的政治理念體現了民本思想,雖不適應春秋戰國紛爭的時代需求,但對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易考點:各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

秦漢魏晉時期

1、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瞭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易錯易混:

(1)秦國≠秦朝,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統一的朝代。

(2)在秦朝開創的各種制度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其最本質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

(3)縣制並不是秦始皇首創,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出現;秦始皇將縣制發展爲郡縣制並推行全國。

2、秦始皇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沿用了2000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源爲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思想。

秦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並使統一成爲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中國文明史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易考點:秦的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秦末農民戰爭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第二階段指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4、瞭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易錯易混:

(1)漢武帝“大一統”不叫“大統一”。統一僅止國土,大一統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多個方面。

(2)秦始皇統一後,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做爲標準貨幣。漢武帝時期統一鑄造五銖錢。

(3)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對儒學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但二者的本質相同,即均爲文化專制的手段。它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科技文化的發展。

(4)關於治國思想,秦朝採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漢初年採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及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則以儒家思想爲正統。

易考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列表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統治措施的異同。

易錯點:

1. 重要歷史名詞書寫:

張騫、賈思勰、王羲之、西域都護、民族交融(不要寫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寫成“民族合併”)

2. 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漢化”,漢化的過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過程。

易混點:

1. 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爲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非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

2.江南地區的開發爲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江南地區的開發指的是南方經濟得到初步發展,經濟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經濟優於北方。

易考點:

1.聯繫“一帶一路”時政熱點,考查古代絲綢之路和對外交往

2.以造紙術爲例考查中國傳統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4.司馬遷對史料的考證及治史態度有時成爲命題材料,適當關注

隋唐宋時期

易錯點:

1、重要的歷史名詞:三省六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曲轅犁、筒車、遣唐使、鑑真東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重文輕武

2、科舉制的創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3、曲轅犁是耕作工具,筒車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爲“天可汗”,意爲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6、唐朝滅亡後,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於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易混點:

1、唐太宗時期名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2、李白:“詩仙”,飄逸灑脫、浪漫情懷;杜甫“詩聖”“詩史”淳樸厚重悲憤悽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3、閻立本,代表作品《步輦圖》,特點是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吳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圖》,特點是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4、唐朝書法家顏真卿,特點: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品《顏氏家廟碑》);歐陽詢(特點: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碑》。

易考點:

1、大運河的開通

①目的: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②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

①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爲重要。武則天:首創殿試。

科舉制的積極影響:A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B科舉制成爲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1 300多年。

科舉制的消極影響:束縛了人們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也阻礙了我國科技的發展

3唐朝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C、玄奘、鑑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

4、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對我們今天的啓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於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

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纔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

5、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方面: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杯酒釋兵權)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力,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安排文臣擔任知州等,並且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

(3)、財政方面: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稅收歸中央。

三、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影響:

A、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穩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C、(消極作用)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明清時期

易錯點:

1.易錯的歷史名詞:八股取士、**、駐藏大臣、伊犁將軍、金瓶掣籤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3.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沒有到達歐洲。鄭和下西洋屬於友好交往。

4.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種獨立的考試製度,而是科舉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現。

5.北京城的規劃佈局和功能分區突出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易混點:

1.明朝修築長城是爲了防禦蒙古族,秦朝修築長城是爲了防禦匈奴族。

2.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啓寫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鉅著。

3.設置駐藏大臣和伊犁將軍加強對西藏和新疆的管轄,屬於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措施;

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屬於抗擊外國侵略的鬥爭

4. 注意辨析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同時也要認識到強化君主專制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5. 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才正式建省,成爲中國的一個行省。

易考點:

1.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變化的總趨勢: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以古代君主專制的確立、發展、加強和結束爲縱向,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2.鄭和下西洋影響: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

易聯繫絲綢之路,唐朝、宋朝的對外交往,“一帶一路”倡議,新航路開闢考查。

3.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對今天的借鑑意義

(1)特點:規模大、人數多、範圍廣、時間早(比歐洲新航路開闢早半個多世紀)、航程遠。

(2)借鑑意義:倡導開放、交流與合作,對外友好往來。

4.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爲線索,聯繫當今時事熱點,考查國家統一問題。

5.明代科技鉅著的典型特點是繼承與總結

(1)從內容上看,多爲總結性的鉅著,爲集大成之作。

(2)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未有實質性的突破,但中國傳統科技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從部分內容看,開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學,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新疆、西藏、臺灣】

一、臺灣:

開始歸中國管轄:元朝——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意義:至此,被荷蘭侵略者佔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1. 1684年設置臺灣府;(意義: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2. 1885年設置臺灣省。

二、西藏:

開始歸中國管轄:元朝——宣政院(意義:西藏正式成爲中央管轄下的一個區域。)

清朝:1. 1793年,清朝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標誌着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2.作用:通過以上措施,清朝有效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三、新疆:

開始歸中國管轄:西漢——西域都護府

清朝:1.設置伊犁將軍;2.平定噶爾丹叛亂(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順治)

(作用:穩定了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統一。)

四、啓示:新疆、西藏、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國中歷史學習方法與技巧 篇八

1、學習歷史三個步驟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複習這三個步驟,雖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議,但是要真正完成,還是需要持之以恆的。課前認真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課裏要講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個大概地瞭解。

另外,學生可以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進行解疑。上課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聽講時還應學會記錄一些重點內容,將這些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如重複多次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2、理解性記憶

歷史是需要大量記憶和知識來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閱讀(課外歷史書籍也需大量閱讀)對學習歷史是很有幫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記硬背,因爲這樣所需時間不僅多而且效率相對較差。

3、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纔是複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4、把握整體結構學習國中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爲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會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5、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繫。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迴歸”時,我們應聯繫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

經常注意前後聯繫,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臺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