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

第1篇: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

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

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範文

辛苦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工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是時候認真地做好工作總結了。那麼寫工作總結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實習已過去些許天了,可在京實習的一幕幕卻還會常常清晰的浮現於腦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還盛,我們便來到了房山大苑村這個陌生的地方,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二十餘師生一起經歷了春天肆虐的沙塵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遺址轉戰於大興墓葬羣,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卻也收穫了成果,通過實習,我們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發掘方法和技能,熟練掌握了室內整理的前期記錄整理和資料彙總工作等,同時鍛鍊了身心,拓寬了眼界,工作之餘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關照下,也度過得很愉快。整個實習,大家都收穫良多。

在此,實踐和能力的學習提升過程不可置否是發掘實習的重心,但穿插其間的人情往事也同樣讓人難忍不提,故此分爲實踐學習、生活娛樂兩篇。

實習期三個月,可比較清晰的分爲三段,即初始近一個月的大苑村寺廟遺址發掘,中間的室內學習階段及後段月餘的大興墓葬發掘及整體室內整理,三階段大體可分爲兩部分,即田野發掘部分和室內學習整理部分。詳述如下:

田野發掘

大苑寺廟遺址

大苑村寺廟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東約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東西兩邊皆爲民宅,南邊緣靠近公路。爲配合北京西六環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項目。發掘區原爲民房及果園、耕地等,發掘前已被平毀,遍佈樹根和碎磚瓦塊等。

此次發掘,方便起見,以大概發掘區中心位置一固定物爲中心基點,按南北正方向採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個發掘區。其中i、ⅳ區首先發掘,多數布方規格5×5米,少數10×10米,ii、iii區發掘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邊角處地理侷限布方10×5米,布方規格大致以鑽探所得遺蹟複雜程度爲標準。

遺址從20**年2月11正式開方發掘,其後近一月中,我們偶有斷續的發掘了i、ⅳ區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個遺址中遺蹟現象最爲豐富的一段。

遺址由於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層也相對較簡單。統一後,地層分爲三層,其中②層又分爲②a、②b兩層,結合成因具體描述如下:

①層,表土層,土色灰黑,較爲疏鬆,包含物爲植物根莖、塑料,碳屑等,厚15-30釐米左右。應爲近現代居民生活、耕擾所致。

②a層,土色黃褐,土質較爲緻密,夾雜少量白灰點等,包含物爲碎磚瓦塊及個別碎青花等類瓷片,深15—70cm,厚約10-30cm。應爲②b層建築廢棄塌毀後,在其上堆積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磚瓦塊應與當時人們的挖翻等活動有關。結合遺址推測爲明清後期。

②b層,土色黃褐,土質較爲緻密,夾雜較多白灰點、料礓石塊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樣爲碎磚瓦塊及個別碎青花等類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見的寺廟房基s1即開口於本層下,打破③層。推斷其應爲明清此遺址寺廟建築廢棄塌毀形成的遺蹟。

③層,土色淺黃,土質緻密,包含物較少,深約30-50cm,厚度不明。不見遺蹟現象,人類活動痕跡較少,應爲原始自然堆積。但我個人推斷這應不是原生地層,應僅爲自然堆積,與當地河流較多有莫大關係。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層狀況總結,個別探方還不見有②b層,土質土色、地層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個體的細微差別。

在這個遺址發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兩個左右的.探方發掘,這其中我負責了i區的t0301和t0302。兩探方都位於i區第三列,南北相鄰,地層完整,遺蹟方面有一現代溝、兩段基槽,卻無有價值遺物出土,這與大多數探方的遺物較少狀況基本相同。

大興16#地

大興16#地,位於北京大興區新城北區,周圍高樓民宅隔路環伺,也是一配合基建的考古項目,主要是墓葬發掘。此區域呈長方形,東西長485-580m,南北寬330-400米,遺蹟現象主要分佈於此地點偏南部,一線大體呈東、中、西三區。

此地點共有墓葬46座,東區墓葬共有十六座,由出土錢幣可知全爲清墓,墓向皆大致南北,分佈密集而無打破,墓葬規模大小不一,有單、雙、三、四人墓,其中雙人墓最多,餘者數量大致相當。雙人以上墓中,由人骨、隨葬品等初步判定皆男性在西,女性在東,女性多屈肢葬,男性多直肢葬,而且每墓中皆只有一位男性墓主,規律一致,可斷定餘者非妻則妾。東區墓葬以m14規格最高:四人葬、每人皆雙棺、每棺都有隨葬品。有趣的現象是,在已初步斷定西首爲男的情況下,次西位的棺中隨葬品數量相當豐富,銅錢、珠花、髮簪等都遠較其它棺--甚至西首棺爲多,聯繫實際我們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墓主正妻,結合當時的風俗生活,幾人的家庭地位及內部關係會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中區共有墓葬26座,由墓葬形制、出土物等可較明顯的初步判定主體爲遼金墓,還有少數唐墓,甚至個別墓時代推測有可能上溯到北魏。

遼金墓大多數爲磚砌頂貼石灰穹廬頂墓室、仿木磚雕斗拱墓門、“凸”字形臺階墓道、“人”字形結構磚封門,垂面梯形磚砌祭臺等,墓門上多數有彩繪,但地仗粗糙,甚至直接用顏料塗畫於磚面,酥鹼、空鼓等病害底部嚴重,上部略好,但整體保存鮮有喜人者。繪畫內容較簡單,常大幅面素黑、素紅,少量雲紋、十字、鳥雀等花紋多黑彩白地。

墓室內皆前半部牆嵌燈臺,兩邊放置隨葬品。燈具爲白瓷盞,隨葬品多陶瓷類,常爲罐、碗、盞等日常器皿樣式,瓷器質地一般,多白瓷,皆爲民窯產品,且多有磨損痕跡,推測應爲墓主生前家庭日常所用,瓷器常有伴陶器放置在棺牀右邊的現象。陶器些許爲低溫軟陶,脆弱易碎,可能是專用隨葬的冥器。但都不見雞腿瓶等類遼金時代契丹等少數民族特色器物。除此外,有些淤泥面上還見有規矩木痕,推測或有木器如桌椅箱奩等隨葬。內部建築也相對比較簡單,斗拱多爲彩畫,個別好些的一圈墓室壁上,有凸磚條表示的桌椅造型和簡單重複的彩繪婢女、直櫺窗,彩繪保存狀況些許略好於墓門上彩繪,這當然與墓室內外的彩繪質地好壞、淤土狀況、溫溼度、黴菌種類及多少等密切相關。

後半部置有棺牀,皆磚砌,貼牆成半圓狀,部分棺牀上有骨灰臺。骨灰周圍和其下常見有錢幣及木痕,推測應爲骨灰和隨葬錢幣都置於骨灰盒內入葬。這些墓葬無一例外都有骨灰,而不見較完整屍骨,初步推測北京地區在遼金時代這種少數民族火葬葬制應是佔主流的,甚至影響了許多不見少數民族特色器物隨葬的漢人墓主的葬制。

除過上述形式的遼金墓,還有類極簡單的瓦罐骨灰葬式,即骨灰置於一帶蓋大瓦罐中,然後葬於半米至一米見方左右的或土壙或磚砌的小墓室中,往往幾個墓十分集中甚至疊壓,而鮮見隨葬品。或許是社會最下層或士卒死亡的倉促簡易葬式。

唐墓多爲船形或近長方形磚室墓,少數有鋪地磚及墓道(當然不排除墓道被破壞者),出土有銅錢、交股彈壓式環曲柄鐵剪、八棱菱花銅鏡、蚌殼等,與北京地區之前已作過研究確定的唐墓情況十分類似,比較典型。

推測可能是北魏時期的墓葬較典型的一座特徵如下:土壙磚墓,墓壙近似長方形,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寬北窄。墓室底部鋪磚,墓室四壁用磚錯縫起券,往上漸漸收縮,至墓室頂部用豎磚交錯相差封頂。有人骨兩具,皆近南向,比較少見。隨葬一銅錢、一罐。銅錢鏽蝕不清,所以,僅由罐的形制並結合整個葬制與已有北京地區資料進行對比,推測可能爲北魏時期墓葬。

西區共有墓葬四座,皆遼金墓,可較明顯的分爲兩組。偏北兩座相互靠近,東西平行,形制等與之上介紹的穹廬頂墓大致相同,保存狀況除一座塌頂外其餘還都較好。另外一組偏南些,南北向貼近,更一致的是,兩墓除墓門兩角貼墓道壁處殘存數磚外,空無一物,但土壙保存完好,可能是有血緣關係的兩墓主同爲遷走。

以上便是大興16#地墓葬遺蹟的一個大概介紹,在此次發掘過程中,我主要參與了四座墓的發掘和三座墓的整理工作。包括清墓一座,唐墓一座,遼金墓兩座,其中由於時間關係一座遼金墓未清理完,轉交技工。

發掘經驗教訓

在北京實習之前,我僅有的一點實踐經驗是來自於20**年忻州定襄青石遺址二十天的實習,但僅算是個入門掌握,基礎還比較差,經驗也很貧乏,具體操作的手上感覺也很一般。這次在北京長時間的實習,彌補了我以前的多方面欠缺,比如墓葬的發掘、古代建築基址的掌握等,同時重溫並進一步熟悉和掌握了具體發掘操作規程和方法技術,而這些是僅靠課堂學習所不能得到的,的確受益匪淺。這其中有幾次經歷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在大苑t0302發掘中,有一次刮面後,發現有一片近圓形區域土質土色偏硬發黑,與周圍明顯不同,再刮後,依然存在,且有少量石灰出現,這在周圍更是不見,推測有可能是灰坑,技工師傅幫看了,也並未予以否定,按照先後關係,決定予以發掘。可在發掘過程中,才發現,偏硬發黑夾雜石灰土竟找不到邊,這才明白過來:我把地層做成了灰坑,開了“天窗”。如果之前再多刮幾次,再細心一點,隨着這種現象範圍的不斷擴大,或許就不會出此無法彌補的錯誤。

遺蹟是歷史的積澱,是“一次性”不可重複的。我深感慚愧……

類似的事情在大興墓葬發掘中也有一件。m42是一座穹廬頂的遼金墓,我負責發掘了一段時間,在找墓道的過程中,在確定已到原始地面的情況下,但所找出“凸”字形墓道寬窄過渡的一邊肩部一段卻總是讓人心裏不踏實,雖然已有其他人的肯定。果然,發掘到近一米深的黑色地層土時,發現果然錯了,實際肩部距墓門出檐的下垂面僅有五公分左右距離,比我之前所劃線要近,老師和技工師傅們有說也可能本來就是上寬下窄坡狀過度的,或坍塌的,因爲之前的m21就有過類似的情況。但我知道那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因爲黑土以下的部分基本都是豎直的,事實不容商量……只有自責和教訓。

第2篇: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

這是一個互助平臺,爲您提供大量歷史專業實習工作總結範文,送一篇給你。

歷史學專業實習報告,歷史專業實習總結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層狀況總結,個別探方還不見有②b層,土質土色、地層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個體的細微差別。

在這個遺址發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兩個左右的探方發掘,這其中我負責了i區的t0301和t0302。兩探方都位於i區第三列,南北相鄰,地層完整,遺蹟方面有一現代溝、兩段基槽,卻無有價值

1 遺物出土,這與大多數探方的遺物較少狀況基本相同。

大興16#地

大興16#地,位於北京大興區新城北區,周圍高樓民宅隔路環伺,也是一配合基建的考古項目,主要是墓葬發掘。此區域呈長方形,東西長485-580m,南北寬330-400米,遺蹟現象主要分佈於此地點偏南部,一線大體呈東、中、西三區。

此地點共有墓葬46座,東區墓葬共有十六座,由出土錢幣可知全爲清墓,墓向皆大致南北,分佈密集而無打破,墓葬規模大小不一,有單、雙、三、四人墓,其中雙人墓最多,餘者數量大致相當。雙人以上墓中,由人骨、隨葬品等初步判定皆男性在西,女性在東,女性多屈肢葬,男性多直肢葬,而且每墓中皆只有一位男性墓主,規律一致,可斷定餘者非妻則妾。東區墓葬以m14規格最高:四人葬、每人皆雙棺、每棺都有隨葬品。有趣的現象是,在已初步斷定西首爲男的情況下,次西位的棺中隨葬品數量相當豐富,銅錢、珠花、髮簪等都遠較其它棺--甚至西首棺爲多,聯繫實際我們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墓主正妻,結合當時的風俗生活,幾人的家庭地位及內部關係會是一

2 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中區共有墓葬26座,由墓葬形制、出土物等可較明顯的初步判定主體爲遼金墓,還有少數唐墓,甚至個別墓時代推測有可能上溯到北魏。

遼金墓大多數爲磚砌頂貼石灰穹廬頂墓室、仿木磚雕斗拱墓門、“凸”字形臺階墓道、“人”字形結構磚封門,垂面梯形磚砌祭臺等,墓門上多數有彩繪,但地仗粗糙,甚至直接用顏料塗畫於磚面,酥鹼、空鼓等病害底部嚴重,上部略好,但整體保存鮮有喜人者。繪畫內容較簡單,常大幅面素黑、素紅,少量雲紋、十字、鳥雀等花紋多黑彩白地。

墓室內皆前半部牆嵌燈臺,兩邊放置隨葬品。燈具爲白瓷盞,隨葬品多陶瓷類,常爲罐、碗、盞等日常器皿樣式,瓷器質地一般,多白瓷,皆爲民窯產品,且多有磨損痕跡,推測應爲墓主生前家庭日常所用,瓷器常有伴陶器放置在棺牀右邊的現象。陶器些許爲低溫軟陶,脆弱易碎,可能是專用隨葬的冥器。但都不見雞腿瓶等類遼金時

3 代契丹等少數民族特色器物。除此外,有些淤泥面上還見有規矩木痕,推測或有木器如桌椅箱奩等隨葬。內部建築也相對比較簡單,斗拱多爲彩畫,個別好些的一圈墓室壁上,有凸磚條表示的桌椅造型和簡單重複的彩繪婢女、直櫺窗,彩繪保存狀況些許略好於墓門上彩繪,這當然與墓室內外的彩繪質地好壞、淤土狀況、溫溼度、黴菌種類及多少等密切相關。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在領導的安排下我先是在電工工段實習,在這段時間裏,我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結合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廠的鋼管生產基礎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下面是爲您

4

5

標籤:實習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