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創新扶貧模式,充實“三支隊伍”——農業產業扶貧經驗總結

近年來,我市以貧困戶增收和主導產業做強爲基調,創新扶貧模式,充實“三支隊伍”,唱響了產業發展帶動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創新扶貧模式,充實“三支隊伍”——農業產業扶貧經驗總結

    一、明晰思路,牽準“牛鼻子”

突出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的優先地位、以貧困戶脫貧爲核心,以做強致富產業爲支撐,以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載體,以70%以上貧困戶聚焦到主導產業鏈上並依託產業脫貧增收爲落腳點,推動全市農業產業扶貧取得實效,增強扶貧產業持續增收的發展後勁。

二、精準施策,做強“新引擎”

(一)健全“一個機構”,強化組織保障。市縣農業部門均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落實了工作責任。市局健全了領導幹部分片負責區縣制度,一名局領導分片聯繫一個區縣的產業扶貧工作,各司其職開展幫扶、暗訪和督導,形成了激發能動性、增強整合性、注重動態性、把握精準性和提升廉潔性“五個助推”扶貧攻堅工作機制。與各區縣農業部門簽訂責任書,分季度召開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全面保障駐村農技員到村工作生活補助、培訓費和意外傷害保險等工作待遇。

(二)完善“兩個規劃”,引領產業發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市、縣、村產業扶貧規劃。認真摸排貧困戶勞動力狀況,對有條件、有能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因戶施策規劃扶貧產業,形成了《貧困戶到戶產業規劃表》,二是規劃5萬餘名貧困人口發展產業或通過產業基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讓其依附在主導產業鏈上,幫助其依託產業增收致富。

(三)優化“三支隊伍”,確保幫扶到位。一是調整充實駐村農技員,爲農業技術“把脈”。113個貧困村選派114名駐村農技員,對已脫貧村繼續幫扶,嚴格工作考勤考覈和工作督查。二是優化專家服務團,解決技術“梗阻”。全市94名專家組建專家服務團5個,根據農事季節、產業發展、貧困村和貧困戶需求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三是組建巡迴服務小組,開展“診療”服務。全市組建由縣、鄉421名農業技術人員人員組成101個服務小組,負責全市981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非貧困村農業技術巡迴服務。累計建立科技示範基地26個,培育科技示範戶1653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30項,解決技術瓶頸41個

(四)狠抓四個落實,增強工作動力。一是落實獎懲管理考覈。市、區縣農業部門分別與114名駐村農技員簽訂目標責任書,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督查考覈,將農技員駐村幫扶工作納入年終考覈,推行領導約談、“召回”或問責機制。同時對工作成效突出的進行表彰,2017年,旭陽鎮馬石村駐村農技員邱源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爲全省脫貧攻堅“五個一”駐村幫扶先進個人;推薦車正權等3人爲2017年度全省優秀駐村農技員,由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進行表彰。二是落實工作經費保障。我局落實全局脫貧攻堅和產業扶貧工作經費保障,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嚴格按省農業廳發〔2016〕55號文件精神和相關規定,全面保障駐村農技員到村工作生活補助、培訓費和意外傷害保險等工作待遇。三是落實農業技術培訓。1-5月,“三支隊伍”舉辦培訓班116個,培訓農技員211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46人次,培訓基層農技人員621人次,培訓農戶22278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1882份。四是落實產業發展資金。今年全市各級農業產業扶貧計劃總投資14516.41萬元,其中省級財政投資1535.6萬元,市級財政投資114.27萬元,縣級財政配套395萬元,信貸500萬元,社會投入10985.8萬元。1-5月,已投入資金3585.44萬元,佔年度計劃的25%。

三、產業融合,走出“新路子”

(一)打造一區六園,發展主導產業。舉全市之力,整合資源高標準打造“一區六園”7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市級100平方公里現代農業示範區,6個區縣各1個10萬畝現代農業特色示範園)。目前,各園區管委會(指揮部)和服務平臺公司均已建成,建設方案及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四區兩縣共規劃建設73個重點項目、投資10億元,建成幸福美麗新村75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畜牧業)示範(重點)縣3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5個、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1個,積極幫助榮縣成功納入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四川唯一,全國僅40個)。

(二)依託龍頭企業,開展訂單扶貧。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訂單種植和代養畜禽,通過授人以漁,加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使其早日實現脫貧。據初步統計,全市112家龍頭企業吸納2972戶貧困戶開展訂單扶貧,貧困戶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如大安區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引進江蘇立華牧業集團建設年出欄3500萬羽肉雞一體化項目,農戶通過建棚代養方式實施,對貧困戶無力出資建棚的實際,爲每戶提供8萬元的啓動支持資金(補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萬元+免息週轉金借款1萬元+貼息貸款5萬元),使貧困戶投身到代養大軍中增收致富。據統計,目前該區已累計發展肉雞代養433戶,其中貧困戶285戶,出欄肉雞 970.98 萬羽,其中貧困戶出欄 328.32 萬羽,代養農戶獲益2800萬元,其中貧困戶890萬元。肉雞產業已成爲大安區產業精準脫貧的第一大產業,參與雪山草雞代養建檔立卡貧困戶年收入從3100元增長到20000元以上。  

(三)發展休閒農業,開展農旅扶貧。依託60公里環城休閒產業帶及自然景觀優勢,在貧困村和重點村舉行“千年豆花情·印象苗仙湖”、“信步沿灘.美過週末”、葡萄採摘節、中國李採摘節等農旅活動,推動貧困村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戶增收。據統計,1-5月全市共舉辦各類農旅活動52次,促銷農產品實現收入2200萬元以上,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爲720餘名周邊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脫貧。花香田園召開“第二屆花卉博覽會”、“水幕激光秀”、“植樹節活動”等休閒節慶活動6次,帶動艾葉、建設及周邊鄉鎮10多個村上萬戶村民增收致富,人均增收達1600元,解決137個村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個,帶動200餘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四)信息進村入戶,開展信息扶貧。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覆蓋全市85%以上行政村(其中貧困村全覆蓋)的益農信息社,紮實開展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服務,有效解決爲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構建農村現代網絡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社會管理方式現代化,有效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水平和程度。

(五)完善利益聯結,開展帶動扶貧。我市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扶貧。據初步統計,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合同帶動貧困戶2972戶,通過“土地入股”、“財政資金量化入股”等股份合作帶動貧困戶281戶,其他合作方式帶動貧困戶 1101戶,流轉土地1304戶,其他方式帶動貧困戶833戶,共計6491戶,吸納就業1120人,佔全市貧困農戶的19.1%,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1491戶貧困戶入社,帶動3665戶貧困戶抱團發展特色產業,共計5156戶,吸納就業1357人,佔全市貧困農戶的26.8%。據測算,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的貧困戶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四、靶向短板,下足“繡花”功夫

(一)靶向統籌推進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指導,創新農業產業扶貧帶動模式,強化造血功能,重點解決好“重生產、輕市場、銷售難”問題,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開展訂單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延長扶貧產業鏈。

(二)靶向內生動力上下功夫。堅持扶貧、扶志與扶智結合,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梳理農業產業發展信心,增強貧困羣衆發展主體意識,激發幹勁和決心。促進扶貧對象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作用。

(三)靶向利益鏈接上下功夫。創新扶貧機制,進一步深化扶貧資金量化折股、銀政企+農戶、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農民土地入股+公司投資建設等利益聯結新機制,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益和經營性收益。

(四)靶向督查暗訪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暗訪力度。除日常性的跟蹤和督查外,每季度對各區縣農業產業扶貧工作進行暗訪,準確掌握工作進度和問題,並將結果納入年終考覈。二是紮實“回頭看”。安排至少兩次產業扶貧“回頭看”,對歷年摘帽的貧困村和依靠產業脫貧的貧困人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回頭看”。三是抓好作風建設。正視農業產業扶貧領域突出作風問題,抓好作風建設,標本兼治構建扶貧領域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推動農業產業扶貧領域作風明顯改善,促進農業產業扶貧各項政策措施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