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1)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吞噬細胞等

2)免疫細胞 T細胞淋巴細胞 B細胞

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殺菌則爲第二道防線。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表面等都是外界環境,在這些場所中所發生的免疫都屬於第一道防線,如胃酸殺菌等。

3、特異性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②免疫過程

③結果:多數情況下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

②結果:效應T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調疾病

(1)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

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機理是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人體的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各種病原體則乘虛而入。所以,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惡性腫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壞免疫系統。

易錯警示與免疫細胞有關的4點提示

(1)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質並非都由免疫細胞產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生溶酶菌。

(4)有關免疫細胞的“3個”: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生;沒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沒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餘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功能。

5、下圖是初次免疫反應和二次免疫反應過程中抗體濃度變化和患病程度曲線圖,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記憶細胞的特點:快速增殖分化、壽命長、對相應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點:反應快、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其消滅。

(3)由圖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過程中抗體的產生特點是既快又多。

易錯警示與免疫過程有關的4點提示

(1)只考慮到胸腺產生T細胞,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忽視了T細胞也可參與部分體液免疫,是解答相關試題容易出錯的主要原因。(2)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

(3)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未發生改變,分化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4)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二

第四章 基因的表達

第一節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一、RNA的結構:

1、組成元素:C、H、O、N、P

2、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4種)

3、結構:一般爲單鏈

二、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體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

1、轉錄:

(1)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爲模板,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過程。(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轉錄)

(2)過程:①解旋;②配對;③連接;④釋放

(3)條件:模板:DNA的一條鏈(模板鏈)

原料:4種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U、T—A、G—C、C—G)

(5)產物:信使RNA(mRNA)、核糖體RNA(rRNA)、轉運RNA(tRNA)

2、翻譯:

(1)概念:遊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爲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翻譯)

(2)過程:(看書)

(3)條件:

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種)

能量:ATP

酶:多種酶

搬運工具:tRNA

裝配機器:核糖體

(4)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5)產物:多肽鏈

3、與基因表達有關的計算

基因中鹼基數:mRNA分子中鹼基數:氨基酸數 = 6:3:1

4、密碼子

①概念:mRNA上3個相鄰的鹼基決定1個氨基酸。每3個鹼基爲1個密碼子。

②特點:專一性、簡併性、通用性

③密碼子 起始密碼:AUG、GUG(64個)

終止密碼:UAA、UAG、UGA

注: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個,終止密碼不編碼氨基酸。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一、中心法則及其發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內容:

二、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

(1)間接控制: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如白化病、澱粉的圓粒和皺粒等。

(2)直接控制: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如囊性纖維病、鐮刀型細胞貧血等。

注:生物體性狀的多基因因素: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與環境之間多種因素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細的調控生物體的性狀。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三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識 篇四

人類遺傳病

1.判斷順序及方法①判斷是顯性還是隱性遺傳病方法:看患者總數,如果患者很多連續每代都有即爲顯性遺傳。如果患者數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個別有患者即爲隱性遺傳。(無中生有爲隱性,有中生無爲顯性)

②先判斷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X染色體遺傳病。方法:看患者性別數量,如果男女患者數量基本相同即爲常染色體遺傳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數量明顯不等即爲X染色體遺傳病。(特別:如果男患者數量遠多於女患者即判斷爲X染色體隱性遺傳。反之,顯性)

2.常見單基因遺傳病分類①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紅綠色盲、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假肥大型)。發病特點:男患者多於女患者;男患者將至病基因通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交叉遺傳)

②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發病特點:女患者多於男患者

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發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得病。

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症發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遇常染色體類型,只推測基因,而與X、Y無關

3.多基因遺傳病:脣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體異常病:21三體(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

5.優生措施:①禁止近親結婚。(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②進行遺傳諮詢,體檢、對將來患病分析;③提倡“適齡生育”;④產前診斷。

基因工程簡介 篇五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標準概念: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細胞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複製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裏,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①分佈: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點: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③結果:產生黏性未端(鹼基互補配對)。

B.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①連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鍵,不是氫鍵。

②結果: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的連接。

C.基困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作用: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

②具備的條件:a、能在宿主細胞內複製並穩定地保存。b、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

c、有某些標記基因。

③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④質粒的特點: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島素基因、抗蟲基因、抗病基因、干擾素基因等。

提取途徑:

B.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DNA(運載體),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將切割下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後的質粒混合,並加入適量的DNA連接酶,使之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C.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

D.目的基因檢測與表達

檢測方法如:質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放入到相應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長,說明細胞中含有重組質粒。

表達:受體細胞表現出特定性狀,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如:抗蟲棉基因導入棉細胞後,棉鈴蟲食用棉的葉片時被殺死;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出胰島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發展前景A.基因工程與醫藥衛生B.基因工程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C.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

記憶點:

1、作爲運載體必須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複製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複製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鑑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六

1.通過複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繫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複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爲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

採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爲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樑。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麼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麼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爲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蔔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並說明兩個蘿蔔條爲什麼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導入新課,啓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導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複幾次後,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國小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爲什麼呢?稍停後,接着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週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後,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後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後提出問題:爲什麼大家都靜坐在教室裏,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爲什麼不會疲勞呢?……從而導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採取什麼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着問:“這是爲什麼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細胞質遺傳 篇七

①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母系遺傳(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母細胞);後代沒有一定的分離比(原因: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②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在細胞質內存在着DNA分子,這些DNA分子主要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狀。

記憶點:

1、卵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說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

2、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後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

3、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爲,儘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可以自我複製,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說,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情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八

一、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呈像原理、放大倍數計算方法

結構:

光學部分:目鏡、鏡筒、物鏡、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機械部分:鏡座、傾斜關節、鏡臂、載物臺(上有通光孔、壓片夾)、鏡頭轉換器、粗、細準焦螺旋。

注:目鏡無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內的是倒立放大的虛像。(物鏡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數:目鏡和物鏡二者放大倍數的乘積)

注:顯微鏡放大倍數是指直徑倍數,即長度和寬度,而不是面積。

二、顯微鏡的使用:置鏡(裝鏡頭)→對光→置片→調焦→觀察

1.安放。顯微鏡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緣8―10cm處,裝好物鏡和目鏡(目鏡5×物鏡10×)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選取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同時把反光鏡轉向光源,直至視野光亮均勻適度。調節視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鏡,光線過強,改用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鏡;光線過弱,改用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鏡。選低倍鏡→選較大的光圈→選反光鏡(左眼觀察)

3.觀察。將切片或裝片放在載物臺上,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順時針),俯首側視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切片(約0.5cm),左眼觀察目鏡,(反時針)旋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時輕微來回旋轉細準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時,可重複一次或移動裝片使標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觀察時兩眼都要睜開,便於左眼觀察,右眼看着畫圖。側面觀察降鏡筒→左眼觀察找物像→細準焦螺旋調清晰

4.高倍鏡的轉換。找到物像後,把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把低倍鏡移走,換上高倍鏡,只准用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把視野調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爲止。

順序:移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調反光鏡或光圈→調細準焦螺旋

注:換高倍物鏡時只能移動轉換器,換鏡後,只准調節細準焦和反光鏡(或光圈)。

問1:低倍鏡換爲高倍鏡後,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來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視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載玻片放反,蓋玻片在下面D、未換目鏡

問2:放大倍數與視野的關係: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範圍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多,視野越亮,工作距離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工作距離越短。故裝片不能反放。

5.裝片的製作和移動:製作:滴清水→放材料→蓋片

移動:物像在何方,就將載玻片向何處移。(原因:物像移動的方向和實際移動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點判斷:

1)污點隨載玻片的移動而移動,則位於載玻片上;

2)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目鏡後消失,則位於目鏡;換物鏡後消失,則位於物鏡;

3)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鏡後也不消失,則位於反光鏡上。

7.完畢工作。使用完畢後,取下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逆時針旋出物鏡,旋進鏡頭盒;取出目鏡,插進鏡頭盒,蓋上。把顯微鏡放正。

生物的進化 篇九

(1)自然選擇學說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物種:指分佈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羣個體。

種羣: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羣個體。

種羣的基因庫:一個種羣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羣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4)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標誌着新物種的形成)。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自然選擇學說。

記憶點: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2、以自然選擇學說爲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羣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羣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羣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羣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範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5、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含有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爲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爲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生物的變異 篇十

(1)基因突變

①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②基因突變的特點:a.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c.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d.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e.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變的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爲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變的類型: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⑤人工誘變在育種中的應用:通過人工誘變可以提高變異的頻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狀。

(2)染色體變異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貓叫綜合徵。

②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減少。

③染色體組特點: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b、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含的染色體形態、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個染色體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體或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均爲單倍體(可能有1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⑤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原理: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⑥多倍體植株特徵:莖杆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單倍體植株特徵: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植株獲得方法:花葯離休培養。單倍體育種的意義: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只需二年)。

記憶點:

1、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

2、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最大的特點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爲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並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通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爲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