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知識能夠被獲得,並且因爲它的本質,知識總是局部的,它永遠都不是完整的,所以,一切源於知識的行動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1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及經驗教訓

(1)過渡時期總路線

①核心內容“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2)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

①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年)

②主要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處理好農、輕、重等關係

③成果:“一五計劃”成果圖

④意義:初步建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佈局,社會主義工業化全面展開。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標誌:生產資料的公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計劃經濟建立。爲工業化開闢道路。

(4)經濟建設的成就與教訓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和當前的主要任務。

②作用: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

③左傾錯誤:

表現: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以大鍊鋼鐵爲中心)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一大二公”爲特點)

特徵: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危害: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挫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④糾“左”舉措: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2年底,國民經濟開始好轉。

時間:1966——1976年

原因:“左”傾錯誤惡性膨脹的結果

表現:嚴重干擾和破壞國民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

⑥教訓:

要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產關係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及歷史意義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①時間:1978年12月

②內容:實行改革開放、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

(2)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揭開中國經濟改革的序幕。

四、農村與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開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徵:包產到戶,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

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目標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五、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和特點

(1)形成:

①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②原因:對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僑鄉,離港、澳、臺較近;歷史上與海外聯繫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資、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④特點: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經濟開放區:閩南三角區(廈漳泉)、長三角、珠三角;

1990年開放浦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科技園區等;

20世紀90年代,新一輪對外開放高潮,各地出現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保稅區、金融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開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2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一、“佈雷頓森林體系”

①背景:?1929年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教訓;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美國經濟實力膨脹和稱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況:1944年夏,美、英、中等國在美國佈雷頓森林開會

③內容:通過《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附件,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這兩個國際貨幣金融組織

④意義:標誌着佈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

⑤影響:是美國對外擴張的需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世界貿易。

二、二戰後以美國爲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以美元爲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

①內容:

①國際金融組織及宗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成員國義務:認繳資金——決定投票權。

②國際貨幣制度:雙掛鉤制度—美元以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固定匯率制。

(2)作用:

標誌着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後的霸主地位;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滿足了美國對外擴張的需要,成爲美國擴張的工具。

(2)以美國爲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①成立的時間:1947年

②性質:國際多邊協定

③目的:使各締約國通過談判削減關稅,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④影響:確立了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3)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三大支柱

①構成: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

②影響:順應全球化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三、歐洲聯盟

(1)歐洲共同體到歐盟的發展進程:

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歐洲經濟一體化開始

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併爲歐共體

1993年,歐盟成立

(2)歐共體經濟一體化建設共同農業政策、共同的關稅政策、統一大市場、歐元

(3)歐盟初具規模:歐元的誕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啓用)

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組織

(4)影響:歐洲一體化符合歐洲整體利益和歐洲各國利益,改變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四、北美自由貿易區

(1)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建立:美、加、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成立。

②性質:單一的經濟組織

③影響:三國間經濟聯繫大大加強;對發展中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五、亞太經合組織

(1)建立:**年,在堪培拉12國外長會議,宣告亞太經合組織正式成立

(2)擴大:1991年,中國、中國臺北和香港加入該組織

(3)性質:論壇性經濟組織

(4)影響:亞太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地位與作用大大提高;開創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加入時間:2001.11.11

性質:各國之間從事經濟貿易活動的世界性統一市場

作用:標誌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意義:

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誌着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八、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影響

(1)進程:

①?新航路的開闢,開始了經濟全球化;

②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領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動因素:?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根本推動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的結束爲全球化發展消除了政治障礙;

④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爲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現:國際貿易的增加、世界市場的擴大、國際分工日趨成熟、大型跨國公司數量增加。

(4)影響:

積極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

②爲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極大的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存在問題:

?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

②各國經濟互相依賴導致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加;

③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5)展望: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長遠來看:全球化有利於世界和各國經濟的發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全球化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就能達到共同繁榮。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3

一、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農作物:水稻(南)、粟(北)(引進作物:玉米、番薯)

(2)生產工具的變革:

①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戰國:鐵器和牛耕出現

④唐代:曲轅犁

⑤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

(3)水利設施的完善:

①春秋戰國:芍陂、都江堰、鄭國渠(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②漢代:漕渠、白渠、坎兒井、治理黃河

(4)生產方式的變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②自耕農經濟:?

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進步;私有土地出現

產生:春秋

特點:以家庭爲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

二、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時期

實質:以國有爲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確立:

形成:戰國時期

原因:私田逐漸私有;稅制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認土地私有

(3)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4)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併

三、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以種植業爲主,畜牧業爲輔

(2)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四、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和特徵

(1)金屬冶煉術的演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2)紡織技術:

①絲織技術:?西漢中國被稱爲“絲國”稱號?唐代發明了緙絲技術

②棉紡技術:

?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元明時期:江蘇成爲棉紡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明代後期:棉布成爲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