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關於社會公德演講稿(精品多篇)

關於社會公德演講稿(精品多篇)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有社會公德的人”。

有人說:“如果你錯過了這一天,你就不是一個失敗者,因爲明天還會再來;如果你輸了錢,你不是一個失敗者,因爲生命的價值不在錢;但是如果你失去了社會公德,你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因爲你失去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社會公德?”簡單地說,社會公德是所有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爲準則,它可以體現在一些小事上。

如:在等一輛公交車,你排隊吃食物袋塑料袋扔進路邊的垃圾桶教室靜靜地關閉曾經已經悄悄地走右邊走廊與上下樓梯每天陪你學習桌椅是否從未雕刻塗鴉這一切都反映出一個人是否有公共精神。

社會公德也是身在當下與人的互動,一聲謝謝,等於一種情感的交流;一句對不起,可以化解緊張的衝突;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就等於吹了一陣溫暖的春風。

這些看似很簡單的話語,流露出的是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讓人感到的是百分百的熱情和溫暖。保持禮貌,保持微笑。天空是藍色的,花兒是紅色的,其他人都很友好。

我們中心國小的學生都是性格好的孩子。然而,近年來,校園中出現了一些反社會現象:校園宣傳海報被戳劃得面目全非,班級評比成績欄的數據被頻繁刪除。其特點是小數點消失了,這對校園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也許做這些事情的學生並沒有惡意,只是出於惡作劇,覺得好玩。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行爲已經違背了社會公德,違背了基本的生活準則,是不可取的!

在此,我真誠地希望那些有過以上不良行爲或類似行爲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讓這些不和諧的音符在我們的校園裏重複。

學生,做一個有公德的人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應該把“講公德、講禮貌”作爲我們生活中的基本行爲準則,並把它內化成一種自覺的行爲。文明禮貌,注重表現;良好的習慣,特別是在和平時期;社會公德,關注你我。

同學們,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從身邊開始,用每一個實際行動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一起向那些不禮貌的行爲告別吧!我相信,只要我們所有的同學一起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創造出一所更有秩序、更整潔、更健康的四所國小,讓禮貌的號角響徹四小的天空!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二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資料包括:禮貌禮貌、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等。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們學校師生對鄉中學的對口扶貧行動,資助貧困的同齡人完成學業,這不正是良好的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我那裏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正因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爲道德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爲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爲即使踐行了道德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爲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羣有道德的民衆。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能夠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禮貌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會!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因此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

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必須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潛質;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潛質,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發奮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貼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堅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但是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務必遵守的公共道德。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衝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並非必須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禮貌的習慣,使禮貌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禮貌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理解社會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學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大談社會公德。但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理解社會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理解社會公共道德教育有什麼區別!因此我們要實踐社會公共道德,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禮貌的行爲。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麪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但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麪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就應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三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公德在我心,文明伴我行。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進入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爲了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和諧,我們必須要做到對公共道德的堅守。比如尊老愛幼,助人爲樂,謙虛禮讓等。當然,我們不僅要遵守這些傳統美德,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

比如在當今社會,愛護公物就應當成爲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在我國吉林省有一所渾江國小,學校不大,只有80張課桌,令人稱奇的是這80張課桌,居然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做的,歷經60多年的滄桑卻依然完好無損。在這樣一所邊遠地區的國小,同學們有這樣的思想境界真是讓人敬佩。想想我們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當同學們看到地上散亂的粉筆頭、廁所洗手池裏的廢紙塑料袋、桌椅上的信手塗鴉、教室角落的掃帚杆、還有那人走屋空還在亮着的電燈、食堂餐桌上的剩菜剩飯……大家有沒有想過,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爲不僅污染了環境,更是損害了你的形象,是不文明、缺少公德心的表現,給大家傳遞了不文明的負面能量。

公德心還體現在許多日常小事之中,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一個微小的舉止,折射出一個人心中的公德。是的,社會公德心從來就無所謂大小,只要是誠摯的爲了守護我們的家園而做的實事,都是值得稱道的。

播下行爲,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播下性格,收穫命運!同學們,做一個有公德的人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我們要把“講公德,樹文明”作爲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基本行爲準則,並把它內化爲一種自覺的行爲。我相信,只要我們全體同學共同努力,一定能營造出一個更加整潔寧靜、健康奮進的校園環境,讓文明的號角響徹實驗高中的天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四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弘揚社會公德,做合格公民》

在我校教學樓前文化廣場的石頭上刻着“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幾個大字,這就是古人所推崇的“社會公德”。其目的是希望我們每一位十四中的學子都能弘揚社會公德,做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這種公德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不斷延續發展,始終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倫理。它不曾被歷史長河的滾滾巨浪所淹滅,正證明了社會公德是維繫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

請大家設想一下,當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公德進一步發展,使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爲現實;全體公民積極爲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助人爲樂、救死扶傷、見義勇爲。這樣的社會將會是多麼和諧、多麼安定啊!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時也會見到一些與文明社會不和諧的現象:攔路搶劫時旁人視而不見,繞道而行;某些“白衣天使”看錢治病;當官經商的“利”字當頭,等等。面對這一切,我們熱切呼喚良好社會公德的迴歸和重建。

今天,我們所要重建的社會公德,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同時,時代發展的進程又賦予了它新的內涵。這個新的內涵就是要求每個公民都必須承擔起與公民權利相對應的公民責任和義務。每個公民都是家庭的一員,學校的一員、社會的一員,因而社會公德也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如果我們一方面責罵社會公德世風日下,另一方面又自我侵蝕社會公德,社會怎能和諧?社會公德何日能重建?每個公民只有從自身做起,承擔起家庭、社會的責任,我們才能算是合格的公民。

老師們,同學們,現在,一座座現代化大廈拔地而起,祖國的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公德這座大廈也要長高長大,成爲支撐現代文明的道德基礎。我們只有弘揚社會公德,做合格的公民,才能爲祖國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貢獻我們的力量。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在這多彩的年華里努力學習、奮發攻讀,明朝,我們將圓心中的成才夢,圓偉大祖國的中國夢!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五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社會的公共道德。

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等。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們學校師生對鄉中學的對口扶貧行動,資助貧困的同齡人完成學業,這不正是良好的`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着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我這裏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爲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爲道德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爲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爲即使踐行了道德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爲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羣有道德的民衆。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會!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

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道德。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衝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社會公德演講稿 篇六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社會的公共道德。

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等。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們學校師生對廣西隆安縣古潭鄉中學的對口扶貧行動,資助貧困的同齡人完成學業,這不正是良好的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着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我這裏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爲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爲道德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爲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爲即使踐行了道德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爲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羣有道德的民衆。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會!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道德。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衝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社會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社會公德。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社會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公共道德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公共道德,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爲。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麪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麪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尊敬的老師和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