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新版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新版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一

“好新聞,現場是關鍵。”在過去9年的記者生涯裏,每一個新聞採訪都讓我對這句話理解得更爲深刻。

在今年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災中,“到一線!到現場!”已成爲我和同事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深入一線,在傳遞及時、準確信息的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同時,投入災區報道的同仁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媒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人們感受到,災情面前,記者同樣是戰士。我們以筆和鏡頭,捕捉着一個個奮勇抗險的故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傳送回抗洪一線的實時動態,記錄下守護家園的愛與情懷,呈現出大家共同面對災難的抗爭、不屈與偉大。

作爲一名黨報記者,會場是我們的現場,基層是我們的現場,抗洪搶險一線也是我們的現場。不僅是因爲在現場能夠親眼觀,親耳聽,親身感,捕獲的新聞具有較強新聞價值和魅力,更重要的,這是履行好職責的必要條。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二

20xx年冬天,我接到新聞線索,哈爾濱松花江冰面上有人涉險過江被困江面,當我趕到現場,看到江面已經圍了上百人,在江北位置有一個模糊的小黑點,就是被困的老人。我拍完照片後,又等了一個多小時,救援太慢了。當時我想,被困老人是從冰面上從江北往江南方向行走被困江面的,我如果沿着他行走的路線去救援他是否更快呢!我立刻叫上一名同伴從濱州鐵路橋跑到江北,因爲我不會游泳,我還帶上從漁民家借的兩個游泳圈和一條繩子。出發前,我把一支鋼筆交給我的同伴,這支鋼筆是我去當兵時,父親在溫州火車站送給我的,我每天都會把它帶在身邊。我跟同伴說:“我要是沒有回來,請把這支筆交給我的父親。”接着我走上冰面,匍匐前進了40多分鐘,終於來到了距離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此時,我身體下面的冰面非常薄,不時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我身上已經溼透了,感覺特別冷。我非常害怕,需要一種力量支撐我前行。我想到了在部隊常唱的一首軍歌——《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我一邊唱着這首歌給自己加油打氣,一邊將冰面踹碎後遊向被困老人。我把繩子繫到老人身體上,我陪他在冰水裏堅持20多分鐘後,對面的救援警察也趕到了,我們一起將老人救上岸。

在這個現場,我沒有拍攝到驚心動魄的救援場面,這將是永遠的遺憾。但我不後悔,因爲在那個瞬間,我選擇了尊重生命,生命是無價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夢想,而我的夢想是從進入“哈報集團”從事記者職業開始的。我第一年獲得“敬業獎”、第二年獲得“敬業獎”、第三年獲得“敬業獎”,當我連續第四次獲得“敬業獎”時,我的“夢想”開始了。我希望能拿到10個“敬業獎”,這些年,我一直爲這個“夢想”奔跑着。

一直以來我把家裏最好、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我的夢想,我會每年往家裏添置一個“獎盃”。每多一個獎盃,距離我的夢想就更近一步。去年年底,哈報集團將第10個“敬業獎”頒給我,同時我還獲得“中國傑出攝影記者獎”,我終於實現了自己10多年的一個夢想。

請相信我,激情燃燒的歲月纔剛剛開始,艱辛求索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會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當個新聞戰線的好兵。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來自定西日報的記者,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全市媒體的同行們相聚一堂。就在剛纔,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爲大家爲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執着而感動;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五年裏,我一直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在學生時代,記者是自由、個性、神氣的代名詞,在我從事採編工作,真正成爲一名記者,在新聞採訪的路上行走了五年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切身的體驗,我才發現,這個職業在她所有鮮亮的外表下,最真實的內涵,用一個最通俗的詞來概括,就是“責任”。於是,我想起了一句話,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也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記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職業,在筆觸下守望道義,在不斷前行中彰顯正義的力量。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是時代的參與者。記者又是一個很平常的職業,與其他所有職業一樣,做記者的過程就是一個做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不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是人民羣衆對新聞工作寄予的一種厚望。用乾淨的眼睛呈現這世界的美好、困苦、掙扎、骯髒以及黑暗。記者是責任、是重託、是公平、是正義,這一職業考驗着我們的良心、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我還要說:記者是青春無悔,記者是樂此不疲,記者是激盪的生命,記者是沸騰的熱血,記者是我們在路上永不停息的事業!

我們的新聞前輩,如鄒韜奮先生、範長江先生,他們的新聞作品篤定不是抒情議論的高亢文字,恰恰其忠於事實、記錄歷史、立此存照的職業精神與道德良心,給我們提供了樸素真實的傳世文本,閱讀他們的新聞之路,發現“責任”二字熔鑄於他們的一生。正是因爲有責任,所以他們纔有勇氣、纔不畏強權、才表現出尊重大衆、服務大衆、敢講真話的傑出品性和智慧;也正是因爲有“責任”,他們纔會窮盡一生告訴我們這些後輩:“我們的新聞是爲誰服務的!”

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人心向背,關係事業興衰,關係黨的執政地位。從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到新興媒體互聯網、手機,傳播媒介不斷豐富、發展、變化,但記者的天職卻始終未變。

然而,隨着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聞工作者由於受社會各種利益的誘惑和壓力,“社會良心”和“正義感”這根弦在思想上繃得不那麼緊了。有的人在金錢與物質面前,幾乎無正義感可言,輕易歪曲真理,顛倒是非,出賣靈魂。這些現象,不能不說是新聞界的悲哀!正是因爲在新聞工作隊伍中存在了這些不良風氣和作風,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良心和正義感更顯得特別重要、特別緊迫。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將突出面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複雜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這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新聞戰線能不能發揮服務大局、維護穩定重要作用的考驗。在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聞媒體承擔的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強信心、振奮精神的任務越來越重,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是這樣,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戰略意義就更加突出,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中國性格。文章說,中國是詩書禮儀、唐詩宋詞、高宗孝祖。不過,中國也是夏劼殷紂、趙高秦檜。中國性格是頑強,中國文化,是充滿尊嚴的頑強,是即使已經被貪心的官污吏禍害到無力抵禦外辱,卻仍然不屈昂首面對侵略者沾滿鮮血的屠刀,心中充滿必勝的信念。文章說,試想一個只有李成棟、秦檜,而沒有文天祥和史可法的中國,那樣的中國,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今天在這裏重提這篇文章,是因爲我想到,什麼是記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和品質。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有太多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慰,在餘震一次次強烈襲來的廢墟上,堅守工作崗位,第一時間向外界報道事實真相,讓我們時刻了解汶川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們用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弘揚面對大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善美。然而,山西礦難也有排隊領封口費的真假記者充斥在記者的隊伍中。我在想,如果一個只有領封口費、吃黑回扣,而沒有捨棄個人安危,傳達事實真相、反映人民疾苦的記者隊伍,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

從事記者的五年來,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一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我的筆下,報道過在文化路數十年如一日無償修剪樹木、打掃衛生,用生命種植綠色的魏治業老人;西關國小執着奉獻於聾啞盲童特教事業的青年女教師楊敏老師,見證了引洮工程一期工程岷縣首批外遷移民的心聲,對採訪中遇見的黑磚窯寫下過過這樣的污染企業何時關停的稿件,作爲定西日報的一名記者,一個可以與300萬定西人民脈搏一起跳動的記者,我有幸見證了定西近年來蓬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有幸成爲橋樑、成爲紐帶,爲這方熱土上的羣衆鼓與呼……我用筆記錄下了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正在發生着的每一點變化,用心感受着“和諧定西”所奏出的每一篇動人樂章。

我清晰地記得xxxx年考進報社時,我的父親在送給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人民日報總編範敬宜先生說過的四句話,今天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行共勉,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養淡泊名利的心態:鍛鍊得心應手的文筆。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四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爲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着。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着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牀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着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採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溼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採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爲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數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爲什麼不用國外最新數據,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據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爲‘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爲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採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裏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着溼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裏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