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畢業論文【多篇】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畢業論文【多篇】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存在的學科中心型和崗位應用型兩種課程體系的侷限性,提出了以三種需要爲依據、優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方案,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爲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爲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複合創新型國際經貿應用人才的整合課程體系。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優化改革

1問題的提出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尋求專業課程體系的最優組合或最優結構,是深化高等院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傾向:

一種是沿襲傳統的高等教育觀,以學科爲中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該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科知識傳授爲主線,強調打牢基礎理論知識,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理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朝國際經貿專業理論研究型的方向發展。按照這一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低,難以適應國際經濟貿易崗位的實際需要。另一種是在國外職業培訓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爲中心,以該專門技能所需的實用知識爲基礎,強調實踐操作能力和勞動態度的培養。可見,無論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學科中心型課程體系,還是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知識、輕關聯知識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都存在侷限。那麼,究竟應當怎樣去優化現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先弄清專業課程體系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2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依據

美國芝加哥大學泰勒教授曾經指出:課程選擇決定於目標設定。這就是說,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我們認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國際經貿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政策與法規,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洞察國際市場趨勢隨機應變的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的能力,適應外經貿行業崗位羣工作的高級複合應用型專門人才。③那麼,我們究竟應當怎樣根據這一培養目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專業課程體系呢?讓我們轉向該專業培養目標的決定因素,因爲這些因素不僅會通過它所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來影響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而且最終會直接影響該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

首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外貿行業崗位羣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對準崗位設課程是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設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僅僅侷限於某種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而要關注整個行業崗位羣或職業羣所需的各個方面知識技能。爲此,我們考察了三百多家進出口企業的外貿崗位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最後將外貿崗位羣實際工作所需的能力確定爲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理論、WTO規則、中國對外貿易政策與法規、進出口業務流程、外貿合同商訂等共14種專業知識技能模塊。但是,這些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將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知識技能和關聯知識技能作爲支撐。同時,幾乎所有的外貿企業都希望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教育教學能與外貿崗位對接,培養出實踐能力強,能獨立勝任外貿崗位工作,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畢業生。約有83%的用人單位把就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擺在了首要位置,還有二分之一的單位對該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說明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外語知識能力培養極爲重要。因此,國際經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僅應包括外貿崗位羣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應當尋求與此緊密聯繫的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教育等課程的支撐。

其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學生就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們對對1400多名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91.3%的學生認爲他(她)們來高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就業能力,以便畢業後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專業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要教給學生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職業崗位體系由於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演化爲一個動態系統,而且就業者受利 益驅動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常使其就業經常變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5年內有37%的社會成員改變職業,而不是簡單地調換工作崗位。美國勞工部最近的研究預測表明,20歲的青年人在今後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的變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就業的經常變動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及其課程的選擇,這就向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課程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初次就業(職業入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明日擇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僅應使學生在受教育後獲得就業準備,而且應獲得邊工作、邊繼續學習,甚至向更高層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與能力,以增強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以及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基於這些考慮,適當擴展該專業學生的語言、寫作、數理、心理等基礎學科知識技能和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將十分必要。

再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週期愈來愈短,並且呈現技術走向綜合化、精確化等特徵。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應用必定會直接影響社會職業崗位的變遷。工作現場技術的持續更新會不斷地促使傳統低技術崗位的消亡,高新技術崗位的增加。而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與精確化特徵又必然促使職業知識技術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術型人才具有綜合應用能力。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國際貿易的方式方法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起外貿崗位技能的變化,如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必然促使外貿單證無紙化,外貿經營網絡化,外貿管理信息化,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外貿崗位實踐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關理論知識的支撐,尤其是高技能崗位的實踐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論基礎上的。因此,課程設置上必須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並重,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繫。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跨入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徵之一是第三產業持續迅速發展(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緩慢增長或停滯不前),並逐步取代工業的地位而成爲現代社會的產業中心。商業、貿易、金融、證券、保險、旅遊、房地產和諮詢等成爲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會引起該產業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如2001年以來美國紐約的全部就業者中,90%從事第三產業,而且會引起該產業內各行業間以及行業內就業結構的迅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職業崗位結構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變化會使得社會的某些職業崗位大批地消失,又會有大批新的職業崗位增加。如美國近5年有7000多個職業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個職業崗位。

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社會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第三產業持續穩步上升。隨着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迅速發展,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達21738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和韓國的總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國出口總額爲1218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過美國的11630億美元,僅次於德國,上升爲世界第二位。這標誌我國對外貿易已邁上新的臺階。與此同時,我國外貿行業的崗位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崗位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隨着外向型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化,外貿崗位羣出現了綜合化與細分化雙重趨勢。一方面,中小企業由於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由於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計符合各類企業的多重需要。

3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思路

根據上述三種需要,結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特點及相關課程的內在聯繫,我們構建了一根主線、兩個強調、三個突破、四個加強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方案。所謂一根主線、就是以國際經貿的應用知識技能課程爲主體,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兩個強調:一是強調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三大課程模塊的結構必須優化,打通三大課程模塊的內在聯繫,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課程應以語言、寫作、數理、計算機和哲學等基礎知識技能爲重點,基礎應用知識技能課程應適當加強,特別是應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關聯知識技能課程應以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爲重點,並應當適度拓寬其口徑,應選擇關聯性、針對性與應用性較強的,淘汰較弱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口徑不宜過窄,應針對外貿業務崗位羣而不應針對某種外貿崗位設置,經濟學、貿易學和計量學等專業基礎必須夯實,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口徑可適當放寬,並增設一些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擇業機會;二是強調素質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必須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把職業道德、態度教育的內容滲透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實踐技能的課程設置之中,把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德、智、能、體、美全面協調發展,成爲合格的國際貿易高級應用型人才。三個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課程觀,樹立厚基礎、重實踐的新型課程觀。在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專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觀,樹立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觀;三是突破理論知識課程與實踐知識課程相互分割的教學觀,樹立兩者相互融合的教學觀,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同培養。

根據上述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案,我們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取捨。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我們適當提高了英語、數學、計算機應用和哲學的授課學時;在關聯課程中,捨棄了《產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課程,增設了《投資理論與實務》,並把《會計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學》和《金融學》等課程重構爲《會計原理與實務》、《管理知識與實務》和《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我們對《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學》中的交叉重複的內容進行取捨整合,避免了教學中的簡單重複,並把《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整合到《國際貿易學》中,將《WTO概論》重構爲《WTO規則及其應用》,增設了《國際貿易前沿問題》(含前沿理論、前沿政策和前沿實踐)和《反傾銷知識》等課程,以支撐該專業學生把握國際貿易前沿動態和應對反傾銷的實際需要;在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中,我們增設了《商品學》、《商務心理學》、《社交禮儀學》、《國際經貿地理》、《經貿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增加了《通關實務》、《外貿單證操作》、《國際物流與保險》、《國際電子商務》、《國際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等必修課程的授課學時;在選修課中,我們增設了《中外文化比較》、《美術欣賞》、《音樂欣賞》等人文知識課程和《創新方法論》、《創業理論與實踐》等創新創業素質課程。在此基礎上,精心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爲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爲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業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國際貿易高級複合應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課程體系(參見圖1)。同以往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比較,該整合課程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整合課程體系設有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個必修課程模塊,三個模塊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4∶3∶3優化爲3.6∶3,1∶3,3,每個模塊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它與其它模塊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動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體現在各個模塊之中;

(2)整合課程體系不是針對國際貿易業務的某個具體職業崗位,而是面向國際貿易這個專門的行業崗位羣,課程的導向具有更寬泛的就業範圍;

(3)整合課程體系設有理論知識課程、應用知識課程、實踐技能課程三個不同層次的課程,各層次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5∶4∶1優化爲4∶3∶3,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漸次提高各種能力;

(4)整合課程體系突出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併兼顧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每個課程模塊中,都有實踐技能的訓練。在基礎課程模塊中,有英語交流、計算機應用、公關協調和計算機應用等技能的訓練,學生必須通過國家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並獲得相關證書;在關聯課程模塊中,有會計實務、管理實務、金融實務、投資實務等技能訓練;在專門課程模塊中,有進出口業務、國際電子商務和國際市營銷等技能訓練,而且每種類型的專業技能訓練又設有若干技能實訓項目,如進出口業務技能又分爲國際商務流程模擬操作、通關實務操作和外貿單證操作等技能實訓。整個課程系統的專業技能實訓都與國際商務職業資格證書接軌,並與相關職業崗位實際需要的實踐能力實現對接。

(5)整合課程系統是開放的,具有專業拓展的靈活性,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課程、關聯知識技能課程基礎上,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的不同類別知識技能課程,以適應外貿行業不同崗位就業的需要,或適應向相鄰職業崗位升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Finch,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nandBacon.

[2]王濤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08(5)。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後,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已經連續幾年成爲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因此,我國也隨着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成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是,目前的全球經濟市場正在經歷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逐漸加大以及以服務貿易爲主的對外貿易逐漸占主導地位的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該思考如何制定準確的對外貿易戰略來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和實施以戰略性貿易政策爲主的對外貿易模式。本文着重討論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性選擇等主要內容並希望以此來使得自身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有更好的理解。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 對外貿易戰略 戰略選擇

一、引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強勢發展使得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它的影子。這一點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體現得尤爲明顯。自從有了互聯網信息技術,世界範圍內的所有國家都可以進行經濟往來和資金往來,這就是目前爲什麼形成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成果是各個國家在相關的規定下實行相對自由的貿易往來,跨國之間的資金投資和資金融通等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往來活動。從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始應用到經濟領域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捲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

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當中,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國如果想要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來並實現資源的更加優化的配置的話就必須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爲世界各國帶來的發展的福音。自從我國加入WTO後,參與國際貿易的活動也與日俱增,由此產生的貿易順差也是穩步積累並使得我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中的貿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並且在近10年裏,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處於世界前列。在經濟總量方面,我國目前已經是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所以,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必須認識到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好處。在參與全球貿易自由化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全球性的自由對外貿易帶來的利潤和成本。爭取在整個對外貿易的活動中能利用這個契機實現更多的經濟利潤,爲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要注意將我國的對外貿易的規模擴大以帶來更長遠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實現長期的經濟利益。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注意整個過程中的對外貿易的安全。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經濟市場,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要遵循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做到逐步轉向以服務貿易爲主的對外貿易,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儘早實現貿易多邊化等內容。要做到與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接軌才能使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一直穩步發展。

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穩步發展

根據目前的國際經濟形勢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減緩,取而代之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的強勁。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我國目前屬於發展中國家,由於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進行了相關的市場經濟改革以及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軌道的逐漸吻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10年以來都是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長率來實現着我國的GDP的增長。

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爲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光是我們國家,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的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勢頭也是穩步向前。相對於這一點來說的話,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就相對比較緩慢。原因在於發達國家在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之前就已經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階段。在後期的經濟建設中,由於在同一時期內他麼的起點較我們來說相對較高因此難以實現跟以前相同的經濟增長速度。全球性的對外貿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二)對外貿易的發展道路相對曲折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全球性對外貿易中的運用以來,世界各國的對外的貿易發展速度得到了穩步提升同時帶來的世界貿易的總量也逐年增長。從上世紀到2000年這短短的將近10年的發展歷程中,世界貿易的發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世界貿易總額在2000年這一年間就達到64560億美元,增長率爲12.5%。但是,世界貿易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世界上的任何大事件都會對世界貿易產生致命的打擊和絕處逢生的鼓勵。例如美國在2001年出現的恐怖襲擊事件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而在那一年,世界貿易的總量與前面相比也的確有下滑的趨勢和結果。在世界性事件的影響持續一段時間以後,世界貿易又逐步恢復到以往的水平並出現上升的勢頭。在2004年結束的時候,世界貿易的總量又達到以一個全所未有的制高點。這一年的增長率達到了20%以上。對國際貿易影響巨大的一個事件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這一事件的影響到目前爲止還體現着經濟危機爲全球性世界貿易帶來的損失。雖然經濟危機的在世界各國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留下的餘波式的影響到目前爲止都還沒有完全停止。隨着世界經濟的復甦,對外貿易也在2010年左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所以,根據上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這種曲折取決於當前的世界經濟的整體環境。然而,全球性的經濟氛圍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也就註定了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多變貿易進程的緩慢

要實現國際經濟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實現貿易自由化。這跟經濟市場的市場化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實現了貿易自由化纔會使得世界各國在世界貿易的活動中都能享有同等的權利,這樣纔會最大限度的實現各個國家的資源優化配置。所以說,實現國際經濟貿易的自由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努力的方向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是,存在着自由貿易的說法也就自然存在着貿易保護。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存在着貿易保護就會阻礙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但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加強,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經濟發展領先於日本、西歐,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其經濟份額在國際市場中佔到了最大的比例,因此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話語權就會越來越強勢。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各國爭奪市場的鬥爭越來越加劇。最後就造成了護主義興起,損害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爲了對世界貿易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及監督管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就形成了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個負責對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實行監督和管理的機構。當這個機構成立以後,其責任除了解決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糾紛以及對世界範圍內的貿易行爲進行監督和管理之外它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組織新多邊貿易談判。由於各個國家對貿易市場的競爭等導致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貿易衝突的加劇使貿易談判面臨諸多困難。雖然有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個全球性的監督和管理機構的努力,但是多邊貿易體制的談判進展緩慢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成果。但是這並不難否定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由於世界貿易組織的存在以及世界各國對國際經濟貿易的需求的加劇使得貿易自由化和貿易全球化一直都是各個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目前世界貿易組織在以前多邊談判中涉及的困難問題諸如:農業問題、農產品、非農產品、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技術轉讓、貿易便利化等問題進行進一步談判。目的是協調各成員國的立場,尋求各國一致同意的解決辦法並最終實現實際貿易一體化和自由貿易。

(四)服務貿易的崛起

目前的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同傳統的強調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爲主的發展模式不同。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三產業例如服務業和金融業等發展。在全球性的國際經濟貿易中也面臨着同樣的趨勢。從時間上來看,全球經濟貿易向服務業的發展勢頭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具體的特點就是世界服務貿易迅速增長,其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關於服務貿易組成部分問題上,運輸與旅遊所佔比重較大,這兩者在所有的服務貿易的總量中可以佔到60%左右的比例。在2010年的時候,關於服務貿易發佈了相關的統計數字。其具體內容是: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量36950億美元,其中運輸服務出口7850億美元,佔總量的`比重爲23.2%;旅遊服務出口9400億美元。

雖然世紀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已經轉向了以服務貿易爲主的發展模式並且其發展的速度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但是服務貿易的發展中也存在着問題於缺陷。具體的內容表現如下:從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看的話,不同的國家以及國家的不同區域的貿易增長速度都存在着顯著差異。亞洲、獨聯體、非洲、拉丁美洲增長較快,北美、歐洲增長較慢。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經濟貿易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是還是西方發到國家在國際經濟市場中佔到了主導地位。通訊、銀行、保險、電信等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中附加價值較高的部門。在這些新興服務貿易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仍是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三、我國對外貿易戰略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以及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的活動的頻繁度的提高使得我國的貿易自由化的速度得到了不斷的提高。隨着改革開放在我國的實施也使得我國的貿易體制得到了相應的改革和逐步完善。帶來的成果就是我國的國際貿易的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國際化的貿易進程的加快。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隨着我國國際貿易的總量的加大以及貿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使得我國面臨着如何選擇貿易戰略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基本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混合外貿戰略。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即90年代初期的時候,國家經濟部門提出商品貿易與資金、勞務合作與交流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發展的“大經貿”戰略。

加入WTO之後,我國面臨的就是如何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和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2010年在現在的這幾年間,我國對外貿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在2011年的時候,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僅次於美國。目前我國在對外貿易的戰略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進行適當的調整和適合當前形勢的具體的對外貿易戰略的創新與選擇的問題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對外貿易戰略的調整和創新來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國際經濟貿易的自由化和實現我國的經濟增長。

四、對外貿易戰略的實施方式

我國目前是一個貿易順差極大的國家,這意味着我國的出口的貿易總額基本上佔到了我國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的總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的進口的缺失。雖然我國是一個極大的貿易順差國,但是我國的出口主要依靠的是低價的勞動力的出口以及中國製造的出口。對於先進的核心技術以及自主知識產權類的出口是微乎其微的。出口順差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國內的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形成的。而且對於中國製造類的出口不僅沒有爲我國帶來高額的利潤還使得我國耗費了原材料以及環境污染作爲代價。因此,要真正實現我國的出口順差的話要逐步形成以核心技術爲主要出口產品的出口模式,這樣纔會爲我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帶來真正的優勢。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應該以反面的思考方式來面對我國的出口的外貿戰略的選擇。即我姑應該逐步重視進口的對外貿易。我國之所以存在出口占到了對外貿易的絕大部分這一局面,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難道我國的消費者真的是對於國外的商品沒有需求而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其中涉及到我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的問題以及消費意識和消費手段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通過刺激消費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同時促進國內消費者對於國外商品的需求也同樣會帶來經濟的增長。這裏的進口不僅僅指的是產品的進口,也包括原材料、知識和技術以及人員等的進口等方面。而且進口還可以增強我國同世界各個交流的經驗,同時也有利於我國的國民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掌握其他國家產品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有才會有學習和競爭纔會使自身的發展得到提升。我們應該明白進口貿易是一國對外貿易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安全應考慮的重要方面,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密切相關。進口在可以進一步滿足國內的市場從而引進先進的消費理念以及促進出口的發展等作用。因此,進口戰略應考慮發揮進口促進國內技術水平提高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目前,我國應提高對進口的重視程度。第二個重要的戰略的選擇就是要明確我國的優缺點。我國的主要缺點就是核心技術還依賴於進口,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缺失,而此類產業的發展涉及國家整體工業體系的完善,因此,對這類產業應加以保護。以美國爲例,他們國家的有點就在於對於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開發上,這種對於核心技術的掌握能使自己在國際經濟貿易中通過小的成本而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提升自己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國需要的就是培養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努力培養一批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只要有了優秀的創新型人才纔會使得我國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核心競爭力。五、總結雖然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在近幾年來都取得了優秀的成果,但是對於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上還需要我們付出相應的努力纔會逐步實現我國的貿易的自由化以及合理的對外貿易的發展模式。在戰略的選擇上要注意加強進口以及注重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來切實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自由化。

【參考文獻】

[1]朱玉榮。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J]。發展研究,2013,01期:19-23.

[2]谷帥。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4,28期:19-23.

[3]董濤。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的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10期。

[4]陳曦。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J]。財經界(學術版),2014,23期: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