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我的人際關係論文精品多篇

我的人際關係論文精品多篇

人際交往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爲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採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係的好壞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羣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於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戶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並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範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爲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爲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說,即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徵,其着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爲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爲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徵

一)構建真實的人際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侷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臺,實現與好友用戶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爲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戶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臺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衆傳播平臺。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臺中,用戶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臺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戶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戶都可成爲大衆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衆傳播平臺。

(三)交往行爲更加直接。採用微信平臺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爲交往媒介。在微信平臺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爲更加趨於直接化。

(四)交往關係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臺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係的平等。

(五)交往意識自主在微信平臺中,人際交往屬於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爲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並且利用微信平臺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製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爲調查對象,採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爲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爲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爲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佔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侷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於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脫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係。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鬆。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羣體。[4]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覈,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佈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係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戶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脫節。微信在爲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係,必然會佔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繫,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係逐漸淡化和鬆弛。微信是基於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係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願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脫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於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於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爲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爲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臺中。由於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臺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臺上,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爲朋友間的相互聯繫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劉小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4.

[2]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郭燕榮,麻文斌。試析微信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爲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14(6)。

[4]田芳。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6)。

[5]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

人際交往論文 篇二

爲了瞭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瞭解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我們選取信陽師範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中東部高校作爲調查地點,以自填問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自身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以及部分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成爲該羣體人際交往的主要問題。而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爲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學生校園活動參與情況

校園活動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校園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其人際交往狀況及能力的重要表徵。

1、大部分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幹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39.1%;未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60.9%。由此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擔當過學生幹部的經歷。

2、多數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

至於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佔絕大多數,佔到74.8%,而未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僅佔到25.2%。

3、不少學生沒能認識到加入社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加入社團者多數爲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校社團是鍛鍊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4.9%的大學生沒有加入過社團;加入過1個社團的佔33.3%;加入過2各社團的佔28.0%;加入過3各社團的佔11.5%;加入過4個、5個和8個社團的分別佔1.4%、0.5%和0.4%。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認爲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很大”的大學生佔8.5%,認爲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較大”的大學生佔35.0%,此兩者合計比例爲43.4%,不足一半;認爲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說不清”的大學生佔25.9%;認爲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不大”的大學生佔28.6%,認爲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沒影響”的大學生只佔2.0%,此二者合計則爲30.6%,約佔到三分之一。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多數大學生加入社團是爲了“培養興趣愛好”的佔到56.5%,超過了一半;其次是爲了“發展人際關係”和“鍛鍊能力”的被訪大學生各佔15.5%,均佔較少比例;仍有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是爲了“打發時間”、“休閒放鬆”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團的,均佔到5.0%左右。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狀況及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狀況

(1)被訪者普遍認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大學生對於人際關係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傾向於認爲人際關係是重要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佔到34.9%,認爲人際關係“比較重要”的佔到48.3%,單此兩項合計就達到83.2%,再加之認爲人際關係“一般重要”的佔到15.9%,此三項合計可高達99.1%。而認爲人際關係“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學生僅不足1.0%。

(2)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表現在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一是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很大”的佔18.0%,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較大”的佔43.6%,此二者合計則佔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說不清”的佔20.5%,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不大”的佔15.9%,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沒影響”的僅佔1.9%。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認爲人際關係對學習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是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至於大學生對“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的看法,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很大”的佔23.6%,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較大”的佔51.1%,此二者合計則佔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說不清”的佔16.6%,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僅佔8.3%,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爲人際關係對生活是有影響的。

三是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在“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很大”的佔43.6%,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較大”的佔44.3%,此二者合計則佔87.9%,超過五分之四;而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說不清”的佔9.0%,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不大”的僅佔2.7%,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爲人際關係對工作是有影響的。

2、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有較高關注度,但卻認爲並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也大多對人際關係持關注態度。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人際關係“經常注意”的佔到51.1%,超過了一半;對人際關係“偶爾注意”的佔到39.4%,此兩項合計就高達90.5%。而對人際關係“不注意”或平時“沒想過”的總共不足10.0%。

儘管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保持較高關注度,但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學生總體上認爲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並且平時比較注意,但真正“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卻並不佔多數。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只有33.2%認爲自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認爲“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佔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狀態的169人,二者合計所佔比例高達66.8%。

對於大學生而言,宿舍內人際關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實中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狀況:在被訪的大學生中,認爲宿舍人際關係“很好”的佔45.2%,還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際關係“還行”的就佔49.1%,接近一半;不過,宿舍人際關係“說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學生也爲數寥寥,只佔5.7%。這說明多數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係狀況一般,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2)多數大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更多的表現在大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佔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則有約三分之一;持“無所謂”態度的約佔四分之一。

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上,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會“真誠相待”陌生人的佔50.5%,勉強超過一半;而表示會對陌生人“小心謹慎”的佔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人表示對陌生人會“儘量躲避”。

對於是否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46.4%;而表示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27.2%,超過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態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過了四分之一。

同老師的溝通狀況也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表現。調查發現,在平時,大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僅佔9.3%,“偶爾”與老師溝通的佔18.5%,兩項合計僅爲27.8%;而“極少”與老師溝通的就佔47.9%,“從不”與老師溝通的佔到24.3%,此兩項合計則其所佔比例高達72.2%。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社交能力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能力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大學生社交能力狀況“很好”的佔5.4%,社交能力狀況“比較好”的佔29.5%,此兩者合計佔到35.0%,剛剛超過三分之一;認爲社交能力狀況“一般”的佔55.7%,超過一半;認爲社交能力狀況“不太好”的佔8.1%;認爲社交能力狀況“很差”的佔1.1%。

(4)大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肯定,溝通更看中“語言”因素。調查發現,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大學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僅佔7.5%;表示“比較滿意”的佔32.7%;表示“一般滿意”的佔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滿意”的佔14.2%。

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狀況的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很容易與他人溝通”的佔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別人經常不理解自己的話”的佔6.5%;表示“反覆敘述才能表達清楚”的佔30.3%,約佔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於“溝通時應注意的因素”這一問題,在被訪者中,有70.8%的大學生認爲是“語言”,佔絕大多數;有11.5%的大學生認爲是“表情”,有11.0%的大學生認爲是“心態”,只有5.9%的大學生認爲是“動作”。

(5)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應對“冷場”策略不一。我們對於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角色的調查,其結果更值得我們思考。在被訪大學生中,社會交往中作爲“主角,引導談話的主題”的佔33.9%,約三分之一稍強;作爲“配角,被動跟隨他人談話”的則佔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還有4.9%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被忽視”。

對於溝通中的冷場狀況,大學生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在面對溝通中的冷場狀況時選擇“保持沉默”的佔16.0%;選擇“引出新話題”的佔73.2%;選擇“藉故走開”的佔6.5%;另外還有4.3%的大學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僅佔9.3%;能夠“比較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34.3%;“需要重複表達”的佔1.8%;還有4.8%的被訪者“不善表達”。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背景情況構成了影響人際交往的內部因素。而調查數據顯示出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爲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

(1)性格因素。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訪大學生的回答中,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況如下:超過一半人次的被訪者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性格”,佔57.6%;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3.5%;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10.2%。而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結構”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興趣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集中於興趣。在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33.9%;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22.6%,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20.0%,而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結構”、“年齡”、“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集中於文化程度。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的看法,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30.3%;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7%;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4.4%;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3.5%;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11.5%;而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結構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結構。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20.6%;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2%,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9.4%;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17.9%;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12.3%;而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齡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齡。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24.3%;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23.2%;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9.5%;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興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認爲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佔到不足5.0%。

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學校因素

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大學老師對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往往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其大學老師“經常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只佔29.3%;認爲其大學老師“偶爾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佔59.4%;其大學老師“從不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講座不多。學校開設有關人際關係的講座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發現,被調查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關於人際關係講座的情況並不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爲自己的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多”的只佔9.1%;有41.5%大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少”的佔40.8%,將近一半;而有8.6%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根本“沒有”。

(3)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人數不足一半。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但調查數據顯示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大學生並不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6.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沒有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還有25.0%的大學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學校是否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

談到是否希望學校開設此類課程時,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渴望與期待:在被訪的大學生中,高達70.0%的大學生表示“希望”開設此類課程;只有7.2%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沒想過”。

(4)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過半,過半的大學生認爲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兼職對於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數據表明:被訪的大學生中,在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佔到58.5%;沒有做過兼職的大學生佔40.6%。至於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被訪大學生中,有16.3%的大學生認爲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很大”,有37.8%的大學生認爲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二者合計佔到54.1%,超過一半;另有28.6%的大學生認爲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說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學生認爲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不大”(14.1%)或“沒影響”(3.2%)。

人際交往論文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一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臨牀心理干預與診斷過程。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通過在來訪者的大腦中輸入一組與人交往時不焦慮的程序性知識,並結合臨牀放鬆訓練使其達到自動化運行,重新建立人際交往時的、新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徹底地解決了來訪者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元認知干預技術

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大學生們逐漸將生活重心由學習,轉移到社交活動上。但很多同學由於從小一直埋頭於學習,缺乏人際交往經驗,或者頭腦中存在關於人際交往的錯誤信念,導致人際關係建立或維護時產生問題,長時間內無法進行自我調節,於是對自己、對他人產生消極評價,一旦對人際交往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便很易形成了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爲焦慮、緊張、交往恐懼、孤獨感、冷漠、依賴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點。其中尤以焦慮、緊張、孤獨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現爲多。下文是筆者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過程對一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案例進行干預的過程。

1、來訪者基本情況與症狀表現

1-1基本情況

小杰(化名),大連某高校國際商業學院大一學生,93年出生,河南農村人。父母在大連金州區務工,自小便跟隨父母在外讀書。小杰爲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有個妹妹,感情較好。

來訪者性格獨立,努力上進,甚至有些爭強好勝。國小、國中在金州讀書,學習成績優異,班級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級班幹部,培養了較強的管理能力,但與人交往時說話直白,有時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後,返回河南老家就讀高中,與父母分開,同奶奶一起生活。由於轉學等原因,成績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難以接受,對自己很不滿意,卻一直無法調整,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高中三年。大學聯考後被調劑到目前所學專業,該專業學費較高,來訪者便開始自責給家裏增添了經濟負擔,愧疚不已。學校規定,大一年級達到一定分數可以轉專業,因此,大學期間一直努力學習,想要轉到學費較低的同類型專業去,被同學戲稱爲“學霸”。

由於來訪者所在專業學費高昂,多數學生家裏條件較好,來訪者感到和她們沒有共同語言,價值觀不同。開學二週後就與同寢室一位同學發生爭執,室友批評她不講個人衛生,身上有異味,不注意保護寢室衛生環境、自私自利、鬧鐘鈴聲等影響同寢室室友休息等。來訪者辯解到,自己已經很注意衛生了,是室友強詞奪理,並且自己早起,是不想軍訓遲到,自己睡的比較“死”,根本聽不見鬧鈴震動,所以才設置了鬧鐘鈴聲,這樣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牀,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點,室友不但不領情,還埋怨她,告訴她如果怕遲到就自己先走,在這催催催,很煩人。對此,來訪者感到很氣憤,與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覺到很難與室友相處,回到寢室感到氣氛冰冷,不願意、也不敢跟室友說話。感覺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慣室友,感到心煩,室友經常聯絡其他寢室的同學到自己寢室來打撲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寢室都感到煩躁,覺得沒有歸屬感。

1-2症狀表現

第一、寢室恐懼:不願意回寢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門,下了課便去自習室或圖書館,直到圖書館閉館,不得回去時才返回到寢室,在寢室樓下徘徊很久後纔敢進入寢室,隨後便感到煩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說話:看到與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煩、擔心、焦慮。不敢與室友說話,怕自己說話太沖,又引起不必要的爭端,但又覺得自己這樣“忍着”,對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際障礙:長期不敢同室友說話,逐漸不敢和班級同學說話,在路上遇到同學與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開。無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際交往當中,每天早上爲了避免與同學打招呼,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去班級。

2、症狀的成因

2-1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形成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指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或意識到卻控制不了的情緒反應[1]。其中的“條件性”是指通過後天建立起來的反射[3],它以情緒爲核心,以S—E—R爲表徵式,其中S爲問題情境或刺激事件,E爲自動實現的條件性情緒,R爲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及外顯行爲反應,人們通過自己的認知、經驗、觀念等對條件性情緒反射所引起的反應R進行評價、思考,又產生了新的評價性情緒E′,這種情緒增強了原來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由此開始不斷地積累,從而產生了循環。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極情緒,那麼人們就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據此原理,小杰的人際交往障礙,其本質就是一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最初形成過程,即與室友吵架(s),產生煩躁、氣憤、焦慮的情緒反應(E),最終形成的行爲反應(R),即爲不願意回寢室,不願意與室友說話。行爲產生後,小杰會對自己產生一個消極的評價性情緒(E′),即我不會和同學、室友說話,我的語言溝通能力是有問題的,我的人際交往是存在問題的。這樣的評價增強了小杰的焦慮情緒,於是形成了SER的增強循環。

隨着上述刺激循環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寢室、同室友講話、和同學說話成爲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對應的條件性情緒(E),即爲焦慮,擔心自己說錯話,會令事情更糟糕,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被動、成爲被孤立的對象。這樣產生的反應(R),即爲不回寢室,不跟室友說話,逐漸的也不願意、不敢和同學說話,甚至見到同學後立即躲開,繞路走。這樣的行爲持續一段時間,來訪者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消極的評價,即我是有問題的,我是不正常的,這使得情緒(E’)更加焦慮,增強了不良行爲的產生。這也就形成了複雜系統的增強循環模型。

2-2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怎麼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並且表現爲能力[1]。這種“怎麼辦”的反應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中用C—A產生式來表示,即我一遇到這樣的情景,就要去這麼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識是自動運行的,對於小杰來講,形成的是關於如何避免回到寢室,避免與室友說話、與同學說話的程序,然而這種程序在運行過程中,往往會伴隨着焦慮情緒的產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礙。

3、臨牀干預

3-1認知調整

首先,對小杰講解條件性情緒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會愈加嚴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將對於人際交往的焦慮感、恐懼感不斷放大,想要控制卻無能爲力,使得焦慮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對於人際交往知識的缺乏。那麼,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釋症狀產生的整個心理機制。使她明白問題的關鍵因素在於焦慮、恐懼情緒下推動的潛意識行爲。並且告訴她,這種條件性情緒是後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時也是易消除的。同時,給小杰補充關於人際交往的知識,比如黃金法則、白金法則等交往規則,也就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

3-2放鬆訓練

臨牀放鬆訓練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保加利亞羅扎諾夫博士研究發現,暗示作用下的學習效率是平時的5至50倍[2]。利用這種高效學習的狀態,臨牀上爲患者建立新的、積極的條件反射,以替代過去消極的條件反射。首先通過肌肉的漸進式繃緊放鬆,配合以舒緩的音樂,使來訪者慢慢達到一個輕鬆平靜的狀態;接下來爲患者輸入風景想象,對美好願望想象,促進來訪者形成積極的情緒。最後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序,建立積極的條件反射。例如,針對本來訪者,可以帶領來訪者進行冥想:九點鐘後,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寢室了,進行一個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沒有問題,輕輕的推開門,笑着對室友說:“我回來了!”無論室友的反應如何,你都在心裏對自己說,看,你成功了,你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就這樣做下去,你的人際交往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此放鬆訓練共做了四次,來訪者能夠很平靜的回到寢室,不感到焦慮、緊張。第三次後,來訪者很興奮的跟我說,之前與自己吵架的同學,主動與自己說話了,來訪者感到很開心。隨後對放鬆進行了狀態調整,讓來訪者能夠主動的融入到寢室話題當中。第二階段的放鬆共做了四次。

3-3防復發策略指導

來訪者在諮詢的過程中,由於連續做放鬆訓練,其人際交往障礙得到了明顯的改變。但是在放鬆結束以後,來訪者獨立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一旦不可測因素產生,便會再次陷入障礙當中。爲使來訪者能夠克服困難,堅持運行正確的新程序,我們需要教會來訪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後防復發策略。即用元認知指導和監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爲變化。

教給來訪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鬆的方法,在交往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緊張、焦慮的狀態,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簡單的小程序放鬆,降低焦慮情緒。增強自身信念:我已經做到很好了。我是一個能夠克服困難的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怎麼能夠難的到我!

3-4佈置作業

要求來訪者每天至少要做30個以上的深呼吸,每當焦慮情緒上來的時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訴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維,給自己積極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來訪者做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以上的運動量,運動過程中想些積極的畫面,比如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未來的憧憬等,並且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實現。

經常記錄進步筆記,每當自己取得進步時就記錄下來,經常翻看自己進步的點點滴滴,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記錄下來,例如“同學說了不愛聽的話,但是我沒計較”。或者當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讓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將這種情緒放大,體驗到進步的快樂,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更加自信。

4、干預效果

經過十次的干預,來訪者自述,能夠心情平靜的回到寢室,不再感到寢室氣氛壓抑。有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能夠融入到寢室聊天當中。逐漸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有了信心。

5、結論

在運用元認知技術進行臨牀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通過對來訪者講明技術原理,使來訪者明確問題產生的心理機制。這樣來訪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諮詢師的幫助形成正確的程序性知識,並自動運行。主動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建立起元認知系統,關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爲習慣和人格特徵。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我的人際關係論文 篇四

摘 要:人際關係對於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際關係的處理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學問。而作爲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由於職業和身份的特殊性,擁有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對仕途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每天的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要與很多人接觸,不僅有同一單位的領導同事,還有其他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人。擁有良好人際關係,與什麼人都處得來,無形中就得到了更多的助力。在西方,最早對人際關係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梅奧通過長達八年之外的霍桑實驗發一併提出了人際關係理論,並批出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環境可以提高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而在中國,對人際關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在繼承和發展三代文化核心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天下”和諧、內“仁”外“禮”、“誠信”、“忠恕”的人際關係理論體系。千百年來孔子的人際關係理論成爲中國漫長封建社會人際關係的主要指導原則和規範,即使是今天,它仍舊可以爲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那麼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關鍵詞:人際關係;建立方法

一、提升與他人的溝通能力

有人說:“一個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取決於他的溝通能力以及他的影響力。”這是不無道理的。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樣,溝通能力可以在後天的學習、塑造中獲得、提升。

(一)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話,說對方感興趣的,而非自己感興趣的。

(二)學會傾聽。做到傾聽,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尊敬他人的表現,傾聽讓對方喜歡自己,信賴自己。

(三)學會自我調節,健康身心。心理健康的人會樂於和別人交往,其肯定的態度總能影響所在團隊的發展,能夠把自己擺到團隊中去,以人爲鏡、見賢思齊,開心的悅納自我。也不妄自菲薄,能學會在團隊中保有一個適當的位置,並會盡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贏得他人的認同、循環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

(四)尊重他人,積極與他人交流。人際關係是彼此之間的一種互動關係,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將對相互之間處世的常理,對別人的尊重,同樣也將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諧的人際關係要求人必須尊重理解處世等方面真誠坦白地與他人交換意見,加強彼此溝通,彌補自己學習生活中的不足。

(五)樹立正確價值觀,努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一個人的團隊合作意識至關重要,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應積極主動參與團隊活動,儘自己最大努力培養團隊中的人際關係。

(六)避免不必要的爭論。

二、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行政人員應該在平日裏多讀書,讀好書,多向閱歷豐富的人學習,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品質高尚,受人尊敬、喜愛的人。

(一)真誠。“坦誠爲真、至誠乃善”。真誠能使交往雙方內心特實、有安全感,能促進彼此的信任,任何真正友誼的基礎都應該是彼此付出真心。

(二)謙虛。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他人,多向他人學習。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容易形成彼此認同、互相促進的良好關係。

(三)熱情。陽光般的熱情能給人以溫暖,摒除心頭的顧慮和擔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際關係變得和諧融洽。

(四)不亢不卑。很多人見到比自己高貴或自己有求於他人就會緊張,態度也就謙卑起來,適度的謙卑是應當的,但過度的謙卑則會顯得做人沒有個性,沒有原則。在生活中,我們有時要求人,有時需要迎合人,但聰明的人做這一切時,不會因此而讓別人瞧不起,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擁有

(五)講究信用。守信用,是你人生最大的資產,守信用,是你人格的保證,有了信用,就能成就一切的事情,沒有信用,任何的機會都與你無緣。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好,每一次都在全力以赴,因爲時光永遠不會倒流。

三、工作中的建議

(一)個人方面: 首先應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 獨特的人格魅力。

現今社會隨着網絡時代的發展,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這也促使人們不斷努力,面對一羣滿腦新事物,新思維,滿嘴新概念、新名詞的年輕人,作爲政工人員必須具有紮實的理論根底,一名優秀的政工人員,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風格。

①樹立互動觀念:發揮主體作用,建立平等交往、雙向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新的上下級模式。必須克服“我講你聽”,“我主你從”的老舊做法,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特別是讓人的思想動起來、嘴巴動起來,發揮主體作用,在互動中進行體驗和交流。

②互相關心愛護,互爲良師益友。關心愛護是塑造人關係的基礎,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異,要求上級要深入羣體當中,瞭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關心別人,時刻爲別人着想,同情送溫暖,愛護、保護和發揮人的合法權益;關心人的身心健康等。在關心和愛護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有助於相互信任和尊重。

(二)工作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確保人際關係的和諧穩定。

社會心理學告訴人們人際衝突主要源於利益衝突、角色衝突和價值衝突。由於制度不規範,必然導致社會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明確,權利和義務關係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仇視,很不友好。因此,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從制度着手,消除不穩定的根基。

重視文化環境建設,營造寬容、開放、多元、和諧的氛圍。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隨着社會滿意度要求越來越高,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成熟,客觀上爲人的個性發展 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大力弘揚素質教育,不斷提升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樹立起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安定有序、寬容和諧的良好氛圍。

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每個生命的主宰都是其自己,想要有所改變,就要有強烈的願望。通過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和理解,可以領悟到人際交往的深層含義,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我們自身的人際關係。無論在以後的工作、學習或生活中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爲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提高自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增強團隊成員的正義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創造性,實現整個目標的高效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情緒心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P4-7.

[2]馬建青。大學生心理衛生。 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P89-92.

我的人際關係論文 篇五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對於大學生以後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由於大學生本身的性質較爲特殊,因此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關係也較爲複雜。從廣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與所有和他有接觸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但是從狹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僅僅是指在大學校園中接觸較爲親密的人。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學生們本身處於一個較爲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因素比較多,有積極的影響,有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對大學生人際關係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正確的輔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大學生能有一個較爲良好的環境,促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心理髮展階段有一個較爲健康的發展環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行爲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好的環境能夠使得大學生們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狀態,不好的心理健康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在生活中做出較爲極端的選擇進而對社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環境的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員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員是大學生最親近的人,家庭成員和大學生之間具有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大學生對家庭成員的信任度也是最高的,家庭的生活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家庭成員的一些行爲方式直接在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如果一個家庭成員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行爲方式,比如說父母經常在大學生面前吵架,父母和大學生之間的矛盾不及時溝通等,這樣只會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有陰影,要是不能夠採取方式幫助他們,他們會有極大的心理障礙,這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如果大學生有一個較爲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這樣可以讓大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對以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大學生的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的校園中的時候,第一個接觸的長輩應該就是老師了,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生活環境,大學生更依賴於教師們的講解,教師們給大學生的印象對大學生以後的生活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於大學生以前遇見的教師們來說,大學的老師的管理比較疏鬆,大學生不經常見到老師,老師們一般只會對特殊的學生主動進行溝通,對他們進行一些心裏上面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因此,大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在大學生心理遇見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幫助他們疏散不良的心情進而使他們能夠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大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是需要老師和大學生們共同主動努力才能夠有成果的。

(三)大學生周圍的同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是大學人際關係中較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這個特殊的階段中,家長和教師只是大學生活中的小部分,大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同學在交往。同學之間更加容易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密切的同學關係能夠使得大學生們形成比較穩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關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一)加強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在進入大學之後,學生和家長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上的不平衡,情緒變化對另一方有偏見。一方面,父母經常把情感上的負擔寄託給孩子,並給予很高期望。另一方面,大學生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一方面他們必須離開他們家庭所在地,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迫使他們去學習獨立面對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儘管他們想要獨立,但由於外部世界和許多的限制,他們不能完全獨立。爲了解決這個矛盾關係,需要大學生與父母調整和適應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需要彼此之間更多理解和信任,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利於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的措施

但由於大學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比較分散,導致大學教師傾向於關注教知識,忽視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溝通,組織諮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適當召開大多數學生幹部會議,然後讓他們傳遞信息給大部分學生。師生之間的理解可以在對話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人文價值交換,改變過於強調書本知識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科學思維、注意和所有的學生交流,經常去了解大部分學生的情況,真的做“學生導向”逐步發展人文精神,建立一個好老師形象,對學生起到好的影響。

三、結語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輔導,使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以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擁有一個好的素質,幫助社會建立和諧發展的文明環境;一方面又能夠自主發揮自己的個性,使得社會產生新的資源,爲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促進社會上面新能源的踊躍出現。若大學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隱患問題,進入社會後,很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影響社會文明的發展。由此可得,輔導大學生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於以後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對於輔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宋娟,孫豔平。論心理健康與創造力的關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xx(07).

[2] 張建梅。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人際主觀因素研究[J].傳承,20xx(28).

[3] 田代亮。高職大學生人際關係、人格特質、應對方式及其關係研究[J].曲阜師範大學,20xx(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