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就業論文【新版多篇】

學生就業論文 篇一

一、何爲大學生就業困難

筆者認爲,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指其初次就業率不高,也包含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就是指在應屆生中,已經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除去畢業生總數得到的數值。從1999年擴招至20xx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基本維持在75%左右。20xx年後,初次就業率開始穩步上升。與此同時,高學歷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開始出現下滑趨勢。比如20xx年,碩士的初次就業率較前一年下降了18.7%,博士下降了13.2%。過去,不管是社會還是高校都將就業率作爲衡量高校就業情況的唯一指標,而徹底忽視了就業質量問題。調查顯示,大學生初次就業後,出於種種原因對自己職業的滿意度並不高。儘管這部分學生被統計入已就業人員當中,但他們極有可能跳槽甚至自願事業。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有部分學者將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歸結爲高校擴招。其實不然,擴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範圍,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本質量是整個世界發展的趨勢。雖然中國是人口大國,但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15%左右,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只能說是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校擴招並沒有導致就業總人口的增加,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高校擴招政策,中國始終面臨着同等數量的待就業人口。更有學者認爲,高校擴招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的就業問題。筆者認爲,造成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前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

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還依賴於第一和第二產業的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緩慢,而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最強的。同時,隨着中國經濟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主向技術密集型發展,以及國有經濟和國家事業單位的調整,第一、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也在下降,大學生的就業空間被壓縮。

2、二元勞動力市場及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也稱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多林格爾和皮奧裏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級市場主要存在於中國東部發達地區,集中於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傳統優勢單位。由於這些發達地區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和豐富、先進的生活方式,很多大學生寧願在這裏等待機會而不願意去欠發達或偏遠地區就業。所以就出現了在大城市裏人才供大於需,而在欠發達和偏遠地區又急缺人才。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要改變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大幅提高欠發達地區人才稀缺崗位的各項待遇,鼓勵學有所長的大學生往這些地區流動。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就業觀,正視自己的能力,準確定位,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3、高校培養模式中的弊端

第一,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現實不符。一般來講,高校的專業設置都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斷調整的,目前高校在專業設置過程中,無法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有效預測,只看到當前的某些熱點行業,設置所謂的熱門專業,並以此爲賣點擴大招生人數。而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些熱點行業會逐漸變成夕陽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下降。而高校專業設置、淘汰速度明顯滯後於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這種追求社會熱門專業的短視行爲,直接導致專業人才供大於求。第二,教育質量下滑,濫發文憑,畢業生無真才實學。

隨着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大學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畢業生的數量呈幾何式增長,但真正的高精尖人才卻很少。不少高校既不注重理論教育也不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放鬆對學生學習的要求,甚至爲了追求畢業率和學位授予率,對學生考試和畢業設計(論文)進行放水。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競爭力甚至不如職業學校的學生。第三,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基礎學科人才的挖掘。現在的高校爲了迎合社會需要注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爲應用型人才對企業的短期效應最爲明顯,而相比之下基礎學科卻受到冷遇。和應用類專業招生人數爆棚的現狀相比,很多基礎學科專業如歷史、哲學、數學、物理等專業面臨招不滿人的尷尬局面。基礎學科是探索和研究社會基本發展規律,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以基礎學科的發展爲前提條件的,不能因爲一時的就業率而忽視了對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和挖掘。

三、建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需要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

1、充分、合理利用市場,優化高校專業設置

進入21世紀,高等教育受到市場、政府、高校本身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市場的介入程度越來越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和市場的關係應該是既要充分利用市場因素,又不能盲目依賴市場。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應遵循:合理性、前瞻性、可行性、社會參與性等幾大原則。所謂合理性就是專業設置要以社會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需求爲出發點,尤其是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特點,要在專業分佈、層次、特色方面體現地區特色;同時結合本地高校的特色、層次和教育科研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爲。由於人才培養有一定的週期性,因此要求地方和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具有前瞻性。要充分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使高校的專業設置方向和專業結構調整方向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遠景規劃相一致。也就是說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能滿足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又能爲未來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可行性是指高校專業設置必須結合本校實際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科研能力等要素。辦好一個專業,最重要的是具備相關學科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能力,此外還要進行相當數量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應該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利用自己在專業設置上的自主權,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一味跟風,最後只能是東施效顰,不僅毫無效率,更造成國家資源無端浪費。高校專業設置本質上是爲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有用人才,只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培養模式才能獲得真正的認可。但是目前在高校專業設置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還是高校或政府,社會力量的參與度極低。筆者認爲各地區的工商團體、行業協會均可以參與到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程中來,一方面高校可以瞭解最及時、最可靠的社會人才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和社會力量的合作獲得相應的辦學經費。

2、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培養通識型人才的同時也要注重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隨着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和大衆化,一方面上大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凡是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都有機會享受到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招生規模的擴大也考驗着高校的軟硬件設施,如實驗室、教室、圖書館、教學管理能力、師資隊伍建設等,不可避免會帶來教學質量的下滑。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存在幾個問題,一個是課程很多但不成體系,甚至課程設置顛倒。第二就是授課內容陳舊,教師幾年不更新教學內容。第三就是從教師到學生都不重視實踐環節。

所以高校首先在制度層面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教學管理流程,通過專家聽課,學生反饋等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對不合格的教師要求其進行整改或再培訓。同時確立淘汰機制,對學習不合格的學生淘汰至下一年級或者進行轉專業。第二,加強學風和校風建設。第三,高等教育應該在發展大衆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精英教育。精英人才不僅僅是指科研領域的精英人才,各行各業各領域都存在精英。這就需要不同層次、規模的學校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培養模式上有所差異化。比如通過自主招生、選拔性考覈,重點培養一批高精尖人才。

3、適合、合理的就業引導,樹立學生正確的就業觀

高校應積極聯繫相關企事業單位,建立並發展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係。同時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及時向學生髮布各類就業信息。在有需要時積極充當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溝通中介,幫助學生順利就業。高校也要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就業觀。一方面擺正心態,降低就業預期。不要以自我爲中心,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企業或者穩定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可以選擇先擇業再就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層次,開拓自我發展空間。第三,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就業培訓,尤其是瞭解、分析自我優劣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及利用實戰模擬的方式向學生講授相關面試的技巧等。

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二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數量以平均每年60萬~70萬的速度增加。與此同時,近年來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在70%~75%之間的低位徘徊。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宏觀經濟導向上有意放緩經濟增長速度,而國際的經濟環境仍然十分複雜嚴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還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根據研究表明GDP增速每降低1%,就會相應減少120萬的就業量。數據顯示,20xx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多達727萬,比20xx年增長28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因此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 產業結構失衡,造成對大學生就業量的有效需求不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關係式較爲一致的,工業化的進程就是產業結構的比重優勢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演替的過程,與此同時也是勞動力依次轉移的過程。由“配第―克拉克定理”我們知道: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凱恩斯認爲,一個社會的就業總量取決於有效需求的大小,失業(即“非自願性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現階段我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服務產品需求大於供給,不過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依靠低成本的製造模式,這種模式還基本處於全球產業鏈的最低端,雖然吸納了大量的農民工就業,但是由於高端知識型服務業發展滯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升級緩慢等問題,造成了大學生供給的質量不符合勞動力所要求的質量,也就是“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

(二) 就業歧視問題使得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

勞動經濟學中定義,如果具有相同生產率特徵的勞動力僅僅是因爲他們所屬人口羣體不同而受到不同對待,就可以說當前存在勞動力市場歧視。目前,我國就業歧視問題較爲嚴重,在勞動就業市場,大部分的招聘簡章含有就業歧視性條款,這些條款應聘者的年齡、性別、學歷甚至身高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這些限制條件加大了大學生在就業中的難度,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進一步加重。

1.性別歧視

所謂大學生就業環節中的性別歧視是指,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畢業生的各環節中,除妨礙正常生產、工作或依法不適合女大學生的工種或崗位外,以性別爲由拒絕錄用女生或提高對女生的錄用標準,而導致女生平等擇業機會的喪失及其他損害的情況。儘管我國《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對禁止性別歧視、保護婦女的平等就業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女大學生就業當中因爲性別問題而與就業單位失之交臂的情況比比皆是。20xx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開展的“北京女大學生就業供求意向”調查顯示:在75家被調查的企業中,有42家(56%)願意招男生,男女都願意招的企業有26家(34.67%),只有3家(4%)願意招女生。可見在人才市場上,廣泛存在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問題,同樣的條件女大學生就業難度要大於男大學生。

2.學歷和院校歧視

學歷歧視問題在我國就業市場上一直存在,並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結合自身條件一味追求高學歷,造成極大的人才浪費現象。究其原因,在於很多招聘單位看好的並不是人才能否勝任工作任務,而是因爲這些高校學歷可以製造出“好看”的人才數據。20xx年4月1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別強調, 凡是教育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佈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招聘信息,嚴禁發佈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佈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可見,就業歧視問題亟待解決,刻不容緩。

(三) 大學生自身缺乏競爭力,就業觀念陳舊

當前,高校在學生培養、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問題,造成了現在大學畢業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業競爭力低,在求職中往往被用人單位淘汰。另外,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適當也是限制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據相關方面統計,大學畢業生中,35.4%期望進入黨政機關工作,18.9%期望進入事業單位,13.6期望進入國企,而這三種工作單位對於大學生就業量的需求量僅佔總量的22.3%。期望進入民營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僅佔1.3%,但是民企需求量卻佔46%,這種供求關係的不平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中小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積極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后,是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的轉折點。20xx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xx年我國人均GDP更是達到5432美元,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條件已經具備。20xx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增速與第二產業持平,儘管增加值與第二產業還有距離,不過這改變了過去多年來第三產業增速低於第二產業的情況,可見近年來我國正在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帶動就業大幅增加,從而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 保障一個公平與公正的就業市場,避免就業歧視

機會均等是社會公正與公平的重要體現,就業歧視行爲不僅損害了大學生的權益,而且也挑戰着社會的公平與公正。要保障一個公平與公正的就業市場,首先,應當建立建全的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加強反就業歧視的宣傳力度;其次,在大學生就業培訓中開展反就業歧視課程,增強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反歧視的意識,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後,針對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各種存在就業歧視性條款的招聘啓示,規範就業市場,杜絕歧視性條款的出現。

(三) 加快高校教育改革進程,樹立大學生以市場爲導向的就業觀

高等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平臺,是爲社會提供優秀人才的基地,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應該成爲高等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根據社會的需要開設專業,不斷改革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校畢業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適當的盲目開設專業,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在就業市場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三

摘要:

關工委雖然以組織老同志關心、教育下一代爲工作目標,雖然在年紀、思維想法、工作理念與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經驗引導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對當代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的外因和個人發展的內因雙重因素影響而急劇改變的就業思潮,關工委如何順應年輕人的思想,給予正確指導?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關工委;匠人精神;就業;創新創業

一、高職類學生面對的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有計劃性地調整企業用人需求;通過鼓勵學生創業,帶動新型市場,分散就業壓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討“創新”、“變化”的今天,重提“忠誠”、“敬業”、“主動”之類的話題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和過時,但這些標貼卻是關工委老同志們身上內化的絕對敬業、高度執行力和主動性工作美德,是他們希望傳承給年輕人的就業“法寶”,而這是大學生匱乏的寶貴品質。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戶招聘網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牆。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於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於就業學生來說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爲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佈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置比較侷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企業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爲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總結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招聘信息不對稱、難以優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關工委可以依據問題導向,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有效就業。

二、匠人精神的三點體現引導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一般說起匠人,我們的理解是把那些只會埋頭幹事不知創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於關工委的老同志來說,他們是對本職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第一,“匠人”的敬業精神。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也是本職責任。年輕人要學的不僅僅是聆聽老一輩的人的教誨,更要將敬業精神付諸行動。第二,“匠人”的執行力。“匠人”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事業精益求精,也外顯在強大的執行力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與現在年輕人光說不做、辦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匠人”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自己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完全顯現在強大的執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動性。傳統教育充斥太多“被動教育”,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似乎沒有多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動性,大學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關工委如何在實際工作幫助實現有效就業

1、就業知識的普及化

就業成果作爲考量一個學校工作的硬性指標,得到了學校的有效重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就業培訓納入必修課程;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方案,把就業素質作爲基本素質之一等措施都是爲保障學生就業做出的努力。但是與專業課程授課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學生通過3-4年的漸進式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只想通過1-2個月的密集型授課就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就業技能,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關工委在每個大學階段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培訓、就業講座。通過階段性專業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入校後就能實現有效的就業規劃,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慮“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2、就業實戰的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雖然談起來有些陳舊,但這一理念卻永不過時。再好的專業培養都是爲了進入社會後的實踐運用,實戰好比容器,將學習過的知識置於這個容器中。關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長期工作的經驗,爲學生搭建在校實戰平臺。定期開展模擬招聘、網上招聘會,讓學生們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得到增長;運用企業人脈,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短期集中培訓讓學生儘早接觸社會,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3、就業機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保障機制隨之完善,很多學校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受到個人潛力和市場機遇的阻礙因素,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會選擇就業。但是就業的配套保證體系卻沒能跟上時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薦會上。關工委可以組建就業特長生工作室,激起學生對就業的內在需求;創立就業學生保障組,提供一站式諮詢、困難幫扶體系、多元化的推薦就業等方式。從學生進校後就能對就業產生認同並積極採取措施,保障自身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劍敏。高校基層關工委工作着力點及路徑選擇〔J〕。前沿,20xx(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關工委工作的價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2)。

〔3〕曹蕾。高校關工委指導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xx(19):196-197.

作者:陳潞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