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創新論文多篇

科技創新論文多篇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一

摘 要: 結合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實際,系統總結了科技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給出了幾點提示及建議。

關鍵詞: 科技論文寫作; 存在問題; 注意事項; 建議

科技論文通常由題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5部分組成[1-2]。優秀的科技論文一般具有寫作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圖文並茂、行文流暢、一氣呵成的特點。在從事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過程中,發現作者在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疏忽及問題。

一、存在問題及注意事項

(一)論文題名錶達不確切、不鮮明

題名爲論文的點睛之筆,是論文的總綱、論文精髓的集中體現。因此,其表達首先要確切,能夠正確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恰當體現論文內容的專業範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其次要結構緊湊、鮮明突出,能一把抓住讀者的眼球,引來讀者的閱讀興趣。題名一般以不超過25個字爲宜。儘量少用“研究”二字,避免使用“淺析、淺談、淺論”之類的標題術語,需要時可用“簡論、簡析”。

而作者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有的論文題名過於籠統,涵蓋範圍過大,文中又不能面面俱到一一闡釋與論證,達不到相應的廣度與深度,致使題文相去甚遠,結果題不表文,文不達題;有的題名過於片面、含糊不清,讓人費解,產生歧義;有的題名贅述內容過多,冗長無序,條理不清,主題不鮮明、不突出等,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二)摘要過簡,關鍵詞少

所謂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爲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一篇完整的短文,自成一體,具有其獨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內容要言簡意賅,濃縮全文的精華,讀者一經閱讀,即便不看正文,即可獲得文獻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而直接使用或引用。

摘要內容結構的“四要素”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分爲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三種類型。通常,一次性原始科研文獻寫成報道性摘要,全面體現摘要“四要素”;三次性綜述、調研文獻寫成指示性摘要,僅指明論文的主題範圍,着眼於“研究目的”要素;介於兩者之間則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論文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餘部分。

有的作者圖省事,摘要內容僅寥寥幾句,僅是引言或結論部分內容簡單重複,或是一筆帶過,統統寫成指示性摘要,不足以提供給讀者足夠的信息量。

關鍵詞是論文的主題精華,一般爲3~8個。關鍵詞應該從論文中選取詞或詞組,一目瞭然,便於文獻庫錄入檢索引用。關鍵詞選詞原則依次爲上位詞、下位詞、替代詞、自由詞。而有的論文關鍵詞少且不準確,起不到足夠的文獻提示與索引作用。

(三)正文論據不足、論證乏力

正文部分是科技論文的主題構成要件,是體現論文核心價值的組成部分,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首先,論文引用的基礎數據要客觀、真實,分析要有科學充分的理論依據;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文章結構層次分明,行文簡明流暢,圖、文、表協調統一;並儘量減少背景性、常識性內容的贅述,提供讀者準確明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科學結論。

然而,有的論文缺乏能說明問題的基礎數據,論據不夠充分,牽強附會,缺乏說服力;有的論文羅列的資料倒是很多,但只是基礎數據的簡單統計與堆砌,論證模糊,缺乏邏輯性,研究深度不足;有的論文類似於一般性質的工作總結報告,泛泛而談,根本不具備科技論文的基本構成要件;有的論文題材很好,提供的技術方法的應用性也強,但行文層次不清,語無倫次,詞不達意,圖文表反覆重複,讓人云裏霧裏不明白作者真正要表達什麼。有的上萬字的論文能對半壓縮,也有的論文乾巴巴的。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文中插圖、附表要求精,一是圖表不需太多,且二者內容不相重複,若表述內容一樣保留其一即可;二是圖表要有自明性,即只看圖表就可讓讀者明白其所表達的意義,圖表中附帶內容要力求簡潔明晰,突出主線條主項目即可;三是圖表中物理量的含義要確切,要給出準確的量名稱及量單位。

(四)缺參考文獻項或索引不規範

參考文獻也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著錄參考文獻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的充分尊重與體現。有的作者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不足,論文不附參考文獻;有的論文附有參考文獻,但引量少,引文索引也不規範,在文中引用處不標引或標引不全或標引格式不統一等。

現行參考文獻標註制有兩種,爲“順序編碼”和“著者/出版年”。科技期刊通常採用順序編碼標註制,參考文獻以在文中引用的先後順序依次編碼,並在行文引用處右上角將序號加方括號逐一標引。參考文獻的著錄內容以文獻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包括文獻作者、題名、出處、時間。

二、論文寫作範例

(一)原始科研文獻

例1:“冀東油田南堡2號構造古潛山成藏條件及模式”[3]

摘要:老堡南1井在奧陶系古潛山喜獲高產油流,掀起冀東油田南堡凹陷古潛山油氣勘探的高潮。在對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成藏條件研究基礎上,分析了潛山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結果表明,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成藏條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氣供給、長期繼承性發育的斷層和儲集空間的發育是潛山油氣富集的關鍵因素。潛山油氣成藏模式具有多樣性:潛山頂部風化殼油氣藏以新生古儲新蓋和多向供烴爲特點;潛山內幕油氣藏具有新生古儲古蓋和單向供烴的特點;與烴源巖隔斷層側向相鄰的潛山底部風化殼具有新生古儲古蓋和單向供烴的成藏模式。斷層和不整合在潛山油氣藏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潛山風化殼型和內幕型油氣藏勘探潛力巨大,是今後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勘探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古潛山;成藏條件;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南堡2號構造;冀東油田

正文由基本地質特徵、油氣成藏條件(潛山烴源及運移條件、儲集條件、蓋層條件)、潛山油氣成藏主控因素、潛山油氣成藏模式(潛山風化殼成藏、潛山內幕成藏)及結束語5部分組成,詳細具體地進行了研究與闡述,其中插圖4幅,引用參考文獻8篇。

例2:“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主控因素” [4]

摘要:根據岩心觀察,並結合測井、鑽井及粒度分析等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雅克拉地區目的層段爲水進背景下的水下衝積扇和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其中水下衝積扇劃分爲扇根、扇中、扇端3個亞相,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包括辮狀河三角洲平原、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及多種微相。沉積特徵主要受古地貌、構造運動和物源區母巖性質等因素影響。古地貌對沉積相的發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斷裂活動東強西弱是沉積相分異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區母巖性質控制着沉積相的物質組成,並最終影響其儲集性能。

關鍵詞:沉積特徵;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控制因素;亞格列木組;雅克拉地區

正文由地質背景、沉積相類型及特徵(水下衝積扇、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相展布特徵、主控地質因素(古地貌、構造運動、物源區母巖性質)及結論5部分組成,資料翔實,論證合理,結論準確。文中插圖3幅,引用參考文獻11篇。

(二)綜述性文章

例1:“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5]

摘要:目前隱蔽油氣藏已經成爲國內外研究和勘探的焦點,主要歸納總結了隱蔽油氣藏國內外研究的發展概況、概念定義、分類方案。根據成因,將隱蔽油氣藏分爲四大類:構造型隱蔽油氣藏、巖性隱蔽油氣藏、地層型隱蔽油氣藏和複合型隱蔽油氣藏。分析了隱蔽油氣藏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關鍵詞:隱蔽油氣藏;隱蔽圈閉;油藏分類;發展趨勢

正文由隱蔽圈閉或隱蔽油氣藏的內涵、發展歷程、分類、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及結束語5部分組成,引用參考文獻11篇。

例2:“國內油田深部調剖技術的研究進展”[6]

摘要:嚴重的油層非均質性致使水驅和聚合物驅油效果差,常規堵水調剖技術已不能滿足油田正常生產需求。因此,近年來提出並發展了深部調剖技術(深部液流轉向技術),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驅和聚合物驅的開發效果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深部調剖技術研究現狀,提出了深部調剖技術的發展趨勢,即在充分認識油藏現狀的基礎上,實現對高含水油藏和聚合物驅油藏深部水流優勢通道的干預,使液流轉向,從而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驅和聚合物驅效率。

關鍵詞:深部調剖;新技術;進展;發展趨勢

正文由研究進展、發展趨勢及結束語3部分組成,引用參考文獻27篇。

(三)方法推導及技術應用性文章

例1:“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的推導與應用”[7]

摘要:在氣田開發的氣井優化生產、油田開發的注氣保持壓力、地下儲氣庫的注氣與採氣等方案的設計中,經常用到垂直管流計算公式。該方法在國外比較成熟,文獻經常介紹。雖然這些方法在我國的期刊和著作中經常使用,但仍缺少比較完善的理論推導。而國外以英制單位爲基礎的推導,也讓人有望而卻步之感。根據能量平衡原理,利用流體力學中的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考慮氣體在管中流動存在的摩擦壓力損失,以SI單位爲基礎進行了理論推導和單位變換,得到了計算氣井井底流壓、井底靜壓和產氣量的方法。針對具體實例,採用推導的計算公式,詳細介紹了計算方法和步驟。計算結果表明,試差迭代法可以快速計算得到井底流壓。

關鍵詞: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井底流壓;靜壓;產量

正文由公式推導、雷諾數和摩擦係數的確定、應用舉例、結束語及符號註釋5部分組成,最後還有附錄部分。

例2:“遼河油田纖維樹脂砂防砂技術”[8]

摘要:針對遼河油田的出砂情況及採取的防砂措施,提出採用樹脂預包纖維與覆膜石英砂混用的方法提高防砂效果,詳細討論了樹脂預包纖維對石英樹脂預包砂抗壓強度、抗折強度和滲透率的影響。當樹脂預包纖維加量控制在4%~8%時,岩心的各項指標都能滿足防砂需要,施工成本費用可降低30%左右,單井節約成本2~3萬元。截至20xx年9月底,採用該技術施工54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90%,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樹脂預包纖維;石英樹脂預包砂;抗壓強度;滲透率;遼河油田

正文由防砂原理、室內實驗(實驗材料、樹脂塗覆及性能指標、樹脂預包纖維的影響)及現場試驗3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證,最後給出了結論。文中插圖3幅,數據統計表格1個,引用參考文獻6篇。

三、建議

綜上所述,建議科研生產工作人員在搞好科研生產工作的同時,注意加強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多瞭解一些期刊的編排規範,以便把科研成果準確明瞭地推介宣傳出去,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科學技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xx.

[2] 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18講[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3] 李宏義,姜振學,董月霞等。冀東油田南堡2號構造古潛山成藏條件及模式[J]。斷塊油氣田,20xx.17(6):678-681.

[4] 王英民,王改雲,張雷等。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主控因素[J]。斷塊油氣田,20xx.18(3):293-296.

[5] 季 敏,譚麗娟,劉 斌。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斷塊油氣田,20xx.16(4):45-47.

[6] 由 慶,于海洋,王業飛等。國內油田深部調剖技術的研究進展[J]。斷塊油氣田,20xx.16(4):68-71.

[7] 陳元千。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的推導與應用[J]。斷塊油氣田,20xx.17(4):443-447.

[8] 謝錦男。遼河油田纖維樹脂砂防砂技術[J]。斷塊油氣田,20xx.16(3):107-109.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二

機械電子俗稱機電一體化,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電子是機械設計製造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它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電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工作。機械電子行業主要包括髮展電子信息產業、機械和機電融合先進製造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發展優勢特色裝備產業等行業,機械電子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1、機械電子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隨着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與瓶頸:

(1)機械電子行業自動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還是以傳統機電產品爲主,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設備也較少。

(2)新技術研發進展緩慢。對於新技術的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市場佔有率較低,而市場覆蓋率大的名牌產品則往往存在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同時,機械電子行業技術水平不高還表現在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較低。

(3)企業研發投入少。由於目前我國機械電子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產業鏈最低端,以簡單模仿和複製爲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由此造成企業利潤水平也較低,因而對產品研發投入也較少。

(4)技術應用水平低。一些關鍵技術如智能化技術、網絡化技術以及集成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着明顯的差距。

(5)機械電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不足,研發、營銷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匱乏。

2、促進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的舉措

如何解決以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推進我國機械電子行業良性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科技創新以企業爲主體

在傳統的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政府往往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隨着經濟體制的轉變和民營經濟的繁榮,政府應轉變職能,通過激勵創新等手段推動企業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今天,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業作爲最重要的經濟貢獻力量逐漸成長爲國家經濟增長的主體。但是,企業尚未隨着其經濟貢獻的增加而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在機械電子行業中,很多企業科技研發和引進投入較低,導致企業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力量的不足成爲機械電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機械電子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筆者認爲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資金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所有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這就對企業的利潤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機械電子企業應在做好市場調研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善於把一部分利潤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從而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於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也一樣,優秀的科技人才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企業的員工培訓應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爲首要目標。三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所謂產學研結合即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相互配合,企業發揮資金和設備優勢,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優勢,從而形成集研究、開發與生產爲一體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

2.2扶持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因此,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加以扶持與推進大企業技術創新同樣重要。在行業中扶持和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機械電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由於我國目前機械電子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創新體制還不夠完善,存在着諸如小企業科技創新缺乏資金來源,小企業科研技術薄弱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機械電子也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通常我們認爲相對與那些大型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說,小企業更具科技創新的動力,主要因爲:一是中小企業有着較低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一家企業在面臨轉產或者關閉時所必須付出的絕對成本。因爲中小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因此,更容易根據市場需要而調整生產,這就形成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二是中小企業往往在某個領域掌握高深的技能,這就爲中小企業後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三是中小企業爲較大生產集團提供零部件和技術服務。在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很多中小企業是大型公司的供應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與市場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因此,我們應把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作爲整個機械電子行業實現科技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2.3保護知識產權

所謂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電子機械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爲無形資產的一種,知識產權在創造價值時其自身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不對知識產權加以有效保護,導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經發明出來就遭到仿製,就會造成企業缺乏動力去進行技術研發。特別對於機械電子產業來說,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的成本較高,研發週期也較長,只有完善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適合機械電子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加快企業以技術創新促發展的步伐。保護知識產權,可從幾方面做起1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嚴格專利行政執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爲。2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培訓工作,提高企業自我保護能力。3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和教育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4機械電子行業協會設立知識產權專業部門,切實擔當起促進行業知識產權的重任。

2.4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進行後續開發應用直至形成新產品的科技成果佔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個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術研發的成效。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推動行業實現從質的發展到量的飛躍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兩種形式: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直接轉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發科研院所向企業輸送機械電子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創業。2間接轉化。間接轉化主要指通過一月按時發放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預結工資,並加快計量、結算進度,在計量、結算完成後及時補發勞動者工資。所有工資發放必須有完整、詳細、準確的工資表格,並經有關人員審覈批准。工資必須以現金髮放,由本企業勞資管理人員監督、財務人員直接發放到勞動者本人手中,由勞動者本人簽字並按手印確認。對於極個別需代領的情況,必須出具被代領者的書面委託並經有關人員審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業和被代領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領。所有員工(包括分包企業員工領取工資時,除了簽字和按手印,還要對每個人拍攝影像資料,收集保留齊全有效的工資發放證據,減少不必要的勞資糾紛隱患。對於擬退場的勞動者,因已不需再顧及與工地的後續合作,經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時還會找出一些所謂的“證據”。對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勞動者,在結算和發放其退場工資時,應當主動邀請社區工作站或者街道勞動站提前介入監督。這樣,在保證這些勞動者能夠足額領到自己應得工資的同時,又能依法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把不必要的勞資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

2.5加強產業融合

科技創新也體現在產業間的融合。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更多的發生於交叉學科和科技集成,機械電子產業是機械專業與電子專業的結合,因此,推動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更應加強本行業與其它行業的融合,培養機械電子行業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

相對與傳統行業來說,機械電子行業與計算機領域的結合度更緊密,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決定了機械電子行業亦應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很多機械電子企業反映,由於計算機行業發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出來,不是硬件落伍了,就是應用軟件跟不上軟件工業的發展了。如果在研發新技術的初始階段進行調研,瞭解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從而在進行機械電子產品研發時把技術研發與相銜接行業的最新發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提高產業間的融合度,從而增強企業研發的效能。

3、結語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往往在於其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對企業來說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是制勝的關鍵。目前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科技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弱,因此,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對於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說,只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增加企業盈利。科技創新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機械電子行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三

一、多維構建能力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形成結構洞優勢的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結構洞的形成會阻礙有效信息在企業中的實時交流,限制創新能力的形成。企業可以從組織扁平化、搭建信息橋和引導非正式組織間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內部結構洞對創新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根據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觀點“創新更多地來自於那些對不同部門和領域都有了解的人”。企業結構洞的佔據者應爲結構洞兩邊搭建信息橋,有效促進信息在結構洞成員間的實時交流,彌補結構洞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營造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

作爲創新型企業,僅僅獲得信息與控制優勢只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業還要構建一個益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開發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員工在既定的機制裏容易產生同質化的思想意識,使企業逐漸失去創新性。個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個性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個性的文化氛圍有助於企業員工發動創新思維,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文化有了包容性,企業員工沒有了因創新失敗受挫的顧慮,會更願意提出創新和實施創新。另外,在企業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會有豐厚回報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將這種文化作爲顯性文化反饋到員工之中,讓員工參與產品生產和體驗,讓員工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報。所以,個性、包容、以及提升員工參與感、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企業文化應該成爲創新型企業構建其企業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作爲知識和技術載體的人才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競爭活動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和更寬闊,就必須花大力氣開發創新人才,創造創新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外部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計劃被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上戰略的高度,可見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作爲中國企業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幾年的時間裏推出了miui系統、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幾年時間裏推出成本定價、搶購模式、社會化營銷等基於網絡的集中全新營銷模式;在幾年時間裏完成了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路由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並基本完成產品血管脈絡的構建。這些快速的、高質量的、深入人心與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是來自於小米公司對每款產品、每項業務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強人的策略,也就是引進頂尖的行業人才來執掌,保證核心團隊沒有短板。企業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在企業內部要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業內部培養的人才,能夠更瞭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熟悉企業產品或服務內容,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並且企業培養起來的人才對本企業有更多的依賴性和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企業培養一批有素質、有技術的人才羣體,能夠幫助企業不斷變革創新。

二、着力搭建創新鏈,加強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創新鏈是

“三螺旋模式”的實施工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人才少,可以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構建創新鏈,實施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爲下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和風向標,成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創新鏈要以國家意志指導或者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爲着力點。其協同創新是一項複雜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主要存在於以國家意志與機制安排的方面;由於它有利於加快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有利於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而成爲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徵,並逐步演變爲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爲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於基於國家意志的協同創新,沒有後者那麼大的波及範圍與強大效果。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就是企業依據自己的創新項目,與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展開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創新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地作用於市場而換取利潤。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是搭建創新鏈的主體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新技術企業應與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不同職能、不同主體積極協作,合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工作。首先,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特點,跨行業完成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合力。因此企業可以藉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學科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建不同形式的聯盟體系,完成創新飛躍。其次,企業內部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科技協同創新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協同開發部,下設協調組和專家技術組;協調組負責與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或主體聯絡協作項目的經費、人員構成、協作任務等事宜,專家技術組則負責協作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科研工作。再次,爭取多渠道財政支持,針對協同籌備、合作研發、推廣應用、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最後,建立以項目細分爲主導的績效考評制度,對科技協同創新的績效考評進行宏觀設計、微觀追蹤,加強項目引導、質量監控和評價監督等工作。

三、積極促成專利鏈,推動企業創新成果共贏

專利鏈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圍突破力量。目前,我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不是強國,發明專利所佔比例仍較小,而且絕大多數的發明專利由於不具備必要專利的屬性而難以被吸納轉化爲技術標準。就中國高新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很少有單個企業能夠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因此企業間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合作。專利聯盟模式正好體現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形式,也成爲“三螺旋模式”中專利鏈的建構主體。專利聯盟是企業之間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爲紐帶達成的聯盟,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或者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這代表某一領域先進技術的多個專利擁有者通過交叉許可組建成專利聯盟,有效彌補了我國單個企業現有創新實力不足的現狀,使企業擁有技術標準制定機會、實現創新要素共享機會、獲得創新機制建立機會,從而促成新的創新優勢。在創建企業專利聯盟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個核心創新企業做主導或者以行業協會做主導,多個創新骨幹通力協作,其他創新企業協同執行的專利聯盟模式;另一方面,專利聯盟在專利產生過程中就要進行合作,完成技術上的深度聯盟,並且在自我創新提升、協同創新建立的基礎之上逐步推進,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和持續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構關係

能力鏈基礎地位的穩固、完善,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動力。企業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斷提升,才能保障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實地位,產生共贏吸引效應,促使創新鏈、專利鏈的形成。創新鏈、專利鏈的構建應圍繞能力鏈的發展而展開,又體現能力鏈的帶動性。創新鏈是能力鏈的進一步擴展。企業首先只有具備了創新的自我成長實力,才能在協同創新中得到優質合作伙伴的青睞,具備協同創新成員的條件。另外,企業創新活動是一種高成本、高水平的企業活動,協同創新一方面使企業擺脫了經濟實力、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業走出了自我創新的小範圍禁錮,更符合我國大部分創新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在中國的高新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高新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企業在完成創新的活動中要積極的尋求合作伙伴,爲創新活動尋求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技術人力支持,雖然協同創新會使企業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但卻爲企業實現創新的及時性和優越性提供了保證。同時,協同創新使企業與其他研究機構擁有了技術、知識、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機會,能夠使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異質知識和技術,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人員的知識領域和創新能力。專利鏈是創新鏈的一個遞進形式,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機制。專利聯盟在創新協作方面涉及的合作範圍更加的廣闊,它跨行業、跨區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是一個開放性和開闊性的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創新的協同合作,而專利聯盟則實現了一組創新的合作,這對我國企業以捆綁式的方式與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爲在國際上產生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帶來了機會。專利聯盟比協同創新更加的複雜和開闊,但是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經驗、形成機理卻能爲專利聯盟的組建帶來較多的經驗和啓示,並且能有效地彌補專利聯盟一些合作機理的缺失。

五、綜述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三螺旋模式”體現了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者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多重互動作用。該模式強調了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繫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個基本方面構成。能力鏈承擔着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創新鏈是知識和技術的源泉,專利鏈則是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三個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結合,角色互換多樣,多邊和雙邊溝通靈活,由此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四

1目前高等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存在的基本模式

1.1師生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部普遍存在,且絕大多數屬單一學科型的團隊,在這種模式團隊內,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固定的在編人員,有些人員自參加工作後就固定在一個單位,或者是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導師所在的單位,師生關係使之容易成爲團隊最忠誠的合作伙伴,其優勢在於團隊成員相對穩定,適合長期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除科研工作外,同時也承擔教學工作;但由於學科內不斷地“近親繁殖”,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再加上部門之間的封閉和長期缺少對外交流,科研人員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不強,導致科研思維僵化、學術氛圍沉悶,非常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很難有原創性的成果出現。

1.2項目合作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也佔有一定的數量,科研項目合作是建立這種模式團隊的唯一聯繫紐帶,其優勢在於可以組織不同學科、甚至不同機構(包括院校、企事業單位等)、不同地域的人員結成科技創新聯盟,相互借籤或利用在不同學科、不同機構等方面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以及設備資源優勢等,共同執行對某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這是一種相對複雜的科學技術組織,帶有較爲濃厚的利益色彩,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經濟利益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糾紛。這種模式團隊的組織結構沒有保障,絕大多數隨着科研項目結束而宣告團隊解散,缺少保障機制和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目前,高等除上述提及的院校普遍採用的兩種基本創新團隊模式外,還有各種以“科研平臺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各類“產學研”聯盟、各類技術聯盟、各類專業技術協會、學會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技術或學術組織夾雜在其中,雖然這些學術組織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能夠促進相關技術領域科學技術發展,但無法滿足日益加快的科技創新進程要求。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普遍、適用的科技創新團隊模式來替代或補充當前高等院校中的兩種基本模式。

2以學科爲基礎的創新團隊構成模式

2.1推廣建立以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爲基礎的技術創新團隊建設。

這類以單一學科爲主體的團隊還大都保留了院、系和教研室三級管理體系,有很好的管理運行基礎,通過適當的改革調整,作爲以學科爲基礎的創新團隊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學科門類組建基礎型學科創新團隊。這種模式在高等院校內很容易推廣起來。

2.2鼓勵建立以綜合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設立綜合學科團隊是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保證,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個人對單一學科忠誠的思想禁錮,打破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由組織上聯合轉向學術上聯合,推動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研的深入發展,發揮創新作用,開發新的研究領域和社會服務項目以及培育有創新思維的人才。

2.3加強以科研平臺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學科匯聚是科研平臺的一項基本特徵,其本身的團隊大都是經過優化整合的綜合學科團隊。同時,科研平臺也是大學教育過程中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主要陣地。截止20xx年12月底,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內中有上級部門批准的研究與發展機構達5564個,除上級部門批准之外,各高等院校還有一大批校、院級別的研究機構沒有統計在列。加強這些科研平臺創新團隊建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學科創新團隊建設。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縮小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也使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團隊間的學習、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成爲營造團隊的科研氛圍、溝通信息,增進團隊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2.5建立以人爲本的團隊管理和經營機制。

管理講效率,經營講效益;二者是不同的運行質態,管理關注上級評價,對上級負責,經營關注質量和市場,是創新和發展;建立以人爲本的管理機制,就是變管理爲經營,經營在先,管理在後,管理爲經營服務,對經營負責。

首先,要建立靈活的學術活動制度,如按學科或科研方向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沙龍,逐步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其次,要釐清團隊負責人與各級P(IPrincipleInvestigator)的關係,團隊負責人可以是一位積極性高、認真負責的人,而不一定是學術水平最高的PI,可按需求設定團隊負責人職數;再次,確保每一名團隊成員有平等的話語權,能夠發表學術意見或提出建議。總之,團隊內部盡最大可能實現扁平化管理,充分發揮和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的創造性。

3以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特徵

3.1交流與合作是學科型創新團隊的基本特徵。

學科團隊能夠使不同專業、不同素質和專長的人員相互合作,誘發創造力,形成智力疊加和重組,形成人才羣落;同時,通過團隊間的相互交流與幫助,在科學理論、實驗技能、實驗方法等多方面實現共享和優勢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最具有持久、動態、開放性質的組織。

一般情況下,學科建設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過程,不會因爲人員的變遷而發生太大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學科建設是一個不斷補充新生力量的過程,青年教師、博碩士研究生是新生力量的主體,這一性質決定其是動態的組織;有些科研項目研發需要吸納不同學科的人員加入,要打破學科界限進行合作研究,這一性質又決定其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

3.3專業素質不斷加強,研究方向相對穩定。

學科建設是一個學術成果累積、沉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團隊成員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其研究領域不斷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得以凝練、確立並持續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能夠很好地解決高等院校內部創新人才資源的整合問題,並能使這種模式在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推廣應用,用以解決科研領域中存在的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分工不明、協作不力等問題,增強高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科技創新論文 篇五

摘要: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培養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起着積極作用。生物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生物技術專業中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培養顯得尤爲重要。本文着重闡述了青海師範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現狀及實踐效果,以期爲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生物技術專業;構建;培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國家今後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無疑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陣地。但從近年來看,大規模擴招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嚴峻挑戰,加之我國大學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勵和引導在校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是當前我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生物技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專業,在醫藥學、農牧學、園林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工作崗位青睞於具有一定科技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就迫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應該掌握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爲了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除了在相關理論和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外,還專門在大學二年級學完專業基礎課程後,結合專業實踐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以組團形式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或自主申報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筆者作爲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之一,全方位地參與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和培養工作,頗有一些體會,本文就談談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和初步培養實踐效果。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

(一)科技興趣小組

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因爲志趣相投而組建成科技小組,在業餘時間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如海洋興趣小組,曾經得到了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共青團中央的大力支持,每年展開海洋知識競賽等活動;插花花藝興趣小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協會的大力支持,多次主辦了省、校級大學生插花花藝比賽,參與了20xx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室內插花花藝比賽和20xx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國際(室內)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此外,還有環保興趣小組、網絡興趣小組。在這些科技興趣小組中,既沒有老師的嚴格監管,也沒有絕對的學術權威,唯有的是成員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圍,這是團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優勢,在提高大學生科技文化素養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創新社團

本着“共同締造校園文化,攜手保護自然環境”的服務宗旨和“讓我們的‘藍眼睛’,藍色而不再憂傷,美麗而不失和諧”的服務理念,我院於20xx年9月成立了大學生“藍眼睛”協會。該社團以國家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相關文件精神爲指導,結合青海省生態環境現狀,立足於服務青海省“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致力於“青海湖溼地保護”、“母親河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各項公益環保活動,用大學生飽滿的熱情,成爲新時代的“綠色生力軍”。經過十多年的風雨拼搏,現已成爲國內高校知名學生社團,曾先後被評爲“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先進集體”、“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中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省級優秀學生社團”、“省級優秀社會實踐服務團”、“青海省保護野生動物先進社團”等。

(三)科技項目團隊

青海師範大學自20xx年實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制度以來,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積極組團申報項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報了近30項科技創新項目,其中“藥用植物獨一味的植物組織培養”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一種大小鼠固體制劑的灌胃器”獲青海省20xx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湟水河水質分析與檢測”項目於20xx年獲共青團中央資助10萬元,這是我校獲共青團中央資助的。首例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此外,學院以生物技術專業老師的科研項目爲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同時,也鼓勵每個老師圍繞科研項目組建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團隊成員主要涵蓋研究生、高年級大學生。充分利用老師的科研項目平臺和研究生及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科技項目團隊。這些團隊的構建有力促進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

(四)校企所合作團隊

以育人爲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是當今高校的發展方向。近3年來,學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以互利共贏爲目的,與青海清華博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餘家企業及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依託企業、研究所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圍繞企業或研究所的特定研發項目“,教師+學生”組成技術團隊進入企業、研究所,幫助其提高產出效益。此外,學院正在與西寧市城南某社區協商籌建“教學—科研—社區”三位一體的科創團隊,如果該團隊能成功組建,則會進一步提升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服務功能。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培養

(一)實施導師制

爲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與熱情,學院經常邀請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以及專業負責人進行不定期的講座,介紹生物技術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學院還專門設立本科生科創導師制,對學院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實行了本科生科創導師聘任制度,每5年爲一聘期,導師的指導工作納入年終工作量量化考覈中,激發了導師的積極性。在科創活動中,實行“本科生———導師”雙向選擇制,導師可以選擇學生,組成科創團隊,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或指導學生申請科創項目,從專業思想引導、科學作風養成、科學技術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科創導師,主動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在導師的點撥下自主申報科創課題。自20xx年學院實行科創導師制以來,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先後有20餘名教師擔任本科生科創導師,100多名學生直接參與導師科研項目,30餘人在導師指導下自主申請了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團隊目標

團隊目標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團隊成員在心理上彼此認同,產生一體感,增強集體意識,從而產生團隊精神。學院根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在導師和學生工作組老師的共同指導下,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實奮鬥目標,並把目標具體分解給每位團隊成員,使每位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應承擔的任務和工作,並迸發出行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爲團隊目標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

生物技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以一定的物質和資金爲保障。學院通過以下途徑以儘量滿足大學生科創所需物質和資金:開放實驗室。學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環境與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省級重點實驗室、青海省溼地生態系統省級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中韓野生花卉資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大部分實驗室實行開放制度,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可以隨時進行使用。依託青海教育廳、青海師範大學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大學生科創團隊成功申報科創項目後,獲得相應經費資助。學院引入了各種類型的創新基金,如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導師科研項目經費資助。近3年來,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創團隊已獲各類資助達20多萬。

(四)建立規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規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科創團隊維繫的內在動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否要立項,如何資助,如何考覈,怎樣獎懲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規範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使其有條不紊、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學院在學校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對相關規定進行了細化,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科創團隊的良性發展。此外,學校、學院設置了良好的獎勵機制,既有團隊獎也有個人獎,既有精神獎勵也有物質獎勵,譬如:學院將參與科創團隊的成員按其貢獻大小,在年終操行評定中加一定分值;獲得科創獎勵的同學優先推薦攻讀免試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按照論文級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獎金等。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參與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和競爭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申報與獲批的數量每年位居學校前列,獲獎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獲得學校資助,有12篇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參與發表的研究論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穎 杜軍華 單位:青海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及培養髮展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鄭明濤,劉應亮,羅穎,盧其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化學專業爲例[J]。廣東化工,20xx,41(24):153-154.

[3]韋原蓮,楊振德,廖秋玲,彭瓊,黃秀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團隊精神的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1(6):85-88.

[4]王慧春,王文穎,杜軍華。基於開放性實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xx,(16):212-213.

[5]唐傑,林立,劉家芳,李海娜。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15(3):76-78.

[6]王玉林,朱慧玲,袁鋒偉,蔣彥,謝靜。機電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科技團隊建設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87(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