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多篇】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多篇】

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範文一:一帶一路旅遊文化特徵研究 篇一

摘要:隨着OBOR戰略的實施,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便成爲當務之急,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是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旅遊文化;特徵

現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旅遊文化的繁榮,“一帶一路”(以下簡稱爲“OBOR”)是21世紀國中國爲了實現“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合作”而提出的戰略構想。隨着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OBOR戰略開始付諸行動。OBOR分爲陸路與海路。陸路從西安向西,橫穿西亞抵達歐洲荷蘭的鹿特丹。海路從長三角、珠三角沿東南亞向西,經非洲過黑海最後抵達歐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紀下的OBOR一端爲日益崛起的中華經濟圈,另一端連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共同體———歐州聯盟,中間是經濟潛力巨大的西亞、東南亞和非洲。在OBOR戰略構想下,經濟的發展與文明的對話,必將促進國內外旅遊業的發展,研究OBOR戰略下的旅遊文化特徵,對促進旅遊、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OBOR背景下旅遊文化特徵研究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明確指出“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因此,OBOR戰略沿線必將呈現出人類古代文明繁榮的鮮活再現、爲欣賞旖旎風光的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線路遊、沿線OBOR友好城市互辦旅遊推廣活動遊、體育活動交流觀光、參與、體驗遊和“新海上絲綢之路遊輪遊”等5大特徵,相應的文化也呈現出這五大特徵。

1.1人類古文明的鮮活再現

絲綢之路是跨越文明、貫穿古今的古代經濟發展之路,對絲綢之路的重遊是對人類古文明的探索與考察,具有旅遊和文化挖掘發現的雙重意義。2014年,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三國聯合遞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將絲綢之路沿線的人類古文明推向新的歷史舞臺。透過OBOR,不僅可以探索考察中國自秦、漢至清的燦爛文明與文化,而且還可以探索考察西亞、中亞、歐洲諸國的文明發展史,對比中外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差異。

1.1.1博大豐富的漢前文明

OBOR的陸路起點西安,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其歷史變遷是華夏文明發展的縮影。以西安爲中心輻射出的旅遊圈,能充分體現中華古文明。西安早在漢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將人們帶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兵馬俑則展現出了大秦帝國的強盛國力。對OBOR起點城市的考察,人們可以領略漢前中華文字的形成變化、陶器製作工藝、古建築的特徵、古代天文體系、別樹一幟的中國數學及絲綢文化等等。

1.1.2影響深遠的漢文化

漢代是中華歷史上科技與文化發展的一個輝煌時期,從漢代建立到滅亡的四百多年間,漢代王朝與古羅馬成爲世界上最爲強大的兩大帝國,漢王朝雄踞東方,開拓了OBOR的絲綢之路,開闢了東西經濟文化技術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漢代,西南絲綢之路也在這個時期開闢,從天府之國的四川成都,到緬甸、印度,將漢朝先進的文化技術傳播到東南亞。因此,漢代是OBOR戰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遊OBOR的內涵與文化功能在於探索和考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漢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築文化,有著名詩歌“秦時明月漢時關”爲證,可見漢代的建築科技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還有史學瑰寶的《史記》和《漢書》;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還保留着這種比較原始的造紙術,對人們瞭解漢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漢代的《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以及地震儀等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深入瞭解和考察探索漢代文化,對OBOR旅遊品質的提升、內涵建設、轉型升級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1.1.3輝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以強大國力爲依託,以蓬勃發展的世俗文化爲主體,表現出了內容豐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樣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大量汲取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更多的表現出對外文化的輸入輸出,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其中絲綢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橋樑和平臺作用。輝煌的隋唐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之一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暢通和頻繁。考察OBOR線路,不少歷史遺蹟和名勝景點都是對唐朝文化的重新認知。就科技而言,隋唐發明了火藥,將印刷術發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剛經》,建造了輝煌的長安城和趙州橋。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個歷史時期詩人輩出,影響深遠,如初唐的陳子昂、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園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高適,晚唐詩人杜牧和李商隱等。OBOR線路考察詩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對認識和發揚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義,並提升了OBOR區域旅遊的品質與內涵。位於OBOR線路上的文化旅遊景點衆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繪畫、書法、樂舞於一體,有很高的旅遊、考察、研究價值。輝煌的隋唐文化促進了亞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而隋唐文明遺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佈在OBOR,因此對OBOR旅遊線路的開發,是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新領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鼎盛時期,是品質旅遊和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宋朝時期,文學、科學、理學、史學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蘇軾,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散文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書法家,對中華後世影響深遠。宋代還有無數的著名畫家,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意境,如今被製作成3D技術重現的《清明上河圖》等。此外,以朱熹爲代表的理學,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爲代表的史學,陶瓷窯爲代表的手工業,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南北宋時期文化的OBOR綜合規劃,是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提升途徑。

1.1.5文學藝術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國疆域廣闊、國力強盛的時代。元朝進行了大一統,促進了少數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發展,各民族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特別是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對當今國家發展戰略乃至世界和平共處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因此,重回元朝時代的OBOR線路,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面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繼承元代文化,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呈現出平民化與世俗化。在文學方面,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傳入中國,出現了西學東漸的萌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OBOR的南線,明朝文化深遠的影響着東南亞和南亞。隨着絲綢文化的不斷影響,中國的庭院建築隨之傳入西方。

1.1.6歷史鉅變中的清代文化

中華民族領先世界文明幾千年,而到了清代,由於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和自大,直接導致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未能影響中國,從而使中國淪爲後來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爲了防止明朝復辟,清關閉了南方的泉州、寧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駐紮重兵,嚴重影響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與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國力強盛,國內安定,因此這一時期的小說、戲劇和繪畫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清代後期逐步落後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反封建思想成爲這一時期的主題和特徵。1.1.7神祕的中西亞文化中西亞位於亞非歐三洲的交界地帶,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樞紐和中間連接點,承擔着連接亞洲中華經濟圈和歐盟兩大經濟體的作用。中西亞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資源。中西亞還是人類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有輝煌燦爛的古巴比倫,是伊斯蘭教、__和猶太教的發源地。研究考察OBOR線路,不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國中國,還能接觸神祕的中西亞文化,最][後抵達體驗歐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條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線路文化興起

OBOR大戰略下,國內旅遊將此作爲旅遊轉型升級發展的契機和平臺,各地紛紛以OBOR爲依託,出臺《XXX旅遊總體規劃綱要》,形成精品線路遊,並以精品線路爲平臺,提升精品線路文化。精品線路將極大的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促進文化的交流。隨着三部委聯合推出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頒佈,建設精品線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華的旅遊資源帶,彙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古羅馬均被OBOR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類古文明的歷史及進程。據新華網報道,國家旅遊局將2015年確定爲“OBOR旅遊年”,推動了國際旅遊的發展。北方線路上,甘肅出臺《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計劃至2020年建成20個遊客容量爲300萬人次的大景區,形成華夏尋根線、黃河風情線、民族風情線、中醫藥養生線、紅色旅遊線等主題精品品牌線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靠OBOR戰略體系,着眼於優越的旅遊資源和天然的區位優勢,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和非洲開放的最前沿,把絲綢之路做成品牌,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旅遊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陝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發展戰略爲契機,加快把OBOR線路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開拓旅遊文化發展新境界。

1.3OBOR沿線城市文化交流頻繁

OBOR戰略體系下,國內城市之間,國際城市之間,OBOR線路帶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寬廣深入。OBOR戰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線路體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亞歐陸橋城市文化交流

從西安經蘭州,通過烏魯木齊出國境線,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烏魯木齊將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成爲絲綢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內容廣泛,涵蓋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於促進城市、區域的共同繁榮。

1.3.2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爲核心區,通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海峽西岸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包括了中國最有活力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連接了日本、韓國等許多大中城市,對東亞的穩定和促進東亞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瞭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國-南亞-西亞城市文化交流

從成都、重慶經雲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城市,促進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1.3.4東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從東三省向東連接綏芬河、海參崴出海口,向西連接俄羅斯赤塔,通過老亞歐大陸橋抵達歐洲。目前,東北方向已開通“津滿歐”、“蘇滿歐”、“粵滿歐”、“沈滿歐”等“中俄歐”鐵路國際貨運班列,並基本實現常態化運營。隨着OBOR線路高鐵的建設運營,東北方向的經濟帶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城市間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廣將出現繁榮鼎盛的新局面。

1.4體育活動文化交流

體育活動文化交流對促進國家之間、城市之間、民族之間的瞭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就曾經以“小球撬動了大球”,通過兵乓球的比賽展開了對美國的外交。如今的國際化體育賽事如NBA、F1、奧運會、洲際運動會、足球等,都是國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臺。OBOR戰略體系下,體育活動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過開展體育活動文化交流,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瞭解,對實現區域和平穩定共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1.5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於秦代,繁榮於隋唐,鼎盛於明代,以廣州爲起點,連接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其中最爲著名的鄭和下西洋。2013年,國家主席提出了建設“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從而拉開了建設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現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對區域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區域一體化、區域繁榮穩定有着重要意義,並與亞投行遙相呼應,成爲中國走向世界的兩大戰略舉措。

2OBOR旅遊文化新內涵及其發展趨勢

OBOR戰略體系下,隨着高鐵的建設發展、亞投行的建設運行,OBOR旅遊承載着傳播古代文明,發揚人類文明,建設現代文明的重任。在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同時,也體驗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遊呈現出旅遊文化互補、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平衡發展、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文化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等新內涵與發展趨勢。

2.1國內國際旅遊文化互補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華。目前,旅遊文化已經趨於大衆化,對旅遊文化的研究也進入瓶頸階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旅遊文化的單一和旅遊文化的互補性不強。實際上,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是廣泛存在於旅遊活動中的[2]。旅遊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旅遊目的地對旅遊興趣產品、服務的開發、再生產及營銷;(二)不同類型的旅遊者特徵、體驗模式及行爲。就這兩點而言,只有旅遊文化互補,旅遊文化才能發展。OBOR線路涉及衆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類文明和現代文化,因此,出現極強的旅遊文化互補,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

2.2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平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蓬勃發展。隨着國內外旅遊的發展,對外文化輸出趨勢明顯,而對內文化輸入、吸收、演變的趨勢緩慢,這就呈現出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不平衡發展的現象。國內很多景區接待的遊客多爲境內遊客,境外遊客較少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出境遊方面,出境遊甚至超過了經濟發展增速[3],遠遠高於入境遊,不僅產生了國際旅遊的不平衡發展,也導致了國際旅遊文化失衡現象。OBOR戰略下,境內境外旅遊有機結合,成爲系統旅遊下的兩個有機部分,這兩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統一在OBOR下,因此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成爲OBOR旅遊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將出現均衡發展的態勢。

2.3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

OBOR是貫穿古今文明的線路,將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有着悠久的歷史。中國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術、教育、哲學、科技、學制等,都有着歷史意義,與現代文明一起,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2.4文化發展推動社會發展

OBOR戰略體系的目的在於促進沿線沿路城市和區域的共同發展,用文化的發展來推動社會的發展。新的文化帶來新的旅遊消費觀念,人們在日益國際化的旅遊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識,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通過在旅遊活動中幫助他人、自覺排隊、低碳出行等行爲,影響和推動交際文化的發展。爲適應OBOR戰略體系的發展,教育、外交、建築、交通等也融合了國際文化內容,這些新的內涵特徵一起推動社會的發展,爲共同富裕和區域發展創造條件。

3啓示

對OBOR旅遊文化特徵及新特徵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啓示:

3.1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的交流互鑑

OBOR是實現區域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戰略舉措,必須加強國際間的戰略合作,相應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強國家間、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依託亞洲,促進亞非歐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目前,中國已同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卡塔爾、科威特等多個國家簽署了同OBOR建設相關的合作協議,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OBOR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隨着OBOR建設中的互通互聯,泛亞洲高鐵網的建設,國際間的戰略合作將進步一步加強,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發展主題。

3.2充分利用亞投行的戰略平臺,加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

亞投行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簡稱,縮寫爲AIIB,總部設在北京,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是OBOR支撐的經濟戰略平臺,能爲“絲綢之路”基金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應充分利用亞投行的戰略平臺,加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加快中華文明文化的輸出。截止2015年4月,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埃及、瑞典等國先後已同意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成員國已達57個,大多數是OBOR戰略體系下國家,這不僅爲OBOR產業合作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還有利於OBOR戰略體系下旅遊文化的健康發展。應充分利用亞投行的經濟戰略平臺,爲旅遊提供一體化支付等提供經濟便利,在此基礎上,儘快完善一體化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3.3加快落實國家旅遊局的全局戰略規劃行動

2015年,國家旅遊局從全局出發,制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合作發展戰略規劃》,該規劃在組織專家進行3輪討論後,形成定稿,包括實施重點行動等內容。OBOR核心城市和區域早在OBOR戰略提出後,已經做出OBOR的發展佈局,以“絲綢之路”爲主題的旅遊節慶、旅遊營銷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實國家旅遊局的全局戰略規劃,有利於國內旅遊的健康發展和旅遊升級,促進出境入境旅遊的平衡發展。

3.4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

隨着OBOR戰略的實施,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便成爲當務之急,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是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的途徑與方法。培養能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習俗的旅遊者的專門人才,不僅要求具有很好的處理旅遊行業的專業綜合知識,包括接機、酒店入住、報關、旅遊景點導遊等素質,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門或者幾門外語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能冷靜面對各種問題,靈活機智的解決風俗文化問題,友好周到有耐心的處理導遊過程問題等多方面能力素質,是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內在訴求。

參考文獻

1、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徐菊鳳旅遊學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與泰山文化旅遊城的形象策劃(CI)陳傳康,王新軍旅遊學刊1996-01-18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 篇二

淺談中國旅遊文化發展

摘要: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其中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近幾年來,旅遊業的興起也反應了經濟水平發展提升,也展示了文化事業的繁榮進步,本文就旅遊文化的內涵和形式及意義做了相應的闡述。

關鍵詞:旅遊文化內涵 形式 意義

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的提高,旅遊產業的發展也加快了腳步,各種大型節假日旅遊套餐,特色旅遊線路,經典旅遊行,紅色之旅等詞彙紛紛出現。旅遊無疑成爲人們休閒度假,放鬆心境的一種方式,旅遊不僅是觀光,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是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藝術性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特色產物。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發現旅遊文化,剖析深層內涵

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閒娛樂方式爲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1.1文化資源的體驗過程

旅遊文化存在地域差異,以文化的交叉互動相互融合,並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祕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的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也是感受旅遊文化的一個獨到之處,它給人一種特殊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承載着旅遊文化的內涵,並以景點爲媒介,體現了審美情趣的激發功能、教育啓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1.2文化活動的再現過程

旅遊文化也指鑑賞異地傳統文化、探求文化名人古蹟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特色文化活動爲特定目的的旅遊。這種文化活動在現行的旅遊中還較爲時尚。這種文化活動是一種傳播過程,是一種旅遊文化重複再現過程。具有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爲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蹟、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1.3文化背景的還原過程

旅遊的項目包含衆多,但是近些年來,人們更加註重其中旅遊的文化背景和深層次的內涵,在相應的歷史遺蹟條件下,真是重現當時的歷史情景,展現歷史文化風貌,還原歷史,扣人心絃,在這一過程中,把文化背景的作用突出的展現出來了,這一特點也與遊客的需求息息相關。其目前較爲普遍的是以人文資源爲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蹟、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特色旅遊。也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2 研究旅遊文化,區分內在層次

2.1歷史文化,重現歷史

歷史文化文物所展現的歷史風貌,其中所包含歷史知識更具文化內涵,對曾經的社會關係,文化風俗很好的展示,是旅遊者所關心和進一步瞭解的,歷史文化旅遊就更注重這一方面的導向,及時的給民衆以歷史教育,真實反應當時社會的情境,影響人們珍惜歷史文化,樹立民族感和對歷史的繼承感。

2.2現代文化,展現風範

現代文藝作品給人以陶冶情操,養心凝神,提升欣賞境界,在旅遊活動中廣泛存在,新的科學技術展覽、令人驚歎,從而在旅遊文化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旅遊者對科技的追求,追求環保高新等科技,促使創新發展得到繼承。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一個積極方面。展現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是提升國力,凝聚人心的過程,不僅展示的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民族的向心力。

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範文二:旅遊文化與現代旅遊經濟研究 篇三

摘要:

在旅遊產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處理好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關係,促進旅遊業與世界接軌,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使我國的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朝着又好又快的趨勢發展。

關鍵詞:旅遊文化;現代旅遊經濟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與衝擊。中國的旅遊業要想與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相適應,就要創設一條現代旅遊經濟的道路,將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內在關係處理好,促進旅遊業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一、文化與旅遊

1、旅遊與文化的本質聯繫。

旅遊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着必然的聯繫。所謂的旅遊,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徵。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後,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遊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遊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遊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遊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遊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祕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遊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遊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遊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遊業的內在靈魂。

旅遊業現已逐步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爲旅遊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繫。旅遊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爲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遊資源可以分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遊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遊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遊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爲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遊客的觀賞願望,尤其是滿足遊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遊經濟文化與旅遊文化經濟

當代旅遊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爲基礎的。只要有旅遊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遊作爲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遊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遊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徵: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遊文化是指與旅遊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遊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並從整體上構成旅遊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遊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遊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羣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遊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遊服務,可以給遊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遊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遊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遊文化特徵,都間接表明旅遊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遊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遊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遊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遊文化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旅遊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遊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遊業起着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遊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遊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範圍也非常廣,這是旅遊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遊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遊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遊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爲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並把旅遊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遊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遊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遊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結語

在旅遊產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處理好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關係,促進旅遊業與世界接軌,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使我國的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朝着又好又快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劉趙平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2-01

2、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張海燕;王忠雲;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04-20186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標籤:多篇 論文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