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精品多篇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精品多篇

城市規劃論文 篇一

關鍵詞:城市規劃 監督管理 管理體制 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235-01

城市規劃與管理作爲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運用行政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對城市的規劃進行管理,這是時代進步理論知識和管理實踐相結合的典型應用。現在很多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規劃管理與監督管理,因此,本論文嘗試從行政管理學的角度,從城市規劃管理和監督管理的體制與方式入手,詳細探討城市規劃監督管理的模式與方法,以期從中能夠找到合理有效的城市規劃管理的方法,並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1 城市規劃監督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1 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市規劃論證不充分、不合理。“規劃規劃,牆上掛掛”、“政府換屆,規劃改樣”等問題並未得到根治。

二是高大全思想盛行,各地競相攀比高、大、全。

三是建築師缺乏話語權。建築的決策權不在建築師的手裏,建築師往往只能起到參謀、陪襯的作用。

四是非洋莫取。近年來,我們對外國人的建築方案奉若神明,總認爲洋和尚會念經,瞧不起中國建築師。

五是被破壞的近現代建築和被不斷複製的假古董。在城市大發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歷史意義的近現代建築。相反,各地卻熱衷於造假古董,“明清一條街”等不一而足。

六是建築質量問題。據有關資料介紹,國內建築物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年。

七是獻禮工程、政績工程、標誌性工程仍大量存在。不少建築缺乏充分的前期論證和準備,匆匆上馬,剛剪完彩又花大錢改造,老百姓受不了,國家也受不了。

1.2 城市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國城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出現了我國城市管理很多無法可依的現象。

二是我國城市管理“人治”現象較爲普遍。

三是城市管理民生參與的途徑和渠道十分有限。

四是城市監督體制淪爲形式,城市的規劃管理往往是個別領導個人意願體現,而城市監督機制對於城市規劃管理的監督則流於形式。

2 城市規劃監督管理體制與方法探討

2.1 城市規劃監督管理完善建議與措施

(1)推行城市規劃管理委員會制度

在現有的城市規劃管理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城市規劃管理委員會制度,從各行各業、各行政管理部門抽調一部分人員組成規劃管理委員會,任期3年或者5年不等,如要對城市規劃管理做出修改,必須經過規劃管理委員會的同意方可實施。這樣,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個別領導隨意修改城市規劃管理的現象,真正發揮了城市規劃管理的職能。

(2)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管理法律法規。

結合現有的城市規劃管理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羣衆參與城市規劃管理的辦法,城市規劃管理監督辦法的落實等,只有把法律法規完善起來了,纔有可能真正實現“法治”而不是“人治”,進而保障了城市規劃管理的法律效應。

(3)拓展羣衆參與城市規劃管理途徑與渠道。

大力拓展目前人民羣衆參與城市規劃管理的途徑與渠道,例如可以開通市長熱線,擴大市領導接待信訪羣衆的比例和時間,設立百姓問題專欄等等。只有大力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夠實現人民城市人民管。

(4)實施管治結合制度。

對於城市規劃管理,一方面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同時也要和治理結合起來,對於老城區的改造,污染工廠的取締,農業用地的歸還等等,都要依靠強有力的治理措施保障實施。治理與管理雙管齊下,纔有可能真正實現城市規劃管理的良性運行。

2.2 規劃審批後的監督管理具體措施與建議

(1)對於房地產公司違章建築的監督管理措施。

隨着經濟發展迅速,開發力度加大,一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缺乏法制意思,爲利益驅使,加上有關部門執法力度不夠不嚴,從而滋生了違法建築的現象,嚴重破壞了城市規劃,擾亂了正常的城市建設管理秩序。爲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取締制止。

①在依法打擊和整治違法建築行動中,做好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工作,提高房地產開發商守法意識,使其知道違法建築屬違法行爲,以及違法所應負的後果,積極引導違法房地產開發商主動拆除違法建築。②加大打擊力度,依法拆除違法建築,統一執法尺度,一視同仁,堅決做到發現一間依法查處一間,並對違法建築者處以重罰。③對違法建築現象的監督和防範要持之以恆,執法切勿一陣風。有關部門可以公佈舉報電話,重獎舉報者,以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監督和抵制違法建築非法佔地行爲。

(2)對於社區個人和私宅違章建築的監督管理措施。

對於社區個人和私宅的違章建築,目前最常見的違章建築是樓頂公共平臺搭建和加層。爲此,可將規劃執法工作走進社區,結合社區管理工作一併納入落實違章建築的監督管理工作中。

①規劃執法部門可制定方案,狠抓落實,遏制違建,嚴控到位,實施制度化、規範化。②與社區搭建服務平臺,形成聯動機制。通過舉辦現場諮詢會,大力宣傳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發放《社區居民公開信》,引導居民自律;與社區簽訂《共建協議》,同時做好辦證、報批服務的引導工作,減少違法搶建行爲。③將進社區工作向精細化推進:建立巡查制度,規定規劃執法隊員每週至少主動聯繫社區一次、定期開展巡查,並形成書面記錄。④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規劃、城管、國土、居委、物業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針對出現的問題共同探討對策,提高工作實效。⑤建立督察考覈制度,規劃執法內部將隊員進社區工作績效作爲隊員考覈項目,公開舉報投訴電話,使“規劃管理進社區”工作接受社區居民監督。

3 結語

城市規劃監督管理是政府進行城市管理的重要職能之一,不僅要落實城市規劃管理職能,而且也要從監督機制落實,只有管理與監督兩手抓,才能實現城市規劃管理的合理化、合法化實施。本論文就城市規劃監督管理的體制問題,探討了城市管理的模式與方法,給出了一些建議措施,對於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與監督管理的效率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當然,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還有待於廣大城市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最終實現城市規劃管理的水平更上一層樓,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最終獲得廣大老百姓的滿意。

參考文獻

[1] 陳峯。轉型時期的城市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轉型[J].規劃研究,2004(8):9~19.

[2] 約翰。利維。現代城市規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城市規劃論文 篇二

關鍵詞城市綠地城市綠化綠地系統規劃研究進展

1城市綠地系統

1.1概念

城市綠地系統泛指城市區域內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羣體、水體及具有綠色潛畢業論文能的空間,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各類綠地組成,具有重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1],爲城市內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城市綠地系統組成因國家不同而各有差異,但總的來說,其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範圍內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具有直接影響的所有綠地[3,4]。根據2002年《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我國將城市綠地分爲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及其它綠地5類[5]。

1.2特徵

城市綠地系統作爲複雜的自然-社會-經濟複合生態系統,具有如下特徵[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擾較強的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氣、地文、水圈、生物因素,這些決定着城市綠地系統的基本地域特徵。(2)多類型。城市綠地系統包括各種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風景區、遊憩區、休養保健區、公園、花園、遊園、專類園、苗圃以及以綠化配植爲主的各種綠地。(3)多功能。城市綠地功能隨時代的變遷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始終兼容着景觀、社會、生態三大基本功能。(4)動態性。綠地系統因時代、年代不同以及季節更替,其內容、重點與形式都發生着變化。(5)空間尺度性。城市綠地系統因空間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區、市區及區域),其數量、佈局、結構、功能等都有所變化。(6)多因素協同調控性。綠地系統的多元性、動態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織特徵,決定着其持續發展需有多因素協同調控。

1.3發展歷程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在城市園林基礎上發展起來,經歷了自然萌生、人工創意、公共綠地及生態綠地系統階段[1]。自然萌生階段主要指以狩獵圍牧爲目的的園圃。人工創意階段指以滿足達官貴人及宗教需求爲目的的宮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19世紀中下半葉,工業化導致城市環境惡化,促使城市進入公共綠地階段。歐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園運動”;20世紀初,尤其是二戰後,歐亞各國開始大力拓建綠地和創建新城,城市綠地邁入第二次**[1,8]。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爲設計理論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審美爲目的的生態綠地階段[1]。

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1]。國際社會也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市建設[8]。生態城市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城市建設以不使環境遭到破壞爲標準,使行爲主體的活動有利於維護周圍環境並融於自然的類天然羣落[9]。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社會文化、生態意識達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實現的目標境界[8,10]。城市綠化建設中提出的“花園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田園城市”等都是城市發展的中階段目標,而城市運轉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纔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11]。近年來,隨着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重視程度的提高,生態城市的實踐與探索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8,9]。

2城市綠地規劃現狀

2.1國外城市綠地規劃

國外園林綠化最大特點是簡潔樸實大方,處處體現大自然的風格特色[12]。如美國城市綠化率相當高,公路、街道兩側和居民社區除去建築,職稱論文草坪和樹木覆蓋所有空地,草坪常綠,修剪平整,沒有雜草,綠化品位較高[10]。根據對世界49個城市的統計,人均公共綠地10m2ö人以上的佔70%[1]。新加坡土地面積648km2,人口386萬,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現有綠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進入世界城市綠化先進行列[13~15]。就人均公園面積而言,2000年,美國華盛頓爲50m2ö人,澳大利亞堪培拉爲70m2ö人,瑞典斯德哥爾摩超過68.3m2ö人[16]。國外成功的規劃範例有:(1)美國城市公共綠地佈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很少有大體量的園林建築、小品等設施,植物自然式種植,簡樸大方。設計手法多是大手筆、大色調疏林草地。常綠與落葉樹結合,喬灌草花結合,林相豐富,林冠線變化多端,園林景觀野趣盎然,處處體現自然美[17]。(2)二戰後德國政府把城市周圍地帶低價售給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園”。田園一切設施取於自然,禁止用磚瓦、水泥和金屬材料。田園周圍是低矮籬笆、灌叢和野花,小路兩邊草地佈置許多木凳供入歇腳[18]。(3)新加坡爲建設“熱帶優秀城市”,在概念性規劃、發展指導規劃中對每寸土地使用性質、強度進行了嚴格限制,建築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設,向空中發展,留出地面空間進行美化綠化[14]。(4)維也納、巴黎、科隆、萊比錫等城市拆牆建設花園環路,維也納的花園環路同教堂、大學、音樂廳等公共建築爲一體。(5)羅馬、塔拉戈納等環城綠地將城牆、花園、露天博物館等作爲整體佈置,羅馬在開闢道路和綠地的同時保護城牆殘段,在其周圍開闢道路和綠化帶,形成環城公園。其共同點是綠化圈、文化圈、水系風景圈等共融和諧[11]。

2.2我國城市綠地規劃

2.2.1綠化及科研進展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工作者提出“連片成團,點線面相結合”的方針後,城市綠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80年代後,提出了北方以天津爲代表的“大環境綠化”,南方以上海爲代表的“生態園林綠化”[19]。八五其間,城市人均公共綠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綠化覆蓋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國667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591000hm2,綠地率達23%,綠化覆蓋率已達到27.44%,人均公共綠地6.5m2,公園動物園數達4219個,面積77137hm2。目前,已經涌現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島、青島、大連、煙臺、威海、合肥、杭州、廈門、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寧等30多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19]。

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部開展了多項園林綠化科研課題[19]。近年來完成的課題有《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羣研究》、《城市綠地在生態上的價值定量化》、《園林生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市綠化樹種區域規劃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鄉科技產業工程——居住區環境質量保障體系》、《城市市政公用事業‘九五’和‘十五’計劃及2015年規劃預測研究之風景園林部分》等[20]。到目前爲止,我國有甲、乙級園林規劃設計單位40餘家,園林科研院(所)60餘家,大專院校10餘家[20]。

2.2.2傳統規劃及其缺點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在總體規劃完成後,可編制城市綠地專項規劃,其主要內容爲: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指標、用地佈局、各類綠地位置、範圍、性質、功能及分期建設步驟和近期實施項目;劃定需要保護、保留和建設的城郊綠地;提出實施建議[21]。可見,傳統綠地規劃對城市綠地市場運作、生態及景觀要求很少考慮,具體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0,21]:(1)未充分從區域與城市生態系統角度構築城市綠地總體結構和佈局;(2)綠地植物配置重美觀輕生態;(3)城市綠地是城市形象設計和景觀規劃的重要載體,傳統綠地規劃未充分從整體上考慮塑造城市形象;(4)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綠地建設模式、資金渠道已發生變化,總體規劃確定的綠地在實施過程中難以一成不變。因此,傳統綠地規劃已不能適應新時期要求[21]。

2.2.3現代綠地規劃原則

現代城市綠地規劃流行應用控制性規劃理念,越來越重視根據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城市風貌、工業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統,做出各具特色、結合河湖山川自然環境,體現地區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遵循以下基本原則[22]:(1)重視內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徵,發揮自然環境條件優勢,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形成本城市綠地系統的佈局結構與特色;(2)按照國家城市綠地指標的規定,合理確定各類綠地類型與規模;(3)均衡佈置各類公園綠地,有機結合形成完整體系;(4)合理確定近期和遠期規劃;(5)正確鑑別和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小局與大局、保護與開發、理想與現實、近期與遠期等關係[23];(6)樹種規劃重視使用地帶性植被,以喬木和灌木爲主,兼顧植物羣落的觀賞、生態和經濟價值。

2.2.4綠地系統規劃對策

針對我國國情和綠地建設的不足,今後綠地規劃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2,21,24,25]:(1)加強政策扶持,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城市綠地是先投資後受益、間接效益與直接效益並存的產業。碩士論文綠地規劃要常抓不懈,制定長遠戰略與具體政策。(2)制定切實可行、理念超前的總體規劃。在城市建設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綠地詳細規劃,嚴禁綠地改變用途,確保綠化指標和綠化用地落實[25]。(3)提高綠地生態效益。植物生態功能基本靠葉完成,故增加生態效益就要增加葉面積。喬木葉面積可達其樹冠正投影面積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園林植物要以喬木爲主,重視鄉土樹種,常綠與落葉搭配,灌草藤花結合,形成多樣、復層、立體、生態的多功能自然羣落[19,26]。(4)重視大環境生態建設,加強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大環境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擴大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業理論爲指導,運用生態系統邊緣帶物種多樣性增大原理,營造各種防護林、風景林及經濟林,建立城市生境與自然環境聯繫的生物廊道,爲野生動物提供遷徙通道和棲息地[19]。

(5)多方籌措資金。城市綠化是社會公益事業,除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和有關部門籌集資金外,還要調動全社會力量。(6)引進參與式管理。城市居民參與城市綠地規劃及建設,可增進居民與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溝通。

3綠地規劃發展趨勢

3.1規劃模式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模式趨於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綠色廊道網絡規劃。城市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中發展,綠地系統與城市呈現環狀圍繞、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帶形相接方式等形態,使綠地系統發揮較大效能,並有良好的連續性與可達性[28]。英國“大倫敦規劃”,把從市中心48km內,約6700km2的地區劃分爲城市內環、郊區環帶、一條約16km的綠化帶、農村環帶等4個同心圓,成爲世界發展新城的規劃模式[27]。丹麥哥本哈根的指狀規劃,莫斯科的楔形綠地,按照“有機疏散理論”而定的大赫爾辛基規劃方案,都是典型的綠地嵌合模式[27]。

荷蘭蘭斯培德地區(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綠心(綠地核心式)與建成區之間建設綠色緩衝地帶以保護綠心。而巴黎沿塞納河兩側建了8個新城,在塞納河兩岸形成了2條平行軸線,是綠地系統帶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復人類與森林的本來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已成爲優化城市綠色規劃的總趨勢[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將成爲21世紀城市綠地建設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強調以人爲核心,創造“天人合一”的城市與森林融合的人居環境空間。城市森林建設主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綠色空間”構築“綠色城市”空間網絡[31]。城市森林的佈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層式、跳躍式、因地制宜式及綜合式5種[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將爲徹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觀建設要具有親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適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們親近的願望[27]。同時,城市森林建設要以自然爲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蘊爲基礎,依託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結合城市風貌、結構特徵和空間屬性等科學佈局和規劃,體現自然植被景觀和羣落結構特徵,實現城市森林的自我維持及協調發展,發揮其綜合效益。

3.2規劃特徵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有如下特徵:(1)空間開放化[22]。首先表現在從“園林綠化”走向“大地景觀規劃”,着眼於大環境綠化規劃,從區域出發,把森林、農田、草地、景區作爲生態改善的積極因素納入城市綠地規劃,使城市擁有良好的整體生態背景。其次是開放公園,引入園外的自然風光與環境中的河道、溪流、綠地、建築等相融合,成爲大環境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空間更有利於發揮綠地景觀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環境的作用,便於各類綠地相連,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義的體現。(2)綠化森林化。綠化森林化指城市綠化以成片森林爲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提高綠地效益[22]。(3)景觀人文化。指綠地規劃尊重文化,把握園林綠地性質、風格和主題,重視植物景觀文化性,充分體現當地特色及歷史文脈[22]。(4)水景生態化。水體和水系是城市與外部生態系統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觀。城市綠化建設應重視沿河道的綠地建設,應用生態學原理處理水體造景,使水體潔淨,富於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共生[22,27]。(5)設施人性化。城市綠地的服務對象是人,綠地設計必須滿足人類生存、享樂與發展的要求,各種設施要符合人體尺寸比例、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滿足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12]。(6)目標多樣化。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符合生態性、生物多樣性、郊野休閒性、文化性、自然性、區域性、人居環境的舒適性、可居性和可持續利用性等特點[33]。

3.3規劃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綠地規劃經歷了以遊樂、觀賞爲主的實踐後,現在發展到以生態學觀念爲出發點,融觀賞、遊憩於生態系統的生態園林階段。生態園林就是依靠植物來形成環境、保護環境、利用環境和美化環境,建立以綠色植物爲主體的園林綠地生態系統[34]。它以保持生態平衡、美化環境、減少生態環境災害爲主導思想,具有公共性、廣泛性、無界性、長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恆性、連續性等特點[35],是當代城市綠地設計的發展趨勢[36]。生態園林具有3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園林的觀賞性,能創造景觀,美化環境,爲人們提供休憩、遊覽和娛樂環境;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適應性;三是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環境一起組成和諧的統一體[37]。生態園林注重從宏觀管理、生態保護角度來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區域範圍內,保護和修復區域性生態系統,遵循生態學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羣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37]。

3.3.2新手段

爲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綠地生態效益,增加城市綠量,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採用了新綠化方式:(1)垂直綠化。也稱攀緣綠化,就是綠化那些與地面垂直的線或面,即利用攀緣植物使其沿牆或其它設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綠化面。工作總結牆面、廊欄、立杆、燈柱、棚架、涼廳、拱門等建築物均可採用攀緣植物進行綠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籬欄式、棚架式、拱門式、立柱式及懸蔓式[38]。(2)立體綠化。立體綠化是運用現代建築和園林科技的各種手段,對一切建築物和構築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間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綠化美化,其基本內容包括:地面綠化的喬灌草復層羣落;建築再生空間的綠化美化(牆面綠化、屋頂與天台綠化、室內與陽臺綠化等)[39]。立體綠化源於屋頂花園,最早是由德國人在一些階梯式和單元樓式建築羣上試驗成功的。現已發展爲地面、窗口、涼臺、室內與屋頂、盆栽與池栽相結合的各種綠化方式。它能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美化城市環境,使平板單調的建築單體、硬質構築、門窗柵欄等,變成具有自然風格、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並起到良好的降溫消音作用[40]。

參考文獻

1千慶蘭。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初探。鬆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1,(4):45~49

2徐波。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城市規劃,2002,26(11):20~22

3馬錦義。論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和分類。中國園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關於城市綠地及其分類若干思考。中國園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23

6張國強,金中泉。風景園林綠地系統(上).中國園林,2001,(4):22~25

7蘇俏雲。以“人”爲本規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論中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26(11):90~94

8王祥榮。論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途徑與措施。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0(4):349~354

9朱慶華。生態城市與城市綠化。林業調查規劃,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5~78

11吳承照。風景園林研究進展。中國園林,2000,16(3):88~93

12曹鑑燎,蘇啓林,劉一明。城市綠地規劃分析與評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1):97~100

13謝華。新加坡城市美化綠化之研究。城市規劃,2000,24(11):35~38

14謝華。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之研究。中國園林,2002,18(6):33~35

,1999,(Supp.):31~36

on,1946:213~230

17振海。從得梅因市的生態環境看美國的園林綠化。中國園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綠化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駐德歸來隨想。中國園林,2001,17(6):60~66

19馮彩雲。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與發展方向。科技建議,2002,(2):15~18

20王磐巖,李金路,白偉嵐。風景園林科技“十五”計劃及2015年發展規劃。中國園林,2000,16(68):39~40

21吳效軍。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現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發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張國強,金中泉,風景園林綠地系統(下).中國園林,2001,(5):19~23

24劉濱誼,姜允芳。論中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誤區與對策。城市規劃,2002,26(2):76~79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 篇三

1.1園林對宜居城市自然環境的作用

城市自然環境保包括生態環境與人工環境2方面。在建設城市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園林的營建能夠實現生態環境與人工環境之間的協調,實現園林環境的舒適宜人。在宜居城市營建的過程中,園林系統包含有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多個方面的效益,同時還能夠對城市的面貌進行塑造。

1.2園林對宜居城市文化的作用

城市文化中包括歷史文化、現代文化等,在園林進行營建的過程中,要在園林結構中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觀風貌與歷史文脈特徵,一方面要體現城市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體現城市的文脈。此外,園林還能夠實現對城市歷史遺蹟的保護,使其能夠在城市文化精神中進行延續。

1.3園林對宜居城市安全的作用

在宜居城市進行營建的過程中園林能夠發揮防災減災的作用:一方面城市中的綠地能夠作爲應急避難場所,能夠在出現緊急情況之後爲市民的居住、醫療、生活、防疫、傳播等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園林能夠實現居民建築及街道、廣場等環境安全性的提高。

1.4園林對宜居城市生活的作用

在宜居城市營建的過程中,園林在居住環境與社會氛圍營造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園林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自然條件方面的優勢,爲宜居城市居住環境與社會氛圍的營造提供物質支持,充分發揮自身蘊含的文化與歷史,爲宜居城市居住環境與社會氛圍的營造提供精神支持。

1.5園林對宜居城市經濟的作用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着城市綠化的水平,園林作品質量的提高需要有非常雄厚的經濟基礎。而城市園林同樣具有經濟效益,能夠多方位地對城市經濟發展進行協助:首先,園林能夠改善城市景觀,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其次,園林能夠促進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最後,綠化植被帶動了園藝產業的發展。

2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理論

2.1在城市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綠地的架構

在宜居城市營建的過程中,在城市綠地分佈的架構過程中,要將城市的自然條件作爲依據,實現綠地分佈規劃與架構的合理性。城市的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等,依據這些城市中已有的自然環境實現對城市中公園、道路、廣場等綠色空間的設置,實現城市綠色空間與城市郊區自然環境實現連通與融合,從而形成城市綠地的層次分明與合理佈局。

2.2對城市內部與城市郊區的綠地進行總體規劃

在營建宜居城市的過程中,不能夠僅僅依靠城市範圍之內的綠地,還需要對城市郊區的綠地進行充分利用。園林營建的過程中要將城市內部與城市郊區的綠地從整體上進行整體規劃,從整體上實現城市園林建設,充分發揮園林在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3實現區域綠地系統框架之間的相互聯繫

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建築面積不斷擴大。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城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都過多依賴城市周邊的自然區域,通過這些區域來實現對城市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在城市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已經對城市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而對郊區環境過多的依賴則會進一步加重城市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第一,要對城市郊區的自然景觀進行設法保護,使其能夠維持其原有的景觀結構,真正實現城市內部景觀與郊區自然景觀之間的相互融合與連接。第二,城市周邊的綠地空間被視爲是城市綠地的延伸,要實現周邊綠地空間最大限度的引入到城市中,實現城市綠地系統與周邊生態環境之間的高度統一。

2.4實現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的系統化

在城市空間中包含多種要素及要素之間的複雜聯繫,在宜居城市營建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各種要素進行考慮,同時還要考慮要素之間關係的處理。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的過程中,要在城市環境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規劃,對城市環境的發展進行引導與限制;要將城市自然特徵保護與恢復作爲宜居城市營建的出發點,實現各個要素的相互融合。

3總結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 篇四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設計理論;區域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0)04-0167-02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概念

1.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佈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龍頭。“城市規劃設計”一詞則反映了我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歷程,規劃和設計相結合,反映了我國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和實際。

2.城市設計又稱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很多設計師和理論家對這一名詞的定義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現在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規劃佈局、城市面貌、城鎮功能,並且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相對於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其研究範疇與工作對象過去僅侷限於建築和城市相關的狹義層面。但是,與城市規劃、景觀建築、建築學等較有歷史傳統的範疇類似點,城市設計這一範疇在20世紀中葉已經開始變化,除了城市規劃、景觀建築、建築學等範疇的關係日趨複雜,也逐漸與城市工程學、城市經濟學、社會組織理論、城市社會學、環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城市史、市政學、公共管理、可持續發展等知識與實務範疇產生密切關係,因而是一門複雜的綜合性跨領域學科。

二、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各自的功能作用

談到功能作用,兩者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區別。城市規劃所處理的空間範圍較城市設計爲大,兩者在處理空間的層面上也存在差別,具體的差異如下:

1.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爲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具有指導和規範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複雜巨大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複雜的連續決策過程。住宅及其環境問題是城市的基本問題之一。美國社會學家佩裏通過研究鄰里社區問題,在20年代提出居住區內要有綠地、國小、公共中心和商店,並應安排好區內的交通系統。他最先提出“鄰里單位”概念,被稱爲社區規劃理論的先驅。後來建築師斯坦因根據鄰里單位理論設計紐約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視爲汽車時代城市結構的“基層細胞”。鄰里單位理論本是社會學和建築學結合的產物。從60年代開始,一些社會學家認爲它不盡符合現實社會生活的要求,因爲城市生活是多樣化的,人們的活動不限於鄰里。鄰里單位理論又逐漸發展成爲社區規劃理論。城市規劃理論則是在這樣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變過來的。

2.與城市規劃不同,當代城市設計的主要處理對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見的情形則是,城市設計工作被鑲嵌在更大範圍、更長期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當城市計劃將城市區域中的各種主要機能區域(商業區、住宅區、文教區、自然或歷史保存區等)予以選址之後,城市設計專業便得以接手城市規劃未來更爲詳細處理的工作――在各個特定區塊之中,建立其空間組織與其所屬建築量體的整體形構。

3.綜其所述,城市規劃所處理的空間範圍較城市設計爲大。城市計劃工作的空間尺度,不僅超越城市中的分區,還涉及整個城市的整體構成、城市與周邊其他都市鄉村的關連。城市計劃工作經常需要考慮都市在更大範圍中的定位,此處所指更大範圍,可以指涉都市羣、“區域”(以區域計劃專業角度所認定的區域)、省、邦、國家,甚至國際政經網絡,而這些往往是都市設計較少着墨的問題。舉例而言,在處理城市交通系統時,城市設計所面對的問題經常是公交車站或軌道與社區的關係,例如社區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於住家與公交車站、公交車站在社區生活中的服務功能與其他社會意涵,輕軌軌道與社區景觀如何和諧地共構、公交車輛行駛對社區生活的妨礙與防範等;相對的,城市規劃專業經常需要考慮大衆運輸路線所延伸服務的其他城市、郊區或鄉村,以及這些地區透過大衆運輸路線與城市所串連而產生的整體社會現象。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還在其他幾個方面有所差異:城市設計不需要在互相沖突的城市機能之間決定城市內各分區的土地使用問題,這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工作。城市設計專業則比城市規劃專業者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過程。城市規劃專業者與城市設計專業者,都需要面對相當廣泛的社會、文化、實質空間規劃設計議題,其差別主要是在於對象、尺度、程度等的差異。

三、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交叉關係

城市平面佈局是一種互爲條件、相互制約的關係。城市規劃在涉及城市的用地佈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徵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投映在土地和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爲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

可見,它們之間交叉、重疊的領域涵蓋了城市建設系統各個方面,兩者統一於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之中。規劃的平面佈局圖,也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另一方面,對城市空問的塑造與安排,又可反饋回來對平面佈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於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脫節,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統一,出現設計和規劃之間改動很大的現象,造成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多方面的浪費;如果不進行改動,兩個不同的方案對於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塊而言在實際中根本無法操作實施,規劃設計的方案只能落個“圖上畫畫、牆上掛掛”的結果。當前很多地方都是在還沒有進行規劃之前,就委託進行“城市設計”,這種沒有規劃原則指導的“城市設計”最終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圖紙上,很難說有多少現實意義。

四、結論

協調好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間的關係,真正做到在兩個尺度平臺上各自發揮各自的最大作用,纔是未來學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設計只有與城市規劃相結合,走一體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設計價值觀從以規劃師爲主體向以使用者爲主體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迪。淺談城市規劃管理心得體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4).

[2]劉四青。淺談城市規劃與管理的地位及其作用[J].當代建設,2003,(6).

[3]何世源。淺談城市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7,(26).

城市規劃論文 篇五

[關鍵詞]歷史文化片區;工業遺產社區;鍼灸效應;舊城再生

1、謀求出路――工業遺產所在歷史人文地段再生改造的背景

長期以來,國內舊城更新領域都試圖用“功能劃分明確、空間秩序井然的一套規劃方案”來達到一種理想的終極目標。即使有一些針對工業遺產或者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也往往只是從商業價值出發進行開發利用。但是這種強調物質空間,經濟利益的規劃設計並沒有充分考慮城市利益的整體性。因此,“城市鍼灸”這種新模式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摸索而產生。它將會給舊城再生帶來全新的方向。

2、現實困境――工業遺產所在歷史人文地段再生的難點和特點

歷史遺留下來的工業建築和歷史人文單位,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被人遺忘在角落裏。因此,這些建築本身和其周圍環境,對人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是最大的消極空間,浪費了土地資源。

3、可行之道――城市鍼灸效應

城市鍼灸是一種“催化劑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更新模式。根據城市發展的規律,通過對特定區域進行小尺度介入,激活城市潛能,帶動周邊環境的持續性發展。小尺度的選取具有三個前提:第一點,改造地點、改造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點,具有擴大影響面和後續持續跟進的能力。

4、行動探索――以濟源市奉仙觀糧倉片區的舊城改造爲例

4.1項目概況

(1)區位背景

基地位於河南省濟源市,位於黃河北岸,北隔太行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臨王屋山,南臨洛陽,東接焦作。是一個典型的中原城市,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又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自古就有豫西北門戶的稱號。

(2)基地內部概況

4.2對基地內部進行“辨症”診斷

所謂“辯證”,就是基礎資料的蒐集,以及分析和各方利益主體的關係與矛盾衝突點,從而概括、判斷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首先對基地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物質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得出基地內部主要分爲三大功能地塊―具有回族特色的回民居住片區、歷史保護文物奉仙觀片區、廢棄糧倉片區。這三個功能代表着基地的三個不同歷史文化,但是這三種功能各自爲章,沒有相互之間的聯繫,導致消極空間的形成。

4.3梳理――架構基地矛盾體系

梳理是以城市鍼灸爲導向的舊城更新方法中承上啓下的一步,即對辯證階段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專業化的篩選。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包含多種可能性當中進行取捨和博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同時根據不同程度和輕緩順序對關鍵點和路徑進行分級排序和系統架構,從而爲下階段的實際操作和分階段實施提供依據。

在這個階段我們最總是要確立基地改造的初步目標:

1)疏通基地步行交通,與城市步行系統建立有機聯繫。

2)清除基地滯後功能,引入與文化內涵相符的服務業。

3)考慮到基地豐富文化內涵,我們將規劃改造目標定位“展現城市風采的文化門戶和融匯多種機能的活力中樞。”

4.4 論治――小而靈活的改造方式

論治,又稱爲“施治”,是根據辯證以及梳理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從社會經濟角度看,小規模經濟改造,是一種適應性改變,易爲城市居民(或單位)接受並能參與到改造的過程中來。 這種帶動居民自發性的改造能更好的帶動下一階段的改造。

在這個階段,主要圍繞改造第三個目標,主對奉仙觀周邊環境/廢棄糧倉/空閒空地等主要節點進行改造。同時,考慮到三者之間所處的時代、地域和使用者的要求不同,以靈活機動的方式,創造出相對獨立卻又有機聯繫的城市空間。

同時,隨着奉仙觀周邊環境/中央集散區初步改造成功,打造成爲濟源市文化旅遊的重要節點。一直,引導回族居民區逐步拆除違章建築,改造成具有回族特色的民俗商業街。其二,恢復奉仙觀一年一度的廟會活動,並打造成城市重要的文化旅遊節,吸引遊客參觀。

5、總結

城市鍼灸的運用於舊城改造,尤其是具有多重身份的舊城,將其看做一個有機整體來尋找城市的頑疾,以具有實踐性的小尺度設計手法來激發城市的潛能,以具有動態性的階段性實施來促進城市的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成本的減少和保持當地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可。複雜之道-探求一種新的舊城更新規劃設計方法。第六屆全國青年城市規劃論文競賽獲獎論文。

[2]蔚楓睿智。基於“城市鍼灸”的舊城更新探索――以宜賓舊城濱江帶修建性詳細規劃爲例[J] .室內設計,2011,(1):59―64.

[3]張曉。淺談“城市鍼灸”[A] .華中建築,2012,10―0023―03.

[4]阮儀三,顧曉偉。對於我國曆史街區保護實踐模式的剖析[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5):7―11.

[5]季宏,徐蘇斌,青木信夫。工業遺產“整體保護”探索――以北洋水師大沽船塢保護規劃爲例[J] .建築學報,2012年(8):39―43.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 篇六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爲目標,以建設生態城市爲基本要求,通過多學科的應用,科學、系統的達到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通過科學手段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辨識以及模擬,從而確定最佳的生態位,同時能夠提出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共生、協調發展的方案。生態城市規劃需建立在衆多規劃的基礎上去實現,對城市規劃、建築規劃、環境規劃提出具體要求,根據政府制定的規劃綱要,對城市建設工作進行系統的規劃。另外,生態城市規劃是基於自然基礎之上的人類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在滿足建設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文以及民生方面的進步,使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發展方向更加符合城市的整體要求。同時,生態化城市體系強調的是本地區的各方面都能協調發展。生態化城市首先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對經濟、人口規模以及自然資源進行調整,以期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規劃與其他規劃有着明顯的不同,但是也有着聯繫。城市規劃強調的是對城市的空間以及時間進行統籌安排,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的合理化與科學化,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對產業進行規劃佈局,對單位平方內的建築密度進行優化,另外,城市規劃對建築設計也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使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能夠融爲一體。城市生態規劃主要是對城市所在的自然環境進行恢復與調節,使之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規劃的對象主要是水、土壤、空氣等自然物質。這裏面涉及到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水土的再生、水源的保護以及城市的綠化等等方面。生態城市建設的涉及面要比城市規劃更加廣泛,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進行協調與治理,根本目的是爲了城市與自然能夠長期和諧與共存。

2生態化城市發展現狀

目前,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資源枯竭的預警,最嚴重的或許是水資源。但是由於我國自然資源分佈極不均勻,加之人們對資源的浪費,使得資源的供需關係日益緊張。於是,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化城市的措施,而且生態化城市也是解決城市資源日益短缺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開始試行生態化城市建設,很多現象都在表明,我國的生態化城市建設正在邁向新的臺階。但是,由於我國的城市生態化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相關的城市管理經驗相對不足,使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遇到很多阻礙,制約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生態化建設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運作,但是對於生態理論方面的指導,目前很多城市都很缺乏。雖然其他諸如環境保護、園林景觀、地理地質等學科都與城市管理階層進行了合作,但是效果來看並不是很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城市管理經驗上的不足,缺乏有效使各機制協調運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城市社會學家,在城市的管理中並未參與太多活動,無法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所以,面對生態化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相當時期內加以解決。

3生態化城市規劃要點分析

城市的管理者在進行城市的規劃時,要精心做好城市生態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需要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獨特風格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在生態城市規劃中主要有三種基本設計,分別是:城市住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以及城市景觀設計。

3.1城市住區設計

生態化城市規劃方面城市住區的設計要包含四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保障綠化率、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節能環保、合理佈局。

(1)保障綠化率。在城市規劃的實行過程中要注意保障綠化率,積極推廣綠色植被的栽植,同時,加大對人工湖的建設力度,在居住區增加綠地面積,對居住區的房頂與牆壁實習綠化。在居住區內必須指定公共綠地的面積標準,敦促各單位堅決實行。

(2)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政府應鼓勵生態技術的發明創造,對發明生態技術並有着良好效果的或者個人進行物質上的獎勵,對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補貼,加大對科研工作的資金投入。同時,在城市全面推廣生態技術的使用,對起模範帶頭作用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獎勵,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

(3)節能環保。對建築材料的使用要嚴加規範,敦促建築企業使用低耗材、無污染的建築材料,堅決查處使用有毒建材。同時,應避免使用能夠造成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學污染的建築材料,另外對放射性建材嚴加控制,避免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規範,對建築企業嚴加管理。

(4)合理佈局。居住區要充分考慮到居住區的地理環境,對區域內的水資源、空氣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從長遠目標出發,對住宅區的選擇要進行科學的選址,避免住宅區處於工業化污染地區。

3.2城市的景觀設計

城市的景觀設計要結合建築與園林進行綜合設計。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性與科學性的特點,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景觀與建築的有機結合。對空間天際輪廓進行詳細設計,這是建築景觀設計的重要工作。在城市中進行街道景觀的設計工作,對於整個城市人文素質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層建築景觀設計工作同樣也非常重要,要進行應地適宜的設計工作。對於底層建築景觀要做好統一的規劃,與街道所在商戶進行協商解決。做好園林設計的重點在於是否具有符合城市特點的園林,充分利用好周圍的水源。對園林公園要充分尊重民意,瞭解民意,促進人工園林與環境的融合。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現念充分結合,與園林融合共通,從而提升園林的藝術氛圍與生態效益。也必須注意,園林設計之外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3.3城市產業設計

作爲城市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的佈局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城市的長遠發展。城市產業應該建設成爲具有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態文明的“排頭兵”。城市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本城市的工業發展狀況,對本城市的產業結構有着深刻的瞭解,同時着眼於全國的工業發展情況,對本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在生態化城市建設中要以高科技、無污染、環保型企業的發展作爲主力,支持與鼓勵服務型企業的發展,大力促進教育、旅遊等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要對高污染企業進行治理,對於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要堅決進行關閉處理。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