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機械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機械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最新開題報告 篇一

一、研究目的:

頸椎病是臨牀常見病多發病,臨牀共分六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約佔60%左右。基於此本文探討電針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和作用機制。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根據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特點,高維濱老師採用局部取穴原則,針刺夾脊穴通以脈衝電流的治療方法。電針夾脊穴可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減輕局部組織椎體增生物、椎間盤突出物對椎動脈、神經根及頸部交感神經的直接或間接壓迫,改善或解除了刺激症狀。本研究探討夾脊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與機理,意在尋找頸椎病治療的新方法,爲夾脊電針療法的臨牀應用提供依據。

三、國內外研究情況介紹:

(一)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1、頸椎的退行性變:包括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前縱韌帶、後縱韌帶及項韌帶的鈣化。多發生於中老年,並且多數神經根型患者伴頭暈等椎動脈供血不足症狀。

2、慢性勞損:多與不良睡眠方式、不當的工作姿勢、不適當的體育鍛煉及精神狀態異常有關係,患者多由長期低頭、屈頸導致頸部肌肉疲勞,遷延發展成頸椎病。

3、其它:包括頭、頸部外傷、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頸椎先天性畸形等。

(二)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1.手術治療:根據手術途徑可分爲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及後路手術三種。

2.非手術治療: 鍼灸、推拿療法、牽引療法, 藥物療法(消炎鎮痛藥、利尿脫水藥、激素類藥、神經營養藥),封閉療法 (主要包括注射痛點、椎間孔神經根阻滯療法、硬膜外腔神經根阻滯),心理療法,物理療法(遠紅外線、超短波、微波、激光、直流電低中頻脈衝、中藥蒸汽浴等),高壓氧療法,綜合療法等。其中針刺療法主要作用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神經、血管功能,糾正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係。因此成爲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

四、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夾脊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有無不良反應和臨牀療效。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臨牀資料

選擇20xx年2月以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就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0例,隨機分爲2組:A組爲夾脊電針治療組30例,B組爲普通針刺治療組30例,以治療前後的症狀、體徵、功能改善及疼痛綜合評定(PRI)爲指標,進行組間與組內,療前與療後的對比觀察。

(二)病例診斷標準:

1、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 :

頸痛伴上肢放射痛 ,頸後伸時加重 ,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佈區感覺減弱 ,腱反射異常 ,肌萎縮 ,肌力減退 ,頸活動受限 ,牽拉試驗、壓頭試驗陽性。頸椎 X線示 :椎體及鉤椎關節增生明顯 ,椎間隙變窄 ,椎間孔變小 ,

C T及MRI亦可見椎間盤突出,相應硬膜囊受壓、相應椎管及神經根管變窄。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1992年在青島舉行的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擬訂的診斷及分型標準 :

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 (麻木、疼痛 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影象學所見與臨牀表現相符合 ;痛點封閉無顯效 (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 );除外頸椎外病變 (胸廓出口綜合徵、網球肘、腕管綜合徵、肘管綜合徵、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 )所致以上肢疼痛爲主的疾患。

(三)病例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的中、西醫診斷標準,診斷確切者;

2、年齡在20~70歲之間,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採集臨牀資料者;

3、志願加入試驗者。

(四)排除標準:

1、其他型頸椎病患者及頸椎外病變患者;

2、有手術適應症者;

3、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 ,而無頸椎病臨牀症狀者 ;

4、x線片顯示有骨結核、骨質疏鬆和椎體融合的病例 ;

5、合併妊娠或其他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

6、不能按本觀察要求治療者 ,無法判斷療效者及資料不全者。

(五)療效的評定方法和標準:

根據《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結合臨牀而定:

治癒:疼痛消失,感覺、反射、肌力等體徵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 顯效:疼痛基本消失,感覺、反射、肌力等體徵明顯好轉,可參加勞動和工作,但勞累後頭頸部仍感輕度不適。

好轉:疼痛緩解,感覺、反射、肌力等體徵有所恢復。只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

無效:原有症狀、體徵無改善

(六)操作方法:

1、治療組(夾脊電針組)

處方選取病變頸椎節及其上下椎節兩側的夾脊穴,每次三對夾脊穴。操作:患者取坐位,選取華佗牌不鏽鋼毫針0.35×40mm、0.35×50mm,常規消毒,夾脊穴直刺或向頸椎斜刺,得氣後接KWD-808II型全能脈衝電療儀, 夾脊電針採用正負極左右連接,並將正負極交叉通電。選用疏波,肌肉大幅度跳動,有利於肌肉牽拉椎體、鬆動椎間關節,使突出的間盤復位,擴大椎管的容積,減輕對脊髓、脊神經根的壓迫。電流量均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日 1次 ,每次電針 30分鐘 ,10次一個療程,2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2、對照組(普通針刺組)

處方:大椎、天柱、後溪、頸夾脊穴,患側曲池、外關、合谷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大椎穴直刺 1- 1. 5寸 ,使針感向肩臂部傳導。其他穴位按常規針刺。每日 1次 ,每次針 30分鐘 ,10次一個療程,2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六、統計學方法:

對計數資料進行X2 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對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用SPSS軟件處理)

七、研究進度及具體安排:

20xx年2月-20xx年8月隨師學習,收集病例

20xx年9月-20xx年9月完成治療組與對照組臨牀療效觀察

20xx年10月-20xx年4月 整理資料統計數據及撰寫論文

八、予期結果:

夾脊電針組臨牀總體療效優於普通針刺組。兩組組間與組內,療前與療後的對比觀察疼痛總分(PRI)結果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開題報告 篇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爲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我們將帶着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着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書籍、報刊雜誌、互聯網、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於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蒐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並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着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數據。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鑑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着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於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找資料較爲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後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說,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範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着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們的收穫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兩組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穫。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爲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穫。

3、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說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後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開題報告 篇三

論文題目:論聲樂技巧中的矛盾

1、選題意義和背景

美聲歌唱藝術自1600年產生於意大利以來,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關於歌唱技巧的理論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樂》中對歌唱技法的闡釋。隨着聲樂藝術的發展,各種聲樂理論相繼出現,至19世紀聲樂教學與聲樂理論得到空前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亞父子和蘭皮爾蒂父子的聲樂理論,加西亞(子)在1874年出版的聲樂理論着作《歌唱藝術論文集》中提出了“聲門衝擊”理論學說,在嗓音機理方面給予了深入的研究,強調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並開始將聲樂教學和生理科學相結合,以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來解釋聲樂技巧訓練中聲音現象。直至今日在國內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機理活動來教學實踐。

1905年蘭皮爾蒂的聲樂論着《美聲歌唱技巧》的問世,特別強調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覺對共鳴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強調神經的控制作用。“蘭皮爾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來美聲學派優良傳統之集大成者與傳播者,其聲樂理論與聲樂教學在歐洲聲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後杜普雷的關閉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聲樂教學與聲樂理論相繼問世,對後世聲樂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地貢獻。

自20世紀以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學儀器的發明爲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運動提供了保障,從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獲得了一定的科學界定,由此也產生了一些專門從事嗓音研究的醫學、生理學、聲學專家和學者。無疑在一定的限度內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許多歌唱家、聲樂藝術表演者以其論着、論文等形式闡釋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例如:德國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藝術》中提出的“氣流要旋轉”“要進頭腔”等技術和方法。美國聲樂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鳴”,提出與歐洲靠前、明亮的聲音相對的靠後唱法。美國聲樂教育家範納德在其聲樂理論論着《歌唱--機理與技巧》、《論歌唱中的貝努裏效應》及《聲門衝擊》等,利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徹底顛覆了17世紀以來的歐洲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否定以感覺爲主的經驗主義教學方式,否認頭腔共鳴、鼻腔共鳴等傳統意大利美聲唱法經驗。

以及其他20世紀專家學者以各種科學手、發明、創造等實證主義思想來揭示聲樂技巧的認識規律。然而,20世紀活躍在世界歌劇舞臺上的最着名的歌唱家,帕瓦羅蒂、多明戈、薩瑟蘭、卡拉斯等從來沒有長期鑽研過聲帶是怎麼運動的,共鳴是怎麼來的,也從不否認頭腔共鳴,面罩共鳴等技巧。帕瓦羅蒂在談到聲音的過渡時說到:“對,在我的內部感覺是比較壓縮的收緊的,那並不意味着發出來的聲音音響是收緊的。聲音應該是前後均勻的,但內部有一種幾乎像要窒息住聲音的感覺。”

瓊·薩瑟蘭對聲音的位置這樣認識到:“是指拋射出進入正確的一些穴竇裏去。感覺聲音對着硬齶前方射出去…硬齶上方的圓拱……圓拱頂的前方,”的等等。美國大都會着名男低音歌唱家羅傑姆·漢涅斯對20世紀40位光彩奪目歌唱家進行了關於歌唱藝術的親切談話,收錄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一書中。而在此書的前言中卻又提醒讀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書作爲發展自己聲音的唯一指導,它可能損害你的聲音健康。如果用本書取代一位好老師確實要陷入麻煩。沒有經驗的人指導,讓學生獨自學習本書,面對許多藝術家敘述的各種不同意見會迅速的陷入混亂的災難中。”

通過以上對聲樂理論的陳述使人們對聲樂演唱藝術不禁陷於迷惘之中,不禁要問,以上所提到的聲樂技巧到底哪一種說法更科學、更正確?是科學機理學說還是感受審美經驗?漢涅斯關於40位享有盛譽的歌唱家聲樂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閱讀而不能去獨自實踐。難道聲樂技巧就沒有像其他學科一樣有一個人們普遍公認的科學的體系。作爲聲樂學習者與實踐者這種責問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這些問題確實時時困擾着聲樂的學習者與實踐者。今天筆者將其拋現出來,並不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爭議問題,筆者既沒有那樣的能力同時也不是本論文所能涵蓋的內容。在這裏,只想通過多年來的大量閱讀書籍,結合聲樂技巧訓練的實際以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審美經驗的感性論原理”

作爲方法論來分析與探討聲樂藝術問題。感性論認爲:世界不僅是物質的,同時也是感性的,並且第一次將音樂審美經驗理論從哲學認識論的框架中分離出來,從主客體對象性關係的角度,探索人類藝術思維活動,不再將感性活動的研究置於認識論的下屬層次,而是在哲學範疇中將認識論和感性論給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學對象性關係爲基點,把人類藝術思維的哲學方法論看作是與科學思維的方法論--認識論相對應的概念。藉此,回到上述聲樂理論的探討,首先聲樂藝術屬音樂藝術學範疇,應以藝術思維的視角分析理解聲樂理論和聲樂技巧。各種聲樂技巧是前人在聲樂演唱中的審美經驗的積澱,所呈現的是主體心理體驗下的的感性的--頭腔共鳴、面罩共鳴、氣息渦流、聲音的集中、腦後摘筋等等。如果硬給這些技巧套上科學實證的枷鎖,顯然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認傳統就是在否認聲樂藝術的審美經驗,就是站在機械的唯物主義角度強拉硬扯的要把審美的、感性的聲樂藝術劃歸到認識論的門下作爲低級層次的附庸,從而證明認識論的極度權威。然而、機械的唯物論忘記了人首先是感性的,聲樂藝術是人的審美藝術,人和機械、動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審美的能力,機械、動物、自然界是人的審美對象,在審美的過程中人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對象性關係中確證自我,豐富自我,展現自我。

因此,聲樂技巧,是聲樂表演者的審美經驗下的技巧,繼承傳統,就是繼承特殊意義藝術思維下的審美經驗的傳統。技巧是主體的技巧,各種聲樂技巧在主體心理上形成明確的技巧形象並受心理感覺支配與自身的客體(各種歌唱器官肌肉)進行精細、微妙的調整與交流外化爲聽覺聲音形式,而這聲音形式要經受審美的檢驗,聽覺檢驗正確再反轉到主體本身形成技巧的內容,得到主體自身的驗證,從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無效的技巧。繼續接受檢驗。由於主體的環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賦等存在着差異,主體的技巧便呈現多樣性和複雜性。由此,正是以上主體與客體、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不同視角的方法論、主體生理理與心理等矛盾現象,引起學習者思維甚至心理感覺的矛盾而迷惘。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近幾年來,中國一批優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國際上榮獲各種聲樂類大獎,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躍在紐約大都會的舞臺上。在國內,2014年4月,國家大劇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劇,《奧涅金》、《茶花女》、《納布科》、《燕子之歌》、《宋慶齡》等歌劇深受觀衆們的喜愛和好評,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經達到國際水準,就筆者多年來聲樂的學習與實踐所掌握的關於聲樂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見於國內各大音樂專業院校的專業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專家、學者的論着和國外學者的譯着。對專家、學者以及活躍於表演舞臺的歌唱家關於聲樂技巧的見解、意見進行了潛心的研究,參考了音樂美學、聲樂美學、聲樂心理學、聲樂機理學以及各種歌唱藝術的相關資料和書籍,甚至有時親臨現場聆聽國外、國內專家的現場講學及歌唱家的音樂會。

從中縷出了一些關於聲樂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爲完成本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研究支持。在這裏,筆者僅將部分關於與本論文研究相關的研究資料簡單歸納和整理。

關於聲樂技巧國外譯着:《嗓音遺訓》,弗·蘭皮爾蒂等着,李維渤譯,主要介紹了蘭皮爾蒂、威廉·莎士比亞、亨利·伍德、卡魯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藝術,更多的是關於演唱技巧的一些經驗介紹。《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傑羅姆·漢涅斯着,黃伯春譯。傑羅姆主要將在當時走紅的來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關於聲樂技巧的採訪對話筆錄進行了詳盡的陳述。《訓練歌聲》,〔美〕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着,李維渤譯,主要對各種不同專家學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關於聲樂教學的理論觀點、聲樂演唱的演唱方法進行了分門別類的進行了介紹。《歌唱--機理與技巧》,範納德,主要從生理學的角度,對演唱的機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學的視角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國內論着:《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李晉瑋、李晉瑗編着。《歌唱的藝術》,薛良着。《聲歌求道--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與實踐》,郭克儉着,《中國古代聲樂藝術》,張曉農着,《聲樂譯叢》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編,1980年第一輯,楊韻琴譯,倪瑞霖專業校勘,《古典戲曲聲樂論着叢編》,傅西華編,等等關於介紹國內、及國外聲樂演唱的方法和理論。

鑑於國內音樂刊物的各種關於聲樂技巧的論文:《歌唱技巧訓練的在認識》,鄧小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年第二期,《如何學習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紹吉諾貝基的面罩唱法》,楊樹聲,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二期。《談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的歌劇表演風格》,吳豔彧,人民音樂,2010年總第568期,《弱聲練唱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國音樂2012年第二期等等。

關於音樂美學的論着、論文,《音樂美學新論》,王次炤着,《音樂美學文選》,於潤洋主編。《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邢維凱着等等。

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從聲樂技巧方面,更多的的專家和學者研究的方法論不盡相同,其主要爭論的焦點在於聲樂技巧的機理性和經驗性。從意大利傳統的美聲唱法來看主要以蘭皮爾蒂爲代表的經驗性的技巧與加西亞爲代表的生理機理技巧的爭論最爲突出。從哲學方法論來說是科學的認識論還是藝術思維下的感性論爲基礎的矛盾焦點。由此,總結、梳理的目的事實上是爲解決聲樂技巧問題體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爭論歸爭論,對本論文來說並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於爲本論文提供理論依據,多年來的演唱學習的實踐,經常會遇到學習的困難,往往對技巧的詞彙難於理解,對技巧的本質、實踐性還沒有一個充足的認識,藉此通過研究生論文的撰寫,通過查證大量的相關資料,梳理出自身對演唱技巧訓練的實際中產生的矛盾進行研究,問題的提出不是別具新材,獨樹一幟。考慮到矛盾的概念太過哲學概念化,如果只將研究的題目立爲聲樂技巧訓練中的矛盾,重心顯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性太濃,不小心會落入到概念的堆積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實踐告誡,太過理性不太適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閱讀於潤洋先生《音樂美學文選》中邢維凱教授的《音樂審美經驗的感性論原理》與於潤洋先生《音樂史論問題研究》中的《音樂形式問題的美學探討》,不敢說站在了一定的認識高度,但似乎對聲樂技巧研究的方法論產生了些頓悟,也捋出了一些頭緒,來撰寫此文,可能還不太成熟,但對於一個年輕的聲樂學習者來說,有了這份激情與執着應給予的更多的是鼓勵。從這一視角出發,以音樂美學中的審美經驗的感性理論爲研究的方法論,研究聲樂技巧的矛盾,通過網上搜尋,資料整理,翻閱刊物等手段的考察並沒有與本論文相同的論文發表。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在於運用音樂美學感性論、形式論、心理學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對聲樂技巧中的矛盾進行探究。

3、參考文獻

[1][7]李超着,聲樂藝術發展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316.57.

[2][3][4]【美】傑羅姆·漢涅斯着,黃伯春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國青年出版社,.

[5]於潤洋主編,音樂美學文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360.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小詞典,[M]。商務印書館,1980.249.

[8][10][16]弗·蘭皮爾蒂等着,李維渤譯,嗓音遺訓,[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9][18][21][22]管謹義編着,西方聲樂藝術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

[11]尚稼驤着,歐洲聲樂發展史,[M]。華樂出版社,2003.349.241.

[12][13]陳先達主編,楊耕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7.137.

[14][15][17]郭克儉着,聲歌求道--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與實踐,[M]。文化藝術出版社,.

[19]音樂譯叢(2),[M]。人民音樂出版社,[M]。1979.91.

[20]李強,“氣”在古代聲樂理論中的基礎地位[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