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眺望前方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這次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而作出的重要部署,旨在使每名黨員更加堅定自覺地爲黨的事業奮發進取,使國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上行穩致遠。按照學習安排,我就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的收穫和體會,作以交流發言。

眺望前方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回望走過的路,從來都是征途漫漫。

我是60後,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深有感觸。大家都清楚,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確定進入城市後黨的工作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爲中心後,我們黨積極投身經濟建設,1953年確立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任務大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當時有個定論,“一五”期間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但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以大幅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爲標誌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興起,對社會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雖然在探索實踐中經歷了曲折困難,但黨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獨創性理論和實踐成果,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讀歷史是智慧的事,能夠益智啓智。

讀史懂史是具有理性智慧的重要渠道。學史不能光停留在對過去的知其然上,還要知其所以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主要存在着社會經濟規律與主觀認識之間的矛盾,而社會經濟規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規律起決定性作用,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聯繫到新中國成立時,工業基礎特別薄弱,現代工業不到國民經濟的10%,而且還要面對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的孤立和封鎖,但是我國“一五”期間仍取得極大發展。此後,由於對基本國情判斷偏差,出現了急於求成的思想和做法,忽視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謂欲速則不達,反而造成經濟秩序紊亂。

如,1957年我國鋼產量達到535噸,對比1949年15.8萬噸的鋼產量,增加了近33倍,發展速度已然很快,後來制定“二五”計劃時,建設指標大幅上調,遠遠超出實際能力,光1958年鋼產量指標就定到3000萬噸,實際當年產出800萬噸。生產關係與生產力極不適應,反而制約生產力發展,說明只有在深刻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利用經濟規律推進經濟發展。隨後,黨和國家及時調整政策,注意統籌安排生產和流通環節,避免了生產關係急劇變革引起的對生產力的破壞。

善於學習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預知大道,必先爲史。通向未來的路不是陡然出現的,往往潛藏在已經走過的路當中,適時向後看並不是多餘的,更不是倒退,而是通過認識過去來揭示未來。

我們黨歷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爲的是開創新局。1956年,蘇聯共產黨內部矛盾公開化後,暴露了其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如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造成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不平衡。而我們黨當時在許多方面照搬蘇聯經驗,因而建設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聽取了34個經濟部門彙報,經過深入調研,發表了《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就是要“以蘇爲鑑”,繼續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1960年,毛主席寫了《十年總結》一文,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作了總結和分析,深刻反思“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問題和弊端,重申實事求是原則,並希望全黨立足實際,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去規定符合實際的指標和速度,去摸清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規律。

所以,從歷史經驗教訓中尋找出路,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一直都是我們黨檢視剖析自我,保持清醒頭腦,始終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的優良傳統。這次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讓我們學會從總結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經濟規律,強化順應時代、把握未來的歷史自覺,提高審時度勢、把握全局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