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精品多篇】

讀後感2.71W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精品多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篇一

1、《樹》艾青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着

風與空氣

告訴着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生長着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鬚糾纏在一起

2、《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冬天的池沼》艾青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乾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

冬天的池沼,

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艾青詩選》閱讀體會 篇二

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讀詩的,因爲需要結合許多學過的譯文知識,才能讀懂這首詩一些作者的情感。但艾青的詩不同,雖然字面意思簡單明瞭,可是讓人一看就能體會到詩人濃烈的情感,是極富的。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如果不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可能讀不懂爲什麼如果不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可能讀不懂爲什麼詩人對於保姆大堰河的恩情比他對親生父母還要強烈,但是不能看出詩人的這些情感、熱情是發自內心想要表達的。寫這首詩時,詩人正身處牢獄之中,這份母愛是他無論在哪兒,永遠也忘不了的。當艾青出生時,他的母親難產,算命先生說他會“克父克母”,所以父母就將他送到一個貧窮同一個家裏撫養,五歲時接回家後依然受到冷漠,甚至不許艾青叫他們爸爸媽媽,所以他視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爲母親,表現了詩人對乳母大堰河的愛,同時也體現了那時婦女的影響力弱,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死在第二 次》,這首長詩中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士兵的經歷,在標題埋下了伏筆,以一個士兵受傷去醫院爲開端,寫出了士兵們對於受傷而不能參加戰鬥的懊悔,深層次的剖析了一個士兵的心理情感變化,寧願死去也不願狼狽地回來的心情,體現了一個軍人的骨氣和傲氣,歌頌了前線戰士的英勇無畏,爲了國家和民衆的利益敢於犧牲的偉大精神,同時也寫出了戰爭的殘酷,告訴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在《希望》中,他形象地將希望比作夢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她也正如詩中所寫的像是自己的影子,總是走在自己的前面,誰不希望自己的希望能好,能成真呢?雖然她總是飄忽不定,你不能完全地看見她是否成真了,但是隻要她還在就是一個動力。詩中非常生動地展現了她,“ 像窗外的飛鳥,像天上的流雲,像河邊的蝴蝶,即狡猾而美麗,你上去,她就飛,你不理她,她攆你,她永遠陪伴你,一直到你終止呼吸。”希望是那樣美好,可是隻有付出行動才能擁抱她。

對於《艾青詩選》這本書,這是我讀過感情以及思考最濃烈的一本,也寫出了對社會的思考。

艾青詩選每篇讀書筆記 篇三

細讀《艾青詩選》,我感受到的是在一個黑暗、沉淪的世界裏,人民和自由受到了殘忍的踐踏,可是,總是充滿着希望的。

艾青的詩如寒冬裏的一束陽光,照在中國的大陸上,照在老百姓久經風霜的臉上。他的詩給了當時久經壓迫的人民帶來了希望,給祖國千千萬萬的青年帶來了動力。這首詩猶如寒冬裏的一把火,照亮了人們,溫暖了大地!對當時正處於迷茫的青年來說,這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樂曲,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詩。同時太陽之光像一把閃耀萬丈光芒的尖刀,刺破了統治社會的黑暗,直擊反動派和地主們的心坎。

最終,勝利的太陽在東方冉冉升起,始終溫暖地照耀着大地!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篇四

《曠野》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看不見遠方——

看不見往日在晴空下的

天邊的松林,

和在松林後面的

迎着陽光發閃的白堊巖了;

前面只隱現着

一條漸漸模糊的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兩旁的

烏暗而枯乾的田畝……

田畝已荒蕪了——

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塊,

與枯死的野草,

與雜在野草裏的

腐爛了的禾根;

在廣大的灰白裏呈露出的

到處是一片土黃,暗赭,

與焦茶的顏色的混合啊……

——只有幾畦蘿蔔,菜蔬

以披着白霜的

稀疏的綠色,

點綴着

這平凡,單調,簡陋

與卑微的田野。

那些池沼毗連着,

爲了久旱

積水快要枯涸了;

不透明的白光裏

彎曲着幾條淡褐色的

不整齊的堤岸;

往日翠茂的

水草和荷葉

早已沉澱在水底了,

留下的一些

枯萎而彎曲的枝杆,

呆然站立在

從池面徐緩地升起的水蒸氣裏……

山坡橫陳在前面,

路轉上了山坡,

並且隨着它的起伏

而向下面的疏林隱沒……

山坡下,

灰黃的道路的兩旁,

感到陰暗而憂慮的

只是一些散亂的墓堆,

和快要被湮埋了的

黑色的石碑啊。

一切都這樣地

靜止,寒冷,而顯得寂寞……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啊!

人們走着,走着,

向着不同的方向,

卻好像永遠被同一的影子引導着,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裏;

在無止的勞困與飢寒的前面

等待着的是災難,疾病與死亡——

彷徨在曠野上的人們

誰曾有過快活呢?

然而

冬天的曠野

是我所親切的——

在冷徹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過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蕪的池沼的邊岸,

和褐色陰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頭耕完了土地

帶着倦怠歸去的老牛一樣……

而霧啊——

灰白而混濁,

茫然而莫測,

它在我的前面

以一根比一根更暗淡的

電杆與電線,

向我展開了

無限的廣闊與深邃……

你悲哀而曠達,

辛苦而又貧困的曠野啊……

沒有什麼聲音,

一切都好像被霧窒息了;

只在那邊

看不清的灌木叢裏

傳出了一片

畏懾於嚴寒的

抖索着毛羽的

鳥雀的聒噪……

在那蘆蒿和荊棘所編的籬圍裏

幾間小屋擠聚着——

它們都一樣地

以牆邊柴木的凌亂,

與竹竿上垂掛的襤褸,

嘆息着

徒然而無終止的勤勞;

又以凝霜的樹皮蓋的屋背上

無力地混合在霧裏的炊煙,

描畫了豢商穎艿鈉肚睢?-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

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

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

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爛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

灰暗而又堅硬啊……

而寒冷與飢餓,

愚蠢與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裏

強硬地盤據着……

農人從霧裏

挑起篾籮走來,

篾籮裏只有幾束蔥和蒜;

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

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

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

插在腰束裏,

他的赤着的腳

踏着凝霜的道路,

他無聲地

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

慢慢地

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曠野啊——

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

不平而又緘默麼?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1940年1月3日晨

賞析

每首詩都要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1940年。

中國農村的曠野景象。

詩人以他那細緻而準確的筆觸,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然而是悽蒼的圖畫。詩人寫到了曠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疇、農人,也寫到了曠野上的霧、墓堆和石碑……

詩人這樣精細地描繪曠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看完了全詩,仔細想一想,就會領悟到詩人那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看看我們的曠野吧,這曠野本來是廣袤的、富饒的、美麗的。我們的農民們,一代又一代在這片曠野上耕耘生息。農民們愛這片土地,他們的根深深地紮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們總是希望着,以自己勤勞、聰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這片土地富裕起來,昌盛起來,使它更加遼闊,更加瑰麗……然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依然是這樣荒涼,這樣貧窮,這樣愚味。人們看到這裏,自然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爲什麼呢?看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他們除了享樂,除了對這片曠野進行奴役,除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外,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雪上加霜,又給這貧窮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壓,這片曠野,這些曠野上的一草一木,這些農人們,又怎能承受得起這樣的重壓呢? 人們讀到這裏,自然又會進一步想到:難道這曠野就這樣忍受下去麼?不能忍受下去,又該怎麼辦呢?正像詩的最後,詩人那嚴峻的發問:

“曠野啊——/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不平而又緘默麼?”

想到這裏,詩人那深層的意圖明顯地露出了:曠野的這種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要改變這種面貌,就必須起來鬥爭,與侵略者鬥爭,與腐敗的統治者鬥爭,非如此沒有其他出路。

這首詩的積極意義燃燒着人們的心!

而詩人內心世界的這複雜的活動,在詩中並沒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過對曠野上景物的描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也就是說它的藝術特色,正在這裏了。

我們看,詩人的描繪多麼深切入微: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爛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灰暗而又堅硬啊……”

我們再看:

“農人從霧裏/挑着篾籮走來,/篾籮裏只有幾束蔥和蒜;/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插在腰束裏,/他的赤着的腳/踏着凝霜的道路,/他無聲地/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慢慢地/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這深切入微的描繪,使讀者去感受去思索。這幾乎是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飾地讓人看到真實面目,從而使讀者感受到這種畫面的嚴峻性。

其實,詩人自己的感情也滲透於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詩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平!

一般來講,詩中都是有“我”存在的。這“我”有時直接出現,有時不直接出現。不管如何,“我”的感覺,“我”的思索在詩中是無所不在的。道理很簡單,詩是由詩人寫的,詩人的思緒、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詩中流露出來。

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來說話的,而且像大特寫似的把“我”推到讀者面前。而這首詩《曠野》,詩中並沒有出現“我”,完全是直接寫實的描繪。但是,“我”是不是就於詩中沒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說:“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他明確主張,詩人寫詩,必須把詩人自己擺進去,溶進去。詩中沒有詩人自己,那是不可想象的。詩人要把自己擺進去、溶進去,就必須忠於時代,忠於生活,忠於自己的真切感受。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艾青詩選》讀書心得 篇五

早就聽說艾青是著名的詩人,閱讀這本《艾青詩選》時還猜想,他的詩像毛澤東一樣豪邁?還是像徐志摩的一樣委婉?都無從得知。這次就以一種未知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心中不驚奇琪藝朵朵漣漪。

艾青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鬱,雖說我可能喜歡樂觀話得豁達的詩,可艾青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從中提煉出詩人憂國憂民大情懷。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是在記憶裏永存。

讀完《艾青詩選》這一本書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艾青寫這首詩時正難國內當頭,這首詩寫出了艾青的憂鬱。他的憂鬱源自於農民的苦難,這裏有濃烈的愛國之情。

作者用一隻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恆之間,是爲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是一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着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的爲祖國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作爲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也要像艾青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而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唯有努力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艾青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照,更多的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現在生活的思考,會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會努力盼望我以後的理想生活。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爲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明天爲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