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48W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精品多篇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一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懷着複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爲國爲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嘆、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爲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蕩氣迴腸,也不會後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爲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着心中那片綠苗,等待着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癡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着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杆拍遍》,讓我彷彿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杆拍遍。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二

剛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時期,近來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樑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爲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爲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所以,"欄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杆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

作者認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在詞人把欄杆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複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三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讀了樑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首先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心裏就已經有了許多疑惑:把欄杆拍遍?拍什麼欄杆?怎麼拍?帶着這一頭霧水,我開始了我的閱讀。

捧卷讀來,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貪婪地讀着。《把欄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瞭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雖然我以前也知道辛棄疾,但我對辛棄疾的瞭解也僅限於一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但也僅此而已了。但在樑衡老師的作品中,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作品,更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

在樑衡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身前身後名的熱血。可現實將這一切無情地打破。辛棄疾南歸後,手裏立即失去的鋼刀綠色利劍,只剩下了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浴血奮戰。

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

讀罷樑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終於明白了把欄杆拍遍的含義。“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所以,“欄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杆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作者認爲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在詞人把欄杆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複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把欄杆拍遍》作者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爲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棄疾的一腔澎湃的熱血。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四

五一假期,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想來,讀樑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別樣的文本,也爲很多朋友帶來了堪爲“範本”的“工巧散文”。《把欄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瞭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樑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樑衡先生字裏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爲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爲其絕妙的一筆而讚歎,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五

樑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她曾經說樑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到了大學的時候纔有了空餘的時間來看一下,看過之後有了很多的感想。

樑先生說過看一篇文章,應該注意裏面的知識和思想內容以及審美,我們看一本書,雖然不是上政治課,但其中的思想也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會構成我們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系。

從中我感覺當我們看一本書時,要學會審視其中的內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學會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學其精華,這樣纔算真正的讀一本書。這些使我認識到了讀書的真正的意圖和方法。原來我讀書就只是看一下,不會走太多的內心,只是名符其實的讀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時,不會太深入內心。雖然和樑先生講的有點出入,但也相當於沒讀。但這不禁使我想到現在的好多讀者,他們讀了一本書,情緒太過於投入其中,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從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觀所惑,對整個現實的世界都有了錯誤的認知,從而釀成了許多悲劇。這就正如樑先生所說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觀點或建造的文學世界,要學會批判的接受,學會審視。這樣才能真正的從書中汲取到營養,不算白讀一本書,不正確的閱讀只會適得其反。

樑先生在《晉祠》中寫的古晉名勝晉祠,在文中他說晉祠的山美、樹美、人美,使我對現今的另一非常熱門的現象??旅遊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現在的人們很喜歡旅遊,一到假期或者空閒的時候就會去旅遊。但現在的旅遊我感覺更是一種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勝古蹟去照個像留個影記個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區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參觀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說“旅遊最重要的是尋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鬆心情,讓靈魂得以昇華,而不是隻是一個任務,讓旅遊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義”。

對此我深感認同。如今太多的已經不懂得發現美,只是麻木的去景點照相,留念,彷彿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務似的。現在的人們太浮躁,不會真正的靜下心來去真正的感受我們的生活,更別談去發現美,人們只會麻木的照相取景,不會真正放鬆心情,感受自然,昇華靈魂。正如樑先生在晉祠的感受: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秋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擡級登山都清悅神爽。樑先生真正的在景區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鬆了心情,又昇華了靈魂,是真正的旅遊者,大自然的欣賞者,是我們都應該做到的。

最後,樑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爲國王》。一開始其便寫了國王的權高位重,一國之財任其所用,一國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標。

但接着樑先生就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的時候長短並不是絕對的,王亦有侷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爲王,有的人只喜歡遊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權勢而折腰。但其實如今的社會是多元的,國王也是多元的,每個人在其行業中在其領域內都可成爲王。接着告誡我們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稱王。正如北宋的劉永,雖被仁宗貶謫,但其在他的領域??詞域中成爲了他的王。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成爲自己的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用自卑,更無須驕傲,努力便可成爲自己心中的王。

這就是我讀樑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後我會真正的學會讀書,學會發現美,學會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六

“草船借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顧茅廬”是那麼膾炙人口!而它們都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諸葛亮。

1800年前,諸葛亮在與曹魏的戰爭中去世,蜀國一時失去棟樑,霎時間,蜀國像一個沒有支柱的樓搖搖欲墜,舉國上下無不悲痛,在民心難違,武侯寺就這樣建成了,是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合廟,在人們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來。

想起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彷彿躍然心中,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又彷彿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東風的場景,這位哲人,就這樣在人們心中紮根,彷彿還能看到他爲蜀國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樑衡所說:“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80萬曹軍灰飛煙滅,我看到了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渾濁淚,我彷彿看到了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是那一顆無私的心……

1700年前,他輸給了曹魏,但卻贏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成爲了我們的榜樣,也許曹魏並沒有那麼”惡”但諸葛亮卻像在眼前一般,手揮羽扇,微微笑着的那麼親切。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他便是死的重於泰山,深深的記載我的腦海裏,無法忘記!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七

有一位詞人,他是辛棄疾。

一位從小習武,苦修劍法,在22歲便走上戰場,一次所謂的'南歸,將這位滿腔投負,一心爲國的將軍的利劍奪走,卻只是換來一根讓他欲哭無淚的筆。

但是,這位將軍並沒有放棄,他在詞中揮灑自己的才華,一首《破陣子》點破自己的憂愁,一首《水龍吟》釋放心中的悲憤,一首《永遇樂》寫滿了對自己嘲笑。

一位詞人,本應像其他人一般在詩中將心中的美寫在紙上,而他,詩中卻散發着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這位亡國遊子的悲憤又有誰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知他的名號“稼軒一般”將近五十,只能回家種地,這位豪放派的詩人也只能嘆息。

報國無門,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這位豪放派的詩人也因此成爲了婉約派,細膩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滄桑。

郭沫若說過:"將軍本色是詩人。"辛疾棄疾雖是詞人,但詞中尖銳無比,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武將。

辛棄疾,是一位傳奇。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八

也許這個故事你並生疏——一位老人,在一個山住了15年,與許多人一起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與風沙抗爭,雖已經81歲了,但他依然留在這裏,準備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裏等待死亡。

也許他沒有周恩來總理的爲人民服務,即使生病也在病牀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動,也沒有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道別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溝中綠化便留在這綠色遍野的山溝中,等待死亡。他用這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本站○(。價值。

山溝裏的樹沒有白楊的挺拔,沒有街旁邊樹的公整如一,爲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沖刷的七零八落,但他們所在的山坡上,已經形成了一層一層的梯形。老人說:“這些樹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樹便像老人一般堅守自己的職責,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從中年到老年,身體漸漸虛弱,拄着柺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門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時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動的鋤頭與樹苗,一種下,澆水。誰能想到,就是這樣的堅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務。並還將自己的辛苦換來的錢全給大家,一冬天,便爲村民一人買下了一個彩電。

山,綠色與微風相映成趣,滿山的翠綠,生機勃勃,老人已與這山融爲一體。他的生命更已經轉化成了青山,永遠不老。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篇九

學過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後,我從詞的字裏行間中領悟詩人當時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憤懣和對國家無限地熱愛和擁護之情。今天我又閱讀了樑衡的《把欄杆拍遍》一文,對辛棄疾這位誒大的詞人更增添了許多敬佩之意。

文中寫道:“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的確,辛的詞摻雜了太多的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負與胸襟,讓我們今日重讀他的文章時,仍會像作者一樣,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作者寫出了辛棄疾的《破陣子》,那恢宏的氣勢和那其間流露出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的心靈爲之震撼。

作者寫道:“要是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

我們爲辛棄疾而歎服,爲他而癡狂,但我們更要堅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