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96W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篇一

最近一直再看《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在讀的過程中,被書中樸實言語、真情實感所深深打動着,也讓我產生很想堅持讀下去的慾望。

品讀着書中承載着一位普通幼兒教師的美好想法,記錄着一位普通一線幼兒教師和孩子及同事之間發生的喜怒哀樂,同時也記錄了這位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點點滴滴。不時地透露着生活中濃濃的真情實感,給人一種深有體會的感覺。從不斷的思索中洋溢着這位教師對孩子們細膩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摯愛。看着一篇篇的日記,雖說不上是心靈上的震撼,但對自身來說的確是一種意志的磨練,堅持着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前行,把原本瑣碎的幼兒一日生活,變成了是一種人格的陶冶。

在不斷的描述中整理思緒,整理得純白明淨,就像在聽一首清澈明淨的純音樂曲子,不慘和雜質的坦露着內心的心情。在細細瀏覽一篇篇文章的同時,慢慢地也在轉變自己的一些想法,原來身邊平平淡淡的一日生活是那麼的多姿多彩,在觀察中每天都會發現有一個個小插曲。書中一句句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着讓人學習的方方面面,如何去面對不同事情的發生,如何採取相應的行爲措施去合理的解決存在的問題。品讀這位教師的日記,再想想自己在實際生活教學當中,觀察的太少,可以說還不怎麼會深入地去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在反思、觀察的程度上還達不到這位幼兒教師的細心斟酌。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自己不斷嘗試着去思索,在成長曆程中旁觀自己;在回憶一日生活當中,反思自己;觀察自己和孩子們之間的表現是否呼應。比如:在教學中的隨機應變、與家長溝通的技巧、教育是種處處充滿智慧的生活,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應該去處處留心,做個有心人。

從事幼兒教育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日復一日堅持,用積極的心態耐心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面對孩子,這些看起來簡簡單單且溶化在日常瑣碎中的品質,並非任何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做到的。因爲堅持不是片刻的誓言,需要在不斷的探索和摸索中去尋找、去積累、去摸索。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篇二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筆無法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本書我會經常閱讀,一直珍藏。它讓我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激發我去反思、體驗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讓自己真實地活着,做真實的事情,用自己真實的聲音生活,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原來我平時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當成我的鏡子,經常來照照,因爲我知道我是喜歡我的職業,我也能從觀察、瞭解並理解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幸福。

本書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敘述了自己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己專業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第六部分抒發了作者對生活意義的思考。

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於新教師有着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對其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看這本書時,覺得真像是自己在寫日記。同是幼教工作者,寫的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會跳出來。如有一篇隨筆是《愛唱歌的小麻雀》,講了她上午因爲一直在糾正孩子的常規,結果該上的課都沒有上,下午又受老師之邀去聽課。回到教室以後正好課程安排是講故事活動就給孩子講述《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爲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調整了教學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故事,再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故事,最後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沒有唱的歌唱給小鹿寶寶聽,其實就是唱給孩子們聽,後來孩子們也跟着唱起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這也讓我想起公開課,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們因爲公開課結束就過去了,時間長了可能就忘記了,但是這位老師能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感悟,再次打開的時候也是一種經驗的借鑑。所以邊讀書邊思考,是閱讀《爬上豆蔓看自己》中養成的習慣,會被一句話、一個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來細細思索。因爲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己有一種新的審視和批判精神。所以剛開學的時候也曾試着每天在博客裏寫寫自己的教學感悟,發生在身邊的精彩瞬間,覺得也是一份快樂,但是後來因爲家裏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爾想到了就寫點東西在裏面。

高美霞的日記給我最深的印象有這樣幾點:

第一,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這些教育日記反映的就是教師和孩子的生活,是對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敘述,也是對教師生活感悟的敘述。其中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敏感,體現了教師的生活趣味,生活態度。在日記裏,我們可以感受老師和幼兒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活動,我們可以認識一個個反覆出現的有自己思想的、充滿活力幼兒。在日記中,我們也能看到老師的困惑和苦惱,看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磨合。在日記中,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作者的文筆平實中透着優美,敘述的很多生活事實充滿情趣,讓人感受到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詩意的生活。

第二,有反思的職業習慣。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事實的文本,也是一個心理的文本,是一個教師不斷反思的文本。對幼兒教師而言,人人都在實踐,但並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爲。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己有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精神。其實,這些日記本身就是反思的產物,寫日記本身就是給自己“照鏡子”,就是審視自己言行。這些日記中,作者對自己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有自覺的學習精神。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作者有很高的學習熱情,有自覺的學習精神。對教育實踐的敏感,對自身教育行爲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論和綜合素養的支撐。從日記中可見,作者的閱讀面是很廣的,對一些理論和思想有一種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讀的,充滿感悟的。這種學習精神對一個教師來說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能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與個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不斷豐富充實自己,努力用先進的理念引領自己。

第四,有美好的職業理想。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從事幼兒教育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幼兒園生活是多彩的,燦爛的。幼兒教師的職業是陽光的職業,是有挑戰也是充滿快樂的職業。我們所得到的這種感覺是建立在作者美好的職業理想的基礎之上的。對孩子充滿愛,充滿關懷,對孩子給予寬容,給予理解,給予展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新的兒童觀引領的職業態度,有了這種職業態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職業,而不是忍受職業;去迎接職業生活的挑戰,而不是迴避職業生活中的困難。讀了這些日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爲之中的。是職業理想在支撐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職業理想在引領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斷努力。

我的收穫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多學習(向其他老師和家長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多看書,多反思,多動筆。反思是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改進方法的過程。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脾氣暴躁,對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經常反思,就會逐漸增強自我監督的力量,進而逐漸控制自己的脾氣,處理問題時更趨平和與理智。如果頭腦中裝有更多對理性重要性的認識,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識,那家長原來那些不科學、不理智的做法肯定會越來越少。家長們一定要拋棄這樣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氣的人,根本改變不了,孩子將來會明白我發火是爲他好的。我個人的切身經歷使我相信:知識和智慧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用它們武裝頭腦,任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可以變得更冷靜、更睿智、更從容!

二、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真正的關注。家長應該愛“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僅僅愛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經常聽家長對孩子這樣說:“你再哭/鬧/撒謊/不好好吃飯……媽媽(或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家長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爲,孩子卻領會成: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除非我不犯一點點錯誤,否則他們就會罵我、討厭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變成對孩子無意的傷害,當孩子遍體鱗傷時,父母或許還渾然不覺,以爲都是孩子出了問題。我們對孩子“真正”的關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敷衍了事地應付他們的請求;三心二意地參與他們的活動……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達思想,原因正是我們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孩子怎麼可能信任並接納我們?其實全身心的關注並不需要太多時間,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個遊戲中,陶醉於一個故事裏,認真的表情、專注的眼神……都能給予孩子莫大的滿足,增進孩子與父母間親密的情感。

三、面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長和老師需要細膩、再細膩。拋棄那種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我做什麼,只要是爲孩子好就行了。這份“好”不應該讓孩子長大成人後纔去回味、體驗和理解,而應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並喜愛這份好。我們的教育的確太粗線條了,我們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腦袋裏究竟有什麼奇妙又豐富的想法,我們很少思考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導他們想得更多更深。家長通常覺得反正我是爲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說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終處於可憐的被動地位。其實,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們自己做主,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麼樣的早飯、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細心加耐心加愛心的事情。

羨慕作者身上那種蓬勃向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數教師都是努力的,他們會爲自己講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而高興,爲孩子們對活動的聚精會神而欣慰,爲自己的收穫而歡欣鼓舞,但這種快樂並不是一直存在的,他們會灰心,會沮喪。爲什麼孩子這麼浮躁?爲什麼家長這麼難以溝通?這種狀態說明教師還沒有把工作當作心靈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務後,教師反思過今天的活動了嗎?孩子和自己都收穫了什麼?享受到什麼?

翻看教師的反思筆記,寫得更多的可能是有關孩子的情況,以及一日教學活動環節哪些需要改進等,很少寫到自己一天的心情。其實,教師應該記下自己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反映了教師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師做事的精神狀態。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師來點燃。如果教師自己沒有激情,而只是爲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選擇的內容和材料對孩子沒有挑戰,那麼孩子在活動中就無法產生來自活動本身的原動力,就像作者說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發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師產生蓬勃向上的激情,纔有可能點燃孩子的激情。教師應該用心靈去享受工作。

從辛黛瑞拉的這些日記中,可以感受到高老師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爲。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也正是作者隻言片語中所表達出來的對教育的信仰、責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份堅持,日復一日堅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需要有偉大的靈魂的,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面對孩子。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篇三

“教師”一份普通的職業;“教師”一個普通的稱號;“教師”一個普通的百姓。在教師的身上,我看到了與“普通”恰恰相反的閃光點,一種溫馨、一種愜意、一種奮發的`氣息。教師的魅力就這樣一觸即發。陽光下,我看到教師的眼睛在傳神;春風中我聽到教師的生音在傳情;雨露中,我感受到教師的雙手在傳溫……總是把教師比喻成蠟燭、園丁、建築師……確實,教師的價值無可比擬。

看着辛黛瑞拉的教育日記,眼前浮現的是我和我的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酸甜苦辣盡享其中,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嘆了口氣,心中默默地佩服所有的幼兒教師。正如作者所說的:“教育不是一個偶爾的靈感頓生而成的論文,教育是一種行爲日復一日的堅持。”我認爲:作爲幼兒教師,我們要有持之以恆的意志力。

幼兒教育事業不同於其他的教育事業,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無憂無慮、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從吃喝拉撒到最基本的學習教育,我們都是手把手的扶持,一旦放手,一切都將回到原點。平日繁忙的事務總是圍繞在身邊,有時候真的想給自己放個假,可這是不現實的,真的這麼做了,孩子該怎麼辦呢?無論如何給自己壓力就是最好的動力吧,有動力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才能長久維持。堅持就是勝利,永遠不會言敗!

辛黛瑞拉說:“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有時喜悅,有時憂愁,有時煩躁,有時激動,但我安於孩子們之間的這種瑣碎生活,樂於這種瑣碎生活中不經意間的驚喜。”因此,我認爲:我們更要勇於發現生活中的驚喜。

和孩子在一起或許每一刻都是驚喜的,時常我被這羣調皮的孩子搞得暈頭轉向的,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歌唱一起繪畫一起閱讀……感覺生活其實很簡單,很輕鬆,很舒心。在給他們上課時,響亮的回答聲讓我感受到他們的認真;在和他們遊玩時,大手牽小手讓我感受到他們的溫暖;在與他們閒聊時,幽默的語言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快樂,每一分鐘的相處無時無刻給我無形的驚喜,發現就在此刻的觀察中生成。一鳴驚人,喜出望外!

在辛黛瑞拉的教育中,我深切地領悟到:教育不只是靠一張嘴,更多的是神情的交流。我認爲:我們要學會用眼神與表情來教育孩子。

語言的表達是最直接的一種交流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或許眼神的交流同樣讓人感同身受吧。平時在給幼兒一個眼神時,我接受到的是一種行動,吃飯時,我看着轉身說話的孩子,他立刻回到餐桌,小椅子放放好大口大口地吃飯;喝水時,我看着插隊的孩子,他馬上低下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穿衣時,我看着坐着發呆的孩子,他頓時拿起衣褲自己動手……在幼兒互相幫助互相分享時,我以微笑給他們鼓勵,在幼兒互相吵架互相打鬧時,我以憤怒的眼神給他們忠告。眼神與表情共同架起了我們交流的橋樑。

孩子總是在家長與教師的呵護下健康成長着,“愛在這裏逗留,思在這裏起步。”介於愛與思,家長與教師的責任更加沉重了。每次與家長的聊天都讓我很坦然,因爲我們的話題永遠是一致的,沒有顧慮沒有尷尬。我認爲:教育因幼兒而充實,因家長而自信!

教育的淵源無止盡,辛黛瑞拉“告訴”我:“教師善於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力,孩子才能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力。”以身作則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來,在無數的閱讀與體會中,我看到了教育的足跡慢慢地邁着輕吟的步伐,向着理想的地方一步步地邁開腳步……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篇四

閒暇之餘,讀了一本書,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頗深。全書涵蓋了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爲,反映了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對孩子充滿愛心、關懷和寬容的職業操守。從作者的文筆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態度,在閱讀中給我留下了很多啓示與反思,只有將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才能實現工作、生活的昇華與統一。

全書透露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強調了理解和寬容的高尚情懷。作者在文中說到,理解和寬容並非僅僅放在語言和文字上,還需要貫穿於現實生活中,通過溝通和理解才能夠實現幼兒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我以高度自覺的態度仔細閱讀了這本書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專業的知識儲備所折服,在各個章節和細節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書中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愛和溝通。作者經常彎着腰而輕聲詢問幼兒:寶貝,“你同意這樣做嗎?你有沒有更好的意見?”通過平等的溝通交流而展現了一個溫柔可親的教師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孩子們的語氣過於生硬,不能彎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這使我認識到此後還需要用真摯的愛和親切的態度來建立和諧相融的師生關係,通過教育的反思而不斷獲得進步。作爲一名普通幼兒教師,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彷徨迷茫,作者在這本教育日記中展現了似曾相識的教育場景,教育過程中所接觸的主體包括孩子、家長、同事與領導等,爲了營造輕鬆和諧的教育氛圍,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單一的心境,以幼兒爲中心,架起家園共育的橋樑,主動與家長溝通互動。

書中將幼兒教育點滴與不同環節都做出了詳細地分析,認爲“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則。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由於幼兒教育工作較爲繁瑣,每逢涉及到思考與反思教育的問題時,都會覺得無從思考也無法解決現有的矛盾問題,也會產生很多困惑。記得有一次,孩子在畫畫,我在旁邊指導其中的一個寶寶。教室裏很安靜,突然傳來一陣說話的聲音,原來是一個孩子在給另一個孩子悄悄講故事呢?當時,我就阻止了她,我認爲畫畫時,不應該做其他事情。從品讀該作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爲教師,需要充分理解並尊重孩子,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要做一個耐心細緻的傾聽者。在閒暇時我常常思考,用什麼好的教育方法來讓孩子們更懂事更聽話,通過反覆思考與實踐發現,只有用無私細膩的愛去感化孩子,寬容平和的心態去賞識孩子,才能實現真心與信任的互換。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在踏踏實實堅守工作崗位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細膩且公平的愛與關心,在平等溝通與互動的過程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認識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師生關係的橋樑,聯想到自己的工作,未來的具體教學還需要用心感受與瞭解孩子,針對特殊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自己教育工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

書中說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於日復一日的運用。”這是作者在書的第一部分所談到的,理論、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馳,或者是”明知故犯“,難以持之以恆地堅持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向。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孩子的進餐,入廁,飲水等習慣,每天都要說:“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乾淨”,“要排隊入廁”,有時我在想每天都大聲大氣地說,孩子會不會覺得太嘮叨,老師的嗓音變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兒歌,先是示範,再引導又是提示,再請孩子跟老師一起念時,只有很少的孩子會跟着念下來……當時對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懷疑,是不是泛讀的次數太少,是不是兒歌的內容他們沒興趣?後來才知道,孩子哪能這麼快就接受,在平時要不斷地重複,重複……只能說教育的確要日復一日地堅持。

當然,這本書還需要慢慢體會,並將理論上升到實踐,去體驗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義,用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認識到自身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在將書本經驗與自身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無味中尋找快樂和幸福,不是嗎?這正體現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高尚與生命價值的偉大。教師在與家長和孩子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在對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斷成長。幼教事業是多彩的、陽光燦爛的,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工作的挑戰,而不是迴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難。

幼兒教育就像譜寫一首清澈明淨的純音樂,不應該摻和功利的心態,需要保持純潔明淨的心理,將平平淡淡的日子轉變爲絢麗多彩的生活,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去合理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本書全篇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對於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卻有着很大的啓示。回想自己的教學,觀察和反思較少,可以說還不怎麼會深入地去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在反思、觀察的程度上還達不到這位幼兒教師的細心斟酌。仔細想來,我與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平時我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礎上,我還需要自己不斷嘗試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當中反思自己;在成長曆程中省悟自己;從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更加堅定了教育信念。這本書成爲我今後教育工作的指明燈,使我的教育思想達到了新的層次。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爲了實現教育過程的生活化,我將書中提倡的“堅持”引入到實際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堅持反思和記錄每天的教學心得,對教育實踐時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讀各種教育專著並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最終“讓自己心中的那個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雲端上面,在撥開雲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復一日,並非枯燥重複的機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熱情和激情,纔會發現,幼教其實很美,很美!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篇五

本週末我閱讀了高美霞的教育日記,這是一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點滴記錄。日記上的內容記錄似曾相識,相似的場景,相似的孩子表現。

很喜歡高美霞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的一段話“教育中經常會與孩子交往,與家長閒談,與同事接觸,與領導碰面,我做得得心應手的大概應該是和孩子的交往吧,和他們在一起輕鬆、舒展、隨意、純粹,因爲他們的心靈天真單一、剔透淨明,而我似乎也由於這個職業的緣故保存了這一份天真和單一。雖然我看似不多言,可我的眼神常常代表了我大部分的語言”,這不是我嗎?工作中,孩子是我的全部,我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粗略地翻閱了本書,發現高老師是個愛思考的老師,在遇到某個教育問題的時候她喜歡去思考,即使是在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看到孩子的某個現象時也會突發奇想地去開闢另一條途徑。

聯想到我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認爲我們班常規比較穩定,也曾幾何時,我在入睡後輾轉思考着“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聽話,或者是遇到這樣一個孩子,我該用怎樣的方法去教育”,最後發現,用真心去愛每個孩子,纔是帶好一個班的關鍵。這並不是幾句空話,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連環反應:即真心換取信任,信任產生依戀,依戀衍生崇敬,至此,孩子們離我們的目標就不遠了。

我經常會拿這個班的孩子與以前帶過的孩子作比較,如,同樣是小班學習4以內的數數,我經常用拍手的方式讓孩子們聽出個數,並且按數量讓孩子們拍出個數,以前在拍手聽音這個環節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個孩子不安分地會發出聲音,在按數字拍手的時候也總會有那麼幾個孩子多拍。這個班的孩子現在已經能熟練地數5以內的物體,在我拍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專注地聽,包括那些調皮的孩子,在按數拍手的環節很少有孩子會出錯。因爲專注聽了,所以舉手的孩子也特別多。李江美老師曾經說過,孩子們舉手越來越多可以看出教師與孩子關係越來越融洽,班級的班風積極向上。我很欣慰這一點。在教學中我認真完成每個活動,在生活中,我關注着孩子們的一舉一動,特別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我相信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有人說:“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跡,將自己融入教育,將教育融入自然”,我同樣很喜歡這段話,現在我大概能從中體會到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