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07W

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一

從一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側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歷經風霜、穿越雲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後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制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者不禁動容,因爲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裏行間遊蕩,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瀰漫、迴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於,我也到了這樣一個年紀,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終於,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後的多愁善感。

一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樣歷經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悵、悲傷……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二

《我們仨》彷彿一個傳奇,一個熱愛家庭的母親,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一個懂事體貼的女兒。三個學者,趣味相投,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勝過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賢。

也許正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多次“辭官”才造就了這個偉大的家庭。人生總會有一道選擇題,儘管它只有兩個選項。第一種是追逐名利或夢想,獲得他人的羨慕;第二種是放棄對名利的追求,贏得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楊絳與錢鍾書似乎都放棄了主任及更多的職位,我們仨才能在一起。因爲他們遠離了“官場”,所以纔會有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緩緩流入心房。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聞”,而是“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香遠益清。

這一家好比蓮花,受到紅衛兵的欺壓沒有低頭,收到江青的邀請沒有答應。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啊!

《我們仨》如一個範本,令我們千千萬萬個家庭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三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閱讀,不知爲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後感 篇四

我還不大能理解歸途意味着什麼,就像我從來都沒想過我的來處一樣。

人們兢兢業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很少會有人想這麼沒有煙火氣息的哲學問題。但是,這並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決定你會不會懂。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們看似爲了自己的整個山寨在努力,其實心裏掛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麼一切都沒有意義;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們時常處在我是誰?在哪兒?要幹什麼?去往何方?的荒誕感裏。其實更讓人無所適從的並不是這些,是還沒來得及搞清楚這些事情就發現其實一切都沒有答案或者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還在懵懂的夢幻裏想象自己來自愛和光時,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領口告訴你只剩歸途。我們從書本上學了很多知識,大學聯考前還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寫會算善說。可是誰告訴過我真正的真理是什麼,也許沒有真理,馬克思讓我們在絕對和相對面前獨自徘徊,踟躕久了就感覺自己像個傻X。

也許,最該是“生命就是一場虛妄”和“無奈的堅守”。這不是消極更不是悲觀,可是沒人願意相信或者讓自己敢於相信。太赤裸的東西哪是隨便一雙眼睛就能直視的?

少年離家時在日記本上寫過哪裏是家的問句?做了好多個答案,不知是幼嬰出生的那間房屋還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莊亦或戶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來那時真是幼稚的美好,楊絳說那些答案都是客棧。家是來處。家是歸途。作者:李星星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五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一樣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於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讀後感 篇六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裏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着她的孩子,在媽媽眼裏,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爲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嚮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爲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着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麼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爲有太多的不得已,纔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爲時間一去不復返!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七

很久之前,就感動於錢鍾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鍾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後,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鍾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歷何種政治的**,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結,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爲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心,能爲他解決問題,成爲某種依靠。像錢鍾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於人品,陷於才華。無疑,鍾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讚賞錢鍾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鍾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穫像楊絳與錢鍾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們仨讀後感 篇八

對於楊絳老先生,我的瞭解還只是停留在國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語言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卻深深映出她對老王的愧怍。在《我們仨》中,我又見到了她那樸素而真摯的語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她淡雅、寧靜的筆觸下,化作墨跡,浮現在我眼前。

隨老先生走入她記憶的漫漫長河,我伸手撈取着一塊又一塊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又一的生活瑣事。從一起做飯泡茶、學習讀書,到女兒降生、動物園遊樂,沒有一事不是映着親情的光輝。他們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都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展現出。但其中,也不乏艱難的時期,比如在革時,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徹徹底底隔離開,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這樣,他們一家仍緊密地靠在一起,度過這段艱苦歲月,迎曙光。但人終將老去,迎最後的時光。隨老先生踏上古驛道,我彷彿也經歷着那段生死離別。老先生的女兒身體越越差,漸漸住進醫院,最後悄然離世。而她的伴侶也因此事倍受打擊,先她一步而去。他們仨,到最後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在寒風中孤獨、無助地飄蕩。儘管經歷着錐心的痛苦,楊絳老先生卻能以她那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態度整理並完成了《我們仨》這部感人至深長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憶可以追尋。從這篇散、從楊絳老先生的筆下,我彷彿真切經歷了一遍他們這麼多年的生活。我驚歎於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記錄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瑣事,竟然能夠如此妙筆生花,生動地再現出當年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而這些細節之處,正是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不僅讓我體驗了他們仨的生活,更讓我能夠重新思考、回憶這幾年我們家裏那些溫馨、動人的小事、瑣事。

在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姥姥、姥爺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喝水吧。”“吃點水果。”“出去多穿點衣服,彆着涼了。”這些話不光是我,我相信許多人都聽了不下上百遍。這些話,現在給我的感覺大多隻有兩個字——嘮叨。但這本書使我能夠重新思考他們說過的這些話。同樣的叮囑,不厭其煩地重複,不知他們是何等地關心我們才能做到這樣。他們之前關切的話語,因爲我的不耐煩,已經隨風離去。而現在,我終於認識到了這種關愛。我無法追尋已經錯過的愛,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後他們的。叮嚀。真情,現於瑣碎的話語中。

乘船在記憶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寶物就是自父親的平日裏的玩笑與教誨。我爸爸平時很喜歡跟我侃大,他的話語總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這次重新回憶,我才發現這些話裏蘊藏着深刻的道理。爸爸講的話中總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獨特的教誨不僅能通過令我發笑讓我由陰轉晴,更能讓我從心裏領會接受,從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種解脫。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僅僅是一笑而過,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後,對於父親的話,需要多一份專注,聽在耳畔,記在心田。真情,現於真心的教誨中。

船行許久,我又看到另一寶物,那便是母親的呵護和溫暖。在我鼻炎嚴重的時候,我媽媽十分着急,一個月下添了許多白髮。她四處打聽治療鼻炎的名醫,早上4點就去醫院門口排隊爲我掛號。那是已是深秋,雖然媽媽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風依舊十分寒冷。看完醫生,我才發現媽媽在一個勁地打噴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媽媽也經常爲了我而犧牲自己。而我有時還會因爲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後的日子裏,對於母親的呵護,需要少一些任性,受於自身,饋於行動。真情,現於溫暖的關懷中。

感謝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樸實的語言,瑣碎的小事中讓我體會到了真情,也讓我能靜下心,重溫生活中那些溫暖的小事。通過重溫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親的人,永遠在離你最近的地方,關注着那些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的細微之處,並傾盡全力去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