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九年級安妮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1.29W

九年級安妮日記讀後感

安妮在苦難中表現的如此堅強、勇敢。她鼓勵自己要度過這次劫難,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爲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她開朗的個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這個世界看透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對未來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學校去和同伴們學習、玩耍,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安妮日記讀後感,請您閱讀。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她,一個養尊處優的“小公主”;她,一個滿懷夢想與愛的“小女孩”;她,一個天真無邪,正值青春年華的“小孩子”……一天,納粹黨打破了這個女孩的夢想與生活,使她最終在孤獨與恐懼中,被死神無情的帶走。正值豆蔻年華的她,生命至此終結了。她留下了唯一寶貴的東西---那本動人心魄的日記本。

她,便是安妮·弗蘭克。

迫於日以殘酷的排猶浪潮,這位年僅12歲的小女孩便過上了逃亡的生活。每天,每夜,每時,每秒,她都在借筆來發泄自己內心的孤獨與恐懼,來表達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我彷彿看到了,安妮那雙閃爍的大眼睛中充滿的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和對親人的呼喚。響徹雲霄,響遍山谷。

陽光普照,天空深藍,和風輕拂,我們在藍天下,怡然自樂的與同伴們玩耍。而安妮呢,她在幹什麼?她在渴望,渴望着這一切,渴望和平,渴望呼吸,渴望····哭一場!殘酷的戰爭是摧殘她的罪魁禍首。是戰爭,讓她窒息,讓她恐懼,讓她渴望……也讓我們每個人心灰意冷。“爲什麼人們不能和平共處?到底是爲了什麼?人爲什麼總是那樣瘋狂?”一句句撕心裂肺的呼喊,一聲聲震撼人心的訴說,一個個天真而又成熟的問題,讓安妮一次次的蛻變,也讓我一次次的痛恨無情的戰爭……

“作爲人應爲自己負責。”安妮在特定的年代記下了對人生和戰爭的看法。此時的她已是一個15歲的“小大人”,她對法西斯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已經是每一位孩子的心聲。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聲聲稚嫩的呼喚,一雙雙無邪的眼睛,是那麼令人憐惜。我真的想不到:他們怎麼能下的去手,去親自終結孩子們無辜的生命,他們還那麼小啊!他們還正值青春年華,那些納粹黨難道連基本的良知也沒有了嗎?他們難道滅覺了人性了嗎?

是的,他們就是這麼殘暴,這麼無情。這讓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殺,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可當我看到那一張張相關圖片時,那歷史的事實便會呈現在腦海中。30萬同胞啊!有年幼的嬰兒,有青春的孩子,有活力的青年,也有年邁的老人……他們爲什麼要無辜的慘死在敵人的槍口之下?他們爲什麼無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戰爭爲什麼要奪走他們的青春年華?孩子們啊,“親愛的爸爸媽媽!”這一句句親切的呼喚只怕已經再也聽不到了吧!

看吧!黃繼光用身軀擋住了敵人的炮火;邱少雲被烈火焚燒着身體;狼牙山五壯士慷慨就義,視死如歸……這些崢嶸的歲月,這些難忘的回憶,這些血淋淋的事實,讓每一箇中國人爲之悲憤!

回收這些恥辱的歷史,這些千真萬確的歷史,讓我百感交集!爲什麼英法聯軍要焚燬富麗堂皇的曠世之園---圓明園?爲什麼戰火和死亡時時踏着公理和正義?爲什麼日本要如此挑釁中國?他們不是文明大國嗎?爲什麼他們稱我們爲“東亞病夫”?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風風雨雨,但是民族的恥辱也就是我們的恥辱。“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梁啓超這句話說得好,他們是中華名族的先驅者,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壯大自己,振興中華,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強壯的屹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從小便生活在和平年代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與安妮一樣養尊處優,但是歷史的事實還有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有多少人記得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的,很對。但是,不能忘記。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爲了不讓歷史重演,好好學習,建設國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這是我們作爲炎黃子孫的責任,是作爲祖國兒女的義務。

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呼籲: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爲犁?和平的鐘聲何時才能敲響?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和平陽光普照下的我們,要記住過去,珍惜今天。戰爭啊!還孩子們一個美麗的青春年華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2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爲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爲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纔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爲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爲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20_年。人類爲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_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着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着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爲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

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1920_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爲一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爲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這一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裏能對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夠成爲我獲得慰籍與支持的一個泉源。”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

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因爲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爲陽光和實現並存。躲在祕密的閣樓裏,就是爲了讓自己蒸發,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裏。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於在16歲那年離開了,因爲,蓋世太保終於叩開了密室的門。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飢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屍爐的威脅!巨大的焚屍爐的煙囪總冒着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注着那裏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安妮年僅16歲,屍骨難覓。據統計,超過一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於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一。

安妮日記讀後感3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爲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柔軟的那個角落,有她在,人類寒冷的時候會看見篝火,有她在,人類沮喪的時候會看見星光,有她在,人類絕望的時候會看見朝陽。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軍查抄後不久。

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爲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爲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纔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爲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爲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後感4

回想生命的本質,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思考。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地爲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爲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繫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爲,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爲放棄理想與原則的藉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爲什麼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東西能比這個更快樂的嗎?”

安妮日記讀後感5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爲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爲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

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溫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並鼓勵別人,溫暖別人。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願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着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爲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裏,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爲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爲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說:“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溫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爲如此,纔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啓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