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安妮日記讀後感大綱

讀後感1.39W

第一篇:安妮日記讀後感

安妮日記讀後感大綱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日記讀後感。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爲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着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着人心。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爲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爲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走入世界,爲人類盡一份力量。”

我想一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着說,“我相信善良。”永遠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髮的空洞眼神,永遠……

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讀後感《安妮日記讀後感》。祈求和平。

越來越多的人在看安妮,在說安妮,在寫安妮。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還是一種慶幸。

安妮,曾經在大家看來一個頹廢的代名詞。

可是,現在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追隨她了。

我記得很久以前,女友和我這樣解釋安妮:安妮不是頹廢者,她只是太熱愛生活,因而用一種我們這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表達,頹廢的本身並不代表

放棄,而是一種另類方式的奮鬥。

當時的我唯一能讀懂的只有閃爍在好友眼裏的激動和亢奮。

後來我看安妮。

再到後來慢慢接受安妮。

然後到現在的迷戀安妮。

這個過程是一發不可收拾的。

一個喜歡穿白棉布裙、帆布鞋,一個會輕易寫死亡,文字是有着美麗的疼痛,一個做文時天馬行空的無比才情的典型上海小資女作家,就這樣走進了我的生命我的世界。

我一直都很欣賞安妮的生活方式,足夠的自我和放縱,這是我永遠不可能做的到的。在我的世界裏有秩序,遊戲有規則,很多時候,叛逆,僅僅只是慾望。而在安妮身上,所以的一切都可以是幻想,也都可以是真實,是真正的大快人心。

每次從我口中發出“安妮”這兩個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有種莫名的情愫,吸引我的是那些孤獨美麗的文字網和致命的疼痛。

我時常會在深夜獨自守着一盞暗黃的燈看安妮的書,很多的時候通常是一邊看一邊哭泣,一邊哭泣一邊歡笑,裹着毯子在凌晨的時候感受着最深刻的黑暗和孤獨。這些動作都是寂寞無聲的,因爲發出任何的聲響都會破壞這美麗的黑夜。

她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是一時的感動或者心痛,更多的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觸動和共鳴。我想,也許我可以套用朋友的一句話:沒有誰的文字可以讓兩顆心如此接近……

安妮寶貝。安妮和寶貝。本爲一體。

如果可以,請讓我學會安妮的灑脫,縱然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依然可以笑靨如花,毫無懼色。如果可以,請讓我學會安妮的堅強,那種在所有傷痛面前都不輕易低頭的大義凜然。

在悲劇的愛情裏面安妮扮演的永遠都是受傷者的形象,這是多麼的神奇,愛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即使是我們早就知道這場愛情會像一場煙火,有着讓人絢爛的美麗和無能爲力的短暫。安妮那愛到粉身碎骨依然可以義無返顧的決絕神情,萬劫不復時同樣有着最初的微笑的這形象不但引出了大把讀者的淚水,更重要的是征服了千萬讀者的那顆心。

我一直很欣賞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說的一句話:“有些人可以寫出大量的文字垃圾,卻無法創造出好的文學作品。”

安妮,就是用文字舞蹈的精靈,用文字施法的女巫。手中的筆翩翩起舞,就匯成一曲交響。

關於我和安妮在一起的日子,那些在歲月中沉積下來的畫面,一切在畫面中感動的瞬間。如今看來,始終足以繼續令我記憶和難以忘懷。安妮,是一段不老的童話。

對於安妮的瞭解我想說的只能如此,因爲太過熟悉親密無間反而變得陌生無比。再多的語言,更多的話語也沒法表達我對安妮的體會,一切仍需用心傾聽,一切仍需用愛感受。

頹廢與積極終究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更重要地是可以活得自我,活得真實。

第二篇:安妮的日記讀後感

感想:安妮是個很善良的女孩,安妮的日記讀後感。她有自己人生的目標,不同於普通人的偉大理想,她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來感染周圍的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理想看似很小,卻可能是最偉大的理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密室中的安妮並未被完全禁錮。因爲她的堅持與努力,她的理想現在已成爲現實。而她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讀後感:不是每個猶太人都能像安妮這樣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面對生活的。當時納粹排猶浪潮規模巨大,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抓捕。生活在密室中的安妮,內心向往着和平,期待着見到黑暗以外的世界。美好的憧憬與幻想是她生活中的動力。在最艱難的歲月中,安妮用筆記錄下生活的點滴。《安妮日記》純粹是一個小女孩內心的真實寫照。它全無憂愁傷感,怨天尤人的感覺。有人曾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安妮卻用自己眼中快樂的一二,寫出了她的精神世界。令人對她樂觀積極的態度所震撼。正是她細膩的筆觸,引起了後人的共鳴。安妮能夠直麪人生中的風浪,樂觀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追求自由,追求幸福。這一切,正是人性光輝的閃現

這本書是出自世界少年文學精選,共有五十篇。原作者是德國的安妮.法蘭克。這本日紀是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的真實生活紀錄。

這本書從一九九三年開始談起,當時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執政,下令取消德國境內所有猶太人的國籍。安妮的父親立刻透過公司安排,全家人便遷居到荷蘭。一九三八年,也就是安妮九歲的那一年,希特勒開始屠殺境內的猶太人,但兩年後,戰火延及荷蘭,使得安妮全家人又開始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不久,歐洲許多國家也相繼被德國併吞,從此,歐洲境內的猶太人在希特勒恐怖屠殺的陰影下生活,終日惴慄不安!

這本書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分就是安妮在十三歲時收到的生日禮物-一本日記。這個思想早熟的孩子,因時局不靖,自由受限制,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能談心的知己,因此心靈感到很空虛。而有了這本日記後,他決定把周遭的人、事、物真實的紀錄在日記中。她把日記當成好朋友,經常對它傾吐心事,讀後感《安妮的日記讀後感》。

在這本日記中,安妮真誠的寫出自己對雙親、朋友的觀感,生理變化的困擾和自我的思考等。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安妮是個懂個觀察自己、訓練自己、並且敢愛敢恨的坦率女孩。她的叛逆性格,正是值青春期的最佳寫照;而她不向逆境屈服的個性,也足以供我們學習效法。她對週遭的人、事、物觀察細微,更使她能深入瞭解人性的內涵,並且勇敢的面對苦難。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安妮的成長經驗中,領悟出和父母溝通的方法,進一步促進彼此的瞭解,減少雙方的摩擦。

為什麼要發生戰爭?為了榮耀?為了國家?為了宗教?為了民族?好多「為了」;擁有真正智慧的人是不會說為了什麼什麼,說穿了只為了人類的「私慾」,人類的「自私」。

安妮的處境很可憐,但他們已經比其他猶太人還要晚了兩年多,他們到了戰爭末期才被逮捕,多活了好多天,少了更多的痛苦。在他們至少還好端端地躲在密室中,至少他們還不會受凍,還有一些食物可吃時,其他上萬的猶太人卻正受德國人的迫害中。我不懂為什麼會有種族歧視這種想法?為什麼就是要與他人有所區分?不都是生存在同一世界的人嗎?有所不同就把別人排除於外,就像小孩子一樣。我沒經歷過戰爭,並且在和平的生活中度過每一天,偶爾的小煩惱就覺得自己好悲慘,「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我這種人;我不必擔心會不會何時被警察捉走,我不必擔心明天是否會不會還在這人世間;能夠自由光明正大地走在路上,對我來說根本沒什麼,每天都在做的稀鬆平常之事。對當時安妮,對許多猶太人來說是莫大的期望,幾年不見天日,只能從窗後渴望沐浴在陽光、雨水下,呼吸幾口新鮮空氣,這是多麼令人無法想像的痛苦;更何況這在當時對其他猶太人來說已經算好運的了;也許明天,也許從此以後,我會為了能夠吸到一口外頭的空氣,踏出家門外一步雀躍不已,慶幸自己不必連上個廁所、洗澡、咳個嗽都得忍住,我可以自在地開窗、說話,可以上學校讀書,沒有死亡的恐懼……,一切證明我太幸福了,許多人也是,相信那些因一些小事不如意就自殺的人,一定沒有看過安妮的日記。

從安妮的日記可以看出她心智的成長。對於別人不瞭解她,對她抨擊的言語,與母親的關係冷漠,甚至對於「性」的好奇等等;都令她成長的歷程充滿痛苦、寂寞、與心情不安。她於一九四四元旦開始與同再密室躲藏的男孩--彼得互相傾吐心事,並於同年六、七月時有了驚人的成長;她開始思考男女平等以及未來的期望等事,其觀點顯然超出一位十五歲女孩的層次,我還得懷疑比她年紀要大上幾倍的人有沒有比她更懂這種問題,也難怪當時有人懷疑這是否真是安妮所寫的,結果自然無須懷疑。令我難過的是,安妮在成長後沒過多久便被逮捕並於集中營過世,離她過世大約只有一個月多,她所處的集中營被英軍解放,再幾個月戰爭便結束,她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甚至迎接她那十六歲的生日;她沒有用她想用的方式完成她的夢想,但她的日記,卻使她用另一種方式來完成她的夢想,如果安妮活下來了,我相信她的成就必定輝煌,「沒有了日記,也就沒有了我」,如果沒有日記,安妮就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自在飛翔的地方,就少了一位能對她推心置腹的好友,安妮在沒有日記的陪伴下孤獨死去,是她的悲哀,也是世界上許多人的悲哀。

猶太人是優秀的民族,雖然在二次大戰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國土,至今還是與鄰國紛爭不斷;幾世紀以來的苦難並沒有使這個民族倒下,即使是納粹大屠殺也不例外,他們團結一致以及堅定的心我們應當效法。

第三篇:安妮日記讀後感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爲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爲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纔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爲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爲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爲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14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着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着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爲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爲一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爲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這一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裏能對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夠成爲我獲得慰籍與支持的一個泉源。”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因爲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爲陽光和實現並存。躲在祕密的閣樓裏,就是爲了讓自己蒸發,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裏。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於在16歲那年離開了,因爲,蓋世太保終於叩開了密室的門。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飢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屍爐的威脅!巨大的焚屍爐的煙囪總冒着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注着那裏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安妮年僅16歲,屍骨難覓。據統計,超過一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於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一。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爲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着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着人心。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爲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爲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走入世界,爲人類盡一份力量。”

我想一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着說,“我相信善良。”永遠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髮的空洞眼神,永遠……

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第四篇:安妮日記讀後感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爲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柔軟的那個角落,有她在,人類寒冷的時候會看見篝火,有她在,人類沮喪的時候會看見星光,有她在,人類絕望的時候會看見朝陽。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軍查抄後不久。

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爲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爲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纔是普世價值。

《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爲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爲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第五篇:小學生《安妮日記》讀後感

成長的力量

——讀《安妮日記》有感

一顆種子,可以穿破泥土茁壯成長;一枝梅花,可以抵擋嚴寒獨自綻放。今天我讀完《安妮日記》這本書,感慨良多。一個小女孩,竟然可以如此的堅強和勇敢。

《安妮日記》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德國法西斯佔領了荷蘭,他們下令對猶太人大肆屠殺。安妮隨着家人躲藏到她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一起的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恩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這八個人從一九四二年七月開始躲藏,那一天我們的小安妮剛剛過完她十三歲的生日,他們在這狹小的空間裏心驚膽戰地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只有晚上才能打破這個禁忌,他們只能靠同仁的幫助獲得一些事物和生活用品,以及外界的信息。在這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筆寫下了在頂樓內發生的事和自己的成長,思考着本不屬於她這個年紀應該思考的問題,比如戰爭、反猶太人主義、父母的關係、性、自然、上帝、宗教等等。在這段時間她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直到最終這位猶太小姑娘安妮被納粹黨奪去了生命,孩子的日記在戰爭後成爲人們對那場血雨腥風噩夢的記錄。

安妮是堅強的,她沒有因爲戰爭而惶惶不安、自暴自棄,即使現實是那麼的殘酷。與世隔絕,那不是一個花季少女該有的生活,但是戰爭卻讓無數人過着這樣的生活。在日記中,安妮說她渴望自由,想大哭一場,但她不能哭。安妮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她嚮往藍天白

雲,嚮往自由自在,可是她面對的是與世隔絕的密室和隆隆的炮火聲。人總要長大,在戰爭中,安妮蛻變成少女,她不再耍脾氣,不再哭泣,不再畏懼死亡,因爲她經歷了太多。戰爭早已讓她磨練出一顆堅強、勇敢、無所畏懼的心!

戰爭可以摧毀一切,但它摧毀不了堅定的信念!雖然故事的結局,安妮離開了我們,但是她的那份堅強和勇敢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