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的縣長父親》讀後感

讀後感8.38K

前不久,《我的縣長父親》獲德州廉潔主題徵文一等獎被廣大網友轉發,略帶有“調侃”的味道,可是《我的縣長父親》能有什麼“壞心眼兒”呢?,最多沾了一點點袁華同學的光,獲獎信息被刪實屬遺憾,但研讀這篇文章滿眼都是“人民公僕”偉岸形象,應爲其“伸冤”。

《我的縣長父親》讀後感

“蒙冤”的背後是風氣與敏感的膠着。本以爲“炫父”的橋段只會出現在電影之中,沒想到藝術照進了現實,獲獎名單一出,大夥是同仇敵愾,立馬開始羣嘲,就因爲這個謠言的標題,德州作協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輿論之下德州服軟了,連夜刪除獲獎文章。但不少網友閱讀全文後發現,這根本不是藉着縣長的威名獲獎的“關係戶”,而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佳作。那麼僅憑標題就大肆渲染隨意抹黑這樣真的好嗎?讓人民的好縣長蒙受委屈實屬應該嗎?在這背後“聽風是雨”的網絡環境屬實讓人堪憂,而有的同志一聽到“有輿情”,刪消息是第一時間的條件反射,不迴應是解決問題的萬用手段,沒有及時用“實事”爲《我的縣長父親》正名,似乎這一切都存在微妙的“默契”。

“伸冤”的背後是正氣與廉潔的加持。縣長本人59載的人生旅途中,當過縣長、做過飲食員、幹過掏糞工,一生幾起幾落,沒給子女留下財富,卻留下129本工作日記,“無情”看望生病的妻子,忙着和百姓秋收;明知戰線吃緊,“狠心”送兒子上戰場,因爲“有國纔有家”;“因爲我是黨的人”使得兒媳婦一生是爲臨時工。一本本工作日記記載着這位好乾部清貧、奉獻的一生,是重要的當地史料,也讓此次事件成爲一個“大烏龍”。百姓和“官”之間從來不是對立的關係,“好官”百姓永遠記在心裏,“孬官”百姓將無限編排,一時誤解不足爲慮,人間正道是滄桑,正因正氣和廉潔的加持讓我們的好縣長於志明實至名歸。

“喊冤”的背後是信念與初心的本色。於志明縣長的事蹟給了我們感動與震撼,作爲新時代青年黨員、作爲新時代選調生,他的精神值得每個人推崇,把爲人民幸福而奮鬥作爲自己最大的幸福,賡續“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奮鬥精神,厚植“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爲民情懷。放棄“小我”,追求“大我”,做到“無我”,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勇於跨越跨越前進道路上的“瀘定橋”“夾金山”,敢於征服奮進征途中的“雪山”“草地”,敢當挺身而出的“鬥士”,敢蹬荊棘密佈的“雷區”,時刻保持“在線”狀態,持續擰緊責任“發條”,永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扣好廉潔從政的“第一粒釦子”,守住守勞拒腐防變防線,保持共產黨人本色,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