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餘華作品《活着》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8.31K

餘華作品《活着》讀後感【精品多篇】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的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一個爲生存而不斷賣血的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無不閃着令人敬佩的光。讀完全書,主題很明確,那個時代艱苦的生活對人們的逼迫,導致無數人被餓死,而面對生活絕境極力求生,很多人去賣血,其中就有主人公——許三觀。

他爲了賺錢,去賣血;他爲了娶妻,去賣血;他爲了買傢俱,去賣血;他爲了還債,去賣血……

在書中,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在第十九章,災荒年景,糧食十分緊缺,許多人被餓死。“到城裏要飯的人越來越多,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才真正覺得荒年已經來了。每天早晨打開屋門,就會看到巷子裏睡着要飯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樣,那些面孔也是越來越瘦。”在這饑荒年,全家天天吃玉米稀粥,三個小孩越來越瘦。”生日第二天,許三觀掰着手指數了數,一家人,已經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對自己說:我要去賣血了,我要讓家裏的人吃上一頓好飯菜。

飢餓所帶來的不僅是對肉體的吞噬,更多的是對精神上的折磨。在饑荒面前,主人公仍不屈服,恰恰相反,他在哀傷、悲憤後學着站起來面對現實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章。這時一樂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資金,於是許三觀付出一切代價——甚至不惜生命,一路賣血賣到上海。“一個戴口罩的護士,在許三觀的胳膊上抽出四百毫升的血以後,看到許三觀搖晃着站起來,他剛剛站直就倒在了地上……”爲了給兒子治病,他寄託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由此可以看出一個父親的偉大和他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無與倫比的父愛,更多的是爲求繼續生存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

許三觀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當時許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羣衆,全書表達了餘華對當時中國底層老百姓的同情。許三觀有着剛強、堅毅不拔、與不公的命運作抗爭的頑強意志和爲家庭負責任的高尚品質。他“堅毅地生存,固執地活着”。從他的身上無數處的閃光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你所面對的境遇是多麼的糟糕,你也要繼續生存下去。來到這世上是上帝給予你的福份,雖然每一個人的歸宿都是大地母親的懷抱,但你要好好歸劃你這場生存遊戲,昇華你存在的意義,那麼你,將會成爲星空中獨一無二地閃着光的星。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的讀後感 篇二

從《活着》認識了餘華,於是,便慢慢地開始接觸他的作品。他習慣從社會最低層的人物寫起,通過樸實通俗的語言,映射出當時社會的現狀。對這個故事的結局在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猜測,突然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從心底生起,很不希望往這個方向發展。一開始就已經沒有勇氣再看下去了。

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他讀過多少書,在一種輕鬆的氛圍裏,他平穩的生活了幾十年。

賣血,給了他很多改變。第一次賣血,他終於結了婚。娶上了稱心如意的老婆。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老婆有一段歷史,而且他也認爲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用他的樂觀精神,度過了之後的十年平穩生活。

然而,隨着賣血的次數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第二次賣血,他爲了贖回別人拿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當賣血解決了許三觀一次次的現實問題後,他發現這是一個十分有用但卻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明知道,賣身也不能賣血。賣血就是賣命。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節制,到了最後,當賣血成爲唯一的選擇,當賣血已經成爲一種習慣時,許三觀已經將一切都拋至腦後了。在他的心目中,爲了家庭、爲了妻子、爲了兒子,明知道賣血就像吸毒一樣的行爲,可是不這樣,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根龍,一個是阿方。根龍最後賣血死掉了。許三觀每次見到它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的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顯得很老了。他解釋是:“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裏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再見根龍時,阿方已經賣血把身體“敗掉”了,根龍看着也很老了,而且樣子全變了。根龍說:“我們鄉下人辛苦,所以人顯的老。”在別人看來,許三觀的樣子也變了很多,可是許三觀自己和家人卻沒有發現。

結局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局。這多少讓我有些驚歎。但是我認爲只有像讀者猜測的結局那樣,纔會讓人受震撼。這個完美的結局多少衝淡了前面給我帶來的震撼。或許是爲了迎合些什麼,又或許真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反映呢?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的讀後感 篇三

我平時沒有看過餘華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書,看完之後,我非常震撼。

主人公許三觀還是一個青年,有着好奇心責任心,生活成了他活下去的動力,他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無法保證生活。,雖然賣血可以成爲他生活的經濟來源,但是他沒有用賣血來維持除非在非常無可奈何或者無助的時候他纔會想到用賣血來解決問題。小說圍繞着許三觀賣血的經歷展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許三觀對一樂的愛,雖然幾經波折許三觀才承認了一樂但其實他爲一樂付出了最多,甚至差點爲一樂的病搭上了自己的命,即使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可許三觀卻對他比親生兒子還要好,這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愛無處不在。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的讀後感 篇四

一首歲月的歌,一杯濃濃的酒,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生,餘華追求的,只不過是一個長度。在他的筆下,許三觀的世界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名利,沒有那麼多的糾紛,一個人,一輩子。

許三觀賣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偶遇他人賣血後能夠神氣地點炒豬肝和熱黃酒覺得很體面,加之二叔的封建思想,使他走上了這條路,他沒有想到,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一生。

許三觀與許玉蘭的結合完全來自於許三觀第一次賣血的錢被許玉蘭的父親盡數收下,他的父親認爲許三觀相比何小勇來說身體更硬朗,因爲在許三觀當時的世界裏,所有人都認爲,如果不能賣血,那麼身體就是有問題的,在這種環境下,許三觀自然而然就是許玉蘭父親眼中女婿的最佳人選。在第一次的賣血故事中,其實包含了作者餘華對當時社會的封建以及人們愚昧無知的諷刺與批判。

在讀《許三觀賣血記》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爲許三觀是善良的。在全書中,許三觀有三個兒子,但是直到一樂九歲時許三觀才發現一樂不是他的兒子,一樂的出生完全是由於婚前何小勇與許玉蘭的一次意外。許三觀很生氣,可他從未遷怒於一樂,甚至對一樂比其他兩個孩子都要好,因爲他懂得孩子是無辜的。何小勇的死是全書中的一個亮點,在當時,死後必須由兒子“叫魂”,但何小勇的妻子只和他有兩個女兒,當何小勇的妻子跪在地上求一樂時,年僅十三歲一樂的態度讓我非常詫異:“我不去,我只有許三觀一個爹,你們這些年來不讓我喊何小勇一句爹,何小勇也不認我,現在他死了,和我也沒啥關係。”看到這裏時我潸然淚下,人人都說血濃於水,可是真心才能換真情啊,有很多人說一樂冷漠,我卻爲他和許三觀的父子情所折服。許三觀同樣也沒有落井下石,他勸服了一樂,不爲別的,只是因爲善良是一種本能。

許三觀最後一次賣血不再是因爲家裏沒有米沒有錢,也不再是因爲爲了證明自己的身體沒有病,他只是想吃豬肝,想喝黃酒,但是他的血醫院不要了,他太年邁了。許三觀一邊走一邊哭,其實我認爲,許三觀是過窮日子過慣了,他下意識地感覺如果想吃豬肝喝黃酒,必須要在賣血之後,因爲這樣他纔不會太心疼他的錢,所以,當許玉蘭看到痛哭流涕的許三觀時,她輕聲撫慰許三觀,像安慰孩子那樣,攙扶着許三觀走向酒店。年輕時的轟轟烈烈分分合合,讓他們在老了以後珍惜彼此,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是啊,這就是許三觀的一生,他沒有對未來有任何企盼與奢求,他也不曾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有任何不滿和抗爭,他只是從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是一個丈夫,他是一個女婿,他也是一個父親,他是一家人的支柱,生活早已剝奪了他思考的權利,歲月也已經把他的情感和心酸灌在江河之中。但,這就是生活,無奈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活。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的讀後感 篇五

讀完了這篇中篇小說我感覺滿足極了,餘華的作品《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比較出名,而後者又是他的代表作。總的感覺是富有真情,餘華也說賣血的故事有很多,而這篇只不過是其中一篇而已,但這一篇絕對是相當不錯的。故事中我清晰記得的是許三觀賣了11次血,而後5次是因爲兒子一樂病了急需用錢,一個月之內連續賣了5次,聽之令人害怕,但是這是這個淳樸的賣血人,通過賣血使家庭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艱難。

那麼我們從第一次賣血開始,那時的許三觀還是個毛頭小夥,20歲的樣子,跟着村裏的根龍和阿方去縣城賣血,一路上喝着水(喝很多水能使血變淡的謬論,結果一人喝了8大碗),還帶着給李血頭的好處,就這樣憋着尿賣了兩大碗血(400毫升),一人得35元,我感覺這35元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也就是這筆錢讓許三觀娶到了老婆。也許就是因爲得了好處,使許三觀在很多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總想到以賣血來救急。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就是每賣完一次血之後,去勝利飯店,敲着桌子喊一份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文章濃墨重彩敘述的是許三觀與許一樂的父子情節,由於一樂長得越來越像許三觀老婆許玉蘭未出嫁時的相好何小勇,加上鄰居們的風言風語,許三觀也開始認爲自己不是這孩子的親爹,在困難時期許三觀賣了一次血,讓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二樂和三樂,自己和老婆去飯店吃了麪條,唯獨讓一樂拿了5毛錢買了紅薯,這下一樂不幹了,獨自一人走遠了,結果家裏人擔心了半天,許三觀也急了,那天晚上一樂最終還是回來了。第二天一樂說要去任何小勇當親爹,結果被拎到了巷口上,許三觀見者一樂被欺負,於是把一樂拉回,還帶他去飯店吃麪條,說就是他的親爹。當然在給何小勇喊魂的一幕中,一樂又給許三觀賺了很多面子。

小說的矛盾就是許三觀與一樂可能非親生關係的父子關係,而怪就怪在這一樂長得越來越像何小勇,而許玉蘭確實與何小勇有過一段風流史。矛盾之下,突出的是主人公許三觀那作爲父親的奉獻精神,這正是廣大農民和工人所擁有的本質,是人心爲善的見證。平民文學能夠見真情,而這正是能打動人心的,以前總是認爲辭藻華麗的纔是很棒的,現在發現其實是那些最本質的東西纔有意義,傾注內心的情感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