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孟子》有感(含10篇)

讀後感1.6W

【導語】讀《孟子》有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孟子》有感(含10篇)

第1篇:讀《孟子》有感

讀《孟子》有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後很久,纔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他還去到魯國,想找孔聖人的門第來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逝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因爲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長出了一個錛傂∩角癇紓,於是他隱居與樹林裏,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爲徒,三年後,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裏,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別老師後,回家興學育才,憑藉着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着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了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爲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卻行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拒爲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淦黠紓--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又因爲他學士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口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裏積蓄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銜,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再怎麼,也得綠葉歸根,於是,在衆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他整整呆了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着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出殯這天,雪更大,風更狂,連天地山川都爲一顆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趕到孟子的家鄉,披麻戴孝,在風雪的呼嘯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實,就算是聖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爲,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功勳遠大與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第2篇:讀《孟子》有感

這篇讀《孟子》有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爲政理想概括爲:爲政一處,造福一方;爲政一時,澤被千秋;爲政以仁,民衆拱之如日月;爲政以利,民衆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爲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爲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爲他所用;視己爲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裏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爲“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裏曰“府首甘爲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爲“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僞”。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爲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爲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着羊皮的狼,還是披着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爲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爲人爲獸,自可定論。

第3篇:讀《孟子》有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爲你提供讀《孟子》有感的寫法。

20xx年暑假,利用休息時間翻了翻塵封許久的四書五經,在讀至《孟子·梁惠王章》時,見孟老夫子與齊宣王針鋒相對,旁徵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諸多謬論式的發問,避實擊虛將自己的論點反撥回去,同時還起到了諄諄誘導的目的。

正因爲如此,我對孟子的辯論技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與個別後進生對峙時,可以輕鬆的拆招破招。昔有章滄授先生分析歸納孟子“不同凡俗的論辯技巧”:一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針鋒相對地辯駁答難,二是引出話題,抓住要害,步步緊逼,勢如風雷,三是對比論辯,尖銳深刻,淋漓痛快,從而形成了孟子“鋒芒畢露、剜心入骨”的氣勢與風格。另外,孟子辯論頗具技巧和方法,能夠在說服別人,且不得罪對方的同時,又能夠保證自己的不吃虧。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聲、色、貨、利”一點,對於治國平天下都有影響,而齊宣王全都愛好。幸好齊宣王很坦誠,一一向孟子表白。孟子則是將其所講的問題,像打太極拳一般反彈回去,變成了自己的論點:行王道,施仁義,君民齊心,以寬政達到統一。

齊宣王向孟子講說自己喜歡音樂,孟子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禮樂來講解。宣王把頭一搖,稱自己喜歡的是流行音樂而非高雅音樂,孟子卻說,愛好現代音樂並沒有什麼不對,提出“獨樂樂”與“衆樂樂”哪一個更快樂的問題,只要你能夠把這好樂的精神推廣開來,與民同樂,方可君民無隙,齊國得以治理順暢。

在這裏,孟子沒有采取全盤的否定,說齊宣王聽流行音樂不合禮法,而是更換看問題的角度,易於君王實行,便於王者接受,將一個不愉快話題的陰影化於無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啓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檀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先說說“好貨”,齊宣王說自己喜歡金錢物資,孟子佯裝不懂地說,作爲一國之君,喜歡財富是應該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劉開創基業時,積極的從事經濟發展,創造財富,救濟國人的話,齊國必富強。看來孟子畢竟是聖人,提醒宣王應擴充好貨的境界。

再說“好色”,孟子引用《詩經大雅綿》中說,古公父瀟灑,帶着美人駿馬。清晨水邊兜風,來到歧山腳下。蓋起宮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那時在古公父的領導下,姑娘們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夥子們沒有一個打光棍的。現在大王你好色,也沒什麼關係,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樣,將心比心,讓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屬,天下百姓家庭美滿,這豈非是大好事。

由這篇文章,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孟子的辯風。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只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找準對方荒謬言論中一絲有點正確感的內容,將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師的立場上來,使其在無話可說的狀態下,再由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學生的缺點,辨證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還要說一句的是,對於那些問題學生,不要覺得無藥可救。因爲,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論裏,“好貨好色”都可以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教育,我們爲什麼不能大度一些呢?

第4篇:讀《孟子》有感

本站提供的讀《孟子》有感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品評歷史上的一些聖人。孟子舉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個人,說他們都是道德品行可稱得上“聖”的人。

有弟子問他:“夫子,你說這四個人都是聖人,那這些聖人的風節有不一樣之處嗎?”孟子回答說:“當然各有各的特點了。伯夷是聖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聖人中勇於承擔重任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中隨和的人;孔子是聖人中識時務的人。”孟子用最精煉的話品評了這些了這些聖人各自的特點,但見弟子們還是一臉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釋了自己的評價:“伯夷這個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聽不好的聲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大亂就隱居山野。他不到□橫行的地方去居住,認爲跟粗野的鄉下人相處,就像穿着禮服做到泥地上一樣。商紂無道的時候,他住在北海邊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別人聽到伯夷的風節,即使是貪得無厭的人也能變得廉潔,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卻是另一種人,天下太平他出來做官,天下大亂他也出來做官。他說:“上天生養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覺的人來開導教化他們,我是這些人的先覺者,我必須用堯舜的之道來開導他們!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聲不好的君主爲羞,也不因官小而辭。被人拋棄,他不怨恨,處境貧窮,他不憂愁;跟鄉下人相處他也滿心高興。他自己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邊裸露身體又怎麼能沾染我呢?”所以,聽到柳下惠風節的人,即使心胸狹小也會變得寬廣,態度刻薄也會變得仁厚。

孔子卻是這樣的人,應該做官就做,不應該做官就不做;應該馬上走就走,應該繼續幹就繼續幹;他離開齊國,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離開魯國卻留戀的想:“慢慢走吧,這是自己的祖國呀!”通過孟子的精彩點評,弟子們對這些聖人的瞭解深刻多啦!有一個弟子就問孟子:“夫子,這四種聖人的風節我們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說:“這還用問嗎?孔子是他們中集大成者,仁義禮智信都能兼顧,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個性,即使同被尊爲聖人的人,他們的氣質與風節也不盡相同,我們要懂得欣賞不同的人,欣賞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學會辨別和分析他們各自的長處,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學習,如何進步!

第5篇:讀《孟子》有感

給大家帶來讀《孟子》有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他在看了我的日記並得知我多次將他以真名寫進去後有些不滿,便讓我不要再提到他,實在不行就用靈來代替,他說他喜歡"靈"這個字,我問他爲什麼,他敷衍過去;我趕快喊來媽媽和妹妹一同觀看。也許是沙眼的緣故吧,受不了強光的刺激,我很固執而又不甘心地哭了。朋友可能離去,書卻是你我最忠誠的夥伴,時光不斷流逝,閱讀卻讓我們永葆精彩!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爲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爲: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爲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爲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爲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爲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爲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第6篇:讀《孟子》有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讀《孟子》有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把它發揚光大。

我讀了《孟子》中的《寡人之於國也》這一篇文章後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的觀點。他的思想對後代的影響很大。

文中,孟子告訴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告訴我們只要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只要按照時間砍伐樹木,材木就會用不盡。是呀!順應農時,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們忤逆大自然,人們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假如人們不按照時間進樹林砍伐,而是亂砍亂伐,就會造成樹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會荒漠化,最終造成耕地總面積減少。人們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會被摧毀。有電視新聞中報道某一地區,在海邊衝上來一條12米的鯨魚,這條鯨魚已經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員檢查它的身體時,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這就是人們不愛護環境,把許多垃圾扔進河裏造成的。如果再這樣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造成的'後果是食物鏈被破壞,我們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發展,這樣才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觀現代社會污水橫流,土地沙漠化嚴重,霧霾籠罩着都城,這是我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我們國家遺忘祖宗的祖訓遭受的懲罰。我們堅決對以破壞環境爲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執政理念說不。我們需要的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理想的生活狀態。

文中,孟子還告訴我們要孝敬長輩。“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他告訴我們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之後,要興辦學校,教會人們孝順長輩,尊敬兄長的道理,只要人們有孝心,頭髮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勞作了,社會也就安寧,和諧了。可是,今天許多人早把我們的“孝順”這個優良傳統拋到腦後了。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爲了一件小事而和長輩頂嘴,吵架,甚至毆打父母和長輩。新聞報道說,有一位國中生在學校裏看到同學們都在玩手機,而且都是名牌手機,他覺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機,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親幫他買一臺名牌手機,他母親沒錢給他買。因此他很生氣,對他母親進行毆打,打到額頭都出血了。他母親不給他買手機也是有原因的,因爲他家是單親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覺得他的做法是不對的,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我們應該孝敬他們。俗話說:烏鴉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況我們是人類,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孝敬父母。孝敬父母這一傳統文化一直從古代流傳到現在,我們更應該把它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品讀經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讓我們把其中的精髓傳統發揚下去。

第7篇:讀《孟子》有感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讀《孟子》有感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爲政理想概括爲:爲政一處,造福一方;爲政一時,澤被千秋;爲政以仁,民衆拱之如日月;爲政以利,民衆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爲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爲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爲他所用;視己爲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裏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爲“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裏曰“府首甘爲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爲“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僞”,讀後感《讀《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爲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爲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着羊皮的狼,還是披着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爲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爲人爲獸,自可定論。

第8篇:讀《孟子》有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讀《孟子》有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開始翻閱《孟子》,要從練書法之日起。練書法講究心靜,放下一切雜念,放空自己,靜心練字,閒暇時日,拜讀書籍,從而養心,凝神。孟子的思想,如今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結合,也讓我另有一番感悟。

生活本應秉持“專心有恆”的態度,現實中又有幾許人堅持到底,我們總在羨慕成功者的勝利,往往忽略了他們堅持到底的決心,戰勝困難的勇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態度,“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也就是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暴曬它一天,寒凍它十天,也不能生長起來。孟子是雄辯家,他善於用譬喻,語言簡潔利落,卻能引人深思,其實,我們不論做什麼,學什麼,都應該專心致志,持之以恆,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永遠成不了大事的。“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學習如此,生活亦然,如果我們選擇開始,就應該堅持,堅持走下去,必然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時,我們離成功只差一步,選擇開始,固然堅持!

在教學工作中,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千篇一律的教育,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師生間彼此的尊重,只有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才能得到學生及家長的理解和尊重,孟子勸齊宣王以“三有禮”對待大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換位思考,在班級管理中,是否也能更多的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建議。教育就是愛。教師的作用在與引導啓發學生,所謂解其困惑之處,而不是高高在上,與學生保持距離,只有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

作爲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即使我領悟淺薄,侷限視野,亦能感受其影響。

第9篇:讀《孟子》有感

小編猜你可以喜歡這篇讀《孟子》有感範文。

寒假裏,我讀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十分混亂。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們尊稱爲“亞聖”。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記錄了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的一些對話,介紹了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讀了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個貪圖利益的人。然後孟子對梁惠王說,如果一個國家上上下下都爭利益的話,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顆仁義的心,國家就會太平、慢慢地強盛起來。孟子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我理解這段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仁義的心,有了仁慈和道義,心中充滿關愛和禮讓,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和諧了,大家都團結了。只要團結國家就可以強盛。這讓我想到,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只要人人都講仁慈和道義,不爭奪利益,處處關心、禮讓他人,那麼家庭一定會很溫馨,同學之間關係也會很融洽。

讀《孟子》這本書不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讓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文言文很難懂,但我會努力讀下去。

第10篇:讀《孟子》有感

這是一個互助平臺,爲您提供大量讀《孟子》有感範文,送一篇給你。

《孟子》讀書筆記

作爲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侷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孫丑章句、滕文公章句、離婁章句、萬章問句、告子章句、盡心章句。主要內容兩方面,一爲孟子與國君討論政治,另爲孟子與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爲人之道。對於道本體、個人自修自立的探討,在七篇當中所佔篇幅較之《論語》少許多。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闡述上,這是孟子政治哲學思想的中心。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孟子提出,實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爲然。” (《公孫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八字,可以作爲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爲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爲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這也是儒家一貫觀點,《論語》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王道中心爲仁和義,由仁義行,“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其旨在教導國君,心懷天下,與民同甘苦,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與人爲善,推行大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實現“龍行一步,百草沾恩”。而霸道政治,是當時各國君及如蘇秦、張儀等說客倡導的路線,蘇秦、張儀之流擅長謀略、縱橫之術,唯利是圖,追求的是眼前的權和利,這種思想所以被當時執政者所接受,和戰國時期周朝衰微,朝綱紊亂、道德倫理墮落,諸侯之間相互征伐,弱肉強食的世道風氣分不開。

幾千年來,中國政治乃至個人爲人處事的一個大原則,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春秋戰國時期,以力假仁稱霸之風極盛,真正爲仁義而發動的戰爭,如商湯之徵“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徵,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爲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不復得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話,供世人流傳。故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說:“《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讎;奈何以《春秋》爲無義戰而盡惡之也!”王道與霸道,這兩條路線,看起來針鋒相對,但若於利的角度來看,可找到共同點。

王道求大利、長遠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名利濃於酒,有誰不想酣暢淋漓的喝幾杯。實行王道,推行仁政,爲的是利澤衆生,濟天下利,求萬世名;講修身,行仁義,圖的是個人自適。是人就有離苦得樂的思想,聖人、高僧清心寡慾,“帚影掃臺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的境界和修養,我想也不完全否定七情六慾,畢竟真佛只說家常,《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河。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備焉。所以爲聖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見性。並非絕對的無慾無求,“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你看,連神仙也有所求嘛!故聖人是不會違揹人情事理的,《論語》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些都是對人性的肯定,而後來的心學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慾的思想。足見,人活一世,要麼功名富貴,要麼修身養性,終有所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聖賢又何嘗不是?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無形中!

孟子提出的許多政治學觀點,都有着相當的參考價值,諸如:“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仁者無敵”;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君臣之道,五倫之首,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 。於君,當“以君命將之,再拜稽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於臣,則“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這即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孟子對君子的詮釋,延續了儒家一貫思想。做君子,爲仕之道,“仕非爲貧也,而有時乎爲貧。娶妻非爲養也,而有時乎爲養。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爲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爲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修身之道,“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處世之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交友之道,“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與《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同)。事親之道,“不以天下儉其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好事半從苦中來,欲修得此番功夫,須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意志,“君子之志於道,不成章不達”。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吃苦精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正視過錯的勇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論語》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孟子也說“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爲之辭。” 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係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捨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爲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恆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爲夷、轉難爲易,而綽綽有餘。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後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註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爲,給予一發揮才幹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雲涌,常常人置於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一)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爲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爲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慾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爲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恆

孟子認爲,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鴻鵠將至,思援弓繳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爲,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一條科學原則。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教亦多術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爲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啓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爲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在爲人上,孟子提出了養吾浩然之氣的哲學理念,這裏的氣的意思並非是具象化的物質而是一種精神境界,其中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確立正常命運的方法。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養浩然之氣的原則,而有了浩然之氣則就可以面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的逆境,才能夠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擔待。同時他對於朋友,人臣,國君闡述個人修養的內涵時用了不同的內容,對朋友側重自處之道,自修之心;對人臣則講述處理事情的原則方法;對君王則側重用人及政治方向的策略,這足以說明孟夫子本人的靈活而並非是所謂只有古板呆滯的面孔。而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主要是向國君進言,孟子在向梁惠王進諫時,抓住各種時機向他說明實行王道的好處,既施行仁政,以達到內聖而外王的形勢,其中的“時與勢論述精闢,鞭辟入裏。在對待百姓的大的方針上不違農時與使民以時這幾個字已經可以概括愛惜民力與基層健康發展的方針內容,安居樂業只要到時做該做的就可以了,在幾千年,孟子的學說中,雖然有他那個時代的時代侷限性,但是他本身已經突破了時代的侷限,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已有了社會主義的大同思想的雛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讚歎和敬佩的,在那個君權至上的時代,他選擇了爲那個時代的紛亂中守護一方淨土,儘管他仕途上的失意,但那並非是因爲他過於清高,而是他明明可以選擇用霸道詭術取悅君王,但他依然願意爲了大義而精神殉道。他的人格修養,“善” “氣” 持而養,這不僅是一種身心修養人格的境界美,也是一種人格審美。行之以仁,待人以信,敬事以忠, 在精神上達到充盈持泰,就可以對別人產生善”的影響,從小及大,由微至廣,就可以體現出孟子在政治原則上的個體趨同的主體性,格物,自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而言意味着一個自由公民的健康狀態,而整個社會而言就意味着共產主義的共性的個性體現,因此孟子的學說對於當今社會仍有着深刻的借鑑意義,因爲思想的深刻不會被歷史風化,而會被歷史銘刻。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讀《孟子》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孟子》有感範文。

標籤:有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