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大綱

讀後感2.33W

第一篇:《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大綱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許時日了,總想寫點什麼,昨天一以爲我對村上的作品理解頗深的朋友就書中幾個精彩片段向我發問,我的回答讓她大失所望,於是答應她重拾禿筆把我的理解寫給她看,於是又有翻開此書的機會。

在我看來,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於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爲“紳士”的行爲規範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症--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於其中不能自拔。我不願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鬱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爲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着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爲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盪,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於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於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後,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一則笑話雲: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願望。飢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麼浪費了一個願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願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願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 閒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願望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願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於苛求:我現在並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第二篇:《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死亡陰影-《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

於是只能自己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

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

於是只能自己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

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第三篇: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從我讀《挪威的森林》到今天寫讀後感已經很久了,我已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書。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讓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模樣,一副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爲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三點。

1、 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生活來緩解,我不認爲是件好事。我認爲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持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持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擡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果?

2、 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 有人認爲: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已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爲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所以我看到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苦悶與孤獨一定是與它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時代與時代的代溝吧!

對《挪威的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壓濾機濾布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爲必然接受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真是村長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愛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天卡,司湯達,……,因爲某些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於塵土之外,然後衆人發現這塊金,看來伯手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濾布,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說作家的文本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的更高更遠,

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論《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纔會滿園春色。

第四篇:挪威的森林 讀後感

且聽風吟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幾年前在讀過《挪威的森林》後就試着寫了一篇感悟,我記得當初用的也是這個名字,內容很是乾燥,大部分都是用看到的比較有感覺的語錄拼湊出來的,那時我尚不能跟這個經典之作碰撞出任何的共鳴,總覺得作者勾畫了一個離我太過遙遠的世界,遙遠得就只能當做故事來聽或讀很難過後回味並有所獲,如今再讀,卻截然不同了。 因爲看過一遍,所以故事的骨架早早建立起來了,只待填充血肉來使之生動了。爲此我特地讀了《螢》——《挪威的森林》的初始版本,這兩者的跨越使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作家天馬行空的本領。再小的故事只要你把它當做樹幹,一點一點拓展開來它也會枝繁葉茂。《螢》並沒有使我獲得除了《挪威的森林》所帶來的以外的收穫,可是因爲看到了它,我目睹了一個作品的成長,從雛兒到健壯,這使我更加容易、準確地找到了作者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東西。

我並不想一味地重複故事情節,甚至到現在我都無法給這本書一個清晰地定位,它使我長時間地困在某種悲慟的情緒裏。直子和渡邊、渡邊和玲子,開始我無法理解他們是如何跨越橫亙在他們中間的風花雪月的,後來想想或許共同承受的悲痛使他們不得不惺惺相惜,痛苦最後蒸發成契合。因爲需要取暖,所以提供溫度。木月的死、直子的死、“敢死隊”的消失、綠子的傷害,這些安排始終都帶有宿命的悲哀和鉛灰色的沉重,使我在讀時一直壓抑着,讀後久久不能平息。

有人說,我們唯一不能抗拒的便是所謂的命運。你信或者不信,生命到處都是未知和意外,一旦發生在你身上,你除了體會那種只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的絕望,還學會了向命運屈服,爲此你改變了原本既定的人生軌跡。直子和渡邊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都相似地選擇了逃避,也並不都是因爲懦弱,更多的是因爲只有逃避這一條路。他們都太過刻意地覆蓋事故所帶給他們各自人生的顛覆。正因爲這一切無法用公平或不公平來衡量,於是故事深刻起來。“希望你可以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這樣在你身邊呆過。”也許記住本身有着更爲重要的意義,比如說,記住你我曾相互愛惜。

故事裏,他們一邊把死當做微塵般吸入肺裏,一邊活下去。無論是直子還是渡邊,他們都揹着命運所賜給他們的十字架,匍匐在生命的經途。後來,一個經受不住精神壓力連同身體一起屈服了,一個戰勝了鬥爭卻不一定能見到預期的光明。“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微擡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很多事情,只有當你想要出去的時候,你纔會找到出口。

我們無法不被任何東西束縛,所以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那種理想的狀態。而二十歲的年

紀恰是開始真切地感受到束縛的時候。我記得渡邊因爲這些責任的顯現竟消瘦不少,綠子則認爲能體會到這個實在是太好了。因爲經歷和閱讀的不同,於是我們有了與別人不再雷同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太出奇的方式則是個牢籠,能夠困住你以及心甘情願被你困住的人。世界一天變一個樣兒,我們得不斷調整自己慢慢適應這些或大或小的變化。

突然想起一句臺詞:活着的人得好好活着。死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存在,我們總會這樣或那樣地死去,你也好我也好。所以要趁着尚能把握住的歲月好好善待自己,既不要孤獨也不要失望,不丟掉回憶,更不能因爲回憶丟了自己。

道路漫漫,我更願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且聽風吟且珍惜。

第五篇: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 介紹稿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篇小說,以及談一談我對這部小說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小說名取自甲殼蟲樂隊的同名單曲。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樹。這本書並不新,它於1987年出版,影響至今。這本書在中國很有名,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或者看過。

這是一本村上春樹所說的“青春戀愛小說”。但其實真正的不過是年輕人對於成長的害怕以及青春時期殘酷的現實。主角是一個男子,渡邊謙。小說的開頭,37歲的渡邊謙在飛往德國漢堡的客機上,因聽到歌曲《挪威的森林》而引發的,對於過去的青春時期的悲傷回憶。小說運用插敘倒敘的手法,將那段痛苦的,逝去的愛的回憶娓娓道來。《挪威的森林》充斥着滿滿的清冷氣息,將那些孤寂緩緩流散。

這部書的主線是渡邊謙與女主角直子的愛。他們之間的愛情穿插了太多的東西,就如清晨濃厚不明的霧。他們在霧中躊躇,相守,相望。他們的愛從始至終都是朦朧的,並帶着永不可磨滅的蒼茫哀傷。

《挪威的森林》中談到最多的便是死亡。大概是與作者的境遇相關,這部作品充滿了對死亡,消逝的深深思索。就如渡邊在木月自殺後,悟出的那句冰冷的箴言——死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它的一部分永存。

而主角渡邊謙被這濃濃的死寂之感所包圍,不可掙脫。

木月的死,靜美的死,以及最終直子的那場靜默淒涼的葬禮。渡邊在這殘酷的青春中迷失,沉寂。

作者村上春樹的文字是獨出一格的。他一掃日本傳統文學的粘重曖昧之感,以一種簡練純美的筆調刻畫出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田園優雅恬靜的美好,城市疏離蒼白的冷寂,以及渡邊周圍,鳴叫的飛鳥,清冷的雪,微涼的風。

以下爲大家挑出幾段文字,是我認爲寫很經典的。

第一章中,渡邊回憶與直子散步的場景:

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雲又凍僵了似的緊偎着蔚藍的天空。天空高踞頂上,只消定睛凝視一會,你便會感到兩眼發痛。風吹過草原,輕拂着她的發,然後往雜樹林那頭遁去。樹葉沙沙作響,遠處幾聲狗吠。那聲音聽來有些模糊,彷佛你正立在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聲響。不管是什麼聲響都無法進入我們的耳裏。再沒有人會和我們錯身而過,只看到兩隻鮮紅的鳥怯生生地從草原上振翅飛起,飛進雜樹林裏。

以下是另一章,渡邊在送永澤【渡邊的大學同學】的女友靜美回家,在車中被靜美的美麗深深吸引時的感受。

我之所以想起那是什麼感情,乃是十二、三年以後的事。當時我爲了訪問某位畫家而來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他非市,傍晚時走進附近的意大利披薩店,一邊喝啤酒啃披薩,一邊注視看美如奇蹟的夕陽。整個世界都染紅了。從我的手到碟子桌子,觸目所見的一切都染紅了。就像把一杯特製的果汁從頭澆下來一般鮮豔的紅。在那樣震撼人心的暮色中,我突然想起初美。然後領悟到當時她帶給我的震撼到底是什麼。那是一種無法滿足,而且以後永遠不可能滿足的少年期的憧憬。很久以前,我把那樣純潔無垢的憧憬撇棄在某個地方,而我甚至想不起它曾經存在我心間。初美所震撼我的,乃是長期沉睡在我體內的“自己的一部分”。

以下是最終章,直子死後,渡邊因不堪忍受失去的痛苦而在北海道進行旅行。

在睡不著的夜晚,我會回想直子的各種風姿。我不能不想,在我體內儲存了太多對她的回憶,只要撬開一點空隙,那些記憶就會一個接一個地跳出來,而我根本不能阻止它們往外涌出。

我想起那個下雨的早晨,她穿看黃色雨鬥蓬清掃鳥屋,搬飼料袋的情景。想起潰不成形的生日蛋糕。直子的眼淚弄溼我衣衫的觸覺。對,那一夜也下着雨。冬天時,她穿看駱絨大衣走在我旁邊。她時常戴髮夾,時常用手摸髮夾。經常用一雙清澈的眼睛凝視我的雙眼。

她穿著藍色晨衣,在沙發上彎起膝蓋,下巴放在膝上。

她的形象就如漲潮的波浪般接踵而至地涌向我,把我推向一個奇異的地方。我在那個地方與死者一同生活。在那裏,直子是活的。和我聊天,甚至可以擁抱。在那個地方,死不是繫緊生的決定性要素。在那裏,死不過是構成生的無數要素之一而已。直子常看死在那裏繼續生存下去,然後她這樣對我說:“沒關係。渡邊,那只是死而已,不必在意。”

我們活看,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隻不過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

小林綠子是小說的另一位女主,渡邊大學的同學,在與渡邊交往數月後,愛上了渡邊,與直子的嫺靜不同,綠子是完全的開朗活潑,可稱得上是火般的女孩。

以下是《挪威的森林》的最後一部分渡邊終於開始努力擺脫因直子而產生的痛苦,決心重新開始。他打電話給綠子。

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彷佛全世界的細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無聲。那段時間,我閉起眼睛,額頭一直壓在玻璃窗上,終於阿綠開口了。她用平靜的聲音說:“現在你在哪裏?”

我現在在哪裏?

我繼續握住聽筒擡起臉來,看看電話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我猜不看。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我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羣,行色匆匆地從我身邊走過去。而我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

喚阿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