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往事偶記讀後感(共2篇)

讀後感1.84W

第1篇:往事偶記讀後感

往事偶記讀後感(共2篇)

往事偶記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往事偶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段時間應要求讀了陳岱孫先生的《往事偶記》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啓發。平實的`筆觸中,回憶其少年求學、歸國治學的經歷,以及與葉企孫、金嶽霖、周培源等諸位同道好友的往來;更以一個學者的眼光,記錄下了所經歷的大時代,其中關於私塾與專讀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聯大的諸多回憶,多有不同的人文學者的客觀描述與理性觀察,獨具價值。

這是一篇隨筆,卻讓人有的淺淺的思考,很適合睡前閱讀,跟隨陳岱孫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他當年生活的點滴。他的文字有一種平和的感覺,睡前放空心,讀一讀,隨後輕鬆的進入夢鄉。書中一共有23個篇章,說起過關於私塾與專讀生制度,也提起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聯大的諸多回憶,還有對多位文人的回憶,很理性,也很客觀。過去的時代終究已離我們遠去,但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文化精神卻從未消失,我想能夠在這存留下來的書籍中感受、尋找、思考,這也是一種對文化的敬畏與喜愛的方式吧。

第2篇:

永興中學

周吉

我的家在永興鎮原何畈村一組,現爲老柳河村八組,位於皁當公路南坡,溾水河北岸。在我的心靈深處,她是一個山清水秀,稻香魚肥的魚米之鄉。

因工作關係,我在鎮上的中學教書,爾來已有近三十年了,雖離家咫尺之遙,但也很少回去,昔日的童伴、鄉鄰都少有了來往。倒是近幾年來黨的富民政策推動了我村的發展,昔日的村舍、老宅都被小洋樓所取代,隨着村級公路的硬化,我回家的時候便多了起來,幾乎每個週末我都在鄉村渡過。那裏的童伴、鄉鄰格外親切,那裏的空氣格外清新,那裏的低碳生活更是讓我不忍離去,那裏的一草一木,都勾起我兒時的記憶。禾場、池塘、小河、蛙鳴,無一不讓我夢繞魂牽。

開春的幾場喜雨,澆得我心旌神揺起來。一到週末,我便回到了鄉下,準備渡過幾個溫度、溼度都很適宜的夜晚。然而,那裏的一切都似乎與心中的距離相去甚遠,便添了些許悵然。要不,就隨我去看看吧——

我們村,有三個小灣,兩個大灣。是灣,就有禾場。上世紀

六、七十年代,屋前的禾場是專門爲打禾和堆積糧草而平整的,小灣的小禾場是方形的或圓形的,近一畝地;大灣

1 的大禾場是長條形的有幾畝地,隨着房舍向前伸展。像一塊巨大的砥石,周圍雜草難生,被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淨淨,它是大人們的戰場,是村童的樂園。

夏秋之季,禾場上始終人歡牛叫,一陣陣吱吱呀呀的軲轆碾壓聲過後,就見父輩們用木耙揚起一串串金黃,此時此刻,除了沉浸在喜悅中的大人們外,最高興的莫過於一羣調皮的童伴,村童們在大人們的身邊穿梭,在禾場上撒歡,在草垛裏捉迷藏,在谷堆上翻筋斗,快樂得像小牛犢似的。夜晚家家戶戶在平坦、乾燥、乾淨的禾場上鋪蓋乘涼、觀星、閒談、夜話、聽老人們講古老的故事,別有一番情趣。

到了冬天,整灣的孩子們在禾場裏趕羊(做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打撇撇(用香菸盒疊成的三角形紙片,能打翻對方爲贏),最有趣的是打陀螺,我們可以在一展平洋的禾場上把陀螺從灣東頭打到灣西頭,從南頭打到北頭,那勁頭,可愜意了。如果再來幾場電影,那就像過節一樣。

然而現在的收割,都是機械化作業,禾場失去了它打禾堆物的功能,也失去了它昔日的容顏:小灣、大灣的禾場盡廢,雜草遍地,幾乎延伸到門前。加上近來的幾場大雨,禾場更是泥濘不堪,汽車、摩托車難以進出,就是人也得沿門前隔三差五的幾塊磚頭,還要踮起腳尖才能走過,就莫說趕羊、打撇撇、打陀螺了。這種情景,與家家戶戶的小洋樓、灣旁的水泥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反差,在鄉人的熟視

2 無睹中更讓我感到難受。

正如有灣就有禾場一樣,有灣就有池塘。每個灣的池塘在禾場的下邊,小灣,池塘小,大灣,池塘大。那裏,曾也有無盡的樂趣。

仍然是上世紀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每個灣的池塘是家家戶戶的吃水堰,所以經營得特別仔細,靠禾場的一面都用石頭鑲有駁岸,建有埠頭,塘中養着魚,岸邊打着楊筒(即春天把楊樹幹插在岸邊,當春即可發芽,幾年後即成垂柳,農村叫這種植樹方法爲打楊筒)。夏天,濃蔭便可歇涼,樹上是蟬的天堂,樹蔭下是青蛙的遊樂場。老了的楊筒中間會空,那又是啄木鳥、翠鳥的棲息地。老了的楊筒,隔幾年鋸掉,再換新筒,如是往復,是護坡、含水的好方法。

春天,陽光溫暖,清風和煦,池塘掙脫了嚴冬的羈絆,漸漸煥發出勃勃生機。春雨滋潤,塘水日漸豐盈,清澈明淨,日光下徹,恍若無物。藍天、白雲,垂柳、桃花倒映其中,相映成趣。

夏天,又是村童的好時光。大人們在田裏勞作,我們這些男孩們便在塘中嬉戲。那時候倒沒有什麼安全警示,沒有安全意識的孩子們的生存能力倒特別頑強,那時候,男孩子人人會游泳。不游泳的時候,又可以釣魚,池塘總是相當慷慨,每次都會給我們異常驚喜的回報,那是自然的饋贈,是

3 人們對池塘呵護的報償。

冬天,人們閒下來了,也到了每年挑塘泥的時候。灣裏的大小池塘一律抽乾,家家戶戶分了魚後,就該挖塘泥了。把塘中的泥返上來,挑到田裏,既清理了池塘,又肥了田,一舉多得。等到把幾口池塘的塘泥挑完,傳統的春節就在眼前了。塘中注入清水,乾乾淨淨正好過年。

如今,家家戶戶的水井和太陽能,讓池塘失去了往日人們的親睞,屬於全灣共有的池塘,一家一戶也懶得去管理與呵護,自家新推的魚塘,加速着人們對池塘的疏遠。由於年久失修,駁岸已跨,埠頭不再,塘泥越級越厚,雜草幾乎覆蓋了整個池塘。池塘成了生活垃圾、廢舊電池的傾倒之所,那舀起來幾乎可以被我用來練書法的發黑的池水,讓人不忍心看。這哪裏是我曾經嬉戲、游泳、垂釣、飲用的池塘啊,它簡直成了令人生畏的沼澤。

面對巨大的污染源,我的心在痛。

下午,天氣晴了,氣溫一下子升了起來,到傍晚時分,像邁進了盛夏般,有點熱力難當了。晚上,不知是目睹鄉下舊物的感傷,還是氣溫上升的燥熱,我難以入眠。披衣起牀,走出戶外,月亮還沒有升起來,畢竟是上弦月的夜晚,眼力可達十幾米開外。

沿着門前的小路,向南不足二百米,便是京山注入漢水

4 的溾水河,她蜿蜒曲折,淙淙流淌,她像養育我們的爹孃。

還是我孩提時代,這條河是河份制,即有河份的家族,纔可以下河捕魚。河份,有點像現在的股份制。那時,家族裏設有漁會,規定在農曆十月開河(此時農忙已完),第二年五月禁河(農忙開始)。開河時,漁會打三天集體匯魚,家族裏所有老小,都在漁會加餐。吃不完的,賣魚所得歸漁會所有,以解決家族與外族的糾紛、詞訟以及天災人禍等。三天後,各自出河,打魚歸各家所得。到來年五月禁河時,船具一律上岸,禁河期決不允許動船、網等捕魚工具。但到熱天人們可以下河摸魚、用竹罩罩魚,這是不分河份的,沿河人等,均可下河。盛夏的夜晚,人們在乘涼時,一時興起,或三五成羣、或全灣出動下河摸魚。撲水聲、吆喝聲、嬉鬧聲、哄搶聲、驚叫聲此起彼伏,可謂人聲鼎沸。我曾參加過多次這樣的摸魚活動,不過喜慶之中,被大鯉魚撞傷下身的,被大鮭魚刺傷肚皮的年年均有發生,但每年盛夏,人們仍樂此不疲。

我家是有河份的,爺爺和父親打的魚其時可謂堆積如山。由於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低,加上打漁期集中,老人們說,一到那個季節,打的魚可以壓斷街。所以價錢相當賤,還不及小菜,故總是擺脫不了貧困。不過到我上學的時候,我的學費、筆墨文具,均來自於這條小河,她真可算得上我的再生父母。聯產承包以後,河份制便消失了。

5 來到河邊,就見小河上下均有星星點點的燈光,我知道那是人們在電魚,即用電機打魚。前幾年電機是背式的,人們穿着下水衣,揹着電機在河裏電魚,只侷限於淺水。現在換了大功率電機,用船裝了,在河裏划動電魚,深淺可及,魚類無可倖免。

我向離我最近的燈光走去,一問,原來是灣裏的強斌,他是我兒時最要好的夥伴。強斌聽出是我的聲音,把船划向岸邊,上岸後,掏出香菸遞給我,然後坐在地上,吸菸、休息、閒談了起來。他說現在小河裏魚很少,加上迷魂陣(一種常年在水下捕魚的大型固定網具)滿河都是,想電到魚很難。他還說,以前電魚時,碰到不足半斤的鯉魚、草魚都放掉,就不談小魚了,而現在只要是魚,都擄掠而歸,哪怕是螺螄也可以賣給養殖戶作爲甲魚飼料。我探頭看他船艙裏的魚,驗證了他說的話。那裏幾乎什麼魚都有,有一斤多的“大魚”,有不足一寸長的小魚兒,還有鱔魚、泥鰍,甚至還有幾隻青蛙,更讓我我愕然的是就連癩蛤蟆也沒放過!我感到不可思議。他解釋說,癩蛤蟆十元錢一斤,永興有幾個餐館買得還很好。他順勢拿起一條最大的魚,塞給我帶回去吃,我推謝了。同時我催他早點回家休息,要注意身體。他唯諾着划着船,遠去了。強斌剛步入中年,身體愈發強壯,白天做完農活,晚上還要出來打魚,第二天還要早起賣魚,我真服了他那股勁頭。其實他家的小樓是全村最漂亮的。

6 我沿路返回,此時田間的燈光多了起來,像鬼火一樣在原野裏遊動,那是背式的電機在田裏電魚。我震撼於農民電魚隊伍的龐大了。而那種搜幹掠盡、勤勞得幾近瘋狂的致富方式,我實在不敢苟同。

第二天下午,阿三正在忙活,一手拿着刀和碗,一手提着蛇皮袋,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些生靈要遭到殺戮,但我萬萬沒有想到他要殺戮的是盡人皆知而要加以保護的青蛙!估計那袋裏有

三、四斤吧,——

三、四斤青蛙,是一筆多麼大的自然財富啊!

我忍不住好奇,那殺戮的場面如何呢?

——他在那小池塘邊舉行殺戮的壯舉。他穿一條短褲光着膀子,但在他的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件背心印記,在烈日的暴曬下,皮膚泛紅,和他的眼睛幾乎一個顏色。

他熟練地從袋子裏捉出一隻活蹦亂跳的青蛙,左手握住它的大腿,青蛙還在一個勁地往前竄,想掙脫這死神的手,但弱小的生靈怎麼不無可奈何啊。他猛地將青蛙往俎板上一撞,青蛙便昏迷了,平躺在俎板上只是顫。我想此時的害蟲是在跳舞了。這時一刀下去,蛙頭斷了一小截,隨後右手在翻着的頭皮上只一揭,順勢往後一送,左手上前拿住蛙嘴,右手捏住皮往下一拉,那皮便活脫脫地剝了下來,又用刀截去蹼腳,剔去腸肚,往碗裏一扔,又去取下一隻??碗裏那白森森的肉裹在脆小的骨骼上,還在一個勁地抽搐??

7 我又問他怎麼吃法。

他說:“拿去用清水一澆,放在油鍋裏一煎,趁熱吃下,好吃的很哩!”說着,他嚥了一口口水。

我的天!

後記:住在城裏的人們,對喧囂嘈雜的生活早生了厭煩之意,因而時常戀起家鄉的老屋、禾場、池塘、小河??天天嚷着要返璞歸真,迴歸自然,要到鄉下享受農家生活之樂,卻總是找不到兒時的那種感覺,每每如此,總會生出些許惆悵。我想,這裏的農民,除了要扶持、惠顧外,更應當接受某種教育,接受科學的引導,使他們永葆勤勞本色的同時,更加理性與文明,這也許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之一吧。理性文明的淳樸農民和青山綠水組成的人文環境纔是人們樂而思歸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