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92W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多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一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裏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餘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着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於《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餘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裏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裏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着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爲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裏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作文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二

跟隨着餘秋雨的腳步,我慨嘆着康熙皇帝苦心孤詣修築的“長城”——避暑山莊頹敗的無奈,領略着萬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騷客的至真性情,欣賞着才華橫溢的東坡貶謫後的成熟。神遊之際,也約略聽到那廣陵散的絕響……

生於亂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潔,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卻寧爲一鐵匠,不做朝堂臣。他寧願與好友醉心田園,也不願對高官(鍾會)奉承。世界應入他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一紙《與山巨源結絕交書》阻斷了後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廣陵散的絕響之中,嵇康慷慨赴死。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慶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壯烈,終於於擺脫了那個污濁的俗世,,悲哉,風雨一生!痛哉,多情一生!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埃內最富,海內最富,是的,這就是曾經的山西。實在不得不讚美山西人的勤勞勇敢,遠見卓識,他們的商鋪,遍佈全國,鹽業等重要行業被他們壟斷。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他們的朋友義氣,如果一家商鋪欠了另一家的錢,實在還不起,只需到債主那裏,磕幾個頭,兩人哈哈一笑,一筆勾銷。這是怎樣真摯的情感啊!試問,如果當今社會商鋪之間也能像山西商人那樣,還會有那麼多的惡性競爭嗎?

十萬進士主要剖析了科舉制。誠然,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早期,他爲我們培育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使得寒門學子十年寒窗苦得以施展抱負,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然而,後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獄卻讓人嘆惋,科舉制怎麼使人成了書呆子,不爲求學,只爲做官。

不知不覺來到了餘秋雨的故鄉——餘姚,讀到“養命醫院”竟是”陽明醫院”不禁噗嗤一笑,上林湖的瓷片讓我着迷,也漸漸感受到作者漂泊天涯的落寞……

我明白自己淺薄的學識尚不足以理解文中奧祕,但也會爲自己讀懂的隻言片語而雀躍。也許看看那千年庭院,聽聽那琅琅書聲,踏上那一方神祕的土地,也是趣味無窮的吧!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三

與這本書的首次“見面”,是一次在書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當然是它的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它並沒有在開頭就大肆記敘清王朝曾經是多麼的輝煌,而是抱着一份謙虛的心態以一個遊者的身份,在遊歷清王朝所創造的壯觀遺址來走近它,窺探它曾經耀眼的輝煌。這個王朝是個多難的王朝,不過幸得有幾位不錯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爲欣賞的是康熙,欣賞他在表態是否繼續修復長城時的那份覺悟: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但我也終究爲清王朝敗在一個女人的手裏而嘆惋……

一章過後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牽動,便決定與這本書做“朋友”。

以前讀過一二本錢老先生的書,覺得他對人對事的分析一針見血,總能以最簡潔到位的語言直達中心。但《山居筆記》卻更多地體現對人與人性的多層次剖析,漸漸爲讀者撥開迷霧,看清本質。就像《桃花源記》裏的一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感謝這個朋友讓我看到了歷黑暗的角落,在《蘇東坡的突圍》一章中作者爲了展現中國世俗社會機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它、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它視爲異類,遲早會排斥他、糟踐他、毀壞他”,他一共列舉了五個對蘇東坡進行毀謗的人和事。有兩個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個不孝之人卻也毀謗蘇軾不學無術、文辭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職一個芝麻綠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衊蘇軾在遊覽安徽一座園林時作了一首詩,詩詞的內容是叫人不必熱衷做官,他以這首詩缺乏上進心會影響取士的理由給皇上寫信檢舉揭發蘇軾,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貽笑大方。也許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是趕上朝野一股反蘇熱潮並插上一手,他也不會被後人所知道。還有一個詆譭蘇軾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嫉妒蘇軾徒以文筆博得聖上及百姓的讚譽,便常在聖上面前說蘇軾的壞話。由此可見,一個人在一方面的偉大並不妨礙他在另一方面的齷蹉。作者選取的幾個例子看似雜亂卻隱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詆譭蘇軾就罷了,連芝麻綠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連成就顯赫的“偉人”也不例外,足見中國世俗社會機制的黑暗與悲哀。在這種機制下連蘇軾這等偉人都無法逃脫被陷害的厄運,那麼還有多少不爲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對待。

反思現在,這種機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爲得到輝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關注,進而受到多方的質疑,最終逃脫不了厄運。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諾貝爾獎後不久都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環視四周,也許我們自己也曾經聽說或經歷過失勢如山倒,一個人失敗後總會有不少身邊的人對他施加不聞不問的冷暴力甚至對其落井下石。這種機制其實不是中國的專利,也許只是在中國的表現得比較突出。我不敢說這種機制來源於人的劣根性,但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至少我們自己不能成爲那種卑鄙的小人,妨礙世界創造偉大。

謝謝《山居筆記》這位朋友,它讓我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我也會以史爲鑑,不枉我與它的一場相識。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四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裏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餘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着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於《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餘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裏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裏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着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爲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裏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着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着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着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着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爲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 篇五

天冷了,寢室靜靜的,一本《山居筆記》靜靜的在桌上,我坐下輕輕的翻開這書,小時候的農村生活讓我對這“山居”二字產生莫名的好感。故而,我貪婪的吸取着這從秋雨中凝出的精華,每讀完一篇,便輕合上書,閉上眼睛,靜靜的思索其中的韻味。

不久,在書的二百五十八頁,我窺見一篇文章:遙遠的絕響。先生開篇便說:對於那個時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動筆。可,我又何嘗不是,對於那些在我腦海深處吟嘯過無數遍卻永遠鮮活如初的魏晉人物?學着先生,我在書桌前直了直腰,定了定神,然後逐字逐句的品味,繼而,他們的風情風姿風神風度在我腦海裏,涌現。

先生說,魏晉是亂世。可,亂世有佳人。如阮籍,那個行至窮途,號啕大哭,悲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男子。王勃說: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我說:非也,阮籍猖狂,書生意氣,男兒之哭,於此盡矣!先生寫道:有一位兵家女孩,才貌雙絕,卻未等出嫁便已亡故。阮籍不認識這女孩也不認識這家的任何人,聽到消息後趕去弔唁,在靈堂號啕大哭,痛訴哀悼之情。一股幾欲讓我熱淚盈眶的感動油然而生,他不在乎任何東西,只爲生命,只爲青春,只爲美好,只爲惋惜,哭得荒唐而高貴!阮籍不拘禮法,甚愛狂飲。鄰居家賣酒的女子漂亮,他常常去喝酒,喝醉了就躺人家腳下睡着了,而女子的丈夫也不責怪。他母親亡故時他正跟人家下棋,對報喪之人不聞不顧,硬是鐵青着臉跟人家分出勝負,然後叫來酒,狂飲數鬥後吐血數鬥,後又在母親靈堂上吐血不止,幾欲死去。此等至情至孝,何等可愛又何等可敬?

還有,還有那個甚至讓我不敢仰視的男子,他生得“龍章鳳姿,天質自然”,他的好友山濤形容他:叔夜之爲人也,巖巖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對,他叫嵇康,字叔夜。他是曹操的嫡孫女婿,他寫過《太師箴》《釋私論》《養生論》等許多美妙詩歌,名聲在外卻熱衷於打鐵,而且不收錢。有人送他酒餚作爲酬謝他會高興的與之開懷痛飲,他視朋友如生命,最珍視的友情有時卻傷他最深。於是,取來撫過無數遍的琴,彈了一曲世人驚爲天籟的《廣陵散》,神祕的琴聲鋪天蓋地,繼而從容赴死,雍容大度,風姿天成。那個場面,那縷琴音,在我心裏久久的迴盪。

是的,對於那個時代的人物,如我一般的小女子只能偶爾仰視:怕看多了玷污他們的聖潔。魏晉人物,魏晉風度,豈是言語能盡的?

要問我從這絕響裏領悟到了什麼?是什麼呢?是對魏晉的蕩心神馳?是對風度的最新詮釋?是衷心歎服?是心靈昇華?我亦不知。

要問我從《山居筆記》裏學到什麼?是什麼呢?是對先生真情傾注的欣賞?是對山居生的傾心向往?是拍案叫絕?是五體投地?我亦不知。

《山居筆記》讀後感1000字 篇六

這個暑假,我雖然沒有讀很多書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與體會。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

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裏“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在《山居筆記》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歷史的暗角》。

先談一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以清王朝爲背景,以康熙的“長城”——避暑山莊爲線索,開始了與清朝的談話。文章的開頭以康熙的人生與能力入筆,寫到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所以他在避暑山莊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去那裏打獵,也算是一種浩大的軍事演習。這就是康熙作爲一個君王的偉大之處,無形勝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長城。他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熟知國外名人所著的幾何與自然科學的學說著作。他“將生命從深宮裏釋放出來”,使那個時代強盛無比。而到了他的後代乾隆那裏,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康熙的“長城”突然變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與榮譽的地方,“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使山莊迴盪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緊接着,排斥了外國文化並只限定在廣州開放外貿,從而導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後的嘉慶在避暑山莊看到了父親的功德,不禁覺得身上的擔子太重。這就使之後的子孫在這種壓力下一步步帶領清王朝走向衰敗。在清朝滅亡後,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餘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在《歷史的暗角》這篇文章中,餘先生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並且詳細的分類爲: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種範疇,卑鄙的、邪惡的、損人利己的人都會被人們自動劃分到小人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與自我利益的膨脹,往往會使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無言以對,或許這正是小人真正的強大所在。餘先生的一句話,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勢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牽絆着中華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絆倒,摔了個倒栽蔥,也對這些人或事無言以對、無可奈何。”在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極其陰險。“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在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一個二個文化名人被逼上絕路的原因所在。雖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會落得好下場。因爲——小人終究是小人。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 篇七

以往我讀書多是爲了娛樂,所以更喜歡故事類的書籍。在讀了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後,我發現原來散文可以“在古代廢礦中拾揀至今仍有熱量的礦渣”,可以表述想不通的苦悶,可以展現一個文化人的文化解讀。讀散文更像是與一位智者的對話,既長見識,又有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長。有些語句百讀不厭,讀後回味無窮,有參禪悟道之感。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一大一小,一明一暗,出乎意料。爲了世紀性的告別和展望,作者在關注一系列重大社會命題的同時,順便把目光注意一下特殊的存在。原本作者認爲“有誰真正會把文人的嘮叨當一回事呢?”然而他的文章卻引起巨大反響,證明他在古代廢礦中拾揀至今仍有熱量的礦渣是對的。儘管有人批評,他的文章還是默默地征服了更多的人。這位學院派學者能被世俗接受,主動辭去官職又參與各種文化策劃,不標新立異又受人關注,還在海外產生巨大影響,怎能不引起別有用心的人的妒忌?他卻主張大力消解文化界的無謂紛爭,省出精力去與世界上大量違揹人性人道、侵害人民利益、玷污人類尊嚴、阻擋文明事業的惡人惡事戰鬥。擁有如此人格、如此胸懷的人,他的文章怎能不受歡迎?

我是東北人,卻不瞭解這片“流放者的土地”,這座渤海國的“脆弱的都城”,實在愧對創造了它們的先人。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之爲“寧古塔”。此前我常常吃到寧安又大又甜的西瓜,卻從來不知道那些南方的流放者在這裏經歷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他們中的文士面對苦難的種種表現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強大作用力。正如作者所說:“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在遙遠的古代這兒曾屹立過一座與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一樣的都城,卻被遊牧民族所滅,只留下一片廢墟。其中蘊含着城市與農村的矛盾。作者將城市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搏鬥揭示出來,引發了我們的深思。一片土地、一座城市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警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確對待文化遺留,衍生出高貴的文化品格,由文章、由作者,我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路上我在想,區區如我,畢生所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味與野蠻的搏鬥中碎得於心無愧。”作者的目標很明確,爲實現這一目標思考、實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都需要好好規劃。人生太短,一時一刻都不容浪費。作者肩負的是弘揚文化的偉大使命,這與我們的職業追求不謀而合。《山居筆記》是從歷史中捕捉讓靈魂顫動的朦朧亮點。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與我們如今在學生中倡導學習、接受傳統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身爲教師,如果連我都對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知半解,又怎能期望學生成爲合格的文化接班人。多讀如《山居筆記》這樣紮根歷史,傳遞文明,揭示真理的書籍,將使我們的教學底蘊豐厚,用世代相傳的優秀文化品格去感染、影響學生,滋養出永不凋謝的文明花朵。

受自身素質所限,《山居筆記》中有很多語句我不能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與文本的精神交流。作者提到感覺極好的文章少讀,就是要細細體會,反覆咀嚼,不容自我干擾。如看電影一樣,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後絕對不會緊接着看另外一部,貪心不得。古人有云:“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這本書我會仔細品味,用心揣摩,直到在作者所探討的精神層面,產生自己的充分的認知與覺醒。我要做書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八

當鉛華褪盡,我們帶着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葉信志看完了餘秋雨先生的作品,使我由衷感到配服,原本我看整本書有四、五百頁之長,雖看得頭昏腦脹,心想還不如回到狗窩去跟周公下棋,但覺得此書愈讀愈有趣,也發覺到這本書有許多新奇字句,新奇字眼,和新奇的內容,讓我徜徉於書海之中,去細心品味其中的自然奧妙,自己覺得要與周公下棋之前,先充實自己的文品,增強自己的氣質,纔有資格與周公下棋對奕!整本書中大部份都提到中國歷史上小人們所操演的政治迫害,現今的社會也有所謂的政治迫害,至於何謂政治迫害?我認爲這是因人而異,而不敢發表自己的高見。

文中也有提到作者的故鄉,也有作者遊山西省而觸發性的文章。但我對書中的《蘇東坡圍城》與《十萬進士》較感興趣,瞭解到從前文人的風格與朝中的小人們如何迫害一位舉世聞名詩詞人,以及知道科舉制度中的弊病和一堆求功名的士人種。種的醜態。在《蘇東坡圍城》一文中,可知道蘇東坡被貶官之前及之後的心境,文章風格的不同處,從蘇東坡身上反射出歷史中其它文人貶官的心境,這些文人大都能夠逆來順受,我認爲人剛開始的心是隨還境來變動,也就是“心隨境轉”,但操守廉潔,事情能夠看得開的文人往往能從“心隨境轉”進化“境隨心轉”,就算環境怎樣地不如意,但人的感受是取決於“心”,也就是改變環境的主宰是自己的心,而在《十萬進士》的一文中,主要知道科舉制度晚期下的各種缺失,也可以知道清朝用八股文來限制讀書人的思想,從內容摘錄下,知道清廷想改革整個科舉考試,雖是有心仍不足,正如作者所說沒有基礎的制度是很難改革。書中還有許多好文章,但我認爲這兩篇文章就足夠了,但爲什麼小人總是能夠得逞,擾亂天下呢?而那些聖人君子爲什麼容易受小人擺佈?怪不得有一句話說:“好人不嘗命,禍害遺千年。”其實是小人們實在很會動腦筋,使出各種奸計來對付對他們不利之士,甚至誅滅他們,而孫子兵法說:“兵不厭詐”。這點倒我有一點認同,因爲政治猶如戰場一樣,不懂得保護自己人是很難在政治戰場上存活下來,而好人大都順其自然,自然容易成爲被抨擊的對象,但對小人如此做法仍不爲所動,如作者所講的一樣,對小人的話置之不理就好,至於如何改變這類情況?我也不知道,因爲全世界都應該有這類困擾,應該改變不了,因爲世界都有小人。

還有要改革一個制度通常失敗呢?像清代的科舉制度,以及現今所謂的〝教改〞,同樣都受到西方的衝擊,也同樣都受到不同階層人士批評。依我的認知,要改革一項制度,除了全盤規劃,另一個方式,就是〝破壞〞原有的制度,然後在〝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制度,就如一幢廢棄空屋,欲改建成高樓,勢必要先拆除,纔有可能建造成高樓,而爲什麼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要選擇革命,不選擇維新,不用我多說,也應該非常清楚。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九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爲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爲炒作的厲害所以急着看,因爲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爲了覈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餘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 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