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幸福的方法》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63W

《幸福的方法》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一

你幸福嗎?對大多數人來說,說不幸福吧,小日子過的還行;說幸福吧,感覺又沒多少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情。個人感覺能夠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不多,很多人其實是越來越麻木、逐漸失去了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記得自己之前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上課的時候不專心聽講,老想着放假回家休息。學校一放假又帶了很多書本回家,沒有辦法享受真正的假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吧,沒有辦法享受工作的樂趣,總是期待週末放假可以出去玩。真正五一或國慶放個假,又想着工作上的事情。總是處於糾結矛盾痛苦之中,怎麼能夠享受到幸福呢?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內容是以色列沙哈爾教授在哈弗大學最受歡迎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閱讀這本書後,自己對追求幸福具備了清晰的方向。

幸福=快樂+意義。其中快樂是你自己現在的利益,意義是你自己未來的利益。針對時間和利益兩個維度,作者提出了四個象限:時間維度上的現在與未來、利益維度上的利益與損害,對應着以下四種類型。

及時行樂型。標榜自己是享樂主義,類比垃圾漢堡,很好吃但是不健康的。癮君子、賭徒,包括身邊嚴重透支資產消費的人羣。

忍辱負重型。小時候總是被教育:“吃了苦中苦,方爲人中人”、“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長大後很難找到工作的樂趣,或則開心快樂的做事情。骨子裏總是認爲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功。正所謂“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感覺自己大多時候都是處於這種狀態,所以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現在職場中大多數人經常處於這種狀態。

無助型。這種狀態是最差的,主要是一些主流的所謂成功人士。該有的都有了,別人沒有的也有。可以說外界的條件已經非常好了,但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絲毫沒有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進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幸福型。類比理想漢堡,既好吃又健康。處於這種狀態,善於享受當下,對眼前的利益收穫非常滿足。同時對未來、對目標保持一種敬畏之心但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對於這四個象限和類型,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時候幸福,有時候絕望無助,有時候忍辱負重,也有時候及時行樂。只是每個人處於每個狀態的時間不同而已。反思自己在幸福快樂這個象限的時間就非常少,忍辱負重的時間是最多的,自己經常發脾氣很少微笑,在別人眼中也不是那種積極主動的人。所以經後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狀態,運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更多時間保持幸福型的狀態,這樣處於其他象限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讀了這本書之後,意識到要想獲取幸福,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都需要改善。雖然自己做銷售十年時間了,但是真正投入熱情的時間其實不多,有經驗但是銷售方法論只是體系其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包括與上下級同事之前的關係,反思自己也沒修煉好。因爲自己總是感覺自己在忍辱負重,所以生活中對待家人的方式也不好,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如何長期保持正念、能夠時刻感知自己的狀態,這些都是自己需要修煉的地方。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二

“人們在感興趣的事情上,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做這些事情既有意義又可以讓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通常會在感興趣的事上更努力,沒有熱情,動機便會削弱,有了熱情,不但動機會堅定,就連效率也會提高。

瑞斯·尼斯基指出,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任務、職業或使命感,如果一個人只把工作作爲一種任務及賺錢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實現,這種情況下,天去上班是因爲他必須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他所期盼的就是節假日了。”

我覺得這就是在說我呀——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吃飯睡覺,很少有想要特別做一件事情,即使有也是很短暫就能完成的,比如去吃一頓想要吃的美食,吃完就沒有念想了,這個動力就消失。工作上也比較得過且過,沒有太多的追求——比如升職和加薪,雖然也比較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自己也知道需要知識儲備、諮詢技能都有待提高,但是好像就是沒有動力去做,買了許多的書,看的很少……總之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好像都沒有體驗過那種“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缺乏生活的激情,我不覺得不幸福,也不覺得幸福,讀這本書當我看到“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時,我內心中對幸福的似是而非定義突然變得明確了,混沌的生命點燃了小火花,找到了方向。

那麼怎麼追求幸福呢?利用書中MPS模式——意義、快樂和優勢,我發現學習和成長能能改變我目前的混沌的狀態,並是我未來發展充分必要條件,當然這在以前我已經有所認識,只是現在我更加明確這一目標和方向,使我自己有了思路,有了一個指引,是生命中的一個小火花。

即使知道學習和成長會是快樂和有意義的,在某些時刻,也許仍然有時會覺得枯燥、學不下去的時候,這時需要“幸福催化劑”——“一些幾個鐘頭甚至是幾分鐘的事,便可以給我們帶來意義和快樂,不但在當下收益,也會影響到未來。”當然還有我在這次讀書會打卡和學習強國學習中得到的體驗——習慣的力量,僅僅是一種慣性使然,就可以持續去做應該做的`事。

最後用書上的一段話做結尾:一個人在下決心前容易犯猶豫不決的毛病,容易退縮,效率降低,但重要的是,當你真正決定兌現承諾的時候,命運也開始幫助你。感謝這本書讓我思考我的人生,找尋生命的熱情,並使我找到方法。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三

王子公主的故事總是以“他們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結局。在一起之前的曲折、美好描寫地很詳細,婚禮之後的故事卻省略了。

三毛說,如果愛情不落到洗衣、做飯、數錢、帶孩子這些零散的小事上,是不容易長久的。“任何幸福的生活絕不是源於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計而成的,無論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還是點點滴滴的瞬間”,泰勒在《幸福的方法》裏說。

所以,要幸福,就要創造和珍惜這些瞬間。“當我們關注幸福的時候就更容易發現幸福”。

這本書有三章,圍繞“什麼是幸福?”和“怎麼才能幸福”來展開的,但不要指望這本書會直接讓自己變幸福,因爲“通常,一位老師或是一本書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瞭解一件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最終,我們的進步、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幸福,卻都是來自於我們認識自己以及向自己提問的能力”。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集合,沒有意義的快樂不長久,沒有快樂的意義也沒持久的動力。快樂是當下的快樂,意義是未來的意義。所以幸福是以未來爲導向的活在當下。

不管我們的忙碌和工作是爲了金錢還是權力,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都最好是幸福,要不然容易苦行無果、貪圖享樂或是灰心絕望,分別對應着作者說的三種人生的漢堡模型“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和“虛無主義型”。

我們要做“感悟幸福型”的人。可以偶爾的奔波忙碌,偶爾的爲了快感放縱自己,偶爾地陷進“最終赤裸裸地化爲塵土、一切皆空”的思緒裏,但還是要“爲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快樂地努力和奮鬥”,因爲“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地遊逛,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爬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具體地,作者給的建議是,面對學習,要享受美好地學習時光,主動沉浸而不是被動接受,擁有明確的目標,注重心流體驗。面對工作,賦予其使命感,而不是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不能當做是懲罰。

下次我不能對學生說罰寫單詞或罰背文章了,應該是賞。

回到正題。該說面對親密關係了,親密關係是幸福感最大的來源,因爲它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需求。親密關係需要我們無條件地愛對方,不是犧牲,有付出和妥協,但前提是愛對方的核心價值,即內在的穩定的價值,人品和精神屬於這一塊。讀後感·還有就是不要想着“被認可”,而是想着“被理解”,自己認可自己就行了,允許差異,但要用心溝通。

最後,作者強調了,幸福面前人人平等。要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幸福。心懷希望,是一種幸福。希望我們的幸福都是進行時和比較級。心懷感恩,是一種幸福。感恩所有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四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自己是很幸福的。我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羣友好的同事,一幫優秀的朋友,以及愛我的家人們。對於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都以真心的去對待,真誠的向他們表示感激。

泰勒博士讓我明白了,心靈的成長靠的是減法而非加法,幸福也並非是犧牲所有而換來的。幸福是如此的簡單而單純,要擁有長期的幸福感卻是如此的真實與美麗。我曾認爲自己有足夠的資本去追求我的未來,我的幸福,認爲我的心靈是如此的堅強,認爲自己已經找到了人生的目標。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取幸福;追求幸福讓衆生殊途同歸。(這是安妮·弗蘭克的名言) 要知道我們追求金錢,追求名譽這並不算真實價值,就像泰勒博士認爲的那樣,至高財富是幸福,是所有目標的終點站。

我們都想做一個幸福的人,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說的一樣,信念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說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須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悅時,不僅可以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曾經對現在的工作有過偏見,而此刻的我,卻已經明白了這樣的偏見阻礙我的發展,限制自己追求幸福的潛力,自我的實現不是根據自我的方式去走,而是在正面與負面中交錯成長,在工作中我們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在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才能體會到工作倖福感。現在,嘗試着去改變對工作的態度,把工作視爲一種特權,而不是責任,這樣我們不但會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有更好的表現。我始終相信,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廠裏,員工一樣可以爲工作賦予新的意義。雖然心理學家亞伯拉希寫道:“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但是這種運氣卻很難降臨。這樣的話,很多人在工作中就會很難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有的人爲了權利和金錢而工作,有的人爲了聲譽和名氣而工作,卻很少有人能把工作看成一種使命感,或許你並沒察覺到這有什麼不對,但是在自我實現中,這種行爲就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有使命感的人,他們的內心有着無窮的力量,對工作充滿熱情,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恩典,而不是打工。

從現在開始,去尋找自己的使命感吧,那是我們最內在,最真實的呼喚,也是引導我們走向幸福的聲音。問一問自己對你有意義的是什麼?什麼給了你使命感?你覺得快樂的事情是什麼?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就如泰勒博士說的這幾個問題或許能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幫助指明尋找使命感的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的想向泰勒博士表示感謝,感謝他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感謝他給我們追求幸福指明瞭方向,感謝他爲我找到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愛這個世界,我愛我的生命,我愛我的工作,我愛上帝賜予我的一切,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因爲我懷着感恩的心,懷着對生命最美的追尋,我珍惜當下,因爲幸福就在這裏。過去的所有,未來的所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當下的內心。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五

最近一向在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泰勒·本沙博士的用心心理學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一書。在本書中揭示了關於幸福的事實:每個人都期望活得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卻忽視了幸福的本身的含義和你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幸福的方法》認爲: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幸福和快樂,關鍵就是如何認知和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它讓每個讀者去反思自己的內心渴求,學習去接納自己並歸納過去的成功經驗,讓你成爲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向錯誤的認爲,只要不斷努力,不斷超越自我,心靈就會得到成長,就會得到幸福。而泰勒博士告訴我,心靈的成長靠的減法而非就是加法,幸福也並非就是犧牲所有而換來的。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而單純,要擁有長期的幸福感卻就是如此的真實與美麗。我曾固執的認爲自己有足夠的資本去追求我的未來,我的幸福,固執的認爲我的心靈就是如此的堅強,固執的認爲自己已經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固執的認爲只有在工作中取得了必須的成就纔會幸福,我將事業看得如此的清晰,然而在我口中的事業卻就是如此的忙忙碌碌與紛繁複雜。

在繁華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忙碌於事業、家人、朋友的和諧共榮,卻常常忽略自身的幸福,以犧牲自身幸福換來成功,往往就是脆弱而不長久;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真實的自己,自由悅納了自己,才能悅納別人;只有掌握了欣賞式探尋的方法,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的從容。

在此,我不得不感謝泰勒博士。《幸福的方法》將像一盞明燈一樣照亮在黑夜行走的人們,如同照亮我們的心靈一樣,我相信,每個行走在路上的人都需要這樣的光芒。

幸福究竟就是什麼?如何找尋幸福?其實幸福快樂的奧妙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於我們的視覺,我們的心態,我們的選取,換一種角度生活,以用心戰勝消極,學會“自我幫忙”,你會發現離幸福更近一步。

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生活本身的目的就就是獲取幸福;追求幸福讓衆生殊途同歸。(這就是安妮·弗蘭克的名言)要明白我們追求金錢,追求名譽這並不算真實價值,就像泰勒博士認爲的那樣,至高財富就是幸福,就是所有目標的終點站。

或許我們在探索幸福途中會遇到挫折,遇到風雨,遇到各種阻礙,這都不就是我們放下幸福的理由,我們務必時刻的謹記機遇就是從困難中孕育出來的。就像書中提到的一樣,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無可避免的痛苦,同時也會有很多內在與外在的,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阻礙,而我們所能做的就就是無論何種困難狀況下,都允許自己誠懇地去體驗那些負面情緒,並允許它們有自然的轉變過程。

幸福就是沒有終點的,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更加的幸福,這就就是從幸福到更幸福的過程。我也始終相信我們會更加的幸福,沒有人總就是處於完美的狀態或就是無所求的。那麼,在那裏,透過《幸福的方法》書中與自身的結合,獲取幸福的途徑如下:

1、建立一個新習慣,並將它持續下去。

建立習慣並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建立了之後堅持下去就沒有那麼困難了。而要建立什麼樣的習慣才能讓我們更加的幸福呢?又期望生活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如,每晚睡覺前總結一天的收穫,每一天早上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語,每月讀1-2本書籍,每週做3-5次運動,每個月看一次電影等,就就是這樣的小習慣,慢慢的會改變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習慣被固定下來之前,不要試圖增加其他的習慣,託尼·施瓦茨說過:“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導致的失敗好得多,不要着急,成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其實很多事情都就是這樣,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一樣,不在乎你前面跑得有多快,重要的看你如何將這段路程堅持下去,每一個跑到終點的人都就是勝利者。另外,在建立開始建立新習慣之前,就應停止那些不好的習慣。

所以,我開始給自己定位,在這個全新的崗位上,我將付諸於我的行動,我明確着自己的不足,清楚自己所學專業並非就是電力,我將逐步逐步的開始自己在工作上的一個個利於自己成長的習慣,比如說,每一天堅持看一些書籍,每一天晚上記錄一天的工作事要,每一天睡覺前回想這天的收穫,哪些方面還不清楚,每一天早上起牀對自己說:“這天就是全新的一天,我能夠做的很棒,這天我會很幸福,未來也會很幸福。”

2、學會表達感激,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我時常告誡自己,我此刻就是幸福的,我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羣友好的同事,一個不錯的室友,一幫優秀的朋友,以及愛我的家人們。對於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都以真心的去對待,真誠的向他們表示感激。當然,我也感激上帝,讓擁有了這一切。在讀完《幸福的方法》之後,我開始把這些感激的事情記錄下來,博客中,校內中,QQ中,日記中,每一天必定的更新,記錄着值得我感激的人、事與物。然而,我並沒因爲在生活中多了這一習慣感到煩惱,反而讓我去挖掘了事物中本身的美,其實這種美不在於這個事物的本身,而在於我們去發現事物的心靈就是否懷揣了追求美的意識。當然,我相信這樣做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有很好幫忙,能幫忙我樹立用心的人生觀,就像用心心理學中提到的真誠的表達出對生活的感激,會大大的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從此刻開始吧,在每晚入睡前,寫下幾件讓你感到很快樂的事情,一些讓你感激的事,這些事能夠就是一碗米飯,與一個好友的暢談,工作中的優越感,爲朋友祈禱祝福等等。如初的明白只有我們真正的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的一切,才能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

3、協調此刻與未來,發掘並享受幸福。

每個人都有天賦的幸福的機會,關鍵就是我們如何使用他們。——克勞德

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談到了人生漢堡模式。第一種漢堡類型口味誘人,但卻就是標準的“垃圾食品”,等於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埋下了未來的痛苦。這種及時享樂而出賣未來幸福人生,稱爲“享樂主義型”。這種類型的人注重的就是眼前的快樂,不爲任何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第二種漢堡類型口味很差,裏面全就是蔬菜和有機食物,這種類型能夠確保日後的健康,但就是口感很痛苦,這等於犧牲眼前的幸福,爲的就是追求未來目標,稱爲“忙碌奔波型”;第三種就是既不好吃也不健康,與此類似,有一種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期望和慾望,既不能享受眼前的食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我們把它稱爲“虛無主義型”;第四種就是“幸福漢堡型”,既好吃又健康,如同,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有的事情,而且透過目前的行爲他們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在這四種漢堡模式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反應,前三種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那就就是都錯誤地堅持自己對於幸福的偏見。“忙碌奔波型”信奉的就是“到達謬論”,錯誤的認爲只有成功本身能夠爲他們帶來快樂,他們感覺不到過程的重要性。“享主義型”則錯誤的認爲,只有過程就是重要的,“虛無主義型”同時放下了過程和結果,他們對生命已經麻木了。在那裏,我們不難看出“忙碌奔波型”就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就是此刻的奴隸,虛無主義型”就是過去的奴隸。

真正的、持續的幸福感,需要我們爲了一個有好處的目標,而去快樂的努力與奮鬥。

透過我分析了自我,我發現原先我一向堅持的幸福理念卻就是一種忙碌奔波,在求學途中,我一向爲了找一份穩定收入不菲的工作而努力,用心的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努力的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語言、寫作潛力,我不得不承認,曾今就是那麼的精力旺盛對待自己的未來,但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享受大學生應有的那段青春年華,但就是,我並不爲我曾今的執著感到後悔,因爲我也確實找到了一份領很多人羨慕的工作。只就是那種成就感確實那樣的短暫,我開始回顧,開始反省,爲什麼不能夠做到工作、朋友、家人兼顧呢?如今,我剛參加工作,務必得及時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爭取做到“幸福漢堡型”,雖然目前從事的工作並非本專業,也非自己強項,但就是我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會慢慢的變好,那種消極的心態也會隨着自己的慢慢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消失。

定崗的那段時間,我也時常在想,爲什麼我要放下自己的愛好,放下自己的夢想,而從事這個從未涉及的工作,我嘗試着站在領導的位置來評審自己,最終讓我更加的不自信,接下來的幾天除了煩躁的情緒和對自己的否定以外,什麼也沒有,失眠開始纏繞着我,感覺自己的生活糟糕透了,我很厭惡那樣的自己,於就是開始看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來調試自己的心態,開始以平和的心態來應對這個職業,然而我發現這個事情並沒有自己想想的那麼糟糕,換個角度來講,我多了一個機會去學習另外的技術,就如《幸福的方法》中說的一樣:就算當我們務必犧牲一些眼前的快樂時,也不要忘記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斷地能夠去發掘那些能爲我們帶來即時和未來的幸福感的行爲。何況我並犧牲多少,年輕的資本還在,夢想還在,我能夠在做好這份工作的同時,我相信這些東西在我的未來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開始利用時間,整理時間,學習那些曾今不感興趣的東西,身體似乎充滿了力量,大步大步的邁着步伐,我喜歡上了這樣的自己,並慢慢的去參透生活,享受當下所有的事情,未來也將就是完美。我將用實際行動,快快樂樂上班,高高興興的學習,在有好處的生活方式中去享受點點滴滴,一一的詮釋生命。

4、設定目標,賦予使命,實現幸福。

做一個幸福的人,務必要設定一個明確的,能夠帶來快樂和好處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我一向堅信信念就是一個不錯的聖誕老人,就像泰勒博士說的一樣,信念就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就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就是一件很有好處的事情,並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說就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務必持續一顆用心的心態,要自我和諧目標。所謂和諧目標就就是要主動的去選取目標,而不就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就是產生於內心深處的的願望,而不就是僅僅爲了獲取物質和名譽。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悅時,不僅僅能夠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從此刻開始爲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然後行動起來吧!去做那些我們人爲有好處的事情,理性的想法就是完全貼合人性的自然的,用最純真的心去體現最真實的生活。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對此刻的工作有過偏見,而此刻的我,卻已經明白了這樣的偏見阻礙我的發展,限制自己追求幸福的潛力,自我的實現不就是根據自我的方式去走,而就是在正面與負面中交錯成長,在工作中我們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在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才能體會到工作倖福感。此刻,嘗試着去改變對工作的態度,把工作視爲一種特權,而不就是職責,這樣我們不但會感到更幸福,也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有更好的表現。我始終相信,即使就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裏,員工一樣能夠爲工作賦予新的好處。

另外,不要在挫折面前低頭,在困難面前我們才能發揮出我們的潛力,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機會。就像塞繆爾說的: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務必靠自己的力量付出與努力,而不就是藉助旁人的幫忙。

在那裏,可能會有人,我們怎樣樣才能開心的工作呢?最簡單的方法就就是學會享受勞動的喜悅,尋找我們的使命感。我從來都不認爲一個不勞而獲的人會幸福快樂,也不認爲把工作視爲負擔、職責的人會享受到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

有很多人並不愛此刻的工作,因爲那不就是他們所擅長的,不就是他們所喜愛的。心理學家亞伯拉希寫道:“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但就是這種運氣卻很難降臨。這樣的話,很多人在工作中就會很難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有的人爲了權利和金錢而工作,有的人爲了聲譽和名氣而工作,卻很少有人能把工作看成一種使命感,或許你並沒察覺到這有什麼不對,但就是在自我實現中,這種行爲就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有使命感的人,他們的內心有着無窮的力量,對工作充滿熱情,工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恩典,而不就是打工。

從此刻開始,去尋找自己的使命感吧,那就是我們最內在,最真實的呼喚,也就是引導我們走向幸福的聲音。問一問自己對你有好處的就是什麼?什麼給了你使命感?你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是什麼?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就如泰勒博士說的這幾個問題或許能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幫忙指明尋找使命感的方向。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六

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讀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本來還以爲會很無趣,結果,卻被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

輕輕的合上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我長長的吁了一口氣,雙手使勁地搓了搓臉頰,好讓自己更加清醒,沒錯,《幸福的方法》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裏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人生百態,形形色色,有多少人感覺到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掙扎?我也掙扎過,當大學畢業奔波求職時,當獨處他鄉深夜難眠時,。.。.。.我幸福嗎?或者說,我幸福過嗎?似乎心中有過這種感覺,但我沒有細細品味過,我似乎來不及細細品味,也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現在回想起來,我安靜地思考都是在身處逆境之時,人生低谷之處,一旦走出低谷,我的生活就進入忙碌狀態,按照泰勒博士劃分的四種人生類型,我應該屬於“奔波忙碌型”,也許我現在已經談不上奔波,工作也不算忙碌,我說的是生活忙碌,不僅僅指工作。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要做,但總感覺沒有屬於自己的安靜的時間,思考人生,常常只是閃過心頭腦海的一些短暫的念頭。就這樣,我陷入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煩躁,因爲難以言說,所以無從解脫也無處傾訴。這樣一種狀態,當然不能稱之爲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泰勒博士在第一篇就提出這個問題。我看着這個大大的標題發了好一會兒呆,好熟悉的問題,在我腦海中閃過的那些念頭中,一定有這個問題,我肯定在某個時候,問過自己關於幸福的定義。

是啊,幸福是什麼?我可以確定的是,自己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有時候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過質疑。我迫切地翻開泰勒的《幸福的方法》,希望從中找到答案。泰勒沒有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我相信他也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因爲千人千面,追求各不相同,但引出了一個更好的問題怎樣讓自己更幸福?並且告訴我們,我們永遠都可以讓自己更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幸福不是終點,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獲得幸福的感受,當然結果也重要,但幸福遠遠不止是實現了目標。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泰勒談到了如何實現幸福,重點講了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有一些我們做不到,但絕大多數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做到,只是需要我們養成習慣,泰勒多次談到習慣的重要性,這一點非常正確。

泰勒博士最後說,幸福就在當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積而成的,他提醒我們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們可以從與親人相處、學習新知識以及工作任務中,獲得意義與快樂。我們日常生活裏這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更幸福。

幸福,就是當下,就是那些平時我們不曾注意的細節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七

幸福是什麼?是一種心態,是一種滿足,是一種渴望……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讀。當人們處於貧困時,他們的幸福是過上安穩而又富裕的生活,然而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根據全球人民幸福指數調查報告指明:在美國,如今抑鬱症的患病率比20世紀60年代高了10倍;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但是感到幸福的人卻從全國人民的52%降低到36%;近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可與此同時,兒童和成年人的焦慮和抑鬱症的患病率同樣在急劇上升。如果真如人們所認爲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可以帶來幸福生活,那麼又爲什麼在大多數人的基本物質得到滿足時,他們卻任然不感覺幸福呢?

可以發現的是,當今社會,人們對於探索如何得到幸福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泰勒博士把自己“幸福”作爲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著名教育專家胡敏認爲:幸福是一種自我體驗與感受,我們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發現幸福的雙眼、體驗幸福的內心與走向幸福的方向;幸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提出:幸福的奧祕在於你的理解、你的心態、你的選擇。確實,幸福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純在,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可以造就他們對幸福理解和定位的不同,儘管人們對幸福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卻依然無法將幸福具體化,無法從正面提出一個適合大衆的能夠實現幸福的具體方案。既然如此,從幸福的反面來看,又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幸福呢?

在《幸福的方法》中,作者將人生分爲四種類型,其中三種不幸福的類型分別是:犧牲眼前的快樂,只着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放縱自己,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型;對一切都失望,無所作爲的虛無主義型。而又是什麼造就了這些類型的人呢?這與我們的教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在學校,如果成績全優,家長和老師就會給予獎勵;工作時,如果表現優異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把達成目標後放鬆的心情錯誤的理解爲幸福,這讓人們更加認定:“只有不斷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夠變得幸福”的錯誤觀念,所以我們忽略了當下的感受,變得爲了努力而努力,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變成一個“忙碌奔波型”的人。而“享樂主義型”的人則是錯誤的將努力與痛苦、快感與幸福等同化,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在尋找快樂並且逃避痛苦,他們放縱自己,並且認爲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短暫的快樂過後迎接他們的將是無盡的空虛。而“虛無主義型”的人指那些放棄追求幸福的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將這種心態稱爲“習得性無助”,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爲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型”的人代表了爲了現在而活,“虛無主義型”則代表沉迷於過去的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而這些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堅持自己對幸福的偏見,這些類型的人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那如何讓自己不成爲這些類型的人從而得到真正的幸福呢?

幸福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沒有那麼困難!人類最大的愚蠢就是在於重複做着相同的事卻期待着不同的結果,就比如所有人都知道幸福與財富的增長並不成正比,但是他們卻依然企圖通過獲得財富來取得幸福。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深刻的理解到幸福的最終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並努力的發掘出自己的潛力,全然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達到第四種狀態:感悟幸福。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說:“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之時”。

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同時,幸福也是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度不但是爲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

幸福的方法觀後感 篇八

最近在看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心靈像一棵重新生長的大樹,吸取到了更多的養料。

作爲用心心理學的實用書,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裏所說的道理,十分淺顯易懂。

書中用四種漢堡比喻四種人的幸福觀。第一種漢堡就是口味誘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於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埋下未來的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被稱爲“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顧及時行樂,不管任何負面後果;

第二種漢堡就是口味很差,但能夠確保日後健康,吃它等於眼前很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爲的就是未來的目標,他們被稱爲“奔波勞碌型”;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沒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後也會影響健康。這類幸福觀的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期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我們稱其爲“虛無主義型”;最後一種漢堡就叫做“幸福型漢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透過目前的行爲他們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本。沙哈爾給幸福的定義就是:快樂加好處。

相信所有追尋幸福的人讀罷這一段文字,都會掩卷嘆息。我們不禁感慨,我們都曾千萬次地追問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什麼呢?究竟什麼才就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爲什麼整日勞頓而沒有快樂;那些學習着的,爲什麼耗費時間卻收效甚微?那些擁有萬貫家財的人,爲什麼精神空虛百無聊賴;那些手握着幸福的,爲什麼身處其中渾然不覺?

信念決定命運。幸福才就是人生的至高財富,它不在攀登的頂峯,也不在徘徊的山腳,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標,更要注重過程,享受創造着的此刻,纔會有更完美的未來。

書還沒有讀完,我的這種被點化而頓悟的激動,還在繼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