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學生的李白讀後感

讀後感1.14W

中學生的李白讀後感

在恍惚迷離之中,仰視李白瘦削的背影,傾聽他漸行漸遠的跫跫足音,腑身拾起珍藏於歷史長河中的瑰寶,看着你唱一曲不朽的高歌。幽森青翠,一片蒼茫。綠竹幽徑,青蘿拂衣。長歌呤奏松風曲,曲罷盡興月星稀。爾後,駕一葉盪漾的扁舟,泅過碧綠的溪水,獨自駛向浩瀚的江河,古來萬事皆如東流水。陶然自得間忘卻了人間名利。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李白讀後感,請您閱讀。

李白讀後感1

帶着對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輕輕翻開了《李白傳》這本書。

雖說對李白十分景仰,但對他的瞭解卻甚少。只聞其才氣和名氣,卻不曾細緻瞭解他的生平經歷。我翻開本書,看到了作者安旗於1983年7月寫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話,“最發人深省的是:爲什麼他失敗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讓我更想要深入地瞭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遊歷中度過,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開元初年,趙蕤來訪李白的父親,交談間聽得隔壁有琅琅書聲,便問:“這是何人?是你的兒子嗎?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禍胎。快滿十五了。”客人又問:“從這書聲聽來,這孩子不是很好學嗎?”李客:“好學倒是好學,而且已經寫作了幾百首詩文。他五歲發矇識字,十歲讀完了《詩》、《書》,以後便再不肯在儒家經典上好好下功夫,只愛雜學旁搜。《楚辭》、《莊子》,他百讀不厭,可是對舉業卻一竅不通。”從這幾句對話中,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聰明好學,從小就飽讀詩書的李白,也看到了一個從小就有獨立思想,極富個性的李白。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擁有的啊!倒是,我從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愛“神說”。

十二歲上,爸爸教他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就看見了千里以外的雲夢大澤,那裏的山是什麼樣,水是什麼樣,土地是什麼樣,出產的東西是什麼樣,說得活靈活現。當他漫步江邊,又常常從粼粼波光中看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離騷》中上天入地的幻想,《莊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話,更使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如此看來,愛神說的我也有作詩的天份,只是空有萬千的想像卻無法用豐富、精準的語言來轉化成詩文。與之相比,我從小就讀書太少,讀得經典名着更是少之又少。這樣,即使我和李白一樣有天賦,結果也是天壤之別了。由此,讓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後天的學習遠遠比先天的聰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讀到“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在他離開梓州郪縣長平山的那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大鵬。我們從書中的這些話裏,不難看出李白的`雄心壯志,還有那份掩飾不住的自信!

若說李白能成爲詩仙只是因爲他從小飽讀詩書,還有豐富的想像力,我覺得並不全面。其實他作詩的靈感大多都來自他四處遊歷的過程中。他每到一處不光是爲了欣訪勝蹟,更是爲了拜訪得道高僧、隱士、地方官吏和社會名流……他爲聽漁歌還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樓,聽兩個歌女爲他唱曲。聽着聽着,他會覺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裏的歌;聽着聽着,李白會情不自禁地爲之地擊節讚賞不已,並將其中一首歌詞反覆詠哦;更會感嘆“民間竟有如此優美的天籟!如此動人的絕妙好詞!這一支支曲子都是渾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給了歌女賞錢,臨走時,她們再三道謝,李白卻說:“該我謝你們哩!”兩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說:“我給你們的是銅錢,你們給我的是黃金。”是啊,李白在遊歷中不斷地蒐集“黃金”,也是他最終能成爲詩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實,讀《李白傳》一書,不僅僅讓我瞭解了李白遊歷的一生,幾經波折的一生,才華盡現的一生……也讓我明白了詩仙是怎樣煉成的。另外,這本書讓我讚歎不已的還有作者安旗的語言功力,此書以李白遊歷的過程一一道來,而作者所述李白遊歷景觀之詞無一重複,而且一詞一句都妙不可言,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極度貧乏;所記李白拜訪的名人,形容才華橫溢之詞也總是讓人倍感絕佳且新鮮,簡直就是詞庫大全啊!

說實話,讀完《李白傳》後,我依然覺得自己只是觸到了一點皮毛,對李白的一生我還是無法細緻而確切地道來,對文中的佳詞妙句也沒能記住多少。我想這本書,還要再讀,三讀,四讀……也許才能真正獲得其精華,理解其內涵。

李白讀後感2

李白一生都懷有建功立業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邁,入京求仕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又有“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是那樣的雄健奔放,那樣的充滿激情,那麼的感情至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一嘆之不足而二嘆,二嘆不足而至於再嘆的基調。詩中大量運用神話,用誇張的手法來寫蜀道難行及戰禍之烈。使蜀道風光既神奇又壯偉,令人驚奇振奮,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奇險、高峻之貌。通過傳神的歷史,使全詩充滿奇險色彩和浪漫氣氛。“六龍回日”寫其高,“衝波逆折”寫其險,“黃鶴南飛”“猿猴攀愁”寫其峻,“飛流爭喧”寫其險,“捫參歷井”寫其危,“悲鳥、雄飛雌、子規”寫其空悲。總之,作者運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誇張,把蜀道的難和偉抒發的淋漓盡致。氣象上,如從高山壁畫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連綿不斷的出現在面前,讓人歎爲觀止啊!

還有,詩人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因而成爲千古傳頌之佳句,反覆詠歎描繪了由親人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結尾寫戰禍之烈,一方面寫劍閣的險要,易守而難攻,易生叛亂,不可留;另一方面寫蜀道軍事叛亂的殘忍景象,抒發詩人對現實的隱憂,他看清在繁華一片的氣象下統治階級的腐敗,因而深表憤恨與不滿,以奔放不羈的筆調寫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達了對人民的熱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憑的李白,一切無不盡歸筆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命運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擠,一生失意,通過詩句表達對專權黑暗政治的不滿,但他們的失意在詩中消極的表現,如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白居易“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侵月”,杜甫“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不體現作者的感嘆,蘊藉憂憤。而李白單單除外,“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豈是悲嘆?是他那鮮明的浪漫。

李白讀後感3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歷史傳說的神奇與壯美,山川景物的偉大和強悍,詩人李白的豪放與曠達,久久迴盪在腦海。再讀《蜀道難》,別有一番風味。

李白借“蜀道”這一特定的審美對象,通過描寫“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悟與認識。而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就是《蜀道難》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嘆與無奈都變成了令人欣賞的美景、奇觀,“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變成了寬闊的道路,行人車輛不斷。

一場突如其來的人間災難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動山搖,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橋樑坍塌,公路被山體滑坡、泥石流阻斷……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再一次出現了“蜀道難”的局面。

面對困境,有的人選擇面對,有的人則躲避。而我們的人民解放軍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抗震救災的重任。他們冒着生命危險,用自己的身體和困難抗爭,從瓦碩下面救出一個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從4999米嚴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災區救助災區人民,創造了世界軍隊空降史的奇蹟;他們冒着生命危險,挖鑿堰塞體導流明渠,排除了堰塞體潰壩湖水淹沒下游綿陽市的險情,創造了世界上成功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蹟。是呀,蜀道難,但難不倒我們的民族和國家,也難不到我們英勇的人民軍隊。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會有“蜀道難”的境遇。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文學家王國維曾把人生的境界分爲三種: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論何時何地,王國維想告訴我們的是,要有那份別樣的豁達、頑強和堅持不懈。而劉墉先生則把這三種境界分別比作駱駝、獅子、嬰兒。現在的我們就像駱駝一樣爲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須堅持。只有走出沙漠,纔有活的機會。中年的我們好像獅子,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爲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滿足自己的物質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們卻迴歸到嬰兒時的天真,與世無爭,很淡定的過完餘生。無論我們像什麼,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後,我想說,無論我們處在哪個階段,達到何種境界,面對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樂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鐘鼓饌玉不足貴”的坦然,相信終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驚喜。

李白讀後感4

我一直很喜歡《唐詩三百首》,我喜歡詩仙李白,記得李白小的時候有一次,學習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乾脆把書一扔,溜出門玩去,他連蹦帶跳地跑着,突然聽到“嚓,嚓,嚓”的聲音,看見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爲什麼在磨鐵棒,老奶奶告訴他自己在磨繡花針,只要不間斷地磨下去,再粗的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的。李白聽後,心想:“對,只有要恆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轉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致志地讀起來。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他打下紮紮實實的基礎。後來,李白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們譽爲“詩仙”。

李白的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詩聖”杜甫是好朋友,兩人縱談天下大勢,都爲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我們現代的小學生,要學習李白等先輩們的不斷進取、鍥而不捨的精神,爲以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還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爲國爲民的偉大胸懷,將來纔可以爲人民、爲祖國獻出一份力量,做出應有的貢獻。

李白讀後感5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樂章,樂章華麗的戛然而止後,動人的韻律卻久久繚繞……——題記

年少氣盛的他,提着一把劍,帶着治理天下的狂氣,告別了“萬里送行舟”的故鄉,來到了長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動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邊作翰林。他以爲自己的報國忠心很快就能實現,可皇帝只把他當成消遣是寫詩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個春日的午後,他又在長安街的酒鋪裏喝醉了,幾個宮裏的人匆忙來找他,七手八腳的把她擡進轎子。他揉了揉雙眼,見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貴妃正親自調着醒酒的羹,帶着幾分醉意,他請旁邊的一個宦官幫他脫下靴子,便提手寫道:“……莫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天子貴妃大臣們相互傳看無不點頭稱讚。

這三首《華清宮》卻被小人當做把柄,他只得辭別了長安,雖寫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可他真的對政治生涯失望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既然“人生在世不稱意”,就去“散發弄扁舟”吧。

還是一把長劍,一身白衫,可心裏有的卻只是看透凡塵的念想。輕舟一日便飄過萬重山的快樂,月下花間一壺濁酒的惆悵,汪倫踏歌送行的悲傷,見胡姬壓酒勸客人品嚐時的思鄉,遇杜甫這位知音後的欣喜……站在盛唐風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他!

一個月冷風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個人走到湖邊,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見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間都傳說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稱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華美而又哀傷的離去。

他,就是李白。繁華的長安城不留他,他就歸隱到山嶽河川中;殘酷的現實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綺麗的樂章,是一首蕩氣迴腸的歌!

醉人的樂音在人們心裏繚繞着,繚繞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讀後感6

子夜,我夢見了他。

健壯仍在,霸氣仍在,仍舊是一股可遇不可求的傲氣。

——題記

時至今日,我依舊不清楚李白的作風,所以說他和我之間只不過是“人生只若如初見。”

他尋天姥,找白鹿,職位求取一個官名。不過,現在想想,何苦那麼渴求功名,最後非要落得個孤孤單單的抱月而去。難道不能如王維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同陶淵明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嗎?

我想,李白必然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正因爲他耐不住寂寞那般鐵骨柔情,他纔會在文學上做如此大番成就,纔會讓我如此般的癡迷,如此難以忘懷。

我想,李白這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遺憾。

“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笑了笑,李白真是有一股子傲然之氣,所以有點恃才傲物的感覺吧。可是,誰讓李白有這樣的資本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要貴妃倒酒,要力士穿鞋,只有他能做出這等作爲,好一個李白,好一個摧眉折腰,空有報國之志,卻沒有施展才能之地,有傲氣的他纔會有此做法,好一個不一樣的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想,文字彬彬的李白,真得算的上是一個英雄。在他的詩中,包含了人生的冷暖,包含有對命運不公的忿然,有對自己此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未能實現的遺憾。可正因爲沒有入仕,纔有了更多的閒情雅緻,纔會爲我們後人留下豪放而婉約的好詩,正因爲沒有入仕,李白才把自己的遺憾盡情揮灑在紙上,抒寫在詩中。

倘若沒有了這份遺憾,那麼李白的人生,不知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改變。倘若沒有這份遺憾,那麼這樣的人生,還能稱得上完整的人生嗎?

我這輩子要認識的人,會很多很多,可要永遠記在心裏的人恐怕不會很多。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李白的,縱使我們曾未相見……

李白讀後感7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此詩我拜讀多遍,感悟非少,收穫甚多。

有關“月”的詩詞在古代頗多,單單李白就不下十首,然而《月下獨酌》卻獨有一番風韻:一開篇,李白便直插主題地點出“獨不可耐”而“邀明月”的心境。接着,他又將月與影子擬人化,點出了月與影子並不會飲酒,更現出了他的孤獨。至此,僅僅到了詩的前奏部分,高潮也接踵而至。李白此時開始放聲高歌、盡情舞動,到達了似醉非醉的境界,與月與影子共同“交歡”。在詩的最後,作者李大詩人更是將這種情懷加以昇華,令讀者回味。

顯然,此詩是一首抒情詩。表面上看李白僅僅在抒發自己十分孤獨,但只要細心品味,稍稍加一些歷史背景便不難發現,其中還另有深層含義。依小生之愚見,全詩仍保留李白慣有的豪放、大氣的作詩風格,無論是“邀明月”、“同交歡”、“各分散”以至於最後的“無情遊”(忘我的境界)和“相期邈雲漢”(我與明月將來在遙遠的天空見面)都表現出作者那狂放不羈的性格。詩中,多處提及作者之孤獨,惟有“邀明月”,這是因爲作者與親人分離的緣故嗎?非然,這其中隱含着政治的黑暗及作者缺少知音的複雜心情(我想應有消極與無奈),在詩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中月與影子都不會飲酒,不正暗示着作者缺少知音嗎?面對當時的黑暗朝政,作者多次被貶,懷才不遇,真乃:悲!憤!卻又無可奈何……

讀李白詩,品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