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素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8.11K

《素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素書》讀後感 篇一

《素書》中不僅包含治國安邦的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爲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幫助。“漢九年級傑”之一的張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歷史記住了張良,記住了劉邦,記住了大漢王朝,卻把《素書》弄之腦後,以至於強良逝後幾百年人們不知《素書》爲何物。如今我們能一睹其風采,還得感謝晉朝的那個盜掘張良基的盜墓城。珍惜這滅之不易的因緣,讓我們細細品味《素書》的奧妙所在,你將受益無窮。

《素書》的作者黃石公,是一位秦時的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這本書,詞語雖然簡略,但含義卻很深邃,其學說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過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漢朝即將興起,因此把《素書》傳給了張良,讓他替天行道,幫助劉邦滅秦興漢。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秦始皇爲一統天下而滅韓,張良爲報滅國之仇,於公元前218年組織一干人馬密謀刺殺秦始皇。但由於計劃不胄倉促行事,整個行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秦始皇毫髮無損,張良卻被迫遠走他鄉,亡命天涯。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給年輕的張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輪廓:血氣方剛、做事衝動、有勇無謀。顯而易見,以他此時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難成就一番真正的偉業。轉機就在張良淪落到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出現了。具體的過程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知道當時的張良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場合遇到了一個老人。經過了種種苛刻的考驗,老人認定張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爲徒,將一卷帛書交予其手,並另行交代:讀此書者可爲帝王者師,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讀是則爲王者師,後十三年,子求:我與濟北谷城山下”)。這本書正是《素書》。

西漢謀略家張良的智蒙書,此書: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聽以此書著者黃石公說:讀此書可爲帝王師矣。

《素書》讀後感 篇二

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也要做到修身律己,親近有仁德的人。

《素書》原始章第一中說:“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意思是所謂仁是指事物和人類有親切的感情和關懷,有慈惠惻隱的心腸,讓萬事萬物都能夠遂其所願,有所成就。

慈愛施惠惻隱同情是仁愛的具體手段,雖然不刻意去和天下萬物親近,但是天下萬物都願意主動親近他。

就在5月14日的晚上,吃過晚飯以後陪着老媽去百泉快速路上散步,大概八點左右往回走。回來時發現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蹲坐在路邊哭泣,在她的不遠處停着一輛電動車。當時在非機動車道上來往的人絡繹不絕,但都是默默地看看就走開了,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人來人往卻沒人搭理。我和老媽從她的身邊經過以後,她哭得更厲害了。我一邊放慢了腳步一邊問老媽,她這是咋了呀?撞車了?我們相互看了看,大概走出了五六米的距離,我說:八點多了,一個小姑娘老這樣哭也不是辦法,肯定遇到難事了!我們回去問問她需要幫助不?於是來到小姑娘身邊問她怎麼了?爲什麼哭啊?車壞了嗎?問她家在哪裏?可是她一直避而不答,哭得更加傷心了?口裏說我不想活了!我一看小姑娘情緒這麼激動,什麼也不說,還有輕生的念頭,不行,事態嚴重,我得趕快報警!老媽在一旁安慰小姑娘,這時也有幾個路人過來圍觀幫忙試圖聯繫她的家人。

過了二十多分鐘,110警車從由南往北經過,我怕他看不到,從非機動車道上出來站到路邊衝警車揮手。由於天色變暗的原因,警車沒看到我開走了!又過了十來分鐘警車沒找到案發地又從北往南折返回來,這次不能再錯過了!夜晚鋼鐵南路車流量特別大,我小心翼翼來到馬路的中央,攔停了這輛警車,並把警車引導到非機動車車道上。配合警察做好了現場的筆錄。在做筆錄的同時,小姑娘的家人也感到了現場,在衆人的幫助下,小姑娘終於安全的回到了家。這是我看了看錶已經九點一刻,雖然耽誤了回家的時間,但是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在我和老媽的幫助下挽救了一個有輕生念頭的小姑娘!

如果我們人人都能有一個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去幫助他人、感激他人,那麼人與人就會自然親近。仁愛的人,總是能充滿仁愛之心,將成全別人放在第一位,讓周圍的的人都能快樂的生活。能做到這一點纔是真正的仁者,也纔是真正的強者。作爲社會的一份子,人如果只爲自己着想,那將是做人策略上的巨大失敗。一個人,尤其是領導者,言行舉止倘若都能多爲他人着想一些,流露出濃濃的人情味,這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德修養大爲提高,更能給自己帶來人氣,給自己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擁戴,令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

《素書》中還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

《素書》就是一部神奇的書,它行文簡樸,語言高度錘鍊,卻蘊涵了極大的智慧,囊括了衆多的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生活策略。

相信我們通過後續的學習,讓我們能夠對《素書》有一個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更好的指導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讓我們此生都能做一個上等智慧上等人!

謝謝各位!

《素書》讀後感 篇三

今之人,少有接觸經典者、少有閱讀經典者、更少有悟透經典者。殊不知,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就是因爲其永恆不變的處事經方,永恆不變的人間真理,永恆不變的宇宙法則。然而,真理或叫哲學類的東西,總讓人覺得玄妙無比,特別是以中國經典這樣的“高水平文字遊戲”,宇宙法則,在如今科技雄霸天下的世道,更爲世人所不屑。而作爲經典繼承者的國人,更是深諳仿科技之道,難識經典之微言大意,更難懂其神,使我們的經典永遠成爲了古人的遺訓。

經典的悲劇命運,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當然也和國家與民族的心態有關,國民之心態,多以追逐急功之利、浮躁之性情縱橫於世,而經典這種帶點傳統色彩的語言文字,顯然難以滿足凡此種種的短利心態,殊不知,經典纔是最大的利,關乎個人得失幸福、關乎企業長生久視、關乎民族存亡、關乎國家命運的大利、長利,作爲國人,我爲此深感遺憾和憂慮,但“我”之於世界,“我”之於國家又有何“用”,“我”不過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能否成型,成儒家倡導之捨身取義之型,又或者成道家所言之“順勢而爲”之型……實不可知。

《素書》讀後感 篇四

有一天,爸爸給我了一本名叫《素書》的書,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着“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的字樣。當時看到這15個字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我覺得這本書裏一定講了不少的“大道理。”所以我決定閱讀它,並且背下它。

這本書的作家名叫黃石公,他是戰國末期的大智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

漢代的張良,字子房,原來是個只知道快意恩仇的江湖之人,公元前218年,他組織一夥人在博浪沙尋機刺殺秦始皇的機會,但最終沒有成功,被迫流浪。

然而,當張良浪跡到下邳的時候,他意外遇到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就是黃石公。這位老人故意將鞋拋在橋下,讓張良幫他撿鞋又穿鞋,最後認定“孺子可教矣”,便把一卷書傳給了他,並告訴他:“讀書則爲王者師矣。”這本書就是《素書》。

素書徹底改變了張良,使他從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變成了一個足智多謀的王者之師。他幫助漢高祖劉邦開創了大漢王朝,化解了一個又一個政治、軍事、經濟的危難之局。

《素書》原文並不長,僅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就是這樣薄薄的書,卻在中國謀略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篇的第一句就是:“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就是正心,德就是修身,仁就是齊家、義就是治國、禮就是平天下。所謂道,就是人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所謂德,就是指人在生活中的所得。所謂仁,就是友愛。所謂義就是辦事時要合時宜,處事要得體,要讓別人感覺到舒服。所謂禮,就是尊重別人,要對周圍的一切都懷有敬畏之心。

從第一句就能看出,這是整個文章的中心句。也可以看出素書講的就是道與德兩個字。

讀完這本書後,我領悟頗深。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這本書所講述的道理,雖然表現的方式不相同。但是道理卻是相同的。這些道理雖然不深奧,但卻是無數人經驗、智慧的總結。今天的我們,如果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細節之處。那麼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還是管理都可以用的上。

這本書正如爸爸說的那樣,是一本讓我們受益匪淺,值得深入學習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