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62W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精彩多篇】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 篇一

我認爲悲劇應該具備以下四個元素,無論是哪出悲劇,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這四種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第二,人性的缺點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劇。第三,對所謂命運的無可奈何。第四,悲劇人物理想人格的徹底破滅,通常以悲劇人物的死亡而告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具感染力的悲劇之一。讀過後覺得其中悲劇產生的主要根源就在於理想和現實的強烈衝突。

哈姆雷特王子是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在外求學多年,他堅信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人都應該是正直的、光明磊落的,回國後卻發現自己的至親卻與自己理想中的人格相去甚遠,父親去世不到兩個月母親就嫁給了叔父,而自己的叔父在得到王位並與自己的嫂子結婚後卻

處之泰然。當哈姆雷特得知父親真正的死因,這種衝突變的更加強烈,可以想象哈姆雷特所在的大學校園是很純潔的地方,可是當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他無可避免地捲入了一場宮廷陰謀中,他必須爲死去的父親復仇。如果是老道的政治家那他一定會不露聲色地、有計劃地奪回自己的王位,當自己的仇人死後他纔會長出一口氣,並向天下昭示仇人的罪行,自己也絕對能被馬基亞維利當作經典案例來分析。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 篇二

相信命運嗎?相信預言嗎?還是你兩者都相信。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命運的東西,還是愚昧的相信。

《麥克白》,也許就是這樣的。麥克白是個曾經正直的人。但是在巫婆的預言下,殺死了肯特國王,然後誣陷給兩位王子,然後登基上了王位。但是,我唯一不理解的是,爲了一個子孫後代也可以成爲王,就要殺掉班柯將軍和他的兒子。可見利慾薰心,到最後還是身敗名裂,死的其所的下場,就爲了一個他的後代不是國王而揹負一時罵名,值得嗎?

《李爾王》呢,講的是老年的李爾王問三個女兒對自己的愛意,前兩個女兒巧舌如簧,拿到了各自的三分之一的領土後,小女兒被趕走,卻被法蘭西的國王娶做皇后。兩個女兒對李爾王兇相畢露,而愛德露也陷害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致使自己的哥哥成了乞丐,而父親被挖去了雙眼。但是,後來的李爾王和小女兒都死去了,雖然正義得到了伸張,但是都是喜憂半參的結局。

《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這樣,爲了愛情,卻如此的仇恨和陰差陽錯。哈姆雷特王子爲了愛情,又爲了自己的利益,一錯再錯,最後死亡。羅密歐和朱麗葉用了自己的死亡,來換取了本來爲宿敵的兩大世家的和解。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被收錄在這本書中,供人瞻仰。

這裏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惹人憐惜的。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他們最後都死去了,死的很慘,後三者死的很高傲,讓人尊敬。爲了親情,愛情。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就是這樣產生的。他們來源於人心中最悲傷地東西。

可以說是命運,因爲命運告訴了麥克白他後來的命運,以及最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昏庸。就像是李爾王,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到最後使自己和小女兒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報復。爲了報復,裝瘋賣傻,誤殺了最心愛的人的父親,逼瘋了最親愛的人,最後又導致了她的死亡,自己最後被利刃上的毒藥給毒死。

也可以說是愛情。爲了愛情,一個人裝死,而另一個人喝了毒酒,倒在裝死人的身邊,而醒來之後的裝死人,看見了已經死去的愛人,拔出匕首,也自殺了。他們的愛情在現實世界上結束了,然後他們的死亡,使雙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

也許,悲劇的背後,總是有着犧牲,但是卻又有着另外的受益人。

也許,喜劇和悲劇永遠都是共同的存在,悲劇了的人犧牲了自己,來讓別人成就了喜劇。

再也許,莎士比亞的悲劇集也許,同時又是喜劇集,因爲他們最後的結局都是美好的,並不能算完整的悲劇,只能算是悲喜半參,這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也許,他們是悲劇了,也許他們會悲傷,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這是悲劇上最後,總有一天,會成爲真正的喜劇,因爲,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全是悲劇,又時候,也是要開心的笑笑的。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 篇三

看到這裏,我想起了自己。我現在的生活非常優越,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一遇到困難,卻總易退縮,甚至放棄。記得在學游泳的時候,天天重複同一個動作,我嫌麻煩並且怕吃水。一天,老師規定我不停頓地遊一個來回,在我即將到達終點的時候,不小心吃了一口水,就停了下來。原來可以堅持一下游上一個來回,但就是因爲我吃了一口水,再一次退縮了 。

想想莎士比亞吧,這點困難是多麼微不足道啊!被迫輟學,痛失幼子,作品受到諷刺,這些打擊幾乎都是致命的,但莎士比亞仍然堅持不懈,寫下了影響幾代人的鉅著,創作了上百部作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悲劇三部曲和喜劇三部曲。

讀了這本書,使我想到了另一位也同樣具備了百折不饒精神的偉人:諾貝爾,他被稱爲“炸藥之父”,他發明的黃色炸藥爲人類的武器史與工業史做出了空前的貢獻。

但他在發明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是冒着生命危險,甚至在一次試驗中把自己的弟弟炸死了,但他還是強忍着悲痛,繼續進行試驗。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無數次的失敗,諾貝爾終於發明出了黃色炸藥。現在,世界上最高級的獎項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用於表彰具備百折不饒精神的、在各個領域做出貢獻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的腦海裏又一次迴盪着“樂聖”貝多芬的那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莎士比亞》,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是成大事者都要有一種百折不饒的精神,絕不向困難低頭。《莎士比亞》,它爲我的人生加油!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讀後感 篇四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文學家,英國曾經有一句話“寧可不要一百個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甚至有人說:“在英國,有兩本書是必讀的,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是《莎士比亞故事集》。”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於英國的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從小就酷愛戲劇,想當演員,但遭到了父親的反對。由於父親是鎮長,所以莎士比亞在文法學校免費學習。可惜,父親不久被撤掉一切政治職位,莎士比亞被迫輟學從商。

由於莎士比亞曾經上過文法學校,所以有着很好的文學基礎。但創作道路並不平穩, 32歲那年,他鐘愛的幼子哈姆雷特夭折,在《亨利六世》上演後,又遭到了“大學才子派”格林的諷刺,他企圖削落莎士比亞的鬥志,但莎士比亞沒有就此放棄,他堅強地挺了過來,仍然堅持創作。爲了激勵自己,他在《麥克白》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表達了自己百折不饒、樂觀處世的心態